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讀懂經典
多看一些名家解釋
也可以看一些紀錄片。但是最重要的是要多看原著,多多體會其中的韻味。
❷ 學習國學經典到底有哪些好處
學習國學經典對於傳承我們的文明,增強民族凝聚力都起著重要作用,而且國學經典可以在以下方面讓孩子得到長足的提高。
人格優化,身心健康——經常誦讀經典的孩子,會養成孝順父母,懂禮貌,知禮儀,有教養的良好習慣。孩子的生活品位和人生內涵會在更高的起點上邁步,從而不僅身心健康,而且會使成功的幾率明顯增加。
專注力提高——經常進行誦讀經典的訓練,會逐漸形成精神集中專一、頭腦里少雜念、內心寧靜安詳的良好讀書習慣,從而使學習的效率和質量明顯提高。
語文能力增強——背熟《弟子規》、《三字經》、《千字文》、《易經》、《論語》、《大學》、《孝經》、《老子》、《中庸》、《孟子》、《文學啟蒙》等經典後,孩子的識字量將達到5000字左右。此後,孩子作文、發言時就會出口成章、引經據典,很有深度。
記憶力大大提升——經常背誦經典,孩子的記憶力將獲得明顯提高,50%的孩子能達到「過目不忘」的程度。一旦獲得了這種記憶能力,記憶任何科目的知識都會很輕松,並一生保持這種超越常人的記憶力。
閱讀興趣和能力大為提高——讀懂經典,孩子會形成博覽群書的習慣。許多誦讀經典的孩子,在6歲-10歲時,能主動找書讀。一個7歲前誦讀10部左右經典的孩子,可創造1年閱讀500冊到1000冊書的奇跡,從而視野開闊,智慧流溢,比不誦讀經典的孩子的智商高出許多倍。
促進親子關系,親子相長——許多經典是家長們也沒有接觸過的,因此,父母(包括爺爺奶奶)和孩子一起誦讀,除了能有效地促進家長和孩子的感情外,還能取得健腦、健身、緩解壓力、解除疲勞、提高文化層次的良好效益。
❸ 什麼是讀經,怎樣是正確的讀經方法
什麼是「讀經」?
讀經就二個字,一個是「讀」,一個是「經」。字面上很容易搞清楚,但是在實踐的過程中,這二個字常常被曲解,從而讓讀經教育存在許多的變數,令人無所適從。讀,就是讀,不是背,不是理解,更不是照著行動。你讀就好了,堅持去讀,一天二天,沒有什麼效果,沒關系;一周二周,沒有什麼效果,也沒有關系。你就是讀,讀熟,讀透。總有一天,你突然就明白了,突然就懂了。讀到一定層次就有自己的悟性和理解,這個時候參考一些有價值的觀點,你的認識有提升了。我相信沒有一個人,永遠也不明白一點點的。要不然古人也不會那麼看重讀書了。
怎樣是正確的讀經方法?
