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古典 » 經典與經濟有什麼關系
擴展閱讀
經典司機配哪個內線好 2024-12-25 13:37:03

經典與經濟有什麼關系

發布時間: 2024-11-23 14:27:51

『壹』 類似「經典」的詞語有哪些

類似「經典」的詞語有:1、精粹 ,2、典範, 3、典型 ,4、傳統, 5、權威,6、精絕。

『貳』 以現代社會與經典文化為話題,800字作文

由傳統文化走向現代化,是推動社會主義不斷發展的精神動力
區分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與糟粕,拋棄其糟粕,吸收其精華用來為社會主義服務,也就是使傳統文化走向現代化,才能更好地為社會報務.傳統文化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為符合時代需要的新型文化,但這種轉化需要社會實踐,使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生活相結合,才能使之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一個根本的結合點 .
第一發展市場經濟經濟的需要.過去,實行的是計劃經濟,這種經濟是人治經濟,一切由政府統管,政企不分,按長官意志辦事,亂放炮抱粗腿界
得到合理配置,造成中國經濟長期落後.現在市場經濟是以市場機製作為配製社會資源的基本手段,是按照市場經濟運動規律建立起來的一種經濟管理體制.因此它能有效激勵企業發揮主動性與競爭性,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與創造性,成為現代化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一定的經濟總是與一定的文化相聯系的.經濟與文化相互滲透,相互影響,今天的經濟,也就是明天的文化;而明天的文化,也將是後天的經濟.人是社會活動的主體,任何一項經濟活動,都是具有一定觀念文化的人去從事的,沒有一定的科學文化知識與思想首先素養的人,就無法勝任,所以,現代經濟的發展,一方面將對人們現有的文化觀念進行檢驗,新的取捨,另一方面,促使人們必須努力學習一切先進的東西,不斷提高自己的精神素質,才能適應形勢發展需要,這就是市場經濟對傳統文化走向現代化的根本決定作用
第二、它是建全社會主義法治的需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法制意味著合法性、權威性、公正性.法治在市場經濟的作用:一是引導作用—引導市場經濟向健康的方向發展;二是規范作用—通過法律規范政府和市場主體的行為與秩序;三是保障作用—保障市場主體的平等競爭與正當權利.這些都是現代文明與現代文化的體現,而中國傳統文化在這方面卻有很大的缺陷.中國傳統文化在法制思想上強調實行人治.法律僅作為治國的某種輔助手段,這種缺乏權利意識的傳統文化,在市場經濟就難以存在與發展了
第三,市場經濟是效益經濟,市場經濟要求對中國傳統文化那種「君子謀道不謀食」把「義」與「利」對立起來的舊的價值觀的否定,從而增強人們的務實精神與進取精神.實際上,人們的實踐活動,是離不開利益原則的.要保證市場經濟所追求的價值的實現,不僅個人實踐活動要符合市場經濟規律,學會按法辦事,而且也促使政府及行政管理部門必須提高工作效率,才能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

現代科技與傳統文化的交融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一場圍繞家書興替的討論就此展開。學生甲認為家書這種交流方式是不可替代的,學生乙認為信息技術這么發達,打電話,發簡訊,寫郵件更便捷,當然不用寫信……說到底,這是一場有關科技與傳統爭論的問題。
其實,現代科技與傳統文化是可以完美融合的。
日本的京都就是一個極好的證明。京都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它最初的設計是模仿中國隋唐的長安和洛陽而建的。其中,洛中最顯京都街道棋盤式的布局,這里是傳統與現代的交織,既有千年古剎,也有西式建築。城中心大多店面和住宅,仍是低矮的兩層樓木層,充滿古香古色的古都風味。在京都市區,6公尺以上的建築甚至都被為破壞景觀,極易引起市民反對,所以沒有高層建築,也沒有高架橋。走在京都的街道,你還會真正領略到「吃在大阪,穿在京都」的古訓。你會看到很多的手工紡織的展示,正宗的日本茶道表演等充滿傳統味道表演。
同樣,你也能在這里領略到現代氣息。京都最新的車站,你能感受到21世紀的「高速」,它結合了五大特點:交通,停車場,文化,飯店,百貨公司等全球數一數二的各類設施,尤其是車站內高11層的手扶梯,可直通百貨公司商場及科技游樂中心,更有空中走廊和咖啡座,是一座多元化的建築。站在這個多元化車站的頂樓眺望,看到高台寺周邊的庭院,低矮的兩層樓木屋,你才會真正驚詫於京都的魅力,絕不是精彩絕倫的現代建築,更多的是千年傳統與現代科技的融合。

