㈠ 古人是怎麼樣作詩詞
1、即席賦詠。大歷年間盧綸、李瑞等所謂的「十才子」,經常奔走於豪門權貴和王公貴族的宴席,當場賦詠、朗誦自己的酬答附和之作,因而名聲大振。
2、呈示寄贈。這是當時最普遍的方式,如李白的《贈汪倫》《沙丘城下寄杜甫》。有些詩雖不以「贈」「寄」為題,但也是贈送別人的。有些詩人直接把自己的新作向友人吟誦。杜甫的詩友蘇渙就曾到杜甫的船上,當面把自己的詩吟誦給杜甫聽。
3、投諸名流。唐代許多舉子文士為了獲取聲譽,就把自已的得意之作獻給當時的名流,以便流傳頌揚。
4、牆壁題詩。驛館、驛亭、寺觀等公眾場合的牆壁和柱頭,都是唐代詩人約定俗成的詩歌「發表園地」。白居易《藍橋驛見元九題詩》中說:「每到驛亭先下馬,循牆繞柱覓君詩。」
5、「詩板」題詩。這是中唐以後的一種方式。晚唐咸通年間,詩人薛能經過蜀地飛過泉亭,曾看見「亭中有詩板百餘」,可見詩板題詩在當時也很普遍。
唐代詩人「發表」詩作的方式還有很多。道士詩人唐求曾把自己的詩裝在葫蘆內,放在河溪中流去,以便得到更多人的頌揚。
㈡ 古人是怎麼學寫詩詞的那時沒有網路,書籍不像現在這么好流通,他們怎樣做到寫的文章如此美
古代有從入門到高深的一個學習詩詞的流程,樓主也可以效仿。
一、先是學習對聯,對聯是詩詞和駢文的基礎,比如五律、七律中的中間兩句便是對聯。如「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等。
二、古時小孩子會先學習是讀入門讀物,如《音律啟蒙》、《笠翁對韻》等,樓主也可以去讀,只是時代變遷,晨鍾暮鼓之流只能去臆想了。
三、過去的私塾里老師留的作業可能就是出對子或是要求自擬一詩,如今私塾沒有了,不過QQ群還是有的,搜索加一些相關的愛好群還是可以互相交流的。
四、學習完對聯就要學習一些基礎詩詞了,類似《千家詩》、《毛詩》、《詩經》都是當年的讀物,如今還可以加個唐詩三百首。如果常見的詩讀得差不多了就可以再讀一些專輯,如《白氏長慶集》、《李太白文集》、《杜少陵集》、《李義山詩集》、《東坡七集》、《劍南詩稿》等。
五、讀過了詩集再出去走一走,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古人雲:「功夫在詩外」即是此理。
六、當樓主真的做到這個境界,我相信樓主已經是一位胸藏錦綉、腹隱珠璣之輩,我要向您學習。
祝樓主早日得享創作詩詞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