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你最愛的長鏡頭出自哪部電影
相信很多朋友看影評、電影推薦,或者跟身邊一些閱片量豐富的朋友聊天的時候,偶爾就會聽到或看到「長鏡頭」這個概念。
「長鏡頭」,在一些時候的確是進階影迷最愛拿來炫耀的資本,對長鏡頭的意識,或許就是區分影迷與普通觀眾的界限。
它可以用貼近第一人稱的視角,表現出片中人物或驚奇或焦躁的情緒,如《好傢伙》當中,兩位主人公通過旁門進入夜總會的長鏡頭。
它可以在第三人稱與第一人稱視角之間來回轉換,同時體現出史詩式的宏大氣魄,和小人物的無奈與悲愴(《贖罪》中的敦刻爾克海灘長鏡頭)。
《贖罪》的5分鍾長鏡頭
它也可以展現一種現實與夢幻交織、過去與未來同在的奇幻世界觀,譬如《路邊野餐》里的四十分鍾長鏡頭,和《遁入虛無》中已死主人公的「靈魂出竅「長鏡頭。
而在侯孝賢與是枝裕和的早期電影中(《悲情城市》、《幻之光》),它所表明的,則是一種東方式的「靜觀」態度。
不過在很多時候,長鏡頭想表達的只是一種孩童般的情緒:「看我厲害不厲害!我連這都能做到!」我們都知道,長鏡頭的諸多拍攝環節如果出一個差錯,整個鏡頭就都要重來。
而許多長鏡頭的鏡頭軌跡,更是如魔術一般讓我們驚嘆:我們至今猜不出《我是古巴》里的攝影機,是怎樣從一座高樓「飛」到另一座高樓;也猜不到《職業:記者》中的攝影機,是怎樣穿過那兩節只有十多厘米寬的欄桿。
這些效果,在電腦特效時代都可以輕易做到(例如《謎一樣的雙眼》的電腦拼接長鏡頭),於是當代影人只好挖空心思把鏡頭做長,比如德國盜搶電影《維多利亞》,就是一個時長近140分鍾的長鏡頭。
不過也別忘了,在《歷劫佳人》中拍出過影史最佳長鏡頭之一的導演奧遜·威爾斯曾說:「電影里往往有些鏡頭,大家一眼就能看出那是導演在刻意拍一個『了不起的鏡頭』,但真正了不起的鏡頭,其實應該再稍微含蓄點。」
所以,正如大師所言,長鏡頭並不是越長越好。如果它除了炫技之外無話可說,那麼它也只是在做無用功。
相關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