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指導學生進行經典誦讀
傳統經典詩文,語言精煉,對仗工整,具有節奏美、韻律美,非常適合學生誦讀,一卷在手,朗朗上口。如何指導學生誦讀經典詩詞?在教學實踐中,我主要嘗試運用了以下幾種方法:
1、挖掘教材,實現「法」的引導 。小學語文教材中選編的詩文都是歷代名篇佳作,不僅內涵豐富,而且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很強的藝術感染力。首先讀懂教材中的經典。以教材中的經典為載體,教會學生學習經典的方法,並運用所學方法讀懂經典,運用經典。其次結合教材補充經典。小學語文教材按單元主題來編排,每個單元分別滲透了愛心、惜時、誠信、勤奮等內容。針對每一單元的內容,組織各年級老師將傳統詩文中表現相關單元主題的經典名篇等進行整理,呈現於學校網站上。布置預習課文時將相關網址提供給學生,供他們查閱、搜集相關資料。教學中老師們還適時、適量地為學生拓展經典內容讓學生誦讀、積累,拓寬孩子們的視野,激發孩子們學習經典興趣。
2.引導巧背,實現「量」的積累 。古人雲:為文之道在於厚積而薄發。小學生只有背誦大量的經典詩文,實現「量」的積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詩文的精華,得到經典文化的浸潤,從而豐富自己的語言。在教學中我主要以下幾種方法引導學生巧背,實現「量」的積累:
(1)表演背。經典詩文不是無情物,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讓他們在背誦時,加上適當的語氣和動作,邊背誦邊表演,增進對經典詩文的理解,從而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此法多用於低中年級學生。例如,一年級學生背誦《望廬山瀑布》,當背到「生紫煙」、「掛前川」、「三千尺」、「落九天」這些詞語時,老師除了指導他們背誦的語氣外,還引導學生用動作表現出瀑布的美麗壯觀和從高空落下的動態。恰當的語氣和體態語能促進小學生的記憶與理解,加深了印象,提高了興趣。從而促使其背得快,記得牢。
(2)據意背。是根據詩的內容進行分類背誦的一種形式。如將詩分為寫景詩、敘事詩、抒情詩、言志詩等,每一大類還可分成若干小類。如「觀自然風光,游山水園林」類的寫景詩:《西湖》《山行》等;「播種理想、放飛希望」類的「言志」詩:《石灰詠》《無題》等;「友情難忘、友誼天長地久」類的「送別」詩:《別董大》《贈汪倫》等。引導學生據意背能促使他們分類清,背得多。
(3)據時背。是根據經典詩文所反映的時令進行分類背誦的一種形式,它能促使學生從時間的角度把握古詩文的脈搏,從而達到流暢記憶。讓學生吟著經典春遊芳草地,夏賞綠荷池,秋飲黃花酒,冬吟白雪詩。順著四季走來,一路朗朗童音。從《早春》《春江花月夜》到《夏日》《小池》;從《秋浦歌》《秋思》到《冬景》《江雪》,學生們背過了燦爛的春,繽紛的夏,金色的秋,絢麗的冬。這種形式為學生引領了路子,為大量地背誦奠定了基礎。
(4)創設情境背。學生背誦時,充分利用各種手段,創設一種吟誦氛圍,引導他們入情入境地背誦。譬如,背誦立意歡快的詩文時,配上一曲輕松活潑的音樂;背誦反映離愁別緒的詩文時,播放一段哀婉低沉的曲子;背誦描述風光無限的詩文,配以優美的大自然畫面等。創設情境背誦是學生喜聞樂見的一種形式,它能創構詩境,造成特有的心理氛圍,從而促進背誦。
(5)多種形式綜合背。是融多種形式為一體的背誦方式。為了調動學生背誦古詩的興趣,我們常常採用此法,如兩人賽、小組賽、男女組賽、班級賽,又如限時背、師生背、快背、慢背、輪換背、接龍背,亦有據意背、據時背、據畫背、抄寫背、聽記背、問答背等。多種形式綜合背,靈活且富有變化,極大地調動了學生背誦的積極性。
3.開展活動,實現「趣」的激發
心理學家指出,興趣是在過去的知識經驗愉快積累的基礎上形成的,使人樂於積極而持久地接觸,認識某一類新事物的一種意識傾向。經典詩文誦讀訓練的關鍵是動之以趣,興趣是學生學習最好的老師。開展活動,為學生學習經典詩文注入強有力的動力,激發學生誦讀經典的興趣。藉助傳統佳節開展活動。春節、元宵、中秋、端午、重陽等都是中國人的傳統佳節。為慶祝傳統佳節可發動學生收集有關的經典詩文,或摘抄,或交流,或辦手抄小報。讓學生在慶祝傳統佳節過程中,既了解了我國傳統佳節的來歷、風俗習慣,又積累了經典文化。為了使學生學習經典詩文不枯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低年級開展 「古詩朗誦」擂台比賽。孩子們搖頭晃腦地吟誦著「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讓稚嫩的童音回盪在校園上空!正是通過一系列的經典誦讀活動,學生學得生動活潑,興致盎然。「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成為了學生的班訓;「溫故而知新」成為學生學習的座右銘;「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成為了學生們做人追求的目標;「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成為了學生們的人生態度……在學習生活中會引用經典詩文已成為學生們最引以為豪的行為。
