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國學經典是指什麼
國學經典就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部分。國學經典中國傳統文化是齊魯文化、荊楚文化、吳越文化、巴蜀文化等地域文化,儒、道、墨、法等學派文化,百川歸海,相互觸攝,綿延至今的歷史產物。經過先秦時期的百家爭鳴及以後興衰迭變的歷史選擇,形成了儒道互補的思想文化主流,再同佛教思想交合涵化而構成儒道佛三教合流的中華思想文化。《周易》、《論語》、《老子》、《孫子兵法》四部著名國學經典,不僅在國內影響極其深遠,而且在世界范圍的影響也非常之大。作為一個中國人,應當閱讀和研究它們,以便從中汲取營養並用來指導自己的日常生活與社會實踐。
國學經典是一種素質教育,能夠讓孩子的心智得到開發,使得孩子的道德、文化、智力等方面都得到全方面的提升。
學國學選擇專業的國學學校:秦漢胡同,於2002年開始創業。以傳承和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為崇高使命,以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培訓。目前,秦漢胡同國學已經在北京丶上海丶廣州丶深圳丶杭州丶南京丶濟南丶婁底丶臨汾等地近百家國學館,每年惠及數十萬家庭。
上海秦漢胡同是一家專注於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培養大家國學素養。秦漢胡同主要開設了琴棋書畫等多種課程,老師都是具有豐富教學經驗,經過嚴格篩選的,對待學術嚴謹,對待學生有耐心,下到兒童,上到老人,都可以來秦漢胡同學習自己感興趣的課程。秦漢胡同環境也很好,古色古香,很有文化氛圍,大家學習熱情也很高漲。強烈推薦各位對中國文化感興趣的人前來學習。
秦漢胡同國學於2002年開始創業,至今逾17個春秋。旨在將中華國學最基礎的三個部分,即國文丶國藝丶家庭藝術人文通識,藉"聽香讀畫,吃墨看茶"的極致藝術空間,依託擁有全球化兼容並蓄的開放胸襟,具備傳統文人扎實通識素養與學術能力的國學教師,向現代家庭,向全世界傳播分享中華文化精粹,讓藝術照耀生活,讓世界柔軟。
2. 國學經典諺語和解釋
國學其實是人類對大自然最簡單質朴的認知和總結,學習國學可以慢慢從這些最質朴的認知中找到生活工作中難以解決的各種思想問題以下是我為你整理的國學經典諺語和解釋,歡迎大家閱讀。
國學經典諺語和解釋經典篇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周易》
譯:作為君子,應該有堅強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奮斗精神,努力加強自我修養,完成並發展自己的學業或事業,能這樣做才體現了天的意志,不辜負宇宙給予君子的職責和才能。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三國志》劉備語
譯:對任何一件事,不要因為它是很小的、不顯眼的壞事就去做;相反,對於一些微小的。卻有益於別人的好事,不要因為它意義不大就不去做它。
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論語》
譯:見到好的人,生怕來不及向他學習,見到好的事,生怕遲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惡人、壞事,就像是接觸到熱得發燙的水一樣,要立刻離開,避得遠遠的。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論語》
譯:幹活搶重的,有過失主動承擔主要責任是"躬自厚",對別人多諒解多寬容,是"薄責於人",這樣的話,就不會互相怨恨。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論語》
譯:君子總是從善良的或有利於他人的願望出發,全心全意促使別人實現良好的意願和正當的要求,不會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亂,不會在別人有失敗、錯誤或痛苦時推波助瀾。小人卻相反,總是"成人之惡,不成人之美"。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論語》
譯:見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過自己的長處和優點,就虛心請教,認真學習,想辦法趕上他,和他達到同一水平;見有人存在某種缺點或不足,就要冷靜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樣的缺點或不足。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論語》
譯: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災難、禍事……),就不要把它強加到別人身上去。
當仁,不讓於師。 --《論語》
譯:遇到應該做的好事,不能猶豫不決,即使老師在一旁,也應該搶著去做。後發展為成語 "當仁不讓"。
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論語》
譯:君子不會誇誇其談,做起事來卻敏捷靈巧。
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周易》
譯:同心協力的人,他們的力量足以把堅硬的金屬弄斷;同心同德的人發表一致的意見,說服力強,人們就像嗅到芬芳的蘭花香味,容易接受。
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 --《周易》
譯: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藝,也不會到處炫耀、賣弄。而是在必要的時刻把才能或技藝施展出來。
滿招損,謙受益。 --《尚書》
譯:自滿於已獲得的成績,將會招來損失和災害;謙遜並時時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論語》
譯: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別人並不理解,可我決不會感到氣憤、委屈。這不也是一種君子風度的表現嗎?
