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古典 » 中國文化經典古籍有哪些

中國文化經典古籍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4-11-09 18:20:01

⑴ 古代圖書有哪些

古代圖書的種類繁多,主要包括以下幾類:
一、經典古籍
經典古籍是古代圖書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儒家經典如《易經》、《詩經》、《論語》等,以及歷史著作如《史記》、《資治通鑒》等。這些圖書內容涵蓋哲學思想、歷史文化、政治經濟等多個領域,是古代知識傳承和文化積淀的重要載體。
二、科技醫葯類圖書
古代科技醫葯類圖書也是圖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黃帝內經》、《本草綱目》等。這些圖書在古代醫學、天文、歷法、數學等領域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為古代科技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三、文學作品
古代文學作品是圖書文化中的另一大類,包括詩歌、散文、小說等。著名的古代文學作品如《紅樓夢》、《西遊記》、《水滸傳》等,不僅在當時廣為流傳,而且對後世的文學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四、佛教文化類圖書
佛教文化在古代中國也有很大的影響,因此佛教文化類圖書也是古代圖書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金剛經》、《心經》等佛教經典,以及相關的佛教典籍和論著,都體現了佛教文化的深刻內涵。
綜上所述,古代圖書種類繁多,不僅包括經典古籍、科技醫葯類圖書,還有文學作品以及佛教文化類圖書等。這些圖書不僅反映了古代社會的知識水平和文化氛圍,也為後世的文化傳承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礎。在研究和欣賞古代圖書時,我們可以從中領略到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

⑵ 30部必讀的國學經典書籍推薦

國學經典是我們需要多看的書籍,多看一些經典的國學有助於提高我們的文化修養,提高文學水平。下面是由我給大家帶來關於30部必讀的國學經典書籍推薦,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30部必讀的國學經典書籍推薦一
《論語》被公認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的孔子是影響中國文化,政治,制度等最深遠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記錄他及其弟子言行的《論語》被中國稱為"致聖"。

《道德經》老子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他所著的《道德經》博大精深,兩錢多年來,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科學家乃至普通百姓,紛紛從中汲取智慧。

《莊子》莊子是道家集大成者,在戰國時代那個動盪喧囂的環境中,他的思想映射出一片寧靜的光輝。《莊子》一書堪稱中華民族深邃而充滿內蘊的思想,資源與哲學寶庫,深刻地影響著中國的每一個人的靈魂。

《孟子》被譽為儒家"亞聖"的孟子之所以成為中國歷史上的百世之師,是因為其著作《孟子》中體現的深刻思想。孟子的一腔"浩然之氣",以及:"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節操.錢年之後依然可以想見其雄風。

《墨子》作為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墨子強本節用、強國富民的經濟理論,非攻反戰、防禦自衛的軍事思想,別開生面、體系完整的邏輯學說,都集中體現在《墨子》一書中。

《荀子》荀子堪稱集先秦諸子百家之大成者,對中國文化的傳承產生過重大影響。《荀子》中的五篇短賦,開創了以賦為名的文學體裁;他採用當時民歌形式寫的《成相篇》,文字通俗易懂,運用說唱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政治、學術思想,對後世也有一定影響。

《韓非子》能與儒家分庭抗禮的政治和哲學流派,秦國因此而完成統一大業,其犀利深刻的思想光芒照耀千古,還具有相當高的文學價值。《 韓非子》一書,重點宣揚了韓非法、術、勢相結合的法治理論。韓非"法""術"、 "勢"相結合的理論,達到了先秦法家理論的最高峰,為秦統一六國提供了理論武器,同時,也為以後的封建專制制度提供了理論根據。

《孫子兵法》中國古典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是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軍事理論著作,也是中國古籍在世界影響最大、最為廣泛的著作之一。它所闡述的謀略思想和哲學思想,被廣泛地運用於軍事、政治、經濟等各領域中。 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