Ⅱ 如何進行經典詩文誦讀教學經驗交流
如何指導學生誦讀好經典詩文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讓孩子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中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也是一個絢麗奪目的泱泱詩國。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早在先秦,孔子就說過:「不學詩,無以言。」誦讀古詩詞,是語言特點本身所選擇的語文教育優秀傳統。為了發揚傳統、繼往開來,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更好地發展學生的個性和特長,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我們下留學校從本學期開始開展了「誦讀經典古詩文」活動。
一、培養學生的誦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人們從事任何活動的動力。同樣的,學生有了誦讀的興趣,才能從內心深處對經典誦讀產生主動需要。因此,教師要努力激發學生經典誦讀的興趣,讓他們愉悅地進行經典誦讀,快樂地接受自己想要學習的語文知識。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誦讀時,要善於聆聽,善於發現每一個學生的不同優點,哪怕是一個字、一句詩,只要讀好了都應該給予適當的表揚。這樣學生在教師的鼓勵中就會樹立起信心,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學生誦讀的興趣就會越來越高。
1、採用多種誦讀形式。(1)聽經典誦讀。我從電腦裡面找尋到一些好的視頻誦讀,經常組織學生聽讀;(2)范讀。當學生讀得不到位時,宜用范讀指導。以聲情並茂的范讀打動學生的心,喚起學生的誦讀慾望。教師聲情並茂的范讀能喚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產生強烈的閱讀慾望,只有教師的誦讀水平高了,才能正確指導、點撥學生;只有教師的表情誦讀多了,學生臉上才會顯出豐富的情感;(3)此外,還可以採用:同桌賽讀,小組賽詩,男女生賽讀,師生賽讀等多種形式綜合背誦,靈活而富有變化,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古詩詞的積極性,學生掌握了背誦古詩詞的方法,就能在實踐中樂此不疲。只有恰當的應用誦讀方式,學生才能愛上誦讀,並讀有所獲。小學生只有熟讀、背誦、摘記大量的古詩詞,才能充分汲取古詩詞的精華,得到古詩詞的浸潤,從而積累豐富的語言材料。那麼怎樣引導學生多背誦詩詞呢?古詩詞不是無情物,根據兒童年齡特點,讓他們在背誦時,加上適當的動作,邊背誦邊配上樂曲表演,會增進對詩的理解,從而詩的情感產生共鳴,促使學生背得快,記得牢。
2、採用激勵評價。《課程標准》指出:為了促進每個學生在學習中健康快樂發展。要對學生進行及時有效的評價,應採用教師評價、學生自我評價和學生之間相結合的方式。加強學生的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還應該讓學生家長參與到評價中來。評價中一定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要讓學生在評價中進步、成長。因此我在引領學生誦讀積累經典詩文後,還對學生的積累情況、學生成果進行及時總結評價,讓學生在多種形式的評價中認識自我的不足,也知道自己所取得的成績。我採用」經典詩文誦讀擂台賽」等形式來評選優秀人員來鼓勵學生誦讀經典;採用官銜命名「我是誦讀王」「我是小小藏詩家」 「我是吟唱家」等學生自命的官銜來鼓勵學生來誦讀經典。除外,我在學校每天進行的課間操活動結束後充分展示學生誦讀積累經典的成果,讓學生找到誦讀積累經典所帶來的樂趣,找到成功的喜悅。
