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古典 » 如何研究國學經典碎片
擴展閱讀
冀教數學四下知識點 2025-02-02 03:43:38
廣州兒童拓展多少錢 2025-02-02 03:42:53

如何研究國學經典碎片

發布時間: 2022-05-12 04:33:16

Ⅰ 國學博大精深,國學經典浩如煙海,那麼我們應該從哪裡入手去了解國學、研討國學

首先,漢字字義是國學研究的敲門磚。

典籍是漢字組成的,不懂漢字字義就談不上研究經典。

古人的寫下的文字,是以當時的語義、語境為基礎的,脫離了當時語義、語境的解釋,是脫離經典本義和初衷的,也是會造成釋義的「言之無物」的,這樣的研究只能走進虛幻的泥潭,與研究的目的——應用是無益的。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傳承數千年,但是隨著時代的不同,漢字的字義一直在變化。研究不同時期的典籍,應該用不同時期的漢字字義為基礎。比如用《康熙字典》的釋義解釋先秦典籍,就會出現很多錯誤。

其次,研究國學,對先秦典籍,尤其是重要典籍的研究應該是重中之重。

國學雖然博大精深,但基礎理念、基本框架奠定於先秦,研究先秦典籍才能了解國學的精髓。

漢字的字義變化是有規律和方向的,古老的字義往往包含較新的字義,而用較新的字義逆推古老字義是很困難的。不同時期的典籍精髓的變化和漢字字義的變化是密切相關的。從先秦重要典籍入手,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Ⅱ 怎樣讀懂國學經典

《國史十六講》《管錐編》這些書你讀完了就可以了

《管錐編》是錢鍾書(錢鍾書)先生生前的一部筆記體的巨著。同他的《談藝錄》、《七綴集》、《槐聚詩存》、《寫在人生邊上》等不一樣,《管錐編》不能被歸入任何的學術體例當中。該書范圍由先秦迄於唐前,而涉及音韻、訓詁、經義、比較文化等多門學科。在本書中,錢先生對《周易》、《毛詩》、《左傳》、《史記》、《太平廣記》、《老子》、《列子》、《焦氏易林》、《楚辭》以及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等古代典籍進行了詳盡的縝密的考疏,體現了先生學貫中西的豐厚學養,代表了目前學術界的最高水平。

Ⅲ 學習國學,要從哪裡入手

國學博大精深,我們怎麼去學習國學呢?學習哪些內容呢?根據以往的經驗,建議從歷史入手,從國學經典入手,去感悟前人總結的人生的智慧。

圖片來源於網路

我們學習國學經典,要怎麼去學呢?古時候的人讀書的時候都是誦讀,老師教學生最初不教文意,先帶領學生朗讀。鑒於這一點現代很多人都提倡大家先去反復誦讀,去背誦。美其名曰熟能生巧,留著以後慢慢感悟。是不太看好這種學習方法的。一是浪費時間,其次還有一種說法叫熟視無睹,就像我們有很多成語,我們說了一輩子都沒搞懂怎麼用,比如我們很熟悉的成語瞞天過海,隔岸觀火等等,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會用嗎?而在三十六計中,古人卻用的很好,這就說明硬性記憶下的知識並不一定能產生智慧。智慧不在於記,而在於悟。佛教自從傳入中國以來,有多少人在虔誠的學佛?這個數字是非常龐大的,應該以億為單位,然而卻只有唐朝的南派禪宗六祖慧能法師的心得稱得上為經,叫《六祖壇經》,而別的人寫的心得只能稱為偈。六祖慧能法師就是提倡學佛在於悟而不在於誦經的人。很多人天天執迷於誦經,最終也沒有開悟,變成了執迷不悟。中國人婦孺皆知的智慧的化身諸葛亮,讀書的時候就是粗讀而不求甚解。當然在粗讀而不求甚解的背後,一定會有諸葛亮的反復思考和宏觀揣摩,才會促成諸葛亮出神入化的謀略智慧。我們學習國學提高智慧,需要的是要有一個宏觀的高度,從人性出發,用旁觀者的冷靜,去反復揣摩,才能夠達到化國學智慧為己有的效果。

