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佛分密 禪 凈土 他們分別有哪些經典經文
密宗:<大日經> 等
禪宗:<六祖壇經>等
凈土:<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和<阿彌陀經>
密宗的經典要有上師指導,最好不要一起念,禪宗和凈土可以一起念
⑵ 修行密宗需要學習哪些主要經典
密宗一般把《大日經》《金剛頂經》《蘇悉地經》,作為經藏;《蘇婆呼童子經》,及大小乘律典作為律藏;《菩提心論》、《釋摩訶衍論》作為論藏。
⑶ 密宗的主要經典有哪些
我知道的有《大日頂經》,《金剛頂經》和《時輪金剛根本經》作為所奉經典。其中《大日頂經》是最主要的一部經典。其它不清楚了。望採納我的回答。
⑷ 密宗都有哪些特別殊勝的
藏傳佛教是正統的佛教,本人自小信仰佛教,受外婆的影響。接觸凈土宗和凈空法師比較多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正是感恩凈空老法師的基礎才有了慧眼知道如何辨認真正的佛法,有一次看到有人問藏傳佛教是不是佛教,密宗是不是佛所說的問題?凈空老法師給了開示:藏傳佛教有很多教派主要修持密宗,密宗的的確確是佛說的教法,而且任何菩薩要成佛最後都必須修密宗,不修密宗不能成佛。無顯不入密,無密不成佛。凈土宗修清凈是遠離五欲六塵的清凈,而密宗是不離五欲六塵修清凈,這個是真清凈,那個境界更高但也更難,你沒那個本事不容易修成。那是起對密宗產生了濃厚興趣,大學時有緣看到索達吉堪布翻譯的其大恩上師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仁波切的珍貴教言,我幾乎留出眼淚如夢初醒,不僅與漢傳佛教凈空法師所說絲毫不違背而且更加透徹更加殊勝,於是發心修持密宗。在此做出一個澄清,藏傳佛教主要有四大教派,分別是寧瑪派、薩迦派、噶舉派、格魯派,各派都有自己的密法,本人都曾涉獵過,各教派教法源頭上都是依據釋迦摩尼佛傳承,觀點意義本質完全相同沒有任何矛盾,只是具體修法有所不同,這主要是針對不同根器的人,舉例說明,寧瑪派主修大圓滿密法,本質是人本來是是佛本自圓滿,就像密續說:眾生本為佛,然為垢塵遮,垢凈現真佛!具體修法是直指心性並依靠上師竅訣成就,相當於頓教。格魯派主修大中觀大手印,本質為人的真如佛性就是真正的大手印,但是必須以顯宗為基礎,先顯後密,顯密融合,依次第逐步修持,相當於漸教。那麼我們就根據自己的根器和上師的指點自己選擇。所以各教派目的相同,本質相同就是路徑上微有差異。而且今天藏地各教派非常團結圓融無礙,各教派之間互為上師,十分殊勝!密宗修持證得驗相必須因材施教一個人一個修法,根據具體情況而定,從不吃大鍋飯一概而論。一個上師給不同的弟子傳不同的修法,甲修綠度母修法,乙修觀音修法,丙修大威德金剛修法,都有十分具體的操作,學經學論只講原理不講空大理論,十分得利。密宗律旨相當的嚴格,各弟子之間絕對禁止交流修法和自己的境界乃至驗相。這並不是有什麼過失而是為了保護弟子。道理就是我想修大威德金剛法門,上師不傳承給我,卻給了別人。而我的因緣乃至境界還不是時候,畢竟根器能力緣分每個人都不一樣,當別人說有驗相時候我會嫉妒,猜疑,懷疑自己走錯路乃至以別人境界為標准,修法會出問題甚至破壞僧團團結甚至誹謗上師。所以密宗神秘並不是有什麼過失而是出於此。另外密法為什麼成就快於顯宗,本人在藏地學密法半年之久,兼修寧瑪派格魯派。上師告訴我成佛的捷徑只有一個那就是集資凈障。為自他積累福報 智慧二資糧同時凈除自己的業障。修密宗必須先皈依佛法僧三寶,在得傳承後,長時間聞思:人身難得、生死無常、輪回過患、因果不虛。這是四共同加行。必須在真是生起不共的出離心和菩提心之後才能繼續開始不共加行(密法了),首先進行十萬皈依(修出離心)、十萬發心(修菩提心)、十萬大禮拜(磕大頭消除我執)、十萬金剛薩埵百字明(消除業障)、十萬供曼扎(圓滿福報,福報從布施中來曼扎就是修布施的)、十萬上師瑜伽(圓滿智慧),這就是五十萬加行,圓滿下來需要極大的毅力和決心。只有圓滿了五十萬加行的人才能夠灌頂修密法。在藏地我曾看到就是九十多歲的覺姆(比丘尼)和六歲的喇嘛(僧人)在虔誠的圓滿加行無論高原多麼寒冷令人感動!還有些師兄在圓滿加行後又增加了轉繞佛塔十萬、轉繞壇城十萬、供燈十萬、供花十萬、供香十萬、供水十萬、念誦蓮花生大士金剛七句祈禱文十萬等等,為了在聚德上師面前求得灌頂。所以說密宗能快速圓滿福慧資糧,消除業障。然而這只是基礎。下一步學習如何攝持六度波羅蜜(布施、精進、忍辱、戒律、禪定、智慧)。