《左傳》散文藝術的另一突出成就是善於寫人。《左傳》雖以年為經,以事為緯,並非自覺描寫人物,但畢竟涉及了形形色色的歷史人物。

全書有姓名可稽者,幾近三千之眾。其中形象較為鮮明、具有一定個性者為數不少。作者通過一系列政治、軍事、外交活動的描述,刻畫了許多各具性格特徵的動人形象。《左傳》散文藝術的又一突出成就是工於記言。
30部必讀的國學經典書籍推薦二
《楚辭》是我國第一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由於詩歌的形式是在楚國民歌的基礎上加工形成,篇中又大量引用楚地的風土物產和方言詞彙,所以叫"楚辭"。《楚辭》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代表作是《離騷》,後人因此又稱"楚辭"為"騷體"。

《呂氏春秋》是戰國末年(公元前221年前後) 秦國 丞相 呂不韋組織屬下門客們集體編纂的雜家著作,又名《呂覽》,在公元前239寫成,當時正是秦國統一六國前夜。

此書共分為十二紀、八覽、六論,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餘萬字。書中尊崇道家,肯定老子順應客觀的思想,但舍棄了其中消極的成分。

同時,融合儒、墨、法、兵眾家長處,形成了包括政治、經濟、哲學、道德、軍事各方面的理論體系。呂不韋的目的在於綜合百家之長,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為以後的秦國統治提供長久的治國方略。

《史記》記載了上自中國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 漢武帝元狩元年,共3000多年的歷史。全書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

作者司馬遷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使《史記》成為中國第一部,也是最出名的 紀傳體通史。史記》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

同時,《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魯迅稱其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漢書》-班固《漢書》與《史記》同為紀傳體史書。不同的是,《史記》起於傳說"三皇五帝",止於漢武帝時代,是一部通史;而《漢書》卻是專一記述西漢一代史事的斷代史。這種紀傳體的斷代史體裁,是班固的創造。從此以後,歷代的"正史"都採用了這種體裁。這是班固對於我國史學的重大貢獻。

《史通·六家》說:"如《漢書》者,究西都之首末,窮劉氏之廢興,包舉一代。撰成一書。言皆精煉,事甚該密,故學者尋討,易為其功。自古迄今,無改斯道。"

《論衡》-王充 《論衡》書不僅對漢儒思想進行了尖銳而猛烈的抨擊(但它並不完全否定儒學),而且它還批判地吸取了先秦以來各家各派的思想,特別是道家黃老學派的思想,對先秦諸子百家的"天道"、"禮和法"、"鬼神與薄葬"、"命"、"性善和性惡"等等,都進行了系統的評述。因此,後人稱《論衡》書是"博通眾流百家之言"的古代小網路全書。盡管《論衡》書不可能擺脫當時時代的局限,用自然主義和直觀的觀察來描述世界,特別是在社會歷史觀上基本是唯心論的,但它產生在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歷史時期,即封建國家處於統一和強大、儒學與讖緯神學相結合,成為統治階級的正統思想的時期,它敢於宣布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的,敢於不承認鬼神的存在,敢於向孔孟的權威挑戰,並確立了一個比較完整的古代唯物主義體系,這在歷史上是起了劃時代的作用的。它對今後的唯物主義者、無神論者,諸如魏晉時期的哲學家楊泉、南朝宋時的思想家何承天、南朝齊梁時的無神論者范縝、唐朝時期的劉禹錫和柳宗元、明清之際的思想家王夫之等等,都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嵇康集》三國魏文學家、思想家、音樂家。字叔夜。譙國(今安微 宿縣西南)人。

與魏宗室通婚,官中散大夫,世稱嵇中散。崇尚老莊,講求養生服食之道。為"竹林七賢"之一,與阮籍齊名。

因倡言"非湯武而薄周孔",且不滿當時掌權之司馬氏集團,遭鍾會構陷,為司馬昭所殺。

在哲學上,認為"元氣陶鑠,眾生稟焉"(《明膽論》),肯定萬物均稟受元氣而生。又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之說,主張返回自然,厭惡儒家煩瑣禮教。魯迅稱其文"思想新穎,往往與古時舊說反對",《與山世源絕交書》、《難自然好學論》等為代表作。