二、指導學生的誦讀方法
當然,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不是輕而易舉的事,需要我們在實踐中大膽探索和不斷總結,找出適合學生的科學有效的訓練方法和途徑,我認為可以採取以下方法來引領學生誦讀。
1、培養良好的誦讀習慣
葉聖陶先生說過:「教育是什麼?簡而言之,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誦讀也不例外,因此教師要特別注意培養學生正確的誦讀習慣。首先要指導學生正確、流利地讀。要用普通話,發音清楚響亮,不讀錯字,不丟字,不添字,不唱讀,不重復字句,不讀破句子。在正確的基礎上,做到流利、有感情地讀,形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其次朗讀時要做到眼到、心到、口到。要做到「七不」:不丟字,不添字,不錯字,不顛倒,不重復,不唱讀(拖尾韻),不讀破句子,形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再次, 「一天不練口生」,要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誦讀習慣,練就扎實的誦讀本領,一定要保證多讀多練。誦讀是對語言的直接感受,讀得多了,詩句的語言、節奏、句式、格調等自然而然地浸潤到學生的內心深處,不知不覺中就提高了學生對詩句的感受力。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2、選擇誦讀內容
根據小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記憶特點,讓學生們自己選擇喜歡、的古詩文來記。因此,我對學生誦讀內容的選擇不規定,即使他們依舊選擇小時候就能背誦的簡單不過的內容,我也會容許他們拿來作為他們匯報的的成果。只是適地鼓勵他們若能記得更多、內容更豐富些就好了。除了讓學生自由選擇誦讀內容以外,我也會相機地引導學生有目的、有選擇的去選擇誦讀內容。可以按朝代、人物、描寫內容等方面去進行引領。如,我在引導學生讀了李白的詩後,就會向學生簡單介紹李白這個人物,讓學生對其有一定的了解,再引導學生誦讀積累「李白」的詩;隨著時令、節氣的變化,讓學生搜集描寫春、夏、秋、冬的古詩文進行誦讀並選擇背誦。因此通過採取有目的的引領就能讓學生在誦讀古詩時能達到「觸類旁通」。
3、合理安排誦讀時間
我把學生要誦讀積累的內容整理列印出來,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抄寫在專用的「經典誦讀「本子上。然後我們學校利用每周一和周三下午寫字前半小時,集體引導檢查學生進行誦讀。並鼓勵學生充分利用課間十分鍾或早自習之前,或中午上學以後等課內外時間,引領學生誦讀積累。「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努力去擠,總會有的。」另外,還可採用同桌互助、好友相幫、老師督導等多種形式,讓學生主動積極地行走在經典誦讀之路上。
當然,提高學生的誦讀水平不是輕而易舉的事,需要我們在實踐中大膽探索和不斷總結,找出適合學生的科學有效的訓練方法和途徑,全面提高學生的誦讀能力。
Ⅲ 幼兒詩歌朗誦需要注意
第一, 為孩子的誦讀營造一個輕松而舒適的環境。最好創造一個人人都在誦讀的環境,讓孩子浸濡其中,自然會樂意親近經典。
第二, 不求理解,只求熟讀,只獎勵,不強迫。孩子只要反復念,自然就能背誦下來。反對強制,反對把經典誦讀當成一門功課來進行。
第三, 要持之以恆,避免出現三分鍾熱度,避免有嘗試的心態。
第四,教孩子背書,得記住一個原則,不要跳章、不要跳節。盡管一路讀下去。不要以成人對經典難易的看法來事物的難易都是相對的,大人感到困難的,小孩子不一定感到難,反過來也是一樣。很多大人讀經典感到困難,這確實是目前的實際情況,因為從小沒有讀過,或者讀得太少。古人不是這樣的,古人從小讀經典,大了自然感到不難。
小孩子誦讀經典其實是很容易的,古今中外都是如此。因為兒童首先發展的是記憶力、直覺力,而不是理解力。背誦是兒童的天性,用記憶力和直覺力誦讀經典,輕松得很。衡量課程的深淺,兒童的學習潛能和吸收力是成人無法想像的。現在的孩子學習時間緊,壓力大,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但經典誦讀並不會給孩子增加額外的負擔,相反會提升孩子的學習能力。
