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古典 » 藏傳佛教經典道德教育思想有哪些
擴展閱讀
同學經常挖苦我怎麼辦 2025-01-11 05:08:22
安全教育平台如何算完成 2025-01-11 05:02:00
衣服什麼色是經典色 2025-01-11 04:48:47

藏傳佛教經典道德教育思想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4-10-21 00:07:06

① 出家人(尼姑)的日常生活規律

不吃飽,不多穿、不能吃肉,不能說贓話,不能亂跑、不能大叫、不能笑、不能哭、不能騙人…

② 如何教孩子學習經典文化

如何教孩子學習經典文化

針對我們現在的學校以及孩子的家長,如何的教孩子學習經典。報告的題目經典教學法。

如何教孩子學習經典。七個小的專題。

經典教學法,首先要清楚到底什麼是經典。

第二個,現在很多地方在搞經典的教育或者是教學工作,內容都比較的零散,從一個系統的角度講一下經典教育的內容體系。

第三個,因不同的孩子,不同的年齡階段,經典教學方法也有所不同。

第四個,經典教與學的主要的方法。主要是落實在七八歲以前的兒童。學習方法很簡單,就是典範。主要是指老師的作用,以及是經典的價值。學生主要是指模仿,以模仿來學習。

第五個,從漢字的音、形、義的三要素,來談三種主要的教學方法,命名為教學三步曲。
第六個,主要講蒙學階段指的是中國傳統的教育或者叫經典的教育,它有四項主要的內容,從這裡面挑出一部分內容教如何的寫字。

最後,作為一個家長、一個老師日常的三類教學法。

什麼是經典。經就是經常經常,所以經就是常,常就是經。歷史朝代的不一具體有幾個經有所不同。孔子時代是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後來又擴展成十三經。那麼什麼叫典呢?我們叫典則典則,典就是則。典著重於講規律、原則、常道。相當於天道法律,就是經常和典則。這就是對經典最簡明扼要的解釋。

具體到中國經典教育,經典教育三個階段。

蒙學階段,「三、百、千、千、弟子規」《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以及是弟子規》。神通詩也可以入校本教材。

小學階段,主要是有:笠翁對韻,聲律啟蒙。說文解字,爾雅和孝經。中國歷史上也有一些朝代的太學,他把說文解字納入到大學的范圍之內。
大學階段,主要是指《四書五經》、擴展看去就是指《經史子集》。中國蒙學,小學和大學的經典,

上個世紀最偉大的時裝設計師,法國的時裝設計師叫約翰.聖羅朗對經典從本質上、從時間上,對它進行了定義。時間上從不過時,就強調經典的永恆價值。空間上從不流行,就是強調經典的相當高的品質。所以什麼叫經典?所有從不過時,但也是滿大街都是的,具有永恆價值的,並具有相當品質的任何東西,都可以稱之為經典。不僅中國傳統的經典書籍,只要是人類具有永恆價值的任何東西,我們都可以稱之為叫經典。唯一衡量的時間,唯一衡量的標准,他所流傳的時間,必須經過時間的考驗。

什麼是中國的經典?就是中國所有具有永恆價值的東西。中醫、皇帝內經,武術,少林易金經當然是。所以明、清的傢具,還有中國山水畫、漢字、陰陽、五行、八卦等等。中國以孝為先的倫理道德及思維方式,比如說站如松,行如風等等,這些行為方式,都應該稱為經典。所以,經典他不僅僅局限於一些書籍,它還包括了生活方式,生產方式,教育的方式,包括了很多除書籍以外的琴、棋、書、畫、武術、周易、禮功等等,風水以及傳統的紡織工藝等等。所以,經典並不是說,只有孩子或者是只有我們想學習的時候,是需要去閱讀和背誦的,其實經典他還是一種生活方式,是一種生產方式。

一個日本人深愛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他用風水布置自己的房間,穿我們中國過去傳統的服裝,讀繁體字,豎版本,線裝書,他所用的傢具也基本上是具有明清風格的傢具。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但這個中國人不一定是中國國籍的,他很可能是一個日本國籍的。一個美國人花了幾十年的時間,一心一意的研究我們中國的古琴,為了研究古琴,他長期隱居在香港一座沒有任何現代化交通工具的一座島上,一直打光棍到五十歲。在我們中國的古琴史上,有一個著名的琴譜,叫神奇密譜。那裡面有六十四個琴曲,這位美國人是全世界第一個把神奇密譜六十四首琴曲全部彈出來的.

他現在的生活方式是什麼樣?他在紐約的哈德森瑞爾對過叫new jersey新則西洲的傢具都是在潘家園買了之後運到美國去,他的牆上是古琴,桌上也是古琴,他的裝飾品,是書法這還有線裝書。他怎麼旅遊呢?他就是帶上他的古琴到洞庭湖,在洞庭湖畔彈《洞庭秋思》。然後他跑到孔子故里曲阜彈孔子讀易,彈幽蘭。所所以,經典,不光是一種學習的材料,更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生活方式。

所以背誦經典讀經典,不光是我們小孩子的事情,是我們每一個中國人的事情。因為,他是一種生活方式。所以中國的經典教育,我們如果說是超越了書籍,那麼我們再來看他是一個無比豐富的系統。他幾乎包括了我們中國文化的所有領域,所有的門類,所以我們並不是說只有家長和學校才能參與到中國的經典教育中,而是說我們各行各業無論是你搞房地產的,還是搞音樂的,甚至你是搞搖滾樂隊,油畫的,你都可以參與到中國的經典的學習以及是中國經典教育中來。

