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古典 » 如何用二胡彈奏經典老歌
擴展閱讀
送同學小禮物送什麼 2025-02-02 09:53:46
k線基礎知識什麼是k線 2025-02-02 09:48:57

如何用二胡彈奏經典老歌

發布時間: 2022-05-12 22:37:30

『壹』 經典二胡獨奏曲20首有哪些

《病中吟》、《月夜》、《空山鳥語》、《苦悶之謳》、《悲歌》、《良宵》、《閑居吟》、《光明行》、《獨弦操》、《燭影搖紅》、《聽松》、《二泉映月》、《寒春風曲》;

《迷胡調》、《秦腔主題隨想曲》、《採花》、《搖籃曲》、《三門峽暢想曲》、《豫北敘事曲》、《流波曲》。

1、《病中吟》

《病中吟》是二胡演奏家、教育家劉天華(1895-1932)的代表作之一。作者於1915年開始構思旋律,1918年完成,1930年發表。

《病中吟》並非生病之意,而是作者心中苦悶如病,不知何去何從。

2、《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二胡名曲,是中國民間音樂家華彥鈞(阿炳)的代表作。作品於20世紀50年代初由音樂家楊蔭瀏先生根據阿炳的演奏,錄音記譜整理,灌製成唱片後很快風靡全國。

這首樂曲自始至終流露的是一位飽嘗人間辛酸和痛苦的盲藝人的思緒情感,作品展示了獨特的民間演奏技巧與風格,以及無與倫比的深邃意境,顯示了中國二胡藝術的獨特魅力,它拓寬了二胡藝術的表現力,曾獲「20世紀華人音樂經典作品獎」。

3、《寒春風曲》

《寒春風曲》是中國民間音樂家阿炳(華彥鈞)創作的二胡獨奏曲。曲子通過對初春寒風的描繪,表達了被壓迫者的沉重哀嘆和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嚮往,表現了作者苦難坎坷抗爭的一生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

4、《流波曲》

《流波曲》是孫文明於1952年冬季創作的一首二胡曲,有著定弦方便、技巧獨特等諸多特點。

樂曲情緒深沉,節奏平穩,速度變化較小,旋律富有敘事性,採用民間傳統的循環變奏結構,配以孫文明自創的演奏技巧,大大豐富了二胡藝術的表現力。

5、《三門峽暢想曲》

《三門峽暢想曲》是劉文金創作於1960年的一首二胡曲,是當代優秀的二胡創作作品之一。

其創作內容、結構、形式等都有著一定的獨特性,建立三門峽水庫中的幾個畫面,創作上在繼承傳統民間音樂中常見的創作原則的同時,技法上還借鑒外來的迴旋曲式結構;

構成了帶再現的四部曲式,其內容生動、形象地描寫了三門峽水庫工地勞動人民的生活實景,歌頌了社會主義建設者積極樂觀的態度。

『貳』 用二胡演奏流行音樂

你的眼神,女人花,東風破,莫斯科沒有眼淚,還有很多都可以在網上下載的。

『叄』 二胡十大名曲講解一下二泉映月是怎麼彈的

《二泉映月》,二胡名曲,是中國民間音樂家華彥鈞(阿炳)的代表作。作品於20世紀50年代初由音樂家楊蔭瀏先生根據阿炳的演奏,錄音記譜整理,灌製成唱片後很快風靡全國。這首樂曲自始至終流露的是一位飽嘗人間辛酸和痛苦的盲藝人的思緒情感,作品展示了獨特的民間演奏技巧與風格,以及無與倫比的深邃意境,顯示了中國二胡藝術的獨特魅力,它拓寬了二胡藝術的表現力,曾獲「20世紀華人音樂經典作品獎」。