『叄』 古典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等經濟學前面加的「古典」二字表示什麼

這是翻譯的習慣叫法。古典經濟學:Cassical Economics,新古典經濟學:Neoclassical Economics。可見我們也可以翻譯稱經典經濟學和新經典經濟學,只是很別扭了。這就體現了翻譯的一個問題:很多時候你無法完全將原義翻譯出來。所以如果英文水平可以的話,最好讀原著,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理解。
附:新古典經濟學
出自 MBA智庫網路 (http://wiki.mbalib.com/)
文章地址:http://wiki.mbalib.com/wiki/%E6%96%B0%E5%8F%A4%E5%85%B8%E4%B8%BB%E4%B9%89%E5%AD%A6%E6%B4%BE

新古典經濟學

對應於早期的,俗稱:第一代新古典派經濟學(Neoclassical Economics)
對應於始於20世紀70年代的俗稱:新古典派經濟學第二代(New Classical Economics)
對20世紀80年代以後發展起來的一個新流派即:新興古典經濟學(New Classical Economics)
以及20世紀末開始的第四次「整合」
第一代新古典派經濟學
現代西方經濟學的系統性發展源自亞當·斯密,中經大衛·李嘉圖、西斯蒙第、穆勒、薩伊等,逐漸形成了一個經典的經濟學理論體系,這就是古典經濟學 (Classical Economics)。在20世紀以後,現代西方經濟學歷經了「張伯倫革命」、「凱恩斯革命」和「預期革命」等所謂三次大的革命,形成了包括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的基本理論框架,這個框架被稱為新古典經濟學(Neoclassical Economics),以區別於先前的古典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集中而充分地反映了現代西方主流經濟學過去100年間的研究成果和發展特徵,它在研究方法上更注重證偽主義的普遍化、假定條件的多樣化、分析工具的數理化、研究領域的非經濟化、案例使用的經典化、學科交叉的邊緣化。

「張伯倫革命」擯棄了古典經濟學把競爭作為普遍現象,把壟斷看作個別例外的傳統假定,認為完全競爭與完全壟斷是兩種極端情況,更多的是處在兩種極端之間的 「壟斷競爭」或「不完全競爭」的市場模式。他們運用邊際分析法,分析了「壟斷競爭」的成因、均衡條件、福利效應等,從而完成了微觀經濟的革命。

「凱恩斯革命」使得西方經濟學在分析方法上實現了微觀分析與宏觀分析的分野,從而在理論體繫上劃分為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而凱恩斯則成為現代宏觀經濟學的開山鼻祖。凱恩斯完成理論創新包括:否定了古典經濟學關於充分就業均衡的假定及其理論基礎「薩伊定律」,認為在通常情況下,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均衡是小於充分就業的均衡,導致非自願失業和小於充分就業均衡的根源在於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又在於「消費傾向、靈活偏好和對資本未來收益的預期這三個基本心理因素」。據此凱恩斯提出的政策建議強調,政府須採取財政政策增加投資,刺激經濟,彌補私人市場的有效需求不足,從而實現充分就業,消除產生失業與危機的基礎。

「預期革命」的演繹邏輯是,貨幣對產量等經濟變數具有重要影響:一方面貨幣供給的變化可以導致貨幣存量的隨機變動,並由此引起經濟波動;另一方面由於經濟的這種波動是通過總需求曲線完成的,所以,貨幣供給的變化將導致總需求的變化,而總需求的變化又將導致經濟波動。所以他們認為,從貨幣政策的角度看,政府幹預經濟的宏觀經濟政策是無效的,因而不僅存在「市場失靈」,也存在「政府失靈」。

新古典經濟學是19世紀70年代由「邊際革命」開始而形成的一種經濟學流派。它在繼承古典經濟學經濟自由主義的同時,以邊際效用價值論代替了古典經濟學的勞動價值論,以需求為核心的分析代替了古典經濟學以供給為核心的分析。新古典經濟學形成之後,代替了古典經濟學成為當時經濟理論的主流。新古典學派主要包括奧地利學派、洛桑學派、劍橋學派。認為邊際效用遞減規律是理解經濟現象的一個根本基礎,利用這一規律可以解釋買主面對一批不同價格時所採取的購買行為、市場參與者對價格的反應、各種資源在不同用途之間的最佳配置等各種經濟問題。

