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古典 » 佛教的經典是哪些
擴展閱讀
送同學小禮物送什麼 2025-02-02 09:53:46
k線基礎知識什麼是k線 2025-02-02 09:48:57

佛教的經典是哪些

發布時間: 2022-05-13 02:20:51

① 佛教的主要經典包括哪些

佛教的經典卷帙浩繁,主要有《阿含經》、《般若經》、《法華經》、《華嚴經》、《涅槃經》、《無量壽經》、《阿彌陀經》以及密宗《金剛頂經》、《大日經》等。《大藏經》是匯集佛教經典成為全書的總稱,也稱一切經,又略稱藏經,其內容由經、律、論三部分組成。摘自《民族宗教百題問答》

② 佛教四大經典是哪四部經

1、《地藏經》

《地藏經》全稱為《地藏菩薩本願經》,它與《占察善惡業報經》和《地藏十輪經》合稱地藏三經。佛說此經的緣起,是佛陀為報答母恩,親往忉利天為生母摩耶夫人說法。

通過各大菩薩請法,釋迦牟尼佛贊嘆了地藏菩薩「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的宏願,並透過地藏菩薩在因地修行時的經歷,為眾生開示因果不虛的道理,並言明如何修集福慧,利樂有情的方法。

很多人聽信坊間傳言,認為《地藏經》不適合在家人修學,也不能在夜間誦讀,並且覺得地藏菩薩久住幽冥,非常「不吉利」。實際上,這些都是迷信思想,經文中有載,地藏菩薩的大慈悲,與諸佛菩薩無差無別。

佛陀入滅之時,甚至囑托地藏菩薩代為宣化,成為娑婆世界的「代理」教主。常讀《地藏經》,能夠讓我們深信因果,懂得孝敬父母師長,確立佛法正知見。

③ 佛教經典書籍有哪些

1、《心經》

《心經》全稱《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此岸是苦境,彼岸是樂境。所謂般若波羅蜜多,就是智慧到彼岸,即離苦得樂的含義。

《心經》的漢譯本有7種,以唐玄奘所譯本最為通行。核心要旨為:觀察宇宙萬物自性本空,使修行者證入到一種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凈、客觀世界都不復存在的理想精神境界。一旦達到這一境界,就可以心無掛礙,除去一切苦。

