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古典 » 為什麼要讀經典

為什麼要讀經典

發布時間: 2022-05-12 04:58:06

① 我們為什麼要讀經典

今天想來,不外乎以下幾個理由:【其一,經典質量高,相對於快餐文字而言,閱讀經典不僅僅可以產生更多的閱讀快感,尤其可以增長見識;其二,經典在文化交流和文化生活中運用得最多,讀經典本身意味著掌握來更為有效的交際工具;其三,對於正在求學的人而言,考試的題目往往要觸及經典。對於寫作的人而言,讀經典則意味著可以從中汲取更多的養分……】【←此為概括性文字】
日本作家小泉八雲說:「不要買那隻讀一遍不能使人重讀的書。」他又說,「與其讀一百部好書,不如將五十部重讀一遍。」——好書,是需要反復閱讀的。
毫無疑問,當我們在書店裡隨手拿起一本新推出的書,那手頭的東西顯然還不是經典。經典的定義應該是這樣的:當越來越多的人不約而同地反復閱讀同一本書,這本書因此得以刻進更多人的腦海里。這樣,一本新的經典就誕生了。
讀書當度經典,讀經典猶如與大師對話。卡爾維諾、列夫.托爾斯泰、莎士比亞、馬克.吐溫、馬爾克斯……這些人在書桌上排成隊,他們有些頭角崢嶸,有些面目慈祥,有些滔滔不絕、口若懸河,有些人卻僅僅設置思考的路障,留給你足夠的空間去思索,去探險。當帕斯卡爾告訴你「人是會思想的蘆葦」,當雨果向你展示鐵面人殘酷的微笑,人生,或者超越人生的話題和思索,往往就此展開。至於那書桌上的一本本書,多像級級通往光明之路的台階。而經典的閱讀,也就此展開。

② 為什麼要閱讀經典

主要是為了文化傳承的需要。如果你不想完全拋棄自己的民族文化傳統,那麼閱讀代表自己文化傳統的典範性文本,是承繼傳統的一種必要的方式。然而其意義又不止於此。就個人的修養而言,閱讀文本經典是使閱讀者經歷一番文化濡化的過程,它可以不知不覺的改變人的氣質。受傳統文化資源熏陶得比較多的人和受熏陶比較少的人,其氣質風度是截然不同的。朱熹就說過,讀書的目的之一就是讓人變化氣質。讀古人書、與古賢為伍,是一個人精神境界高尚的表現,可以提示人們不要墮入俗流。有時稱贊一個人的文章寫得好,會驚嘆地說這是古人的文章,這是極高的獎賞。古人、古賢、古書,都是傳統文化積淀的代稱,接觸多了,勢必使一個人的氣質發生潛移默化的變化。很多人都發生氣質的變化,一個時代的社會風氣就會隨之發生變化。所以閱讀本民族的文化經典,在個人,可以變化氣質;對社會而言,可以轉移風氣。

③ 為什麼我們需要閱讀文學經典

這是個很好的問題。然而,它需要一些定義才能正確回答。表面上看,答案很簡單。這可能很重要,也可能不重要如果你選擇閱讀經典書籍。如果你不讀一本經典書籍,你的生活可能不會有太大改變……永遠不會。然而,讓我們假設您將要閱讀一本經典書籍,因此想知道它可能對您有什麼好處。

人們可能會考慮閱讀經典的最後一個原因是,它讓我們接觸到故事和對話的藝術。在推特(Twitter)主導的現在時中,我們用光點和話題標簽交流,但這些往往不是表達意義或真相的最佳容器。意義和真相都是通過故事情節或一場良好的對話來體現的。想想你最近一次被誤解的時候。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情況?這很有可能是由於溝通方式不夠清晰,也沒有經過深思熟慮而導致的。

總之,如果你想要被帶到另一個地方,或者如果你想要在一個完全不同的層面上思考,或者如果你只是想更好地交流,考慮閱讀一本經典書籍,看著它在你的眼前展開。如果這些東西都不有趣,不要擔心,就再吃一塊玉米餅,看看你的Facebook動態。一切都會好的。