Ⅳ 如何學習國學經典

正確對待國學經典
讀經並非文化復古,而在於追求民族復興,不忘聖賢教誨,方顯文化自信。學習優秀傳統文化,是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必然要求。因此,我們在讀經典時,還要樹立科學的文化觀。也就是要有與時俱進、統攬全局的眼光,要正確處理古與今、中與西的關系。我們既不能虛無傳統,又不能厚古薄今,更不能以古非今;既不能貶中揚西、崇洋媚外,又不能自我封閉、盲目排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們要把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與繼承紅色革命文化、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統一起來。
四、提高學習的效率和效果
在學習國學經典中,每個人可能有不同的途徑和方法,每個人有自己的經驗和體會。無論採取什麼途徑和方法,都是為了提高學習效率,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在此,筆者分享幾點認識和體會,希望對大家有借鑒意義。
第一,微觀深入,細讀文本。選擇優秀版本,逐字逐句、逐段逐篇地閱讀理解。國學經典版本較多,同一經典,不同版本,內容有差異,甚至有錯誤。因此,一定要選擇中華書局、上海古籍出版社、巴蜀書社、嶽麓書社、中州古籍出版社、三秦出版社等著名古籍出版社的圖書。
第二,宏觀把握,歸納概括。整體把握,不搞碎片化。每部經典都內涵豐富,學習者各有側重、各取所需,可以理解,但不能盲人摸象,只見部分、不見整體。在微觀深入、細讀文本的基礎上,要善於歸納總結,抽象概括其核心思想和基本精神,有些還要概括其原理和原則。
第三,入乎其內,出乎其外。常言道:不上高山,不顯平地;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熱愛經典,執著研讀,但不可偏執,視野開闊才不會鑽牛角尖。除了熟讀文本,還要深入了解經典的歷史背景、歷史地位、歷史作用和歷史評價。最好聽一些專家學者的專題報告,有助於開闊文化視野、明確文化方向、增強文化自信。
第四,化繁為簡,重在理解。莊子認為事物的精微之處,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所以,他提出「得意忘言」的主張,即利用比喻、象徵、暗示等方法,去獲得「言外之意」。王陽明曾提到讀書的「三個境界」:一是「記得」(背誦),二是「曉得」(理解),三是「明體」(心體)。他認為,讀書不在於死記硬背,也不在於讀了多少遍,而在於理解其思想,更在於內化於心、外化於行,做到「知行合一」。
第五,聯系實際,靈活應用。很多經典所講的原理和原則,可以與自己的生命、生活、修身結合,也可以靈活應用到經濟、政治、文化、軍事、外交

Ⅳ 如何藉助國學經典提高閱讀能力浯言表達能力以及語感和閱讀素養

任何閱讀國學經典的古文來提高閱讀能力的方法如下:
1 結合古文的時代背景閱讀
任何的一部著作都有它的時代背景,我們需要了解到它的歷史,政治,經濟等等大的環境,才能夠比較深入地理解作品本身的深刻含義。

2 結合自身的閱歷,實踐來閱讀
古為今用,國學中很多的思想都是幾千年來古人智慧的結晶。可以對我們今天的生活,工作起到非常重要的啟示作用。

3 掌握古文的基本閱讀技巧
① 掌握古文中的常見詞彙
比如,一次多義,通假字,虛詞等等。這些常用詞平時可以整理記錄下來,經常地翻閱查看,來加深理解。
② 掌握基本的語法結構
搞清楚古文中的常見的句式,學會聯繫上下文去理解它的意義。
這些都是閱讀的基礎,但不是要求你一下子就掌握所有的內容,才去閱讀古文,而是在閱讀的過程中,邊學習邊積累,今天看一遍,明天看一遍,看的多了,慢慢地也就容易理解了。

4 由易到難,分級閱讀
古文閱讀講究循序漸進,從簡單到復雜,先從比較容易閱讀和理解的著作開始。
一般,水平差的朋友可以尋找一些古文的翻譯批註版本,對照著自己閱讀古文時候的理解,對比白話文的解釋,來加深學習的效果,等到水平到了一定的程度,就可以閱讀更加深入的著作。
古文能力的提升需要大量的閱讀。先從簡單的,容易理解的,故事性強的書籍開始,比如水滸傳,聊齋志異等,後面就逐漸增加難度,比如資治通鑒,史記等等。