江蘇無錫惠山下的泉水,世稱「天下第二泉」。「二泉映月」不僅將人引入夜闌人靜、泉清月冷的意境之中還令人感動,聽畢全曲,更猶如見其人—一個剛直頑強的盲藝人在向人們傾吐他坎坷一生的經歷。
繼長小的引子之後,旋律由商音上行至角,隨後在徵、角音上稍作停留,以宮音作結,呈微波形的旋律線,恰似作者端坐泉邊沉思往事(片段1)。第二樂句只有兩個小節,在全曲中共出現六次。它從第一樂句尾音的高八度音上開始。圍繞宮音上下迴旋,打破了前面的沉靜,開始昂揚起來,流露出作者無限感慨之情(片段2)。 進入第三句時,旋律在高音區上流動,並出現了新的節奏因素,旋律柔中帶剛,情緒更為激動。主題從開始時的平靜深沉逐漸轉為激動昂揚,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內心的生活感受和頑強自傲的生活意志。他在演奏中綽注的經常運用,使音樂略帶幾分悲惻的情緒,這是一位飽嘗人間辛酸和痛苦的盲藝人的感情流露。
全曲將主題變奏五次,隨著音樂的陳述、引伸和展開,所表達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的抒發。其變奏手法,主要是通過句幅的擴充和減縮,並結合旋律活動音區的上升和下降,以表現音樂的發展和迂迴前進。它的多次變奏不是表現相對比的不同音樂情緒,而是為了深化主題,所以樂曲塑造的音樂形象是較單一集中的。全曲速度變化不大,但其力度變化幅度大,從pp至ff。每逢演奏長於四分音符的樂音時,用弓輕重有變,忽強忽弱,音樂時起時伏,扣人心弦。
阿炳經常在無錫二泉邊拉琴,創作此曲時已雙目失明,據阿炳的親友和鄰居們回憶,阿炳賣藝一天仍不得溫飽,深夜回歸小巷之際,常拉此曲,凄切哀怨,尤為動人。
阿炳的朋友陸墟曾這樣描寫過阿炳拉奏《二泉映月》時的情景:「大雪像鵝毛似的飄下來,對門的公園,被碎石亂玉,堆得面目全非。凄涼哀怨的二胡聲,從街頭傳來……只見一個蓬頭垢面的老媼用一根小竹竿牽著一個瞎子在公園路上從東向西而來,在慘淡的燈光下,我依稀認得就是阿炳夫婦倆。阿炳用右脅夾著小竹竿,背上背著一把琵琶,二胡掛在左肩,咿咿嗚嗚地拉著,在淅淅瘋瘋的飛雪中,發出凄厲欲絕的裊裊之音。」
這首曲子開始並無標題,阿炳常在行街穿巷途中信手拉奏,賣藝時並未演奏此曲,阿炳曾把它稱做「自來腔」,他的鄰居們都叫它《依心曲》,後來在楊蔭瀏、曹安和錄音時聯想到無錫著名景點「二泉」而命名為《二泉映月》(江蘇無錫惠山泉,世稱「天下第二泉」),這時方定下曲譜。賀綠汀曾說:「《二泉映月》這個風雅的名字,其實與他的音樂是矛盾的。與其說音樂描寫了二泉映月的風景,不如說是深刻地抒發了瞎子阿炳自己的痛苦身世。」
1950年深秋,在無錫舉行的一次音樂會上,阿炳首次也是最後一次演奏此曲,博得觀眾經久不息的掌聲;1951年,天津人民廣播電台首次播放此曲;1959年10周年,國慶時,中國對外文化協會又將此曲作為我國民族音樂的代表之一送給國際友人。從此,此曲在國內外廣泛流傳,並獲得很高評價。1985年,此曲在美國被灌成唱片,並在流行全美的十一首中國樂曲中名列榜首,它還成為了美國唯一接受的一首中國音樂。日本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曾說過,「這首歌是要跪著聽的」,可見它的魅力之大。
後來,彭修文將此曲改編成民族器樂合奏曲;吳祖強改編成弦樂合奏曲;丁芷諾、何占豪改編為小提琴獨奏曲;丁善德改編成弦樂四重奏等等。中國唱片社曾將阿炳於1950年夏演奏此曲的鋼絲錄音製成唱片,享譽世界。

『肆』 二胡經典歌曲

無錫二胡名人——瞎子阿炳《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和琵琶曲《大浪淘沙》、《龍船》、《昭君出塞》都蠻經典的。

『伍』 怎樣用二胡拉出自己會唱的歌曲,(我不識譜,呵呵),我有個朋友,只要他會唱的歌他就能用二胡拉出旋律來。

我4歲半的時候,用自做的一胡也就是只有一根弦的二胡唱什麼就拉什麼。其實自己跟本就不知道什麼事「123」。謙虛點說這叫「天才」。 你不用羨慕他,他也不知道「123」。如果自己真想學的話還是找個老師,很不難的,唱什麼就拉什麼那隻是基礎,一個月保你沒問題。經濟投入的話也就是一把一般的琴(價錢從20到300不等),一對一的小課四節(50*4=200)。。。
如果在同一個城市我倒是可以免費的收你這個學生,雖然多年沒干這個了,但是還是自信能教的了你。 沒有笨的學生,自由笨的老師!!