④ 為什麼讀經典

要用人類、民族文明中最美好的精神食糧來滋養我們的下一代,使他們成為一個健康、健全發展的人。
如果今天我們口喊經典閱讀,年輕一代或者大眾,卻都不讀原著,只讀別人的解釋,這就會誤事,會造成比我們想像的更加嚴重的後果,說不定比不讀更壞。
為什麼要如此熱衷於「經典閱讀」?「經典」是時代、民族文化的結晶。人類文明的成果,就是通過經典的閱讀而代代相傳的。這幾年我提出過一個概念:「作為民族精神源泉的經典」,當這個民族在現實生活中遇到問題的時候常常可以到這樣的經典那裡吸取精神的養料,然後面對自己所要面對的問題。每個國家都有幾部經典,可以說家喻戶曉,滲透到一個民族每一個人的心靈深處。就文學經典而言,英國的莎士比亞,俄國的普希金、托爾斯泰,德國的歌德,等等,都是進入國民基礎教育,紮根在青少年心上,成為他們民族年輕一代的精神的「底子」的。具體到我們中國,我曾提出這樣的設想,要在中學(或者大學)開設四門基本經典的選修課:《論語》、《莊子》選讀,唐詩選讀,《紅樓夢》選讀,魯迅作品選讀。——當然,究竟哪些是我們民族「精神源泉的經典」,該在中學(大學)開設什麼基本經典選讀課,這都是可以討論的;但這樣的經典閱讀,實在是民族精神建設的一件大事,是應該認真對待的。
而且,在當下在青少年中提倡經典閱讀,還有某種迫切性。青少年時期,讀不讀書,讀什麼書,都不是小問題。現在我們這兩方面都出了問題。首先是不讀書:一方面是在應試教育的壓力下,除了課本和應考復習資料以外,沒有時間、精力,也無興趣讀其他任何「與考試無關」的書,老師、家長也不允許讀;另一方面,如果有一點課余時間也耗在影視和網路閱讀上。——我並不反對影視和網路閱讀,並且認為影視和網路確實提供了閱讀的新的可能性,擴大了人們的視野,而且其明顯的愉悅性對青少年具有巨大的誘惑力,這都是應該充分肯定的,但其局限也是明顯的:有可能削減,以至取消了深度閱讀和個性化閱讀,因此如果以影視、網路閱讀代替經典文本閱讀,就會有很大的問題。這里還有一個讀什麼書的問題。像魯迅所說,胡亂追逐時髦,「隨手拈來,大口大口地吞下」的閱讀——這頗有些類似今天的「快餐式閱讀」,吃下的「不是滋養品,是新袋子里的酸酒,紅紙包里的爛肉」:當下中國讀書市場上這樣的「新袋子」、「紅紙」包裝,實在是太多了,沒有經驗的青少年特別容易上當,但吃下去的卻是「爛肉」、「酸酒」,仰賴這樣的「快餐」長大,是可能成為畸形人的。魯迅因此大聲疾呼:「我們要有批評家」,給青少年的閱讀以正確的引導。「經典閱讀」正是這樣的導向:要用人類、民族文明中最美好的精神食糧來滋養我們的下一代,使他們成為一個健康、健全發展的人。
近年來,我在和中學生和大學生的交談中,還經常討論到一個或許是更為根本的問題,就是「價值理想重建,信仰重建」的問題。很多青少年都為自己信仰的缺失,生活失去目標,人生動力不足而感到困惑。我總是引用魯迅的話作回答:不要去找什麼「導師」,要自己「聯合起來」,尋找自己的路。但我也總是給他們提出兩條建議。一是信仰、價值理想,都不是憑空建立起來,而是要有豐厚的文化基礎。這就要趁年輕,在校學習時間充分,精神集中,大量讀書,特別是古今中外的經典,以吸取最廣泛的精神資源,吸收得愈多愈廣,精神底氣愈足,就愈能在獨立的選擇、消化、融會、創造中建立起自己的信念和理想。另一方面,信仰、理想又不是在書齋里苦思冥想所能構建起來的,這就必須有社會實踐;因此,我建議他們,在校期間,在以主要精力讀書的同時,適當參加一些社會實踐活動,特別是到中國社會底層,以了解真實的中國,和腳下的這塊土地,土地上的人民,土地上的文化,建立某種血肉聯系,這就為自己確立基本的人生理想、目標,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我的這兩點建議,對討論經典閱讀,也是有意義的。它強調:閱讀經典,不僅是為了增長知識,更是要從中吸取精神資源;經典的選擇與閱讀,必須有開闊的視野,不僅要讀古代經典,還要讀現代經典,不僅要讀中國經典,而且要讀外國經典,不僅要讀西方經典,還要讀東方國家的經典,不僅要讀文學經典,還要讀社會科學、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的經典,等等,絕不能將任何一個經典絕對化,神聖化,弔死在一棵樹上;而在閱讀經典的同時,還要閱讀生活這部「大書」,關心、參與現實生活的創造,在生活實踐中加深對經典的理解。集中到一點,就是不要為讀經典而讀經典,目的是要促進自己的精神成長,我們是為了「立人」而閱讀經典。