「讀經典一部,勝雜書萬卷」。經典是直探人性本源的東西,從小背誦經典就好比是站在巨人的肩上,孩子的心胸會更寬廣,眼界會更深遠,這就是古人所說的見識,我們現在所說的文化教養。有了這樣的底蘊,再去學習比較淺近的應用性知識文化,孩子就會得心應手,事半功倍很多家長都會問到這個問題,我們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孩子給出不同建議:如果孩子年齡比較小,可以從《三字經》、《弟子規》等蒙學讀物開始;如果孩子已經讀小學了,認識拼音和一些漢字,而且有蒙學基礎,就可以從《大學》、《論語》或《老子》這些大部頭的經典開始。。從全國各地的經驗來看,一般情況是剛開始誦讀的字數可以少一點,慢一點,等孩子接受經典誦讀的學習方法後,年齡小的孩子堅持每天誦讀50個字左右,年齡大一點的孩子每天誦讀80個字左右。在誦讀經典之前,聽CD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讓孩子習慣聽經典,對經典里的部分內容聽到可以脫口而出的程度。尤其是年齡比較小的孩子,更要多聽。至於遍數,沒有硬性規定,重要的是經典的熏陶。誦讀經典不是讓孩子一上來就達到熟練誦讀的程度,而是讓經
典浸潤孩子的心靈,就像春雨一樣「潤物細無聲」。即使孩子還不太會說話也不要緊,可以在早晨孩子醒來時、游戲時、吃飯時、晚上睡覺前把CD機打開;家長有時間也可以給孩子一句一句地讀。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拼音沒有問題,基本的漢字也都認識,還會運用一些記憶方法。除了每天利用零散時間多聽CD外,還要制定一個誦讀計劃,並且要持之以恆地堅持。而家長除了鼓勵孩子外,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有急功近利的心態。家長首先要認識到孩子注意力時間沒有大人長是與孩子的大腦發育有關的。在孩子誦讀經典的過程中,家長可以通過多個方法來延長孩子的注意力:比如多種誦讀方法交叉使用;游戲的手段誦讀經典;競賽的方法誦讀經典等記憶是兒童的天性,孩子一旦在誦讀經典上找到「感覺」,很快就會把一部經典誦讀下來。但是,一定要及時復習,可以是三天一個單元來復習,也可以是一周一個單元,或者十天一個單元來復習,一般情況下,復習六到八遍,孩子可以達到終生不忘。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對於這一類孩子,重要的是家長要先想辦法激發孩子誦讀經典的興趣。首先,大人的熱情可以喚起孩子的興趣;其次,情感可以引發興趣,家長平日與孩子情感濃厚,較易激發其興趣;再次,成就感可以提升其興趣,讀得愈好愈喜歡讀;第四,鼓勵可以鞏固其興趣;第五,變換花樣可以引發興趣。如果有的孩子依然提不起興趣,則放一放也沒有關系,只要他在13歲之前,都還有機會財貴教授講經典誦讀「人人可以為老師,處處可以作教室」,父母太忙,孩子的經典教育也完全可以開展。老人或者保姆可以每天拿出15-20分鍾時間,和孩子一起誦讀經典,不需要給孩子講解;也可以只給孩子播放CD,讓孩子生活在播音藝術家朗誦的經典氛圍中。家長只需要多鼓勵、多督促,多欣賞自己的孩子最好的辦法是家長和孩子一起誦讀,一起學習。可以制訂一個家庭經典學習計劃,營造一個輕松愉快的家庭氛圍,和孩子一起成長,同時,家庭誦讀經典也是一個最好的親子活動。
1)、古今中外的經典是人類知識的結晶,是人類智慧的源泉,蘊藏著人類幾千年來燦爛的文明與智慧的寶藏。兒童處在記憶力發展的黃金階段,如果能抓住機遇背誦一些永恆的經典名篇,將會對他一生產生極其重大的影響,誦讀經典無疑是一種適合兒童智力結構發展特點的最簡潔高效的教育方式。
2)、長期的教育實踐和科學研究表明,開展兒童經典誦讀是激發潛能、學習語言、增強人文底蘊、開啟智慧的重要途徑,同時又能培養孩子的高尚的情操和人文關懷,由此可以使孩子變得胸懷博大、知書達理、善良聰慧、樂觀堅定。展兒童經典誦讀活動,不僅可以達到開發兒童智慧、激發兒童潛能、塑造兒童人格和學習語言的目的,還有很多顯而易見的好處。
第一,經典誦讀可以使兒童記憶力大大提高長期的實踐表明,誦讀經典可以讓兒童在記憶的廣度和深度方面獲得顯著提高。當孩子的記憶力提高以後,想像力和創造力也必然得到提升。
第二,經典誦讀可以使兒童注意力大大增強注意力是兒童提高學習效率的關鍵因素之一,是獲取知識、掌握技能、完成各種智力操作的必要心理條件。兒童誦讀誦讀後,注意力會較以往有顯著的提高。
第三,經典誦讀可以使兒童的識字量明顯快速地增加兒童經過一段時間的經典誦讀後,識字量會有明顯快速地增長。人在一生成長的過程中要接受各種有用的信息,而通過文字獲取的信息量是最大的也是最重要的,因此,孩子較早具備接受文字信息的能力,對其潛能的發揮,意義將十分重大。
第四,經典誦讀有助於兒童人格成長兒童在誦讀經典的同時,會自覺不自覺地用聖人的言行來規范自己的言行,正是「讀千年美文,做少年君子」。