④ 佛教最重要的經典有哪些

藏經,俗稱;佛經,也叫《大藏經》,一般由經、律、論三部分組成。「 經」是指釋迦牟尼佛親口所說,由其弟子所集成的法本。「律」是指佛陀為其弟子所制定的戒條。「論」是佛陀的弟子們在學習佛經後所得的心得。《大藏經》是在佛教發展的漫長歷史中逐漸積累而成的,在釋迦牟尼佛有生之年,他的學說只是口頭傳承,並為書於文字,佛陀圓寂後其弟子為了繼承其傳教事業,開始以集體憶誦和討論的方法收集整理他的言論(即結集),經過四次結集,形成了佛經。其內容博大精深,除佛教教義外,也包含了政治、倫理、哲學、文學、藝術、習俗等方面的論述,是人類歷史上一筆豐厚的文化遺產。
關於佛教的重要經典:
<金剛經>,<千手千眼無礙大悲心陀羅尼大悲神咒>,<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大藏經>,<大佛頂首楞嚴神咒>,<華嚴經>,<佛說阿彌陀佛經>等等.經常念經能使眾生心情舒暢,減少妄想,得到佛祖的保佑.靜下心來聽經也是一種很好的修行方式.抄經文,印經書,都可以積無量功德.
佛教經典:(摘錄,不全)
阿含部
佛說屍迦羅越六方禮經 三歸五戒慈心厭離功德經 佛說齋經 佛說法滅盡經
佛說戒香經 玉耶女經 佛說九橫經 佛遺教經
增壹阿含經
方等部
佛說阿彌陀經 觀無量壽佛經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佛說八部佛名經
後出阿彌陀佛偈經 銀色女經 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 佛說八陽神咒經
佛說八吉祥神咒經 八吉祥經 八佛名號經 佛說十吉祥經
過去庄嚴劫千佛名經 現在賢劫千佛名經 未來星宿劫千佛名經 維摩詰所說經
佛說八大菩薩經 六菩薩亦當誦持經 長者法志妻經 佛說大方等修多羅王經
佛說轉有經 佛說大乘流轉諸有經 盂蘭盆經 浴佛功德經
造塔功德經 占察善惡業報經 外道問聖大乘法無我義經 右繞佛塔功德經
大乘遍照光明藏無字法門經 佛說大乘稻桿經
般若部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普遍智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佛說摩呵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法華部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薩曇分陀利經 佛說法華三昧經 無量義經
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 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 普賢十大行願
涅盤部
佛說濟諸方等學經 大乘方廣總持經
密教部
大樂金剛不空真實三麽耶經 佛說大乘聖無量壽決定光明王如來陀羅尼經 葯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
文殊問經字母品第十四 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 聖妙吉祥真實名經
佛說療痔病經 佛說勝幡瓔珞陀羅尼經 佛說延命地藏菩薩經
經集部
佛說譬喻經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阿難七夢經 犍陀國王經
佛說沙曷比丘功德經 佛為年少比丘說正事經 比丘避女惡名欲自殺經 佛說進學經
阿 世王問五逆經 佛說出家緣經 佛說末羅王經 佛說摩達國王經
佛說梵摩難國王經 佛說越難經 佛說呵雕阿那 經 佛說耶只經
佛說摩鄧女經 五母子經 佛說龍施女經 佛說老女人經
佛說無常經(附:臨終方訣) 採花違王上佛授決號妙花經 佛為阿支羅迦葉自化作苦經 嗟{革蔑}曩法天子受三歸依獲免惡道經
布施經 佛說出家功德經 慢法經 佛說輪轉五道罪福報應經
佛說孛經抄 佛說婦人遇辜經 長爪梵志請問經 無垢優婆夷問經
隨念三寶經
雜部
佛說八大人覺經 四十二章經
律部
三曼陀跋陀羅菩薩經 佛說十善業道經 佛說戒消災經 佛說菩薩內戒經
其他部
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 贊僧功德經

⑤ 佛教各宗有哪些代表性經典

佛教的三藏十二部經典浩如煙海,博大精深,卷數達二萬多卷、字數達三億之多。現列舉一些各宗各派具有代表性的經典。
凈土宗主修《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
禪宗主修《金剛經》、《心經》、《首楞嚴經》、《楞伽經》、《圓覺經》、《維摩詰所說經》、《六祖壇經》;
天台宗主修《法華經》;
華嚴宗主修《華嚴經》;
唯識宗有《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
常見的還有《地藏三經》、《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葯師經》、《彌勒三經》等,以及從各經中節錄的獨立品章,如《普賢行願品》、《觀音普門品》、《凈行品》、《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等等。
各種經典都是對治各種煩惱的,每個人根基不一樣,喜歡的經典也不一樣。以上都是比較常讀的經典,學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選擇。

佛祖在菩提樹下證道,說法四十九年,結集起來三藏十二部,浩如煙海,這些佛經到底在說什麼?
佛祖說那麼多不過是為了度盡眾生的顛倒妄想,證入華嚴境界,但佛法對於對於現代社會的意義無非兩重:更美好的眾生;更美好的世界。對於個人的現代意義無非三層:身體健康;心理平衡;精神升華。現在談下佛教主要經典佛經《華嚴經》、《金剛經》、《心經》、《楞嚴經》、《阿彌陀經》、《圓覺經》、《地藏經》、《維摩詰所說經》的要義。