言必信 ,行必果。 --《論語》
譯:說了的話,一定要守信用;確定了要乾的事,就一定要堅決果敢地幹下去。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論語》
譯:講事實,不憑空猜測;遇事不專斷,不任性,可行則行;行事要靈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為中心,不自以為是,與周圍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務。
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增廣賢文》
譯:學習要不斷進取,不斷努力,就像逆水行駛的小船,不努力向前,就只能向後退。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莊子》
譯: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人類的知識是無限的。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明•顧炎武
譯:國家的興旺、衰敗,每一個人都負有很大的責任。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孟子
譯:逆境能使人的意志得到磨煉,使人更堅強。相反,時常滿足於享受,會使人不求上進而逐漸落後。
位卑未敢忘憂國。 --陸游《病起書懷》
譯:雖然自己地位低微,但是從沒忘掉憂國憂民的責任。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漢青。 --宋•文天祥《過零丁洋》
譯:自古以來,誰都難免會死的,那就把一片愛國的赤膽忠心留在史冊上吧!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宋•范仲淹《岳陽樓記》
譯:為國家分憂時,比別人先,比別人急;享受幸福,快樂時,卻讓別人先,自己居後。
小來思報國,不是愛封侯。 --唐•岑參《關人赴安西》
譯:從小就想著報效祖國,而不是想著要封侯當官。)
有益國家之事雖死弗避。 --明•呂坤《呻吟語•卷上》
譯:對國家有利的事情要勇敢地去做,就算有死亡的危險也不躲避。
一寸山河一寸金。 --金•左企弓語
譯:祖國的每一寸山河比一寸黃金還要寶貴,是絕不能讓給外人的。
欲安其家,必先安於國。 --武則天
譯:如果想建立個人幸福的小家,必須先讓國定安定,繁榮起來。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三國•曹植《白馬篇》
譯:在國家有危難的時候要敢於挺身而出,把死當作回家一樣。
國學經典諺語和解釋精選篇
言之無文,行而不遠。 --《左傳》
譯:文章講的內容或題材都很好,可表達不適當,那麼欣賞的人就不會很多,難以傳播千古。
人之為學,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顧炎武
譯:學習時不要在淵博浩翰的知識面前感到自卑,也不能因為學到一點點知識而驕傲自滿。
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中庸》
譯:勤奮好學就接近智,做任何事情只要努力就接近仁,懂得了是非善惡就是勇的一種表現。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 --陳廷焯
譯:知識總是在運用時才讓人感到太不夠了,許多事情如果不親身經歷過就不知道它有多難。
、笨鳥先飛早入林,笨人勤學早成材。 --《省世格言》
譯:飛得慢的鳥兒提早起飛就會比別的鳥兒早飛入樹林,不夠聰明的人只要勤奮努力,就可以比別人早成材。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增廣賢文》
譯:勤奮是登上知識高峰的一條捷徑,不怕吃苦才能在知識的海洋里自由遨遊。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論語》
譯:只學習卻不思考就不會感到迷茫,只空想卻不學習就會疲倦而沒有收獲。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論語》
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應當說不知道,不弄虛作假,這才是明智的行為。
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 --韓愈
譯:事業或學業的成功在於奮發努力,勤勉進取。太貪玩,放鬆要求便會一事無成;做人行事,必須謹慎思考,考慮周詳才會有所成就。任性、馬虎、隨便只會導致失敗。
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 --明•朱熹
