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儒家經典在今是否適用
《10儒家代表與儒家經典【完結】》網路網盤免費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kQtdm16PupJY1oXGEPIOsA
在今天,「十三經」作為反映先秦歷史狀況的古籍還有很大價值。分別是《詩經》、《尚書》、《周禮》、《儀禮》、《禮記》、《周易》、《左傳》、《公羊傳》、《穀梁傳》、《論語》、《爾雅》、《孝經》、《孟子》。
不僅僅是儒家經典,還有其他百家經典,如論語,道德經,孟子,墨子。。深深的影響著我們每個人的人生,其實中國文化的精髓只用500本書就可以概括之,這500本書在西漢之前就以完工,還有一種說法是在秦以前的500本大作就足以代表中國傳統文化了,比如忠義廉恥,禮義仁智信等等,這些在先秦之前就以成理論體系,西漢之後,所有的經典大傳只不過是這500本書的詮釋和發揚,包括現在的各種書,都能找到那些經典書籍中理論的影子。。
❷ 四大儒家經典
1《周易》
《周易》:並非《易經》,由《易經》和《易傳》組成。
《易經》是由三個部分組成:一為伏羲八卦為始那時並沒有文字所以八卦。二為周文王父子承接伏羲八卦,八八重疊生六十四卦,周文王父子認為64卦已包含宇宙萬物,每一卦都有卦辭。後有孔子做傳又稱《易傳》《十翼》,《易經》的發展在夏朝時期產生了《連山易》,在商朝時期產生了《歸藏易》,在周朝時期產生了《周易》。《易經》是中國最早的易經書,由伏羲氏所創。由於時間的原因,《連山易》和《歸藏易》已失傳,只剩下《周易》。所以周易是出自於《易經》的,它承載了過多的歷史使命和任務,但不乏文采和哲理,是國學(內含儒道兩家思想)重要經典之一。
《易經》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是古代漢民族思想、智慧的結晶,被譽為"大道之源",是古代帝王之學,政治家、軍事家、商家的必修之術。 《易經》含蓋萬有,綱紀群倫,是漢族傳統文化的傑出代表;廣大精微,包羅萬象,亦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
周易一書,並非僅僅為占卜之書,乃是借占卜學修身。每個卦都是修行中岔路,人身不正,處世即不正。人若生病,事業亦必荒廢。周易與其說占卜人事,不如說是記錄人體內的各種病症。易經的存在,是補充了黃帝內經人體經絡病症。人體經絡運行不正,就要有是非災厄。
易經,周行不易,讀完後,唯留"中正"二字。
不易者,中正之"道"也。
2《老子》
《道德經》,又名《老子》,由戰國時期道家學派整理而成[來源請求],記錄了春秋晚期思想家老子的學說。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德經》在前是謂先修自身心意,後《道經》是謂以身心精進,在體悟道之所傳。
3《論語》
《論語》是一本以記錄春秋時思想家兼教育家孔子和其弟子及再傳弟子言行為主的匯編,又被簡稱為論、語、傳、記,是儒家重要的經典之一。一共20卷。論語以記言為主,論是一串的意思,語是話語在漢武帝時期,董仲舒建議漢武帝採納儒家思想,於是便有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口號。論」讀音為「輪」,從字面上理解,《論語》即為言論的匯編。東漢班固的《漢書·藝文志》:「《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文選·辨命論注》引《傅子》也說: 「昔仲尼既沒,仲弓之徒追論夫子之言,謂之《論語》。」
4《孫子兵法》
《孫子兵法》是中國最古老、最傑出的一部兵書,歷來備受推崇,研習者輩出。據《漢書·藝文志》記載「吳孫子兵法」八十二篇(可能包括孫武後學弟子們寫作的內容,也可能有很多篇已佚失),但司馬遷《史記》亦有記載,(孫武)以兵法見於吳王闔廬。闔廬曰:「子之十三篇,吾盡觀之矣,可以小試勒兵乎?」一般稱《孫子兵法》都是說有十三篇。《孫子兵法》是世界上最為著名的三大兵書之一,而且最享譽盛名!