《華嚴經》
佛成道以後,講的第一部佛經即是《華嚴經》,在佛經里邊是經中之王,也是王中之王。《妙法蓮華經》也是經中之王,可是不能稱為王中之王,一切修多羅門都從華嚴流出。華嚴是主,其他經是伴,主伴交融。龍樹菩薩學法,把世間的佛法學盡了,佛說的法他都學完了,他當時起了我慢心,說:這佛法不過如此嘛,我現在都學了,我都明白了,我也能成佛,我也能做佛。龍王看到他起了我慢心,就用神通將他攝入到龍宮去,說你到我龍宮看看,請他到龍宮里閱藏。他一看龍宮里法藏太多了,僅上品華嚴和中品華嚴就無量無邊,我們世上的人都修不了,層次太高了,我們接受不了。所以他把下品華嚴用記憶力從龍宮記出來。從此我們世上才有了八十一品《華嚴經》。
佛在三七日內入法界三昧,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講的佛的自證境界、菩薩的最高境界,如來把逝多林變成金色世界。樓房殿堂,都是金銀琉璃,七寶而成。華嚴之大,以其稱性直談界外大法,不攝二乘等故。證得羅漢的舍利弗,目犍連是如痴如聾,沒有看到金色世界,凡人和二乘人,都沒資格聽,因為沒有入法界,不能明了這深刻微妙的道理,不讀華嚴不知道佛家之富貴。
華嚴經只講有不講空,只講佛菩薩的種種妙有,不講空苦無常,而是主張宇宙的一切都是至真至善至美,佛對下等根器的人講諸行無常,有受皆苦,讓生厭離心,對中等根器的人講諸法無我,破除我執,對上等根器的人講涅槃寂靜,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本來不生不滅。證得八地以上菩薩果位,就從空苦無常的現象背後,看到一個常樂我凈的華嚴世界。
《華嚴經》講,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小能包大,大能容小。寬就是窄,窄就是寬,一就是一切,一切就是一,一微塵就是無量世界,無量世界就是一微塵。毛澤東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思想其實來源於華嚴經,搞一個縣城能成功,就能搞第二個,三生萬物,。類似現在科學上的全息理論,一個人具足宇宙所有的信息,就好比一台電腦聯網可以查到互聯網的所有信息,一個蘋果也具有無限性,蘋果樹與地球地大相連,水分和水大相連,空氣和虛空風大相連。
無論什麼時候,只要我觸摸一下花朵,都能觸摸到太陽,然而自己卻不會被灼傷。當我觸摸這朵花的時候,不必飛向天空,我已觸摸到了一朵雲;當我觸摸這朵花的時候,我同時感受到了我的心、你的心以及那顆大行星地球的存在。這就是華藏境界。
華嚴經闡述了佛家的宇宙時空觀,空間和時間的維度無窮無盡,層層相疊,長寬高構成空間的維度,時間是第四維度,人就只能活在這個四維的時空裡面,而佛菩薩是超越這個維度的限制,進入更高的維度,入「一真法界」,可以「一」中解無量,無量中解「一」。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在普賢菩薩一毛孔過無量無邊佛剎。一毛孔就能含無量無邊的佛剎、大千世界。普賢菩薩可以以一切劫為一念,時間空間也是空性的,沒有實在性,隨著眾生心量大小而大小,應所知量,循業發現,看你的智慧到什麼境界,隨著你的業力而發現,《華嚴經》的境界就是這種境界,事事無礙法界,沒有大小之分。
普賢菩薩為華嚴經主,在一切佛剎,都有普賢菩薩的報身,他以虛空為身,報身無量,但是從法身體上。能具足一切的功德利益。如虛空能含一切諸像,都能攝受。 《普賢菩薩行願品》是佛法的最高行門,統攝一切戒學,《華嚴經》講的是各種百千萬三昧。到最終一切行門都歸極樂世界。第五品是迴向,如何念佛能回歸極樂世界能成佛,華嚴經最後一品是普賢行願品,以過去普賢行願品沒來的時候,這部經是不圓滿的,沒有迴向,後來普賢行願品到了中國以後,《華嚴經》才真正的圓滿。普賢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樣《華嚴經》才算圓滿,普賢十大願欲成就如來諸行門,當修十大願王。你想成佛,必須修十大願王。

