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古典 » 近戰經典戰役有哪些
擴展閱讀

近戰經典戰役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4-11-16 00:34:37

⑴ 六大經典戰術

第1位

殲滅國民黨兩大主力的——

圍點打援

「圍點打援」,是指以部分兵力包圍城市或要點,誘敵增援,集中主力殲滅援敵於運動中。目的不在於打被圍之敵,而在於打援敵。世界上恐怕沒有哪支軍隊能像我人民解放軍一樣將這種戰術運用得如此爐火純青,特別是在波瀾壯闊的解放戰爭中,各大戰場都留下了「圍點打援」的經典之作,國民黨軍五大主力中有兩個被殲於此戰術之下。

「劍不如人劍法高於人」

我人民解放軍從初創時的紅軍、八路軍開始,長期以來武器裝備始終不如對手。除了1979年對越反擊作戰,感受了一次強大武器裝備帶來的優勢外,幾乎沒有一場戰爭不是同優勢敵人作戰。在新中國成立前,解放軍的裝備基本上是以輕武器為主。技術的劣勢迫使解放軍在「劍不如人劍法高於人」上想辦法,憑借紅軍時期扎實的游擊戰功底,解放軍將運動戰發揮得淋漓盡致,創造了戰爭史上一個又一個的奇跡。

「以己之長,攻敵之短」是每支軍隊必須遵循的法則,解放軍清醒地認識到,能否將對手調出堅固陣地和城市是作戰勝負的關鍵,「圍點打援」正是實現調動敵軍的一種戰術。

「奇正之變」

「圍點打援」的奧妙還在於古人所謂的「奇正之變」。戰爭史上很多絕妙的戰術往往是曇花一現,因為一旦為敵所知就失去了運用之妙。《三國演義》中的空城計就是最好的例子。可為什麼「圍點打援」這一戰術在解放戰爭中卻能反復使用呢?這是因為在「圍點打援」的戰術中,圍點和打援是一對相互轉化的矛盾。正如古代兵書上所說的「奇正之變」一樣。國民黨軍之所以屢屢在此翻船,根本原因就是無法搞清楚解放軍究竟是要攻城還是要打援。解放軍的「圍點打援」正是抓住了「奇正之變」的要訣,戲對手於股掌之中。

經典戰例

清風店戰役

清風店戰役是解放軍一場較為經典的「圍點打援」。1947年10月,晉察冀野戰軍向保定以北地區發起攻擊,並迅速形成對徐水的圍攻態勢,進而威脅保定。在保定綏署主任孫連仲的催促下,駐守石家莊的國民黨第3軍迅速離開堅固設防的城市向北馳援,在清風店地區被解放軍打援部隊6個旅包圍,全軍覆沒,軍長羅歷戎被俘。在此次戰役中,解放軍圍城是假,打援是真。晉察冀野戰軍以3個縱隊又2個旅的兵力做出攻城之勢,迫敵第3軍出援。用奇正之術來解釋的話:圍城是正、打援是奇,實現了「以正合,以奇勝」的兵家之妙。

第2位

穿插

穿插是迂迴包抄,分割圍殲敵人的前奏,進攻的軍隊由敵部署的間隙或薄弱部位插入敵縱深或後方的作戰行動。

「你部應以迅速勇猛之穿插,插入敵後,分割圍殲之」。在解放戰爭、抗美援朝等戰爭中,關於戰役戰斗指示的文獻和電報,幾乎都能找到相似的語句。

經典戰例: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在對印作戰中,這一戰術體現了巨大的進攻威力,我軍從緬甸的大膽迂迴和向西里古里走廊的迅速穿插,再加上巴基斯坦的配合,牽制了敵人大部分的兵力,為戰役的勝利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第3位

集中兵力

集中兵力,簡言之,就是集中優勢兵力,實現以多打少。此戰術說來簡單,實則很難,在實戰中需要軍事將領有優秀的戰略分析能力,抓住時機,不被復雜的環境迷惑和被敵人嚇倒。

經典戰例:蘇中戰役

解放戰爭初期,由粟裕指揮的蘇中七戰七捷戰役樹立了集中兵力殲滅敵人的典範。1956年6月下旬,內戰全面爆發。7月上旬,國民黨以正規軍58個旅,約46萬人向華東解放區發起進攻。第一仗,於7月13日集中五倍於敵之兵,消滅了國民黨整編第83師第19旅第56、57團及旅屬山炮營共計3000餘人。第二戰,又集中四倍兵力,攻擊如皋以南的整編第47師側後,殲敵萬餘人。第三戰,突襲海安之敵,並全殲新7旅和105旅,計8000餘人。第四戰、向丁堰、林梓守軍發起攻擊,殲敵5000餘人。最後,集中兵力先殲滅了分開的第99旅,緊接著於27日將加力的第187旅和第79旅1個團大部殲滅,3日乘勝攻佔黃橋,守軍第160旅5個連投降。