譯:用心思考,用眼仔細看,有口多讀,三方面都做得到位才是真正的讀書。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論語》
譯:努力學習卻不感到滿足,教導別人不感到厭倦。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荀子•勸學
譯:不把半步、一步積累起來,就不能走到千里遠的地方,不把細流匯聚起來,就不能形成江河大海。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唐•王之渙《登顴雀樓》
譯:想看到更遠更廣闊的景物,你就要再上一層樓。想學到更多更深的知識,你就要比原來更努力。
強中自有強中手,莫向人前滿自誇。 --《警世通言》
譯:盡管你是一個強者,可是一定還有比你更強的人,所以不要在別人面前驕傲自滿,自己誇耀自己。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禮記•學記》
譯:玉石不經過雕琢,不能成為有用的玉器;人不經過學習,就不懂得事理。
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勸學》
譯:年輕的時候不知道抓緊時間勤奮學習,到老了想讀書卻為時已晚。
知不足者好學,恥下問者自滿。 --林逋《省心錄》
譯:知道自己的不足並努力學習就是聰明的人,不好問又驕傲自滿的人是可恥的。
學不可以已。 --《荀子》
譯: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
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 --《論語》
譯:學過的知識,在適當的時候去復習它,使自己對知識又有了新的認識,這不是令人感到快樂的事嗎?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論語》
譯:學了新的知識又常常溫習已學過的知識,不斷地學習,溫習,學問和修養一定會很快得到提高,這樣的人就可以成為老師了。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唐•杜甫
譯:讀書讀得多,寫起文章來就會筆下生花,像有神助一樣。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漢樂府?長歌行》
譯:年輕時不努力學習,年老了只能後悔、嘆息。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三國志》
譯:讀書必須反復多次地讀,這樣才能明白書中所講的意思。
學而不化,非學也。 --宋•楊萬里
譯:學習知識但不能靈活運用,不能稱為學習。
好學而不貳。 --《左傳》
譯:愛好學習但不三心二意。
學如不及,猶恐失之。--《論語•秦伯》
譯:學習知識時生怕追不上,追上了又害怕再失去。
人而不學,其猶正牆面而立。 --《尚書》
譯:人如果不學習,就像面對牆壁站著,什麼東西也看不見。
知而好問,然後能才。 --《荀子》
譯:聰明的人還一定得勤學好問才能成才。
學之廣在於不倦,不倦在於固志。 --晉•葛洪
譯:學問的淵博在於學習時不知道厭倦,而學習不知厭倦在於有堅定的目標。
學而不知道,與不學同;知而不能行,與不知同。 --黃睎
譯:學習知識不能從中明白一些道理,這和不學習沒什麼區別;學到了道理卻不能運用,這仍等於沒有學到道理。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 --宋•蘇軾
譯:廣泛閱讀,多了解古今中外的人和事,把其中好的部分牢牢記住;積累了大量的知識材料,到需要用時便可以很自如恰當地選擇運用。
差之毫釐,繆以千里。 --宋•陸九淵
譯:做任何事情,開始一定要認真地做好,如果做差了一絲一毫,結果會發現相差很遠。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 --晉•陶淵明
譯:美好的青春年華過去了就不會再來,一天不可能有兩個早晨,要珍惜時光啊!
國學經典諺語和解釋最新篇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
譯:三個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學習的,那他就可當我的老師。我選取他的優點來學習,對他的缺點和不足,我會引以為戒,有則改之。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論語》
譯:君子總是責備自己,從自身找缺點,找問題。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別人,找別人的缺點和不足。