我們為什麼說稱經典教育而不稱中國傳統教育,因為傳統在英文當中叫tradition或者是traditional。他所對應的叫moden。這是一個對詞。我們現在把現代和現代化的作為是一個好的先進的光明的。那麼他的對立面叫tradition或者叫traditional。那麼他就代表了由某種意義上的,過時落後的封建的含義。所以當你說你們家的孩子學習的或者是接受的中國傳統教育,那麼你從你叫這個名稱的一剎那開始,就意味著你們家的孩子已經在接受一部分是過時的,落後的,封建的教育。所以不提倡叫傳統教育,因為傳統教育的來源就是站在了現代教育所有的英文moden tradition對立面,所以我們不能叫傳統教育。

第二個為什麼不能叫兒童讀經。1911年辛亥革命以後推翻了清政府,開始建立我們中國新的教育制度,那個時候仍然保留了兩門課,一門課叫讀經課,還有一門叫修身課,大概是到了1921年和1922年的時候,由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教授,他當上了國民政府的教育總長,他把最後兩門課取消了。所以讀經僅僅是經典教育或者是經典眾多教學內容的一種方式。所以你如果把我們現在已經是初具規模並且具有遠大前程的一種教育運動,就稱兒童讀經。那就是以偏概全,以一門課來替代整個教育運動。所以我們也不能稱叫兒童讀經。

當然我們也不能稱國學教育。為什麼?因為是國學教育大約是1900年以後才有這樣的稱呼。大量的西方的學術理倫科學以及教育湧入到我們中國,為了跟西學相對抗,章太炎先生提出了國學的概念。也就是說,100年前國學教育或者是國學根本就不存在。如果稱了這個國學,那麼它的對立面是什麼?就是西方優秀的科學技術以及是西方的經典教育。那所以你如果把自己學校或者是家庭傳授的教育稱為國學教育,那麼從你叫這一名稱的那一剎那開始,你已經把歐美最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教育給它排除在外面了。所以,這就是我們說為什麼不叫它傳統教育、兒童讀經以及是國學教育,我們叫經典教育。在西方也有經典教育,classical ecation或者是另外的一個名稱Liberal arts ecation叫博雅教育。所以,我們之所以稱經典教育,是因為我們不僅要全面的繼承我們中國的經典,我們還要敞開胸懷,我們還要全身心的接納歐美及世界最優秀的文化教育。

現階段,中國經典教育是一種精英教育,不可能是一種大眾教育,只能是小眾教育。為什麼?如果說從博雅教育的角度,從歷史上來說,誰有資格進行琴棋書畫的教育呢?具有一定的經濟條件中產階級以上家庭,家長必須要具有一定的文化素養,必須要有和經典相應的眼光、氣度和魄力。所以目前說經典教育,它應該是一種精英教育和小眾教育,有這樣一部分精英的家長,對他們的孩子實行了精英教育或者說有一部分精英的老師和校長,對他們的學校里的兒童或者學生實行了精英教育,起到了時尚領導者的作用。然後,往下傳播,往社會上傳播,逐漸逐漸的給它普及,成為一種大眾化的教育。但是目前,它不可能是一種大眾化的教育。應試教育完全不與經典教育相違背,反過來講,經典教育完全不和應試教育相違背,因為我們的實踐已經是證明,只要是經過了經典教育的訓練的孩子,他會更加安靜,注意力會更加集中,記憶力也會更加好,道德品質等人格的發育,將會更加完善。當前學校教育是應試教育加素質教育,將來中國基礎教育的最佳選擇是應試教育加經典教育。

憑什麼把經典教育分成,蒙學、小學和大學?《三字經》里知某數,識某文,凡訓蒙,須講究,所以訓蒙訓蒙,其實就是蒙學教育。

蒙學教育的主要的標是什麼?就是知某數,識某文,就是識字。區別一個人他是不是文盲,就是看他識不識字。所以識字,是文盲和非文盲主要的標志。經過了蒙學,他就可以掃盲。把一個人從原來蒙昧的狀態,馬上就掃盲,然後進入到一種能夠讀書識字的階段。

小學階段就要詳訓詁,明句讀,訓詁的含意就是強調漢字的每一個音形義,它有多少種寫法,這個文章一拿過來,我在什麼地方要停頓,在什麼地方要有標點符號,我們清清楚楚,所以「唯學者、必有初、小學終」就是蒙學完後之後就是小學,小學完後之後才是四書,四書完了之後應該學《孝經》,學完這五本書之後,然後我們說是再讀六經,當然,這個詩書禮樂春秋,其中的《樂記》或者是《樂經》,現在已經是失傳了,所以現在就變成了五經,四書五經讀完了以後,經史集方讀此,然後再讀什麼呢?然後再讀諸子百家,就讀老子,莊子,孫子等等,經子通了之後,然後再讀歷史,所以,是一步一步,就像台階一樣不能夠亂。藏傳佛教他有一個優點那就是講次弟,比如宗喀巴大師,他有一本書叫《菩提道次第廣論》極其的講究次第,那麼我們說中國的經典教育他也有次第,所以不能夠亂,不能夠一開始就讀《論語》,一上的時候就讀《易經》。前面沒有打好基礎,所以他讀的時候就很困難,很多的推廣中心讓我們很小的孩子一上來就讀《論語》,就讀《皇帝內經》、就讀《易經》,結果,進退為難,最後連孩子讀經的積極性全部都破壞掉了。

清代的一個學者,他寫了一首詩歌,這首詩歌呢,就彷彿用文字畫就的一幅漫畫,在清代的一個普通的私塾裡面,小朋友就象一群烏鴉在那裡讀,就是蒙學經典,然後是小學經典,,中國過去強調的是書聲朗朗,所以大家都是聲音很大,所以眾聲齊聲吼喉嚨,從哪裡開始呢,趙錢孫李,周武鄭王,所以從《百家姓》開始,完了之後是「天地玄黃,宇宙洪荒」,《千字文》,《千字文》完了之後再《三字經》《三字經》完了之後《鑒略》《千家詩》完了之後是《神童詩》,其中有一兩個小朋友聰明絕頂,他的學習進度很快,所以很快就學完了「蒙學」和「小學階段」,他就直接進入到「大學」。