《金剛經》
大乘佛教般若系經典,以金剛比喻智慧之銳利、頑強、堅固,能斷一切煩惱。六祖慧能大師因金剛經而開悟成為千古美談,此經在處,如同有佛,天龍護持。一本金剛經放在房間,一切惡神邪神皆不能近此宅。《金剛經》的要義在「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一切出世間的賢聖都是因為證得了無為法,所以才跟凡夫有差別。
康德說:用人類理性發明的語詞只能談論現象,不能談論世界的本質。佛經說:不可思,不可言。到底該如何去感悟萬物的真相呢?只有超越語言和思維的智慧,才能證悟本質,我們應該去尋找這種智慧。人類的經驗往往是對事物表層現象的一直虛假體驗。真正的佛法不能從見聞覺知上求,佛法離一切心識活動——思想、分析和感受,有心有分別,無法入大寂滅海,任何能思考和和被思考的,都不是佛法,因為無法超越主體和客體對待的局限,般若超出六根六塵之域。
《金剛經》的當機眾是解空第一的須菩提,四句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通過講外界的諸法空性,來破除眾生的執著,離一切諸相而無所住,即放棄對現實世界的認知和追求,人的謬誤來自於以自我為中心,了悟諸法空性,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不住是因為不受困於心識的境界,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無住。我們生命當中的迷惑,可以突破;我們生命當中的一切,都可以突破,都可以改變。世間萬事萬物是無住,如果我們的心是有所住,這就產生了矛盾和痛苦。
以般若智慧契證空性,悟道之人,借色身之假,修法身之真,借如幻之色身,修無漏之福慧。未得三輪體空,依然落生死,故名即非福德性。福德性是無相,在諸法來說,就是布施的性,是禪定、持戒、忍辱的性,稱為福德性,能所心滅是名福德性,性是無相,周遍法界,非大非小,非多非少,猶如虛空不可測量,福德相是有多有少。在眾生來說,名為佛性,在諸法來說,稱為法性、福德性,在佛來說,名為法身。所以六度萬行積累福德智慧是為成就法身,成人達己,此是深意,宜將事功添性海。
不是只讀受持四句偈就有那麼大的福德,受持是接受教義,持是持之以恆按照教義去行,見性的福德超過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見性的福最為殊勝。諸佛菩薩福德是無實定的,可以具足一切色身。想積累福德多讀金剛經。