在下一步學習五部大論:因明(佛教邏輯學,邏輯推理演繹)戒律(功德之源學習如何受戒如何護戒破戒後如何復戒)俱舍(佛教知識網路全書宇宙眾生如何開演)中觀(緣起性空)般若(成佛義理)。在學習了這些後灌了頂受了密宗十四條根本戒才能開始密法修持,先生起次第再圓滿次第。最後顯密圓融,生圓雙運,身口意三密相應即身成佛!而在這每一步都有上師的指點,連念誦經文都必須先得口傳,密法的一切都是上師與弟子口耳相傳下來的。可以說法脈十分清凈。從起床到刷牙洗臉上廁所吃飯睡覺甚至性行為(僅限於在家人)都有積累資糧消除業障的修法時常處於光明境界中。所以說藏傳佛教從衣服到經文到傳統完全的把釋迦摩尼佛在世的那一套搬了過來,今天有些人認為漢傳佛教才是真正的佛教是佛教正統,然而佛經傳入漢地前就已經有了漢文化,今天的佛教是佛教與漢文化結合的產物,並互相影響。而佛法傳入藏地前藏人連文明都不開化連文字都沒有更不要提文明,因為藏地白紙一張所以佛教在古印度怎麼樣拿過來就怎麼樣,今天的藏傳佛教更加原汁原味的保留佛陀在世時的傳統。舉例來說:漢傳佛教僧服實際上是漢服,而藏傳佛教等僧人衣服是露外肩的,而且衣服是紅色,戴圓尖的高帽,因為佛陀在世時古印度紅色是最尊貴的顏色,而圓尖高帽在古印度叫班智達帽只有智者才能戴,表示尊貴。並不是身份尊貴而是你擁有智慧。再比如漢傳佛教供佛以香爐燭台和花瓶為主而藏傳佛教原本的保留了佛陀的供法七供水,酥油燈,還有八供水燈香花海螺食子酥油酸奶等,除此之外密法的方便就是如果你這一世沒有成就那麼可以修持破瓦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作為密宗修行者破瓦法是在圓滿五十萬加行之後堅持一生的修法,比凈土宗更加安全更加有把握,可謂不可思議,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再次說一下經常有人指責密宗過失說藏傳佛教是邪教,那麼關於密宗佛法的幾個問題我做個澄清:一、見到一些喇嘛不守戒律行為不如法?答:每個人的境界是不同的上師開示,當一些人證果了好的壞的於他而言是沒有分別心的,不起心不動念。就像是大夢初醒。我們凡人看到善緣趕緊攀,看到惡緣就躲,因為懼怕因果。而密宗認為一切事情發生對境顯現皆有我們不了悟的諸多緣起,因緣聚合便會顯現。這就是因果,因果有但自性空。也就說連因果本質也是空性的,在空性中生出種種妙有。所以都是幻化的,那麼我知道了抽煙喝酒不好,然而我已經醒悟了好與不好的二元對立在我的境界中已經消亡了,這個不好也是如夢如幻的,就像我夢見自己在懸崖邊我應該害怕掉下去,然而我在夢里就知道自己在做夢,我偏要跳下去看看會怎麼樣,我們知道在夢里不會真的摔死,那我真的跳了於是夢幻對我來說就證悟更深了,看吧果然是如夢似幻的,這就是密宗,這就是中觀。所以有些喇嘛有不如法離經叛道的行為就能理解了。那麼你說萬一就是有個沒境界沒證悟空性的喇嘛這么干咋整?這個問題我也問過上師,上師開示,因果不虛,業報如影隨形,他這么做果報他自己受,莫舍己道勿擾他心,以上都是上師得開示。二、經常被報有些喇嘛是騙子騙錢騙色的大忽悠?答:漢地經常有人拜上師結果被騙,我們先想一下自己的貪欲,被騙的前提是你被他吸引或者迷惑,根本上是我們自己沒有慧眼,藏地傳統拜上師之前,上師觀察弟子半年看是不是法器,弟子觀察上師半年,看上師持戒護戒是否精嚴,德行是否完備,是否通學五部大論是否具有傳密法資格,具德上師的十大標准說的非常到位非常具體自己可以去了解,在上面這些你都不了解,出於愚痴和貪欲就把他當成佛,大家都信你我信你,你有很多有公信力的弟子例如明星我就信你,你有神通我就信你,你讓我得什麼什麼我就信你。這就很愚蠢,根本上怪我們自己沒智慧,智慧不是求出來的是修出來的,怎麼修呢?仁波切開示:敞開心扉,不斷地學習。以苦為師,以戒為師。同時我們必須知道,即使是佛門也不可能就全是菩薩了,必然有一部分是為了貪求世間八法才出家修法的,還有一部分人,出家了慢慢有了名氣有了利益,雖然身穿佛衣卻悖逆佛法,迷失自我等等情況。藏傳佛教的確有,但是漢傳佛教的寺院這樣的僧人就全是清凈一個也沒有嗎?答案是肯定的。所以才要修行有證悟有智慧。三、藏地有些喇嘛不吃素吃肉?答:佛陀在世時並不要求吃素只是必須是三凈肉。漢地吃素是從唐朝百丈祖師傳下來的並規定的。在藏地由於高原很難生長蔬菜,所以只能吃肉食。也就有了吃肉的傳統。但即使藏地寺院吃肉也是有嚴格規定的,只能吃壽命終了的動物的肉和三凈肉的風干臘肉。供養的鮮活生命和鮮肉寺院是絕對不允許吃的。如果你看到喇嘛這么幹了,要麼他有境界和功德力能把它度化掉不然他自己的果報他自己受,不會因為你是出家人你就沒有果報。但別因此就說藏傳佛教是邪教的話。四、關於密宗四皈依不如法,不依三皈依?答:密宗四皈依和顯宗三皈依完全出於一個目的和意趣。