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論語》經典名句100句
1,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出自先秦孔子《論語‧述而》
白話文釋義:三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當我的老師;選擇他們的優點支學習,找出他們缺點加以改正。
2,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出自先秦孔子《論語·子路》
白話文釋義:說話一定守信,做事一定有結果,這是淺薄固執的小人嗎!或許也可以算是再次一等的士吧。
3,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五軏,其何以行之哉?」——出自先秦孔子《論語·為政》
白話文釋義:孔子說:「一個人如果不講信譽,真不知他怎麼辦。就像大車的橫木兩頭沒有活鍵,車的橫木兩頭少了關扣一樣,怎麼能行駛呢?」
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出自春秋孔子《論語·學而》
白話文釋義: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做事有沒有盡心竭力?和朋友交往有沒有誠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有沒有按時溫習?」
5,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出自春秋孔子《論語·學而篇》
白話文釋義: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6,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出自春秋孔子《論語·為政篇》
白話文釋義: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
7,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出自春秋孔子《論語·為政篇》
白話文釋義:只讀書學習,而不思考問題,就會罔然無知而沒有收獲;只空想而不讀書學習,就會疑惑而不能肯定。
8,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出自春秋孔子《論語·里仁》
白話文釋義:孔子說:看見有德行或才乾的人就要想著向他學習,看見沒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內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樣的錯誤。
B. 《論語》經典句子有哪些呢
1、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摘自《論語·微子篇》
解釋:過去的事情已經無法挽回,未來的歲月還可以迎頭趕上。
2、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摘自《論語·八佾篇》
解釋:漂亮的臉笑得真美啊,明亮的眸子真嫵媚啊,潔白的脂粉更把她扮得楚楚動人啊!
3、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摘自《論語·述而篇》
解釋:君子光明磊落、心胸坦盪,小人則是斤斤計較,患得患失。
4、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摘自《論語·泰伯篇》
解釋:鳥快要死的時候,鳴叫的聲音是悲哀的;人快要死的時候,說出來的話也是善良的。
5、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摘自《論語·里仁篇》
解釋:父母在世,不出遠門,如果要出遠門,必須告知自己所去的地方。
C. 論語里有哪些著名的句子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
譯:學習了,而能按時去實踐,不也高興嗎!有朋友自遠方來,(切磋學理),不也快樂嗎!別人不了解我,我並不埋怨,不也是君子嗎!
2、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論語·學而》
譯:有道德有學問的人不貪圖飲食的滿足、居室的舒適(不把精力放在吃住上),而求做事勤快、說話謹慎,向有道德有學問的人請教,這樣做,就可以說是一個好學的人了。
3、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
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真知啊。
4、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譯: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而無所得;只是空想卻不認真學習,就會弄得精神疲倦而無所得。
5、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溫故知新)
譯:溫習已知的舊知識,又能領悟到新的東西,可以憑借這一點做老師了。
6、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距。《論語·為政》
譯:我十五歲時開始立志學習,三十歲時能立足與社會,四十歲時能通情達理遇事不再疑惑,五十歲時懂得了天命的道理,六十歲能聽的進不同的意見,到了七十歲時已經達到隨心所欲,想怎麼做就怎麼做,也不會超出規矩。
7、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
譯:早上懂得了真理,晚上就死去,也是可以的(愛真理勝於愛生命)。
8、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 (舉一反三)
譯:(教學生)不到他苦思冥想怎麼也弄不明白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而又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告訴他(四方形)的一個角,他不能由此推出另外三個角,就不再往下教他(新知識)了。
9、發奮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論語·述而》
譯:發奮時候竟忘記吃飯,快樂時候就忘記了憂愁,把自己就要老了這件事也不放在心上,如此罷了。」
10、古之學者為己(所謂為己之學),今之學者為人。《論語·憲問》
譯:古代讀書人學習的目的,在於修養自己的學問道德(然後去為國家、人民服務),現在讀書人學習的目的,在於給別人看(希望得到別人的贊美和任用)。
D. 《論語》裡面有哪些經典中華句典
【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出自《論語·述而》。意思是:君子胸懷坦盪,小人則總是憂慮不安。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出自《論語·為政》。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明智的態度。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出自《論語·衛靈公》。意思是:有了錯誤而不改正,這就是真的錯誤了。