第二代新古典派經濟學
新古典派經濟學(New Classical Economics)是在對以往新古典派經濟學(Neoclassical Economics)進行細化,而於1970年代形成的學派。其理論框架由理性預期假說和自然失業率假說組成。該學派主張市場經濟能自動解決失業、不景氣等問題,而政府主導的穩定政策沒有任何效果。在失業和通貨膨脹的兩難問題不僅在長期,短期也不存在這一點上,與貨幣主義不同。

該學派有時也因為其對理性預期的注重為特徵稱之為理性預期學派,但是不能算正式的學派稱呼。

新興古典經濟學
自20世紀80年代以後,以澳大利亞華人經濟學家楊小凱為代表的一批經濟學家,用非線性規劃和其他非古典數學規劃方法,將被新古典經濟學遺棄的古典經濟學中關於分工和專業化的精彩經濟思想,變成決策和均衡模型,掀起一股用現代分析工具復活古典經濟學的思潮。比如,他們以個人專業化水平的決策以及均衡分工水平的演進為基礎,重新闡述斯密的分工理論及其對國際貿易原因的論述。他們的研究旨在重新科學的尋找經濟增長的微觀機制,建立起宏觀經濟增長的微觀模型;他們將新古典經濟學關於「經濟學是研究稀缺資源在多種經濟用途之間進行合理配置的學問」的定義,改變為「經濟學是研究經濟活動中的各種兩難沖突的學問」,其主要任務是對技術與經濟組織的互動關系及其演進過程的研究。楊小凱等人提出的新學說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認可,並逐漸形成一個新的經濟學流派,這個流派被稱為「新興古典經濟學」(New Classical Economics),以區別於新古典經濟學(Neoclassical Economics)。

第四次「整合」
此外,西方主流經濟學在20世紀末,以美國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1993年出版新的《經濟學》教科書為代表和標志,又開始了第四次「整合」。斯蒂格利茨完成的理論創新在於:一是將宏觀經濟學的表述直接奠定於扎實的微觀經濟學基礎之上,從而實現對薩繆爾森《經濟學》的超越;二是加強對信息問題、激勵問題、道德問題、逆向選擇問題等新課題的研究並取得新成果和新發展;三是進一步注重政府幹預經濟的積極作用,認為依靠政府的依法調控,就能實現市場有效配置資源的作用。

[編輯]新古典經濟學理論代表人物
正當古典經濟學的危機即將來臨之際,有人猛然醒悟:以前的經濟理論只強調了生產和成本,卻忽視了效用和需求。因此,經濟學的大樹分出了枝幹:一個枝幹是以馬克思為傑出代表,繼續沿著勞動價值論這條線索,以其獨特的智慧和洞察力,赤裸裸地暴露了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剝削性質,並成為號召廣大無產階級投身革命,推翻資本主義制度的強大動力,成為世界無產階級的革命綱領,對於這些理論,大家要比較熟悉一些,這里就不多費篇幅。

另一個枝幹就是通過對需求和效用的認識,建立在「邊際效用論」和「均衡價格論」基礎上的新古典主義理論(因為新古典主義拋棄了勞動價值理論,所以被馬克思稱為庸俗經濟學,現在有很多教科書仍把這部分理論叫做資產階級庸俗政治經濟學)。

1.薩伊(1767—1832年),法國人,他與英國的李嘉圖是同時代的人,但他們對斯密學說的態度截然不同,斯密的勞動價值論包含兩個大的方面:一是商品的價值是由生產該商品時所耗費的勞動決定的;二是商品的價值又是這個商品在交換中所能購得和支配的勞動決定的,在此基礎上,斯密進一步說,這種購買到的能支配勞動的生產物,不全部歸勞動者所有,除工人應得的工資外,還要給資本家以利潤,給地主以地租,因此得出價值由三種收入構成。李嘉圖繼承了前者,提出了勞動時間決定商品價值的觀點,成為馬克思價值理論的基石。而薩伊則繼承了後者,重點從交換價值即價格的角度來分析,提出了「物品的效用就是物品價值的基礎」。「所謂生產,不是創造物質,而是創造效用」,「商品的價值取決於它的效用」,並提出商品的效用是由勞動、資本、土地三要素共同創造的。以生產三要素理論為基礎,薩伊進一步創立了「三個統一體」的分配理論(即勞動——工資,資本——利息,土地——地租)和「供給會自行創造需求」的市場理論(即在西方經濟學中影響巨大的「薩伊定律」)。這一理論在西方經濟學界影響十分巨大,長達一百多年時間,作為自由放任經濟的理論基礎,直到20世紀30年代「凱恩斯革命」才被取代,其大致意思是:商品供給恆等於生產者的貨幣收入;生產者的貨幣收入恆等於他們的貨幣支出,貨幣支出必然引出商品需求。因此,商品供給等於商品需求,國民經濟會自動實現均衡。