第4位

誘敵深入

毛澤東曾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對「誘敵深入」做過深刻的闡述。他說,「誘敵深入」就是戰略退卻,這是江西的叫法,四川叫「收緊陣地」。這是弱軍對強軍作戰時,在戰爭開始階段必須採取的方針。毛澤東還強調,必須「反對先發制人,執行後發制人(一般的),後發制人,即誘敵深入」。

經典戰例:紅軍時期的是四次反圍剿;抗日戰爭時期是黃土嶺燕宿崖戰役;解放戰爭時期是孟良崮戰役。

第5位

運動戰

運動戰,通過不斷的機動來尋找戰機,在敵人之間穿插迂迴,讓敵人無法判斷自己的動機。集中優勢兵力,分散敵人兵力,在運動中一股一股地消滅敵人。

經典戰例:淮海戰役中,華東野戰軍兜擊杜聿銘集團;遼沈戰役中,林彪自錦州方向對廖兵團實施的鉗形攻勢。

第6位

伏擊

伏擊戰就是了解敵人的行軍路線後,埋伏好,然後攻擊敵人。伏擊戰的指揮要靈活果斷,發起戰斗要適時,火力要突然猛烈集中,趁敵人措手不及時,勇猛出擊,速決全殲。遇到強敵時,不能達到速決,應給予火力殺傷後,隱蔽而迅速轉移。

經典戰例:平型關戰役。這場戰役稱得上是伏擊戰的「教科書」!

1937年8月,為了配合國民黨軍作戰,阻止日軍的攻勢,八路軍第115師在師長林彪、副師長聶榮臻率領下,到達平型關東南的上寨、下關地區集結待機。9月22日,由靈丘進攻平型關的日軍第5師團一部,進占平型關以北東跑池地區。八路軍第115師於23日隱蔽地進至平型關以東的冉庄和東長城村待機地域。25日,日軍第5師團第21旅團一部和大批輜重車輛,沿靈丘至平型關公路並進,7時許,全部進入第115師的設伏地區。第115師立即抓住有利戰機,突然開火,給日軍以大量殺傷,並乘其驚慌混亂之際發起沖擊,經過激戰,13時許,戰斗勝利結束。這次戰斗,八路軍第115師正確地運用伏擊戰術,發揮山地戰和近戰特長,以劣勢裝備一舉殲滅日軍1000餘人。

⑵ 「以多戰寡」,僧格林沁的鐵騎為何敗於英法聯軍

失敗原因有:

(1)清朝上層沒有同仇敵愾的決心;

(2)軍隊沒有正確的戰略戰術;比如:堅壁清野,隱蔽伏擊、近戰肉搏戰術,夜襲、奇襲、側襲;不計一城一地得失,(例如:抗日戰爭事情如果八路軍神頭嶺伏擊戰一舉殲滅日本軍隊1500多人了,其核心戰術就是秘密提前埋伏在敵人必經之地,最近的八路軍戰士提前埋伏在距離道路幾米的距離部位,敵人的尖兵站在路邊撒尿都澆到了道路溝槽下部覆蓋偽裝的埋伏人員了!對敵人打擊的出其不意的打擊及肉搏是勝利的前提。武器的劣勢如果是伏擊戰肉搏就最大的縮小了互相的差距。)

誘敵深入,避強擊虛; 積小勝、殲敵有生力量; 發動民團襲擾戰術等等;敵人是拖不起

的了。

(3)僧格林沁的鐵騎採用正面突擊方式,不分析對手的武器裝備戰場運用戰略戰術(敵人裝備了後填快步槍當及線膛炮);

(4)沒有高度新思想覺悟的軍隊,沒有與時俱進的戰略戰術、沒有高度的紀律性部隊;

毛澤東為什麼能夠以弱勝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