密宗一樣也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的,所謂的皈依上師是先給自己觀想出一個形象的寫照,因為上師身是僧,語是法,意是佛,上師具足佛法僧的所有對境和功德。即使釋迦摩尼佛在此時也沒能直接攝持我,而上師卻代表佛親自的攝持我解脫涅槃,上師的恩德實在是比佛還大。自己產生這種想時,再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才是殊勝真皈依。而不是我是三皈依我就是真正佛教了,我嘴上說了我就是真正的佛弟子了,我說了我就是了,沒有這樣的道理。所以說藏傳佛教的四皈依是1+3的意思,那個三就是佛法僧。而不是不懂的人不了解的人以為的是1+1+1+1。自己給佛法僧多加了個東西一樣的感覺。在密宗佛堂必須擺放藏文佛經兩部(一部顯宗佛經一部密宗佛經表示佛陀圓滿圓融顯密教法)代表佛語即佛法。一尊佛像或唐卡(一本供奉本尊空行護法)代表佛身即佛。一尊佛塔代表佛意即僧,這樣就有了佛法僧三寶對境,再放一張自己現在大恩上師的法相。每次皈依前先看一下自己的上師,要不是上師自己還在輪回中漂泊,自己也無法了解三寶的功德。我在藏地半年多,每每活佛喇嘛提起自己的上師尤其是已不住世的都會大哭一場這是我親眼見的確實如此。五、關於密宗有雙身像和雙運的修法?答:密宗的確有雙身像和雙運修法,但若有人說密宗以雙身為最高大法那真的是誹謗了。密宗的戒律非常的清凈,雙身的內容只佔全部密法百分之五不到的內容。而且並不是必須要修,而是幾乎沒有人去修。真的證悟空性,女人不是淫慾的發泄對象而是智慧化身的空行,交合不是為了性交出精而是慈悲與智慧融合不違背的大樂。如果還有疑惑,那麼這個境界並不是一句兩句能說清楚。在密宗有強制的規定,不論哪個教派想修雙修,必須在見證下用意念讓果子從枝葉上掉落,而後用意念把果子在接回枝葉上,你的念力達到這個定力才有資格否則乖乖持戒。這是有標准和強制規定。這是佛陀勘破無明煩惱有這樣的大定所以佛以雙運法是空性證悟法喜,懷抱明妃卻沒有一絲淫念這個清凈是真清凈。我們沒有佛陀這樣的大定所以我們抱女人滿腦子全是淫念。最關鍵雙身只是對極少部分有這樣根器和這樣大定力沒有淫念的人的開許,除此之外的人想都不要想,密宗就是這么規定的。雙身只是密法中圓滿次第階段的一個方法門徑而已。最高大法和雙身完全的連邊都不沾。為什麼有人說密宗不是佛法而是印度教的,因為印度教也有個密宗這是翻譯的問題,印度文把性力派翻譯過來就密宗,以《欲經》為經典。然而此密宗非彼密宗。翻譯把兩個人叫了一個名字可他們是兩個不同的人。佛教密宗是表示和顯宗對應的意思以釋迦摩尼佛教法為經典和性力派沒有一毛錢關系。不要誤會而生出誹謗。再說雙身佛像不是給我們看著滿足淫慾的而是表法的,佛身象徵光明,明妃象徵智慧。每當看到歡喜佛雙身佛像提醒我們,修法必須讓慈悲與智慧合二為一才行。解脫道和方便道必須相融,在世間活著必須方便與智慧雙運才能進行下去。就像一張女生照片有人看到是很美美在哪裡,有些人看著就是意淫照片。那些淫根未斷的人意淫這些於是二元思維把密法打成邪法是非常愚痴的。我在藏地那麼久藏地寺院的戒律是相當清凈的而且比漢地要嚴出兩個檔次,很坦誠的說。六、關於藏傳佛教和密宗有拿人骨當法器而且有些唐卡佛像上的佛菩薩形象十分可怕?答:第一密宗的人骨法器比不是強行殺個人取其骨那樣的誹謗。那些法器都是往世的修行人自願在圓寂之後貢獻自己人骨做成法器隨順眾生。那麼密宗為什麼以人骨為法器,並不是所有法器都得是骨頭,只有嘎巴拉碗才是用頭骨製作,因為密宗具體的一些修法需要用到嘎巴拉碗,讓我們看到頭骨就想到死亡的恐怖,發起決定勝的出離心,菩提心,再加上空性智慧助緣我們成就,這只是一個原因,其他原因設計密法不便透露。但是要知道佛看一切眾生都是佛性法器,我們看人都是凡人。佛看山川大地都是五方佛壇城,我們看山川大地都是砂石土礫,佛看頭骨法器不會起厭惡心恐懼心而是空性,我們看頭骨法器就不敢覺得反胃。因為我們有分別念,而密宗就是我們有分別念我偏要用空性轉化自己分別念,因為一切萬法本來清凈,覺得不凈並非法器不凈而是我們不凈。最後為什麼有些佛像唐卡會很恐怖的形象,那是佛菩薩的憤怒像,慈眉善目的慈悲形象是寂靜像。佛菩薩示現憤怒像並不是因為有嗔恨心,恰恰相反這是慈悲心顯現讓我們覺醒嚇退我們執著魔怨的方便之法。嚇得不是人而是怖魔的。是父母出於對子女的愛,用嚴厲的一面嚇退欺負我們的壞人。這些都是密宗的殊勝,密宗不可思議又萬分神奇,在那裡那麼的有魅力。品嘗過密宗的甘露味任何滋味都不會再入心裡,只有真正切入了解經過實證才能發表言論,不能看看外表就開始誹謗藏傳佛教誹謗密法。有些誹謗密法的人也不見得是壞人可能只是業力嘲弄示現愚痴,你可以不學習密法但請不要誹謗密法,願一切眾生同等極樂國證得與釋迦摩尼佛無二無別的果位,喇嘛欽諾!