【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出自《論語·衛靈公》。意思是:我曾經整天不吃東西,整晚不睡覺而去思考,這樣沒有好處,不如去學習。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出自《論語·子罕》。意思是:到了天氣寒冷的時候,才能看出松柏是最後凋零的。比喻那些不畏困難,意志堅定的強者。
【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出自《論語·顏淵》。意思是:內心沒有愧疚,那還有什麼可擔憂和害怕呢?比喻沒做虧心事,不怕鬼叫門。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出自《論語·里仁》。齊:看齊。意思是:看到有德行的人就想著向他看齊,看到沒德行的人就從內心認真地反省自己有沒有和他相同的缺點。
【子入太廟,每事問】出自《論語·八佾》。意思是:孔子進了周公廟,每一件事都詳加考問。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出自《論語·憲問》。意思是:古代的人學習是為了充實提高自己,現在的人學習是為了裝飾自己,取悅別人。
【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出自《論語·子張》。意思是:不同職業的工人們在工廠里完成他們的工作,君子則通過學習獲得「道」。
【一言而可以興邦……一言而喪邦】出自《論語·子路》。意思是:一句話可以使國家興盛……一句話也可以使國家滅亡。
【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出自《論語·八佾》。意思是:君主使用臣子時要以禮相待;臣子侍奉君主時應該忠誠勤勉。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出自《論語·子路》。名:名分。意思是:名分不正確,說的話就不合乎道理;說話不合乎道理,事情就辦不成。
【苟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出自《論語·子路》。苟:如果。意思是:如果君主能夠使自己的行為作風正派起來,這對於從事國事還有什麼困難呢?如果自己作風不正派,又怎麼能要求別人正派呢?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出自《論語·為政》。北辰:北極星。意思是:用仁德施政,便會像天上的北極星一樣恆定在一個位置,所有的星星都拱衛著它。
【君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出自《論語·季氏》。意思是:財富平均,貧富差距不大,就不會感到貧窮;上下級之間和睦團結,就不覺得人少;人心安定,就不會擔心被顛覆。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出自《論語·季氏》。寡:財富少。意思是:(君主)不要擔心財富少,要擔心貧富差距大;不要擔心貧窮,要擔心人心不安。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出自《論語·學而》。終:指父母死亡。意思是:為父母辦理喪事要謹慎,要竭禮盡哀,對先人要至誠至敬地追念至祭,(這樣)民間的風氣就歸於淳厚了。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出自《論語·憲問》。意思是:有崇高品德的人一定留有傳世箴言,但留有傳世箴言的人不一定品德高尚。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出自《論語·雍也》。立:立身。意思是:仁德的人,自己要立身於世,也要使別人能立身於世:自己想達到的,也要使別人能達到。
【見義不為,無勇也】出自《論語·為政》。意思是:應該去做的正義行為,卻不肯去做,這是沒有勇氣的表現。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出自《論語·里仁》。喻:明白。意思是:君子知曉的是義,小人知曉的是利。
【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出自《論語·陽貨》。意思是:整天吃得很飽,什麼心思也不動,(這樣的人)很難指望他有所成就。
【鄉原,德之賊也】出自《論語·陽貨》。鄉原:外忠厚內奸詐的偽君子。原:同「願」。德之賊:道德的破壞者。意思是:那種外表忠厚老實,內心陰險的偽君子是道德的破壞者。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出自《論語·為政》。意思是:人要是不講誠信,不知道他怎麼可以立身處世。
【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出自《論語·述而》。修:修養。意思是:不修養德行,不講求學問,聽到正義的事情不去做,有了錯誤不能改正,這些是我所憂慮的事情啊。
【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出自《論語·衛靈公》。疾:擔心。意思是:君子擔心自己死後沒有好名聲被人稱贊。
【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出自《論語·述而》。游:練習。意思是:要立志向道,固守德行,倚靠仁義,練習六藝。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出自《論語·里仁》。意思是:君子關心道德修養的提高,小人關心土地財產的獲得;君子關心國家的法令,小人關心別人的恩惠。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出自《論語·學而》。患:擔心。意思是:不要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擔心自己不了解別人。
【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未足與議也】出自《論語·里仁》。士:讀書人。意思是:一個讀書人立志於研究學問,在生活上卻以穿粗布衣服、吃粗茶淡飯為恥辱,這種人不值得與他談論。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出自《論語·為政》。周:普遍。比:依附。意思是:君子對人一視同仁,不阿諛結私黨;小人則專門結黨營私。