『陸』 在街頭上看見有人用二胡拉各種經典歌曲,他沒有看譜,譜這么多數字且很多高音低音,他能把一篇譜記下

這個其實並不難。就好比你會識字(相當識譜),又會背誦詩詞或文章(相當會唱),那麼你就會輕而易舉地將這些詩詞或文章寫在紙上(相當用二胡演奏)。

『柒』 求二胡的初學技巧!

二胡的基本演奏方法大致分為左手技法和右手技法,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指法技巧和弓法技巧。二胡正確的演奏方法,通常要符合以下兩條原則,即:最大限度地符合人體生理運動的規律和盡可能地提高能量的轉換率(即以最小的能量消耗奏出最佳的效果)。現將二胡基本的演奏方法簡要地介紹如下:

一、坐姿
椅子的高度以兩腿放平,兩腳著地為標准。坐椅子的時候,只可坐椅面的三分之二,而不要坐滿椅面或後靠在椅背上;兩腿應與肩同寬;兩腳應平放於地面,左右腳前後相距半腳的距離,一般都以左腳在前,右腳在後。身軀要正直,一定要使上身保持自然、挺拔,肩、肘、胯、膝、踝等部位都要自然、松馳,不可養成駝背、斜肩、歪身、低頭等不良習慣。

二、持弓
右手放鬆、彎曲呈半握拳狀,將弓根部位放在食指第三關節處,食指自然彎曲輕扶於弓桿之上。拇指用指面按在弓桿上方靠近食指第三關節稍左的位置上。中指和無名指伸入弓桿與弓毛之間。演奏外弦時,由食指第三關節向上、拇指指面向下、中指第一關節稍後處向外這三個力點控制弓桿,使弓毛貼住外弦磨擦發聲。演奏內弦時,以食指第三關節向上、拇指指面向下作為支撐點來控制弓桿,中指和無名指的指面向內勾弓毛作為力點,使弓毛貼住內弦磨擦發聲。

三、持琴及按弦
二胡的琴筒應該放在左腿靠緊小腹的位置上,琴桿正直,略向前傾;左臂自然彎曲,肘部不要過分抬高;手腕微微突起,將琴桿置於虎口之中,手指自然彎曲呈半握拳狀,以指尖與指面交合處觸弦。在演奏上把位時,左手虎口要放在靠近千斤的位置上,食指根部最好要與千斤接觸,這對培養把位概念大有裨益。手指在按弦時,各關節要自然彎曲,任何一個手指關節反彎都是不允許的,但過分的正彎也不科學,手指的彎曲一定要以自然、松馳為原則。拇指在演奏中應放鬆持平或微微翹起,不可向下彎曲勾住琴桿。手指的起落動作,要以左手的掌指關節運動為主,以手掌的運動為輔。尤其是快速的按指動作,更需要依靠掌指關節動作的靈活與敏捷。手指的觸弦應該是富有彈性的「擊」弦,而不是僵硬的「按」弦。

四、長弓
拉弓時,右手腕要稍稍向外突起呈「外伸狀態」,以腕部為先動點向右拉出。要注意大臂不要過早地向外伸展,以致肘部過分抬高,造成「大臂架起」的不良傾向。另外,在拉弓時,右臂不可向右後方運動,使弓子拉成一個園弧狀。推弓時,要以大臂往回收作為先動點,帶動小臂向左推進。此時,手腕應呈「內屈狀態」。當大臂收完後,小臂繼續向左推;小臂收完後手還要將弓子推進幾公分,使手腕再次轉換成「中間狀態」,以便開始下一個拉弓動作。

五、換弦
換弦分慢速(包括中速)換弦和快速換弦,在快速換弦中又分為正向換弦和反向換弦,它們在動作上是有一定差別的。在慢速換弦時,一般來講要盡量以右手中指和無名指的動作為主,而以手臂的動作為輔。在換弦過程中,通常要求弓毛往弦上「靠」,而不是往弦上「撞」。此外,還要注意保持弓子運行速度的均衡,不可因換弦而突然改變弓速。快速換弦因為速度快,如果以中指和無名指的主動運動來換弦,手指就會因負擔過重而不能持久,也不易均勻。因此快速換弦的手指動作實際上都是由右手其它部位來帶動的。快速換弦分正向和反向兩種,先拉內弦,後推外弦稱為正向換弦。在正向快速換弦中,手指的動作是由腕部來帶動的。因此手腕的動作就要相對地主動而靈活。先拉外弦,後推內弦的快速換弦稱為反向換弦。在反向快速換弦中,換弓的動作是由臂部來帶動的。

