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古典 » 五經是什麼的經典

五經是什麼的經典

發布時間: 2024-08-12 10:58:54

A. 古時候的「經」指的是什麼,包括哪5本

古時候的「經」指的是作為思想、道德、行為等標準的書,也稱宗教中講教義的書,或稱某一方面事物的專著。細分為:道經、儒經、佛經。

包括的5本書,指的是我們常說的「五經」:《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這五本書(五經)是儒家作為研究基礎的古代五本經典書籍的合稱。

B. 中國的五經是什麼

「五經」,指儒家的五種經典,指《周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五經」還是中醫名詞,指肝、心、脾、肺、腎五臟的經脈。 在中國古代傳統圖書分類法中,將全部書籍分作「經」「史」「子」「集」四「部」。經—主要是四書五經;史—主要是史記、漢書等史書(正史);子—主要是諸子百家;集—主要是歷史上名家的詩歌散文集。 [編輯本段]【儒家經典】原為六經。《莊子》一書首先稱詩經、書經、禮記、易經、周禮、春秋為六經。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稱之為「六藝」。
和漢武帝建元五年(前136)設立五經博士,奠定了儒家經典的尊貴地位。《易》又稱《周易》,包括經、傳兩部分。經的部分共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卦辭和爻辭共約5000字,可能是西周初年編定的。它不僅對於了解殷周時代的哲學思想、社會生活有極重要的意義,而且保存了一些相當罕見的商周史事材料。《易》的傳,包括系辭、說卦等十個部分,舊稱「十翼」,是東周時人所寫的對於《易》經部分的解釋。《尚書》是我國上古時代王室誥命、誓辭和追述古代史跡的著作匯編。最初只泛稱為《書》,其後分為夏、商、周書,以後才稱為《尚書》,義謂上古之書。秦漢之際,《尚書》多亡,獨秦博士濟南伏生壁藏之書。漢初,伏生求得其書,存28篇,教授於齊魯之間。這部《尚書》以漢代通行的隸書寫定,故稱《今文尚書》。此外,漢代還有《古文尚書》,據說比《今文尚書》多出16篇。《詩》,又稱《詩經》。漢初傳授《詩》的有齊、魯、韓三家,都立於學官。毛公亦傳,未得立。後來,三家詩亡缺,毛詩獨傳,因此《詩》又稱《毛詩》。《詩》今存305篇,各篇時代早晚不一,早至周初,晚至春秋中期。《詩》不僅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而且是了解先秦社會風貌的珍貴材料。《禮》,漢時指《儀禮》,後世指《禮記》。《儀禮》是春秋戰國時代一部禮儀制度的匯編。漢世所傳有戴德本、戴聖本和劉向《別錄》本。《禮記》是西漢時人所編定的儒家關於禮的闡釋,分為《小戴禮》和《大戴禮》兩種,戴聖所編49篇並由鄭玄作注的為《小戴禮》,戴德所編85篇稱為《大戴禮》。《春秋》是魯國的編年史。它按年、時、月、日記載史事,以春秋代表四時,故名《春秋》。現存《春秋》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共記242年間史事。雖然文句簡短,但對當時政治事件都有自己的見解和評價。後人為其作註解,流傳下來的有《左傳》、《公羊傳》和《穀梁傳》。
五經別名: 唐韓愈《進學解》:"《詩》正而葩。"後因稱《詩經》為"葩經"。 《書經》者,孔壁藏書也,又名壁經.易經,羲經相傳伏羲始作八卦,故名"羲經"。《禮記》,.整理《禮記》的是西漢學者戴德(大戴)和戴聖(小戴)叔侄二人,因此名"戴經".孔子刪述春秋,絕筆於獲麟。因此《春秋》叫"麟經".
孔子整理並用作教學的《詩》《書》《禮》《易》《春秋》,保存了豐富的中國上古歷史資料,合稱「六藝」,遂為「五經」。「五經」長期作為官方指定的教科書,對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至關重要、無可替代。
關於「六藝」的內容,《舊唐書·經籍志》概括最為簡潔允當:
一曰《易》,以紀陰陽變化;
二曰《書》,以紀帝王遺范;
三曰《詩》,以紀興衰誦嘆;
四曰《禮》,以紀文物體制;
五曰《春秋》,以紀行事褒貶……
《史記·滑稽列傳》記錄了孔子對「六藝」教化及治理作用的闡述:
孔子曰:六藝於治一也。《禮》以節人,《書》以道事,《詩》以達意,《易》以神化,《春秋》以義。