詩長於四言,風格清峻,有《幽憤詩》傳世。所撰《聲無哀樂論》,認為音樂本身無哀樂可言,同一音樂可以引起不同感情。善鼓琴,所彈《廣陵散》尤著名,並作《琴賦》,對琴之奏法及表現力,均作細致描寫。所著有《嵇中散集》,已散佚。

後人輯本,以魯迅所輯校《嵇康集》為最詳備。

《陶淵明集》陶詩沿襲魏晉詩歌的古樸作風而進入更純熟的境地,像一座里程碑標志著古樸的歌詩所能達到的高度。陶淵明又是一位創新的先鋒。

他成功地將"自然"提升為一種美的至境;將玄言詩註疏老莊所表達的玄理,改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使詩歌與日常生活相結合,並開創了田園詩這種新的題材。他的清高耿介、灑脫恬淡、質仆真率、淳厚善良,他對人生所作的哲學思考,連同他的作品一起,為後世的士大夫築了一個"巢",一個精神的家園。

一方面可以掩護他們與虛偽、丑惡劃清界限,另一方面也可使他們得以休息和逃避。他們對陶淵明的強烈認同感,使陶淵明成為一個永不令人生厭的話題。 陶淵明是中國士大夫精神上的一個歸宿,許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後,或厭倦了官場的時候,往往回歸到陶淵明,從他身上尋找新的人生價值,並藉以安慰自己。

白居易、蘇軾、陸游、辛棄疾等莫不如此。於是,不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國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壘,用以保護自己出處選擇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們心目中高尚的藝術境地。

《世說新語》-劉義慶 《世說新語》的文字﹐一般都是很質朴的散文﹐有時幾如口語﹐而意味雋永﹐在晉宋人文章中也頗具特色﹐因此歷來為人們所喜讀﹐其中有不少故事﹐成了詩詞中常用的典故。

《文心雕龍》共50篇,包括總論、文體論、創作論、批評論4個主要部分。

總論5篇,論"文之樞紐",是全書理論的基礎;文體論20篇,每篇分論一種或兩三種文體,對主要文體都作到"原始以表末,釋名以章義,選文以定篇,敷理以舉統";創作論19篇,分論創作過程、作家個性風格、文質關系、寫作技巧、文辭聲律等問題;批評論5篇,從不同角度對過去時代的文風、作家的成就提出批評,並對批評方法作了專門探討;最後一篇《序志》說明自己的創作目的和全書的部署意圖。

這部著作雖然分為四個方面,但其理論觀點首尾一貫,各部分之間又互相照應。正如作者在《附會篇》中所說:"眾理雖繁,而無倒置之乖;群言雖多,而無棼絲之亂。"其體大精思,在古代文學批評著作中是空前絕後的。

《六祖壇經》在《壇經》中所見的如來藏系統的經典,除以上所舉的《大涅盤經》和《維摩經》之外,尚有《菩薩戒經》、《法華經》、《華嚴經》、《觀無量壽佛經》、《大乘本生心地觀經》等。

《韓昌黎文集》盛世中唐的瑰麗詩文。

《資治通鑒》(常簡作《通鑒》),由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共294卷,歷時19年完成。主要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到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筆,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1] 《資治通鑒》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1] ,在中國官修史書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
30部必讀的國學經典書籍推薦三
《蘇東坡全集》蘇東坡,即蘇軾,為北宋文學家,書畫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蘇洵,弟蘇轍和稱"三蘇",蘇東坡在政治上恪守傳統禮法,而又有改4革弊政的抱負,

故在仕途上多經坎坷。他性格豪邁,詩詞汪洋恣肆,清新豪健,開創豪放一派。他心胸坦盪,在書法上雖取法古人,卻又能自創新意,充滿了天真爛漫的趣味。同時,他善繪畫,喜作枯木怪石。蘇東坡自稱平生有三不如人的事隋,即喝酒,下棋及唱曲子,但他的詩文、書、畫卻名垂後世。其文學精神更直得後人學習。

