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古典 » 四郎探母經典片段怎麼評論
擴展閱讀
送同學小禮物送什麼 2025-02-02 09:53:46
k線基礎知識什麼是k線 2025-02-02 09:48:57

四郎探母經典片段怎麼評論

發布時間: 2022-05-12 16:48:13

㈠ 四郎探母的詳細劇情

詳細劇情

四郎失蹤

楊家共生了六個兒子,兩個女兒,後來又收了一個義子,分別排行為大郎、二郎、三郎、四郎、五郎、六郎、七郎、八姐、九妹。他們個個是英雄好漢,每個人都能帶兵打仗,獨當一面。而且這種英雄豪情傳了幾代人,對北宋王朝的抗番除奸勢力,造成了極其良好的影響。

楊四郎長得一表人材,武藝高強,英勇善戰,在幾個兄弟中間,最得父母的喜歡。他們寄希望於四郎,日後統率楊家將的非他莫屬,然而誰能想到,金沙灘一場惡戰,卻改寫了他的人生命運。

被擒

楊四郎的確是和楊家將失散了,他是在向敵人沖殺時,被對方裹挾走的。人多,混亂,在情急中迷失了方向。可當他發現走錯方向時晚了,因為對方的將領早已看到他勇猛廝殺,非普通軍士,就讓人把他給綁了,押送回營。

再說契丹王的損失也十分慘重,老王在大戰中身亡。眾將佐覺得不可一日無王,經過合計,就推擁皇後蕭綽執掌朝政,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蕭太後。

人們押著楊四郎來到蕭太後跟前,備說詳情,斷言他肯定是楊家大將。既已被俘,楊四郎已經作好了必死的准備。於是,當蕭太後問他叫什麼時,他說了一個假名:穆義。呵,不是楊家人,蕭太後放心了。

招為附馬

蕭太後所生一女,名為鐵鏡公主,雖已年過十八,尚未許配人家。當然會有一些大臣來為公主說媒拉線,均因蕭太後看不上那些想做她女婿的人,直到如今也沒有把婚事定下來。蕭太後見這個穆義長得相貌堂堂,又讓他試了試武功,甚為滿意。便讓大臣作媒,把鐵鏡公主嫁給了他。

四郎家有嬌妻孟氏,兩人十分恩愛。他當然不願娶北番公主,因為他並不打算在北方呆一輩子,一有機會他會跑回宋朝的。雖說肖太後和公主待他很好,但一片思鄉之情無時無刻不在煎熬著他。

一晃十五年過去了,楊延輝由一個青年變成了已屆而立的中年人。他摸摸下巴的胡須,再看看自己的一身北國裝束,一陣悲痛油然而生。

雁門陣

這天,聽說統兵蕭天佐在雁門關擺下一個大陣,讓人上書宋朝,說是若破得了大陣,北番甘願伏首稱臣;若破不了大陣,宋朝江山就得讓給北番。楊四郎十分重視這個消息,認為這是他回宋朝的大好時機,於是他讓人過細打聽詳情來報。

欲見母親

不幾天,消息更加振奮人心。說是宋軍中執掌帥印的是自己的六弟楊延景,而帶領楊家將的是自己的老母親佘太君。楊延輝心裡十分激動,老娘和他一關之隔,他決心要去和母親見一面,不管後果如何。公主感到十分意外,她從來沒有想到自己心愛的駙馬竟是敵軍楊家將。

他們婚後十五載,恩恩愛愛,舉案齊眉,從來沒有鬧過別扭。而這會猛不丁聽到駙馬說出實情,心裡一陣慌亂,不知如何是好。這時,懷里的大阿哥哭了起來,孩兒的啼哭喚醒了她的理智。她不能沒有駙馬,孩兒不能沒有父親。她理解四郎,也敬慕楊家人的英武。

楊四郎只好說實話,說是老母親就在雁門關內,他想去見一面,了卻做人子的心願。公主說,雁門關把守極嚴,沒有母後的令箭是萬萬過不了關的。四郎說,求公主向太後討一支令箭,我連夜去和老母見面回來,再歸還太後。