第五,經典誦讀有助於兒童閱讀及寫作能力的提高,兒童誦讀大量經典後,胸有萬巻書,自然下筆如有神!經典誦讀教育當然是越早越好,但這並不意味著十歲、十二歲的孩子讀起來就晚了。年齡是相對的,但誦讀經典最好的年齡是在13歲之前。
心理學的研究規律表明,一個孩子的主要學習能力有兩種:記憶力和理解力。這兩種學習能力的發展不是同步的。在0-13歲之間,記憶力發展非常迅速,13歲前後達到人一生記憶的最高峰,13歲以後記憶力就開始走下坡路了;而理解力的發展與此相反,在0-13歲之間緩慢發展,13歲後理解力才獲得迅猛的發展。正因為記憶力和理解力發展的不同步,所以,對於這個階段的兒童來講,記憶是他的天性,背誦是他的拿手好戲。經典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就是讓兒童充分利用一生中記憶力最好的階段,背誦相當數量的經典,「時過而後學,則勤苦而難成」。
另外,13歲前後孩子逐漸步入人生的第二個反抗期,也就是我們通常講的青春期。孩子步入青春期後,心性不如13歲之前那麼純凈,記憶的效果也遠遠不如13歲之前。而且,13歲前後,孩子基本上中學了,中學的課業壓力要比小學階段繁重得多。所以,0-13歲是學習經典的最好時機,也是奠定孩子根基教育的黃金時期。心理學的研究規律表明,一個孩子的主要學習能力有兩種:記憶力和理解力。這兩種學習能力的發展不是同步的。在0-13歲之間,記憶力發展非常迅速,13歲前後達到人一生記憶的最高峰,13歲以後記憶力就開始走下坡路了;而理解力的發展與此相反,在0-13歲之間緩慢發展,13歲後理解力才獲得迅猛的發展。正因為記憶力和理解力發展的不同步,所以,對於這個階段的兒童來講,記憶是他的天性,背誦是他的拿手好戲。經典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就是讓兒童充分利用一生中記憶力最好的階段,背誦相當數量的經典,「時過而後學,則勤苦而難成」。
Ⅳ 你覺的對小學生開展經典誦讀教育重要嗎
重要。
一、誦讀經典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1、要遵循整體識讀的原則。文章愈是細分,片段越短,重復內容少,看似簡單,實則文章融結點增多,分散孩子注意力,效果不佳。能整篇讀則不分頁讀,能整頁讀則不分段讀,能分段讀則不幾句讀。
幾年來,我們理論聯系實踐,充分認識到孩子整體識讀能力關鍵在於右腦的練習。整篇應大於片段,可每次讀500字的內容,一周反復相同的內容。根據實踐,一個班學生一周讀500字的內容,一組學生整體速讀,另一組分段讀,一周結束,整體讀的學生一氣呵成,而分讀的同學斷斷續續,多需提醒。若長期如此,差距無形拉大。
誦讀中許多老師反映:剛開始不敢讓學生通讀,就採取學習數學的方法,一頁一頁地誦讀,務求學生進度一致,然而,兩個月方讀完《大學》,效果一般;有老師採取分層教學,以好帶差,整體識記,把誦讀內容分為三部分,每部分通讀學習,一個月便讀完《大學》,效果甚佳。故知,一段段讀似小水珠匯集成溪,一篇篇讀則似波浪匯流成河。目的相同而結果有異,因而應整體識記。
2、要遵循「寧願精讀一本,不泛讀10本」的原則。此乃中國學問之精要所在。須知中國學問是「宇宙大道」之學,強調一貫之道。若是諸如《四書》、《老子》等載道之書,心中熟記一本,反復誦讀,無比嫻熟,有意記憶便逐漸轉化為無意識記,這正是右腦開發的關鍵。
現在閱讀教育最大的問題就是,學生看書太多,看書太雜,不能深入。且現在的書籍內容紛紜呈雜,各種觀念相互交織,特別是報紙雜志上諸多新聞皆為奇談怪論,倫理不分,學生很難分辨是非。長此以往,學生性情未定,聰明先成,浮躁之氣再難根除。現在學校學習的課本由多篇文章組成,內容注重知識傳授和興趣開發,沒有整體思維貫穿其中。而學生學習又常常為興趣所趨,一本書尚未熟記,便丟在一邊,開始看第二本,長期如此,學生心中各種觀念相互沖突、影響,定性沒養成,應有思維能力也沒有形成,更別談右腦開發、智慧生成了。
3、要遵循「減輕壓力,快樂誦讀」的原則。這是誦讀教育中尤其要注意的一個原則。現在家長和老師不能夠正確理解、對待「讀」與「背」的關系。現在的誦讀經典中出現的最大問題也是「讀」與「背」的問題。
首先要正確理解什麼是經典誦讀:誦讀就是讀與身心律動的協調配合,是一種能夠愉快的讀。快樂誦讀是經典誦讀的重要原則。一定要使孩子在快樂中放鬆身心地讀書。怎麼讓孩子快樂讀書?不要讓孩子背書,只讓他大聲朗讀即可。這樣,學生在讀書中沒有壓力,便有了發自內心讀書的主動性,在這期間逐步培養學生讀書的興趣。讓孩子搖頭晃腦的讀,通過搖頭晃腦使學生完全放鬆身心,通過誦讀來調節學生身心。這樣一來,學生不僅能在誦讀中得到人性和知識的錘煉,更能夠在誦讀中讀出健康,讀出智慧。一舉多得,何樂不為?