經典教育是個慢過程,貴在堅持,簡單的事才能堅持,老子曰:天下難事必做於易,天下大事必做天細。用137累積法系統讀經是最符合大道的。累積式教育法應用在讀經上又被稱為「137學習法」。
「1」 就是每天至少讀一遍,最多7遍;一樣約十分鍾,不超過十分鍾;
「3」 就是一天可以選擇讀三樣,最多讀7樣;如同時讀《論語》、《易經》、《老子》;
「7」 就是指連續7天重復相同的內容。如從星期一到星期日重復讀《論語》、《易經》、《老子》里相同的內容。不管孩子熟記不熟記,背誦不背誦,讀完7天就進入下周學習。如此,孩子兩年左右就可以熟記甚至背誦《論語》,《大學》,《易經》,《中庸》,《道德經》,《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朱子治家格言》,《笠翁對韻》等將近十多部經典。
學習內容(讀哪些經典):先經後典
六經四書:賴國全老師提出,六經四書,是必須學的,是主糧,而且必須先學習群經之首——易經。
六經是指易經,黃帝內經,詩經,孝經,道德經,金剛經。此六經,以儒家為主,涵蓋佛家、道家內容。與傳統的六經:詩書禮易樂春秋,有所不同。
四書是指論語,大學,中庸,孟子,與傳統的四書沒有區別。
除此之外,可吃些小菜。何謂小菜?如唐詩,宋詞,莊子,墨子。
我和孩子用這個方法讀經收到很好的效果,輕松的堅持了兩年。
❹ 怎樣才能學好國學經典
怎樣才能學好國學經典
經典是民族精神的源頭,是人類文化的瑰寶,歷史傳承記錄著民族基因中的最高智慧,是民族千年老人對後世子孫的諄諄教誨,所承載的是聖賢偉大的思想光輝。然而,我們的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我們的國學經典浩瀚燦爛。如何才能利用有限的時間盡可能更好地學習中華民族的國學經典呢?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一、古人學習國學經典的傳統方式
前人學習國學經典的傳統方式,主要是「死記硬背式」。古代私塾學堂大多採用這種方式,古代兒童從入學開蒙就開始進行識記和背誦的訓練。一般分為以下三個步驟:
第一步,授書。這是從先生的角度來說的。從學生的角度,叫「上書」。因為學生要拿著書自己上拿顫到先生的桌子那裡,所以叫「上書」。授書(上書)又分三個小階段。
第一個階段,叫「點書」,就是學生拿著書,翻到要學習的這一頁,交給先生,先生給他點出句讀。點書這一環節,如果學生年齡大,會句讀了,就會由自己點好給先生修改。
第二個階段,叫「讀書」,就是先生范讀,學生跟著讀,一句一句地模仿。一般先生是讀三遍,也有讀六遍的,也有讀兩遍的。
第三個階段,叫「講書」,就是先生要講解。不僅講解字義,也會講解簡單的、學生那個年齡段可以理解的篇章意思,也就是串講。
第二步,背書。「諷誦」作為教學古代經典的一種方式,在我國有悠久歷史。「諷誦」,《周禮·春官·大司樂》注曰:「倍文曰諷,以聲節之曰誦。」故「諷」即背誦,「誦」為出聲誦讀。老師點句領讀、學生跟讀之後,就是初步完成了教讀的任務,然後學生自己去熟讀背誦,一遍又一遍,直到背誦如流。
第三步,復講。復講就是學生背好書後,把書背給先生聽,把先生前面所講的內容復述給先生聽。檢查通過,就可以再次上書,所以是學生的智力決定著學習的進度。
中國幾千年的傳統學習方法就特別強調熟讀背誦,「口不絕吟於六藝之文,手不停披於百家之編」,讀與背是前輩學者學習國學的主要方法,他們從小就熟背「四書」、「五經」,打下了深厚的國學基礎。中國國學大師蔡尚思先生說他七歲入私塾,經歷了長達八年的「死背經書時期」:「入私塾讀書,被拉去在『大成至聖先師孔夫子神位』前行開學禮以後,就是天天死背儒家經書,背得最熟的是「四書」,光背誦而不了解其意義。真感痛苦;一直到了懂得它的內容之後,才覺得幼時死背書的好處,自恨沒有多背些古書。現在無論是自己和別人的有關著作,哪怕只差一個字,我一看就知道其非原文。這比一部分中青年人,我和讀過私塾者都是佔了便宜的。」這種傳統的讀書方法,對我們今天學習國學經典仍有著積極的借鑒意義。多讀、熟讀,在讀中反復體味,才能增強語感。但這種方法過分注重古代經典誦讀,忽視了學生的自主體驗,割裂了詩文的美學價值,使一篇血肉豐滿的文章被肢解得支離破碎,從而使學生對古詩文的學習產生相當程度的畏消猜敗難情緒和厭惡感,這正是其不足之處。
二、學習國學經典的正確方法
我們認為,學習國學經典必須把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很好地結合起來,注意審美愉悅和文化認知的融合,既彰顯重視傳統國學修養和關注現實人生之理念,又兼顧人文內涵的完整性和學習過程的個性化,使學習者在國學經典的研習中得到深厚的人文精神熏陶。
