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古典 » 彝族經典文獻出自哪裡
擴展閱讀
送同學小禮物送什麼 2025-02-02 09:53:46
k線基礎知識什麼是k線 2025-02-02 09:48:57

彝族經典文獻出自哪裡

發布時間: 2022-05-13 15:21:34

Ⅰ 著名的彝問典籍叫什麼

《西南彝志》
彝族文獻汗牛充棟,《西南彝志》是其中的一部代表力作。此書彝語原名為「哎哺啥額」,《西南彝志》是其漢譯本的書名。
全書共分六個志:一、創世志;二、譜牒志;三、地理志;四、天文志;五、人文志;六、經濟志。彝文計有37萬余字,400多個標題。彝漢對譯本共26卷。現簡介如下:
一、創世志。是敘述彝族先民對宇宙與人類起源的認識。
二、譜牒志。是以父子連名制記述了彝族從希慕遮到篤慕的引世及六祖武、乍、糯、恆、布、墨及以下各主要家支世系的相互關系,主要人物和歷史事件,以及滇、川、黔、桂、彝民遷徙路線。
三、地理志。是敘述彝族先民生活的一些古地名以及沿金沙江南北遷徙的歷史。分別記述了羅甸、烏撒、東川、烏蒙、芒布、扯勒等幾個彝族小王國的統治區域及一些土目的居住地址。
四、天文志。是記述彝族先民關於宇宙起源及發展的認識,對清濁二氣運行、日月出沒以及日月運行產生四季、24節氣和風雷雲雨雪進行了解說和論述。
五、人文志。是反映古代文化發生發展和古代思想及倫理道德、宗教信仰等,論述了詩歌、竹書、君臣歌等的來歷。
六、經濟志。是反映彝族先民「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以及後來「耕田有邑聚」的農村社會,農業生產水平,工藝水平及經貿情況。
由於《西南彝志》有較高的學術價值,被譽為彝族的大網路全書。又被《中國大網路全書·民族卷》列為民族史文獻的重要詞條之一,被國家民委列為「七·五」期間重點整理的項目。

Ⅱ 彝族的資料

彝族具有悠久歷史和古老文化,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有776.23萬人,總人口位居壯、滿、回、苗、維吾爾、土家之後的第七位,主要分布在雲南、四川、貴州三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的西北部。
彝族人世代在雲貴高原和康藏高原的東南部邊緣地帶的高山河谷間生產勞作,繁衍生息。神奇秀美而廣袤豐饒的土地江川養育了一代代的彝族人,也孕育出彝族人悠遠的歷史和樸素而多彩的民族文化。

彝族支系繁多,多數自稱「諾蘇」、「納蘇」、「 聶蘇」等。新中國成立後,正式定名為彝族,彝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有6 種方言;彝族還有自己的歷法;彝族音樂富有特色,舞蹈多與歌唱相伴。傳統工藝美術有漆繪、刺綉、銀飾、雕刻、繪畫等 ,頗富民族特色。彝族喜歡飲酒,席地而坐,圍成一圈,遞傳酒杯,依次飲用,彝家歷來好客,勸酒一片真誠。

火是彝族追求光明的象徵。在彝族地區,最隆重的節日是火把節,火把節多在農歷六月二 十四或二十五日舉行,到夜晚,人們點上火把,火把行列從村頭照到田野,人們圍著熊熊燃燒的 火堆,盡情歌舞,雲南巍山的「打歌」,彌勒、宜良的「阿 細跳月」,楚雄的「打跳」,石林的「大三弦」,紅河 的「羅作舞」,涼山的「朵洛荷」等歡快的集體舞在這 天都會大展風采。

彝族的節日很多,楚雄州大姚縣曇華山一帶的「插 花節」別具一格。人們把絢麗的馬櫻花戴在頭上,插在門前, 表達對抗暴除惡英雄咪依魯的贊美。在馬櫻花盛開的時節,當地彝族人民唱歌踏腳,盡情歡樂,慶祝幸福的新生活。

彝族地區地形氣候復雜多樣。經過社會生產的長期發展,彝族地區現有三種經濟文化類型:四川、雲南大小涼山地區屬雜谷栽培農耕經濟文化類型;雲南中心壩區及南部彝區屬稻作農耕經 濟文化類型;貴州部分彝區及涼山部分彝區具有豐富的水草資源,他們除從事一定的農作物栽培外,還從事畜牧業生產,屬畜混合農業經濟文化類型。

隨著經濟的發展,彝族人的物質生活條件日新月異。經濟較發達地區,彝族人正在改革大潮中勤勞致富,奔小康。逐漸告別往日落後的耕作方式,科技化搞生產,開拓其他經濟產業。在許多地方,彩電,農用汽車拖拉機已經走入彝家。彝族人的生活富裕起來,彝鄉變了,但只要你到彝族村寨走一走,你還會發現,彝族人特有的樸素和熱情還在,在彝族人看來,作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中一根龍脈,彝族人樸素的倫理道德和多姿多彩的文化也是中華文化的一朵奇葩。

Ⅲ 彝族的起源是什麼祖先是誰

彝族是我國的少數民族,他們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古老的文明。團結友善,勤勞勇敢,熱情好客是他們的習慣,穿著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裝總是那麼熱情豪爽,你們知道嗎,小小的一個彝字,可承載著一位主席對一個民族的殷切期盼呢,而這一以彝字為族稱的民族的起源和祖先是誰呢?歡迎大家的求知慾哦!


歷史之於彝族:既是封建腐朽,也是文明發展,當是獨特鮮活的存在。這里有著長期存在的奴隸佔有制度和濃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對萬物有靈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也有著可與瑪雅文明相媲美的一種鮮為人知的古老的歷法即「彝族十月太陽歷」,悠久強大的」的古彝字,可以破解和釋認來自中國的三星堆文字、巴蜀刻畫符號等和來自國外的印度發現的500多個古印章等,在悠久的歷史和古老豐富的文化中,傳唱著屬於自己的青春之歌。

屬於彝族的起源,只獨屬於他們的歷史,當今是五十六隻花的新時代,願百花齊放,馥雅芬芳。(感謝您的支持,歡迎您的評論。)

Ⅳ 有關彝族的資料急!~在線等!!!~~~

歷史:

彝族是古羌人南下在長期發展過程中與西南土著部落不斷融合而形成的民族。在六七千年,居住在我國西北河湟地區的古羌人,開始向四面發展,其中有一支向祖國的西南方向游弋。到3000多年前,這支向西南遊弋的古羌人以民族部落為單位,在祖國的西南地區形成「六夷」、「七羌」、「九氐」,即史書中常出現的所謂「越嵩夷」、「青羌」、『『侮」、「昆明」、「勞浸」、「靡莫」等部族。當古羌人游弋到西南時,西南地區已有與其先後到達的兩大古老族群——百濮族群了百越族群。古羌人到西南後,他們了百濮、百越長期相處、互相融合,並吸收和百濮、百越的南方文化。魏晉以後,昆明人與焚(濮)的融合發展為對僚人的融合。漢至六朝,漢文史籍把雲南東部、貴州西部、四川南部的主要居民稱為叟人,有時則以叟、濮並列。