《心經》
心經260字含攝一切佛法,是一部成佛的經,它包括一切的大般若的精華。心經的要義在「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五蘊皆空是總綱,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色,屬於物質界。受、想、行、識,屬於精神界。
五蘊和六根皆從心出,心經的心非心臟的心,這個真心,是妙明真心,即是清凈的第八識(阿賴耶識),佛教所說的「心」是見分和相分的統一體,不但包括能夠思想認識的主觀部分,同時也包括物質世界的客觀存在部分。從五蘊到六根、六識、六塵,十八界皆依照因緣變動而組合,妙明真心好比電影院的幕布,十八界的森羅萬象就好電影的劇情,鼻、舌、身所感覺到的香、味、觸,都是我們自己的感知,除了心的感知以外,外面沒有一個真正的世界。
從六根五蘊虛幻來破除我執, 修行就是修分別煩惱,直到六根對六塵沒有分別,六根清凈,明了「五蘊非我」,真正的我是妙明真心,菩薩證得這個道理,就可以方便地說度一切苦厄,六根清凈,方能五蘊皆空,入法界之大,證得法身。
般若,或者說智慧,般若比智慧的外延更廣,一般不翻譯成智慧,直接說般若,般若不在你的思維,他超越你的思維。李小龍說的用你的心,而不是你的腦,就是這意思,其實真正的思考並不是用腦子呢,用直覺感知。
執著六根感官越深就在某個感官境界里流轉,任何感官境界都是虛妄的,但你在裡面流轉時產生的痛苦卻是無量無邊的,宇宙中低級生命常常在觸覺,味覺境界流轉,這些生命煩惱最為粗重,有無量煩惱,感受無法忍受的痛苦,中等生命衣食無憂,但有生老病死,就常常在色,聲,香境界里流轉,高等生命沒有煩惱,壽命無量,永遠快樂,在最奇妙的意識禪定境界里流轉,感受各種禪定境界。
八苦交煎——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蘊熾盛。學佛就是為了斷掉這些苦。而這些苦的根本在五蘊熾盛。
心經就是講通過修行從五蘊身心世界到達法身境界,化五蘊熾盛為清涼世界,達到八地以上菩薩的境界,即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楞嚴經》
《楞嚴經》則是一部對中國佛教之禪、凈、律、密、教都有著廣泛而深刻影響的大乘經典。富貴的華嚴,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開悟需要很大的福德智慧資糧,」七朝天子之福,九代狀元之才「的人才有大徹大悟的可能性。楞嚴經中二十五位菩薩所說的各自修行圓通法門,無一不是修定的法門。每一種法門都可以使人親見佛性,證得理一心,乃至五蘊皆空的究竟解脫境界,所以叫做圓通法門。
楞嚴經會四科,(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融七大,(地水火風空見識),四科是眾生,七大也是眾生,眾生即是妄想,無妄想即無眾生,度眾生就是度妄想。五陰空,見如來藏,六入空,見如來藏,十二處、十八界空,亦見如來藏,七大空,亦是見如來藏,所以謂會四科、融七大、歸如來藏。
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元是指一切有情眾生生命的本源、根源,我們稱之為真如、真心、自性彌陀、菩提、涅盤、佛性、如來藏性……許多名稱,這些說的都是同一個東西。就好比麵包,油條,饅頭各不相同,但是都是麵粉做的,面性無差別,十法界的生命形態各不相同,佛性無二無別,修行就是去掉分別執著妄想,回法身之家。現在的身心生命都是前世業風所起的一個泡沫,修行即是入一真法界,回歸大海,所謂「與諸佛菩薩同一鼻孔出氣」。其實山河大地一切萬物都是來自如來藏性,這是深一層的涵義。
佛說楞嚴經,目的在教人們修楞嚴大定而證五蘊空,得究竟解脫,是故先說究明心性的知見,七度征心,了不可得。雲何正性,入三摩地,你一定要嚴持身心持清凈戒律。淫、殺、盜、妄這是四根本,其他都是枝末的。如果淫心不除,飲酒吃肉,那你別的業都會犯。就是這個本身已經佛所不許可的,非佛弟子。眾生顛倒妄想都是把妄想心當成真心,找不到自己的妙明真心,就好比眼睛迷住了看到天空中空華亂舞,被虛妄的外物所轉。
四種清凈明晦,得楞嚴大定,真正的楞嚴大定找到真心,是外不著相,內不住定。不被外界所轉,如能轉物,即同如來,沒有定與不定,時時在空性裡面。外面一切事,一切物都是妙用,這叫真正的楞嚴大定。
倓虛老和尚在《影塵回憶錄中》記載,劉文化居士讀了十年楞嚴經,一次看《楞嚴經》像入定一樣,心裡豁然開朗!眼看在亮光里,現出一種境界來:有山河大地,樓閣宮殿,周匝欄桿,清瑩澄澈,儼如琉璃世界一般;還有一些天龍鬼神,護法八部,手裡各拿著寶杵,在虛空佇候著。自己平素所住的這個污濁世界已完全看不見了!
這是破識蘊的工夫!識蘊破了之後,往往就能看到這種境界。『精色不沈,發現幽秘,此則名為,識陰區宇。若於群召,已獲同中,銷磨六門,合開成就,見聞通靈,互用清凈,十方世界,及與身心,如吠琉璃。內外明徹,名識陰盡。是人則能,超越命濁。
《楞嚴經》雲,佛是一大光明藏,整個法界,虛空界就是一大光明藏,什麼都沒有,我們為什麼不能見光明呢?那是因為我們的業障,我們的自性光明障住了,一大光明空相,沒有一切境界的境界也沒有,是如來境界。
得到妙明真心,達到凈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卻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世間的任何事情對你沒有任何障礙,因為這不過是夢中之事,這不是阿Q的精神的勝利法,而是佛法的實相觀照般若。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圓覺經》
佛在《圓覺經》上開篇就講,釋迦牟尼佛跟諸大菩薩,入神通大光明藏。入神通大光明藏就是入法界三昧。《圓覺經》、《華嚴經》,了義的經都是佛在三昧定中講的。
圓覺經最重要的教法是:一切法都是圓覺的,六識、六塵和六根是我們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那麼這些覺識又住於何處呢?凡夫以六根所感知的境界為真實,比如大小,執取六根境界,肯定是局限有障礙的,佛沒有任何知見,用如來藏性感知,則覺性圓滿。
《圓覺經》上講,一切諸法不立,但是又不滅一切法而成就佛道。不把一切法滅了再成就佛道,在諸法相上就見到本性,這為佛法。不是說萬物都空了,才見到本性,那就二乘了。在諸法相上本來它就是空,我們在相上就看到它的本性是空的,它就是清凈法身,萬法都是佛的清凈法身變現的。你不需要把它空了以後再見性,不空就見到性,這就是大乘佛法的妙意。不是把它都空了,那是頑空、偏空。在不空的基礎上見到本性,就是性相不二。性即是相,相即是性,性相不二,這就是大乘佛法的妙處。這是諸法實相,諸法里邊就看到實相,這就是大乘佛法。
宇宙是圓滿完整的,沒有任何事物曾經和我們分離,只是我們自己產生了分離的感覺。