【攻乎異端,斯害也己】出自《論語·為政》。攻:治學。意思是:專研異端邪說,這是害自己啊。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出自《論語·泰伯》。寄:託付。百里:指大國。意思是:可以把輔佐幼主的任務交付給他,可以把國家的命運託付給他,即使國家遇到關乎存亡的危機大事,也撼動不了他的志向,這樣的人算得上君子嗎?這就是君子啊!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出自《論語·述而》。意思是:用違背道義的手段得來的財富和高官,對於我來說就像是天上轉瞬即逝的浮雲。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外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出自《論語·里仁》。道:道義。處:接受。去:拋棄。意思是:富有和尊貴,是人們所希望的,但是如果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君子是不會接受的;貧窮與卑微,是人們所厭棄的,如果不用正當的方法去擺脫,君子是不會去擺脫的。
【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出自《論語·衛靈公》。意思是:君子能夠堅持住貧窮,而小人貧窮了就胡作非為,壞事干盡。
【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出自《論語·衛靈公》。意思是:多麼正直的史魚啊!國家政治清明時,他像箭一樣正直;國家政治不清明時,他也像箭一樣正直。
【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出自《論語·憲問》。授:給予。命:生命。成人:品德完美的人。意思是:看見利益能想到道義,看見危險能付出生命,長期生活在困苦裡卻不忘記自己平生的諾言,也可以說是一個品德完美的人了。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出自《論語·泰伯》。位:位置。意思是:不在那個官位上,不要去參與那個官職的政事。
【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出自《論語·述而》。意思是:用我,就行道於世;不用我,就藏道於身。
【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出自《論語·泰伯》。意思是:有危險徵兆的國家不要去,在已經大亂的國家就趕快離開。
【賢者辟世,其次闢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出自《論語·憲問》。辟世:歸隱。意思是:賢德的人在政治昏暗的時候就離開官場而歸隱;其次,在動亂的時候遷到平安地帶;再次,發覺別人的臉色不對,禮貌不周,就避開不再見面;又次,當與人說話不合時就避開不談了。
【當仁不讓於師】出自《論語·衛靈公》。讓:謙讓。意思是:當遇到該行仁德之事的時候(勇往直前地去做),就是老師在,也不要謙讓。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出自《論語·子路》。和:調和。意思是:君子與人相處時,努力調和關系但不盲目符合;小人與人相處則盲目符合,其實內心不同。
【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出自《論語·衛靈公》。病:憂慮。意思是:君子憂慮自己沒有能力,不憂慮別人不了解自己。
【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出自《論語·衛靈公》。以:因為。舉:薦用。廢:廢棄。意思是:不因為這個人的一席言辭就貿然舉薦他,也不會因為一席言辭而貿然廢黜他。
【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出自《論語·季氏》。意思是:使人受益的朋友有三種:正直的朋友,誠信的朋友,學識淵博的朋友。
【主忠信,無友不知己者】出自《論語·學而》。主:親近。意思是:親近忠義誠信的人,不結交不如自己的人。
【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出自《論語·顏淵》。意思是:君子以學術、文學、藝術等與朋友聚會,以朋友的良好學識來增強自己的仁德。成語「以文會友」出於此。
【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出自《論語·顏淵》。晏平仲,春秋時齊國的大夫。意思是:晏平仲這個人善於和別人結交,時間長了,別人都很敬重他。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出自《論語·衛靈公》。厚:嚴格。薄:少。意思是:對自己嚴格,對別人寬容,那麼別人就不會怨恨你了。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出自《論語·述而》。自行:自願。脩:古代稱干肉為脩。意思是:自願地送給我一捆干肉,我從來沒有不教誨的。
【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出自《論語·子罕》。意思是:孔子善於一步步的引導學生。比喻老師在教育學生時要循循善誘。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出自《論語·為政》。啟:開啟。發:引發。意思是:不到冥思苦想而不得要領的時候不去啟發;不到想說又不知道怎麼去說的時候不去開導。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出自《論語·述而》。意思是:孔子用四種方法教育學生:文化教育、行為規范、忠誠為本、信義為先。
【朝聞道,夕死可矣】出自《論語·述而》。朝:早晨。意思是:早晨求到了真理,即使晚上死也心甘情願。
【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出自《論語·泰伯》。篤:忠誠。意思是:堅信自己的信念,勤奮好學,用至死不渝的信念來維護真理。
【女為君子儒,勿為小人儒】出自《論語·雍也》。女:通「汝」,你。意思是:你要做一個君子一樣的儒者,不要做一個小人一樣的儒者。
【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出自《論語·憲問》。意思是:研究學問的人只貪圖生活享受,就不能叫做研究學問的人了。
E. 論語有哪些經典的話
論語里的經典句子
1、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2、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
3、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4、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5、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6、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7、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
8、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9、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10、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倪,小車無杌,其何以行之哉!
