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黃梅戲經典曲目有哪些
黃梅戲四大經典曲目有《天仙配》,《女駙馬》,《牛郎織女》,《孟姜女》。天仙配主要講述了美麗善良的七仙女愛上了朴實憨厚的青年董永,私自從天庭下到凡塵,沖破重重阻撓與董永結為夫妻。
女駙馬主要講述少女馮素珍與青年李兆廷自幼同窗共讀,及長,訂下鴛盟。牛郎織女傳說天上有個織女星,還有一個牽牛星。織女和牽牛情投意合,心心相印。可是天條律令是不允許男歡女愛、私自相戀的。
織女是王母的孫女,王母便將牽牛貶下凡塵了,令織女不停地織雲錦以作懲罰。孟姜女千里尋夫,尋到萬里長城,聽說丈夫萬喜良死在長城腳下,哭得天昏地黑,哭聲震倒長城,露出一堆一堆白骨。
黃梅戲經的起源
黃梅戲原名黃梅調或採茶戲,是十八世紀後期在皖、鄂、贛三省毗鄰地區形成的一種民間小戲。其中一支逐漸東移到安徽省懷寧縣為中心的安慶地區,與當地民間藝術相結合,用當地語言歌唱、說白,形成了自己的特點,被稱為懷腔或懷調。這就是今日黃梅戲的前身。
黃梅戲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早於唐代時期,黃梅採茶歌就很盛行,經宋代民歌的發展、元代雜劇的影響,逐漸形成民間戲曲雛形。至明清,黃梅縣戲風更盛。明崇貞年間,黃梅知縣曾維倫在黃梅風教論中就有十月為鄉戲的記述。
約從清乾隆未期到辛亥革命前後為黃梅戲發展的早期。 黃梅戲從起源到發展經歷了獨角戲、三小戲、三打七唱、管弦樂伴奏4個歷史階段。前3個階段均在湖北黃梅完成,為黃梅戲大劇種的最後形成提供了充分的先決條件。
Ⅱ 山西民歌有哪些
1、人說山西好風光
《人說山西好風光》是張棣昌譜曲、喬羽作詞,郭蘭英演唱的一首山西民歌。是電影《我們村裡的年輕人》的插曲,創作於1959年,60年代開始響遍大江南北,成為中國民歌的經典之作,把山西民歌創作推向了一個新高度。
2、汾河流水嘩啦啦
《汾河流水嘩啦啦》是著名歌唱家孟貴彬演唱的一首歌,作為電影《汾水長流》主題歌。是一首充滿晉中特色的歌曲。
3、圪梁梁
《圪梁梁》是一首山西民歌,原名《那是個誰》,由有「黃河之濱民歌王」之稱的楊仲青於1980年創作。這首歌廣為大眾熟悉是因為一部電視劇《血色浪漫》,作為這部電視劇的插曲,龔琳娜的演唱使得這首歌廣為人知。
4、幸福不會從天降
《幸福不會從天降》,演唱者夢之旅合唱組合 ,所屬專輯: 《流淌的歌聲》,已發行的音樂作品。
5、綉荷包
《綉荷包》是一首晉北民歌,由范秀冬演唱。民歌《綉荷包》流傳的歷史很久遠。據現代戲曲、曲藝理論家傅惜華(1907-1970)考證,《綉荷包》在清代中葉時已十分盛行的一種時調小曲。
Ⅲ 中國四大經典民歌是哪些
《綉荷包》可能是一個,傳唱的很廣泛。剩下的不清楚,不過陝北民歌里肯定還有一個。不是《蘭花花》就是《走西口》。
Ⅳ 山西的民歌,童謠
一、民歌
1.《交城山》:
《交城山》是清朝或者更早年代開始流傳於文水、交城一帶的一首民歌。新中國成立後,這首歌曾由著名歌唱家郭蘭英演唱,並在全國范圍內廣為流傳,是一首非常經典的山西民歌。
2.《走西口》:
走西口是一首山西地方民歌。據說它已經流傳了一兩百年。這首歌不但山西人會唱,山西鄰近的內蒙、陝西,甚至更遠一點的寧夏、青海、甘肅也有許多人會唱。
3.《人說山西好風光》:
是張棣昌譜曲、喬羽作詞,郭蘭英演唱的一首山西民歌。是電影《我們村裡的年輕人》的插曲,創作於1959年,60年代開始響遍大江南北,成為中國民歌的經典之作,把山西民歌創作推向了一個新高度。
4.《下柳林》:
是流傳於山西省呂梁市柳林縣一帶的民歌,以柳林彈唱的藝術形式表現出來。韻味自然樸素,鄉土氣息濃郁、粗獷。
二、童謠:
1.《小花雞,上磨盤》
小花雞,上磨盤,一撓撓個大皮錢。
又買煙,又稱鹽,還娶媳婦過新年。
2.《媽媽推我盪鞦韆》
盪起鞦韆好喜歡
媽媽媽媽你來坐
寶寶推你盪鞦韆
3.《天上星星一顆顆》
地上花兒一朵朵
星星眨眼花兒笑
笑得花兒彎下腰
(4)四大經典民歌有哪些擴展閱讀
山西民歌是一種非常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之一。以歌唱歷史人物或歷史傳說故事為主。山西一百多個縣,幾乎每個縣都有自己的民歌。據有關方面統計,現在已經收集起來的民歌達兩萬余首。 山西各地民歌品種繁多,大致可歸納為四大類:一、山歌;二、號子;三、小調;四、套曲。
山西的山歌有「山曲」、「開花調」、「卷席片」(也叫「爛席片」)等因地而異不同名稱。「山曲」主要分布在晉西北高原或者稱西山(呂梁山)地區,其中以「河曲山曲」最為出色。「開花調」是流行在太行山區(或稱東山區)的一種山歌形式。
其內容多系歌唱歷史人物或歷史傳說故事,比較突出的有:左權的「大腔」,興縣的「崑曲」,柳林的「 彈唱」 。山西民歌具有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和鮮明的地方特色,由於全省各個地區的地理環境、經濟狀況、文化傳統(尤其是音樂傳統)以及人民的語言、風俗習慣和所鄰近省區的影響等均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