中國的經典教育可以分成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就叫蒙學,對應的這個經典叫《三百千千弟子規》。小學《笠翁對韻》,《聲律啟蒙》,《說文解字》,《爾雅》和《孝經》。《大學》就是《四書五經》和《經史子集》。現在的推廣中心,他們僅僅重視經典,但是忘掉了孔子在他生前就確定了兩大教育內容體系。那就是《六經》和《六藝》。六經是《詩》、《書》、《禮》、《樂》、《易》、《春秋》。六藝是「禮樂射御書數」。六經是靜的是長的是不變的,《六藝》是要動的,並且隨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的。所以《六經》和《六易》就相當於我們經典教育的兩個輪子,任何一方面都不可偏廢,但是很可惜的是,我們現在大部分中國大陸的經典推廣機構只重視《經》而不重視《藝》,甚至徹底的把這個《藝》的教育完全忘掉了。《經》的內容,我們說它基本上是從孔子時代就已經奠定了一個基礎,它的內容基本上是保持穩定的,《藝》的教育,不是藝術而是技藝,技藝的教育內容隨時代的變化而變化,所以我們如果說是閱讀中國文獻的話,我們都可以發現,有古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叫「古六藝」,比如說,琴棋書,琴棋書畫,或者是詩和茶,象這樣的,我們完全可以給它命名成經六藝。全球化,國際化的時代小朋友讀《四書五經》或者是讀《三百千千》的同時,我們能不能讓他同時學鋼琴、小提琴,或者是電腦呢?當然可以,因為,這統統都可以說為新的技藝教育,這就是孔子他所確立的兩大教育體系,我們絕不能只重視《經》而不重視技藝的教育。

如像德、智、體一樣,再給它細分,經典教育有三大內容,第一個,就是我們剛才遵循孔子的兩大體系,除了經典和藝之外,因為主要讓小朋友從小就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良好的生活行為習慣,所以我們把他的道德和生活習慣單獨給他列出來,以《弟子規》為主,以及是以灑掃應對進退為代表的為人處世的習慣,所以由這三個方面就構成經典教育的三大內容。好,這個是需要讀的,這個是需要做的,這個是需要自練的,我們說一和二,它基本是不會隨時代的變化而變化,但是第三個是要隨時代的變化而變代的。

中國經典教育的基本的原理,總結成八個字,能動能靜,文武要均衡。兒童經典學習的課程,要符合能動能靜文武均衡的經典教育的原則,就基本上是抓住了要點。在中國古代,乃至到現在,古琴是在記憶當中排在第一位的,因為琴是中國雅樂,它不僅僅是一種樂器,琴區別於其它所有的樂器,還有一個名稱它叫道器,還是我們中國文人修身養性的一種工具,在大陸的或者是在海外的中國經典教育中,我們一定要把古琴教育納入其中,在我們孔老夫子那個時代,就已經說是這邊放琴這邊放書,琴和書,琴和書都是要並重的,書法那當然就不用說了,書法它不光是一種藝術,並且它還是一種特別重要的學習方法,就是說我們的孩子,他要抄寫,他要熟悉這個字的形狀也就是寫法,他一定是可以通過書法的這種方式來進行練習,當然我們說書法練到很高的水平,上升到藝術的水平,那就成了一種藝術。還有武術,孔子像一般是配一把寶劍的,所以孔子他這樣的一個打扮,那就表明了武術是中國經典教育不可缺少的一個內容,無論是男孩或者是女孩都可以練,我們完全可以根據我們當地的條件,比如說選擇是練哪一種,內可強身健體,外可防身自衛。所以,對我們兒童身心發展以及是對我們的孩子的身心的安全都很有幫助。還有一個,我們的小孩他也需要懂得一些養生的知識,需要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生活起居的習慣。所以,我們說真正高水平的中醫並不是治病,而是治未病,治未病就是養生。北京有老中醫開辦了兒童中醫學習班,效果相當好。其中有一個人是三歲學中醫,七歲就開始出診,給人看病,一直看到現在。除了古琴,中醫,武術之外還包括按照我們中國的傳統女孩子在七歲的那一年的農歷的七月七日開始,就是牛郎織女相會的那一天就要開始學習女工,就要開始學習綉花,所以像這樣的這種方式的是培養,我們說是培養女孩的審美品質,以及是培養她心靈手巧的很棒的一種方式,如果說,她心靈手巧到一定的程度,那她完全可以不找工作,也可以教我們孩子電腦,但是一定要等到他把我們中國的經典教育,中國的經典文化打下相當好的基礎以後,用我們中國經典教育的方式,就是要讓最高水平的人師資來教我們的孩子。比如說讓他去學電腦,一定要找一個,在你方圓幾十里之內一定要找一個有相當水平的最高水平的電腦高手來教你們家的孩子,並要一對一教,這就是經典的教學方式。

黃金萬兩不如一藝隨身。我們中國各行各業無論是哪一種技藝,它統統都可以分成六個境界,哪六個境界?第一個,以掌握工具為主,就是必須熟悉器具,比如說你要想運用電腦,如果你連電腦的電源開關都不知道在哪裡,連開和關都不知道,是不可能把電腦學好的。所以,對器具一定要熟悉。然後,通過熟悉之後,進行學習,達到我們用現在的話來說叫人JPK。如果器物,比如說古琴,鍵,人JPK。那鍵就相當於你的手,就說這個琴和你的身體融為一體。那麼這樣的人,這樣的孩子就稱為有什麼啦,有技術了。有技術了,但是光有技術還不夠,一定要掌握背後一定的理論,也就是說光會彈琴還不行,你撐死只能當一個琴師,但是你要懂得古琴後面的很多很多的知識和道理。這樣就上升到學問學術的高度。所以有一個光會彈琴的人上升到這個高度,他就懂得了琴學,才彈得漂亮。像芭蕾舞一樣的優雅。上升到藝術的程度,給壞蛋是絕對不能彈。所以要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職業操守。把所有的東西給他融匯一體,這就叫道。什麼叫琴道,首先你得掌握古琴,然後你會彈,你的手和琴的匹配特別的熟練。你又掌握了一定的琴學達到了藝術的境界同時又具有相當的道德修養,一以貫之,融會貫通視為琴道。這樣的道理完全可以。