《四書》章句集注,朱熹是理學的集大成者,中國封建時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學術思想,在中國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統治階級的官方哲學,標志著封建社會意識形態的更趨完備。元朝皇慶二年(1313)復科舉,詔定以朱熹 《四書集注》試士子,朱學定為科場程式。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科舉以朱熹等"傳注為宗"。朱學遂成為鞏固封建社會統治秩序的強有力精神支柱。它強化了"三綱五常",對後期封建社會的變革,起了一定的阻礙作用。朱熹的學術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影響。朱熹的主要哲學著作有《四書集注》、《四書或問》、《太極圖說解》、《通書解》、《西銘解》、《周易本義》、《易學啟蒙》等。此外有《朱子語類》,是他與弟子們的問答錄。所以要看看哦!

《傳習錄》是中國明代哲學家、宋明道學中心學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字陽明)的語錄和論學書信。"傳習"一辭源出自《論語》中的,傳不習乎"一語。傳習錄》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展的重要資料。《傳習錄》集中反映了王陽明的心性之學,在中國古代哲學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直到今天,王陽明的思想在當代新儒家中仍有其深刻的影響。本世紀的許多思想家和學者一直致力於對它作現代解釋並力圖克服其偏失。

《焚書》李贄於萬曆十八年(1590年)64歲高齡時著《焚書》,又稱《李氏焚書》,6卷。他死後由門人汪本軻編輯成集,刻於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的《續焚書》,5卷。兩書收錄了這位著名思想家、文學家生前所寫的書信、雜著、史評、詩文、讀史短文等,表明了他的政治思想和哲學思想,是我們研究李贄生平和思想的重要著作。

李贄最痛恨維護封建禮教的假道學和那些滿口仁義道德的衛道士、偽君子。

他指斥那些所謂的道學家們:名心太重,回護太多。"實多惡也,而專談志仁無惡;實偏私所好也,而專談泛愛博愛;實執定己見也,而專談不可自是。""及乎開口談學,便說爾為自己,我為他人;爾為自私,我欲利他",實際上都是"讀書而求高第,居官而求尊顯",全是為自己打算,"無一厘為人謀者"(《焚書·答耿司寇》)。

如此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偽君子,反倒不如"市井小夫"與"力田作者"實實在在,幹啥說啥(同上)。他還進一步指斥道學家們是一群道貌岸然的假道學,"陽為道學,陰為富貴,被服儒雅,行若狗彘"(《續焚書·三教歸儒說》)。

道學家滿口仁義道德,實際上是借道學這塊敲門磚,"以欺世獲利",為自己謀取高官利祿,他們"口談道德而心存高官,志在巨富"(《焚書·又與焦弱候》)。李贄對程朱理學及衛道士們的揭露真可謂一針見血,句句中的。

《日知錄》顧炎武的學術成就和政治思想在歷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不但開有清一代學風,而且中國近代的政治變革也從他那裡吸取了精神力量。梁啟超在《清代學術概論》中指出:"清代儒者以朴學自命以示別於文人,實炎武啟之。最近數十年以經木而影響於政體,亦遠紹炎武之精神也。"

《明夷待訪錄》本書誕生於明清之際,是一部具有啟蒙性質的批判君主專制,呼喚民主政體的名著。《學校》主張擴大學校的社會功能,使之有議政參政的作用,說:"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為是非,而公屬是非於學校","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於學校,而後設學校之意始備。"黃宗羲所設想的未來學校,相似於近代社會輿論中心和議會的機構。黃宗羲雖然沒有從根本上否定君和臣的設置,但主張君主開明立憲制,加強平等因素,擴大社會對執政者的監督權力,有近代民主政治的思想。這種思想並非受西方文明的影響,而是從中國傳統文化中發展出來的,因而更加可貴。這部書受到清朝統治者的查禁,直至清末才重見天日,受到譚嗣同、梁啟超等人的重視和贊許。

