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古典 » 朗讀經典閱讀什麼意思
擴展閱讀
塑料加工小知識 2024-12-25 12:49:10

朗讀經典閱讀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 2024-11-24 10:37:05

經典誦讀提高語文素養

通過誦讀經典,可以積累豐富的語言材料,把別人的好作品融會貫通後,變成自己的東西,逐漸形成自己的能力,才能提高語文素養,接下來我為你整理了經典誦讀提高語文素養,一起來看看吧。

經典誦讀提高語文素養篇一

一、什麼是誦讀經典

打開歷史的開篇,中華民族就有“詩書禮儀之邦”的美譽。經典,是指古今中外重大知識領域的原創性著作,是被歷史證明最有價值、最重要的文化精髓。最能代表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精髓的經典有四書五經、唐詩宋詞、歷代散文等重要著作。

人文文化對感情的感染、人格的熏陶、習慣的養成、環境的造就、傳統的形成,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讀誦經典從兒童抓起,這對強大祖國、繁榮民族、造福人類而言,是一件意義深遠的事。

所謂“經典誦讀”,即指2—13歲這一人生中記憶的黃金時代,心靈最清澈時的年齡階段誦讀、熟背經典美文、唐宋詩詞,以達到文化熏陶、智能鍛煉與人格培養的目的。也就是從蒙養書的俗文化開始過渡到經典、詩詞雅文化的誦讀,並引導他們進行淺顯的文學鑒賞。

二、誦讀經典對語文的影響

1、經典誦讀是積累語言材料的重要方式。

語文新課標明確提出“要重視朗讀和默讀。積累語言是語文素養的一部分。要求對感性的、現存的、優秀的、經典的語言進行借鑒性的儲存。經典美文是漢語言文學中的精華,因此,對於經典美文的誦讀無疑是積累語文素養的好方法。古往今來的許多國學大師,都具有博聞強記的特點。古代教育學家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茅盾能將《紅樓夢》倒背如流,錢鍾書先生也能任人隨便從書中抽出一段來,就不假思索、流暢無礙地背出來。正因為他們頭腦中存儲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文化知識,做起學問、寫起文章來才能旁徵博引,成為一代大家。因此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每個人都是要下一番功夫來誦讀的。誦讀的古詩文多了,自然就為語文能力的提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經典誦讀能夠提高寫作能力

誦讀的成效往往體現在學生的寫作能力上。如果不讓學生誦讀就希望其能寫出佳作,那隻能說是在逼學生抄襲名文。人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如明代學者張溥,他每讀一部書,都要用蠅頭小楷工筆抄寫一遍,然後燒掉;接著再抄再燒,如是者七,遂給自己的書房取名《七錄齋》。很明顯,張溥這“七錄”,實際上是把別人的書錄在心紙上了,所以他才詩文敏捷。杜甫又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破”,據我體會,恐怕就有點熟讀成誦的味道。讀“破”了萬卷書,寫起文章來還會沒有神來之筆嗎?“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可見,這誦讀是與寫作緊密相連的。這些名人背名篇、背名著,就如同不拒細流蓄水成淵一般,為他們創作之流備足了豐富的水源,才有“不盡長江滾滾來”的詩文傳誦……這就告訴我們一個寫作規律:誦讀是為寫作築壩蓄水,只有大量儲存,才會有源源不斷的輸出。

3、經典誦讀能夠增強分析理解能力。

小學生的精力充沛,記憶力強,正是在無憂無慮的大腦中大量儲存信息的極好時光。應當趁年紀小,精力旺盛,記憶力強時大量誦讀。隨著年齡的增長,理解能力逐漸增強,以前背誦下來的經典美文,就可以慢慢的理解吸收,融會貫通。朱熹在這方面論述很精闢。他說,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使其言皆若出於我之口,其義皆若發於我之心。

