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古典 » 儒家有哪些經典名詞
擴展閱讀
宋經典版有哪些車型 2025-02-09 03:55:38
在河裡游的都有哪些動漫 2025-02-09 03:31:00
寄什麼歌詞 2025-02-09 03:22:17

儒家有哪些經典名詞

發布時間: 2025-02-09 01:24:24

1. 十三經漢語言文學名詞解釋

“十三經”是指儒家經典中的十三部重要著作,包括《易》、《詩》、《書》、《周禮》、《禮記》、《儀禮》、《公羊傳》、《榖梁傳》、《左傳》、《孝經》、《論語》、《爾雅》和《孟子》。這些經典不僅代表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周易》是一部神秘的占卜之書,其內涵深刻而廣泛,揭示了宇宙萬物的變化規律。而《尚書》則是上古歷史文件的匯編,記錄了君王的文告和君臣間的對話,是研究古代歷史的重要資料。

《詩經》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詩歌集,分為“風”、“雅”、“頌”三部分,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風土人情、政治變遷以及人們的內心世界。而《周禮》則匯集了周王室和戰國時期的官制,是研究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文獻。

《儀禮》主要記載了春秋戰國時代的禮儀規范,是研究古代禮儀制度的重要資料。而《禮記》則是戰國至秦漢年間儒家學者對《儀禮》的解釋和論述,是研究古代禮儀思想的重要文獻。

《左傳》是春秋時期的史書,記錄了當時的歷史事件和人物傳記。而《公羊傳》和《穀梁傳》則是解釋《春秋》的著作,對歷史事件進行了詳細的論述和解釋。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錄,記錄了孔子的思想和教誨。而《孝經》則是論述古代孝道的專著,強調了孝道和家庭倫理的重要性。

最後,《爾雅》是一部詞典,解釋了各種詞語的含義和用法,是研究古代漢語和儒家經典的重要工具。這些經典著作不僅具有學術價值,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 儒家經典都指什麼

文史典籍名詞

【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的合稱。宋人抽出《禮記》中的《大學》《中庸》兩篇,與《論語》《孟子》配合,至南宋淳熙間,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四書」之名由此而定。此後,「四書」始終是我國封建社會正統教育的必讀書和科舉取士的初級標准書。

【五經】《詩》《書》《禮》《易》《春秋》五部儒家經典的簡稱,始稱於漢武帝時。其中存有中國古代豐富的歷史資料,是封建時代教育的必讀教科書,並被統治階級作為宣傳宗法封建思想的理論依據。

【六經】指的是六部儒家經典,即在「五經」外,另加《樂經》。也有稱「六經」為「六藝」的,韓愈《師說》中的「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中的「六藝」即「六經」。

【十三經】十三部儒家經典。漢代開始,把《詩》《書》《禮》《易》《春秋》稱為「五經」。唐代把「三禮」(《周禮》《儀禮》《禮記》)、「三傳」(《公羊傳》《轂梁傳》《左傳》),連同《易》《書》《詩》稱為「九經」。至唐文宗刻石經,將《孝經》《論語》《爾雅》列入經部,則為「十二經」。宋代又將《孟子》提升為經,故有「十三經」之稱。

3. 名詞解釋:《尚書》、《春秋》、《國語》、《左傳》、《戰國策》

1、《尚書》

《尚書》列為重要核心儒家經典之一, 「尚」即「上」,《尚書》就是上古的書,它是中國上古歷史文獻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跡著作的匯編。

《尚書》,最早書名為《書》,約成書於前五世紀,傳統《尚書》(又稱《今文尚書》)由伏生傳下來。傳說為上古文化《三墳五典》遺留著作。

西漢學者伏生口述的二十八篇《尚書》為今文《尚書》,魯恭王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牆壁時,發現的另一部《尚書》,為古文《尚書》。西晉永嘉年間戰亂,今、古文《尚書》全都散失了。東晉初,豫章內史梅賾給朝廷獻上了一部《尚書》,包括《今文尚書》33篇,以及偽《古文尚書》25篇 。

