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請問可以看密宗經典么喜歡佛學。
1. 看大乘佛經,以盡快地明白佛法的根本,首先明理,先看《楞嚴經》,都看文言文 、白話文對照的:《金剛經》《大般涅磐經》《法華經》《地藏菩薩本願經》《圓覺經》《楞伽經》《凈土諸經》等。
2. 看修行的書,明理不求實證,則無意義。目前時代,最好最易成就的,就是藏區的大圓滿法,能即生開悟。大圓滿法,天賜眾生福澤,能修習,當累世修的機緣,甚難得!
六祖以後,禪宗已不適合人的根性,能度脫現代人的,最佳的就是大圓滿法了。正如蓮華士大師所預言:鐵鳥(飛機)飛翔時,大圓滿法將傳遍世界。
推薦修行的兩本書:母音老人著《大手印淺釋》。
丹貝旺旭仁波切著《金剛密乘大圓滿》。
修習大圓滿法,須拜有「仁波切」稱謂的大師為師,灌頂修行。
有「仁波切」稱謂的大師,不僅僅是開悟,且證量足,能夠灌頂加持,並非是普通意義上的活佛摩頂。
去青海省果洛洲久治縣的德合隆寺
去拜: 丹貝旺旭仁波切 為師
或 四川省甘孜洲白玉縣阿宗寺 :江央確吉寧瑪仁波切
修習大圓滿法,能即生開悟 !
3.所謂念念修行,就是終生念一佛名,念到一心不亂。從而能往生極樂世界。
(念佛名:一是消業障;二是佛力感應加持)
(當然要持戒、行善、發願、生菩提心)
(生真信,發切願,志誠懇切,念佛名號。勿用觀心念法,當用攝心念法。楞嚴經大勢至菩薩說,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念佛時,心中(意根)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舌根)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耳根)要聽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攝於佛號,則眼也不會東張西望,鼻也不會嗅別種氣味,身也不會懶惰懈怠,名為都攝六根。都攝六根而念,雖不能全無妄念,校彼不攝者,則心中清凈多矣,故名凈念。凈念若能常常相繼,無有間斷,自可心歸一處。
所謂十念記數者,當念佛時,從一句至十句,須念得分明,仍須記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隨念隨記,不可掐珠,唯憑心記,若十句直記為難,或分為兩氣,則從一至五,從六至十。若又費力,當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作三氣念。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妄念無處著腳,一心不亂,久當自得耳。須知此之十念,與晨朝十念,攝妄則同,用功大異。晨朝十念,僅一口氣為一念。不論佛數多少。此以一句佛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則可,若二十三十,則傷氣成病。此則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從一至十,從一至十,縱日念數萬,皆如是記。不但去妄,最能養神。隨快隨慢,了無滯礙。從朝至暮,無不相宜。較彼掐珠記數者,利益天殊。彼則身勞而神動,此則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時,或難記數,則懇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復攝心記數。則憧憧往來者,朋從於專注一境之佛號中矣。大勢至謂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利根則不須論。若吾輩之鈍根,舍此十念記數之法,欲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大難大難。又須知此攝心念佛之法,乃即淺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議法。但當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見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茲中喪,不能究竟親獲實益,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時。若靜坐養神,由手動故,神不能安,久則受病。此十念記數,行住坐卧皆無不宜。卧時只宜默念,不可出聲。若出聲,一則不恭,二則傷氣,切記切記。——凈土宗念佛法門)