比如說是,綉花,女孩子綉花,你對線,對針,對綉的掌握。掌握了之後你就具有了綉技。但是還不行,為什麼要這樣綉,為什麼要使用這樣的圖案,背後的歷史文化知識你都要掌握。所以這就叫綉學,綉藝。最後,還講綉姿,綉容,綉德完全融會貫通,視為綉道。其他統統都是如此,比如跆拳道,劍道,茶道,所有的東西,都是這樣,所以這就是我們說經典教育的三大內容體系,第一是經典,第二是道德生活習慣教育,第三是指技藝教育。第三部分內容是不同的年齡階段以及他相應的經典教學方式。現在有一種說法在我們經典教育界很流行,說是我們的兒童要抓緊時間必須在13歲之前學習經典,過了13歲就沒有用了。我不同意這種觀點,我都很奇怪這個13歲是哪裡來的,最後我查了《皇帝內經》查出來,男孩和女孩他完全不一樣,所以按照《皇帝內經》女孩子的生理周期以7年為一個階段。所以如果說,人到了青春期,女孩子到了青春期她的理解能力上升,情感開始萌動,這個時候她的確記憶力下降。如果說這不是13歲,14歲、所以女孩子,她要抓緊在多大之前加緊以讀誦為主的經典學習呢?那在14歲之前。然後,14歲以後是不是就沒有辦法再進行經典的學習了呢?我這個地方就有一個活的例子,就是我沈立本身,我是28歲開始學習經典的,很困難,但是無所謂,一個字一個字地學。一句一句話地學,都沒有關系的。所以女孩子過了14歲那就進入了成人經典教育階段,並不是不能學,而是學習的方法產生了變化。她不能夠以背誦為主了,要以什麼為主呢?以理解為主。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這是成人經典教育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原理。孔子說,活到老,學到老。只不過是少年兒童如朝陽,如果年齡大了就相當於如日中天,相當於下午的太陽。稍微的會吃力一點。但是並不是說是成人就不用學習經典。我碰到很多的老太太七八十歲,文盲一個,但是她們能夠背誦《心經》。她們能夠背誦《大悲咒》。甚至我碰到各別虔誠的老太太她能夠背誦《金剛經》。所以一樣,當你人,我們說是老子說是「能嬰兒乎」(這句話不明白),當你把你自己的身心親近反璞歸真到兒童的狀態一樣,哪怕是七八十歲了能夠像兒童一樣天真爛漫,記憶力很強,可以背誦很多的經典。那麼,男的他是以8年為一個周期,他什麼時候進入青春期呢?16歲。所以,男孩子什麼時候進行以讀誦為主的經典學習呢?16歲之前。那16歲之後,並不是沒有用了,就不能學了或者效果不好了,他就進入了成人經典教育的階段。這並不是我自己說的,這是中國中醫第一大經典《皇帝內經》上面所總結的。所以,兒童經典教育他如果有一個年齡的階段,他應該是什麼呢?他應該是女孩14歲以前,男孩16歲之前,那麼女孩14以後,男孩16歲以後就進入什麼呢?就進入到成人經典教育的階段。這個階段特別特別重要的,你看,這個是孔子,他對他的一生有幾個階段,每一個階段,他的重點是什麼呢?你看,要到青春期,一定要樹立遠大的理想,像我們現在很多的公司,他一定要樹立遠景,目標,願景。為什麼呢?是因為只有樹立了遠大的理想就可以超越很多困難,就可以超越感情上很多的波動。然後集中精力用意志力用人的理想的力量來超越身體上的波動。然後經過15年覺醒,到了30歲的時候在思想上等等。在思想上,工作上都能夠獲得相對獨立自主的狀態,然後有40不惑,50知天命等等。有這樣一些說法,這就是孔子對於人的不同年齡階段的一種總結,那麼說經典教育他的目標,是根據不同的年齡階段而有所差異,當我們的孩子,比如說中國過去他從什麼時候開始進入蒙學,大概4歲左右。4歲之前怎麼辦呢?4歲之前我們的小朋友並不是要讓他學多少的東西,而是要讓他像宋朝大儒張載所說的幼兒教育的要點是什麼?是內安詳,外恭敬。內心要安詳,體現到他的外表和行為,對人對事一定要恭恭敬敬。這就是3、4歲之前孩子並在於學習很多的東西,一定要保持他的天性,他什麼樣的天性呢?要挖掘和保留他靜定的天性,然後一定要把握人生一個最重要的基礎,那就是良好的道德品質,這就是我們中國傳統的叫三歲看大,所以三歲之前主要是給他養成靜定的天性。
(全文見附件)

③ 道家的八卦圖和佛家到底有什麼關系

八卦圖和佛家有聯系,在藏傳佛教的唐卡里有時也會見到八卦圖案 。這些只能代表對八卦的部分運用,而不能與八卦畫等號。

藏傳佛教中傳說蓮花生祖師游漢地五台山,蒙文殊師利菩薩傳授五行八卦之術,所以在藏傳佛教的唐卡里有時也會見到八卦圖案。

在漢傳佛教地區,八卦一般被認為是道教的產物,視作外道。佛教戒律中有為了避免譏諷和誤會而放棄做某事的例子,所以佛教徒一般不會使用八卦圖案,是為避免引起誤會。


(3)藏傳佛教經典道德教育思想有哪些擴展閱讀:

八卦與道家的聯系:

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以「道」為最高信仰。道家的修行,追求的是長生久視、逍遙物外。方法就是道法自然。道家修的道,就是發現自然規律,並按自然規律修。這個八卦圖,就是道家發現的自然規律之一。