⑤ 為什麼要讀經典,讀了有哪些好處

我想主要是為了文化傳承的需要。如果你不想完全拋棄自己的民族文化傳統,那麼閱讀代表自己文化傳統的典範性文本,是承繼傳統的一種必要的方式。其意義又不止於此。就個人的修養而言,閱讀經典文本是使閱讀者經歷一番文化濡化的過程,它可以改變人的氣質。受傳統文化資源熏陶得比較多的人和受熏陶比較少的人,其氣質風度是截然不同的。朱熹就說過,讀書的目的之一就是讓人變化氣質。讀古人書、與古賢為伍,是一個人精神境界高尚的表現,可以提示人們不要墮入俗流。有時稱贊一個人的文章寫得好,會驚嘆地說這是古人的文章,這是極高的獎賞。古人、古賢、古書,都是傳統文化積淀的代稱,接觸多了,勢必使一個人的氣質發生潛移默化的變化。很多人都發生氣質的變化,一個時代的社會風氣就會隨之發生變化。所以閱讀本民族的文化經典,在個人,可以變化氣質;對社會而言,可以轉移風氣。以上為網路截取,希望對你有幫助。

⑥ 我們為什麼要倡導誦讀經典

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經、史、子、集的文字中散發著中華傳統文化思想的芬芳。對這些經典的誦讀,就成了走近先賢思想文化的第一步。它是啟發人智與慧的源泉;培養優秀人格的築基石;亦是為師者傳道授業解惑的法門。書聲朗朗,正本清源,那一刻恍若置身過去,與聖賢對話,親耳聆聽聖賢的教誨。

經典誦讀教學以「誦讀」為切入點,把每篇經典作品作為一個整體來吟誦、涵詠與體驗,還先賢文章以「文氣」。「誦」與「讀」的世界,常常聯系在一起。「誦」為「諷」,理解為聲,抑揚頓挫的讀。「讀」閱讀之意。「誦」注重發文之聲而「讀」重解文之意,它是一種注重「音義結合」的「口誦心惟」的閱讀方式。

回溯中國上千年的教育歷史,「經典誦讀」一直是作為學習經、史子、集的教學方法,古已有之並發展至今。但隨著時代的發展,文化背景的演變。子曰:「不學詩,無以言」。中國,三千年的詩禮相傳,三千年的母語如歌。小學階段,是孩子記憶最佳的時候,廣泛誦讀中華傳統經典,讓孩子們可以積累知識,開闊視野,提高修養,塑造優秀的人格。

「為學者、必有初、小學終、至四書」,「孝經通、四書熟、如六經、始可讀」。聰明的古人,在古時候就早已對經典誦讀的序列作了清晰規劃。低年級的孩子是在《童謠》、《兒歌》、《唐詩》和《三字經》中感觸誦讀的美麗啟蒙;中年級的孩子的賞析能力在《笠翁對韻》,《弟子規》、《論語》中慢慢提升;高年級孩子的心智在《名家散文》、《唐詩宋詞》、《大學》、《中庸》、《孟子》中漸漸成熟。

現代很多學生對經典誦讀學習缺失興趣,不願意主動提高自己的經典誦讀能力。我們的老師們給學生經典誦讀的時間又往往不夠。「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經典誦讀不該是歷史的記憶,和展架上的擺設,它鮮活地活躍在孩子們學習生活的每個角落。