熟讀精思,融會貫通,就成了後來讀書的正確標准。

4、經典誦讀是提高語文素養的重要方法

人都嚮往美好的事物。在經典美文中體驗其“真善美”,培養學生完美人格,教育學生正確看待自己、學會協調自己與他人、家庭、集體、國家乃至與自然的關系。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在個性張揚中潛移默化地培植人文個性和人文精神,力求每一個學生達到心靈純潔、身心健康、智慧發展的人生美滿。

三、誦讀經典美文的正確方法

1、學情分析,適齡閱讀

“經典美文”是通古今、重感性、達知性、長抒情、教於人、樹於心的精髓文章。

不同的年齡有不同的心理特徵,根據每個年齡的特徵選擇適當的經典讀物,可以更多的讓學生理解美文的道理,又能熏陶學生的審美觀和正確的人生觀。例如在啟蒙階段的《三字經》《弟子規》《百家姓》等。短而精,學生容易接受,但是涵蓋的知識卻不少,真是不可多得的兒童經典讀物。兒童易記,其中的道理在日後的成長中也終身受用。

2、先易後難,循序漸進

從容易的入手比較適合學生的心理特徵。在淺易的經典美文中讓學生感同身受,體會其中的道理和意境,提高他們閱讀的興趣,才能讓他們養成誦讀經典的好習慣。循序漸進的過程中,讓他們一步步自我探索,體會其中的道理,這樣的記憶則更加深刻。

3、時習而溫,以寫助讀

看過一遍只是短暫記憶,不足以受用終身。“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反復的誦讀不僅可以更多的理解美文,更能穩固的積累語言素材。在我們誦讀過的很多美文中,我們可能讀過很多遍,但是還是不夠牢記。俗話說,眼看十遍,不如手抄一遍。如果誦讀時一邊讀一邊寫,讀讀寫寫,這樣就能調動眼、口、手、腦等多種感官的參與,效果非常明顯,學生背得更准確,效率也更高。

4、摘抄經典,愛美成“癮”

碰到美文中的經典的句子和詞語,可以用摘抄的辦法加深自己的印象,也通過書寫給自己留下一個美麗的記憶。通過“美”的感受,讓自己的懷以快樂的情感進行學習,就能克服苦學造成的負面影響,同時又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誦讀美文不是一朝一夕,需要堅持不懈,需要持之以恆,反復的誦讀才能體會美文中的含義,並結合自己的感悟形成屬於自己的新知識。在日積月累的美文熏陶中,養成誦讀經典的良好習慣,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

經典美文的誦讀,在於讓學生掌握誦讀方法,授之於漁,培養學生誦讀美文的習慣。這不僅僅有益於培養他們對語言文字的興趣和敏感力,提高學生的文化內涵,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體會到中華文明帶給我們的熏陶和美好,那份哲理,在聖賢的光環下,我們將受益無窮。讓我們從現在起,讓孩子以聖賢為友,與經典同伍,讓智慧的源泉滋潤兒童的心田!

經典誦讀提高語文素養篇二

古詩文是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古典文學中的精華,古代教育學家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詩言志,詩傳情,古詩凝煉,魅力無窮。常吟古詩,可以陶冶情操,豐富想像,還可以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興趣和敏感力,有益於培養他們的詩學素養。同時,語文教材中所選入的古詩文均為凝聚精華,膾炙人口,世代流傳的,有著不可磨滅的生命力和不可抗拒的魅力的經典詩詞篇章,它們是文化精神極為深刻、極有特徵、極其精美的聚光點,它們的深層蘊藏著人們的思想行為的價值觀、道德理想、人生追求以及對世界感知的方式和審美情趣。那麼,怎樣在古詩文誦讀過程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呢?《語文課程標准》指出:“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育的重要內容,不應把它們當作外在附加的任務。應該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於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顯然,在語文教學中,培育人文素質的基本途徑是“貫穿於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基本方法是“熏陶感染,潛移默化”。

古詩有“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意境美,這種意境美最好的表現方式,是通過激發學生的想像力,使詩情畫意盡在學生腦海中。如何去展現,誦讀是最好的方式。只有有感情地誦讀,才能體會出詩的真味。