⑸ 密宗的十二部指的是什麼
密宗有12部特別重要的經典。是信仰的根基。具體如下:
1.大日經。2.金剛頂經。3.理趣經。
4.仁王經。5.孔雀王經。6.宿耀王經。
7.瑜只經。8.般若心經。9.請雨經。
10.心地觀經。11.求聞持經。12.密嚴經。
⑹ 請問可以看密宗經典么喜歡佛學。
1. 看大乘佛經,以盡快地明白佛法的根本,首先明理,先看《楞嚴經》,都看文言文 、白話文對照的:《金剛經》《大般涅磐經》《法華經》《地藏菩薩本願經》《圓覺經》《楞伽經》《凈土諸經》等。
2. 看修行的書,明理不求實證,則無意義。目前時代,最好最易成就的,就是藏區的大圓滿法,能即生開悟。大圓滿法,天賜眾生福澤,能修習,當累世修的機緣,甚難得!
六祖以後,禪宗已不適合人的根性,能度脫現代人的,最佳的就是大圓滿法了。正如蓮華士大師所預言:鐵鳥(飛機)飛翔時,大圓滿法將傳遍世界。
推薦修行的兩本書:母音老人著《大手印淺釋》。
丹貝旺旭仁波切著《金剛密乘大圓滿》。
修習大圓滿法,須拜有「仁波切」稱謂的大師為師,灌頂修行。
有「仁波切」稱謂的大師,不僅僅是開悟,且證量足,能夠灌頂加持,並非是普通意義上的活佛摩頂。
去青海省果洛洲久治縣的德合隆寺
去拜: 丹貝旺旭仁波切 為師
或 四川省甘孜洲白玉縣阿宗寺 :江央確吉寧瑪仁波切
修習大圓滿法,能即生開悟 !
3.所謂念念修行,就是終生念一佛名,念到一心不亂。從而能往生極樂世界。
(念佛名:一是消業障;二是佛力感應加持)
(當然要持戒、行善、發願、生菩提心)
(生真信,發切願,志誠懇切,念佛名號。勿用觀心念法,當用攝心念法。楞嚴經大勢至菩薩說,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念佛時,心中(意根)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舌根)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耳根)要聽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攝於佛號,則眼也不會東張西望,鼻也不會嗅別種氣味,身也不會懶惰懈怠,名為都攝六根。都攝六根而念,雖不能全無妄念,校彼不攝者,則心中清凈多矣,故名凈念。凈念若能常常相繼,無有間斷,自可心歸一處。
所謂十念記數者,當念佛時,從一句至十句,須念得分明,仍須記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隨念隨記,不可掐珠,唯憑心記,若十句直記為難,或分為兩氣,則從一至五,從六至十。若又費力,當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作三氣念。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妄念無處著腳,一心不亂,久當自得耳。須知此之十念,與晨朝十念,攝妄則同,用功大異。晨朝十念,僅一口氣為一念。不論佛數多少。此以一句佛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則可,若二十三十,則傷氣成病。此則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從一至十,從一至十,縱日念數萬,皆如是記。不但去妄,最能養神。隨快隨慢,了無滯礙。從朝至暮,無不相宜。較彼掐珠記數者,利益天殊。彼則身勞而神動,此則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時,或難記數,則懇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復攝心記數。則憧憧往來者,朋從於專注一境之佛號中矣。大勢至謂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利根則不須論。若吾輩之鈍根,舍此十念記數之法,欲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大難大難。又須知此攝心念佛之法,乃即淺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議法。但當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見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茲中喪,不能究竟親獲實益,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時。若靜坐養神,由手動故,神不能安,久則受病。此十念記數,行住坐卧皆無不宜。卧時只宜默念,不可出聲。若出聲,一則不恭,二則傷氣,切記切記。——凈土宗念佛法門)
而開悟、明心見性,也就是在念念修行中:
前念已滅,後念未起,一念不生,迴光返照,了了分明,當下抓住,覺性顯前——《大手印淺釋》
《金剛密乘大圓滿》:有所謂:「內觀心性,向內觀!」之口訣。