公主騙令箭

鐵鏡十分賢德善良,她絲毫沒有懷疑駙馬會不會回來,為了成全丈夫,她毅然到銀安殿去見母後。鐵鏡公主說,特意來向母後請安。太後很高興。公主說,他看見令箭,要玩,平日就喜歡玩令箭。太後說,他喜歡玩就讓他玩吧,不過明日天亮得給我還回來。公主把令箭塞到懷里,謝過母後,歡天喜地走了。

她回到後宮,見四郎早已換了行裝,備好馬匹,正在那兒焦急等候,公主想和他開個玩笑,問駙馬這是到哪兒去?四郎說,不是你答應去給討一支令箭,成全我去和老母親見一面嗎?公主說,喲,我和母後說話,把這件事給忘了。公主這才拿出令箭,說你看這是什麼!四郎大喜,匆匆和公主道別。公主這時珠淚滾滾,真捨不得和他分開。

出關

說著,楊四郎翻身上馬,和一名貼身衛兵向雁門關方向馳去……

不一會兒就到了雁門關。把關的軍士果然看守得極嚴,他們遠遠地就讓來人下馬接受檢查。楊四郎出示令箭,說是受太後委派去宋營公幹。守關軍士認箭不認人,只要你有令箭就放你出去。令箭,猶如時下的通行證。因為自從肖天佐擺下大陣,楊延昭等將領趕到雁門,可誰也識不破這是個什麼陣。識不了陣,自然破不了陣。後來還是被宗保的媳婦穆桂英識破,說這是天門陣。楊延昭自覺責任重大,此刻聽說北番有細作被捉,他自然要親自過問。

楊四郎被押到中軍帳下,六郎剛問了幾句,四郎就認出這位主帥就是自己的六弟延昭。他說,六弟,我是你四哥延輝啁!六郎大驚,掌燈細看,果然是自己的四哥,只是十多年不曾見面,四哥難免說不盡的離別之情。六郎說,就在後帳休息。四郎說,那就煩六弟帶我去見老娘。

探母

六郎先進後帳,稟告老母說:賀喜老娘,四哥回來了。母親抱著四郎的頭看一眼,說果然是我的四郎回來了,說著母子倆抱頭大哭。佘太君說,娘以為這輩子再也見不到我的四兒子了,沒想到在這雁門關能重逢。母親問當初兒子是怎麼失落的,四郎告訴母親自己如何被裹挾,如何被招為駙馬,肖太後對他恩重如山,鐵鏡公主對他情深義重。

佘太君是個深明大義的人,兒子失落北番後能有今天,的確難得蕭太後一片美意,難得鐵鏡公主的賢德。母子倆各自哭訴這些年的思念,母親又說了楊家將這十多年來的景況。這時,六郎把宗保叫來說,見一見你的四伯父。四郎發現他的侄兒,原來就是剛才帶兵巡邏的那位英俊小將,心裡很高興,連連誇獎宗保。六郎對宗保說,讓下面人保密,不要說是你四伯父回來了,免得他回北國後受指責。宗保忙下去布置去了。

八姐、九妹聽說四哥回來了,都到母親帳上相見。一家人團聚,喜不自禁,每個人都有一腔感懷。老太太讓六郎置辦酒宴,為四郎歸來接風洗塵。這時她對四郎說,你這一走十多年,可苦壞了你的妻子孟氏。老太太說,這些年我怕冷落她,我走到哪裡,就把她帶到哪裡。她吩咐八姐九妹:快帶你四哥去瞧瞧你四嫂。

孟氏此刻正覺寂寞,想起獨守空房十五年,日子難熬,往後的日子怎麼打發。想到這里,不由得潛潛淚下。這時,八姐、九妹進帳說:恭喜四嫂賀喜四嫂。孟氏說,兩個妹妹別開玩笑,我能有什麼喜事?八姐和九妹說,我四哥回來了。

正在這時,忽聽得打更人敲了三更鼓。四郎吃了一驚,連聲說,不好了不好了,我該走了。四郎把在北國有家小的那一句話,在口裡轉了半天,到底沒有勇氣說出口。他只是說,先到母親帳上再說。

四郎拜別母親,告別弟弟妹妹,告別他終生愧對的人,走了。朝著北方,迎著塞外的寒風,策馬向雁門關那邊馳去,他總算了卻了心願,在失落北國十五載後,能回去見老母一面,也算是給了他們一個音訊。此刻,他自然想到了給過他無限溫暖和愛撫的鐵鏡公主。