八卦最早20萬年前伏羲發明先天四卦。一萬年前伏羲風昊加入四方方位發明八卦。一直到現在八卦鏡一直是人們喜愛的名俗必備品。但八卦並不是算命,而是是遠古中國人對世界的認識,從而產生的對事物發展規律性的一種歸納。

道教是中國本土產生、運用了八卦的一些思想的一種宗教形態,它不等於八卦,也不是由八卦體系運用的必然結果。

④ 佛教的特點

如果我們拿佛教和世界上現存的其他宗教相比較,很明顯的可以發現佛教和它們之間,有著諸多的不同,為了解釋的方便,我把它歸納為十點來說明,也就是說佛教最少具有以下十個特色。
第一、 佛是人而不是神
遍看全世界各個宗教,除了佛教之外,沒有一個宗教的教主不是以超人的『神』格自居的。這個神能夠呼風喚雨,點石成金;他主宰著人類的吉凶禍福,它操縱著萬物的生死榮辱。人類只有匍匐在他的面前,贊美與謳歌,把一切成功與榮耀歸於萬能的神,信仰他的才能上天堂,反對他的只有墮入地獄,絕無抗辯申訴的餘地。
而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他來到人間的第一句話就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這里要請讀者們注意的是:『唯我獨尊』的『我』字,並不是單指的釋迦牟尼本身,而是指的全體人類的每一個人。這句話的正確解釋應該是:人在宇宙中是頂天立地的,每一個人都是自己的主宰,決定著自己的命運,而不必聽命於任何人或任何超乎人的神。
釋迦牟尼將他的覺悟、成就及造詣,完全歸功於人自己的努力與才智。釋迦牟尼認為,一個人的吉凶禍福、成敗榮辱,決定於自己的行為之善惡與努力與否。沒有一個人可以提拔我上天堂,也沒有一個人可以把我推入地獄。贊美與謳歌不能離苦得樂,只有腳踏實地去修心養性,才能使自己的人格凈化、升華,使自己享受到心安理得的快樂。
釋迦牟尼也不能像變戲法似地點石成金。他主張」要收獲什麼,就先要栽種什麼「。他不能使一棵蓮霧樹長出蘋果來,你若想收獲蘋果,就先要播下蘋果的種子。釋迦牟尼只不過是告訴你如何栽培,以便來日有豐碩的收獲,但栽培的工作還是要你自己動手。
梁啟超先生在《學問的趣味》一文中,不是也做過這樣的比喻嗎?他說冬天曬太陽的滋味舒服透了,但『太陽雖好,總要諸君親自去曬,旁人卻替你曬不來。』
釋迦牟尼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次),無非是為我們指出一條『成佛之道』——自己創造最徹底圓滿的智慧與人格。但這一條路卻是要自己憑著毅力、智慧、恆心去走完它。所以佛說:『工作須你們自己去做,因為我只教你們該走的路。』
成佛沒有捷徑,修行是點滴功夫,『不經一番寒澈骨,焉得梅花撲鼻香?』

第二、 佛是真平等者
我說佛是真平等者,並不是信口胡說的,我們先就當時印度的社會背景來觀察:誰都知道釋迦牟尼時代的印度,社會分成婆羅門、貴族、平民、奴隸四大階級,而貴為太子的釋迦牟尼眼見社會階級的不合理,毅然樹起平等的旗幟,主張廢除階級對立,倡言眾生平等。
請諸君好好地想一想,歷史上所有的革命,都是卑賤低下的階級要求『提高』和顯貴高上的階級平等,絕對沒有像釋迦牟尼一樣的,自己願意『降低』他的太子身份與平民、奴隸平等的。由於他這種大公無私,無所為而為的作風,所以我說他是真平等者。
同時佛教又主張『無緣大慈』與『同體大悲』,又把平等的意義推上更進一步的境地。
我想『無緣大慈』與『同體大悲』的意思,一定還有些同學們不太清楚,在這兒我應該簡單地敘述一下:
(一)無緣大慈:佛教主張不但對跟自己有關系的人要慈愛,如自己的父母、親戚、朋友等;同時對跟自己沒有親戚、朋友關系的人也要慈愛,如跟我從不交往或素不相識的人,也一樣地關懷愛護。『無緣大慈』用儒家的話來說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也就是《禮運大同篇》所說的『不獨親其親、子其子。』的意思。
(二)同體大悲:同體大悲就是一種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精神,把宇宙間一切眾生看成人我一體,休戚與共、骨肉相連。
儒家所說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又說:『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正可表現『同體大悲』的胸襟。而地藏王菩薩『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悲願深心,更是同體大悲的極致。
最後我要加以說明的,也就是最能表現佛教『真平等』精神者,就是佛教平等的觀念,並不只局限於萬物之靈的人,佛教反對」人類以外的一切動物都是被創造來給人飽享口腹「的論調。一切動物臨死時的悲鳴哀號,真是慘不忍睹,慟不忍聞,連孟子都要慨言:『聞其聲不忍食其肉。』
佛教更進一步地肯定,這些被我們自詡為萬物之靈的人類所濫捕亂殺的動物,無不具有佛性——一種來日可以成佛的潛能,縱使人與其他動物之間,在形體上、智慧上有所不同,但在求生存的權利上,在佛性上卻是平等的。就像一個窮凶極惡或是愚蠢無知的人,他亦具有『人性』一樣,我們要以『人道』來對待他,用『人道』來教育他、感化他。古人說:『天有好生之德。』又說:『萬物與我並生。』都是一種視萬物為一體的平等思想。只是沒有佛教說得如此透徹罷了。