隋唐以來,彝族先民地區有烏蠻與白蠻的分化,烏蠻系由昆明部落發展而成,白蠻系以叟、濮為主體,並與其他民族融合而成。

彝族先民在長期形成與發展中,活動范圍曾遍及今雲南、四川、貴州三省腹心地帶及廣西的一部分,其核心地區應是三省毗連的廣大地區。

彝族歷史上一個重要特徵,是長時期保持著奴隸佔有制度。公元前2世紀的西漢及其以前,彝族先民社會已出現游牧部落與定居農業部落的分化。東漢至魏晉時期,各彝族先民地區繼續分化出一批叟帥、夷王,表明在征服濮人等部落的基礎上,昆明部落已基本完成從原始部落向奴隸佔有制度的過渡。

8世紀30年代,蒙舍詔統一六詔,雲南彝族、白族先民聯合各族上層建立了南詔奴隸制政權,統治中心在今雲南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一帶,統治范圍達到今雲南東部、貴州西部與四川南部,基本上控制了彝族先民的主要分布地區。

南詔奴隸制王朝曾長期統治彝族先民地區,不能不對當地奴隸制的存在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唐天復二年(902),南詔奴隸制王朝的覆滅,不意味著彝族先民地區奴隸制隨之消亡。兩宋300多年中,戎(宜賓)、瀘(瀘縣)、黎(漢原)3州的彝族先民,處在宋王朝與大理政權的相互爭取之中,出現了奴隸制經濟相對繁榮的局面。與之相配合,奴隸制生產關系出現了強大部落奴役小部落的情況。

蒙古蒙哥汗三年(1253),蒙古騎兵自四川分三道進攻雲南,經彝族地區,促使處於分裂狀態的各彝族地區出現比較鬆散的反蒙古聯合,開始統一於羅羅族稱之下。與之相對應,蒙古貴族加強了對各地彝族茲莫即土長的爭取工作,發展為在部分邊疆民族地區分封各族首領世襲官職以統治當地人民的土司制度。自1263~1287年,相繼在今越西、西昌、屏山、大方、昭通、威寧等地設立彝族土司。

明代276年間,地跨雲、貴、川三省的水西(大方),烏撤(威寧)、烏蒙(昭通)、芒部(鎮雄)、東川(會澤)、永寧(敘永)、馬湖(屏山)、建昌(西昌)等地各彝族土司(茲莫)連成一片,相互支援,保持著基本上相同的奴隸制度,與低下的社會生產力相適應,各彝族地區基本上可以劃分為土司及黑骨、白骨與家奴3個等級。在上述等級關系的基礎上,明代水西、建昌、烏蒙等地彝族的土司制度仍然是奴隸制的上層建築。

康熙、雍正年間,清王朝在彝族地區推行「改土歸流」,給土司、土目、奴隸主勢力以沉重打擊。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部分地區比較迅速地由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

文化藝術:

彝族人民能歌善舞。彝族民間有各種各樣的傳統曲調,諸如爬山調、進門調、迎客調、吃酒調、娶親調、哭喪調等。有的曲調有固定的詞,有的沒有,是臨時即興填詞。山歌分男女聲調,各地山歌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彝族樂器有葫蘆笙、馬布、巴烏、口弦、月琴、笛、三弦、編鍾、銅鼓、大扁鼓等。彝族舞蹈也頗具特色,分集體舞和獨舞兩類,其中多為集體舞,如「跳歌」、「跳樂」、「跳月」、「打歌舞」和「鍋庄舞」等。動作歡快,節奏感強,通常由笛子、月琴、三弦伴奏。
彝族:能歌善舞的民族

涼山是歌舞之鄉,彝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

涼山彝族音樂風格古樸,品種繁多,民族特色鮮明而濃郁。民間音樂中的民歌和民間文學關系密切,很多普遍流傳的抒情長詩,如《阿莫尼惹》、《阿依阿呷》、《阿惹妞》、《阿絲牛牛》等。都是用歌曲形式傳唱的。除敘事性的歌曲外,有結婚時唱的歌曲如《惹打》,火把節唱的歌曲如《都火》、勞動時唱的歌曲如《犁地歌》、《牧學歌》等。此外還有山歌,如布拖高勝山歌、兒歌等。

彝族民歌因地區的不同,其風格也有差異。涼山南部地區的民歌高吭激越,中西部地區的民歌輕柔優美,東部依諾地區的民歌敦厚朴實。過去的彝族民歌,總的說來給人以壓抑低沉之感,但其樸素優美的民族、地區韻味十分鮮明。民間器樂不是供作伴奏,而是獨立發展,自成系統。引人注目的是它展示的歷史時空跨度極大。常見的有口弦、月琴、馬布、葫蘆笙、胡琴、彝簫、堅笛、嗩吶等。此外,吹木葉,即以一片樹葉來吹奏樂曲也是彝族人民喜愛的民間音樂。口弦和月琴十分普遍,幾乎所有的婦女.無論老幼,襟前都掛著一付口弦,隨時可以演奏。口弦是一種獨特而簡易的樂器,由幾片長約七八厘米的薄簧片組成.有竹片和銅片兩種,最少的兩片,最多的達五六片。竹製的音色深厚、低沉。銅制的音色清脆、秀麗。吹奏時以手指撥動黃片,利用口腔共鳴變化音色。簧片除發出本音外.還發出十分優美的泛音,構成音樂較寬的曲調。月琴多為中青年男子喜愛,其中不乏優秀的民間月琴手。50年代.涼山彝族姑娘沙瑪烏芝在莫斯科世界青年聯歡節演奏的月琴.受到熱烈贊揚。

涼山彝族的民間舞蹈往往和歌唱、器樂的演奏分不開。民間舞一類是產生於生產勞動中的舞蹈如蕎子舞、包穀舞、織氈舞等,大多是模擬勞動動作和表現生產過程。另一類是在節日或在婚嫁歡樂場面中常見的舞蹈如跳鍋庄、跳「都火」、對腳舞、被氈舞、蘆至舞。有的表現耕牧的勤勞。豐收的歡樂,有的表現征戰的勇敢、愛情的追求。

從彝族民間藝術中開出的涼山歌舞之花,不僅在中外舞台上一展輝煌,而且在現代生活中遍地開放。今天,在涼山城鄉經常可以看到男女老少手拉著手,踏著民族風味的節拍,歡樂地跳著達體舞。達作是彝語的音譯,意為踏地舞或腳踏舞,是在傳統的彝族歌舞基礎上編創而成的一種集體舞蹈。動作簡練明快,音樂悠揚流暢,鄉土氣息濃郁,時代色彩強烈。80年代一經形成,迅速普及全州並以大西南民族交誼舞的態勢,很快向州外、省外推開。在94涼山彝族國際火把節上來自國內外的客人和彝族同胞手拉手,圍著一堆堆青火.跳在一起,融為一家,場面熱烈壯觀.氣氛親切感人。