身份敗露

楊四郎剛過雁門關,就被北番軍兵拿下。軍士說,太後有令,說等駙馬回來一定拿下送到銀安殿去。四郎一聽,心裡說,壞了,這事到底讓太後知道了。其實,這是預料之中的事。只要他有這么個行動,他的意圖和身份就會暴露無遺。

楊四郎被押送到銀安寶殿上,就見蕭太後一臉怒氣,十分怕人。四郎跪下說,參見太後。四郎吱唔,沒法回答。太後說,你騙得令箭,偷偷出關,原來你是楊家的人。太後對軍士說,把這個楊四郎楊延輝推出去斬了!殿上有蕭家的人,他們說,我們不能落個日後受埋怨的事,還是悄悄去給公主報個信吧。

這時公主說:你倒不如當初就把他殺了。太後說,當初我不知道他是楊家的人。公主說,既然當初你不知道給我招了駙馬,現在知道了又要殺他,這豈不是害了我!公主這句話,又把個蕭太後噎得喘不過氣來了。是呀,當初公主的婚事是娘做的主,認錯人的是自己,斬人的還是自己。這豈不是讓女兒寒心,日後這母女關系……

鐵鏡公主接過阿哥,和四郎一起叩頭謝恩。在眾人的努力下,平息了這場探母風波。

(1)四郎探母經典片段怎麼評論擴展閱讀:

對京劇《四郎探母》的爭鳴,可以說由來己久,解放後比較集中的討論,大約有以下四次。

第一次爭鳴是在建國前後,「戲改」初期。早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之前,為了開展全國戲曲改革工作,1948年11月23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題目是《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舊劇改革工作》,提出:「改革舊劇的第一步工作,應該是審定劇目,分清好壞。在現有舊劇內容中,大體上可以分成有利、無害與有害三大類,應具體研究,分別對待。」在第三類有害部分中明確表明:「提倡民族失節的(如《四郎探母》)應該加以禁演或經過重大修改、或在重要關節上加以修改後方准演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政務院文化部專門設立「戲改局」1950年7月8日曾向文化部辦公廳呈送一份報告《為函復關於禁演劇目問題的意見》,文中說:「奉到本部秘書處轉來東北文化部禁演舊劇問題二件,後又接轉來山西晉城縣文化館來函一件,系屬同樣的問題。本局對此問題,提出如下意見」,強調「戲曲問題是一個文化問題,又是一個社會問題。」

「放任自流固然不對,而強迫命令亦為不當。應在穩定藝人生活的基礎上,與藝人們共同商量進行工作。」附有早先根據文化部部務會議討論結果制定的《禁演、修改、臨時審查的舊戲曲節目及說明》,其中有舊戲曲中不易修改者,予以禁演京劇劇目二十四種,包括有《四郎探母》(坐宮盜令、探母回令)和《王寶釧》(紅鬃烈馬)等。

但是,1950年7月29日《人民日報》刊登了一則報道:《文化部戲曲改進委員會組成,首次會議確定戲曲節目審定標准》,導語中說:「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為開展全國戲曲改革工作,特邀請戲曲界的代表人物,新文藝界的戲劇專家與文化部戲曲改革工作的負責人員,共同組成『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戲曲改進委員會』,作為戲曲改革工作的最高顧問性質的機關」,周楊為主任委員,其他如梅蘭芳、周信芳、曹禺、老舍、田漢、馬彥祥等共計四十三人。

文中說明:「於七月十一日下午一時文化部戲曲改進局舉行會議」。「會上對各地提出應當停演的劇目逐一慎重討論並一致認為:《殺子報》、《九更天》、《滑油山》、《奇冤報》、《海慧寺》、《雙釘記》、《探陰山》、《大香山》、《關公顯聖》、《雙沙河》、《鐵公雞》、《活捉三郎》等戲,不應當演出。」其中並沒有提出禁演《四郎探母》。

其後約1951年和1952年間,又先後通告提出了停演劇目《大劈棺》、《全部鍾馗》、《引狼入室》等三出戲,同時還提出《薛禮征東》、《八月十五殺韃子》兩出戲容易刺傷民族感情,不在少數民族地區演出。未見正式提出禁演《四郎探母》。