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 --《論語》
譯:君子心胸開朗,思想上坦率潔凈,外貌動作也顯得十分舒暢安定。小人心裡慾念太多,心理負擔很重,就常憂慮、擔心,外貌、動作也顯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穩的樣子。
不怨天,不尤人。 --《論語》
譯:遇到挫折與失敗,絕不從客觀上去找借口,絕不把責任推向別人,後來發展為成語"怨天尤人"。
不遷怒,不貳過。 --《論語》
譯:犯了錯誤,不要遷怒別人,並且不要再犯第二次。)
小不忍,則亂大謀。 --《論語》
譯:不該乾的事,即使很想去干,但堅持不幹,叫"忍"。對小事不忍,沒忍性,就會影響大局,壞了大事。
小人之過也必文。 --《論語》
譯:小人對自己的過錯必定加以掩飾。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論語》
譯:有了過錯而不改正,這就是真的過錯了。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論語》
譯:君子致力於根本,確立了根本,"道"也就自然產生。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論語》
譯:君子認為說得多做得少是可恥的。
三思而後行。 --《論語》
譯:每做一件事情必須要經過反復的考慮後才去做。
多行不義必自斃。 --《左傳》
譯:壞事做得太多,終將自取滅亡。
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傳》
譯:人都有可能犯錯誤,犯了獵誤,只要改正了仍是最好的人。
不以一眚掩大德。 --《左傳》
譯:評價一個人時,不能因為一點過失就抹殺他的功勞。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中庸》
譯:人家一次就學通的,我如果花上百次的功夫,一定能學通。人家十次能掌握的,我要是學一千次,也肯定會掌握的。
知恥近乎勇。 --《中庸》
譯:知道什麼是可恥的行為,那就是勇敢的好表現。
以五十步笑百步。 --《孟子》
譯:以為自己的錯誤比別人的小,缺點比別人少而沾沾自喜。
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孟子》
譯:君子最大的長處就是用高尚、仁義的心去對待別人。
人皆可以為堯舜。 --《孟子》
譯:只要肯努力去做,人人都可以成為堯舜那樣的大聖人。
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煙焚。 --《韓非子》 譯:千里大堤,因為有螻蟻在打洞,可能會因此而塌掉決堤;百尺高樓,可能因為煙囪的縫隙冒出火星引起火災而焚毀。
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 --《詩序》
譯:提出批評意見的人,是沒有罪過的。聽到別人的批評意見要仔細反省自己,有錯就改正,無錯就當作是別人給自己的勸告。
良葯苦於口而利於病,忠言逆於耳而利於行。 --《孔子家語》
譯:好的葯物味苦但對治病有利;忠言勸誡的話聽起來不順耳卻對人的行為有利。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明代諺語
譯:一句良善有益的話,能讓聽者即使在三冬嚴寒中也倍感溫暖;相反,尖酸刻薄的惡毒語言,傷害別人的感情和自尊心,即使在六月大暑天,也會讓人覺得寒冷。
千經萬典,孝悌為先。 --《增廣賢文》
譯:千萬種經典講的道理,孝順父母,友愛兄弟是最應該先做到的。
善惡隨人作,禍福自己招, --《增廣賢文》
譯:好事壞事都是自己做的,災禍幸福也全是由自己的言行招來的。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明•顧憲成
譯:風聲、雨聲、琅琅讀書聲,都進入我們的耳朵,所以,作為一個讀書人,家事、國事,天下的事情,各種事情都應該關心,不能只是死讀書。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宋•李清照《夏日絕句》
譯:活著的時候要做英雄,死後也要當英雄。
利於國者愛之,害於國者惡之。 --《晏子春秋》
譯:對於國家有利的事就要熱心地去做,對國家有害的事就要憎惡它,遠離它。
讀書本意在元元。 --宋•陸游
譯:讀書的目的應該是掌握了知識後為社會和大眾服務,而不是為了自己的陞官發財。
時窮節乃現,一一垂丹青。 --宋•文天祥
譯:歷史上許多忠臣義士,在國家有難時,他們的節操就顯現出來,一個個名垂史冊。
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詩經》
譯:想起父母,做子女的是多麼為他們感到心痛啊!他們生我育我,花費了多少辛勤的勞動啊!
報國之心,死而後已。--宋•蘇軾
譯:報效祖國的志向到死都不會變。