(一)要重視熟讀國學基本要籍
我國歷代著述繁多,浩如煙海,僅以歷代史書《藝文志》《經籍志》等所「著錄」的圖書來說,為數就甚為可觀。根據《四庫全書總目》收錄的圖書則有3470部,7918卷;此外,「存目」部分也多達6819部,9434卷。如此之多的古籍,一個人即使窮其畢生精力,也不可全部讀完,實際上也完全沒有這種必要。因為一個人的生命有限,其讀書治學的時間,也就只有數十年,因此,對浩如繁星的古籍要有選擇、有側重地去讀。有些基本的典籍,無論將來從事什麼職業的人,都必須讀,有些還需要熟讀。這些基本典籍,包含在兆大經、史、子、集之中,如「經部」中的《論語》《孟子》《詩經》等;「史部」中的《史記》《漢書》等;「子集」中的《荀子》《韓非子》《老子》《莊子》等;「集部」中的《楚辭》《文選》《唐詩》《宋詞》等。這些基本典籍,既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又蘊涵寶貴的人生哲理。不僅專治國學的人要熟讀,就是治其他學科的,如理學、工學、農學、商學、管理學的人,也都應該好好學習。
(二)要把握學術發展的路徑
所謂學術發展的路徑,主要有:(1)指每一學術發展的過程。如我國的詩歌,從古詩到樂府,從樂府到律詩,其發展的過程都要明了,才能掌握每一種學術或文體發展的特點。(2)指每一階段學者的研究成果和學術淵源。了解每一階段重要學者的學術成果和淵源,可以看出每一時代研究的重點和方向,清楚地認識學者治學的過程。(3)指每一個時代的學術風尚。了解每一時代的學術風尚,有助於了解每個時代學者學術歷程形成的原因及其成就的時代背景。掌握學術發展的路徑有兩種方法:一是熟讀史書中有關《藝文志》或《經籍志》等目錄文獻。例如《漢書·藝文志》《隋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宋史·藝文志》等,這些史志除了著錄當代人的著作外,還著錄前代人的著作。我們可以通過這些史志的類目及文獻,了解每一時代的著作及當時的學術風尚。二是熟讀記述學者傳記或學術淵源的書籍。記述學者傳記一般收錄在史書中的《儒林傳》中;介紹學者學術淵源的書籍,有劉元卿作的《諸儒學案》、馮從吾作的《元儒考略》、黃宗羲作的《宋元學案》及《明儒學案》,徐光啟作的《清儒學案》,江藩作的《國朝漢學師承記》及《國朝宋學淵源記》等。從這些著作中,我們可以清楚地了解每一位學者的學術淵源,以了解某一學派、某一時代的學術發展過程。例如,《明儒學案》是一部系統總結和記述明代學術思想發展演變及其流派的學術史著作。《明儒學案》把明代各派的學術淵源、學者傳記和學術宗旨有機結合起來,構成一部系統完整的學術思想史巨著。
(三)要具備起碼的古代文化常識
國學經典涉及的人、事、物非常多,學習國學經典,需要了解一些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識。古代文化常識主要包括古代天文、歷法、地理、樂律、禮俗、宗法、職官、科舉、姓名、宮室、飲食、衣著、車馬等方面的知識。只有掌握一定古代文化常識,才能更好地讀懂國學經典;只有具備豐富的古代文化知識,才能在國學經典的學習中登堂入室、左右逢源。比如在古籍中,就有許多文獻是涉及天文知識的,如果不了解起碼的古代天文知識,就很難對古籍有較透徹的了解。例如,李白《蜀道難》中「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兩句詩,蘇軾《前赤壁賦》中「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其中「參」、「井」、「鬥牛」,盡管書上作了解釋,但學生們仍然不甚清楚。這就需要掌握古代天文中有關「星區分野」的知識。《史記·天官書》說「天則有列宿,地則有州域」,可見古人是把天上的星宿和地上的州域聯系起來看的。在春秋戰國時代,人們根據地上的區域來劃分天上的星宿,把天上的星宿分別指配於地上的州國,使它們互相對應,說某星宿是某某州國的分野;也有反過來說某地是某星宿的分野。根據二十八星宿與十二州國分野表,我們可知,「捫參歷井」不僅寫出了蜀道的高峻艱險,而且說明了其位置。同樣,「鬥牛」二星也表明了赤壁所在地。掌握了這些文化常識後,在閱讀王勃《滕王閣序》開頭四句「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據表就可查知「翼軫」二星是楚地分野,滕王閣在南昌,南昌漢時屬豫章郡,戰國時屬楚地。明末清初的學者顧炎武已經注意到後世讀書人缺乏天文知識的狀況。他在《日知錄》中說:「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農夫之辭也。『三星在戶』,婦人之語也。『月離於畢』,戍卒之作也。『龍尾伏辰』,兒童之謠也。後世文人學士,有問之而茫然不知者矣。」