六、分弓
分弓通常是指在中等速度下每弓演奏一個四分音符或一個八分音符的一種弓法,一般用中弓部位來演奏。因為一音一弓的演奏帶來了頻繁的換弓,所以換弓的技法在分弓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分弓的組合是千變萬化的,拉推弓的時值往往不同,運弓的長度也必然不同,但發音卻要求一致,這就需要調整弓與弦的「壓速比例」來做到這一點了。

七、連弓
用一弓演奏兩個或兩個以上音符的弓法稱為連弓,連弓的組合千變萬化,而且連弓中每一個音的時值也往往不同,加上強弱的變化等等,就使連弓的演奏變得非常復雜了。但有幾條原則是可以幫助我們演奏好連弓的:1、要合理地分配弓段。2、一弓內音符多、用弓較長的連弓在運弓上與長弓一樣,也受著弓子杠桿作用的制約,因此在演奏這種連弓時也要考慮到這個因素,以求得音質的平衡。3、運弓要柔軟、均勻,右手動作應具有一定的獨立性,不能受左手換指動作的牽制,尤其是不能用弓子在分配單位上打拍子。4、一般來說,連弓奏法在換弓時,要盡量地減少痕跡。

八、快弓
在演奏快弓時,手和肘要同時向對方的相反方向均勻地擺動,即:拉弓時手向右運動,肘部卻要向左運動;推弓時手向左運動,肘部卻要向右運動,它們運動的「軸心」是在小臂的中間部位。其手臂動作與「對著爐門扇扇子」的動作相似。如果將我們的右手變作一條魚的頭,肘部變作魚尾的話,那麼把快弓動作形容成「搖頭擺尾」是再恰當不過的了。在運動中,手腕只是起一個力量的調節作用,使快弓的動作不致於僵硬。因此,既不可緊張,也不能過於松馳。快弓的貼弦度比起長弓和分弓來要大得多,而且這個貼弦度是需要始終保持的,就是說在換弓時,弓毛也要緊貼琴弦,每一弓都要有「嘎」的一聲音頭,這樣的快弓才能具有顆粒性。

九、顫弓
顫弓在演奏方法上與快弓有本質上的相似之處,它也是將動作的「軸」放在小臂的中部,使肘和腕成為平衡的兩端;以大臂微微的緊張顫動,帶動肘部振抖,通過「軸」的作用,腕部及手指自然也就帶動弓子快速地左右平行運動了。演奏好顫弓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大臂要微微地緊張,以支撐住小臂;但一定要注意控制好大臂適當的緊張度,過於緊張會使發音僵硬,且不能持久;過於松垮又會使顫弓不易控制,發音模糊。小臂以下部位要相對放鬆,做到上緊(指大臂)下松(指小臂、腕部及手指)。

十、頓弓
演奏外弦頓弓時,右手如同擰螺絲刀的動作,輕微敏捷地向左(擰松螺絲的方向)轉一下,這樣拇指就會對弓桿施加一個力,同時中指也要向外頂一下弓桿,使弓毛貼住外弦,配合弓子短促的拉推運動,以發出聲音;當聲音發出的瞬間,弓子要立即停止運動,右手復原放鬆,使弓毛浮在弦上(不離開弦),聲音嘎然而止,由此完成一個外弦的頓弓動作。演奏內弦頓弓時,以右手中指和無名指向內有彈性地「勾」一下弓毛,使它貼住內弦,同時配合弓子短促的拉推運動,以發出聲音;在聲音發出的瞬間,弓子立即停住,中指和無名指放鬆,使弓毛浮在弦上,聲音嘎然而止,由此完成一個內弦的頓弓動作。在頓弓換弦時,弓子要始終保持平直運行,完全依靠手指敏捷的動作來改變弓毛的貼弦方向,而不應該用弓子前後晃動,或上下點弓頭的方法來幫助換弦。

十一、拋弓
拋弓在演奏方法上一般是由兩個部份組成的,它的第一部份是一個短促的跳音,以拉弓或推弓開始均可,聲音發出後手臂右旋,將弓子順勢提起;第二部份是當弓子下落至琴筒時,右手拇指與食指稍稍放鬆,中指和無名指乘勢向下壓一下弓毛,以阻止弓子上跳,同時配合與第一部份相反的弓向運動,這樣受阻的弓子就會在琴筒和弦的反彈作用下急速地跳動出聲,發出「得兒兒……」似的跳音。