在古詩文誦讀中要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教師必須盡可能多地給學生提供閱讀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大量的閱讀實踐中整體感知,培養語感,受到情感的熏陶。而吟誦是閱讀古詩文流行廣泛且公認有效的方法,即用抑揚頓挫的聲調,有節奏地讀出作品的獨特神韻。作為一種學習、鑒賞的方法,吟誦對學生理解和繼承優秀文化,提高閱讀和寫作能力,至今仍有積極的作用。

因此,我們在誦讀活動中把“誦讀為本,不求甚解”作為開展誦讀中華經典古詩文活動的一個指導思想。“誦讀為本,不求甚解”,就是讓學生在接受經典教育的時候,在接觸人類優秀文化成果的過程中,通過反復誦讀,潛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讓一篇篇優秀的詩文在他們那幼小的心靈中不斷地反芻、發酵,使之成為他們一生高遠見識、健全人格的源頭活水,從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一、誦讀,領略古詩文獨特的魅力

古詩文有其獨特的節奏和韻律,特別是古典詩詞,詞句勻稱工整,音節鏗鏘鮮明,特別適合誦讀。指導學生朗讀時按詩歌節奏“搖頭晃腦”一番;背誦時則閉上眼睛,在搖搖晃晃中體味詩歌的情感底蘊及生命內涵,感受詩歌鮮明的節奏感和韻律美。充分體會文思、文理、文情、文氣,產生共鳴,達到愉悅的審美享受,激發對詩歌乃至語文的興趣。如《泊船瓜洲》中的“一水”“只隔”“又綠”“何時還”等,都表達了一種濃烈的思鄉情,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品讀理解,進一步體會到詩人思鄉心切的心情,此時,再通過聲情並茂的朗讀與詩人產生共鳴,這詩與情,情與境的交融,則是古詩教學的最高境界,也才能使學生領略到古詩詞獨特的藝術魅力。學生吟誦詩文,抑揚頓挫,韻味無窮,不僅可以感受到漢語言的音律之美,詩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還可以積累語言,受到熏陶感染。

二、在讀中領悟詩文的意境

古人寫詩“貴在含蓄”“言在意外”。我們學詩,從讀入手,披文入情,做到入情入境,體會詩人含蓄之美,言外之意,與詩人或詩中人同喜同憂。如《游園不值》《江畔獨步尋花》《送孟浩然之廣陵》三首古詩,都是繪聲繪色、情景交融的寫景詩。在音韻和諧、行雲流水般描述中,展現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生機盎然的春景圖,表達了詩人對春的贊美以及朋友之間的惜別之情;又如《示兒》《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兩詩則於節奏明快、聲音鏗鏘的詩句中,自然流露出深厚而鮮明的愛國情感。教學這五首詩時,第一,引導學生把詩句讀正確,讀出節奏和韻律;第二,引導學生抓住詩人寫意上的重點詞句,指導其調動自己的潛能,展開聯想,欣賞其景趣、情真之美。如從“千朵萬朵壓枝低”一句中的“壓”“低”,引導學生聯想到似錦的繁花綴滿枝頭的盎然春景。從《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中的“孤”“盡”兩字,體會詩人悵然若失,面對長天碧水的落寞情懷。從《示兒》一詩中的“悲”字,體會詩人彌留之際憂國憂民的赤子之心,凄涼之景。從《聞官兵收河南河北》一詩的“喜欲狂”,想像詩人的手舞足蹈,喜極而泣;第三,指導情感朗讀。老師以適當的語言,創設意境,喚起學生的情感,再配以古箏或琵琶曲,把學生帶入情境,然後讓學生反復吟詠,逐漸拉近與詩人的情感距離。《江畔獨步尋花》《游園不值》可配以節奏明快的名曲,《送孟浩然之廣陵》可配以節奏舒緩、抒懷的古箏曲,《示兒》《聞官兵收河南河北》則配以激昂的琵琶曲。