從上述兩份附送的文件及其後的禁演通告中,均可見在是否禁演《四郎探母》問題上,有著不同的意見,舉棋未定。這在社會上所展開的無休止的爭論中也有所反映。

從1950年到1951年在中國戲劇家協會主辦的專業刊物《戲曲報》上發表過十幾萬字的關於京劇《四郎探母》的討論文章。如1950年4月1日出版的《戲曲報》創刊號發表了田漢的一篇文章,這是他在1949年,以《怎樣做戲改工作?》為題,寫給周揚的一封信,他首先提出:「宋代故事中招親例子更多,首先是全本《雁門關》劇中的四郎楊延輝了。沙灘會後四郎被擒,改名木易,蕭後不斬,讓他做了鐵鏡公主的駙馬。

十五年後宋遼交兵,佘太君押糧北上,延輝思母心切,被公主猜知,偷了令箭讓他回轉宋營,見他母親一面。時間是那麼有限的,四郎若回遼邦,怎捨得老母、弟妹和他的舊妻。若不回去,盜令事發,鐵鏡公主和他的孩子哪有性命?

這個戲劇性的矛盾是抓得很好的,而且隨著譙樓的更鼓聲,矛盾一步步加緊,戲曲性也一步步強烈,因此在編劇上是十分成功的,其所以被人垢病,叫它是「漢奸戲」,便因作者只抓住所謂人情,把兩國相爭弄成了一家子的私事,而沒有從民族立場上看問題,給他一個更適當、更能提高觀眾覺悟的結論。」

楊紹萱則在1951年3月5日的《戲曲報》第四卷第一期發表《談舊劇改革》,提出一個新問題:「《楊家將》小說里的楊四郎是幫助宋朝打敗契丹的楊四郎,而京劇本卻改成向蕭太後跪著叫『丈母娘』的楊四郎,這不是滿清製造的又是什麼呢?今天我們應該看清這是西太後統治下被改變了的歷史面貌。」

同期發表的馬少波文章《戲曲的前途》,進一步闡述了這個觀點:「當年梅巧玲老先生(梅蘭芳之祖父)飾蕭後,摹仿慈禧,舉止神態,惟妙惟肖,曾被譽為『活太後』,這戲的社會背景與思想基礎,不難想像得到。因此要改編這出戲,必須廢除慈禧的思想因素……而且很明顯的說出了《探母回令》一劇,乃是根據滿族統治者慈禧太後的『大滿族主義』思想體系所改編,它不止和歷史不符,更是對民族優秀兒女加以歪曲丑惡的臟點。」

同年《戲曲報》第四卷第六期上發表徐筱訂寫的《從楊家將格式的演變談到<四郎探母>的改編》,是談《四郎探母》歷史演變最為詳盡的文字,其中談「楊四郎」這一人物在史書上記載只不過是楊業死後,為朝廷所錄用,供奉朝廷而己。在後來的元曲中並無楊四郎的影子,只是《孤本元明雜劇》中有《開詔救忠臣》一劇中有遼將韓延壽的念白中道出:「俺,人馬浩大。將楊大郎長槍刺死,楊二郎短劍身亡,楊三郎踏為泥醬,楊四郎不知所在……。」

大約明朝萬曆年間成書的《楊家將演義》,方造出楊四郎在遼邦招為駙馬,但改名木易,隱姓埋名暗中協助宋軍,如宋軍被圍,糧盡援絕,萬分危難之時,楊延輝送去二十萬石糧草,解除危機;孟良被擒,掩護孟良脫險等等,他始終未忘為國家立功,還是屬於肯定人物。

但徐先生否定了《四郎探母》是根據滿族統治者慈禧太後的「大滿族主義』,思想體系所改編的,因為《四郎探母》公認為是陝西秦腔興出來的老戲,他就看過滇劇《坐宮》、《斬輝》(即《回令》)和川劇《女盜令》(包括《前帳會》「盜令」、《後帳會》「回令」)。

不過,該文真正的觀點仍對此戲持否定態度,認為:《四郎探母》雖不是秉承慈禧意旨而創造出《回令》的,但因慈禧愛好他而加強滿族主義色彩——不論在唱做技巧和裝扮形象上面——則是無可置疑的事情。當年梅巧玲老先生以摹仿慈禧的舉止神態惟妙惟肖而被譽為活太後。後來王瑤卿老先生據說也是拿著慈禧作為他表演《探母回令》、《雁門關》的描摹對象。這樣使得太後一角成為劇中的中心人物之一,觀眾一直迷戀這個角色的形象技巧,便不管這出戲怎樣麻醉我們民族意識。