❸ 儒家經典由先秦時期的什麼事六經變成了漢代的五經
秦朝時,秦始皇焚書坑儒,導致從戰國時期延續下來的那種自由蓬勃的探索精神得到壓制;
西漢時,漢武帝應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就有了上述的演變。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你。
❹ 儒家學派衰落的原因
主要來說兩個原因,第一自己作的。邵庸臨死對程頤說,不要把自己的路越走越窄,到時候你自己都無立足之地。很可惜,儒家在後來的發展就是越來越教條,越來越呆板,到最後,很多被大眾接受的東西都已經違背了儒家的本意,忘了本的學說,還有存在的可能性嗎?
第二是因為時代的前進,儒家是保守的,守舊的,孔孟還好一點,到了程頤、朱熹等人手上就變成「天不變,道亦不變」,於是解釋力越來越弱,一旦有新思想沖擊,老邁破敗的儒家學派如何能夠撐得下來?
其實中國的王朝興衰從來都是採用道家精神的時候,國力向上走;矛盾積累得多了,不好統治了,就採用儒家學說了,維持一段時間的虛假繁榮之後,儒家越來越僵化,政治越來越混亂,到最後王朝崩潰,幾千年,都是同一個調調,再說的明白些就是儒家根本不懂治國之道,所以它的沒落也就成為必然。
❺ 儒家經典都有哪些
儒家經典主要有儒家聖教十三經。即《易》、《書》、《詩》、《周禮》、《儀禮》、《禮記》 、《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最早為詩、書、禮、易、春秋、樂經共六經,後《樂經》早佚,便只有五經。十三經是由漢朝的五經逐漸發展而來的,最終形成於南宋。
儒家經典:《易》
《易經》也稱《周易》或《易》,從本質上來講,《易經》是一本關於卜筮之書。卜筮就是對未來事態的發展進行預測,而《易經》便是總結這些預測的規律理論的書。《易經》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倫理實踐的根源,是中國最古老的占卜術原著,對中國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是華夏五千年智慧與文化的結晶,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
儒家經典:《書》
即《尚書》,為一部多體裁文獻匯編,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史書。《尚書》相傳由孔子編撰而成,但有些篇是後來儒家補充進去的。西漢初存29篇,因用漢代通行的文字隸書抄寫,稱《今文尚書》。《尚書》是中國最古老的皇室文集,是中國第一部上古歷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跡著作的匯編,它保存了商周特別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儒家經典:《詩》
《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多年的詩歌(前11世紀至前6世紀)。另外還有6篇有題目無內容,即有目無辭,稱為笙詩,又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
儒家經典:《周禮》
《周禮》是儒家經典,西周時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軍事家周公旦所著,今從其思想內容分析,則說明儒家思想發展到戰國後期,融合道、法、陰陽等家思想,與春秋孔子時思想發生極大變化。《周禮》所涉及之內容極為豐富。大至天下九州,天文歷象;小至溝洫道路,草木蟲魚。凡邦國建制,政法文教,禮樂兵刑,賦稅度支,膳食衣飾,寢廟車馬,農商醫卜,工藝製作,各種名物、典章、制度,無所不包。堪稱為上古文化史之寶庫。
儒家經典:《儀禮》
《儀禮》為儒家十三經之一,內容記載著周代的各種禮儀,其中以記載士大夫的禮儀為主。秦代以前篇目不詳,漢代初期高堂生傳儀禮十七篇,另有古文儀禮五十六篇,已經遺失。
儒家經典:《禮記》
《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該書編定是西漢禮學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聖。它闡述的思想,包括社會、政治、倫理、哲學、宗教等各個方面,其中《大學》《中庸》《禮運》等篇有較豐富的哲學思想。
儒家經典:《春秋左傳》
《春秋左傳》又名《左傳》,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編年體史書,我國第一部較為完備的編年體史書。比《春秋》記事時間延長了許多。是學習、研究先秦歷史、文學、哲學和語言必讀的典籍。對研究春秋史和遠古史提供了珍貴的史料。
儒家經典:《春秋公羊傳》