(四)要學會使用工具書
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學習國學經典,必須熟悉常用工具書的體例和用法。工具書為我們准備了各方面的基本知識或資料線索,可供讀書治學隨時查閱。要充分發揮工具書的效能,就要勤翻勤查。所謂獨立閱讀的能力,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善於運用工具書解決疑難問題的能力。中文工具書的種類很多,根據編制目的、收錄內容和功能用途,一般可分為字典詞典、類書政書、年鑒手冊、書目索引、表譜圖錄等幾類。其中類書是輯錄史實典故、名物制度、詩賦文章、麗詞駢句的工具書;政書專門記載典章制度,有些類似專科性類書;年鑒匯編一年內重要時事文獻和統計資料;手冊匯編某一方面經常查考的文獻資料;書目著錄圖書書名、卷數、著者、版本等項目的目錄;索引揭示文獻內容出處,提供文獻查考線索;表譜包括年表、歷表和其他表譜,是供查考歷史年月日、歷史大事、人物生卒年以及職官、地理之沿革;圖錄包括地圖和其他圖錄。對於國學經典中不認識的字詞,我們可以藉助字典詞典去解決;利用類書、政書、年鑒、手冊、表譜、圖錄等工具書,能幫助我們從紛紜復雜的名物制度和典故資料中,找到某個名物典故資料。因此,掌握工具書是閱讀國學經典必備的條件。
怎樣才能更好使用工具書呢?我們認為必須注意做到以下幾點:一是要了解工具書的編制體例。二是要熟悉工具書的查檢方法。三是要了解同類工具書的異同。四是要隨時掌握新的工具書與新信息。五是要對工具書的解釋作具體分析,不可盲目信從。我國工具書編纂的歷史悠久,如果從最早的字典《說文解字》和最早的詞典《爾雅》算起,至今也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歷史上工具書的編纂都是服從於一定的目的,適應統治階級的需要,也反映著某個社會發展階段的人們的認識。因此,工具書的內容不可避免地打上階級和時代的烙印。例如《說文解字》解釋「三」字說:「天地人之道也」。解釋「王」字說:「天下所歸往也」。解釋「神」字說:「天神引出萬物者也」。這些都反映了漢代人的意識。它可以使我們對漢代人們的認識有所了解,但不能搬用到今天的生活中,更不能認為這樣解釋是正確的。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認識水平也在不斷提高,因此,新編的工具書較之古代編的工具書,有了很大的進步,字(詞)義的解釋不僅科學,而且通俗。所以,在一般情況下,我們應該盡量利用新編的有關工具書。總之,工具書往往只能為我們解決疑難問題提出些參考意見或線索,真正解決問題,還要靠自己利用工具書提供的材料,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去分析。隨著學習水平的提高,我們運用工具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一定會提高。
❺ 現在孩子學習的《國學經典》《三字經》對孩子有哪些好處
現在孩子學習的《國學經典》、《三字經》等經典誦讀教育,其實簡單的說,對全腦發展都有幫助,好處要從大的方面看,讀經典一部,勝雜書萬本;「經書」,便是涵蘊常理常道,教導人生常則常行的書。
才藝、體育、勞動等技能的學習變得很輕松:「心靈手巧」是誦讀經典的另一種效益。通過誦讀經典,可使頭腦里和軀體內的氣血很好的暢通,健腦效果明顯,大腦支配手指的能力得到了強化,從而在才藝、體育、勞動等技能的學習上會事半功倍。通過誦讀經典,患有多動症、感覺統合失調、自閉症的孩子的症狀明顯緩解。這一項意外的收獲已為醫學界所關注,相關醫院已開始進行這方面的研究了。
誦讀國學經典,相當於和一位充滿智慧的老人交朋友,輕松地接受他的教會,吸取他的智慧,也是這位智者說的話、講的道理我們不是太理解,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體會就會越來越深,這是智慧也會融入到我們自己的知識結構中,我們會運用在生活、工作、學習、處事等各個方面。人格優化,身心健康。
❻ 讀國學經典的好處和重要意義
一些 國學經典 的篇目是大家在學習語文時經典誦讀的,除此之外,閱讀國學經典還有很多的好處和重要意義。以下是我整理的讀國學經典的好處和重要意義,歡迎閱讀!