彝族的民族音樂包括歌曲和樂器。

彝族的歌曲有:史詩歌、情歌、喜歌、風俗歌--內中又有喜酒歌、叫魂歌、送鬼歌、巫師調等多種曲調;從名目上分,歌曲有俄、雅、左、格等。「俄」是唱的意思,可以在各類場合中演唱,氣氛較為輕松隨意;「雅」是一種獨唱山歌,演唱者一般為男女青年,多為觸景生情;「左」是一種婚禮歌,在舉行婚禮大夜晚,由主客雙方各出兩名歌手邊舞邊唱;「格」是一種悼念死者時或祭祖活動時演唱的合唱歌曲,一人領唱,眾人學唱,歌詞由領唱者即興創作;「畢」是指彝族畢摩在進行宗教活動時唱的歌,我們稱之為宗教音樂,以與「俄」進行區分。音樂則有歌舞音樂、口弦音樂、吹葉子音樂,其中也各有許多曲調。此外,還有多種樂器:月琴是彝族最喜愛的樂器之一,弦普遍為兩根,具有較強的藝術表現力;口弦是用竹質、銅質製成形狀象竹葉的簧片,在中間有一簧舌,靠控制呼吸來調節音色;「瑪布」是彝族獨特的樂器之一,其吹奏特點是利用鼻孔吸氣,讓鼓腮連續不斷送氣,可模仿嬰兒啼哭,鳥雀鳴唱;葫蘆笙和嗩吶,多用於吹奏彝族民歌和曲調。

風俗習慣:

"爬花房"--彝族男女的婚戀:"爬花房"是楚據彝族特有的風俗。姑娘年滿16歲,父母就為她另蓋一間小草樓,讓其單獨在其中過夜,而年滿20歲的男青年,可以在夜晚爬上心愛姑娘的草樓談情說愛。他們在一起吹響蔑,對調子,互訴愛戀之情。即使同時有幾對青年男女也是如此,大家並無拘束。一旦愛情成熟,男女雙方只要徵得父母同意就可以結婚,雙方父母一般不會干涉兒女們的選擇。

雲南小涼山彝族的婚禮相當別致。結婚時,男方要備馬,攜帶酒、布、肉、養面等禮物去迎新娘。女方村裡的姑娘,可使出渾身本事向迎親的客人潑水,捉住拚命戲樂。送親的人全要男子,新娘至男方門前,要到太陽落山方可進門。進門前,由一人托著裝有羊肉、養把把和酒的木碗,在新娘頭上繞一圈,以示婚後生活富裕。然後,新娘由表兄弟背進屋去。

"跳菜"--彝族的歌舞伴餐:"跳菜",即舞蹈著上菜。它是雲南無量山、哀牢山彝族民間一種獨特的上菜形式和宴賓時的最高禮儀,是舞蹈、音樂與雜技完美結合的歷史悠久的傳統飲食文化。

宴賓時,通常用方桌沿兩則一溜擺開,賓客圍坐三方,中間留出一條"跳菜"通道。三聲大鑼 拉開"跳菜"序幕:大鑼、蘆笙、三弦、悶笛、樹葉等民樂齊奏;在姑娘小伙"嗚哇哩--噻噻"的吆喝聲中,只見頂著托盤的彝家男子雙手拱揖,腳步忽高忽低,忽急忽緩,另一個人頭頂和雙臂各撐一菜盤(共24碗)緊隨其後入場。他們合著古樸純厚的民樂協奏曲,臉上作著滑稽州怪相,跳著歪來復去而又輕松、優美、流暢、連貫的舞步,一前一後登場。兩位手舞毛巾的搭檔,則怪態百出,形如彩蝶戲花般忽前、忽後、忽左、忽右地為其保駕護航。

一對托菜手要上菜四桌,搭檔把32碗菜擺成回宮八卦陣,每碗菜都像一粒"棋子"。自有定位,全按古已有之的規矩逐一落桌,絲毫不亂。

各地彝族盛行父系小家庭制,幼子往往和父母住在一起。婦女地位較低。遺產由諸子平分,絕業一般歸近親所有。彝族歷史上盛行父子連名,此俗在涼山彝族居民中一直繼續到建國前。一夫一妻是彝族婚姻的基本制度,娶媳需付較高的聘金,交錯從表婚比較流行,夫死實行轉房。建國前雲南部分彝族地區還保持著公房制度,涼山彝族保持著嚴格的等級內婚。歷史上彝族多實行火葬,建國前,涼山及雲南沿金沙江一帶居民仍行此葬俗。其他地區自明、清以來逐漸改為上葬。

Ⅳ 涼山彝族的起源和發展

一)族稱
彝族多數自稱「諾蘇」、「納蘇」、「聶蘇」(或後面加「潑」,彝語意為「人」)由於彝族分布很廣。歷史上還有許多不同的自稱和他稱,據不完全統計,直到解放前夕,還有:「納羅潑」、「迷撒潑」、「濮拉潑」、「濮瓦潑」、「阿西潑」、「撤尼潑」、「里潑」、「葛潑」、「羅潑」、「羅武潑」、「阿哲潑」、「六米」、「勒蘇潑」、「山蘇」、「阿租潑」、「格濮」、「阿武」、「他魯蘇」、「撒摩都」、「六得濮」、「納查」、「拉烏蘇」、「納若」、「咪西蘇」、「羅羅」、「白羅羅」、「黑羅羅」等幾十種。「諾蘇」、「納蘇」、「聶蘇」均為彝語,「諾」、「納」、「聶」是各地方言語音差別所致,都是「黑」的意思(也有「虎」之意)。黑色在彝族人們的觀念中包含有深、廣、高、大、強、多、高貴、主體等意義,「蘇」是群體、人們、家族的意思,「諾蘇」(或「納蘇」、「聶蘇」)意為「主體的民族」、「尚黑的民族」。1950年始,彝族選擇了鼎彝的「彝」為共同的族稱,替代了舊史籍文獻中的「夷」字。

(二)、族源

彝族源自古羌人彝族族源問題,由於漢文史志記載甚少,故長期以來學術界有各種說法:南來說,即古越人和馬來人種說;東來說,楚人說;西來說,西藏或藏緬交界處說;雲南土著說;河湟古羌人北來之說;另外還有濮人說、盧人說及雲南土著說。在6000—7000年前,住在我國西北河湟地區的古羌人,開始向四面發展,一支向祖國的西南方向游弋。到3000多年前,這支向西南遊弋的古羌人沿金沙江在安寧河流域的邛都和普渡河流域的滇池定居。滇池和邛都的居民,史稱「越雟羌」、「青羌」、「蠻夷」、「郡夷」、「叟」等,並不斷和當地的僰(濮)人、僚、漢人等融合,成為彝族的先民。

在古羌人與西南土著部落融合為僰的基礎上,昆明人與僰(濮)的融合是形成彝族過程中一個新的發展。魏晉以後,昆明人與僰(濮)的融合發展為對僚人的融合,漢至六朝,漢文史籍把雲南東部、貴州西部、四川南部的主要居民稱為叟人,有時則以叟、濮並列。