2.馬爾薩斯(1766——1834年),英國人,牧師,後因結婚而失去神職,成為教授。人們都知道馬爾薩斯是著名的人口理論學家,但其實他後來主要由人口理論轉到研究經濟學。這里分別簡單介紹一下他的人口理論和經濟學理論。

關於人口理論。可以用龜兔賽跑的寓言來理解馬爾薩斯的人口理論。他說,食物是人類生存的必需品,食物的增長只有按算術級數,而且因為收益遞減規律,土地上的食物產量增長會起來越慢,就象一隻慢慢爬行的烏龜;而人口的增長是成幾何級數(1, 2,4,8,……),就象一隻狂奔不止的兔子,因此,人類社會將不可避免地出現因人口過剩而導致的失業和貧困,馬爾薩斯提出的解決這個矛盾的辦法是殘忍的。他說:「一個出生在已被佔有了的世界上的人,如果他不能從他父母那裡獲得衣食,社會又不需要他的勞動,那麼他就沒有權利要求最小量的食物,在大自然這個盛大的筵席上,是沒有他的座位的,大自然要叫他離開」。這就是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在人類的體現。因此,馬爾薩斯的人口理論一問世就受到不少人的指責和抨擊。中國在正需要控制人口的時候把馬爾薩斯劃入了「敵人」的陣營,自然不能接受他的理論,在不到三十年的時間里,便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

關於經濟學理論。對於馬爾薩斯在經濟學界的成名,流傳有一段故事。馬爾薩斯和李嘉圖是同時代的英國人,當時,李嘉圖是經濟學界的泰斗,但到晚年,他突然發現了自己理論中間存在著矛盾(即我前面已提到過的「價值規律和利潤的矛盾」及「價值規律與平均利潤矛盾」),又不便於推翻自己的理論,成天憂心忡忡,後來他想到馬爾薩斯,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他,誰知馬爾薩斯很快就用化名把這個矛盾揭穿,李嘉圖一氣之下死了。這時候,馬爾薩斯又站出來承認那篇文章是他寫的,一夜之間,馬爾薩斯成名了,可後來李嘉圖的學生在整理他的資料時,發現了李嘉圖的日記正好記了他找到馬爾薩斯的事情,又引來一些人對馬爾薩斯人品的攻擊。馬克思批評馬爾薩斯是個「小人」。馬爾薩斯的理論主要是針對李嘉圖理論上的矛盾,從而否定了勞動價值規律,並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的理論(這一理論成為後來凱恩斯理論基礎)。

3.約翰.穆勒(1806—1873年),英國人,他是西方經濟學從古典主義向新古典主義過渡時期最具有代表性的經濟學家,他的經濟學說是綜合性的折衷主義體系,其經濟學著作《政治經濟學原理》是自資產階級經濟學出現以來的第一本流行的教科書,其流行時間為1848年—1890年,大致相當於馬克思定居倫敦的時期。因此,可以說他是一位既沒有傑出經濟學觀點而又不得不令人關注的人物。

1870年前後,新古典學派正式與古典經濟學決裂,響亮地提出了「邊際效用理論」和「均衡價格理論」,為西方經濟學研究開拓了新的領域。下面兩位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

4.龐巴維克(1851—1914年),奧地利人,奧地利學派的代表人物,該學派是以邊際效用價值論為基礎,故又被稱為邊際效用學派。這里,我們有必要了解 「邊際」這個詞,人們一般都理解為「增加的」或「額外的」的意思,比如你吃第二塊麵包時會得到一個與吃第一塊不同的效用,這個增加的效用就稱作「邊際效用」。龐巴維克的經濟學說主要包括邊際效用論和時差利息論。

關於邊際效用論。這一理論有三個要點:第一,一種物品是否有價值,取決於人們對物品的主觀評價。第二,人們對物品的價值的主觀評價是以物品的稀少性為條件的。第三,物品的最終價值是由它的邊際效用量來決定的,他認為人們最不重要的需要的效用即邊際效用。根據上述三個條件,他得到結論是「物品的數量和物品的價值成反比,市場上同類商品數量越多,則價值越小,反之亦然。」