5 多讀多背, 培養語感
古人讀書,學習的方法,跟我們現代人的古文學習有很大的不同,他們往往先背誦經典的著作,積累到自己的大腦裡面,剛開始,不求甚解,而是等到自己的理解水平和閱歷到達了一定的程度,再去追求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的感覺。
古人從小就開始培養古文的語感,雖然不知道意思,但是學到一定的程度,就好像全部都通順了,就好像本能一樣,不用再去翻譯成白話文再來進行理解。
而現代人的生活節奏快,追求所謂的效率,學習方式是先翻譯成白話文,然後再來進行理解。實際上,很多東西你直接去看翻譯的版本和閱讀古文,進行感悟和體會,還是有一定的差別的,就會失去很多國學經典著作中內在的東西。
不建議大家只是閱讀翻譯成白話文的著作。閱讀古文前,最好是掌握一定的文言文基礎詞彙,然後再來進行古文的閱讀和理解。

6 做筆記,多整理,了解不同時代的背景
在閱讀的過程中,要不斷積累文言文的語法,詞彙,和古代的常識。看某一類的古文,就要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和大環境進行理解和思考。
比如,古人的生活習慣,文化常識,節日,風俗,典故,制度,主流的價值觀等等。

7 引申思考,挖掘故事背後更深層次的含義
古人在論述的時候,都比較喜歡舉例子,講故事,我們在閱讀的時候,不僅僅要從閱讀故事的本身去思考,還要學會挖掘古文背後引申出來的更深層次的含義。
古文是活的,由於每個人智慧和閱歷的不同,境界的不同,能夠體會到的更深層次的涵義也會不同。另外,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心境下能夠讀出的感悟,也可能是不同的。
閱讀古文名作的時候,要結合自身的經歷,多去思考,從中領悟出自己的東西,做到把書讀厚。

Ⅵ 淺談如何在小學道德教育中實施國學經典教育

第一、讓國學經典教育走進校園,塑造孩子健全人格。在教育實踐中我們把國學教育與早間操活動、早晨讀、環境創設、校園活動、民間游戲等各個方面相互滲透和整合,走進了孩子日常生活和學習的各個角落,通過開展各種活動和在教學中滲透國學教育,規范著孩子們的日常行為,同時為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塑造孩子健全人格,培育高尚德行奠定了堅實基礎。
第二、開展國學活動,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習慣。國學經典是中華文化中最優秀、最精華、最有價值的典範性著作。傳承文明是教育的重要責任。良好生活行為習慣是健康生活的基礎。我國古代文化典籍中蘊藏著豐富的人生哲理和人們行為處事的道德標准。在開展小學國學經典活動時,我堅持古為今用,挖掘潛在的積極因素,用傳統文化中的精髓來培養小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例如我班有一位孩子上學經常遲到,家長生氣的跟我說這幾天早上起床他總是磨磨蹭蹭的,還鬧著不洗手,不刷牙不洗臉,於是我抓住契機,將《弟子規》納入健康教育,除了讓其誦讀《弟子規》外,還講其中涉及到行為習慣養成的故事。通過這樣的教育,讓孩子明白了應該從小就應該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好習慣會成就好人生。
除此之外,我還通過講國學故事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喜歡聽故事是孩子的天性,國學故事能讓小學生插上想像的翅膀。我藉助蘊含中國經典文化要義的故事的敘述,讓小學生逐漸熟悉、理解和掌握中國經典文化。國學是一座豐富的寶藏,它蘊含有多元文化的價值取向,而科學文化也正是其生命軀幹上的一個有機活體。其中《三字經》的內容包羅萬象,其中還包括著天文、地理等。在科學領域中,我將《三字經》中所蘊含的豐富的知識滲透到科學領域中,讓小學生感受優秀的文化精神和智慧結晶。通過「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教育學生學生要善待他人,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
第三、從語言活動入手,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小學時期是語言發展的關鍵,國學經典內容豐富,往往簡短的幾句話就包含了很深的意義。因此我又豐富多彩又行之有效的語言教學活動與國學經典教育有機的結合起來,通過此來促進小學生語言的發展,也達到強化復習與記憶國學的效果。
第四、讓音樂與國學整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國學由於以古文化為主,枯燥無味,不但學起來較難,而且學生對這些也不感興趣。因此,為了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創編節奏,把那些國學經典作品很長,讀起來拗口的句子編成歌曲,讓小學生在節奏中輕松學會誦讀國學,感受音樂的美妙。通過將音樂教育與國學經典教育融合為一體,使教育教學活動更加富有情趣,更重要的是激發了小學生的學習興趣。
總之,在小學學習國學,應根據小學生的生理特點、心理特點。掌握小學生的學習的規律,循序漸進地開展培養與訓練,主要在於通過聽、讀及直接感知來加深對經典著作的理解。聽、讀是基礎,「讀書百遍,其意自見」。謂讀得熟,則不待解釋,自曉其義也。盡管小學生理解能力有限,然而通過聽教師范讀,小學生跟讀乃至自讀,把經典著作的情感在讀的時候傳達出來,這個過程還是有利於小學生理解作者抒發的感情。直接感知是關鍵,也就是要為小學生創造良好的國學學習環境,豐富小學生對生活的感性認知。結合生活情境講解國學,經典來自於生活,在教育工作中,要給小學生創設豐富多彩的生活環境,增長小學生的知識,開闊他們視野,擴大加深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和理解,促進小學生思維發展,使他們更加喜愛學習國學,更深切體會國學的深意。故此,在小學開展國學課程建設必須立足小學生的視野,才可能取得成效,不然反而可能適得其反,使小學生從小產生枯燥乏味的國學認知體驗。