隋唐以來,彝族先民地區有烏蠻與白蠻的分化,烏蠻系由昆明部落發展而成,白蠻系以叟、濮為主體,並與其他民族融合而成。

彝族先民在長期形成與發展中,活動范圍曾遍及今雲南、四川、貴州三省腹心地帶及廣西的一部分,其核心地區應是三省毗連的廣大地區。各地彝族都有出自仲牟由的同一傳說,據傳世較完整的水西安氏譜系計算,至清康熙初年已歷傳85代,約可上溯至戰國前期,所生6子發展為「六祖」部落。

彝族的起源與形成。彝族的先民,與分布於我國西部的古代氏、羌有著密切的關系。西漢時彝族的一支先民就以「昆明」為名。東漢時的「叟」也是對當時彝族先民的稱呼。唐宋時期的烏蠻人(元以後被稱為「羅羅」)是彝族的直接前身。由於種種原因所造成的歷史條件的不同,彝族的形成過程出現了二元化的現象。一支是以雲南的彝族為代表,是在國家產生的基礎上形成的。唐代南詔國的建立標志著這支彝族的真正形成。另一支是以四川涼山地區北部烏蠻的彝族為代表。他們沒建立過國家,而是首先聯合成部族,再由部族發展成民族的。
2.彝族地理分布的歷史演變。彝族主要分布在川、滇、黔、桂四省區內,即四川的大渡河以南和雅礱江支流以安寧河兩岸的大涼山地區,以及雲南的金沙江、元江、哀牢山、無量山之間的地區及滇西的華坪、寧蒗、永勝等被稱為雲南的「小涼山」的地區,貴州的安順、畢節兩地區,廣西的隆林、睦邊兩縣。彝族分布的這些地區自然環境都比較差,絕大部分是地形十分復雜的高山,有的屬於高寒山區,平壩和河谷地帶很少。這種分布格局的形成經歷了長期的歷史演變。
在秦漢時期,彝族先民的活動中心大約在雲南滇池周圍和四川邛都(今西昌東南)地區,從事農耕業或游牧業。後來向南遷到「諾以」、「曲以」兩水沿岸,即金沙江和安寧河流域。大約在魏晉南北朝時,他們又從金沙江、安寧河流域和滇池、哀牢山等地逐漸擴大到滇江北、滇南、黔西北及廣西西北部等地。唐代南詔國和宋代大理國的建立,使彝族的分布范圍擴大到國家勢力所及地區。到了元代,中央政權在雲南彝族的聚居地區設置了路、府、州、縣和宣慰司,在貴州水西地區(今黔西、大方一帶)設置了宣慰司,在四川的雷波、屏山、金沙江兩岸等地設置馬湖路,在西昌、冕寧、普格一設置建昌路,在大、小涼山設置羅羅斯宣慰司。這種行政區劃的確定,使彝族的地域分布基本上穩定了下來。明代在彝族地區實行流官、土官和土流兼治三種行政管理辦法,擴大了封建地主經濟的影響,加之大量的漢族移民,對彝族地區的經濟發展起了十分顯著的促進作用。清代實行「改土歸流,加強了對彝族地區的直接統治,進一步促進了封建地主經濟的確立。