11、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12、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13、寧肯站著死,決不跪著生。
14、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15、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
16、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17、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18、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以為孝乎。
19、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
20、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21、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
22、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
23、禮,與其奢也,寧儉。
24、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25、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26、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2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F. 論語的經典是哪些句子
一)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
(二)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三)見義不為,無勇也。
(四)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五)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六)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七)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八)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九)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
(十)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十一)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十二)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十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十四)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十五)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十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十七)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臾哉?人焉臾哉?
(十八)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十九)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
(二十)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
插圖
(二十一)小不忍,則亂大謀。
(二十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二十三)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
(二十四)與人交,推其長者,諱其短者,故能久也。
(二十五)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二十六)君子上達,小人下達。
(二十七)聽其言而觀其行。
(二十八)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二十九)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三十)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
(三十一)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三十二)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三十三)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三十四)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
(三十五)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三十六)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三十七)禮之用,和為貴。
(三十八)居下而無憂者,則思不遠;處身而常逸者,則志不廣。
(三十九)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四十)德不孤,必有鄰。
插圖
(九十一)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九十二)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
(九十三)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
(九十四)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九十五)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九十六)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九十七)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九十八)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九十九)當仁,不讓於師。
(一百)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G. 《論語》中的經典名句有哪些
《論語》中的經典名句如下:
1、過而不改,是謂過矣。——《論語·衛靈公》
【注釋】犯了錯誤卻不改正,那就是最大的過錯呀。
2、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因,毋我。——《論語·子罕》
【注釋】孔子杜絕四種毛病:不主觀臆測,不絕對肯定,不固執成見,不自私自利。
3、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論語·里仁》
【注釋】人們的錯誤,總是與他那個集團的人所犯錯誤的性質是一樣的。所以,考察一個人所犯的錯誤,就可以知道他有沒有仁德了。
4、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論語·為政》
【注釋】君子團結而不勾結,小人勾結而不團結。
5、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論語·里仁》
【注釋】君子關心的是道德,小人關心的是土地;君子關心的是法度,小人關心的是好處。
H. 《論語》經典名句有哪些
《論語》經典名句有:
1.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2.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3.敬鬼神而遠之。
4.子罕言利,與命,與仁。
5.譬如為山,未成一簣。
6.未知生,焉知死。
7.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8.不患人之不己知。
9.四體不勤,五穀不分。
10.鳥獸不可與同群。
I. 論語中的經典名句有哪些
1,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出自先秦孔子《論語‧述而》
白話文釋義:三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當我的老師;選擇他們的優點支學習,找出他們缺點加以改正。
2,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出自先秦孔子《論語·子路》
白話文釋義:說話一定守信,做事一定有結果,這是淺薄固執的小人嗎!或許也可以算是再次一等的士吧。
3,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五軏,其何以行之哉?」——出自先秦孔子《論語·為政》
白話文釋義:孔子說:「一個人如果不講信譽,真不知他怎麼辦。就像大車的橫木兩頭沒有活鍵,車的橫木兩頭少了關扣一樣,怎麼能行駛呢?」
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出自春秋孔子《論語·學而》
白話文釋義: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做事有沒有盡心竭力?和朋友交往有沒有誠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有沒有按時溫習?」
5,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出自春秋孔子《論語·學而篇》
白話文釋義: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6,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出自春秋孔子《論語·為政篇》
白話文釋義: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
7,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出自春秋孔子《論語·為政篇》
白話文釋義:只讀書學習,而不思考問題,就會罔然無知而沒有收獲;只空想而不讀書學習,就會疑惑而不能肯定。
8,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出自春秋孔子《論語·里仁》
白話文釋義:孔子說:看見有德行或才乾的人就要想著向他學習,看見沒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內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樣的錯誤。
J. 論語經典名句有哪些
《論語》最經典的十句話,全是智慧。
01、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論語·子罕》譯文:三軍中最重要的統帥是可以換人的,但是,一個普通人的志向卻不可以改變。孔子說這話的目的是告訴學生,一個人應該堅定信念,矢志不渝。
02、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衛靈公》譯文:人沒有長遠的考慮,一定會有眼前的憂患。人如果沒有長遠的謀劃,就會有即將到來的憂患。邏輯上是,人之所以有今日之憂,是因為以前沒有考慮得長遠。
09、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論語·季民第十六》譯文:不擔心貧窮,而擔心財富不均;不擔心人口少,而擔心不安定。由於財富均了,也就沒有所謂貧窮;大家和睦,就不會感到人少;安定了,也就沒有傾覆的危險了。
10、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論語·述而》譯文:君子光明磊落、心胸坦盪,小人則斤斤計較、患得患失。君子按照天地的規律要求自己,所以舒適安寧。小人則被外物所奴役,求名逐利,常常憂慮算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