4、要注意誦讀的時間原則。這是誦讀活動順利開展下去並且能夠保證效果的重要原則。
誦讀活動需要每天堅持不懈,而且時間相對固定,使誦讀成為學生每日常規。通過每天的誦讀經典積累,孩子日日浸潤其中,滋養不懈,綿綿不絕。時間一長,孩子的興趣、定性、智慧逐漸滋生,這正是定靜、修養身心的終身教育之功。
二、誦讀經典應使學生的興趣恆久
經典誦讀教育中最常遇到的難題是如何維系學生的興趣,使經典誦讀成為學生的生活習慣。對此,很多教師都備受壓力。家、校、社會三結合,提高學生誦讀經典的興趣,是我們最關注的問題。針對這一點,我的建議是:
1、「流行」可以製造興趣。兒童心理是很重模仿的,如果他看到很多人都讀,就比較有興趣,就好像很多低段學生不一定喜歡上學,但人人都上學,他就非上不可了。所以一人讀經較難,如招集鄰居親友的小孩一起讀,則興趣將大為提高。正如一個班看到另一個班在放學前誦讀《三字經》,他們也會饒有興趣的加入進來。
2、大人的「熱力」可以感染兒童的興趣。所以家長和老師都須保持高度的信心和熱忱。如果家長有興趣和小孩一起讀經,互相考試比賽,一家興致高昂,那麼這也是最好的親子活動了。
3、「情感」可以維持興趣。家長平日與孩子情感濃厚,較易帶動誦讀興趣;老師讓兒童覺得可親,兒童也會因喜歡老師而熱愛讀經。
4、「成就感」可以提高興趣。讀得愈好愈喜歡讀,所以老師要維持其成就感,對誦讀情況好的兒童,固然要多加稱贊,讓他有成就感,對誦讀情況差些的兒童,只要有進步即當表示滿意,加以贊賞,這也會讓他得到一種成就感。
5、「講故事」,「講有趣的常識」。不管與經典誦讀內容有無關系,都可以增長其讀經的興趣。
6、 「做游戲」。小學生對於游戲、對於玩總是保持百分之二百的興趣,如果能把誦讀和游戲相結合,將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將誦讀與跳格子的游戲相結合,兩個小孩你背一句,我接一句,接上了就可以向前跳一格。這種在玩中有所學,也將成為經典誦讀的法寶。
7、優化評估手段。對學生每學期的誦讀量,可以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進行檢查評估,如古詩文誦讀比賽、我最喜愛的一首詩或詞誦讀交流會等等,旨在通過活動,進一步激發學生對誦讀的興趣。
巍巍五千年,漫漫長河奔流不息;浩浩數千載,悠悠文明生生不滅。中國傳統文化傳承中,文以載道,是謂經典。經典是人性的凝結,此經典,源於人性內心生命涌動,文辭鐫美,是之千年流轉,每以經典奉之,引一言而撼醒內心,得一句而明辯事理。文道傳承,光耀千古。我堅信,做好經典誦讀教育必將利於當代,功在千秋,不僅能增加學生的閱讀量,使學生在閱讀中開闊視野,同時能夠傳承中國文化,使學生自覺接受中國經典的熏陶,對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和文化素養,對學生的快樂成長,未來的成功,乃至一生的幸福,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Ⅳ 國學經典的誦讀方法和秘訣
誦讀就是朗讀和背誦。朗讀就是把書面語言轉化為響亮的口頭語言。這是一種眼,口,耳,腦多種生理機能共同參與,協調動作的閱讀,它能訓練語音,再現文字情境,加深理解,培養記憶力,語言感受力,口頭表達力,增強語感。背誦是指憑借記憶念出讀過的文章詞句,是在理解的基礎上熟讀而成。背誦有助於積累豐富的語言材料。背誦是學習生涯中的"記憶力體操",長期適度訓練,可以開發,強化學生的記憶力。
那麼,國學經典的誦讀有哪些方法和秘訣?歡迎大家閱讀下文:
一是熟讀成誦。 誦讀注重一個"熟"字。不是讀一遍兩遍,而是要讀好多遍。古人早就說過: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二是抑揚頓挫。 作家老舍先生說:"除了注意文字的意義而外,還注意文字的聲音與音節。"這就發揮了語言的音韻美。我們閱讀作品時也要進行音韻美的賞析。在朗讀訓練中則首先要抓住語句的停頓,重音,語調變化等技巧的培養。所以要藉助音節的變化,來加強語氣的喜愛,寧靜,深沉,悠長,綿延等語感。
三是深味涵泳。 正如別林斯基所說的,閱讀時,"你到處感覺到他的存在,但卻看不見他本人,你讀到他的語言,但卻聽不見他的'聲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補足這個缺點。"閱讀活動應十分強調"尋言以明象"。口頭讀出來,就要迅速在腦海里浮現出生動可感的畫面與思想來。
四是悟理知義。 抓住文字所表述的真實信息(知,情,意),能捕捉到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甚至達到"得意者越於浮言,悟理者超於文字","得意而忘言,悟理而遺教"的最高境界。學是為了用,要學以致用,用國學的經典來洗滌我們的心胸,凈化我們的心靈,明確人生的大義,砥礪人生的過程。要學習蘇東坡的"八面受敵"學習法,深得入乎其內而又出乎其外的"出入法"。
國學經典是博大精深的。我們從浩瀚的文字中,反復斟酌、篩選、甄別,細心地也是全面地遴選出那些經典的、現在還十分有現實意義的、並且利於誦讀的文字,精雅佳句,名篇小品,錦綉華章,盡收眼底,馨香無限。
Ⅵ 讀國學經典的建議與方法技巧
國學經典 博大精深、浩瀚無涯,對於國學經典的閱讀 方法 和建議以及選擇哪些內容進入國學經典的誦讀活動當中,是一個值得認真思考問題。以下是我整理的讀國學經典的建議,歡迎閱讀!