2、《春秋》

《春秋》,即《春秋經》,又稱《麟經》或《麟史》,中國古代儒家典籍「六經」之一。也是周朝時期魯國的國史,現存版本由孔子修訂而成。

《春秋》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經典之一且為十三經中篇幅最長的,在四庫全書中列為經部。記述范圍從公元前722(魯隱公元年)至公元前479年(魯哀公十六年)。

《春秋》用於記事的語言極為簡練,然而幾乎每個句子都暗含褒貶之意,被後人稱為「春秋筆法」、「微言大義」。後來出現了很多對《春秋》所記載的歷史進行補充、解釋、闡發的書,被稱為「傳」。代表作品是稱為「春秋三傳」的《左傳》、《公羊傳》、《穀梁傳》。

3、《國語》

中國最早的一部國別體著作。記錄范圍為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約前947年),下至智伯被滅(前453年)。

包括各國貴族間朝聘、宴饗、諷諫、辯說、應對之辭以及部分歷史事件與傳說。《國語》的作者,自古存在爭議,迄今未有定論。最早提出《國語》作者為左丘明的是西漢大史學家司馬遷。

他在《報任安書》中說:「左丘失明,厥有《國語》。」此後東漢史學家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也記載:「《國語》二十一篇,左丘明著。」

按照他們的說法,左丘明為孔子《春秋》作傳後,不幸失明,但他:「雅思未盡……稽其逸文,纂其別說……」根據作傳所剩下的材料,又編輯了一本書,即《國語》。班固、李昂等還把國語稱為《春秋外傳》或《左氏外傳》

4、《左傳》

《春秋左氏傳》(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原名《左氏春秋》,漢朝時又名《春秋左氏》、《春秋內傳》,漢朝以後才多稱《左傳》。

《左傳》相傳是春秋末年魯國的左丘明為《春秋》做註解的一部史書,與《公羊傳》、《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也是中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史書,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經典之一且為十三經中篇幅最長的,在四庫全書中列為經部。記述范圍從公元前722(魯隱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魯悼公二十七年)。

5、《戰國策》

《戰國策》是一部國別體史學著作,又稱《國策》。記載了西周、東周及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各國之事,記事年代起於戰國初年,止於秦滅六國,約有240年的歷史。

西漢末年,劉向校錄群書時在皇家藏書中發現了六種記錄縱橫家的寫本,但是內容混亂,文字殘缺。於是劉向按照國別編訂了《戰國策》。

因此,《戰國策》顯然不是一時一人所作,劉向只是戰國策的校訂者和編訂者。因其書所記錄的多是東周後期時諸國混戰,縱橫家為其所輔之國的政治主張和外交策略,因此劉向把這本書名為《戰國策》,而該時期亦因此被史家稱為戰國時代。

(3)儒家有哪些經典名詞擴展閱讀:

1、《春秋》後世影響

無論從哪方面考量,《春秋》的開創之功都是無可爭辯的。

它的編年體例,為史學三大體例之一,「系日月而為次,列時歲以相續」,垂範千秋,繼之者眾,《資治通鑒》最稱出類拔萃。

它的私修性質,打破了官方對史學的壟斷,成為諸子百家爭鳴的先聲。而「二十六史」中,私修者多達三分之一,亦可說是受其引領所致。

它的春秋筆法,姑且不論有多少後人穿鑿附會之處,但其本身所彰顯的史學精神卻勿庸置疑,那便是勇敢無畏,剛直無私。中國史脈能綿延至今而不斷,與孔子當初所賦予的那股堅韌之氣息息相關。

2、《國語》後世影響

國語在內容上有很強的倫理傾向,弘揚德的精神,尊崇禮的規范,認為「禮」是治國之本。而且非常突出忠君思想。

國語的政治觀比較進步,反對專制和腐敗,重視民意,重視人才,具有濃重的民本思想。

國語記錄了春秋時期的經濟、財政、軍事、兵法、外交、教育、法律、婚姻等各種內容,對研究先秦時期的歷史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