如是不散以自心自觀。
此偈誦的意思是說:使能想、能念之心識,向它自己稍微地內轉;稍微地內向;輕微地內收,這樣便能認識本覺。華智仁波切說由此不能認識的話,便再也沒有其他辦法可以認識了。當以自心稍許向內輕微地觀於它自身的時候,會有一種遠離一切散亂分別的赤裸明清,這就是覺性。
念:
南無(音:那摩)阿(音:a) 彌陀佛
南無(音:那摩)觀世音菩薩
南無(音:那摩)地藏王菩薩
4.修行需要先消業障,在消業障方面《地藏菩薩本願經》甚佳,讀經、念:南無(音:那摩)地藏王菩薩 名號。
《地藏菩薩本願經》:更能每日念菩薩名千遍,至於千日,是人當得菩薩遣所在土地鬼神,終身衛護,現世衣食豐益,無諸疾苦,乃至橫事不入其門,何況及身。是人畢竟得菩薩摩頂授記
⑺ 推薦幾本研究藏傳佛教或密宗的書
藏傳佛教
、密宗不是靠研究能學的。如果真的想好好研究,必須親自找一位具格的上師,灌頂修煉。一般來說,密宗的經典主要是《
大日經
》與《
金剛頂經
》、《
蘇悉地經
》為中密三大基本經典,但不是藏密。另外推薦
母音老人
的《
恆河大手印
》、《中有成就秘笈》屬於密宗顯說,不需灌頂。另外洪啟嵩先生《現觀中脈實相成就
開啟中脈實修的密法》、《
密宗成佛心要
即身成就的修行心要
》、《智慧成就拙火瑜珈
開啟智慧的本覺能量》也透露了一些。藏傳佛教推薦
宗薩欽哲仁波切
的書。您想要的正式密宗法本是不會輕傳的,即使在已經灌頂的弟子中,得到的都不多。所以修密必須找上師。
⑻ 佛教大乘八宗各自的經典是什麼
中國佛教出現過許多派別,主要有八宗。一是三論宗又名法性宗,二是瑜伽宗又名法相宗,三是天台宗,四是賢首宗又名華嚴宗,五是禪宗,六是凈土宗,七是律宗,八是密宗又名真言宗。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性、相、台、賢、禪、凈、律、密八大宗派。
三論宗
主要依據鳩摩羅什譯的《中觀論》、《百論》、《十二門論》研究傳習而形成的宗派,因為是依據中觀派三《論》立的宗,所以叫做三論宗。它的教義以真俗二諦為總綱,以徹悟中道實相為究竟。二諦的「諦」字是真實的意思,從法性理體邊說的叫真諦,從緣起現象邊說的叫世俗諦。從俗諦說事物是有,就真諦說諸法是空,所以真俗二諦也叫空有二諦。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不二,真俗不二就是中道,也叫諸法實相,這就是此宗的中心思想。此宗著重從真空理體方面揭破一切世出世間染凈諸法緣起無自性,五陰十二處等虛妄不實,徹底破除迷惑,從而建立起無所得的中道觀,以求實現其無礙解脫的宗旨。這一宗,實際就是印度龍樹、提婆中觀學說的直接繼承者。
瑜伽宗
是由印度彌勒、無著、世親創立的宗派。此宗主要依據有《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因為是依彌勒說、無著記錄整理的《瑜伽師地論》為根本教典而立的宗,所以叫瑜伽宗。我國玄奘法師譯傳此宗並糅譯十師之說為《成唯識論》,故此宗又稱法相唯識宗,亦稱慈恩宗。它的教義以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為總綱,以轉識成智轉依為宗旨。五法是:一名、二相、三分別、四正智、五如如;三自性是: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八識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第七末那識、第八阿賴耶識;二無我是人無我和法無我。「五法」是對世出世間一切法的概括,「名」和「相」指世間有為法皆有名有相,稱為名相之法;「分別」指人們的主觀能對事物分別認識;「正智」指聖人清凈無漏實智;「如如」指如實智所對真如理境。「五法」不出染凈和主客觀,是以總括諸法。三自性:一是二取執著,無而謂有,起惑造業,名遍計所執;二是三界心法,依他緣生,名依他起;三是依他起上除遣二取所顯二空真如為圓成實。事物的性質不出此三種,所以叫三自性。八識:「識」是了別認識的意思,又叫心或意,每個有情都有這種心意識的認識作用,共有八種,就是前面列舉的八種識。二無我:每個有情或眾生都沒有永恆不變的實體即一般所說的自我或靈魂叫人無我;客觀事物也沒有恆常不變的實體即自性或絕對的真實叫法無我。二無我也叫作我、法二空。此宗教義深入分析諸法性相,闡明心識因緣體用,修習唯識觀行,以期轉識成智,成就解脫、菩提二果。此宗由玄奘法師譯傳而成立,是印度無著、世親學說的直接繼承者。
天台宗
是以羅什譯的《法華經》、《大智度論》、《中論》等為依據,吸收了印度傳來的和中國發展的各派思想,重新加以系統地組織而形成的思想體系,因為創始人智者,住在浙江天台山,所以叫天台宗。它的宗義以五時八教為總綱,以一心三觀、三諦圓融為中心思想此宗把釋迦如來所說的經教,劃分為五個不同的時期,稱為五時教,就是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盤時。五時的名稱都是佛經的名稱,主張佛陀所說的經教不出這五個時期的范疇,所以叫五時。三觀是修行的觀法,即空觀、假觀、中道觀。此三觀可以於一心中獲得,名為一心三觀。三諦圓融:真諦、俗諦、中道諦叫做三諦;此三諦舉一即三,雖三而常一,說三說一是圓融無礙的,所以叫圓融三諦。一心三觀,三諦圓融是圓教的教義,說明諸法無礙,事理圓融。天台宗以自宗為圓教,別的宗屬前三教。此宗總結了以前各派的思想,將佛教教義加以精密的調整,發展了大乘圓教理論,展示了中國獨創的大乘思想。