《春秋公羊傳》,儒家經典之一。是專門解釋《春秋》的一部典籍。《公羊傳》的體裁特點,是經傳合並,傳文逐句傳述《春秋》經文的大義,與《左傳》以記載史實為主不同。《公羊傳》是今文經學的重要經籍,歷代今文經學家時常用它作為議論政治的工具。同時它還是研究先秦至漢間儒家思想的重要資料。
儒家經典:《春秋穀梁傳》
《春秋穀梁傳》為儒家經典之一。是為《春秋》作註解所著。《穀梁傳》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用這種方式來註解《春秋》,它是研究儒家思想從戰國時期到漢朝演變的重要文獻。
儒家經典:《論語》
《論語》是儒家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儒家經典:《孝經》
《孝經》,中國古代儒家的倫理學著作。以孝為中心,比較集中地闡發了儒家的倫理思想。《孝經》在中國倫理思想中,首次將孝親與忠君聯系起來,認為忠是孝的發展和擴大,並把孝的社會作用推而廣之,認為孝悌之至就能夠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
儒家經典:《爾雅》
《爾雅》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的專著,也是第一部按照詞義系統和事物分類來編纂的詞典。被認為是中國訓詁的開山之作,在訓詁學、音韻學、詞源學、方言學、古文字學方面都有著重要影響,其中的今話是漢代的話。《爾雅》是我國第一部按義類編排的綜合性辭書,是疏通包括五經在內的上古文獻中詞語古文的重要工具書。
儒家經典:《孟子》
《孟子》是中國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記錄了戰國時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國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記錄並整理而成的。《孟子》在儒家典籍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為四書之一。
❻ 先秦至明清的儒家思想,分別在哪個朝代,代表人物有誰思想主張分別是
秦至明清的儒家思想網路網盤免費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uv7tB0Gy1horEFNn6Y-xxQ
(1)春秋時期創立: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仁」是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他主張「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以愛人之心調解與和諧社會人際關系。維護周「禮」,主張貴賤有序,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
(2)戰國時期發展:成為「百家爭鳴」中的一家。孟子發展了孔子的學說,政治上主張施行「仁政」,並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他還主張「政在得民」,反對苛政,反對統治者虐民和暴民.主張給農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農民勞動時間,寬刑薄稅。但在戰國紛爭的時代,其主張無助於實現統一,距當時激烈的社會變革太遙遠,而受到統治者的冷落。
(3)秦朝時期受壓制:有些儒生遵循舊的思想主張,非議郡縣制,以古非今,站在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對立面,為加強思想控制,實行「焚書坑儒」政策, 加強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
(4)西漢時期享「獨尊」:董仲舒對儒家思想進行了發揮,增添了「君權神授」和「大一統」等思想內容,適應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需要, 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儒家思想因而獲得「獨尊」地位,從此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❼ 儒家經典有哪些
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出現了「五經」之說,即《詩》、《書》、《禮》、《易》、《春秋》。漢後又增加《論語》《孝經》,並稱為「七經」。 到唐代,設三《禮》(《周禮》《儀禮》《禮記》)、三《傳》(《左傳》、《公羊傳》、《穀梁傳》),連同《詩》《書》《易》,有「九傳」之稱。唐文宗時,在九經之外加漢代已列入「徑」的《論語》《孝經》,增補《爾雅》構成「十二經」。宋仁時,增加《孟子》,形成了封建社會具有特殊地位的「十三經」。 儒家十三經,是指封建統治者先後將13部儒家書籍「法定」為「經」,形成了封建社會具有特殊地位的「十三經」。在今天,「十三經」作為反映先秦歷史狀況的古籍還有很大價值。分別是《詩經》、《尚書》、《周禮》、《儀禮》、《禮記》、《周易》、《左傳》、《公羊傳》、《穀梁傳》、《論語》、《爾雅》、《孝經》、《孟子》。