Ⅶ 淺談如何開展國學經典誦讀活動

讓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靈魂,而經典是文化之母,是文化傳承最重要的載體。如今國學經典文化越來越被中國和世界重視起來,成為解決21世紀所面臨的生態危機、人文危機和精神危機最可借鑒的智慧資源。
近年來,國學經典誦讀活動已經在各所學校蓬勃開展,無論是自編國學教材讓國學走進課堂,還是誦讀演繹經典把國學外化成行動,無論是採用「晨誦」「午讀」「暮省」的誦讀方式,還是在「學校、班級、家庭」的廣泛開展,都在校園內營造出了濃郁的書香氛圍,濡養了一批謙謙君子、陽光少年,形成了極有價值和極具可操作、可推廣的誦讀經驗。然而國學經典博大精深,學校在組織學生誦讀的過程中必須制定合理的規劃,進行科學的指導,必須結合實際得體把握、有效引導。筆者在參與國學經典的誦讀活動中嘗試了以下做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誦讀經典,發展學生特長
將經典文化學習與書法、繪畫、表演融為一體。我們認為單調呆板的誦讀是不會引起學生興趣的。長此以往,必會讓學生產生厭煩情緒。因此,我們努力將誦讀與各學科的教學相互嫁接。其宗旨是:在堅持誦讀的基礎上,配以各班獨特的文藝和競賽活動,如吟唱、表演、相聲、合唱,使學生把誦讀同各項多彩的文藝活動緊密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們在輕松娛樂的環境中受到教育,陶冶情操。筆者學校開展了許多展示活動,旨在展示學生在誦讀方面自身素質提高的成果。
二、誦讀經典,建設校園文化
為了使師生們一進入校園,便置身於濃厚的經典文化學習氛圍之中,我們在學校走廊上懸掛著經典名言,每天早晨、中午學生進校之際,播放經典文化的誦讀磁帶,給人以清新、高雅之感。要求每個班級利用早讀課全班集體誦讀,堅持不懈,引導學生積累大量的國學經典名言。班級文化建設突出「國學經典文化」主題,班級布置要充分考慮營造到中華經典文化學習的氛圍,讓學生切身感受國學經典學習的無限魅力,感受國學經典學習的意義和價值。
三、誦讀經典,打造書香校園
每學期,學校圍繞「以聖賢為師,與經典同行」這一主題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如朗誦比賽、演講比賽、作文競賽……在誦讀過程中,筆者學校還十分重視積累活動的一系列過程性資料,如:學生誦讀情況分析,學生誦讀比賽資料,家長意見征詢,班級活動的方案,記錄照片,及時總結好的做法等等,以利於進一步開展誦讀的實驗研究。
四、誦讀經典,塑造健康人格
引用聖賢的智慧,教導稟性淳良的兒童,那麼,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日積月累,必將奠定他一生中具有高遠智慧和優秀人格與秉性的基礎。因此,我們設計了內容、形式與誦讀相結合的手抄報,這樣充分給了學生自由馳騁的空間,並能潛移默化地讓學生養成了良好的道德品德與行為習慣。
五、誦讀經典,構建和諧家庭
我們學校在實施經典誦讀過程中,以一個學生帶動一個家庭,以一個家庭帶動整個社會,充分發揮教育的輻射作用,共同傳承中華傳統經典。讀書一家親的開展,讓經典走進了家庭。家長與孩子的同讀同誦,成為每個家庭茶餘飯後的必修課,家長與孩子一起讀背國學經典,一起查閱相關的歷史資料等,成為家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家長們說,國學經典誦讀讓傳統文化走進了孩子的日常生活,走進了他們的家庭,規范著他們的日常行為,成為孩子們成長路上的「指南針」。
六、誦讀經典,落實多元評價
首先是在誦讀課中進行評價。既然誦讀活動納入課程,教師就應該開展相應的教學研究,以使誦讀活動更有效地落實,並給學生相應的學習成績評價,這樣學生可以在誦讀課中不斷得到肯定。