《地藏經》
《地藏經》很強的消業障,增福慧的作用。多念能很大程度上改變命運。而且超度亡靈方面作用奇強。地藏菩薩,或稱地藏王菩薩,曾音譯為「乞叉底蘗沙」。因其「安忍不動如大地,靜慮深密如秘藏」,故名地藏。為佛教四大菩薩之一,與觀音、文殊、普賢一起,深受世人敬仰。以其「久遠劫來屢發弘願」,故被尊稱為大願地藏王菩薩。
這部經則是在天上說的,在忉利天說的。這是說經的地點。「忉利天」是在欲界的第二重天,不是在人間說的,地藏經講了地獄眾生的種種苦,隨順法性入極樂世界,違逆法性墮入地獄,
地藏菩薩說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沒有啦!地獄那有?沒有還有什麼意思?有什麼不空?地獄根本沒有,他還有什麼成佛不成佛?這都是方便善巧。地獄是業力顯現,並非實有,地藏王菩薩其實早已經成佛,為度眾生示現菩薩,對於菩薩來說地獄和極樂世界沒有區別,業力顯現就好比做噩夢,同樣一個房間里的人,一個人在做噩夢,一個清醒著,那個做噩夢的人恐怖和痛苦,但是對於清醒的人來說對他沒什麼影響,所謂夢中明明有六趣,醒後空空無大千。
佛法的一個最重要的教義就是業感緣起,雖然一切都是虛幻的,但在沒有徹底證悟虛幻本性的時候,所有的現象都顯得非常真實。在此期間,一定要遵守因果規律,千萬不要以為:既然是虛幻,什麼都無所謂了。否則一定會自食其果!畏怖地獄之苦,當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阿彌陀經》
《阿彌陀經》為什麼是要以舍利弗為當機眾?有智慧的人才能相信極樂世界,你才能去念佛。舍利弗是智慧第一,所以說他以舍利弗為主。因為有阿彌陀佛的大威神力。我們凈土法門是二力法門。佛力和自力。我們自力是什麼?你修持的功夫叫自力。阿彌陀佛的光時時攝受你就叫他力。
我們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把自己的心靈接入一個無窮無邊的電網。這個電網,佛教里邊叫做彌陀願海,它描述阿彌陀佛的大願就好像大海一樣廣闊。
佛在《圓覺經》、《華嚴經》和《楞嚴經》上都講過,圓人修行一天,相當不圓人修行一劫。真正明白了這種道理以後,念佛一日,相當於不明白這種道理的人修行一大劫,日劫相倍。所謂的圓人,就是用不生不滅的真心去念,而不是顛倒妄想的妄心去念,
念佛法門能出生一切三昧門,為什麼說呢?念佛法身能包一切經教,所以過去古人講,一句佛號,全攝無礙包括三藏十二部,這里講的念佛法身,不是你能念一句阿彌陀佛就能包括,那是事上念佛,不是理上念法身佛,這樣理解是錯誤的,你必須明白什麼是念法身佛?你才能具足一切三昧門。只要多念佛,智慧一開,經藏自然在心中,六根門頭常放光明,具足恆河沙數功德。
我們念佛就為了解決這兩個事情。一個「能」一個「所」。打破能所,就是見性,就是見到「真我」,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我們修行就要破「能」「所」。
念阿彌陀佛,是文字般若,念至妄想伏,煩惱薄,阿彌陀佛放光明,是觀照般若;一心不亂,心不顛倒,亦是觀照般若,再精進念,命終時,生到極樂世界,花開見佛悟無生,就是實相般若。
修戒定慧到就是達到無我的境界到色空完全統一,一切均歸於無,則一切將回歸到有,一旦達到無我,則身體的我就成了假象,而永恆不變的真我就出現了。迨其悟後,證得念佛三昧,則示以陰入界大,皆如來藏妙真如性,乃知法法頭頭,咸屬實相。既悟實相,則覓陰入界大之相了無可得。