關於時差利息論。他這里的利息包括了資本的利息,土地地租以及利潤等,他把物品區分為「現在物品」和「將來物品」,並提出現在物品與未來物品由於所處時間不同,它們的價值便有差別,並且「現在的物品通常比同一種和同一數量的未來物品更有價值」。這一理論就是現在理財學中「貨幣的時間價值」的理論基礎。

5.馬歇爾(1842—1924年),英國人。馬歇爾可以稱得上新古典學派的標志性代表人物,他1890年發表的《經濟學原理》成為西方經濟學界的第二本教科書。他在這本書中,將古典經濟學、馬爾薩斯和薩伊的學說、約翰.穆勒的學說以及龐巴維克為代表的奧地利學派、傑文斯為代表的數理學派、瓦爾拉為代表的洛桑學派等的理論兼收並蓄,集中了其中的所有精華,在融合了供求理論、生產費用理論、邊際效用理論、邊際生產力理論等的基礎上,建立了以均衡價格論為核心的完整的經濟學體系,從而建立了西方微觀經濟學的完整體系,至今仍占據主要地位,後面介紹的微觀經濟學的基本體系和理論都源於此。下面簡單介紹一下馬歇爾的均衡價格論和分配理論。

關於均衡價格論。他運用邊際效用理論說明了需求價格和需求規律,即「需求數量隨著價格的下跌而增加,隨著價格上漲而減少」,又運用邊際生產費用理論說明了供給價格和供給規律,即「供給與需求相反,價格高則供給多,價格低供給少」,最後,他把需求規律和供給規律結合起來形成均衡價格規律,即「當供給價格和需求價格相一致時,需求量和供給量也相一致,就會形成均衡價格」,他還分別用曲線圖予以說明。

關於分配理論。馬歇爾在均衡價格論的基礎上,確立了按生產要素分配的理論,而生產要素的價格也取決於各自的均衡價格,這些生產要素歸勞動、土地、資本、企業組織的所有者。

來自"http://wiki.mbalib.com/wiki/%E6%96%B0%E5%8F%A4%E5%85%B8%E7%BB%8F%E6%B5%8E%E5%AD%A6"

『肆』 川航3u8502航班有增值經濟艙和經典經濟艙,這2個艙位有什麼區別

四川航空公司3U8502航班有智享經濟艙(並非增值經濟艙)和經典經濟艙,這2個艙位的除了票價有較大區別之外(請見下文所示),乘坐空中服務(含電子產品應用)以及座位舒適度均有較大差別。

四川航空公司在最近推出經濟艙新運價體系,票價分「經典經濟艙」、「基礎經濟艙」、「智享經濟艙」和「標准經濟艙」四個檔次。「經典經濟艙」為當前銷售的經濟艙主流價格,包含常規服務;「基礎經濟艙」為減價產品,其價格低於「經典經濟艙」,不可退票、改期並且無免費托運行李額;「智享經濟艙」和「標准經濟艙」則在「經典經濟艙」價格基礎上進行不同程度上浮,同時提供高於常規服務的多種權益。3U8502航班機票,經典經濟艙票價為550元,智享經濟艙票價為670元,標准經濟艙票價為1580元,經典經濟艙與標准經濟艙相比,票價彼此相差大約1000元,即大約兩倍。

『伍』 簡述經典計量經濟學模型的概念與特點

經典計量經濟學模型是指運用現代數學、統計學和計量學的方法,建立並分析經濟理論模型的過程。經典計量經濟學模型有以下幾個特點:

1.假設合理性: 建模過程需要假設一些合理的前提條件,包括假定影響因素的方式和方向、同一時間內的因果關系和模型參數的分布等。

2.參數可識別性: 模型中的參數需要是可識別的,即能夠從觀測數據中准確估計出來。如果參數不可識別,則無法用數據估計出模型的參數,因此也無法進行經驗分析。

3.可操作性: 模型需要能夠操作,即模型中的變數需要能夠通過政策調控或其他手段進行控制和管理。

例如,經典的線性回歸模型是一種典型的經濟計量模型。這種模型假定因變數與自變數之間具有線性關系,並且滿足一些統計分布假設,例如正態分布等。在實際應用中,可以使用線性回歸模型來研究一些經濟現象,例如銷售量與廣告投入之間的關系、勞動力市場的供需關系等。通過建立模型並對數據進行估計分析,可以得到相關的經濟政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