其次是定期舉辦國學經典誦讀展示並進行評選。學校在每學年分別舉辦班級、年級、校級不同層次的誦讀展示會,激勵學生積極參與編排有關國學經典的文藝節目、布置國學文化環境氛圍,進一步感悟理解國學經典的深刻內涵,最後進行優秀節目評選,對學生激勵肯定。
再者是及時激勵肯定國學經典誦讀給學生帶來的點滴變化。如:生活智慧的展現運用、言行舉止的逐漸規范、口語交際與作文能力的不斷提高等等,教師應不失時機地對學生加以肯定,以激勵他們堅持國學經典誦讀。
「以聖賢為師,與經典同行。」中華國學經典誦讀猶如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為教師和學生帶來了一片生機,它喚起了學生創造的靈性,奏響了學生心中詩文的琴弦,激活了學生的好奇心和充滿激情的美好情懷,健全了學生的人格魅力,提高了學生的文化品位、審美情趣與文化底蘊。國學經典誦讀活動已在筆者學校開出絢爛的科學之花,筆者認為只要將這項活動進行到底,最終必將結出累累的和諧之果~

Ⅷ 如何學習國學經典

正確對待國學經典
讀經並非文化復古,而在於追求民族復興,不忘聖賢教誨,方顯文化自信。學習優秀傳統文化,是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必然要求。因此,我們在讀經典時,還要樹立科學的文化觀。也就是要有與時俱進、統攬全局的眼光,要正確處理古與今、中與西的關系。我們既不能虛無傳統,又不能厚古薄今,更不能以古非今;既不能貶中揚西、崇洋媚外,又不能自我封閉、盲目排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們要把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與繼承紅色革命文化、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統一起來。
四、提高學習的效率和效果
在學習國學經典中,每個人可能有不同的途徑和方法,每個人有自己的經驗和體會。無論採取什麼途徑和方法,都是為了提高學習效率,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在此,筆者分享幾點認識和體會,希望對大家有借鑒意義。
第一,微觀深入,細讀文本。選擇優秀版本,逐字逐句、逐段逐篇地閱讀理解。國學經典版本較多,同一經典,不同版本,內容有差異,甚至有錯誤。因此,一定要選擇中華書局、上海古籍出版社、巴蜀書社、嶽麓書社、中州古籍出版社、三秦出版社等著名古籍出版社的圖書。
第二,宏觀把握,歸納概括。整體把握,不搞碎片化。每部經典都內涵豐富,學習者各有側重、各取所需,可以理解,但不能盲人摸象,只見部分、不見整體。在微觀深入、細讀文本的基礎上,要善於歸納總結,抽象概括其核心思想和基本精神,有些還要概括其原理和原則。
第三,入乎其內,出乎其外。常言道:不上高山,不顯平地;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熱愛經典,執著研讀,但不可偏執,視野開闊才不會鑽牛角尖。除了熟讀文本,還要深入了解經典的歷史背景、歷史地位、歷史作用和歷史評價。最好聽一些專家學者的專題報告,有助於開闊文化視野、明確文化方向、增強文化自信。
第四,化繁為簡,重在理解。莊子認為事物的精微之處,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所以,他提出「得意忘言」的主張,即利用比喻、象徵、暗示等方法,去獲得「言外之意」。王陽明曾提到讀書的「三個境界」:一是「記得」(背誦),二是「曉得」(理解),三是「明體」(心體)。他認為,讀書不在於死記硬背,也不在於讀了多少遍,而在於理解其思想,更在於內化於心、外化於行,做到「知行合一」。
第五,聯系實際,靈活應用。很多經典所講的原理和原則,可以與自己的生命、生活、修身結合,也可以靈活應用到經濟、政治、文化、軍事、外交