憂國忘家,捐軀濟難,忠臣之志也。 --三國•曹植《求自誠表》
譯:憂慮國家大事忘記小家庭,為拯救國家危難而捐軀獻身,這都是忠臣的志向。
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 --漢•陳蕃語
譯:有志氣的人活在世上,應當敢於跟各種不利於國家的行為作斗爭,哪能只滿足於處理好自己小家的小事呢?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莊子》
譯:君子之間的交往,像水一樣的平淡、純凈,這樣的友誼才會持久;往小人之間的交像甜酒一樣的又濃又稠,但不會長久。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
譯:尊敬、愛戴別人的長輩,要像尊敬、愛戴自己長輩一樣;愛護別人的兒女,也要像愛護自己的兒女一樣
見侮而不鬥,辱也。 --《公孫龍子》
譯:當正義遭到侮辱、欺凌卻不挺身而出,是一種恥辱的表現。
天下皆知取之為取,而莫知與之為取。 --《後漢書》
譯:人們都認為只有獲取別人的東西才是收獲,卻不知道給予別人也是一種收獲。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漢•司馬遷《史記》
譯:人終究免不了一死,但死的價值不同,為了人民正義的事業而死就比泰山還重,而那些自私自利,損人利已的人之死就比鴻毛還輕。
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 --《增廣賢文》
3. 什麼是國學經典
問題一:什麼是國學經典 國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對中國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都有影響極大,對於傳承文明,增強民族凝聚力,以及中華民族的復興都起著重要作用。中華文化經典即是中華文化中最優秀、最精華、最有價值的典範性著作。它們經過時間淘漉和歷史沉澱的文化精品。
國學經典的書籍:
十三經
周易 尚書 詩經 周禮 禮記 左傳 公羊傳 穀梁傳 論語 孝經 爾雅 孟子 儀禮
其他
四書章句集注 春秋繁露 新本鄭氏周易 大戴禮記 韓詩外傳
易緯是類謀 易緯坤靈圖 易緯乾元序制記 陸氏易解 中庸
東坡易傳 周易正義 輕松學詩經 尚書正義 易傳
韓詩外傳 毛詩正義 泰泉鄉禮 深衣考誤 深衣考
儀禮註疏 禮記正義 周禮註疏 春秋左傳正義 大學
春秋穀梁傳註疏 孝經註疏 春秋公羊傳註疏 周易參同契 大學集注
孟子集注 中庸集注 論語集注 孟子字義疏證 大學問
論語註疏 孟子註疏 爾雅註疏
史部
二十五史
史記 宋書 梁書 魏書 陳書
南史 北史 南齊書 北齊數肢檔書 周書
漢書 後漢書 三國志 晉書 隋書
舊唐書 新唐書 舊五代史 新五代史 宋史
遼史 金史 元史 明史 清史稿
其他
資治通鑒 續資治通鑒 唐才子傳 貞觀政要 逸周書
古列女傳 徐霞客游記 大唐西域記 荊楚歲時記 戰國策
前漢紀 後漢紀 華陽國志 東觀漢記 通典
唐會要 唐律疏議 吳越春秋 洛陽伽藍記 越絕書
前漢紀 江表志 江南野史 五國故事 鄴中記
三楚新錄 江南餘載 吳越備史 九州春秋 越史略
東觀奏記 北狩見聞錄 竹書紀年 五代史闕文 官箴
平宋錄 大金吊伐錄 松漠紀聞 翰林志 高士傳
李相國論事集 赤松山志 真臘風土記 荊楚歲時記 北趼
岳陽風土記 溪蠻叢笑 吳中水利書 歲華紀麗譜 吳地記
平江記事 南嶽小錄 嶺表錄異 東京夢華錄 風土記
益部方物略記 游城南記 淳熙三山志 桂林風土記 朝鮮賦
南宋都城紀勝 桂海虞衡志 洛陽名園記 南方草木狀 佛國記
捕蝗考 宋朝事實 大清律例 三國雜事 史通
子部
兵書類
武經七書
《孫子兵法》 《吳子兵法》 《六韜》 《司馬法》
《三略》 《尉繚子》 《唐李問對》
其他兵書
《孫臏兵法》 《百戰奇略》 《握奇經》 《練兵實紀》 《將苑》 《何博士備論》
《三十六計》 《守城錄》 《孫子略解》 《乾坤大略》 《墨子城守各篇簡注》
《兵制》 《陰符經》 《太白陰經》 《歷代兵制》 《素書》 《備論》
其他子部
墨子 列子 莊子 荀子
申鑒 說苑 新語 論衡
茶經 棋經 中論 鄧子
蓋廬 人物誌 潛夫論 初學記
洛陽牡丹記 王守仁全集 四十二章經 論衡校釋
夢溪筆談 太平廣記 孔子家語 韓非子
鬼穀子 歸田錄 唐新語 公孫龍子
搜神記 搜神後記 周易參同契 山海經 校注
藝文類聚 穆天子傳 唐摭言 顏氏家訓
古畫品錄 鹽鐵論 宋高僧傳 廣弘明集
老子道德經 鈍吟雜錄 弘明集 宣室志
世說新語 金匱要略注 九章算術 呂氏春秋
黃帝內經靈樞經 黃帝內經素問 備急千金要方 傷寒論注
難經本義 神農本草經 孔叢子 抱朴子內篇
法言義疏 風俗通義 i冠子 齊民要術
潛夫論 范子計然 西京雜記 晏子春秋
周髀算經 朱子語類 山房隨筆 林泉高致集
吳子兵法輯佚 銀雀山尉繚子 司馬法逸文 群書治要三略
孫子略解 水戰兵法輯佚 群書治要六韜 敦煌寫卷六韜