↓↓↓更多國學經典的認識和心得內容(詳情入口↓↓↓) ☞☞ 學習國學經典的 心得體會 :感受國學經典智慧 ✔✔ ☞☞ 學 習國 學經 典的心 得體 會:國 學經 典博大精深 ✔✔ ☞☞ 讀國 學經 典後的感 受作 文:民 族文 化源遠流長 ✔✔ ☞☞ 讀國 學經 典的方 法和建 議:堅守基本點潛心靜氣 ✔✔ 讀國學經典的好處
第一,國學經典誦讀能夠傳承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 文化 ,能夠讓學生感受到源遠流長的民族精神,特別是那些經典的篇目能夠讓孩子的智慧得以提升;
第二,國學經典誦讀能夠陶冶孩子的品德和情操,在朗誦當中還能夠提升自己的普通話水平,培養自己的愛國熱情。讓孩子的性情得到開朗,培養他們的自信。
第三,國學經典誦讀也是一種素質 教育 ,能夠讓孩子的心智得到開發,使得孩子的道德、文化、智力等方面都得到全方面的提升。
讀國學經典對孩子的好處(1)記憶能力:孩子天生都是記憶的高手,通過有意識的培養,能夠背誦整篇整本的經典, 記憶力 可以得到有效的鍛煉。
(2)語言表達能力:讀經讓孩子開口說話,加上經典里豐富的詞彙,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能得到充分的鍛煉。我們准備的領讀語音是標准播音員的聲音,可以校正 兒童 的普通話發音,即使父母親普通話不標准,孩子也能掌握一口流利的普通話。
(3)識字能力和閱讀能力:能過指讀,能輕松解決孩子的識字問題。在我們的讀經教育中,識字變得非常簡單,一個月認識成百上千的字,對多數孩子都是小意思。識字關過後,孩子基本都能自行閱讀兒童讀物,從而進一步培養孩子的閱讀能力。
(4)理解能力:掌握了大量詞彙,認識了大量漢字,孩子的記憶能力得到很好的鍛煉,理解能力的提高也是水到渠成的事。
(5)文化修養與道德品質養成:如果說以上能力的提高,都不算什麼的話,文化修養和道德品質的提高才是我們最願意看到的結果。因為經典飽含古人的智慧修養,經典都是在各種規律,講講仁義禮智信,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通過讀經,很容易把孩子的道德層面提高。
(6)性格的改變和學習習慣的形成:讀經本身就是一個入靜的過程,對一些生性好動的孩子,能有效的改變其多動的性格。天天堅持讀經,慢慢培養孩子學習的習慣,而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養成,對孩子一生的成長,將會具有深遠的影響。
因為讀經有這么多的好處,因此說,讀經是一個提高孩子綜合素質的有效途徑,與其他單項技能的教育學習是完全不同的。孩子的綜合素質提高了,比如理解能力強了,記憶能力強了,識字多了,特別是形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其他方面知識的學習就會有很好的促進作用。因此說,讀經與其他方面知識的學習是不矛盾的。表面看,讀經會佔用一點孩子的時間,好象是增加了負擔,但這種局面很快就會改觀,隨著孩子綜合素質的提高,讀經根本不會增加學習的負擔,反而因為學習能力的增強,從而會減輕其他方面的學習負擔。
名人談國學經典閱讀的重要意義宋代的張載說:國學閱讀就是要:“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國學大師季羨林說:“中國可以成為一個經濟大國,也可以成為一個科技大國,但最根本的,中國還是一個文化大國。對於本民族文化的珍視是一個國家屹立千年的基石。根深才能葉茂,如此簡單的道理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懂,好在生於斯長於斯的大眾在面對新世紀的挑戰時,已經明白了人文精神對於國家發展的重要意義。”