不過,關於梅巧玲摹仿慈禧的舉止神態之事,我倒曾聽中國第一坤丑梁花儂說過其中鮮為人知的梨園舊事:一次不知何故梅巧玲得罪了慈禧,慈禧要將梅巧玲治罪。與梅巧玲交好的宮中大管家李蓮英得知後,就勸慈禧再看一次梅巧玲演的《四郎探母》,否則一治了他的罪就看不著了,慈禧恩准了。李蓮英趕快通知梅巧玲這一情況。

梅巧玲思慮再三,想出一條妙計。原來戴額子、插雉尾、穿女蟒的蕭太後,改穿旗裝,舉手投足摹仿慈禧,就是音容笑貌也盡量向慈禧靠,故此「鳳顏」大悅,不但未治其罪,反而有封賞,一場災難被梅巧玲就這樣巧妙的躲過去了。這是題外話,還是步入正題吧。

不久,1951年5月5日發表了由周恩來親自簽署的《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關於戲曲改革工作的指示》(後簡稱「五五指示」)。指示中明確提出:「戲曲應以發揚人民新的愛國主義,鼓舞人民在革命斗爭與生產勞動中的英雄主義為首要任務。凡宣傳反抗侵略、反抗壓迫、愛祖國、愛自由、愛勞動、表揚人民正義及其善良性格的戲曲應予以鼓勵和推廣;反之,凡鼓吹封建奴隸道德、鼓吹野蠻恐怖或猥褻淫毒行為、醜化與侮辱勞動人民的戲曲應加以反對。

對人民有重要毒害的戲曲必須禁演者,應由中央文化部統一處理,各地不得擅自禁演。」不久,在北京辦了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包括有各地二十三個劇種,三十七個劇團,一千六百多人參加演出了不同風格的近一百個劇目。

周恩來總理在閉幕式上講了話,談了有關戲曲界的五個問題:1.百花齊放、推陳出新。2.普及與提高。3.政治標准與藝術標准。4.團結與改造。5.克服困難,迎接勝利。周揚也以《改革和發展民族戲曲藝術》為題在大會上做了一個「總結報告」。

這次大會從演出到報告,均未涉及京劇《四郎探母》,然而這出戲卻成了未被政府明令禁演的禁戲,在京劇舞台上竟悄悄的銷聲匿跡了。可見,解放初期人們的潛意識中自覺或不自覺地把「大漢族主義」的「民族立場」定為制裁這出戲生死的主要依據,而且人們的靈魂己被「寧左勿右」的思想主宰著。

㈡ 90後改編說唱版《四郎探母》,你覺得這段表演如何

《四郎探母》作為我國經典傳統戲劇歷史文化底蘊豐富,是遺留下來的優秀經典傳統文化,其在藝術上取得的成就是公認的。但文化和藝術的流傳是需要與時俱進和改革創新的,這段90後改編的說唱版《四郎探母》令導師和觀眾們贊嘆不已,大家紛紛表示這個表演“太震撼了”,“從來沒有看過這樣的表演”。這段表演不是胡編亂造只為博人眼球,觀看這場表演可以感受到他們對此下的功夫,優質的表演讓人們不得不對這段表演表示認同這段表演也讓大眾感受到了經典傳統戲劇的美,有利於讓大眾在這個快餐式閱讀的當代注意到傳統文化的優雅。

時代在變遷,有些文化的流失體現了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改編優秀傳統文化進行藝術表現形式的創新有助於加強傳統文化的生命力,有利於經典文化傳承。90後表演改編的這部優質說唱版《四郎探母》值得認同。

㈢ 四郎探母經典唱段有哪些

《四郎探母》經典唱段有: 思母心切、公主曉情理、為夫騙令箭、深夜探母、怒欲斬楊等。

《四郎探母》講述了北宋時期,楊家為抵抗北方各少數民族的南侵,全家男女老少齊上陣,演繹出了一個個感人的英雄故事,在民間流傳。這里單說楊家第四子楊延輝的故事。

楊家共生了六個兒子,兩個女兒,後來又收了一個義子,分別排行為大郎、二郎、三郎、四郎、五郎、六郎、七郎、八姐、九妹。他們個個是英雄好漢,每個人都能帶兵打仗,獨當一面。而且這種英雄豪情傳了幾代人,對北宋王朝的抗番除奸勢力,造成了極其良好的影響。