而開悟、明心見性,也就是在念念修行中:
前念已滅,後念未起,一念不生,迴光返照,了了分明,當下抓住,覺性顯前——《大手印淺釋》
《金剛密乘大圓滿》:有所謂:「內觀心性,向內觀!」之口訣。
如是不散以自心自觀。
此偈誦的意思是說:使能想、能念之心識,向它自己稍微地內轉;稍微地內向;輕微地內收,這樣便能認識本覺。華智仁波切說由此不能認識的話,便再也沒有其他辦法可以認識了。當以自心稍許向內輕微地觀於它自身的時候,會有一種遠離一切散亂分別的赤裸明清,這就是覺性。
念:
南無(音:那摩)阿(音:a) 彌陀佛
南無(音:那摩)觀世音菩薩
南無(音:那摩)地藏王菩薩
4.修行需要先消業障,在消業障方面《地藏菩薩本願經》甚佳,讀經、念:南無(音:那摩)地藏王菩薩 名號。
《地藏菩薩本願經》:更能每日念菩薩名千遍,至於千日,是人當得菩薩遣所在土地鬼神,終身衛護,現世衣食豐益,無諸疾苦,乃至橫事不入其門,何況及身。是人畢竟得菩薩摩頂授記
『貳』 密宗的主要經典有哪些
密宗雖然分為多種派別,但均以《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又稱《大日頂經》,《金剛頂經》和《時輪金剛根本經》作為所奉經典。其中《大日頂經》是最主要的一部經典。<proinsight-br>《大日經》全經共七卷,分三十六品,總括了佛門的一切教義。在這三十六品中,最重要的為二品。<proinsight-br>一是《入真言門住心品》,此品又分為兩個內容:<proinsight-br>其一為入真言門。真言,即咒語,不可言說。念真言,是密宗的主要特徵。心體無念本不可言說。因此,真言並不在於它的可言性,而在於它的開啟性。<proinsight-br>其二為住心。就是保持凈菩提心,去掉各種「雜心」。《大日經》共列舉了各種「雜心」共五十九種,如人心、各種動物心、各種鬼心 等等。去掉這些「雜心」,就自然「住於凈菩提心」了。<proinsight-br>二是《入曼荼羅具緣真言品》。曼荼羅,即「壇場」,中央為「大日如來」,是最高本尊,由內至外,依次為各種佛、菩薩、羅漢,分別代表不同的成就層次。<proinsight-br>《大日經》的其餘各品均是此二品的延伸和演繹,其主要思想可以概括為五個方面:<proinsight-br>第一:宇宙的本體現象都是由「六大」所構成的,即地、水、火、風、空、識。「六大」其前五大屬於物質現象,後一大屬於精神現象。「六大」就是由心物合一而構萬物。地、水、火、風、空屬於色法歸於理,識屬於心法歸於智,色心不二,理智為一。<proinsight-br>第二: 宇宙的一切事物的報身(現身),都是由法身(無或混沌狀態)而來。這是佛學的宇宙本原觀。<proinsight-br>第三:對宇宙本原的認識是一切智慧中的智慧。「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佛」,知道了事物的本原(形成的原因)就知道了解決問題的方法。知道 了方法,如法習修,就可以得到圓滿的智慧。成佛,就是成為智慧圓滿的覺者。<proinsight-br>第四:成就圓滿智慧所需的菩提心,是空性和慈悲的統一,它不具有存在和非存在的觀念,是指心體無念寂靜態。<proinsight-br>第五:一切法本來不生不滅,互為交會。方法是因問題而存在,不同的問題,就有不同的方法。問題解決了,方法也就不存在 了。方法要因事物的發展不斷變化,可以因時、因地、因世而加以創造。這種創造的應用,就是「方便為究竟」<proinsight-br>
『叄』 西藏密宗重視什麼經典