誦讀經典提倡調動多種感官技能,做到眼到、耳到、心到。只有這樣,才能在聲律變化中品味文言韻味之美;才能調動多種感官分析、理解以及體悟文章的深層含義與作者的思想感情;並最終通過經典誦讀感悟到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現實意義。教師為學生創造適宜的誦讀經典環境與氛圍。學生才會對所讀內容深思熟慮,涵詠體悟,在腦海里形成個性化解讀,理解誦讀的意義。

關於經典誦讀,南宋大儒朱熹說,「要讀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誦數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清代古文家曾國藩談到自己的誦讀體會時說:「非高聲朗讀則不能展其雄偉之概,非密詠恬吟則不能探其深遠之韻。」

我們應該學會在誦讀中對經典品讀、品鑒與品味。品讀其音美,在錯落有致的平仄聲中,聆聽遠古傳來的陣陣金聲玉振。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如何讓誦讀變得更加有趣、有效呢?讓孩子們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中愛上誦讀,學會誦讀。品鑒其義美,理解先賢的寫作情態,感其仁義之心,悟大學之道,養天地浩然之正氣。

「至今齊魯遺風在,十萬人家好讀書。」一個崇尚讀書的民族一定是一個理性而優秀的民族;一個崇尚讀書的社會一定是一個充滿希望的社會;一個崇尚讀書的國家,一定是一個健康而生機勃勃的國家。

⑦ 我們為什麼要閱讀中國經典名著

由此看來,閱讀中華經典名著對於人的成長是極有好處的,而且做為新世紀的炎黃子孫,如果不懂得我國的名著作品,將會非常遺憾。

經典的閱讀,對於人類歷史的自我了解、當下繼承和未來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可以說,人類世世代代的關於世界、社會和人生的根本性智慧和思考就最為集中地表現和反映於經典之中。

就此而言,我們每個時代的真正閱讀,須臾不可離開經典,無視甚至輕視經典的閱讀,仿用黑格爾一句話,就無法把握「在經典中的它的時代」。

基於這一理解,我們必須保持對經典的尊重和重視,閱讀經典應成為任何一個時代都是最為重要也是最為根本的閱讀。經典著作永遠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⑧ 我們為何要讀經典作品

經典是這樣一種著作,它永遠不會完結它所要述說的東西。

讓我們先提出一些定義。

一、經典作品是那些你經常聽人家說「我正在重讀??」而不是「我正在讀??」的書。

至少對那些被視為「博學」的人是如此;它不適用於年輕人,因為他們處於這樣一種年齡:他們接觸世界和接觸成為世界的一部分的經典作品之所以重要,恰恰是因為這是他們的最初接觸。

代表反復的「重」,放在動詞「讀」之前,對某些恥於承認未讀過某部名著的人來說,可能代表著一種小小的虛偽。為了讓他們放心,只要指出這點就夠了,也即無論一個人在性格形成期閱讀多麼廣泛,總還會有眾多的重要作品未讀。

任何人如果讀過希羅多德和修昔底德的全部作品,請舉手。聖西門又如何?還有雷斯樞機主教?即使是十九世紀那些偉大的系列小說,通常也是提及多於讀過。在法國,他們開始在學校讀巴爾扎克,而從各種版本的銷量來判斷,人們顯然在學生時代結束後還在繼續讀他。但是,如果在義大利對巴爾扎克的受歡迎程度作一次正式調查,他的排名恐怕會很低。狄更斯在義大利的崇拜者是一小撮精英,他們一見面就開始回憶各種人物和片斷,彷彿在談論他們在現實生活中認識的人。米歇爾布托多年前在美國教書時,人們老是向他問起左拉,令他煩不勝煩,因為他從未讀過左拉,於是他下決心讀整個《魯貢瑪卡家族》系列。他發現,它與他想像中的完全是兩回事:它竟是寓言般的、神話學式的系譜學和天體演化學,他後來曾在一篇精彩的文章中描述這個體系。

上述例子表明,在一個人完全成年時首次讀一部偉大作品,是一種極大的樂趣,這種樂趣跟青少年時代非常不同(至於是否有更大樂趣則很難說)。在青少年時代,每一次閱讀就像每一次經驗,都會增添獨特的滋味和意義;而在成熟的年齡,一個人會欣賞(或者說應該欣賞)更多的細節、層次和含義。因此,我們不妨嘗試以其他方式:

二、經典作品是這樣一些書,它們對讀過並喜愛它們的人構成一種寶貴的經驗;但是對那些保留這個機會,等到享受它們的最佳狀態來臨時才閱讀它們的人,它們也仍然是一種豐富的經驗。

因為實際情況是,我們年輕時所讀的東西,往往價值不大,這又是因為我們沒耐性、精神不能集中、缺乏閱讀技能,或因為我們缺乏人生經驗。這種青少年的閱讀可能(也許同時)具有形成性格的作用,理由是它賦予我們未來的經驗一種形式或形狀,為這些經驗提供模式,提供處理這些經驗的手段,比較的措辭,把這些經驗加以歸類的方法,價值的衡量標准,美的範例:這一切都繼續在我們身上起作用,哪怕我們已差不多忘記或完全忘記我們年輕時所讀的那本書。

當我們在成熟時期重讀這本書,我們就會重新發現那些現已構成我們內部機制的一部分的恆定事物,盡管我們已回憶不起它們從哪裡來。這種作品有一個特殊效力,就是它本身可能會被忘記,卻把種籽留在我們身上。我們現在可以給出這樣的定義:

三、經典作品是一些產生某種特殊影響的書,它們要麼自己以遺忘的方式給我們的想像力打下印記,要麼喬裝成個人或集體的無意識隱藏在深層記憶中。

基於這個理由,一個人的成年生活應有一段時間用於重新發現我們青少年時代讀過的最重要作品。即使這些書依然如故(其實它們也隨著歷史角度的轉換而改變),我們肯定已經改變了,因此後來這次接觸也就是全新的。

所以,我們用動詞「讀」或動詞「重讀」也就不真的那麼重要。事實上我們可以說:

四、一部經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讀都好像初讀那樣帶來發現的書。

五、一部經典作品是一本即使我們初讀也好像是在重溫我們以前讀過的東西的書。

上述第四個定義可視為如下定義的必然結果:

六、一部經典作品是一本從不會耗盡它要向讀者說的一切東西的書。

而第五個定義則隱含如下更復雜的方程式:

七、經典作品是這樣一些書,它們帶著以前的解釋的特殊氣氛走向我們,背後拖著它們經過文化或多種文化(或只是多種語言和風俗習慣)時留下的足跡。

這同時適用於古代和現代經典。如果我讀《奧德賽》,我是在讀荷馬的文本,但我也不能忘記尤利西斯的歷險在幾個世紀以來所意味的一切事情,而我不能不懷疑這些意味究竟是隱含於原著文本中,還是後來逐漸增添、變形或擴充的。如果我讀卡夫卡,我就會一邊認可一邊抗拒「卡夫卡式的」這個形容詞的合法性,因為我們老是聽見它被用於指稱可以說任何事情。如果我讀屠格涅夫的《父與子》或陀斯妥耶夫斯基的《惡魔》我就不能不思索這些書中的人物是如何繼續一路轉世投胎,一直到我們這個時代。

讀一部經典作品還一定會令我們感到意外,當我們拿它與我們以前所想像的它比較。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總要一再推薦讀第一手文本,盡量避免二手書目、評論和其他解釋。中學和大學都應加強這樣一個想法,也即任何一本討論另一本書的書,所說的都永遠比不上被討論的書;然而他們竭盡全力要讓學生相信的,事實上恰恰相反。這里存在一種流行很廣的價值的逆轉,即是說,導言、批評機器和書目被用得像煙幕,遮蔽了文本在沒有中間人的情況下必須說和只能說的東西——而中間人總是宣稱他們所知比文本自身還多。因此,我們可以總結:

八、一部經典作品是這樣一部作品,它不斷讓周圍製造一團批評話語的塵霧會,卻總是把那些微粒抖掉。

一部經典作品不一定要教一些我們不知道的東西;有時候我們在一部經典作品中發現我們已知道或總以為我們已知道的東西,卻沒有料到那個經典文本早就說了(或那個想法與那個文本有一種特殊聯系)。這種發現同時也是非常令人滿足的意外,例如當我們弄清楚一個想法的來源,或它與某個文本的聯系,或誰先說了,我們總會有這種感覺。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如下定義:

九、經典作品是這樣一些書,我們越是道聽途說,以為我們懂了,當我們實際讀它們,我們就越是覺得它們獨特、意想不到和新穎。

當然,發生這種情況通常是因為一部經典作品的文本「起到」一部經典作品的作用,即是說,它與讀者建立一種個人關系。如果沒有火花,這種做法就沒有意義:出於職責或敬意讀經典作品是沒用的,我們只應僅僅因為喜愛而讀它們。除了在學校:無論你願不願意,學校都要教你讀一些經典作品,在這些作品當中(或通過把它們作為一個基準)你以後將辨別「你的」經典作品。學校有責任向你提供這些工具,使你可以作出你自己的決定;但是,只有那些你在學校教育之後或之外選擇的東西才有價值。

只有在非強制的閱讀中,你才會碰到將成為「你的」書的書。我認識一位出色的藝術史專家,一個極其廣博的人,在他讀過的所有著作中,他最喜歡《匹克威克外傳》,他在任何討論期間,都會引用狄更斯這本書的片斷,並把他生命中每一個事件與匹克威克的生平聯系起來。漸漸地,他本人、宇宙及其基本原理,都在一種完全認同的過程中,以《匹克威克外傳》的面目呈現。如果我們沿著這條路走下去,我們就會形成對一部經典作品的想法,它既令人仰止又要求極高:

十、一部經典作品是這樣一個名稱,它用於形容任何一本表現整個宇宙的書,一本與古代護身符不相上下的書。

這樣一個定義,使我們進一步接近關於那本無所不包的書的想法,馬拉梅夢寐以求的那種書。但是一部經典作品也同樣可以建立一種不是認同而是反對或對立的強有力關系。盧梭的所有思想和行動對我都十分親切,但是它們在我身上催發一種要抗拒他、要批評他、要與他辯論的無可抑制的迫切感。當然,這跟我覺得他的人格與我的性情難以相容這一事實有關,但是,如果這么簡單的話,則我避免讀他就行了;事實是,我不能不把他看成我的作者之一。所以,我要說:

十一、「你的」經典作品是這樣一本書,它使你不能對它保持不聞不問,它幫助你在與它的關系中甚至在反對它的過程中確立你自己。

我不相信需要為我使用「經典」這個名稱辯解,我這里不用古代、風格和權威等字眼來區分。(關於這個名稱的上述種種意義的歷史,弗朗哥福爾蒂尼為《伊諾第網路全書》第三冊撰寫的「經典」條目有極詳盡的闡述。)基於我這個看法,一部經典作品的不同之處,也許僅僅是我們從一部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但在一種文化延續性之中有它自己的位置的作品那裡所感到的某種共鳴。我們可以說:

十二、一部經典作品是一部早於其他經典作品的作品;但是那些先讀過其他經典作品的人,一下子就認出它在眾多經典作品的系譜圖中的位置。

至此,我再也不能擱置一個關鍵問題,也即如何協調閱讀經典與閱讀其他一切不是經典的文本之間的關系。這個問題與其他問題有關,例如:「為什麼要讀經典作品,而不是讀那些使我們對自己的時代有更深了解的作品?」和「我們哪裡有時間和閑情去讀經典作品?我們已被有關現在的各類印刷品的洪水淹沒了。」

十三,一部經典作品是這樣一部作品,它把現在的噪音調校成一種背景輕音,而這種背景輕音是經典作品的存在不可或缺的。

十四,一部經典作品是這樣一部作品,哪怕與之格格不入的現在占統治地位,它也堅持成為一種背景噪音。

事實仍然是讀經典作品似乎與我們的生活步調不一致,我們的生活步調無法忍受把大段大段的時間或空間讓給人本主義者的悠閑;也與我們文化中的精英主義不一致,這種精英主義永遠也制訂不出一份經典作品的目錄來配合我們的時代。