Ⅵ 彝族民居的涼山彝族

涼山彝族喜溫涼,惡酷熱,多居住在海拔1500——3000米的溫涼地帶。民間有俚語:「彝入住高山」。由於歷史上部族社會結構和內爭外患,形成涼山彝族傳統住宅的「聚族而居」、「據險而居」、「靠山而居」三大特點。雜姓村落和平壩、河畔村落是近代開始出現的。同時,涼山彝族村落多是三、五十戶,大村落的居民僅百餘戶。歷史上彝族聚居的腹心地域無集鎮無街市。涼山彝族社會流行兒子結婚後獨立門戶,父母又與小兒子同住,所以涼山彝族住宅不尚深宅大院。傳統住宅布局是以土牆、竹籬、柴籬園圍成方形院落,院外四周植樹,院門為木框木門,院內修建人字形頂一字形住房,屋門矮而寬,門兩側各留50厘米見方小窗,有的不設窗孔。
涼山彝族住房不甚高大,標准住房為長10—15米,寬5—6米的長方型建築,屋檐及地3.5米左右。建築以木為主,採用原木為柱為梁為橫桿,穿榫呈現「樹」型屋架.表現出涼山彝族歷史上與大山與森林休戚相關的樸素原始的建築美學觀。住宅四壁或土或木,屋頂上面蓋長約六尺寬七、八寸的雲杉木板.俗稱「瓦板」,加橫木壓石固定。雨水順杉木紋路而下,通光透氣。涼山彝族傳統住宅又有「瓦板房」的別號。走進這類新房,杉木的清香彷彿引人進入原始森林的狩豬木屋。
涼山彝族住宅內分左中右三部分.入門正中為中堂,中堂靠右上方設火塘.用三塊象鼻型雕花鍋庄石架鍋,塘火終年不熄,是彝族待客和家事活動的中心。火塘左邊,用木板或竹籬隔成內屋,有中門相通.為女主人卧室並收藏貴重物品,入門右側為畜圈。屋內上層空間設竹樓。竹樓左段儲糧,中段堆放柴草,右段為客房或未婚子女居室。
涼山彝族民居也有不少變異建築,主要表現在蓋房材料,如瓦房、茅草房、壓泥箭竹房、薄沙石板房。大戶人家和不少村落還建有多層高碉土樓。現代涼山彝鄉住宅變化最為顯著.向磚木結構建築發展,普通另設畜圈。一些富戶開始修建磚混結構、花園庭院式的新房。古老的涼山彝族民居洞開了窗戶,吹進了現代風。
彝族源於羌?
彝族,一個崇巫尚武的神秘民族;一個在長江流域創造了燦爛輝煌文明的古老民族;一個曾經雄霸大西南――川、滇、黔的強大民族。就是這樣一個對中華文明做出了重大貢獻的優秀民族,它的族屬問題,它來源於何處?這個問題在當今的學術界一直眾說紛紜、爭論不斷。
有人認為彝族與古越族同族;有人認為彝族來源於西藏高原;還有「濮人」說、「僚人」說、「盧人」說,也有國外學者所持的「高加索人種」說等眾多學說;但最為公認和流行的是「彝族源於古羌人」這一學說。著名學者、歷史學家方國瑜先生就是這一學說的主要創造者和支持者,他認為:「彝族淵源出自古羌人。」李紹明等許多學者也均認同這種觀點。但隨著當今考古界不斷有新的發現和對彝漢古籍文獻及西南地區彝族、羌族的歷史研究的不斷深入。「彝族源於羌」這一說法逐漸被證明是片面的、錯誤的。
要想弄清「彝族是否源於羌」?首先我們要知道何謂「彝」?何謂「羌」?現如今我們所用所寫的彝族的「彝」,是一九五六年毛主席在北京與彝族幹部商議,將當時所用的「夷」字改為「彝」,取房子「 」下有「米」有「絲」,有吃有穿之意,象徵興旺發達。從此「夷」改為「彝」。而在這之前的漢文古籍中均寫作「夷」。在《說文》中這樣解釋「夷」:「從大,從弓,東方之人也。古音讀『聶』。」這與今天彝族人民自稱「聶」、「聶蘇」、「諾」、「諾蘇」、「能」的讀音相吻合。而「羌」《說文》解釋為:「西戎牧羊人也,從人從羊,羊亦聲。」《風俗通》也載有:「羌本西戎卑賤者也,主牧羊,故羌字從羊從人,因以為號。」因此可知,夷「從大從弓」,羌「從人從羊」,且一東一西,何以謂彝為羌?
再者,羌何時南遷?南遷的是羌的哪一支?據司馬遷《史記·秦本記》中的記載:「秦獻公初立,(即公元前384年)欲法其祖,出兵滅狄嵵戎。羌無弋爰劍之孫卬則恐於秦國攻伐,率羌人南遷。」《後漢書·西羌傳》也有:「至爰曾孫忍時,秦獻公初立,欲復穆公之夡,兵臨渭首,滅狄嵵戎。忍季父卬畏秦之威,將其種人附落而南,出賜支河曲西數千里,與觽羌絕遠,不復交通。其後子孫分別,各自為種,任隨所之。或為氂牛種,越巂羌是也;或為白馬種,廣漢羌是也;或為參狼種,武都羌是也。忍及弟舞獨留湟中,並多娶妻婦。忍生九子為九種,舞生十七子為十七種,羌之興盛,從此起矣。……及秦始皇時……秦既兼天下,使蒙恬將兵略地,西逐諸戎,北卻觽狄,築長城以界之,觽羌不復南度。」根據以上古籍得記載,我們因此可知羌人南遷的年代大約在公元前384年至公元前221年左右。而南遷的羌人是由「忍」的季父「卬」所率領的「其種人」。在南下之後,其後裔「各自為種」分為「越巂羌」、「廣漢羌」和「武都羌」等三支部族。他們與由「忍」和其弟「舞」所率領得留在「湟中」的羌人遠離「不復交通」。到了秦始皇派遣蒙恬「築長城以界之」(約公元前221年左右)以後,「觽羌不復南度。」那麼,當羌人南下以前,在今天彝族廣泛分布的川、滇、黔等廣大西南地區是否空無人跡?哪些民族又生活勞作於此?隨著考古不斷有新的發現和對甲骨文的破譯,我們了解到:早在殷商、周朝甲古卜辭中就有「蜀」及周武王伐紂時「蜀人」參戰的記載。1986年在廣漢發掘出的「三星堆」遺址,以及隨後在成都市西郊蘇坡鄉金沙村發掘出的「金沙村」遺址等從新石器時代到商、周時期的文化遺址的不斷發掘和研究,也證明很早就有多個不同的民族(「夷」系統民族)生活於廣大的西南地區。另據《西南彝志》記載:夏、商時,勤勞的彝族先民就已經建立了以岷江流域、四川盆地為中心的古蜀國;以滇池區域為中心的古滇國等部落聯盟制國家,並且羌人南遷時與當時生活於今茂汶地區的土著夷人——「戈基」或「果基」發生了大規模的戰爭。羌族史詩《羌戈大戰》就記述了那段歷史:羌人首領「阿巴白構」率部南遷,同土著「戈基人」相戰。戈基人非常強悍、勇猛,羌人不敵。在危急之時,天神「阿爸木比塔」托夢羌人用白石打,可勝;托夢戈基人用麻稈打,可勝。次日交戰,羌人大勝。從此羌人代代傳唱此事,並且將此做為祭神經。羌人白石崇拜由此興。《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中也記載了岷江上游茂汶一帶在西漢時有「六夷、七羌、九氐,各有部落。」顯然這里所記述的夷與羌是各自不同的民族。羌何以為彝之祖。
據彝族經典古籍《西南彝志》、《勒俄特依》和《送魂經》等彝經的記載。彝族父子連名譜系已有三百餘代,如以25年一代計,僅父系社會就已有7500多年的歷史。而羌人從公元前384年南遷起算也不過2390年左右。另外,古籍和彝經均說彝族發源於今雲南境內,彝族死後送魂也是送入雲南昭通、大理點蒼、昆明滇池一帶,未發現有往北方送魂者。故,從北方南下的羌人何以能「生」彝?彝怎為羌之裔。
最能直接證明「羌」是「羌」,「彝」是「彝」的是兩個民族間各自不同的風俗、生活習慣和文化。根據《史記》和《後漢書·西羌傳》記載羌人是:「所居無常,依隨水草,地少五穀,以產牧為業。」;「被發為俗。」;「不立群臣,無相長一。」的游牧民族。而彝族在《史記·西南夷列傳》中被描述為:「此皆魋(椎)結,耕田,有邑聚。」或是「皆編發」;《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里記為:「西南夷者,在蜀郡徼外。有夜郎國,東接交址,西有滇國,北有邛都國,各立君長。其人皆椎結左囏,邑聚而居,能耕田。其外又有巂、昆明諸落,西極同師,東北至葉榆,地方數千里。無君長,辮發,隨畜遷徙無常。自巂東北有莋都國,東北有冉駹國,或土著,或隨畜遷徙。自冉駹東北有白馬國,氐種是也。此三國亦有君長。」「哀牢人皆穿鼻儋耳,其渠帥自謂王者,……土地沃美,宜五穀、蠶桑。知染采文綉,罽毲帛疊,蘭干細布,織成文章如綾錦。有梧桐木華,績以為布,幅廣五尺,絜白不受垢污。」從上面的古籍中的記述來看,二者之間的差異顯而易見。還有,彝族有著古老的文字——「古彝文」。根據現今眾多專家學者的論證,古彝文有著至少9000年的歷史。生活在各地的彝族支系都有彝文、彝經,包括遷入長江以北及更遠地區的夷人先民都在當地留下了古彝文遺跡。而羌族卻沒有文字,更沒有傳世的書籍,只有口傳的傳說和神話、史詩。
綜上所述,彝族和羌族是各自不同的兩個民族。但二者之間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羌人南遷之後,大部定居於今涼山州和甘孜州、雅安市之間,與土著的「夷」系統的各部族發生了戰爭和文化交流,相互間漸漸融合。特別是南下羌人分支中的「越巂羌」,同「巂」、「昆明」等夷人部族交錯而處,來往密切,並相互通婚,繁衍後代,相互學習,並在生活習慣和生產勞動方式上逐步改變和融合,逐漸從事農耕。另一部分與藏族融合。一部分在茂汶及周邊地區延續至今,成為今天的羌族。
那麼,彝族真正的源流在哪裡呢?著名學者張增祺在其所著的《中國西南民族考古》中認為:「今天的彝族的族屬源流非常復雜,彝族是一個較為龐大的共同體,他的族源中包含了古代橫斷山區若干不同族系的古代不了,甚至可能包括一些來自中亞遷徙而來古部落成份。」「古代『昆明』是近代彝族的主要組成部分。」著名歷史學家蒙默則認為:「彝族是大約在公元前十二世紀從旄牛徼外南遷至雲南的『昆明夷』,與以『濮人』為主的土著民族融合而形成的民族共同體。」「昆明」為彝族之祖先在彝族傳說中也有所反映,民國《貴州通志》引《興義志》曰:「初,秦時有孟(傳說中彝族的始祖)者事邛君,邛君邑之。西漢初,其種類繁盛,由瀘入滇以西,地方千里,咸為所有,是為昆明夷,《史記》所雲『巂』、『昆明』也。」這段地方誌顯然系出於當地彝族的傳說,說明在彝族自身傳說中同樣是將其祖先追溯到古代的「昆明夷」。因此,我認為我們彝族是一個以「巂」、「昆明」、「 什數」、「夜郎」、「靡莫」等眾多古代「夷」系統部落為了主幹,在不同時期逐步融合了其他遷徙而來的民族或部落,(如:羌族)逐漸形成的一個廣泛分布於西南地區——川、滇、黔等地的民族,一個由多民族相互融合而形成的民族共同體。