賢首宗
以《華嚴經》為根據,對《華嚴經》有深入的研究和精闢的闡發,是在前人三論、天台、慈恩、地論師、攝論師等學說發展的基礎上形成的一個思想體系。創始人是七世紀末的賢首國師法藏,所以叫賢首宗,又名華嚴宗。此宗以五教來判攝整個佛教,以六相、十玄、三觀為它的中心思想。五教一是小教,即聲聞小乘教;二是始教,即大乘開始初級階段的教義;三是終教,即大乘終極階段的教義;四是頓教,即大乘中頓超頓悟的法門;五是圓教,即圓滿無缺,圓融無礙的理論。此宗把佛教分作淺深不同的五種教義,比前天台宗多加一種頓教,所以稱為五教。六相是:總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這六相既同時表現在一切事物中,也同時表現在一個事物中。無論在一切事物中或在一個事物中,都是相反相成、同時具足、互融互涉、彼此無礙的,從此可以揭示出法界緣起的道理。十玄門是:一、同時具足相應門,二、因陀羅網境界門,三、秘密隱顯俱成門,四、微細相容安立門,五、十世隔法異成門,六、諸藏純雜具德門,七、一多相容不同門,八、諸法相即自在門,九、唯心回轉善成門,十、託事顯法生解門。這十玄門總的意義是顯示華嚴大教關於一切事物純雜染凈無礙、一多無礙、三世無礙、同時具足、互涉互入、重重無盡的道理。三觀一是真空絕相觀,二是事理無礙觀,三是周遍含融觀。六相、十玄、三觀的建立,闡發了《華嚴經》的法界緣起、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無盡圓融的教義。六相、十玄是就所觀的法界之境說的,圓融三觀是約能觀之智說的。這種重重無盡、法界圓融的思想,雖說導源於《華嚴經》,而實際為中國所獨創,它的法界緣起、一切無礙的學說大大發展了印度傳來的大乘思想。
禪宗
禪宗的禪是禪那的簡稱,漢譯為靜慮,是靜中思慮的意思,一般叫做禪定。此法是將心專注在一法境上一心參究,以期證悟本自心性,這叫參禪,所以名為禪宗。禪的種類很多,有聲聞禪、有菩薩禪、有次第禪、有頓超禪。禪學方面,在中國有一支異軍特起,那就是所謂「教外別傳」的禪宗。這個宗所傳習的,不是古來傳習的次第禪,而是直指心性的頓修頓悟的祖師禪。此宗的禪法是在六世紀初由印度的菩提達摩傳來的。過去說:禪宗單傳心印,不立文字,稱為「教外別傳」。但初祖達摩以四卷《楞伽經》傳於二祖慧可作為印心的准繩,弘忍、慧能又教人誦持《金剛般若》,這樣,《楞伽》、《般若》便是此宗的經典依據。以後更有《六祖壇經》和許多「語錄」的出現,不能說禪宗沒有經典依據。禪宗在中國是很興盛的。在八世紀間,此派曾分為南北兩宗,北宗神秀(約606~706)一派主張漸修,盛極一時,但不久便衰歇;南宗慧能(638~713)主張頓悟,後世尊為六祖,弘傳甚盛。從唐到宋,南宗的禪師輩出,在此三、四百年中又分為五家七派,可想見其興旺的景象。此宗和凈土宗一樣,一直是中國流傳最廣的宗派。南宗六祖慧能弟子中,有南嶽懷讓(667~744)和青原行思(?~740)兩大支系,由這兩大支系又分成五宗七派。從南嶽先分出一派外溈仰宗,次又分臨濟宗。青原行思一系分出三派:曹洞宗、雲門宗、法眼宗。由兩系分為五宗,以後又從臨濟宗分出黃龍、楊岐兩派,合前五宗名為七派,都曾興盛一時,經過一段時期有的就衰絕不傳了。後來的禪宗只有臨濟、曹洞兩派流傳不絕,臨濟宗更是興旺。近代所有的禪宗子孫,都是臨濟、曹洞兩家後代。
凈土宗
是依《無量壽經》等提倡觀佛、念佛以求生西方阿彌陀佛極樂凈土為宗旨而形成的宗派,所以名為凈土宗。此宗分佛陀說的法門為二道,即難行道和易行道。並說別的宗依戒定慧修六度萬行,需經三大阿僧祗劫為難行道;說修凈土法門一生至誠念佛,臨命終時,仗承阿彌陀佛的願力往生安養凈土永不退轉為易行道。因此,此宗主張勸人念佛求生西方凈土極樂世界。此宗的特點,簡單易行,普能攝受廣大群眾。修學此宗不一定要通達佛經,廣研教乘,也不定要靜坐專修,行住坐卧皆可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只要信願具足,一心念佛,始終不怠,臨命終時,就可往生凈土。當然平時也要持戒誦經,廣行眾善以作助行。由於法門簡便,所以最易普及。別宗的學者,也多兼修此法,因而使凈土法門在中國得到特殊廣泛的流行。
律宗