《維摩詰所說經》
《維摩詰經》是發揮不二法門的道理。因緣所生法都是對立的,有善就有惡,有功德就有過失,若能超越因緣所生法,安住在不生不滅的本性,這是離諸對待的平等不二法門。
不二法門最重要的是什麼意義呢?世間一切是相對的,相對之產生就由於我們眾生的虛妄分別,有種種虛妄心就有種種差別,就有種種相對的事物。在眾生境界,由於虛妄計執,片面地看問題、片面地執著,就生出種種顛倒妄想。這是生死根本,痛苦的根本。能夠認識諸法不二,由不二歸於一。一是什麼呢?是真如、法性,那麼這個境界就可統攝心物,統攝一切事物,歸於一種,萬法歸一。這就是整體看問題,就可以包攬一切現象,認識一切現象,觀察透視一切現象。無有一切名相,無有一切分別對待,才是至道。
好壞美醜只不過大千世界因緣和合,所呈現出的一種現象的差別,透過事物現象看本質,沒有一個真實不變的好壞美醜。真正開悟的人,無心也無意識,心、意、識達到了緣起性空。離開意識的法就是不二法門,處處是道。
因為維摩詰證得法身,如是世間依正二報,即身體與所依存之物、空間等,都隨著法身而轉變(空是法身,真空現妙有,妙有歸真空),所以能夠一多大小,圓融無礙,互攝互容,即不可思議。清代有一位玉琳國師的師兄就能把夜壺翻過來洗刷,西藏的密勒日巴大師在大冰雹中,顯現自己進氂牛角中,牛角沒變大,密勒日巴也沒有變小,峨眉山千佛禪院有一副對聯」一粒米中藏世界;半邊鍋里煮乾坤」。
唐朝時法明上座主持邢台開元寺時,當時的社會非常動盪不安。他的行為舉止與眾頗不相同,既不講經,又不說法,每天就是喝酒,專做那種不為人所理解的事,數年如一日。相傳有一天,他對開元寺的寺僧說:「我明天要走了」。由於他的行為為被僧徒所理解,而且還有些討厭他。所以他說這話,大家並不以為然。第二天法明上座更衣趺坐,對寺內僧徒說:「我現在要向大家告別了,在告別的時候,我有幾句話跟大家說」。他說:「平生醉里顛蹶,醉里卻有分別,今宵酒醒何去,楊柳岸曉風殘月」。這時大家才明白法明上座別看平時喝得醉醺醺的,心裡卻明白得很。平常跟他在一起喝酒的人、跟他一起賭博的人,都會受教化:「哎呀!原來和我們在一起喝酒的是一個高僧啊」。這正是他的不二法門的大機大用。

成佛不是人的思維觀念你才能成佛,要突破這種人性的分別,心意識的執著。 我們停留在這樣的一個生死、空有、相對的一個二元世界裡,所以告訴我們要打破這種界限,打破這種局限,生命才有升華的希望。

⑥ 佛教的經典是什麼

目前,我們現在普遍學習的是漢傳佛教。所以以下列舉的經書基本是以漢傳佛教提倡的為主。在漢傳佛教被認知最廣的有以下幾部:《楞嚴經》《楞伽經》《圓覺經》《金剛經》《華嚴經》《法華經》《四十二章經》《梵網經》《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等。