Ⅶ 關於彝文的歷史

摘抄了一下相關部分~
彝文指的是四川、貴州、雲南等地的彝族群眾使用的文字,又叫「爨文」、「韙書」。明清兩代不少書里說,這種文字「字如蝌蚪」、「字母一千八百四十」。根據民間傳說,彝文的歷史非常悠久,但最興盛的時期是從明代以後才開始。
流傳和遺存彝族地區的彝文文獻載體形制主要有岩書、布書、皮書、紙書、瓦書、木犢、竹簡、骨刻、木刻、金石銘刻、印肇等,其中絕大部分為紙書,根據紙質和極少部分所署的抄寫年代,彝文文獻多形成於明、清時代。但不等於說彝文文獻都首撰成書於明、清。除續修的譜牒,部分金石銘刻,以及漢文古籍譯作等彝丈文獻夕卜,絕大部分彝文書籍,特別是彝族畢摩(祭師)傳統用於各種祭祀的典籍,是按世代流傳下來的內容與格式,從原非紙張為書寫原料的典籍上,轉而傳抄成紙書,即絕大部分彝文文獻成書年代遠不止於明、清時代。現存彝文文獻,根據其產生的時代背景或署有年代可考而較方者,有雲南紅河州境3000多年前原始岩畫組合畫面中的彝文岩書、西漢時代的雲南昭通彝文銅印(堂琅印)、蜀漢時期的貴州「妥阿哲紀功碑」、南宋開慶己午年(公元1259年1的「攔龍河碑紀」等。
關於古彝文創造者的傳說,卻既有流傳於民間者。又有載傳於史籍者。概括而言,目前有如下幾種說法。
孔子適字說。由於古彝文不是拼音文字,其造型與獨體漢字有相似處。因此,民間有傳說稱古舞文也是孔夫子所創,說孔夫子右手造的漢字,所以漢字書寫順序是自右向左(指古代漢字書寫對左行),左手造的是彝字,所以舞文書寫順序是自左向右(馬學良,1981)。
畢阿詩拉祖造字說。四川彝族人多奉此說,許多到四川考察彝族文化的人都搜集到這傳說,但具體細節有差別。一說畢阿什拉祖(諧音)被其母發現「蹲於樹下正作書,樹上有一如鴉似貓之怪物,口吐黑血,拉祖即蘸血而書,其母至樹下,怪物忽遁去,……彝族之文字從此而起」(庄學本)。一說畢阿畸拉貴(諧音)死後。深為自己的經書經支未能傳後而感到不安,後來他變成一隻美麗的白鳥」嘴裡吐出血絲落到樹葉上變成各種各樣的文字」,其子「耿春就用一根細木棒把這些文字一一抄寫下來,……把這些文字整理傳給別人,彝文就是這樣流傳下來的」(張純德)。
伯博耿造字說。這一說主要流傳於雲南民間(王昌富)。
吉祿造字說。黔西北地區傳說彝文的創始者是一位聰明的老人,名叫吉祿,他開始刻劃六種家禽和六種野獸的形象,並到樹上紀年,到石上紀月,形成了同漢字完全不一樣的獨特的彝族文字(王桂馥)。
杜米那確左造字說。《彝族古歌》中有杜米那確左大神教人們用樹葉當紙,用紅土當墨創寫了彝族文字的傳說。與此相類似的是《尼蘇奪節》中有圖納到天上向六貝神仙人求得文字和理書的記載。密阿疊造字說。丁文江於1935年編輯出版舞文經典《爨文叢刻》,譯者羅文筆在其中的《帝王世紀·人類歷史》前序中說,「從人類始祖希慕遮之時,直到撮侏瀆之世,共有三十代人。此間並無文字,不過以口授受而已。流於二十九代武洛撮之時,承蒙上帝差下一祭司密阿疊者,他來興奠祭,造文字,立典章,設律科,文化初開,禮儀初備。」
恆本阿魯造字說。見於《西南彝志》卷九的記載,說他發現了天地的根源,創始供奉祖先,並創造了彝族的象形文字。
伊阿伍造字說。亦見於《西南彝志》卷十的記載,說他是一個「聰明無比」,能知天文地理,創造了彝文並且寫了許多歷史書籍。
還有阿軻造字說等。
彝族的淵源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大約在魏晉南北朝前後成為單一民族,並可能已經創造了自己的文字,成為中國歷史上創造了本民族文字並現今仍在使用的幾個少數民族之一。

Ⅷ 彝族的起源是什麼他們的祖先是誰

中華民族具有強大的融合性,而五十五個少數民族的故事更為奇特有趣而又鮮為人知。今天我們就要來說說彝族的起源和祖先,名字都這么復雜的民族,其發展歷程也是十分的復雜。關於彝族的起源和祖先,迄今為止仍然眾說紛紜,無人發出定論。

無論是哪一種種族起源說,我們都不可否認彝族的發展在歷史長河中起到的重大的作用。現今,他們的種族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區,主要在雲南四川和貴州,還有廣西的一部分地區,保衛了我國的西南地區,在歷史的每一個階段也都多多少少地促進了我國經濟的發展,也為彝族後代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Ⅸ 幫我介紹一下彝族的起源和歷史

彝族的族稱族源

(一)族稱

彝族多數自稱「諾蘇」、「納蘇」、「聶蘇」(或後面加「潑」,彝語意為「人」)由於彝族分布很廣。歷史上還有許多不同的自稱和他稱,據不完全統計,直到解放前夕,還有:「納羅潑」、「迷撒潑」、「濮拉潑」、「濮瓦潑」、「阿西潑」、「撤尼潑」、「里潑」、「葛潑」、「羅潑」、「羅武潑」、「阿哲潑」、「六米」、「勒蘇潑」、「山蘇」、「阿租潑」、「格濮」、「阿武」、「他魯蘇」、「撒摩都」、「六得濮」、「納查」、「拉烏蘇」、「納若」、「咪西蘇」、「羅羅」、「白羅羅」、「黑羅羅」等幾十種。「諾蘇」、「納蘇」、「聶蘇」均為彝語,「諾」、「納」、「聶」是各地方言語音差別所致,都是「黑」的意思(也有「虎」之意)。黑色在彝族人們的觀念中包含有深、廣、高、大、強、多、高貴、主體等意義,「蘇」是群體、人們、家族的意思,「諾蘇」(或「納蘇」、「聶蘇」)意為「主體的民族」、「尚黑的民族」。1950年始,彝族選擇了鼎彝的「彝」為共同的族稱,替代了舊史籍文獻中的「夷」字。