楊四郎長得一表人材,武藝高強,英勇善戰,在幾個兄弟中間,最得父母的喜歡。他們寄希望於四郎,日後統率楊家將的非他莫屬,然而誰能想到,金沙灘一場惡戰,卻改寫了他的人生命運。

易中天評

與此類似的是四郞探母這部戲,同樣也是十好幾年,不過楊四郞比起薛平貴來更加窩囊,薛平貴好歹把兩個女人都搞定了。

而由於種種歷史原因,楊四郞卻只能含辛茹苦的作個倒插門的養老女婿,而且連四夫人都見不上一面。李維康在談到刪除這一節時,說能更好的表現四朗與鐵鏡的愛情,這讓我不能滿意,因為在演到那兒的時候,人們總是會不由自主的想到這一點,而說到愛情就更不好解釋了。

㈣ 90後改編說唱版《四郎探母》,你如何看待這種改編後的表演

我看了這個人改編之後的《四郎探母》,我個人覺得這種創新挺好的,當然了,有人接受就有人不接受,此事在網路上也成了一個熱點話題。

那麼,這件事兒在我看來其實網友們大可不必。

三,我個人不喜歡說唱,但我從來不指責。

我對說唱這種曲風就沒有任何興趣,但我選擇不聽,我看看,這不就把問題解決了嘛!你不喜歡聽你可以走,你不走,還要沖到台上去罵人家,那你就等著挨打吧!

㈤ 四郎探母觀後感

《四郎探母》觀後感
不久前在梅蘭芳大劇院觀看了一場精彩的經典傳統劇目《四郎探母》,該劇由凌珂、丁曉君主演。這兩位演員都曾在CCTV主辦的全國青年京劇大賽上獲得過金獎,鐵鏡公主的扮演者丁曉君還是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杜近芳的入室弟子。作為「梅派「傳人,丁曉君不僅扮相秀美,演唱更是悅耳動聽,大有 「餘音繞梁,三日不絕」之感!
《四郎探母》的故事情節可謂家喻戶曉,婉約就不再贅述了。我們在為滿門忠烈的「楊家將」感嘆之餘,也為遼國鐵鏡公主的善良、深明大義而感動。同時,戰爭給國家和老百姓帶來的災難和痛苦也足以讓後世的人們深深思索。
歷史上的「遼」,又稱「契丹」,公元907年,由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建立。遼景宗時期經過勵精圖治,國力大增。遼聖宗時契丹大舉南下入侵宋朝,逼迫宋真宗簽訂了「澶淵之盟」,其國力也日漸強盛。之後走向衰亡,公元1125年為金朝所滅。
奇怪的是這個曾經在歷史上活躍了218年的朝代,一經消失就無影無蹤,成為歷史之謎。現在考古發現,達斡爾人的基因與契丹人非常接近。當然,這是歷史學家研究的課題,不是我們探討的范疇。
抗戰時期,鄭振鐸先生眼見許多珍貴的圖書毀於戰火或落入敵寇之手,心急如焚,遂向當時的重慶政府呼籲搶救圖書。時任教育部部長的陳立夫採納了鄭振鐸的意見,專門撥出款項用於收購流散的孤本善本。由於戰亂,這部分專款耽誤了近半年才到達鄭振鐸先生的手裡。在此之前,鄭振鐸先生為收集這些珍貴的遺存,不但硬著頭皮四處借錢,甚至連自己的大衣和帽子都送進了當鋪。事後鄭振鐸先生感慨萬千:這個民族是無法被打垮的,因為它沒有因為戰爭而遺忘了文化!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力量,中華民族之所以歷經數次危難而沒有滅亡,關鍵在於我們的文化得以代代相傳!京劇在2010年已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不盡長江滾滾來,相信有更多的像丁曉君那樣的優秀藝術家秉承和發揚我們的國粹藝術,同時也希望更多的人喜愛京劇,畢竟它也是我們中華文化的珍貴遺存。

㈥ 四郎探母經典唱段是怎麼樣的

四郎探母經典唱段是:

楊 延 輝:[西皮快板]我和你夫妻們恩德非淺,賢公主你何必禮儀太歉。

楊延輝有一日愁眉開展,

忘不了賢公主恩德如山。

鐵鏡公主:[西皮快板]講什麼夫妻情恩德不淺,咱與你隔南北千里姻緣。因何故終日里愁眉不展,有什麼心腹事你就只管明言。

楊 延 輝:[西皮快板]非是我這幾日愁眉不展,有一件心腹事不敢明言:蕭天佐擺天門兩國交戰,我的母押糧草來到北番。我有心回營去見母一面,怎奈我身在番不是能過關。

鐵鏡公主:[西皮快板]你那裡休得要巧言改辯,你要拜高堂母是我不阻攔。

楊 延 輝:[西皮快板]既是公主不阻攔,無有令箭怎能過關?

鐵鏡公主:[西皮快板]有心發你金批箭,怕你一去他不回還。

楊 延 輝:[西皮快板]公主賜我的金批箭,見母一面即刻還。

鐵鏡公主:[西皮快板]宋營離此路途遠,一夜之間你怎能還?

楊 延 輝:[西皮快板]宋營雖然路途遠,快馬加鞭一夜還。

鐵鏡公主:[西皮快板]方才叫咱盟誓願,你對蒼天與我表一番。

楊 延 輝:(白)哦!

[西皮快板]公主要我盟誓願,雙膝跪在地平川。我若探母不回轉,

鐵鏡公主:(白)怎麼樣啊?

楊 延 輝:(白)也罷!

[西皮搖板]黃沙蓋臉屍骨不全。

鐵鏡公主:(白)言重了!

[西皮流水]一見駙馬盟誓願,咱家才把心放寬。你在後宮喬改扮,[西皮搖板]盜來令箭你好出關!

楊 延 輝:[西皮快板]一見公主盜令箭,本宮才把心放寬。

扭回頭來叫小番!

[西皮散板]備爺的千里戰,扣連環,爺好出關!

注意:

《四郎探母》取材於楊家將故事,但情節卻與《楊家將演義》有所不同。小說中的楊四郎戰敗被擒後降遼招親,是為了伺機報仇。後來果然策應宋軍破遼。該劇的作者卻在原小說的基礎上進行了加工改造,有意淡化戰爭氣氛,重點渲染人物之間的人倫親情。

因而長期以來對此劇褒貶不一。貶之者認為:這出戲同情和美化了「叛國投敵」的楊四郎,宣揚了「叛徒哲學」,有辱楊家將「一門忠烈」的形象,應當否定,甚至禁演;而褒之者認為:楊四郎的「叛徒」罪名,事出有因、查無實據,屬於「冤假錯案」,應予平反。

盡管對該劇的思想傾向有不同的評價,但褒貶雙方對《四郎探母》的藝術成就都一致公認。該劇結構嚴謹,情節順暢,環環相扣,一氣呵成。對人物感情的描寫,很有深度,在「人情」二字上做足了文章。

在兩軍對陣、劍拔弩張的背景下,身陷異邦的楊四郎夤夜冒著殺身之禍偷跑出關探望母親。漫長的十五年骨肉離別,短暫的一夜團聚,楊四郎在聲聲更鼓的催促下,依次與家中親人相見,說不盡的離愁別恨、思念之情,卻又才相聚,又分離。

㈦ 如何評價四郎探母

我聽於魁智唱的比較好,至於故事內容的文學性我評價不了,「四郎探母」
中的西皮部分,節奏快、緊湊。精品。

㈧ 四郎探母,觀後感怎麼寫

由於沒有換看該影片,提供建議參考怎麼寫觀後感
對XXXX...的觀後感
------------------- 【可以有題記吧】
第一段,首先介紹影片中印象深刻的片段.拿精彩的介紹一下.
第二段,我對此所產生的感覺啦.感受啦.頓悟啦.寫一下.穿插劇情一下
第三段,結尾么好了.用簡潔得話再次概括自己的想法.