十二、換把
從一個把位向另一個把位運動稱為換把。換把動作從低把位向高把位換把時,應以大臂為先動點向下運動;由高把位向低把位換把時,應以腕部為先動點向上運動,這與右手的運弓原理是一樣的。在中、慢速換把時,大臂或腕部要有先行動作,以保證換把的連貫性;在快速換把時,臂、腕、手應呈整體運動,動作要敏捷、果斷。

十三、揉弦
揉弦的種類很多,凡是利用琴弦長度或張力持續變化產生音波的方法都可以叫做揉弦,其中滾揉是最基本的揉弦技法,它是以手掌的上下擺動,帶動手指第一關節作屈伸運動,使指尖在音位上均勻地滾動,來改變弦長產生音波的一種揉弦方法。滾揉是由兩個動作過程來組成的,第一個過程是:手掌上提,使手指第一關節伸直,以指面觸弦,此時發出比音準基線略低的音;第二個過程是:手掌下擺,使手指第一關節彎曲,觸弦點滾至指尖部位,此時發出比音準基線略高的音。這兩個過程循環往復,手指就在音位上均勻地滾動,從而發出圍繞音準基線上下波動的揉弦音。在滾揉時,動作的主動點應該放在手背部位,手掌只可上下運動,而不可里外煽動。手腕是動作的一個「軸」,因此腕部千萬不可僵硬。

十四、滑音
常用的滑音有上滑音、下滑音、墊指滑音和回滑音。由較低的音滑向本音稱為上滑音,由較高的音滑向本音稱為下滑音,以三個手指聯合運動奏出的滑音叫做墊指滑音,從本音開始滑向較低的音再滑回本音的滑音稱為回滑音。在演奏時左手負責滑音的快慢,右手負責滑音的濃淡,要特別注意發音圓潤、分寸恰當。

十五、裝飾音
裝飾音的種類很多,常用的有各種倚音和擻音。寫在音符左上方的稱為前倚音,占本音音頭的時值;寫在右上方的稱為後倚音,占本音音尾的時值。有二個小音符的叫做雙倚音,有三個小音符的叫做三倚音,有三個以上小音符的叫做多倚音。演奏倚音一般要求演奏得輕巧而富有彈性。在動作上,左手手指要在掌指關節的運動下敏捷地抬指、擊弦,觸弦後迅速反彈離弦,切忌因手掌動作過大而使演奏顯得笨拙。擻音又稱單打音,它是打一下本音的上方音來裝飾音頭的,因此實際上也就是一個雙倚音。

十六、顫指音
顫指音是在演奏本音的同時,用手指連續快速地擊打本音上方的二度音或三度音,以發出類似打花舌的聲音,其實際效果為三十二分音符的本音與上方音的交替重復。顫指音在演奏技法上與按指一樣分抬指和擊弦兩個動作過程:按本音的手指保留在弦上,顫音的手指要自然彎曲,由左手掌指關節運動,使手指抬起,隨即富有彈性地擊弦;然後利用琴弦對手指的反彈力,使手指彈離琴弦,繼而再一次擊弦,如此快速往復,即是顫指音演奏的全過程。在演奏時,一定要以左手掌指關節的運動為主,讓手指在大腦的控制下有意識地「擊」弦,而不能是在手指緊張的狀態下失控地「哆嗦」。

十七、泛音
二胡的泛音分為自然泛音和人工泛音兩種。自然泛音即以千斤到琴碼為全弦長,取其幾分之一段所奏出的泛音,符號為「○」,寫在音符的上方。人工泛音是用一指實按某個音位,再以四指輕觸泛音點,即以一指所按音位到琴碼為全弦長,取其四分之一或三分之一段所奏出的泛音,符號為「◇」,也寫在音符的上方。在演奏泛音時,要做到「准、松、快」,即音位要准,貼弦要松,弓速要快。此外,在演奏高把位的泛音時,右手可將弓子壓低些,使弓毛的觸弦點盡可能地靠近琴碼,這樣也有利於泛音的發音。