主要是學習和研究戒律的。由於此一宗的盛行,中國僧人們在修學大乘的戒定慧三學中,仍然重視出家聲聞乘的戒律。戒律有聲聞戒、有菩薩戒,這里所講的律宗,是依聲聞律部中的《四分律》,由終南山道宣律師一系所立的律宗。就戒條戒相說,有五戒、十戒、具足戒之分。五戒是出家,在家佛弟子共持的戒;十戒、具足戒是出家弟子的戒,這些在前面己經敘述,這里不多重復。各部律藏不只是戒相和制戒因緣,更大的部分是僧團法規、各種羯磨法會議辦事、出家法、授戒法、安居法、布薩法、衣食法,以及日常生活小事,都有詳細規定。因為時代的關系,環境的不同,許多戒律的規定,早已廢馳不行了。菩薩戒有在家菩薩戒,出家菩薩戒。出家菩薩戒如《梵網戒經》有十重四十八輕戒,在家菩薩戒如《優婆塞戒經》有六重二十八輕戒。又總攝菩薩戒為三聚,三聚是三類的意思,稱為三聚凈戒。一是攝律儀戒,是戒相,是「諸惡莫作」;二是攝善法戒,是「眾善奉行」;三是饒益有情戒,是「利益一切眾生」。中國主要是大乘佛教,所以這里也簡單提一提菩薩戒律。以上是大小乘戒律的內容。四分律雖屬小乘戒,但其文義通於大乘,自古就有「分通大乘」的說法。中國盛行大乘,以大乘教義解釋律藏,攝小入大,就是大乘戒的組成部分,出家菩薩三聚凈戒中的攝律儀戒就是是以聲聞戒為基礎的。如殺、盜、淫、妄四根本戒,是大小乘共同遵守的。對於律學的研究,最重要的是善於分辨開、遮、持、犯,就是在出家戒條中,本來是不得觸犯的,但在某種情況下可以開許,這叫開;在通常情況下又不得違犯的,就叫遮。在某種情況下,本人也不知是持戒還是犯戒,這就需要研究律學,律師根據律藏分辨清楚確定開、遮、持、犯的界限。在聲聞戒中除四根本戒殺、盜、淫,妄,或者還加十三僧殘尼戒是八根本十七僧殘必須嚴格遵守,不得違犯外,其它絕大部分的戒條,在特殊情況和必要情況下是可以開許的。例如「非時食」這一條戒,即通常過午就不許吃東西,而在勞作以後就允許吃東西。但如何開許,要依戒律來判定。可見佛教戒律不是死板的,除根本性戒外,都是具有靈活性的。
密宗
密宗的教義在八世紀時由善無畏、金剛智、不空等傳入中國,從此修習傳授形成密宗。此宗依《大日經》、《金剛頂經》建立三密瑜伽,事理觀行,修本尊法。此宗以密法奧秘,不經灌頂,不經傳授不得任意傳習及顯示別人,因此稱為密宗。本尊毗盧遮那佛是學者選擇自己最敬愛最尊崇的一尊佛、一位菩薩或者一位明王,作為學習成就的對象或榜樣,就叫本尊。要成就本尊的所有功德智慧,就要修習三密瑜伽法。三密就是身、口、意三業,瑜伽譯為相應。三密瑜伽,就是三業相應。與誰相應?就是修行者自己的身口意與本尊的身口意三業相應。修法時,修行者要身作本尊的姿態,手結印契,口誦本尊真言,意作本尊觀想或種子字,務使自己的三業與本尊的三密相應,名為瑜伽修法。此法如果修成,可以即身成就本尊之身。密教的修法很多,這只是舉一個例證。此宗最高理論還是以性空無相的法性理體為基礎,所謂阿字本不生,不生就是空義。
⑼ 西藏密宗重視什麼經典
佛教的中心問題,是如何凈除一切苦痛的根由—煩惱,和達成解脫圓滿的覺位—涅盤或菩提。小乘佛教的教旨,是以徹底斷除煩惱的辦法,來達成涅盤解脫。後期大乘,則對煩惱是否一定要用斷除的方法才能達成解脫,有進一步的看法。煩惱的本性如果與菩提並無差別,二者之區別只在「迷」或「悟」之間,那麼「轉」煩惱成菩提,豈不較「斷」更好么?因此就有轉識成智的說法。妄念遷流的第六識,可以轉變成妙觀察智,執我的末那識,轉變成平等性智,執持根、身、習氣及大千世界的阿賴耶識,轉變成大圓鏡智。這樣就與佛性不增不減本來圓滿成就的看法一致了。密宗(金剛乘)的見解,與後期大乘並無二致,全部接受了「轉」識成智,或「悟」識即智,和即心是佛的見解;且更進一步說,煩惱即菩緹,眾生即佛。在眾生位似乎有「轉」的必要,其實開悟以後,並不覺得有什麼可轉變的。因為佛性和佛果不增不減,早就圓成的在那裡了。因此,說密宗的見和行都是由「果位」的觀點出發的。所以叫做「果位見」。有了這煩惱即菩提的見,密宗就安排了一套煩惱即菩提的事相和實際修持的方法:如貪道之空樂瑜伽,鎮相之忿怒金剛,痴相之睡夢光明等。因為自己的身體,本來是化身佛的體性,所以有自成本尊觀的修法。因為隱蔽於自己內部之微妙身,即是報身佛之體性,所以有報身佛體氣脈明點的觀法。因為自己的心即是法身佛,所以有直契明空雙運心體之大手印觀法。因為八識的本性即是五智,於是安排了五方佛壇城的瀕法。
密宗的事相和觀法,雖然是五花八門,撩人眼目,但說穿了,其根本原理仍是建築在認取煩惱即菩提、即身是佛和即心是佛的「果位圓成見」上的。
密宗的分類,有所謂四部、二續、五大金剛、九乘道次第等花樣繁多的千般名目;本尊佛和大小金剛也多不勝數。這一套令人昏頭轉向的密宗法相,初學人會覺得新奇、神秘。其實這些繁雜的法相,其作用亦無非是「方便」和「表相」而已。但方便和表法一旦過了度,就反而會成為障礙,使人看不清密宗的本來面目了。現在去繁就簡,就我個人淺學所知,略述西藏密宗之主要教旨如下:
宇宙和人生之最根本原理是「二合一」或「二即一」。亦即「相對之統一」或「矛盾的統一」之原理。此原理可應用於一切處,一切時,一切物。此原理應用於密乘之課題上就有:生死與涅盤之合一,煩惱與菩提之合一,心與物之合一,意與氣之合一,陰與陽(或紅與白)之合一;起與滅之合一,明與空之合一,有與無之合一,悲與智之合一,自與他之合一,生與死之合一……等等。這些相對諸法之合一,並非只是空洞的理論;密宗皆備有實際之修持方法,使道些差別和矛盾之相對法,皆現量的融成一味。趨入此「差別即平等」之一味境界,最直接最主要的方法,是通達自心。因為自己的心才是人人最直接接觸到和經驗到的東西。於自心得通達秘自在,則於一切法亦能通達和自在。因此學密宗的人,應有下面的幾點根本的認識:
(一)一切事物和現象都脫離不了心,它們的存在只是心的經驗而已。一切事物既然只是心所感覺到的影像,那麼也就是說,心是一切萬物之根源和創迨。