懷王墓竹簡六韜 六韜逸文 漢墓竹簡六韜 老子集注
范蠡兵法輯佚 太公兵......>>
問題二:國學是什麼 國學,一國所固有之學術也。國學和文學數學的意思不同,並非是國家之學川者治國之學。一般來說,國學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薯亂化與學術。國學是中國傳統文化與學術,也包括了醫學、戲劇、書畫、星相、數術等等。國學以學科分,應分飢渣為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版本學等,其中以儒家哲學為主流;以思想分,應分為先秦諸子、儒道釋三家等,國學以《四庫全書》分,應分為經、史、子、集四部,以國學大師章太炎《國學講演錄》所分,則分為小學、經學、史學、諸子和文學。
問題三:什麼是經典?國學經典包括哪些書? 經典:《辭源》對經典解釋為:「典範的經書」;
《現代漢語詞典》對經典詮釋為:「權威的著作」;
著名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認為,「經典是濃縮了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等多方面知識的結晶」;
全球經典教育專家王財貴博士認為:「經典是人類社會最有價值、最有用的知識」;
北京大學教授王炳照認為,「經典是人類文明的精華,是全人類的財富」;
《人民日報》的文章表述為「經典是經過時間淘漉和歷史沉澱的文化精品。」
通過上述名家的界定和啟迪,我們可以這么來理解,經典是深入人心,影響深遠,永不貶值,千年不朽,世代流傳的原創性典籍,是中華民族文化精品、文化精華。
中華文化經典(國學經典):
中華文化經典即是中華文化中最優秀、最精華、最有價值的典範性著作。
中華文化經典教育(簡稱國學經典教育、經典教育、讀經教育):
中華文化經典教育即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誦讀中華經典詩文的教育活動。簡單地說是對學生開展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活動。也有人稱之為中華文化斷層重整工程的教育活動。此項教育活動是現行學校教育的重要補充,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習中華文化,宣傳中華文化,弘揚中華文化的重要形式,是傳承中華文明,提升人文素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大戰略舉措。
國學經典的精華部分能豐富我們的精神世界,增強民族的凝聚力,協調人和自然的關系以及人和人的關系,能促使人把自己掌握的技術用到造福於人類的正道上來,這是國學無用之大用,也是人文無用之大用。
國學以學科分,應分為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版本學等,其中以儒家哲學為主流;以思想分,應分為先秦諸子、儒道釋三家等,儒家貫穿並主導中國思想史,其它列從屬地位;國學以《四庫全書》分,應分為經、史、子、集四部,但以經、子部為重,尤傾向於經部;以國學大師章太炎《國學講演錄》所分,則分為小學、經學、史學、諸子和文學。
《四庫全書》是中國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書,也是中國古代最大的一部叢書。
據文津閣藏本,該書共收錄經、史、子集書籍3450 種,79072 卷、36000 余冊)
經: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詩經、尚書、儀禮、周易、春秋左傳、爾雅、孝經
史:山海經 、穆天子傳、國語、戰國策、史記、水經注、洛陽伽藍記、貞觀政要、史通、文史通義
子:老子、莊子、公孫龍子、韓非子、淮南子、列子、墨子、荀子、孫子兵法、呂氏春秋、尹文子、新書、法言、鬼穀子、顏氏家訓、素問、九章算術、近思錄、陰符經、周易參同契、黃帝內景經、黃帝外景經、太上感應篇、金剛經、四十二章經、心經、六祖壇經、茶經、樂府雜錄、洛陽牡丹經、棋經十三篇、林泉高致、搜神記、世說新語、遊仙窟、西遊記、水滸傳、三國演義、紅樓夢、聊齋志異集:楚辭、六朝文契、唐詩三百首、絕妙好詞、古文觀止、文心雕龍、詩品、二十四詩品、六一詩話、人間詞話、西廂記、竇娥冤、牡丹亭
問題四:什麼是國學? 一般來說,國學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國學既然是中國傳統文化與學術,那麼無疑也包括了醫學、戲劇、書畫、星相、數術等等,這些當然是屬於國學范疇,但也可以說是國學的外延了。
國學原指國家學府,如太學、國子監。國學指學問一說,產生於西學東漸、文化轉型的歷史時期。它興起於20世紀初,1920年代始盛;在中國大陸,文革結束後思想學術自由逐步有所恢復,中華傳統文化學術的空間逐步擴大,1980年代後「國學」復起至今。