《讀通鑒論》是明末清初進步思想家、史學家王夫之晚年的歷史評論性著作。在對歷史發展的認識上,《讀通

鑒論》指出"生有生之理,死有死之理,治有治之理,亂有亂之理,存有存之理,亡有亡之理。天者,理也,其命,理之流行者也……。違生之理,淺者以病,深者以死。人不自知而自取之,而自昧之……夫國家之治亂存亡,亦如此而己矣。"卷二十四國家的治亂存亡與人的生死壽夭一樣都有自己的規律,並且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被人所認識和掌握的。基於這種思想認識,作者認為秦始皇廢除分封行郡縣,是歷史進步和歷史發展趨勢的必然結果,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秦代以下,郡縣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勢之所趨,豈非理而能然哉?" 卷一,被分封行郡縣變革的成功是順應了"勢之所趨",符合"理"——歷史發展客觀規律的結果。作者還進一步帶證地指出"秦以私天下之心而罷侯置守,而天假其私而行其大公"卷一,秦始皇是出於"私天下"的動機而實行郡縣制的,而歷史規律的必然性又恰恰是通過秦始皇主觀動機這一偶然性體現出來的。

《龔自珍全集》屬中國古典文學叢書,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人間詞話》《人間詞話》是著名國學大師王國維所著的一部文學批評著作。接受了西洋美學思想之洗禮後,以嶄新的眼光對中國舊文學所作的評論。表面上看,《人間詞話》與中國相襲已久之詩話,詞話一類作品之體例,格式,並無顯著的差別,實際上,它已初具理論體系,在舊日詩詞

論著中,稱得上一部屈指可數的作品。甚至在以往詞論界里,許多人把它奉為圭臬,把它的論點作為詞學,美學的根據,影響很是深遠。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是晚清以來最有影響的著作之一。

猜你喜歡:

1. 30歲必讀的書籍

2. 30本人生必讀的勵志書籍推薦

3. 30本成功人士必看書籍

4. 人生必讀的30本經典書籍以及推薦理由

5. 30歲前必讀的經典書籍

6. 經典國學書籍讀後感

7. 30部必讀國學經典

⑶ 中國古典文學代表書目

1、《山海經校注》,袁珂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2、《詩經注析》,程俊英、蔣見元注析,中華書局。(亦可用其他《詩經》全注本,如陳子展《詩經直講》等)

3、《楚辭補注》,(宋)洪興祖補注,中華書局。(亦可用其他《楚辭》全注本)

4、《春秋左傳注》,楊伯峻編著,中華書局。

5、《論語新解》,錢穆註解,三聯書店。(亦可用其他《論語》全注本)

6、《孟子譯注》,楊伯峻譯注,中華書局。

7、《老子校釋》,朱謙之校釋,中華書局。(亦可用其他《老子》全注本)

8、《莊子集釋》,(清)郭慶藩集釋,中華書局。(亦可用其他《莊子》全注本)

9、《史記》,(西漢)司馬遷著,中華書局。

10、《漢書》,(東漢)班固著,中華書局。

11、《三曹詩選》,余冠英選注,人民文學出版社。

12、《樂府詩選》,余冠英選注,人民文學出版社。

13、《六朝文絜譯注》,(清)許槤選,曹明綱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4、《曹植集校注》,趙幼文校注,人民文學出版社。

15、《陶淵明集箋注》,袁行霈箋注,中華書局。(亦可用其他《陶淵明集》全注本)

16、《世說新語校箋》,徐震堮校箋,中華書局。(或用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中華書局)

17、《搜神記》,(晉)干寶著,汪紹楹校注,中華書局。

18、《唐詩選》,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編,人民文學出版社。(亦可用其他大型唐詩選注本,包括沈德潛的《唐詩別裁》,乃至上海辭書出版社的《唐詩鑒賞辭典》、陳伯海《唐詩匯評》)

19、《唐宋詞選》,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編,人民文學出版社。

20、《李太白全集》,(清)王琦注釋,中華書局。(亦可用其他《李白集》全注本,乃至各種規模較大的《李白詩選》)

21、《杜詩鏡銓》,(清)楊倫撰,上海古籍出版社。(亦可用其他《杜甫集》全注本,乃至各種規模較大的《杜甫詩選》)