這反而恰恰是萊奧帕爾迪的生活的環境:住在父親的城堡,他得利用父親莫納爾多那個令人生畏的藏書室,實行他對希臘和拉丁古籍的崇拜,並給藏書室增添了到那個時代為止的全部義大利文學,以及所有法國文學除了唱片小說和最新出版的作品,它們數量極少,完全是為了讓妹妹消遣(「你的司湯達」是他跟保利娜談起這位法國小說家時的用語)。萊奧帕爾迪甚至端起絕不算「新近」的文本,來滿足他對科學和歷史著作的極端熱情,讀布封的關於鳥類的習慣的著作,讀豐特奈爾關於弗雷德里克勒依斯的木乃伊的著作,以及羅賓森的關於哥倫布的著作。

今天,像青年萊奧帕爾迪那樣接受古典作品的熏陶,已難以想像,尤其是他父親莫納爾多伯爵的藏書室已經崩潰。說崩潰就是說那些古書已所剩無幾,也指新書已擴散到所有現代文學和文化里去。現在可以做的,就是讓我們每個人都發明我們理想的經典藏書室;而我想說,其中一半應該包括我們讀過並對我們有所裨益的書,另一些應該是我們打算讀並假設對我們有所裨益的書。我們還應該把一部分空間讓給意外之書和偶然發現之書。

我注意到,萊奧帕爾迪是我唯一提到的來自義大利文學的名字。這是那個藏書崩潰的結果。現在我應重寫整篇文章,使它明白表示,經典作品幫助我們理解我們是誰和我們所到達的位置,進而明白義大利經典作品對我們義大利人是不可或缺的,否則我們就無法比較外國的經典作品;同樣地,外國經典作品也是不可或缺的,否則我們就無法比較義大利的經典作品。

接著,我還真的應該第三次重寫這篇文章,以免人們相信之所以要讀經典作品是以為它有某種用途。唯一可以列舉出來討他們歡心的理由是,讀經典作品總比不讀好。

而如果有誰反對說,它們不值得那麼費勁,我想援引紀奧倫(不是一個經典作家,至少還不是一個經典作家,卻是一個現正被譯成義大利文的現代思想家):「當毒葯正在准備中的時候,蘇格拉底正在用長笛練習一支曲調。『這有什麼用呢?』有人問他。『至少我死前可以學習這支曲調。』」

⑨ 為什麼說讀書一定要讀經典的書籍

經典書籍的作者也許不會像備一堂課一樣,考慮讀者從中學到什麼、悟到什麼。但是讀者真的可以讀到一些東西,因為經典書籍都是通過某個故事來反映自己的見解,不管故事是真是假,但作者想反應的那種事態與人情是真的,而且每個人讀經典書籍時都能從中發現自己的影子。所以這類書籍的妙處就在於可以茶餘飯後消磨時光、也可高談闊論究其學問。對於經典類書籍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也就是這個原因。

每部經典類書籍都有直觀與隱喻兩種存在,有人讀其中的故事情節,有人讀人物背後的暗隱,這是一部書的價值所在,有正確的人生觀,以悲憫出發到人情再到平凡里的你和我都是如此的活在書里,我們都可以從書中見到自己的影子。

⑩ 為什麼要讀經典,讀了有哪些好處

原因:

  1. 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更為甚的是道德教育和孝道!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經典十分多。

  2. 經典是永遠不會被時代所拋棄,之所以稱之為經典,必是取精華部分為世人所傳閱,有我們應該學習的部分。

  3. 因為每一個民族、每一個時代精神的精華都凝聚於其中,人類最美好的創造都匯集於其中。人類精神文明的成果,就是通過經典的閱讀代代相傳的。

  4. 要給青年的閱讀以正確的指引。提倡「讀名作,讀經典」即是一種導向:惟有用前輩人所創造的最美好的精神食糧來滋養下一代,才能保證他們成為巴金所期待的「更純潔,更善良」的具有美好心靈的健全的「人」。

  5. 經典有助於我們的精神文化教育以及科學文化教育發展、陶冶我們的性情,開拓我們的精神空間。

好處:

  1. 多讀經典,可以提升我們的文化素質,做一個文明人,說文明話,做文明事的好公民。

  2. 閱讀能力建立廣泛閱讀興趣作文水平大為提高。

  3. 也可以提高理解能力提高綜合理解能力。

  4. 語言表達能力鍛煉出良好口才以及行為習慣和自信心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