↓↓↓更多國學經典的認識和心得內容(詳情入口↓↓↓) ☞☞ 學習國學經典的 心得體會 :感受國學經典智慧 ✔✔ ☞☞ 學 習國 學經 典的心 得體 會:國 學經 典博大精深 ✔✔ ☞☞ 讀國 學經 典後的感 受作 文:民 族文 化源遠流長 ✔✔ ☞☞ 讀國 學經 典的好 處和意 義:陶冶品 德修養和情 操 ✔✔ 讀國學經典的建議一
堅守一個基本點——潛心靜氣
之所以如此重要地強調“潛心靜氣”,是由於國學經典都是經過千百年的積淀沉積下來的“典中之典”,因而它自身有著一個不容忽視的特徵——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底蘊厚重、氣息寧靜。
如果我們借用相關學科的原理來理解、把握國學經典的這一特徵,我們可以將其認定為國學經典的重要機理特質,這就是:寧靜、潛心。
從近現代國學大師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在現實的生活中,唯有具有寧靜、潛心這類特徵的人們,才能真正走近國學經典;只有在紛繁復雜的現實環境中,靜得下來的人、潛得下來的人,才有可能在內心中真正容下國學經典。
放眼望去,在我們的身邊,不少的人們都被現代社會許多時尚的、流行的、快餐的 文化 捆住了自己的心靈、捆住了自己的手腳,在我們內心深處遺傳下來的小農意識時不時地還會冒出來,世紀末、世紀初那種浮躁的、急功近利的心態也還沒有完全消除,因而我們很難在自己的心中留住國學經典的腳步,也就更難以在自己的生命中延續國學經典的精髓。
品嘗著國學經典“潛心靜氣”的機理特質,我不由得想起了胡錦濤在全國優秀教師代表座談會上對於我們全國教師的殷殷期望:“希望廣大教師淡泊名利、志存高遠,自覺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靜下心來教書,潛下心來育人,努力做受學生愛戴、讓人民滿意的教師。”看看吧,這絕對不是一種巧合,它實質上代表著承繼了國學經典精髓的老一輩對我們後輩的期盼。
面對此,我的建議是:朋友們,讓我們潛下心來、靜下氣來,與浮躁的心態道聲再見,與快餐文化保持一定的距離,不僅走近、更要走進國學殿堂,與大師為友,和經典同行!
讀國學經典的建議二把握一個切入點——熟讀成誦
國學經典誦讀活動,它的載體是國學經典,它的關鍵點是誦讀成誦。
誦讀誦讀,必須堅持一個基本的關鍵的原則是:“不求甚解,只求熟讀”。這一千百年來流傳下來的重要的誦讀 教育 原則至今仍然有用。因為,還在人們比較年輕的時候,是人們機械記憶發展比較好的時候,也是外界刺激相對較少的時候,抓住這一時機,有目的地、有計劃地、有組織地讓他們接觸一些人類最為優異的典籍,給學生們從小建構一個高水平的平台,是現代教育所承載的一個偉大的歷史使命。
在學生們誦讀國學經典的時候,我們必須提醒,當我們的學生從小就學習了不少國學經典以後,我們成人最為需要的是一份等待——這是一份美麗的等待,這是一份需要戰略眼光的等待,這是一份需要我們付出時間與心血的等待。
當我們聯系相關學科的基本原理來認識與把握這種等待的時候,一定會發現,動物生長中的反芻原理可以引進我們國學經典誦讀的理論基礎,因為反芻原理告訴我們,預先吃下去的一些食物,在其胃裡慢慢蠕動、消化,最後將會逐漸地轉化為它所需要的養料;白酒釀造的原理也可以引入國學經典誦讀,因為白酒釀造原理告訴我們,醇香的白酒,往往都是人們等待多年以後才能品味的。
讀國學經典的建議三找准一個關鍵點——經亦求精
國學經典都是被世人所公認的最為重要的、具有永恆價值的典籍、技藝,都是經過歷史驗證的精華之“菁華”。由於國學經典博大精深、浩瀚無涯,選擇哪些內容進入我們的國學經典誦讀活動,是一個值得認真思考、仔細剖析的命題。對此,我們的建議是:“經亦求精”。
所謂“精亦求精”就是說,我們要在“度、量、正、懂”四字上,下足、下夠相應的功夫:
所謂“度”就是要把國學經典誦讀活動的開展放到一個適當的位置上,不能讓這一活動影響到學校、社區、家庭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也不能過度超越學生們、家長們、村民們、居民們以及我們自己的接受程度。
所謂“量”就是在推進國學經典誦讀活動的過程中,我們必須注意精選經典之中的有代表性的、精華的內容來精讀、精講,不要叫學生、家長、村民、居民讀得太多。根據國內不少地區不少學校成功的做法與 經驗 來看,我們建議在成都教育界推進國學經典誦讀活動的過程中,可以在讀本上做出自己的特色,這就是:以《論語》為經,以《弟子規》為緯,輔之以《道德經》、《大學》、《中庸》以及唐詩宋詞,構建一個適合中小學生年齡特徵、適應時代發展要求、體現國學經典精髓的教材體系。