“中華古詩文經典誦讀工程正在將文化的種子撒播在孩子的心裡,撒播在希望的田野上,春華秋實,它的作用在不久的將來必會凸顯,為這項工程所作的任何努力,都會使安放我們靈魂的精神家園更加美好。振興國學,必須從娃娃抓起。”(見2008年《人民日報》)
北京大學國學院院長袁行霈說:“有人曾問國學究竟有什麼用?要說沒用也真沒用,既不能當飯吃,也不能教人投資賺錢。但國學的精華部分能豐富我們的精神世界,增強民族凝聚力,協調人與自然以及人與人的關系,能夠促使人把自己掌握的知識和技術用到造福於人類的正道上來,這是人文無用之大用,也是國學無用之大用。”(見2008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創立並舉辦首次國學研究論壇紀要〈中國青年報〉2008、7、13)
認為:一個民族的疆土被人用武力佔領了,還可以收復;一個民族的文化被人滅絕了,或自己拋棄了,則萬劫不復!他提出對待國學的三種態度:分析態度——取其精華、剔除糟粕;開放態度——不封閉自己,既吸取世界優秀文化成果,也要讓自己的文化走向世界:前瞻態度——正確對待古今關系,立足當前,面向未來。
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兼國學院院長紀寶成說:“當下我們社會上出現的急功近利、物慾橫流、金錢至上、道德淪喪的現象,以及人們精神生活的相對貧乏,不時冒出一些荒誕、淺薄的文化現象,這些都與 傳統文化 的斷層、缺位有很大關系”(見2008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創立並舉辦首次國學研究論壇紀要)
湯因比說“古典教育是一種無價的恩惠”
周易: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蓄其德。
國學大師南懷謹:“為什麼要推動兒童讀經運動?這首先基於近百年來中國文化出現斷層的深刻危機。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亡國都不怕,最可怕的是一個國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都亡掉了。這就淪為萬劫不復,永遠不會翻身。”(《文匯報》2006、10、19)
台灣詩人餘光中:“國學是一座山,我等不過是蚍蜉而已”“漢語承載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是其保持生生不息活力的本源。漢語生動、傳神、形象、富有樂感和神韻,追求言外之意、象外之旨、弦外之音、韻外之致;它高度成熟,重復資訊甚少,文字有涯,卻可以遣詞無限,我啊,可算是一輩子鼓搗外文,比較了一生,還是說一句:中文最美!中文最善!”(《新民周刊》2008、2、6)
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朱永新先生說:“一個人的精神啟蒙,往往始於傳統經典的滋養。閱讀之於生命,人們習慣將國學經典比喻為母乳。母乳的價值在於她是取法乎上的不可替代。試想,當《論語》孟子》《老子》《莊子》等瞭然於心,熟能稱誦,孔子、孟子、老子、莊子就與你的生命相伴了。有聖賢藏於心,篤於行,德必向善,學必精進,功自然成。”
一個人的閱讀史,就是他的精神發展史;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取決於這個民族的閱讀水平;一個沒有閱讀的學校永遠沒有真正的教育;一個書香充盈的城市,必定是一個美麗的城市。
看了讀國學經典的好處還看:
1. 學習國學經典感悟
2. 傳承國學經典的意義
3. 國學經典家長感悟
4. 2017讀國學經典心得體會
5. 對國學經典的看法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