十八、撥弦
二胡的撥弦奏法分左手勾弦、彈弦和右手的撥弦。左手以手指指面部位向里撥弦發聲稱為勾弦;左手用手指指甲部位向外撥弦稱為彈弦。最常用的是右手撥弦,通常以撥內弦居多,其方法是:弓子離手,將弓桿放於右腿之上,並使弓毛自然地靠著外弦,在千斤與琴碼下三分之一的位置上,用右手食指或中指的指面部位向左方撥動琴弦,同時還配以左手的按弦,以撥奏出曲調來。
以上簡要地介紹了二胡的一些基本演奏方法,隨著二胡技巧的飛速發展,新技巧不斷涌現。由於篇幅的關系,這里就不一一贅述了。但本期所講解的這十八種基礎技法,是每一個二胡學習者都必須很好掌握的。

『捌』 在街頭上看見有人用二胡拉各種經典歌曲,他沒有看譜,譜這么多數字且很多高音低音,他能把一篇譜記下啊

音符底下帶點的是低音, 音符頭上帶點的是高音
這一首用空弦 3. 7. 演奏比較合適。

『玖』 適合二胡演奏的歌曲

不同二胡級別適合二胡演奏的歌曲不同:

1、一級要求:一把位音階D、G、F三調音準控制好,持琴、持弓、按弦、運弓基本正確,節奏實值正確,音質鬆弛。

曲目:《田園春色》、《西藏舞曲》、《山村初曉》。

2、二級要求:演奏姿勢及弓法正確,初步掌握換把技術,上、中把位音準控制穩定,節奏較一級標准有明顯提升。

曲目:《敖包相會》、《放風箏》、《潔白的哈達》。

3、三級要求:上、中、下三個把位換把自如,音準穩定、節奏良好,初步掌握揉弦及滑音技術。

曲目:《小花鼓》、《綉金匾》、《八月桂花遍地開》、《我是草原小騎手》。

練習曲:《長弓練習》。

4、四級要求:比較好地運用常用技術,長短弓干凈、清楚,發音有彈性,快弓音質扎實、音色圓融,能完整地演奏樂曲。

曲目:《賽馬》、《良宵》、《大河漲水沙浪沙》、《喜唱豐收》、《拉駱駝》、《子弟兵與老百姓》、《黃水謠》。

練習曲:《降B調上把位音準校正練習》。

5、五級要求:音準、節奏控制好,樂曲演奏完整、流暢,跳把出音肯定、音質好,並具有一定的表現力。

曲目:《山村變了樣》、《聽松》、《喜送公糧》、《懷鄉行》、《花鼓調》、《賓士在千里草原上》。

練習曲:《C調力度練習》。

6、六級要求:快速換把、跳把、里外換弦等技術能較自如地應用、兩手配合好,樂曲演奏有較深的表現力。

曲目:《贊歌》、《趕集》、《燭影搖紅》、《蘇南小曲》。

練習曲:《三連音換弦練習》。

7、七級要求:能較好運用技術,完整地表現樂曲,音準、節奏無明顯失誤,音色優美,富於感染力。

曲目:《江河水》、《河南小曲》、《空山鳥語》、《草原新牧民》、《行街》、《湘江樂》。

練習曲:《綜合練習》。

8、八級要求:能較好地掌握各種風格性強的樂曲及高難度的技術,演奏有深度,表現力強。

曲目:《豫北敘事曲》、《江南春色》、《流波曲》、《葡萄熟了》。

練習曲:《綜合練習》。

9、九級要求:能熟練地運用各種技術,並對傳統曲目有較深的理解,表現深刻,對於各種樂曲的韻味也能比較好地掌握。

曲目:《二泉映月》、《秦腔主題隨想曲》、《三門峽暢想曲》、《蘭花花敘事曲》、《病中吟》。

練習曲:《固定音型換弦練習》。

10、十級要求:技術全面,氣質好,對各種樂曲均能較好的掌握,能完整地演奏協奏曲,並有一定的藝術感染力。

曲目:《一枝花》、《漢宮秋月》、《紅梅隨想曲》、《長城隨想》、《新婚別》。

練習曲:《音樂會練習曲》。

(9)如何用二胡彈奏經典老歌擴展閱讀:

二胡十大名曲是中國民族器樂曲中不可多得的傳世之作,分別是:二泉映月、良宵、聽松、空山鳥語、寒春風曲、月夜、流波曲、病中吟、三寶佛、光明行。

二胡起源:

二胡始於唐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它最早發源於我國古代北部地區的一個少數民族,那時叫「奚琴」,唐代詩人岑參所載「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的詩句,說明胡琴在唐代就已開始流傳,而且是中西方拉弦樂器和彈拔樂器的總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