❽ 總結儒家思想發展歷程
儒家思想發展歷程:
(1)孔子是儒家學派創始人,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義的性質:主張"禮",維護周禮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儒家文化後來發展成為中國古代正統文化。
(2)孟子是戰國時期儒家的代表,他主張施行仁政,並提出"民貴君輕"思想;主張"政在得民",反對苛政;主張給農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農民勞動時間,寬刑薄稅。
(3)西漢的董仲舒以儒學為基礎,以陰陽五行為框架,兼采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學。其核心是"天人感應","君權神授"。他的思想集中於《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
(4)魏晉之際出現的玄學用老莊思想解釋儒家的易經,這是為士族辯護的一種消極思想。《周易》、《老子》、《莊子》稱之為"三玄"。玄學主張君主無為、門閥專政。
(5)唐朝中期的儒學大師韓愈,從維護封建統治出發,用儒家的天命論和封建綱常來反對佛道的觀點。
(6)理學是以儒家思想為基礎,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學,是宋代主要的哲學思想。朱熹是理學發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繼承了北宋哲學家程顥、程頤的思想,進一步完善和發展了客觀唯心主義的理學體系,後人稱之為程朱理學。
其核心內容為:"理"是宇宙萬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氣"是構成宇宙萬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把"天理"和"人慾"對立起來,認為人慾是一切罪惡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滅人慾"。這實際上是為封建等級秩序辯護。
(7)明中葉的王陽明反對朱熹把心與理視為兩種事物的觀點,創立與朱熹相對立的主觀唯心主義理論--心學。理學由客觀唯心主義向主觀唯心主義演變,說明它已經走到極端。
(8)元朝的鄧牧:自稱"三教外人",著書大膽否定封建君主專制統治,其非君思想,對明清進步思想家有一定影響。
(9)明朝:李贄是明後期"異端"進步思想家,他指責儒家經典並非"萬世之至論",揭露道學的虛偽,反對歧視婦女和壓抑商人。他是中國反封建的思想先驅,他的思想在一定意義上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時代的要求,帶有民主性色彩。
(10)明末清初:
①黃宗羲:在明亡後,隱居著述,對封建君主專制制度進行激烈的批判,提倡"法治"反對"人治",反對重農抑商,他的思想震動了當時的學術界,對晚清民主思潮的興起也有一定的影響。
②顧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強調"經世致用"的實際學問。主張把學術研究與解決社會問題結合起來,力圖扭轉明末不切實際的學風。著《天下郡國利病書》,他提倡"實學"的目的在於批判理學,反對君主專制政治,顧炎武的學風對清代學者影響很大。
③王夫之是一位傑出的唯物主義思想家,他認為"氣"是物質實體,"理"是客觀規律;提出"氣者,理之依也"和"天下惟器"的唯物主義觀點,朱熹的理學和王陽明的心學,給予批判,他還提出"靜即含動,動不舍靜",否定理學家主靜的形而上學思想。他用發展觀點來看待歷史,認為歷史發展是有規律的,他提出在政治上要"趨時更新"。
(11)清末民初:儒家學派的法脈傳人何子淵以"敢誇才依馬 唯驥道南吾"、"同人於野 仁者樂也"、"求真、尚善、包容"等教育思想和理念,作為其哲學旨歸,創導新學,摒棄科舉。但,又以弘揚儒家文化,振奮民族精神為己任,"師從堯、舜、禹、湯、文、武、周、孔",與孫中山先生一起,致力驅逐韃虜,振興中華。
拓展資料:
儒家思想,是先秦諸子百家學說之一。儒家思想也稱為儒教或儒學,由孔子創立,最初指的是從事喪葬行業的司儀,後來以此為基礎逐漸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體系,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影響深遠。它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