第三、 佛不是生而知之者
釋迦牟尼是一個平平凡凡的人,他姓喬答摩,名叫悉達多,西元前六世紀生於北印度,亦即今天毗鄰尼泊爾南方國境,卡德曼多約二百公里處倫明麗的地方。
他在廿九歲那年舍棄了即將可以繼承的王位,出家學道,尋求解脫人生苦惱的方法。六年後,也就是卅五歲的時候,釋迦牟尼在尼連禪河旁的菩提樹下證得了正覺,正確而透徹地覺悟了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從此人們才稱釋迦牟尼為佛陀,或簡稱作佛。意即:真理的覺醒;或簡稱作:覺者。
我簡單介紹佛陀修行的經過,主要的目的是要告訴各位,釋迦牟尼同我們一樣都是平凡的人,他能夠藉修行而悟道,所有千千萬萬的人類也都可以群起仿效,依照他所垂示的教法修行而證果。
釋迦牟尼——他祗是人類無數的先知先覺之一,而我們是後知後覺者。佛與我們的不同,不是在人格上、地位上的不同,只是在一個『覺』字的不同罷了。即韓愈說的:『聞道有先後。』

第四、 佛教不承認有頑劣不可教化的人
依照其他宗教的說法,他們的教主或萬能的主,在百般威迫利誘之後,或苦口婆心、諄諄教誨之餘,如果仍然不知幡然覺悟,投靠到神的旗幟下,懺悔、承認自己是個迷途的罪人,可憐的羔羊的話,那麼一旦最後的審判到來,一律打入十八層地獄,永不超生。
古人說:『浪子回頭金不換。』世上做人父母的,永遠敞開著大門,盼望著浪子能夠回頭,盡管他們的子女是個罪惡滿盈的強盜。從來沒有一對父母,希望或忍心自己的孩子永遠在暗無天日、水深火熱的地獄中受苦的。
佛教承認人性是善良的,只要放下屠刀,立地就可以成佛。佛更認為真正的『犯人』不是罪惡,而是無知,一切罪惡都是由於無知(佛教叫『無明』)所引生出來的。因此苦口婆心地、日夜不停地開導、啟發眾生,就變成佛的責任了。佛關懷眾生,『如母憶子』,不但不忍心眾生身受地獄之苦,而且廣發『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的誓願。(菩提是『覺悟』或『正道』的意思,證菩提就是得道或成佛之意。)這是何等的慈心!何等的悲願!這才是真博愛!這才是真憐愍呀!

第五、 佛不是獨一無二的,人人皆可成佛。
在前面第三點里,已經提到過佛與眾生,只是在於覺悟時間的先後而已。韓愈說:『聞道有先後。』正可拿來做輔助說明。
『佛』只是對一個覺悟者的通稱而已。就像我們稱能夠『傳道、授業、解惑』的人為『教師』一樣,教師不只一位,人人可以做教師,處處可以有教師。同樣的道理,佛不是單指釋迦牟尼一個人,人人可以成佛,處處可以有佛,不只這個世界有佛,宇宙中無數個星球上都可以有佛。(當然也有眾生。)
這一點也是佛教同他教根本不同的地方,其他的宗教只能承認他們『獨一無二』的神,而盡力地攻訐、否定他教的神,稱他教的神為『假神』。
同時在他們的教義下,人類無論如何地努力奮斗,永遠不能與神並駕齊驅,同處於平等的境地(永遠是主僕關系)。因為神是造物者,而人只不過是神所造的『物』之一而已。

第六、 佛教不承認有創造萬物的神
依照某些宗教的說法,宇宙萬物是由萬能的主所創造的,他們的證據是舊約中的『創世紀』。
其實稍為有點思想的人,馬上就可以會意『神』也是人類思想的產物,人類憑著自己的觀念和形像造神。而人類創造了『神』,目的之一是在解釋『宇宙人生的起源』,佛家稱它做『第一因』。但『神』本身從何而來?外教徒不但不肯去追究,而且十分肯定地說:『神是萬能的,他是自然存在的。』
親愛的朋友呀!如果神能夠『自己存在』,換句話說他不用被別人創造,就可以自己存在,那麼『神創造宇宙人生』的觀念又有什麼意義呢?(因為同理宇宙人生也可以自然存在了。)
這里我們列下一個數學式子來說明這個問題,雖然不十分恰當,但多少可以幫助同學們了解:
假設宇宙人生的起源為X。求X=?
外教徒的解答是這樣的,他們不必引用定理或已知的假設,直接就寫了答案:X=神
然而神是從那兒來的呢?請看下列的式子:X=神=Y
稍有數學觀念的人都知道,Y也是一個未知數,換句話說這個問題照樣沒有得到解答。
佛教根本否定『神創造萬物』的假設,根本就不承認宇宙有第一個『開始』。所謂一件事的『開始』祗是前一件事的『結束』而已。在一連串的因果關系中,一件事物的消逝就構成另一件事物生起的條件。
張澄基博士在他所著的《什麼是佛法?》一書中,對這個問題曾經做過如下的解釋:『「開始」這個觀念,是因人類「有限」的心理(所產生的),不能涵括萬千的因果關系。』
比如說我們去看第三場的『亂世佳人』電影,從七點『開始』演,到十點』結束』,但是我們再仔細想一想,第三場電影的『開始』,其實就是第二場的『結束』,而第三場的『結束』,不就是第四場的『開始』嗎?
所以說『開始』這個概念,只是對某一特定事物而言才有意義;對整個錯綜復雜、因果相續的宇宙而言,就沒有意義了。時間是流動不息的,誰能從中找出停止不動、所謂『現在』的一點來?然後說這一點就是『開始』呢?
其實佛教對於討論這一類對人生沒有利益的問題,(哲學上的形而上學)並不感興趣,因為宇宙是無始的,也是無終的,人們殫精竭慮去追求『宇宙的第一因』,將是枉然的,徒勞無功的。當你千辛萬苦尋求到『第一因』時,你勢必發覺在它之前還有一個『因』。如此循環不息,周而復始,你永遠尋求不出一個固定不變的『第一因』來。
同時人生短暫、生命無常,如果你還是要鑽牛角尖,那麼當你還沒有追求到『宇宙第一因』的答案時,你可能已經死了。
在佛經里,有一段極精彩的比喻:
『有一個人被毒箭所傷,他的親友帶他去看外科醫生。假如當時那人說:「我不願把這箭拔出來,我要知道射我的是誰,他是剎帝利種?婆羅門種?吠舍種?還是首陀羅種?他的姓名與氏族是什麼?他是高是矮還是中等身材?他的膚色是黑是棕還是金黃色?他來自那一城市鄉鎮?我不願取出此箭,除非我知道我是被什麼弓所射中,弓弦是什麼樣的?那種類型的箭?箭羽是哪種毛制的,箭簇又是什麼材料製成的?......」 若如此追究,在未得到這些答案前,這個人必當死亡了。』 其實現實中的問題是,先把箭拔出來治療傷口,而不至於因等待答案而死亡。所以佛教不浪費篇幅和時間,苦苦去追究『宇宙的第一因』問題。因為追求也是無用的,同時也是對人生無益的,這些跟人們脫離生、老、病、死的痛苦無關,不能使人從而得到寧靜、解脫的快樂。
話題稍微扯遠了點兒,現在我們再談佛教反對宇宙萬物是由神所創造的觀點,而認為萬物都是『因緣聚合』而成的。比如我們眼前的一座山,它是土石之積;湖泊是凹地積水而成;再看教室的桌椅,則是木匠用木頭做成的。如果把土石散開則不復成『山』;把湖泊的水抽干則成凹地,哪來『湖泊』的影子?再把木板一片片地拆散,請問『桌椅』在哪?
這些有形體可見的東西,我們都可以簡稱它們叫『色』,因為它們只是『因緣暫時的聚合』而已,並不是真實不變的,所以我們說它們是『空』的——沒有永存不變的實體。這就是佛經上『色即是空』的簡單道理。
然而,佛教說『色即是空』,這『空』字並不是『空空如也』的『空』,也不是『一無所有』的『空』,而是一種含著』妙有』的『真空』。這句話怎麼個說法呢?我且舉一個例子來說明:
眼前有一杯水,把水持續加熱後就變成水蒸氣了,再也看不見水的影子。但這並不是說水真的就消失成『空』了,當水蒸氣遇冷的時候,又會還原成『水』了。
再者懂得化學的人,都知道水是氫氧的化合物,換句話說『水』不過是氫和氧暫時的化合『物』而已。水經過電解以後,又會變成氫氣和氧氣了。依此類推宇宙萬事萬物,沒有一件不是因緣暫時聚合生成的,沒有一樣是永恆不變的。因緣合則生,因緣散則滅,哪裡有創造萬物的『神』?哪有被創造的永恆不變的『萬物』呀?