22、《王維集校注》,陳鐵民校注,中華書局。(亦可用其他《王維集》全注本,乃至各種規模較大的《王維詩選》)劉學鍇、余恕誠撰、中華書局出版的《李商隱詩歌集解》)

23、《唐宋八大家文選》,牛寶彤選,甘肅教育出版社。(亦可用類似選本,或高海夫主編、三秦出版社出版的《唐宋八大家文鈔校注集評》)

24、《古文觀止譯注》,(清)吳調侯、吳楚材選,李國章等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25、《唐人小說》,汪辟疆校錄,上海古籍出版社重印本。

26、《宋詩選注》,錢鍾書選注,人民文學出版社。

27、《宋詞三百首》,朱孝臧選編,唐圭璋箋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28、《蘇軾選集》,王水照選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29、《陸游詩選》,游國恩選注,人民文學出版社。

30、《稼軒詞編年箋注》(修訂本),鄧廣銘箋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31、《資治通鑒》,司馬光著,中華書局。

32、《全元散曲》,隋樹森輯,中華書局。

33、《明詩選》,杜貴晨選注,人民文學出版社。(亦可用其他明詩選本,如《明詩別裁》之類)

34、《清詩精華錄》,錢仲聯、錢學增選注,齊魯書社。(亦可用其他清詩選本,如《清詩別裁》之類)

35、《近代詩鈔》,錢仲聯編輯,江蘇古籍出版社。(亦可用其他近代詩選本。)

36、《琵琶記》,(元)高明著,錢南揚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37、《西廂記》,(元)王實甫著,王季思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38、《牡丹亭》,(明)湯顯祖著,徐朔方、楊笑梅校注,人民文學出版社。

39、《桃花扇》,(清)孔尚任著,王季思等校注,人民文學出版社。

40、《長生殿》,(清)洪升著,徐朔方校注,人民文學出版社。

41、《三國演義》,(明)羅貫中著,人民文學出版社。(亦可用其他版本,以下諸書同)

42、《水滸傳》,(明)施耐庵著,人民文學出版社。

43、《西遊記》,(明)吳承恩著,人民文學出版社。

44、《紅樓夢》,(清)曹雪芹著,人民文學出版社。

45、《儒林外史》,(清)吳敬梓著,人民文學出版社。

46、《聊齋志異》,(清)蒲松齡著,人民文學出版社。

47、《老殘游記》,(清)劉鶚著,人民文學出版社。

48、《孽海花》,(清)曾樸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49、《中國文化讀本》,董乃斌主編,上海大學出版社。50、中國文學史,在章培恆、袁行霈、郭預衡主編的三種或劉大傑《中國文學發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年版)中,任選一部通讀。

51、魯迅《中國小說史略》,見《魯迅全集》,或單行本,人民文學出版社。

52、王國維《宋元戲曲史疏證》,王國維著,馬美信疏證,復旦大學出版社。

53、劉師培《中國中古文學史》,人民文學出版社。

54、聞一多《唐詩雜論》,見《聞一多全集》,開明書店。亦有其他版本及單行本。

55、錢鍾書《七綴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56、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上海古籍出版社。

57、《中國歷代文論選》(四冊),郭紹虞主編,上海古籍出版社。

58、《文心雕龍注》,範文瀾撰,人民文學出版社。(亦可用其他《文心雕龍》全注全譯本)

59、《詩品集注》,曹旭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60、《滄浪詩話校釋》,郭紹虞撰,人民文學出版社。

61、《藝槪》(清)劉熙載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62、《人間詞話》,王國維著,人民文學出版社。(此書有多種注釋本,均可參用)

63、《經典常談》,朱自清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64、《經子解題》,呂思勉著,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65、《詩詞格律》,王力著,中華書局。

66、《書目答問補正》,張之洞著、范希曾補正,上海古籍出版社。

67、《中國目錄學史》姚名達著,上海書店出版社。

68、《中國古典小說導論》,夏志清著,安徽文藝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