佛教的中心問題,是如何凈除一切苦痛的根由—煩惱,和達成解脫圓滿的覺位—涅盤或菩提。小乘佛教的教旨,是以徹底斷除煩惱的辦法,來達成涅盤解脫。後期大乘,則對煩惱是否一定要用斷除的方法才能達成解脫,有進一步的看法。煩惱的本性如果與菩提並無差別,二者之區別只在「迷」或「悟」之間,那麼「轉」煩惱成菩提,豈不較「斷」更好么?因此就有轉識成智的說法。妄念遷流的第六識,可以轉變成妙觀察智,執我的末那識,轉變成平等性智,執持根、身、習氣及大千世界的阿賴耶識,轉變成大圓鏡智。這樣就與佛性不增不減本來圓滿成就的看法一致了。密宗(金剛乘)的見解,與後期大乘並無二致,全部接受了「轉」識成智,或「悟」識即智,和即心是佛的見解;且更進一步說,煩惱即菩緹,眾生即佛。在眾生位似乎有「轉」的必要,其實開悟以後,並不覺得有什麼可轉變的。因為佛性和佛果不增不減,早就圓成的在那裡了。因此,說密宗的見和行都是由「果位」的觀點出發的。所以叫做「果位見」。有了這煩惱即菩提的見,密宗就安排了一套煩惱即菩提的事相和實際修持的方法:如貪道之空樂瑜伽,鎮相之忿怒金剛,痴相之睡夢光明等。因為自己的身體,本來是化身佛的體性,所以有自成本尊觀的修法。因為隱蔽於自己內部之微妙身,即是報身佛之體性,所以有報身佛體氣脈明點的觀法。因為自己的心即是法身佛,所以有直契明空雙運心體之大手印觀法。因為八識的本性即是五智,於是安排了五方佛壇城的瀕法。
密宗的事相和觀法,雖然是五花八門,撩人眼目,但說穿了,其根本原理仍是建築在認取煩惱即菩提、即身是佛和即心是佛的「果位圓成見」上的。
密宗的分類,有所謂四部、二續、五大金剛、九乘道次第等花樣繁多的千般名目;本尊佛和大小金剛也多不勝數。這一套令人昏頭轉向的密宗法相,初學人會覺得新奇、神秘。其實這些繁雜的法相,其作用亦無非是「方便」和「表相」而已。但方便和表法一旦過了度,就反而會成為障礙,使人看不清密宗的本來面目了。現在去繁就簡,就我個人淺學所知,略述西藏密宗之主要教旨如下:
宇宙和人生之最根本原理是「二合一」或「二即一」。亦即「相對之統一」或「矛盾的統一」之原理。此原理可應用於一切處,一切時,一切物。此原理應用於密乘之課題上就有:生死與涅盤之合一,煩惱與菩提之合一,心與物之合一,意與氣之合一,陰與陽(或紅與白)之合一;起與滅之合一,明與空之合一,有與無之合一,悲與智之合一,自與他之合一,生與死之合一……等等。這些相對諸法之合一,並非只是空洞的理論;密宗皆備有實際之修持方法,使道些差別和矛盾之相對法,皆現量的融成一味。趨入此「差別即平等」之一味境界,最直接最主要的方法,是通達自心。因為自己的心才是人人最直接接觸到和經驗到的東西。於自心得通達秘自在,則於一切法亦能通達和自在。因此學密宗的人,應有下面的幾點根本的認識:
(一)一切事物和現象都脫離不了心,它們的存在只是心的經驗而已。一切事物既然只是心所感覺到的影像,那麼也就是說,心是一切萬物之根源和創迨。
(二)心是純極的單元而又能包含萬物;它孕育創造出一切世出世法,為一切奇跡之母,其小無內,其大無外,廣涯無際,深不可測,但它卻又近在目前,當下即是。自心即是人人的本來面目。自心的廣大面又可稱之為「宇宙心」、「法界心」或佛心。
(三)徹悟此宇宙心,並於此心得全部自在的人,就叫做佛陀;不明此心而又被它所役者,就是眾生。
(四)在本體上來說,佛陀與眾生是無有差異,等同一味的;在事相上來說,佛是已覺悟的眾生,眾生則是未覺悟的佛,二者之不同在是否契了此宇宙心。
(五)這個無限而又涵蓋萬物的宇宙心,是不可思議,難以描述的。勉強的予以界說可以說為: 宇宙心是一個廣大空寂的明覺,或簡稱為「大明空覺」。
(六)眾生的心識是狹小和蒙昧的「知覺」;有道行的瑜伽者的心識是有限的「明覺」;開悟的菩薩是廣大的「明空覺」;佛陀的則是「最極廣大的明空覺」。
(七)佛法的一切教旨都只是為了建立一些准備、階梯和指針,以導向此最極廣大之明空覺。
(八)當這個宇宙心或佛心全部顯露時,無限的悲心、功德和妙用都會自然的開顯出來。
(九)為了開顯此佛心,密宗提供了兩個主要的方法:一個是所謂的方便道或有相道,一個是解脫道或無相道。前者比較著重於心、氣,尤其是氣的訓練、調伏及升華;後者則比較偏重於心的認持、突破及擴展。但二者皆基於同一之密宗根本原理:心氣無二論。
「心氣無二論」乃相對統一原理之延伸,拿來用在調心和調氣的修持方便上,就建立成一套圓滿和善巧的心氣修持系統。相對之物不僅在本體上是一味或不二,在作用上亦能相濟和相成。如易理中所明:陰陽雖對立,亦相濟相成。同理,心氣固對立,但亦互依互融。心與氣者實一物之兩面,因此心調則氣調,氣調則心亦調,心粗則企獷,心細則息微,心柔順則氣亦暢通,氣充沛則心必爽朗。我們如果能夠使心調伏、轉變、擴大及升華,則氣亦隨之,反之亦然。