第七、 佛法是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
佛對眾生說法,都是針對不同的根機,隨著時空的不同而設教。佛因為教化的對象不同,就有不同的解釋:例如:對於智慧高的人,佛就告訴他能夠直指人心,明心見性,當下即悟的道理;對於智慧稍低的人,佛就告訴他循序漸進,按部就班地去修行。
又如:對於熱衷名利的人,佛就告訴他『名利皆空』的道理;而對於消極悲觀,認為人生毫無意義,生命全是虛無空幻的人,佛就告訴他『人生是難得的,生命是寶貴的,人可以藉努力以獲致幸福和快樂。』來鼓舞他的勇氣和信心。
同樣的道理,由於時空的不同,佛就有不同的比喻和說明:例如:台北的人問佛說:『台中如何去法?』佛的答案是:『南下,』至於回答高雄的人則說:『北上。』依此類推,因為眾生所處地方不同,所以佛的回答也就不一樣了。
佛法有三藏十二部,八萬四千個法門(法門就是修行的方法)。這些修行的方法都是為適應眾生的根器,為對治眾生的煩惱而創設的。如果沒有眾生也就不需要有佛法了。佛法如『葯』,眾生沒有煩惱的『病』,葯就不需要了。
佛法傳世逾二千五百餘年,能適應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眾生,這就是他能夠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所致。而這種教育方法,正是佛教的特色之一。

第八、 佛法是入世的
佛教講的道理,雖然最終的目的是『出世』的,但它和『入世』的精神並不抵觸。(所謂『出世』並不是脫離、逃避世間,而是改造這個世間,重建這個世界。)
佛經上所講的:『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恰如覓兔角。』就是說明修行要在人間,覺悟也要在人間,每一個有心向道的人,他不可能厭棄這個世界,逃避這世界上的人類,而『獨善其身』地修成正果。因為一個人要想成佛,他除了具備聰明智慧之外,還要有廣大的誓願悲心去普渡眾生。要以這兩種『悲』和『智』交互運用,相輔相成,做到徹底、圓滿的境地才能成佛。所以佛教是以出世的精神來做入世的事業,從修行一直到成佛,既沒有『入世』,也沒有『出世』,因為一直是在這個世間進行的呀!
而佛經上雖然有所謂『西方極樂世界』、『東方琉璃世界』等凈土,勸人念佛往生彼國,但稍微了解佛法真諦的人都知道,這是諸佛菩薩為了度化眾生的一種權宜方便,佛教最後的目的是在於『化人間為庄嚴凈土,變地獄為極樂世界。』這才是佛教的真正宗旨,並不是要人逃避這個世界而躲到西方凈土去享福。