Ⅸ C.怎樣進行國學研究

一是對國學教育內容要樹立合理態度,要擇善明用。堅持去其糟粕、存其精華的原則。由於我們對待傳統文化一度持全盤否定態度,傳統文化教育的歷史被割斷,造成許多人嚴重缺乏國學素養,在選擇哪些傳統文化內容進課堂時產生了困惑。可選擇那些適應時代,對今天社會仍然具有積極作用的國學內容進課堂;也可選擇當下教育缺少的,而傳統文化中具有的內容進課堂。要對其發揚光大,進行創造性轉換。創造性轉換是探索性的,而非一蹴而就的,允許失敗後繼續探索。
二是中國傳統文化需要用現代語言去描述才能為大眾所接受。當然,在實現現代語言轉化時,要注意對傳統文化中具有標識意義的經典語言加以保護,注意維護其神聖性和經典性。如《三字經》《百家姓》《韻律啟蒙》等蒙學教材讀誦起來朗朗上口,適合吟誦或歌唱,一般而言,不做破壞韻律性的改寫。
三是對傳統道德進行甄別、揚棄。儒家傳統道德中既有中華優秀傳統美德,又有反映等級差別、別尊卑、明貴賤以及愚忠、愚孝等方面的封建道德;既要弘揚傳統美德,又要摒棄封建道德。所以,當代國學教育面臨的重要問題之一就是如何將「仁」「愛」「善」「中和」這些中西方文化中都有的價值與現代道德相銜接,落實到當代社會的道德教育中,與當代社會的核心價值觀教育融合好,這是一個既嚴肅又重要的話題~

Ⅹ 研究國學,從哪開始

你要真有志向,那就走古人的路:
從感興趣的開始,興趣培養的差不多了,就開始背書沽訓,把四書五經背得滾瓜爛熟(如不嫌麻煩建議先學《幼學瓊林》《弟子規》,一些基本要義這些開蒙讀物里說的都比較詳細),不要管懂不懂都背下來。(你不懂那是因為你看的少,背多了自然就明白了。所以不明白也不要去問人,先背,總有理解的時候)
四書五經基本就看個5~6年了,等這個功夫做的差不多了,就可以看史了,尤其是前四史,也看他個滾瓜爛熟。
這些做完了,就可以看諸子百家了,尤其是墨家,法家。雖然現在提的不多,但是有些東西還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用。

如果你只是一時興起,請多看課外讀物,什麼《明朝那些事》啊,《清朝那些事》啊,《易中天品三國》啊,看點,以後拿來吹吹牛還是不錯的。等這些不能滿足你的時候,請參照古人的路。

梁啟超在學界都叫「壬公」,你若要了解他,請從熊十力,牟宗三的新儒家開始(此派說的是王陽明的新儒學,怎麼樣夠時尚吧?)

還有國學里以義理為上,什麼詩詞歌賦都是助興的東西。

若要出人頭第,自要用得苦功夫,典籍常常熟念,自有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