感悟意境,重在啟發學生的聯想和想像,從而進入詩句所描述的景象,體會詩句所表達的境界。如“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如此生機盎然的景象,如此濃厚的生活情趣,單就字面的理解是不夠的。可以通過配樂朗讀,聽錄音、看插圖等,結合學生自己的生活,展開聯想,想像詩中各種景物,所組成的畫面:村莊的周圍,青草茵茵,黃鶯飛舞,河堤兩岸的楊柳在微風的吹拂下輕輕搖擺,放學歸來的孩子們在這誘人的春景中,悠閑的放起風箏,各式各樣的風箏在春風中翩翩起舞。多麼迷人的景象!多麼愜意的情調!如此優美的鄉村春景飛進了學生的腦海。此時讓全體學生起立,倒背雙手,閉上眼睛,一起朗誦全文。學生早被詩中的美景所陶醉了。

誦讀的方法有很多,如節律朗讀法、詩情畫意結合法、節奏誦讀法、據譜填詞演唱法、速讀法……可根據學生各自的特點,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能記住即可。當然古詩文吟誦必須保證時間,要時時誦,天天記,這是保證誦讀質量、進行大量積累的前提。筆者在實踐中就向學生提出了“天天讀古詩,早晚十分鍾”的口號,並開展了“四個一”的古詩文誦讀活動。即一周一節誦讀課、一月一次活動課、一學期一次賽詩會、一年一次古詩文讀書節。

大量的吟誦豐富了學生的語言積累,使他們吸收了古代語言的營養。盡管有些內容一時難以理解,但也為學生今後的“反芻”、領悟提供了語言材料。特別是通過大量的反復的吟誦,使學生感悟到了古詩文“溫柔敦厚”的語言特色,並逐漸內化古詩文中高尚的思想道德、健康的審美情趣、正確的價值觀念、積極的人生態度,提高了學生的人文素質,同時使他們的文化底蘊日漸厚實。