國學一說,產生於西學東漸、文化轉型的歷史時期。而關於國學的定義,嚴格意義上,到目前為止,學術界還沒有給我們做出統一明確的界定。名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普遍說法如國粹派鄧實在1906年撰文說:國學者何?一國所有之學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國焉,有其國者有其學。學也者,學其一國之學以為國用,而自治其一國也。(《國學講習記》,《國粹學報》第19期)鄧先生的國學概念很廣泛,但主要強調了國學的經世致用性。
國學以學科分,應分為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版本學等,其中以儒家哲學為主流;以思想分,應分為先秦諸子、儒道釋三家等,儒家貫穿並主導中國思想史,其它列從屬地位;國學以《四庫全書》分,應分為經、史、子、集四部,但以經、子部為重,尤傾向於經部;以國學大師章太炎《國學講演錄》所分,則分為小學、經學、史學、諸子和文學。
章太炎在其《國學概論》中稱:國學之本體是經史非神話、經典諸子非宗教、歷史非小說傳奇;治國學之方法為辨書記的真偽、通小學、明地理、知古今人情的變遷及辨文學應錠。
國粹派鄧實稱:「國學者何?一國所有之學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國焉,有其國者有其學。學也者,學其一國之學以為國用,而自治其一國也。」(《國學講習記》,《國粹學報》第19期)
問題五:國學經典有哪些 經部
大學
《四書》之一,儒家「修齊治平」理論大綱。
中庸
《四書》之一,儒家推崇的處世哲學。
論語
《四書》之一,儒家創始人孔子言論集。
孟子
《四書》之一,以「性善論」著稱的儒家經典。
詩經
《五經》之一,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
尚書
《五經》之一,我國第一部記言體史書。
儀禮
《五經》之一,我國第一部禮儀制度書。
周易
《五經》之一,我國第一部哲學原典。
春秋左傳
《五經》之一,我國最早的編年體史書。
爾雅
我國第一部網路名物詞典。
孝經
我國以「孝」治國的理論基礎。
史部
山海經
戰國・佚名
我國最古老的地理學著作,最古的博物書、最古的神話小說故事。
穆天子傳
戰國・佚名
我國最早的游記。
國語
戰國・佚名
我國最早的國別史。
戰國策
西漢・劉向集錄
戰國時期謀臣策士游說和辯論的策略書。
史記
漢・司馬遷
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開創紀傳體史學、傳記文學之先河。
水經注
北魏・酈道元
我國六世紀前最全面最系統的綜合性地理著作。
洛陽伽藍記
後魏・楊炫之
現存文史典籍中寺塔記的典範之作。
貞觀政要
唐・吳兢
古代帝王統治術之專著,後世治國者之圭臬。
史通
唐・劉知幾
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史學評論專著。
文史通義
清・章學誠
是我國古代史學理論之代表。
書目答問
清・張之洞
指導治學門徑的必讀書目,嘉惠一代學林。
子部
老子
春秋・李耳
「道家最精要之書。」(梁啟超語)
莊子
戰國・莊周
先秦最有文彩的哲學著作。
列子
戰國・列禦寇
常言人之所未言,「氣偉而采奇」(《文心雕龍》語)
韓非子
戰國・韓非
戰國時期法家學說的集大成者的著作
淮南子
西漢・劉安
漢初新道家的代表作。
公孫龍子
戰國・公孫龍
戰國時期名家的代表作,創建了我國最早的邏輯學。
墨子
戰國・墨翟
戰國時期墨家學派的代表著作。
荀子
戰國・荀況
先秦儒家學說集大成之著作。
孫子兵法
春秋・孫武
我國現存最早的兵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述。
呂氏春秋
戰國・呂不韋
綜合百家學說,建構一統理論。雜家學說代表作。
尹文子
戰國・尹文
「宋尹」學派始祖,尹文論法術和形名的專著。
新書
西漢・賈誼
漢代傑出的政論文集,魯迅譽為「西漢鴻文」。
法言
西漢・揚雄
首部儒學批判專著。
鬼穀子
縱橫家始祖,兵家法寶。
顏氏家訓
北齊・顏之推
古今家訓,以此為祖。
黃帝內經素問
我國現存最早的較為系統和完整的醫學典籍。
九章算術
我國第一部重要的數學專著。
近思錄
宋・朱熹
理學入門書,蘊含了朱子思想的全部精義。
陰符經
相傳蘇秦得此書而為六國之相(《戰國策》記)。
周易參同契
漢・魏伯陽
最早論述煉丹原理的著作,被稱為「萬古丹經王」。
黃庭內景經
道家內修的基本理論和方法,被稱為「壽世長生之妙典」。
黃庭外景經
太上感應篇
宋・李昌齡注
民間廣為流傳的勸善書。
金剛經
後秦・鳩摩羅什譯
大乘佛教的根本經典,「經中之王」。
四十二章經
從印度傳到中國來的第一部佛教經典著作。
心經
唐・玄奘譯
般若部經典中的核心經典。
六祖壇經
唐・釋慧能
