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劉淵是妥妥的匈奴人,卻為何要取漢名,還自稱漢皇帝
西晉末年,一場宗室之間自相殘殺的「八王之亂」,使日益腐朽的司馬氏政權江河日下,對國內匈奴五部的控制力也大大衰減。早就蠢蠢欲動的匈奴人劉淵借中原板盪之機,在西晉北部版圖上獨立門戶,建漢稱帝,攻城掠地,由此揭開了「五胡亂華」的序幕。
一個匈奴人為什麼要取一個漢名,又為何要自稱是漢皇帝,要了解這些我們要先看看劉淵的生平簡介。
劉淵(?-310年),字元海,新興(今山西忻州北)人,匈奴族,匈奴首領冒頓單於之後,南匈奴單於於夫羅之孫,左賢王劉豹之子,母呼延氏,十六國時期前趙政權開國皇帝,304年-310年在位。
劉淵在父親死後接掌其部屬,八王之亂時諸王互相攻伐,劉淵乘朝廷內亂而在並州自立,稱漢王,建立漢國(後改為趙,泛稱前趙,亦作漢趙),308年稱帝,改元永鳳。310年,劉淵病死,在位六年,謚號光文皇帝,廟號高祖。
劉淵是匈奴人,一心想著興邦復業,可他為何要稱漢皇帝呢?
可能有這幾個原因:
1、晉朝是個相當講究門閥的時代,劉淵本來就是匈奴人,他的出身並不高貴,本就沒有什麼支持率的劉淵來說,要想取得士族大家的支持,必然要將自己的姿態放下,親近漢文化,使劉淵傾心接受漢化。
2、父親為匈奴左賢王劉豹,母親為匈奴呼延氏,是個地地道道的匈奴人。史料記載,匈奴劉姓源於漢匈和親。當年,匈奴強盛時,劉邦「以宗女為公主,以妻冒頓,約為兄弟,故其子孫遂冒姓劉氏」(《晉書》),劉淵的叔祖劉宣、父親劉豹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並取了漢名。承襲父祖,劉淵也跟著姓了劉。
3、劉淵自幼居於漢地,酷愛讀書,痴迷漢文化,曾拜上黨名士崔游為師,遍習中原的儒家經典和歷史、軍事著作,甚至可以「略皆誦之」,深受漢文化影響和熏陶。劉淵7歲喪母時「擗踴號叫,哀感旁鄰」,所表現出的孝道禮儀上不難看出,他受中原文化的影響極大。
2. 五經指的是
五經一般指儒家典籍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為歷代儒客學子核心研習書經,詩溫柔寬厚,書疏通知遠,禮恭儉莊敬,易潔靜精微,春秋屬詞比事。中醫學中指肝、心、脾、肺、腎五臟的經脈。
五經介紹
詩經在先秦稱詩,或詩三百,是中國第一本詩歌總集。此書廣泛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各方面,被譽為古代社會的人生網路全書,對後世影響深遠。
尚書古時稱書,是記言記事的簡冊泛稱,主要記載帝王言論及活動,是現存最早的一部歷史文獻匯編。
禮記亦稱小戴禮記,共49篇,是先秦到秦漢時期的禮學文獻選編。所記大多為士禮,故漢朝的儒家學者雜采當時能見到的各種文獻以為己用。其內容較為駁雜,大致有記述禮節、記述政令、解釋儀禮、記孔子言論、記述孔門及時人事、禮節考證、通論禮意或學術、記述制度、記述掌故、雜記等十種。
周易也稱易易經,本是古代占卜之書,包括經和傳兩部分。內容廣泛記錄了西周社會各方面,包含史料價值、思想價值和文學價值。其外層神秘,而內蘊的哲理至深至弘。
春秋本是記事史書的通稱,但流傳下來的只有魯國的春秋。其書用魯國紀元兼記各諸侯國事,是現存最早的編年史。記事的目的是提倡道義和「禮」。
中醫學中的五經指五臟所屬的五條經脈,即足厥陰肝經、手少陰心經、足太陰脾經、手太陰肺經和足少陰腎經,也是小兒穴位脾土穴、肝木穴、肺金穴、心火穴、腎水穴的合稱。
五經是儒家經典嗎
五經是儒家經典。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合稱「五經」。五經是儒家作為研究基礎的古代五本經典書籍的合稱,相傳它們都經過儒家創始人之一的孔子的編輯或修改。
儒家本有六經,即詩經,尚書,儀禮,樂經,春秋,周易。秦始皇「焚書坑儒」,據說經秦火一炬,樂經從此失傳,東漢在此基礎上加上論語、孝經,共七經;到唐時,春秋分為「三傳」,即左傳、公羊傳、穀梁傳,禮經分為「三禮」,即周禮、儀禮、禮記,再增補爾雅構成十二經;宋時加孟子,後有宋刻十三經註疏傳世。
「十三經」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傳統觀念而言,易、詩、書、禮、春秋謂之「經」,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屬於春秋經之「傳」,禮記、孝經、論語、孟子均為「記」,爾雅則是漢代經師的訓詁之作。後來的五經是指:易經、尚書、詩經、禮記、左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