⑦ 佛教經典到底有哪些

題主你好!佛教經典成千上萬,種類繁多,想要看完不太現實,佛陀曾說過成佛是唯一的解脫之路,行菩薩道圓滿後,就能成佛。
我在這給你介紹幾本十分重要的佛教經書:
《妙法蓮華經》佛陀出現在世間的原因(有白話文,網上有動漫版)。

《金剛經》:行菩薩道的方法,成佛的第一奧義。

《楞嚴經》:破解本我一切的不正確觀念,指出成佛所需克服的種種邪見邪念,禪宗第一經(有白話文)。

《起世經》:這個世界的形成到毀滅,毀滅到形成,無盡循環的過程。

⑧ 佛家經典有哪些

無量壽經 是必須看的
凈土三經之一。此經說無量壽佛(阿彌陀佛)的因地修行,果滿成佛,國土庄嚴,攝受十方念佛眾生往生彼國等事。此經前後有十二譯,存五譯、失七譯,會集、節略本四本。 [1] 經中介紹了阿彌陀佛(無量壽佛)接引眾生的大願、極樂世界的美好景象,以及娑婆世界的污穢不堪等內容。
《無量壽經》出自《乾隆大藏經·大乘寶積部》

⑨ 佛教有哪些主要經典佛經

《金剛經》、《千手千眼無礙大悲心陀羅尼大悲神咒》、《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大藏經》、《大佛頂首楞嚴神咒》、《華嚴經》、《佛說阿彌陀佛經》等等。經常念經能使眾生心情舒暢,減少妄想。靜下心來聽經也是一種很好的修行方式。抄經文,印經書,等都可以積無量功德。

藏經,俗稱。佛經,也叫《大藏經》,一般由經、律、論三部分組成。「經」是指釋迦牟尼佛親口所說,由其弟子所集成的法本。「律」是指佛陀為其弟子所制定的戒條。「論」是佛陀的弟子們在學習佛經後所得的心得。其內容博大精深,除佛教教義外,也包含了政治、倫理、哲學、文學、藝術、習俗等方面的論述,是人類歷史上一筆豐厚的文化遺產。

四阿含經:

《長阿含經》、《中阿含經》、《雜阿含經》、《增一阿含經》

十大般若:

《大般若經》、《放光般若》、《摩訶般若》、《光贊般若》、《道行般若》、《學品般若》、《勝天王所說般若》、《仁王護國般若經》、《實相般若》、《文殊般若》。

拓展資料:

佛經有三個作用,一是誘你起信,二是據根器不同而教你修持的方法,三便是「印心」。其傳說部分也許是為了展現佛教的神奇之處;哲學與修行部分是值得學習與深思的道理;其將一世因果擴至三世因果無論是否存在都可以合理解釋一些科學中無法解釋的現象,達到導人向善的作用。有許多佛經表達的是佛之「心印」,故達摩把《楞伽》付與慧可(神光),說可以「印心」。至黃梅五祖又提倡用《金剛經》印心。對照《楞伽》,則認為香嚴擊竹後是「自共相建立。」

在我們看來,有許多對佛提持心印的經文的解讀文章,大多是從義理到義理的東西,可能會誤人子弟。怪不得聲聞乘的人要講,不提倡讀經書,只念一句「阿彌陀佛」即可。

的確如此,只要能「一念」代「萬念」,然後「念」得人空法空。你再看《維摩詰所說經》中說:「菩提煩惱無異境界」一句,你不達到一定程度根本無法領會,只有當你能「轉」能「化」後才能深會其意。又如靈雲的禪詩:「自從一見桃花後,直至今日更不疑。」又如葯山的:「雲在青天水在瓶」,也是一樣的道理。

⑩ 佛教的經典是什麼經

佛教的經典就是佛經。佛經一般由經、律、論三部分組成。

經是佛陀說過的話的匯編,佛教教義的基本依據;

律是佛教組織為教徒或信眾制定的紀律或行為規范;

論是對經、律的解釋或闡述。

其內容博大精深,除佛教教義外,也包含了政治、倫理、文學等方面的論述,是人類歷史上一筆豐厚的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