Ⅱ 近行誦讀經典的意義

經典誦讀的意義
經典是民族精神的源頭,人類文化的瑰寶,千古傳承記錄著民族基因中的最高智慧,是民族千年老人對後世子孫的諄諄教誨所承載的是聖賢偉大的思想光輝。我們日日誦讀浸潤,人生的啟迪,博大寬厚的思想人格逐漸養成,生命才能掏溶出 深度和高度,正是厚德載物的大基礎。所有的聰明智慧唯有建立在這個平台上才 能盡其用。 語文是進行人文教育的主戰場。人類幾千年璀燦的文化在語文書中有了充分 的體現。學生通過學習(當然是自由的閱讀,自覺的學習,主動的體驗),了解 並掌握已有的文化世界,就能較好地被文化所塑造。而經過文化塑造的人就有可能成為一個文化的塑造者。 我們以誦讀經典為主滲透常規語文朗讀,來促進現代文的學習。這二者的相 輔相成對孩子語文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及個人的文化的塑造有著深遠的意義。實現了不一樣的課堂與教學效果,對此,淺談一下自己的感受:
一、誦讀課文,記憶力明顯增強 經典誦讀具有激發潛能與智慧的作用,水結晶試驗表明,誦經典正是利用上 善治水的重要方法,調用能量之法,運用自己的聲波音能,承載豐富美善智能量 的經典語言,文字信息,反饋給自己的體內之水,從而改善整個身心氣質,達到和 諧身心、開智益慧的目的。 讀書,強調「口誦心惟」。「誦」決不僅僅是「口」的發音活動,同時包含了豐富的思維活動和情感活動。朗讀也是一種藝術的再創造。它在使無聲的書面 語言變成有聲有色的口頭語言的過程中,眼、口、耳、心、腦等多種感官並用。 學習語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語言的直接感受和積累。語言正是在 反復的實踐中形成一種習慣,「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 「書讀百遍,其 義自見」 誦讀對學習力的強力影響正是建立在對記憶力的拓展和優化基礎上的, 具有開發右腦的作用。具有開智的意義。 我們一年級的孩子讀經典能達到倒背如流。他們每次背誦常規語文的時候也 用背經典的方法熟讀成誦,背得很快,這正是誦讀經典帶來的極強記憶的神力。 美國醫學博士楊定一醫師在台灣進行兒童讀經典所經歷的身心變化的科學 試驗再次證明讀經典的兒童其記憶力更強。
二、有助發展孩子的語言及寫作能力的提高。 小學階段是人一生中記憶力最好的時期,教師充分利用教材指導學生朗讀, 甚至熟讀成誦, 讓學生直接感受語言, 積累語言材料, 了解多種的語言表達方式, 就能學會運用語言文字准確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抒發自己的感情, 從而發展語言。 葉老說, 「多讀作品,多訓練語感,必將能駕馭文字」。在語文課堂教學中, 重視並加強經典與現代文的閱讀朗讀訓練,是非常必要的。 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誦讀需恭恭敬敬,一心一意,不急不徐, 字字清楚輕松愉悅。經典,乃悠揚自得的雅正中和之音,我們每天堅持不懈,讀 聖哲之言,體聖哲之心,發聖哲之語,定在之中,慧在之中。現代文閱讀更需聲 情並貌,在讀經典的影響下恭敬認真地讀出其中的思想感情。熟讀而後能悟,悟 而後能用,用而後能生巧,巧而後出新,誦讀就是把書上的變成自己的,放在自家 智慧庫里,隨用隨取。用多了,自然心靈手巧,會有神來之筆、天造之功。 魯迅,茅盾等老一輩文學大師他們青少年學習的也是文言文,為他們深厚的 文學功底的建立打下了堅定的基礎。 我們的孩子每天讀經典,耳濡目染被文化的韻味而感染,陶冶情操,豐富語 匯,在作文中可以引經據典,增強了文章的文學底蘊。
三、誦讀有助於審美教育與人文思想教育,拓展思想深度。 站在「以人為本」的立場來觀照教材,我們的教育便會指向人的終極關懷: 披文入情,因情悟文,由文明理;讓學生通過體驗、理解的方法,感悟人生,實 現自我。 經典的核心是以德育人, 常規語文的核心也是將語文聯系生活對人進行思想 教育。其每一篇文章都往往蘊含著一個人文的思想,讓我們理解課文思想更有廣 度與深度。 讓學生接受經典誦讀教育,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的意義是深遠的,請讓我們一起 與經典同行。

Ⅲ 誦讀經典是什麼意思

意思:朗誦閱讀古今中外的經典文學名作。

誦讀,拼音是:sòng dú。

意思:熟讀;背誦;吟誦。亦指誦讀詩文時讀出聲音來。

出自:西晉史學家陳壽所作《三國志·吳志·闞澤傳》。

原句:「常為人佣書,以供紙筆,所寫既畢,誦讀亦遍。」

翻譯:常為人僱用抄書,以此換取紙筆。抄完書後,他也就將那部書全部誦讀完畢。

經典,拼音是:jīng diǎn。

意思如下:

1、指傳統的具有權威性的著作。

2、泛指各宗教宣揚教義的根本性著作。

3、著作具有權威性的。

出自:南朝宋時期的歷史學家范曄所作《後漢書·皇後紀上·和熹鄧皇後》。

原句:「後重違母言,晝修婦業,暮誦經典,家人號曰『諸生』。」

翻譯:鄧皇後難以違背母親的話,白天操練女工,晚上就誦讀經書典籍,家人稱呼她為「諸生」。

(3)朗讀經典閱讀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有關誦讀的名言警句:

1、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出處:唐代詩人杜甫所作的《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翻譯:讀書只有讀透書,博覽群書,這樣落實到筆下,運用起來才能得心應手,有如神助一般。

2、讀書之法無他,惟是篤志虛心,反復詳玩,為有功耳。

出處:宋代思想家朱熹所作《學規類編》。

翻譯:讀書的辦法沒有別途徑,只有是堅定毅志、虛心學習,反復的鑽研,才能算功夫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