《莊子·天下》揭示了「六藝」對社會生活的指導意義:
《詩》以道志,《書》以道事,《禮》以道行,《易》以道陰陽,《春秋》以道名分。
孔子同時也指明,「六藝」「五經」作為教化民眾的教材,有其明顯優勢,但並非沒有不足,要揚長避短。這段話見於《禮記·經解》。
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
溫柔敦厚,《詩》教也; 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潔靜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 。
故《詩》之失,愚;《書》之失,誣;《樂》之失,奢;《易》之失,賊;《禮》之失,煩;《春秋》之失,亂。
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而不愚,則深於《詩》者也。疏通知遠而不誣,則深於《書》者也。廣博易良而不奢,則深於《樂》者也。潔靜精微而不賊,則深於《易》者也。恭儉莊敬而不煩,則深於《禮》者也。屬辭比事而不亂,則深於《春秋》者也。
六藝五經,是後世文章的源頭和典範。《顏氏家訓·文章篇》雲:
夫文章者,原出《五經》:詔命策檄,生於《書》者也;序述論議,生於《易》者也;歌詠賦頌,生於《詩》者也;祭祀哀誄,生於《禮》者也;書奏箴銘,生於《春秋》者也。
清梁章鉅《退庵隨筆》則說:
如要典重,則學《書》;要婉麗,則學《詩》;要古質,則學《易》;要謹嚴,則學《春秋》;要通達,則學《戴記》……略得其意,微會其通,自然不同於世俗之為文矣。
2000多年前,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精華》中指出:「《詩》無達詁,《易》無達占,《春秋》無達辭。」表明了「五經」蘊含的文化資源,具有無限的、挖掘和探索的可能。
當代新儒家的代表、哈佛燕京學社(Harvard Yenching Institute)社長杜維明先生指出:
儒家對人的復雜性問題進行了深刻的探討。儒家五經,從抽象和象徵的意義上說,分別探討的是人的情感性問題(《詩》)、社會性問題(《禮》)、政治性問題(《書》)、歷史記憶問題(《春秋》)、形而上問題(《易》)。
金海峰教授接受了杜維明先生的思想,在講學過程中多次強調:閱讀五經,能夠從五個角度理解人生,即:《周易》——哲學角度;《尚書》——政治角度;《詩經》——藝術角度;《禮記》——社會角度;《春秋》——歷史角度。

C. 五經是什麼

五經一般指儒家典籍《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的合稱。

這五部書是我國保存至今的最古的文獻,也是我國古代儒家的主要經典。《詩》又稱《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集,現存305篇,由風、雅、頌三部分組成。風包括十五國風,共160篇;雅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頌分周頌、魯頌、商頌,共40篇。

(3)五經是什麼的經典擴展閱讀

四書五經中的四書

四書又稱四子書,是《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的合稱。南宋朱熹取《禮記》中的《中庸》《大學》兩篇文章單獨成書,與記錄孔子言行的《論語》、記錄孟子言行的《孟子》合為「四書」。

四書增刪注釋包括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孟子、程子、朱熹等,其編撰時間間隔達一千八百年。宋元以後,《大學》《中庸》成為學校官定教科書和科舉考試必讀書,對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它蘊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內容,是儒學認識論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其在中華思想史上產生深遠影響。至今讀來,仍不失其深刻的教育意義和啟迪價值,堪稱是源遠流長的文化精華。但《四書》中也存在著先人思想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