(二)、族源�

彝族源自古羌人彝族族源問題,由於漢文史志記載甚少,故長期以來學術界有各種說法:南來說,即古越人和馬來人種說;東來說,楚人說;西來說,西藏或藏緬交界處說;雲南土著說;河湟古羌人北來之說;另外還有濮人說、盧人說及雲南土著說。在6000—7000年前,住在我國西北河湟地區的古羌人,開始向四面發展,一支向祖國的西南方向游弋。到3000多年前,這支向西南遊弋的古羌人沿金沙江在安寧河流域的邛都和普渡河流域的滇池定居。滇池和邛都的居民,史稱「越雟羌」、「青羌」、「蠻夷」、「郡夷」、「叟」等,並不斷和當地的僰(濮)人、僚、漢人等融合,成為彝族的先民。�

在古羌人與西南土著部落融合為僰的基礎上,昆明人與僰(濮)的融合是形成彝族過程中一個新的發展。魏晉以後,昆明人與僰(濮)的融合發展為對僚人的融合,漢至六朝,漢文史籍把雲南東部、貴州西部、四川南部的主要居民稱為叟人,有時則以叟、濮並列。�

隋唐以來,彝族先民地區有烏蠻與白蠻的分化,烏蠻系由昆明部落發展而成,白蠻系以叟、濮為主體,並與其他民族融合而成。�

彝族先民在長期形成與發展中,活動范圍曾遍及今雲南、四川、貴州三省腹心地帶及廣西的一部分,其核心地區應是三省毗連的廣大地區。各地彝族都有出自仲牟由的同一傳說,據傳世較完整的水西安氏譜系計算,至清康熙初年已歷傳85代,約可上溯至戰國前期,所生6子發展為「六祖」部落。

語言方面:
彝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同屬彝語支的語言還有我國的哈尼語、拉祜語、僳僳語、納西語、白語、基諾語、桑孔語、怒族怒蘇語、怒族柔若語,以及泰國的阿卡語、姆比僳語、姆比語,寮國的普諾伊語、西拉語,越南的彬語等。
彝語支語言的主要特徵之一是韻母日趨單母音化以及緊喉音的發生。彝語是比較典型的韻母單母音化語言,大多數方言母音分松緊;聲母多,韻母少;聲母塞音、塞擦音、擦音分清濁,有的方言有鼻冠濁復輔音和清擦邊音;一般有三個或四個聲調,調值平直。基本語序為「主語—賓語—謂語」,名詞、人稱代詞作定語時在中心詞前,形容詞、數量詞作修飾語時在中心詞後。量詞豐富,部分動詞的自動態和使動態用聲母輔音清濁交替表示。
彝語分六大方言:北部方言,分布在四川西南部和雲南西北部大小涼山一帶;東部方言,分布在貴州西部、雲南東北部和廣西西部;東南部方言,分布在雲南東南部;南部方言,分布在雲南南部;西部方言,分布在雲南西部;中部方言,分布在雲南中部。各方言之間差異較大,主要表現在詞彙上,其次是語音上。說不同方言的彝族彼此不能通話。
(二)彝文
彝文,史稱「爨文」、「韙書」、「羅文」、「倮倮文」、「夷文」,約有一萬多字,是處於表意向表音發展中的一種音節文字,通行於北部、東部、南部、東南部方言地區。發現較早的金石彝文如:貴州的《攔龍橋碑記》(1259年)、《成化鍾銘文》(1485年)、雲南的《鐫字崖》(1533年)等,後又發現貴州的《妥阿哲紀功碑》,推測可能是蜀漢時期的作品。從字體看,那時的彝文已發展到一定的高度。據清《一統志》卷四八四載:「唐,阿畸,納垢夷之後,隱岩谷,撰爨字如蝌蚪,三年始成,字母一千八百四十,號韙書,爨人至念習之,以為書法。」彝文經典《帝王世紀·人類歷史》載:宓阿疊創造文字。《西南彝志》載:伊阿伍創造文字。還有阿使拉責、吉祿老人、伯博耿等人創造文字的種種傳說。有人推斷,《後漢書·笮都夷傳》所載的《白狼歌》,可能是用白狼文寫下來的,白狼文是彝文的前身。有人認為,戰國時的巴蜀銅戈文字可能與彝文有歷史上的聯系。也有人認為,西安半坡的刻劃符號與彝文相近似,彩陶刻劃符號與涼山彝族衣飾上的圖案也相似。但從已發現的金石碑文和文獻記載等推斷,彝文產生不應晚於東漢。彝文多數是獨體字,有少數合體字,沒有表示義類的偏旁部首,筆劃少則一筆,多則十幾筆,一般三、五筆。基本筆劃有豎、橫、左斜、右斜、點、圓、半圓、豎折、橫折等。書寫行款四川彝文為橫列左行,現也有橫列右行的;雲貴彝文為直列右行,晚近也有直列左行的。彝文造字,採用象形、會意、轉位、增點、同音假借、借用漢字等方法。
彝族的歷史:
3000多年的彝族文明史,展示了彝族曾歷經原始社會、奴隸制、封建領主制和封建地主制等不同社會形態的歷史發展階段。�

遠古時期,彝族先民居住的滇池和洱海地區,從陸續發現的一些新石器時代遺址的遺物和遺跡看,彝族曾經歷一段漫長的新石器時代。晉寧石寨山滇人墓出土的青銅器文物說明,公元前二世紀至公元前一世紀末,滇池地區曾出現燦爛的青銅文化。公元前280年楚將庄礄到滇池時,「旁平地,肥饒數千里」(《史記·西南夷列傳》),可見古代滇池地區的生產力已有較高水平。楚人留滇,使滇池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到新的階段。�

公元前二世紀的西漢及其以前,彝族先民社會已出現游牧部落與定居農業部落的分化。游牧部落是雟、昆明;定居部落是夜郎、滇、邛都,各自分布於今貴州安順、雲南晉寧、四川西昌一帶。與此同時,彝族傳說自「六祖」後十餘代約當西漢中、後期,已有茲、莫、畢、革、卓五種等級的分化。其中茲、莫、畢為統治者,革、卓為被統治者。彝文著作則有「六祖」畜牧部落征服濮人農業部落的記載。東漢至魏晉時期,各彝族先民居住區繼續分化出一批叟王、夷王,表明在征服濮人等部落的基礎上,昆明或「六祖」部落已基本完成從原始部落向奴隸佔有制度的過渡。�

公元八世紀前後,在雲南哀牢山北部和洱海地區出現了六個奴隸主集團,史稱「六詔」,其中「蒙舍詔」的首領皮羅閣在公元783年統一「六詔」,建立了以彝族為主體,包括白、納西等族在內的「南詔」奴隸制政權,並由唐朝冊封為「雲南王」。對彝族先民居住區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同一時期,在貴州彝族地區也出現了「羅甸」等奴隸主集團和政權,總稱為「羅氏鬼主」。涼山彝區原來的部落軍事首領「茲莫」,在這一地區建立了奴隸主統治的秩序,由幾十個「茲莫」統治。�

蒙古蒙哥汗三年(1253),蒙古騎兵自四川分三道進攻雲南,經彝族地區,促使處於分裂狀態的彝族地區出現比較鬆散的反蒙古聯合,開始統一於羅羅族稱之下。蒙古貴族為加強各地彝族茲莫即奴隸主爭取工作,在彝族地區分封首領世襲官職以統治當地人民而建立了土司制度。自1263~1287年,相續在今越西、西昌、屏山、大方、昭通、威寧等地設立彝族土司。�

在明代276年間,地跨雲、貴、川三省的水西(大方),烏撒(威寧)、烏蒙(昭通)、芒部(鎮雄)、東川(會澤)、永寧(敘永)、馬湖(屏山)、建昌(西昌)等地各彝族土司(茲莫)連成一片,相互支援,保持著基本上相同的奴隸制度。與低下的社會生產力相適應,各彝族地區基本上可以劃分為土司及黑骨、白骨與家奴3個等級。在上述等級關系的基礎上,明代水西、建昌、烏蒙等地彝族的土司制度仍然是奴隸制的上層建築。�

康熙、雍正年間,清王朝在彝族地區推行「改土歸流」,給土司、土目、、奴隸主勢力以沉重打擊。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部分地區比較迅速地由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如在東川、烏蒙等地,乾隆十一年(1746),已經是「漢土民夷,比屋而居……與內地氣象無二」。�

近代以來,隨著帝國主義勢力的逐步侵入,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各個彝族地區,也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的廣大彝區,由於居住分散,歷史、地理條件的不同,社會經濟發展很不平衡。滇、黔、桂絕大部分彝區早已進入封建地主制;滇東北、黔西北部分地區尚存有領主經濟的殘余;川、滇大小涼山地區還長期保留著比較完整的奴隸制度。

另外,在雲南鐵路沿線彝族地區,已有資本主義因素。在滇東北地區還出現了以龍、隴、盧、祿、陸、安六大家族為主體的封建地主、官僚買辦集團。新中國成立後彝族人民在黨的領導下,相繼粉碎了封建制和奴隸制的枷鎖,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特別是在新的歷史時期,彝族人民意氣風發,鬥志昂揚,建設著自己的家園,政治經濟文化有了很大的發展,彝區社會面貌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

彝族的內部統治

1949年以前,大小涼山彝族社會的全體成員,嚴格地劃分為諾伙、曲諾、阿加和呷西四個等級。諾伙是統治等級,其餘是被統治等級,程度不同地受著諾伙的剝削和奴役。但在被統治等級中,也有高等級佔有低等級的現象。1949年以後這種奴隸社會的等級制被廢除。

(一)諾伙 漢語稱「黑彝」,在政治、經濟上享有無上的特權,是涼山的統治者,諾伙都有嚴密的家支組織和廣泛的家支聯系,並利用家支進行統治,自視血統純潔、高貴,享有世襲的貴族身份和統治特權,與被統治等級之間有不可逾越的鴻溝。少數諾伙雖然經濟下降,但並不因此改變他們的貴族身份和等級特權。�

(二)曲諾 漢語稱「白彝」或「百姓」,是被統治等級中最高的等級。這個等級也是世襲而來,少數是阿加贖身來的。他們的人身世代隸屬於各自的諾伙主子,必須居於主子的管轄區內。諾伙主子有權將他們的人身轉讓、贈送、賠償乃至作為賭注。不過事先一般要取得曲諾本人的同意。曲諾有自己的婚權和對子女的親權,有獨立的經濟生活,但他們的財權是不完整的,要受到主子的一定限制以至侵奪,由於曲諾內部的貧富分化,少數人無地無畜,欠租舉債,被迫等級下降淪入阿加和呷西的隊伍;也有少數佔有較多的土地和牲畜,並佔有幾戶阿加和幾個呷西。然而,曲諾永遠不能上升為諾伙,也不能擺脫對諾伙的人身隸屬關系。只在局部邊沿地區,由於曲諾對所屬的諾伙進行了反復的斗爭,才使隸屬關系稍有松馳,以至完全擺脫這種關系。�

(三)阿加 漢語稱「安家娃子」。他們的社會地位比曲諾更低,除少數是下降的曲諾即所謂彝根阿加外,大多是漢人呷西經主子強迫配婚後與主子分居分食,等級上升的所謂漢根阿加。由於阿加的血統不同,彝根阿加只被諾伙佔有,漢根阿加既可被諾伙佔有,也可被曲諾以至彝根阿加佔有。任何主子都有權將漢根阿加整戶拆散、變賣以至虐殺,但對有家支的彝根阿加,主子一般不能任意殺害。漢根阿加必須住在主子的宅旁,以便隨時供主子驅使,毫無行動自由,而彝根阿加只需住在主子的管轄區內,阿加無婚權和子女的親權,主子有權隨意將阿加的子女抽作呷西和陪嫁丫頭,阿加子女的婚配概由主子作主。少數阿加的子女經主子允許可以自婚,但女兒外嫁,聘金全歸主子,兒子自婚後所生的子女,一般是第一個女兒歸自己,其餘全歸主子,或女兒與主子對分,兒子全歸主子,也有主子只抽第二個子女的。主子允許阿加持有少量私產來維持他們的最低生活,但這種極為菲薄的財產與阿加人身一樣也完全歸主子所有和支配。少數阿加可以上升為曲諾。�

(四)呷西 彝語稱「呷西呷洛」,漢語稱「鍋庄娃子」。他們居於等級階梯的最底層,主要是掠來和買來的漢人,或抽來的阿加子女,少數是破產下降的曲諾。呷西一般都單身,一無所有,毫無人身自由權利。他們可被諾伙、曲諾以至阿加佔有,終年住在主子家裡,在主子的監視下從事家內和田間的勞役。主子為使呷西繁殖奴產子,防止他們逃走,往往強迫呷西配婚成家,允許上升為阿加。

更詳細的請參考:
彝族概況 http://www.chiyou.name/page/zl/mz/yzgk.htm
彝族的計量 http://www.chiyou.name/page/whyz/mzjl/yizu.htm
彝族的語言文字 http://www.chiyou.name/page/whyz/yywz/yizu.htm
彝族的美術 http://www.chiyou.name/page/whyz/mzms/yizu.htm
彝族的舞蹈 http://www.chiyou.name/page/whyz/mzwd/yiz.htm
彝族的禁忌 http://www.chiyou.name/page/whyz/mzjj/yizjj.htm
彝族的族稱族源 http://www.chiyou.name/page/whyz/zczy/yzzy.htm
彝族的宗教信仰 http://www.chiyou.name/page/whyz/zjxy/yzxy.htm
彝族的婚戀習俗 http://www.chiyou.name/page/whyz/hlxs/yizu.htm
彝族的歷史 http://www.chiyou.name/page/whyz/mzls/yizu.htm
彝族的天文歷法 http://www.chiyou.name/page/whyz/twlf/yizu.htm
彝族的音樂 http://www.chiyou.name/page/whyz/mzyy/yizu.htm
參考資料:http://www.chiyou.n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