所謂“正”就是指在誦讀內容上,要特別注意把那些已經明顯不適用於當今社會的內容去掉,只選取正確的內容給予學生、家長、村民、居民;同時還可以考慮如何結合現代社會的文化特徵、技術特點來正確地傳播、學習國學經典。
所謂“懂”就是在組織學生、家長、村民、居民誦讀國學經典的過程中,可以擇其關鍵點、擇其與人們生活聯系緊密的內容,進行淺顯的、簡潔的講解。同時,我們特別指出,在幼兒園和小學低段,幾乎完全可以不考慮學生的理解水平問題,也就是在這一階段,只需要引領他們誦讀成誦就行了。在小學中高段以後,學生們在誦讀前,可以適當地給他們講清所學內容的道理。這樣既可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又有助於他們在基本上懂了的基礎上,更好地也更容易地記憶、背誦。在這里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給學生們、尤其是給小學生們講解國學經典方面的內容,請老師們特別注意語言表達,我們的建議是:降低坡度、語言通俗簡潔、語義適合學生接受水平;可以考慮採用講 故事 、誦 童謠 、繪畫、情景劇等方式來呈現;還應當注意現代語境的特點。
讀國學經典的建議四重視一個提升點——關注研究
國學經典誦讀活動走到現在這一步,一個重要的命題就是盡快引進研究的手段、技術,對國學經典誦讀活動進行全方位的 總結 、研究、探索;一方面是盡快總結試點學校的經驗,使之成為進一步推進以及進一步擴展的重要的技術基礎,另一方面是開始研究在國學經典誦讀活動中發現的各種問題,使國學經典誦讀活動能夠更好地健康順利地進行。
第一,研究誦讀的特點
根據有關專家的意見,所謂誦讀,是指把訴諸視覺的文字語言轉化為訴諸聽覺的有聲語言的活動;採用誦讀方式,可以邊讀邊想像語言文字所描繪的情景,然後再用語言把想像中的畫面描述出來。誦,是指說話聲音的清澈、響亮,是指用有高低抑揚的腔調來念;“誦”,是一種有情態,而又寓情於聲、以聲傳情的表達方式。讀,就是讀書、念 文章 。通俗地說,誦讀就是通過朗朗上口的反復誦讀,通過眼、口、耳、腦共同活動,來感受、領悟語言獨特的語音美、語言美和意境美。
誦讀是學習文言文、古詩詞的好方法、好習慣,也是培養文言語感的重要途徑,這是千百年來已被無數事實證明了的經驗,也是學習語言的必由之路。從“書聲琅琅,口舌成瘡”“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中都可以看出,我國自古以來對誦讀法就是高度重視的。在國學經典誦讀活動推進的過程中,應注意指導誦讀者的誦讀——不僅要讀准確字音,讀通文句,讀出節奏、韻律、情調,在誦讀中仔細品味文章的語言,深入作品意境,獲得美的享受,還要注意指導誦讀者敢於放膽地誦讀,敢於大聲地誦讀。
誦讀法是一種倍受古人重視的傳統的閱讀方法。宋代著名學者朱熹在《朱子童蒙須知》中說:“凡讀書,……只要多誦數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古人曰:‘讀書千遍,其義自現。’謂讀熟則不解說自曉其義也。”誦讀法也一直是我國語文教學傳統的優秀教法之一。現代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對誦讀法推崇備至,他認為:“吟誦就是心、眼、口、耳並用的一種方法。”“不朗讀,光靠瀏覽是學不好語文的。”
第二,研究國學經典誦讀活動常規化問題
國學經典誦讀活動已經在試點學校、試點社區取得了初步的效果,要想盡快地固化這些效果,一個重要的命題是如何把現有的國學經典誦讀活動納入學校、社區的日常工作系列,使之常規化。
第三,研究中小幼教師、社區國學經典誦讀推進者國學經典素養提升的問題
不容置疑地說,在當今中青年當中,有著一定國學經典基礎的人,是數量十分有限的。就我本人來講,至今在國學經典面前,只能算是一個門外漢;我期盼著在這次國學經典誦讀活動中,慢慢地成長為一個國學經典 愛好 者。因而,我認為,國學經典誦讀活動最終開展的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將會取決於國學經典誦讀活動推進者自身的國學經典素養。在這樣的情況下,盡快地提升中小幼教師、社區國學經典誦讀推進者的國學經典素養,也就成了當務之急。
看了讀國學經典的建議還看:
1. 國學經典誦讀心得體會3篇
2. 2017讀國學經典心得體會
3. 讀國學經典感悟
4. 必讀的40條國學經典名句
5. 讀國學經典心得體會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