(二)心是純極的單元而又能包含萬物;它孕育創造出一切世出世法,為一切奇跡之母,其小無內,其大無外,廣涯無際,深不可測,但它卻又近在目前,當下即是。自心即是人人的本來面目。自心的廣大面又可稱之為「宇宙心」、「法界心」或佛心。
(三)徹悟此宇宙心,並於此心得全部自在的人,就叫做佛陀;不明此心而又被它所役者,就是眾生。
(四)在本體上來說,佛陀與眾生是無有差異,等同一味的;在事相上來說,佛是已覺悟的眾生,眾生則是未覺悟的佛,二者之不同在是否契了此宇宙心。
(五)這個無限而又涵蓋萬物的宇宙心,是不可思議,難以描述的。勉強的予以界說可以說為: 宇宙心是一個廣大空寂的明覺,或簡稱為「大明空覺」。
(六)眾生的心識是狹小和蒙昧的「知覺」;有道行的瑜伽者的心識是有限的「明覺」;開悟的菩薩是廣大的「明空覺」;佛陀的則是「最極廣大的明空覺」。
(七)佛法的一切教旨都只是為了建立一些准備、階梯和指針,以導向此最極廣大之明空覺。
(八)當這個宇宙心或佛心全部顯露時,無限的悲心、功德和妙用都會自然的開顯出來。
(九)為了開顯此佛心,密宗提供了兩個主要的方法:一個是所謂的方便道或有相道,一個是解脫道或無相道。前者比較著重於心、氣,尤其是氣的訓練、調伏及升華;後者則比較偏重於心的認持、突破及擴展。但二者皆基於同一之密宗根本原理:心氣無二論。
「心氣無二論」乃相對統一原理之延伸,拿來用在調心和調氣的修持方便上,就建立成一套圓滿和善巧的心氣修持系統。相對之物不僅在本體上是一味或不二,在作用上亦能相濟和相成。如易理中所明:陰陽雖對立,亦相濟相成。同理,心氣固對立,但亦互依互融。心與氣者實一物之兩面,因此心調則氣調,氣調則心亦調,心粗則企獷,心細則息微,心柔順則氣亦暢通,氣充沛則心必爽朗。我們如果能夠使心調伏、轉變、擴大及升華,則氣亦隨之,反之亦然。
(十)方便道修持次第之簡介:
甲、前行之准備——此包括基本出離心,菩提心之訓練,及凈障集資、求得加持之種種初步修持。如四加行,上師相應法等修持正行以前之准備工作。
乙、本尊瑜伽—比乃觀自成為本尊佛陀之修法,其作用如下:
1.因觀自身即本尊佛陀,宇宙大千即壇城靜土,故為一種生佛不二之見地上之訓練。
2.在自成本尊前,先觀一切所顯皆收歸於大空;座末本尊又再次融於大空,故為一種觀修空性之訓練。
3.念誦真言,觀想種子字及咒輪等,可得加持及習定之效。
4.觀身內清凈脈輪為修報身佛相應之瑜伽,同時又為心氣無二瑜伽建立了基礎。
5.因修本尊觀及壇城觀及收放瑜伽,則能於中陰相現之時心無恐怖,反能趁機獲得解脫及證果。
以上各節屬於生起次第之修法。
6.生起次第修得相當之基礎後,再進修圓滿次第、此包括高級之心氣任修持方便及睡夢、光明、幻化身等修法。
7.圓滿次第修至相當程度時,則心氣能得自在,因而能導引業氣趨入中脈,打開全身脈輪;此時心證空性,氣成無礙神通之大力用。
8.因心氣得全部自在,則一方面能解脫生死及中陰,永遠脫離輪回;另一方面可神通變化,於法界中隨緣度生。
9.心氣達成最高之圓滿境地時即成就法、報、化三身圓滿之佛位。
(十一)解脫道要義之簡介:
解脫道亦可稱為無相道。這是一個比較簡單直接的道路。這條道路是叫人直契心源,認取當下之明空心體,進而穩定之、擴大之、加深之。此明空心體之全部圓滿顯露即是法身佛之成就。所以這條路的關鍵在最初之上師指示心體。受法者在認識心體之後,即能修持無相無依之心地法門:密宗稱此為大手印瑜伽。
大手印法修持之要點在鬆弛、無作和明照。其中尤以鬆弛任運為最重。因為一切煩惱和執著皆是一種「緊相」。生死輪回亦皆是「由緊」而起。相對的,一切解脫境界則皆是「松」相。所以惟有從「松」入手,或「由緊入松」,「大緊大松」才能進入解脫之門。「鬆弛無作」看起來應該是容易的,但實際上得不到口訣和指導,則極難趨入。即使能領會「松」訣,但無始的習氣太深厚了,持續和深入的「松」,還是需要極大的努力和因緣才能達成的。松和緊都有許多層次和階段;在某些階段中,松的達成亦需要緊的努力才行。大手印本身著重在任運無修,但形式上還是免不了「修」,這也許就是所謂的無修之修吧。大手印的「松」即是「放下一切」。能夠放下一切則本具的法身光明,當然就會自己顯露出來。所以大手印又名為「開顯本覺俱生智之方法。」大手印的教旨、境界和果證部和中國的禪宗極為相似,故亦可稱之為「西藏禪」。
(十二)解脫道和方便道,其實僅在初步的階段中形式的差別,在高級的階段中,二者就沒有什麼差別,合而為一了。在大手印法已經修得相當的成就後,再回頭來修方便道的行者也很多。密勒日巴則是二者兼修的瑜伽行者。西藏密法的弘傳初期,修方便道的人尚多。但方便道畢竟太難,同時俱足各種因緣和堪能的人亦不多,所以後期密法中修方便道的人轉少,多數人皆走比較容易的大手印路子了。
⑽ 請教一下 密宗可有經典密宗是如何傳承到西藏的
藏傳佛教有顯教經典和密教經典,顯教經典與漢傳佛教基本相同,密教經典在漢文《大藏經》密教部中有一部分。
密教傳入西藏地區分為前弘期和後弘期。前弘期有蓮花生、寂護、無垢友等將佛教傳入西藏,有貝若扎那等人到印度學習佛法。後弘期有阿底峽將佛教傳入西藏,有卓彌、瑪爾巴等人到印度學習佛法。前弘期和後弘期都翻譯了大量的顯教三藏和密法四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