(十)方便道修持次第之簡介:
甲、前行之准備——此包括基本出離心,菩提心之訓練,及凈障集資、求得加持之種種初步修持。如四加行,上師相應法等修持正行以前之准備工作。
乙、本尊瑜伽—比乃觀自成為本尊佛陀之修法,其作用如下:
1.因觀自身即本尊佛陀,宇宙大千即壇城靜土,故為一種生佛不二之見地上之訓練。
2.在自成本尊前,先觀一切所顯皆收歸於大空;座末本尊又再次融於大空,故為一種觀修空性之訓練。
3.念誦真言,觀想種子字及咒輪等,可得加持及習定之效。
4.觀身內清凈脈輪為修報身佛相應之瑜伽,同時又為心氣無二瑜伽建立了基礎。
5.因修本尊觀及壇城觀及收放瑜伽,則能於中陰相現之時心無恐怖,反能趁機獲得解脫及證果。
以上各節屬於生起次第之修法。
6.生起次第修得相當之基礎後,再進修圓滿次第、此包括高級之心氣任修持方便及睡夢、光明、幻化身等修法。
7.圓滿次第修至相當程度時,則心氣能得自在,因而能導引業氣趨入中脈,打開全身脈輪;此時心證空性,氣成無礙神通之大力用。
8.因心氣得全部自在,則一方面能解脫生死及中陰,永遠脫離輪回;另一方面可神通變化,於法界中隨緣度生。
9.心氣達成最高之圓滿境地時即成就法、報、化三身圓滿之佛位。
(十一)解脫道要義之簡介:
解脫道亦可稱為無相道。這是一個比較簡單直接的道路。這條道路是叫人直契心源,認取當下之明空心體,進而穩定之、擴大之、加深之。此明空心體之全部圓滿顯露即是法身佛之成就。所以這條路的關鍵在最初之上師指示心體。受法者在認識心體之後,即能修持無相無依之心地法門:密宗稱此為大手印瑜伽。
大手印法修持之要點在鬆弛、無作和明照。其中尤以鬆弛任運為最重。因為一切煩惱和執著皆是一種「緊相」。生死輪回亦皆是「由緊」而起。相對的,一切解脫境界則皆是「松」相。所以惟有從「松」入手,或「由緊入松」,「大緊大松」才能進入解脫之門。「鬆弛無作」看起來應該是容易的,但實際上得不到口訣和指導,則極難趨入。即使能領會「松」訣,但無始的習氣太深厚了,持續和深入的「松」,還是需要極大的努力和因緣才能達成的。松和緊都有許多層次和階段;在某些階段中,松的達成亦需要緊的努力才行。大手印本身著重在任運無修,但形式上還是免不了「修」,這也許就是所謂的無修之修吧。大手印的「松」即是「放下一切」。能夠放下一切則本具的法身光明,當然就會自己顯露出來。所以大手印又名為「開顯本覺俱生智之方法。」大手印的教旨、境界和果證部和中國的禪宗極為相似,故亦可稱之為「西藏禪」。
(十二)解脫道和方便道,其實僅在初步的階段中形式的差別,在高級的階段中,二者就沒有什麼差別,合而為一了。在大手印法已經修得相當的成就後,再回頭來修方便道的行者也很多。密勒日巴則是二者兼修的瑜伽行者。西藏密法的弘傳初期,修方便道的人尚多。但方便道畢竟太難,同時俱足各種因緣和堪能的人亦不多,所以後期密法中修方便道的人轉少,多數人皆走比較容易的大手印路子了。
『肆』 請問哪些佛經佛咒是密宗的,哪些是顯宗的。主要想修顯宗,還是踏踏實實來的好。
一般來說,就算是密宗在修學的時候,也是要長年先修學顯宗經論,打好基礎。真正的密法是需要在基礎牢固的情況下,由上師傳授的。這個一般情況下,也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學到的。
而現在所常見的一些經文,像《無量壽經》《佛說阿彌陀經》《觀無量壽經》《普賢行願品》《金剛經》《妙法華蓮經》《華嚴經》《地藏經》《葯師經》等,都屬大乘經典,顯宗里很殊勝,也比較常見。
而咒,漢傳十小咒,藏傳觀音心咒、蓮師心咒等都算是普傳的,可以持誦,無妨。
如果你想學習顯宗,打好修學基礎。真誠推薦兩本論典,學好這兩本,基本上再學其它的法,問題都不大了。一本是《入菩薩行論》,這是藏地所有宗派一致認定必學的課程,修學大乘佛法的精化——菩提心,依照此論趨入正覺菩薩行。一本是《菩提道次第廣論》,本論所宣說的法要從基礎到甚深,如同樓梯一般有次第的一步一步修學,可以說所有的法都含攝其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