禪宗最重要的典籍,中國佛教的集大成者。
茶經
唐・陸羽
我國第一部論茶著作。
樂府......>>
問題六:中國國學包括哪些內容 這個現在爭議很多。國學一般指我國固有之學問,對傳世經典的解讀。比如《三字經》,有的說算是國學,有的人覺得這只是兒童啟蒙讀物,算不上一門學問,沒有什麼好研究的嘛~
通常,國學內容依照四庫全書的編排體例,包括經、史、子、集。這四部分的詳細內容就不用我詳細介紹了吧~
問題七:國學包括哪些方面? 國學涉及的范圍相當廣,主要是研究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史、語言、文學、史籍、科技、目錄版本等學問,現代著名國學大家有章太炎、劉師培、梁啟超、王國維、羅振玉、胡適、陳寅恪、黃季剛、朱希祖、聞一多、湯一介、蔡尚思、顧頡剛、張岱年、姜亮夫、任繼愈、朱季海等。
問題八:什麼是國學? 國學,可譯做「guoxue」(音譯)、「en:Sinology」(意譯,指中國學或漢學)。狹義的國學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現在一般提到的國學,是指以先秦經典及諸子學為根基,涵蓋了兩漢經學、魏晉玄學、宋明理學和同時期的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並歷代史學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因此,廣義上,中國古代和現代的文化和學術,包括歷史、思想、哲學、地理、政治、經濟乃至書畫、音樂、術數、醫學、星相、建築等都是國學所涉及的范疇。
歷史
國學原指國家學府,如太學、國子監。國學指學問一說,產生於清末西學東漸、文化轉型的歷史時期,原稱「中學」,後改稱「國學」。它興起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1920年代始盛;在中國大陸,文革結束後思想學術自由逐步有所恢復,中華傳統文化學術的唬間逐步擴大,1980年代後「國學」復起至今。
國學發展在二十世紀,西學的影響下明顯受到了巨大沖擊。明清近代,「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經世致用」思想興起,國學一詞才因西學而被提出,「國學」被中國傳統學者視為「國魂」。清王朝被推翻成立民國以後,各種西洋新思潮傳入中國,在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的影響下,全盤西化派鄙視其為「國渣」,許多中間派因此稱其為「國故學」,維護傳統文化派稱其為「國粹學」;學衡派昌明國粹,發揚中國文化,卻往往不以國學自居。近年來,隨著中國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的變化,中華傳統文化、思想的價值越來越為更多的人認識、認同,國學發展開始復興。
含義與分類
《史地學報》闡釋國學:「國學之為名,本難確定其義。在世界地位言之,即中國學。分析為言,則中國原有學術,本可分隸各種學科」。以學科分,應分為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版本學等。其中哲學以儒家哲學為主流,包括道學佛學百家學等;以思想分,應分為先秦諸子、儒道釋三家等,儒家貫穿並主導中國思想史,其它列從屬地位。
國學以《四庫全書》分,應分為經、史、子、集四部,但以經、子部為重,尤傾向於經部。中國佛學雖然大量吸取了儒、道文化,但非中國本有,因而可否歸入國學存在爭議。按章太炎《國學講演錄》,國學分為小學、經學、史學、諸子和文學;章太炎在其《國學概論》中稱:國學之本體是經史非神話、經典諸子非宗教、歷史非小說傳奇;治國學之方法為辨書記的真偽、通小學、明地理、知古今人情的變遷及辨文學應用。顧實在《國學叢刊》發刊辭中,則分國學為小學、經學、史學、諸子、佛典、詩文六類。
國粹派鄧實稱:「國學者何?一國所有之學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國焉,有其國者有其學。學也者,學其一國之學以為國用,而自治其一國也。」(《國學講習記》,《國粹學報》第19期)
錢穆曾就「國學」一詞發論曰:「學術本無國界。『國學』一名,前既無承,將來亦恐不立。特為一時代名詞。」(《國學概論・弁言》,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柳翼謀認為,凡源承華夏文化之中國學問,無論古今,皆為國學:「予對國學之界說,必非佛學及洋學,……須從古先聖賢,未受佛學洋學之薰染時講清,而又包括後來之漢學、宋學,以及今世所講政治、經濟、財政、社會、教育等,始可言國學。」(《國學之界說》)柳翼謀並主張,「講國學宜先講史學」。
當代國學以中國固有學問、傳統文化為核心,涉及領域甚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