㈨ 《四郎探母》經典唱段有哪些

《四郎探母》經典唱段有: 思母心切、公主曉情理、為夫騙令箭、深夜探母、怒欲斬楊等。

怒欲斬楊唱詞:

(輝唱西皮導板)聽說太後傳將令,(唱快板)嚇得我三魂少二魂。大膽且把銀安進,太後台前領罪名……家住在山後磁州郡,火塘寨上有家門。我父令公官極品,我母佘氏老太君。太後問我的名和姓,我本是楊——四郎延輝是兒的名哪……

(太後唱西皮快板)聽一言來怒沖冠,罵一聲駙馬理不端。身在北番心在漢,一十五載漏機關。今日既然將罪犯,還敢在此胡亂言。人來與我推出斬,(唱搖板)斬下人頭掛高竿。

(輝唱西皮散板)聽說一聲問斬刑,探母不該轉回程。眼望後宮呼救應,公主哇,夫劊見一面死也甘心。

(鐵唱西皮快板)忽聽國舅來報信,倒叫咱家吃一驚。附馬因何犯將令,你快醒來說分明。(輝唱西皮導板)殿角前綁得我昏迷不醒,叫聲公主你是聽。你若念在夫妻義,急忙上殿去講人情。你若不念夫妻義,斬了我楊四郎你另嫁別人哪!

(鐵唱西皮快板)駙馬不必這樣論,咱家上殿講人情。邁步且把銀安進,參見母後問安寧。(太後唱)我兒不在皇宮里,來到銀安為何情?(鐵唱)駙馬身犯何條令,因何捆綁要問斬刑?(太後唱)你夫妻定計盜我令,為何反來問娘親?(鐵唱)駙馬犯罪理當斬,看在兒面饒他身。(太後唱)但憑你說話牙齒軟,一定要斬他不容生;(鐵唱)母後不把人情准,不由咱家無計行。回頭便把(轉唱搖板)駙馬請,一同哀告你我的老娘親。

(輝唱散板)我哭,哭一聲老太後I(鐵唱)我叫,叫一聲老娘親。(輝唱)當初被擒就該斬,(鐵唱)不該將兒配成婚。(輝唱)斬了孩兒不要緊,(鐵唱)兒的終身靠何人?(輝唱哭頭)啊啊啊!(唱散板)我的丈母娘啊[ (鐵唱)我疼兒的娘呀!(快板)母後還是不應允,不由咱家怒氣生。當初擒他就該斬,(太後唱)不知他是姓楊的人。

(鐵唱)斬了附馬兒無靠,(太後唱)再與我兒另配婚……(鐵唱)好馬不把雙鞍配,(太後唱)那有長生不老的人。(鐵唱)母後再三不應允,倒叫咱家無計生。左思右想我的心不定……將阿哥扔給了老娘親。 (輝唱西皮快板)適才過關犯將令,多蒙公主講人情。未謝太後先謝你,我母道你是賢德的人哪! (鐵唱)得罪母後咱賠禮,千萬莫要記在心。

《四郎探母》公主騙令箭劇情

鐵鏡十分賢德善良,她絲毫沒有懷疑駙馬會不會回來,為了成全丈夫,她毅然到銀安殿去見母後。

蕭太後見了公主說,我兒不在後宮休息,到這兒來有什麼事?鐵鏡公主說,特意來向母後請安。太後很高興。母女倆說了會兒閑話,眼見沒法提起令箭的事,公主便轉身離開。但她不甘心,突然想起了懷中的孩子,她在兒子屁股上捏一把,兒子頓時大哭起來。

太後忙問,阿哥為何大哭?公主說,這孩子該打。太後問,為什麼該打?公主說,他看見令箭,要玩,平日就喜歡玩令箭。太後說,他喜歡玩就讓他玩吧,不過明日天亮得給我還回來。公主把令箭塞到懷里,謝過母後,歡天喜地走了。

她回到後宮,見四郎早已換了行裝,備好馬匹,正在那兒焦急等候,公主想和他開個玩笑,問駙馬這是到哪兒去?四郎說,不是你答應去給討一支令箭,成全我去和老母親見一面嗎?公主說,喲,我和母後說話,把這件事給忘了。四郎說,你可別誤了我。

公主這才拿出令箭,說你看這是什麼!四郎大喜,匆匆和公主道別。公主這時珠淚滾滾,真捨不得和他分開。她說,駙馬,你可別忘了我,別忘了大阿哥,我盼你天明前早點回來。四郎說,公主放心,外面風大,請公主和阿哥回去吧。

㈩ 哪位大師能幫我鑒賞一下京劇《四郎探母》的經典之處,越詳細越好,謝謝!

情節安排、人物設置、戲劇節奏,等等,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