第九 佛教沒有排他性
世界上大部份的宗教,都只承認他們自己所信的宗教教義才是唯一的『真理』,而排斥他教教理為『邪說』。
而佛教認為一切宗教,祗有教義深淺的區分,很少有好壞邪正的差別的。任何一種能夠存在世上千年以上的宗教,一定對世道人心有著或多或少的裨益的,否則這個宗教早就被人類的『智慧』所唾棄,同時也被時間的浪濤所沖失了。
問題只是在於某些宗教只能給人以短暫的、少數的快樂;而有些宗教則能予人以永恆的、多數的幸福。而佛教正是屬於為數不多的後者之一。
在佛法傳世的近二千五百年中,佛教一直與其他宗教和平共處,歷史上為了傳教而與其他宗教發生流血沖突的事,在佛教歷史上從來沒有過。
這里我要請朋友們看印度阿育王(西元前三世紀),遵照釋迦牟尼的寬大慈悲、兼容並蓄的遺教,有一段至今原文尚存,被雕刻在岩石上的誥文:『不可只尊重自己的宗教而菲薄他人的宗教。應如理尊重他教。這樣做,不但能幫助自己宗教的成長,而且也對別的宗教盡了義務。反過來做,則不但替自己的宗教掘了墳墓,也傷害了別的宗教。』 『因此,講和諧才是最好的。大家都應該諦聽,而且心甘情願地諦聽其他宗教的教義。』(諦聽即留心聽。)從這一段文字看來,這種寬容和誠意,正是佛教文化中最珍貴的遺產之一。
『真理』在佛教看來是沒有國界的,它不須任何宗教的『商標』。它也不屬於任何一個宗教,或屬於任何時代中的任何一個人。所以佛所說的真理,不是他一個人獨有的,因為佛只不過是一個『真理的發現者』而已,就像牛頓所發現的『地心吸引力』,並不是牛頓專有的一樣。因此佛教認為一切合理的、具有永恆不變的道理的都是『佛法』。
『你要愛你的仇敵。』雖然出自於聖經,但佛教毫無疑問地承認它是具有美德的真理。(與佛教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相同。)
佛法像浩瀚的江海,它能容納地球上的一切大小河川。所以佛經上說:『一切法皆是佛法』啊!

第十、 佛教是民主和自由的
在其他宗教里,教主所說的話就是不可抗拒的『命令』,就是不容懷疑的『真理』。誰要是不服從或稍微表示懷疑,那麼必遭天譴神罰。
在外教的經典里明白地記載著:人類的始祖因為違背了上帝的命令,而永遠地被趕出了伊甸園;而且他們的子孫——也就是千千萬萬的人類,包括以前、現在和未來的,也因此而莫名其妙地跟著受苦了。
依外教的解釋,這叫做『原罪』的遺傳。不過;我只聽說過某些疾病會遺傳,沒有聽說過『罪』也會遺傳的。除了古代專制野蠻時代,一人犯罪,全族會遭受誅連,以致被斬盡殺絕而外;現在任何一個進步的文明國家,父親犯罪,父親坐牢,跟妻子兒女扯不上半點關系的。
而佛教就是這種主張:佛教認為一人做事,一人承當,父親殺人,兒子是下不了地獄的。(兒子也不能代替父親受罪。)
我有一個要好知己,他本來是個虔誠的基督徒,以前我們常為了亞當、夏娃偷吃禁果而被『驅逐出境』的故事,辯得面紅耳赤。
以下是我們當時的談話:
『亞當他們為什麼會被趕出樂園呢?』我問。
『因為夏娃不聽神的話,受了毒蛇的引誘偷吃了禁果,他違抗了神的命令。』
『請問神是全知全能的嗎?』
『是的,它是全知全能的。』
『請問全知全能的神事先曉得夏娃受不了毒蛇的引誘嗎?』
『不知道的,因為神要試驗亞當、夏娃是否聽他的話。』
『既然神事先不知道,那麼他還能被稱作全知全能嗎?』
『咦?喔,錯了,上帝事先當然是知道夏娃會受不了引誘的。因為他是全知全能的主呀!我真該死,剛才我冒瀆了神,說他事先不知道。』我的朋友見風轉舵,可是他沒想到另一邊也是死巷呀!
『好,全知全能的主既然事先明明知道夏娃受不了毒蛇的引誘,卻還要讓毒蛇來引誘她,而不加以制止,事後還要懲罰他們。這不是存心不良,故意納人於罪嗎?』
『咦?』我的朋友終於為之語塞。
亞當和夏娃就是這樣糊里糊塗地被趕了出來的。我們也是這樣糊里糊塗地跟著受苦了。
不管如何,神的話總是對的,違抗神的話,後果就是這樣悲慘。但是神自己卻不自我反省,他自己的『話』是否合理?是否自相矛盾?是否太武斷?太專制?
除此以外,在各種宗教經典中,時常記載神因人的不聽話而震怒的故事,處罰的方式包括用慘絕人寰的洪水來淹沒人類;用瘟疫來殺害人類。
在佛教經典里,絕對找不到佛會發怒的記載,更不會有這種殘酷、無情的處罰方式。在佛四十九年的教化中,弟子們所看到的他們的導師,總是和顏悅色,慈悲安詳的,他對好人如此,對壞人也是如此。
佛對自己所說的道理,絕不強迫弟子們接受,他還鼓勵他們懷疑發問。一直到他八十歲在婆羅雙樹間即將臨終時,仍然諄諄地教誨,反復地詢問弟子們還有沒有疑問。
佛說:『大疑才有大悟,小疑只有小悟,不疑就永遠不悟。』
佛也在最後的教誨時說:『我沒有想過你們弟子是我的,眾生是我的......我不過是你們當中的一個,常常和你們大家在一起。......我從不壓迫別人,也不會要人來服從我。』這是多麼慈祥,多麼感人的遺教啊!
佛教這種准許以及鼓勵信徒對教主本身所說的道理,自由懷疑發問,進而深入探討的精神,我想是舉世無雙的吧?
朋友們,真理是不容許強迫別人接受的,勉強人去接受他所不了解的,或他所不喜愛的,那是政治而不是宗教。真理只有在民主、自由的前提下,反復地思辨,才能更加地顯出它的精神和價值。
而在全世界的宗教中,只有佛教的教主與經典是允許被懷疑、討論和追究的。
歡迎有研究精神,有獨立自主人格,有智慧聰明的同學們來研究佛法,佛教的大門,永遠為你敞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