儒家是孔子所創立、孟子所發展、荀子所集其大成,之後延綿不斷,至今仍有一定生命力的學術流派。
儒家原先是先秦諸子百家之一,其創始人是孔子。儒家在先秦時期和諸子百家地位平等,秦始皇"焚書坑儒"後,使儒家遭受重創。而後漢武帝為了維護封建專制統治,聽從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對思想實施鉗制,使儒家重新興起。
儒家脫胎自周朝禮樂傳統,以仁、恕、誠、孝為核心價值,著重君子的品德修養,強調仁與禮相輔相成,重視五倫與家族倫理,提倡教化和仁政,輕徭薄賦,抨擊暴政,力圖重建禮樂秩序,移風易俗,保國安民,富於入世理想與人文主義精神。
儒家思想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很深,幾千年來的封建社會,中國人代代傳授的不外《四書》、《五經》。中國人基因中的責任思想(以天下為己任)、忠孝思想(仁、義、禮、智、信)、恕的思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倫理思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都是儒家思想與專制統治結合的結果。因此,儒家思想到現在還是華人的主流思想。
❾ 先秦儒家思想的發展
大家好,這里是小播讀書,今天讓我們繼續共讀《中國哲學簡史》,今天的主題是:先秦三大儒學思想家:孔子、孟子和荀子。
01
孔子是儒家學派的開創者,是中國第一位老師;孟子發展了孔子的如下學派的治理理念,從孔子的「以政為德」的德治,到孟子所提出的「民貴君輕」的仁政,都反應了儒家學派的以德和禮治國的理念,而且孟子還明確提出了「人性本善」。他說「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意思是人性是向善的,就像水會往下流一樣自然。
而後來的儒學大家荀子則有所不同,他是古代著名的「性惡論」的代表,他說「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意思是人的本性是惡的,而表現出來的善是由後天努力、環境、教育等外在因素約束自我而成的。但其實不管是孟子的性善論還是荀子的性惡論,都強調了後天教養的重要性,所以殊途同歸,重視後天教養是他們的人性論的共同點。
02
好了,在介紹三位儒學大家的思想和觀點之前,讓我們來簡單了解他們的一生。
孔子,生於公元前551年,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時期魯國人。祖籍是宋國,在今天的河南一帶。他出身貴族,血統高貴,他的父親為了躲避宋國內亂才逃到魯國定居。孔子雖然出生在魯國,但在他知道了自己的家族淵源之後,常常回到宋國祭祖掃墓,至今在河南仍有孔子還鄉祠,以紀念孔子慎終追遠,還鄉祭拜的行為。
孔夫子的一生過得並不如意,他三歲時父親去世,母親帶著他過著清貧而艱苦的生活,但孔夫子並沒有因此消極對世,而是刻苦鑽研,志在求學。他為人謙遜有禮,20歲時步入仕途,成為魯國的地方小官。官雖小,孔夫子卻勤勤懇懇,絕不懈怠。也是在這個階段,他考慮到官學對百姓受教育條件的種種限制,開始自力開辦私學,教授學生知識和道德品質。
春秋時期禮崩樂壞,諸侯割據,社會動盪不安。在孔子35歲時,魯國發生內亂,他只好暫且逃離魯國避難,從此開始了孔夫子在魯國和齊、晉、衛、陳等其他國家之間的奔波游歷之旅,直到他68歲才終於得歸故土,於73歲去世。
孟子出生於公元前372年,本名孟軻,是戰國時期鄒國人,在今天山東鄒城一帶。他的祖先是魯國的貴族孟孫氏,孟孫氏衰落後,一部分人遷到了鄒國,孟子就在哪裡出生的,而到了孟子這代,他們家族也沒有什麼貴族光環了。所以,孟子其實和孔子差不多,是出生於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
孟軻在成為孟子之前,其實也是個熊孩子,好在他有一個精通教育心理學的母親,傳說孟子的母親是一位非常懂得教育小孩的媽媽,有很多「孟母教子」的小故事。比如「孟母三遷」、「買肉啖子」、「斷機教子」等等。在母親的影響下,孟軻果然學有所成,接著他師從孔子的孫子的弟子,算起來是孔子的第四代傳人。這時候的孟軻已經被尊稱為孟子了,他也開始了自己的教育、游歷之路。雖然孟子受到了列國的尊崇和禮遇,待遇比孔子那時候也強多了,可是他的思想基本沒有被哪個國君推行。經過二十幾年的游歷,沒有啥實際成果,於是歸隱故土,和弟子們著書立說,寫成了《孟子》一書。
荀子,名況,字卿,是戰國末期的趙國人,在今天的河北和山西一帶。他大約出生於公元前313年。荀子是戰國末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儒學思想家,被後人尊稱為「荀卿」。和其他儒學家一樣,荀子也曾游歷各國,他的足跡遍布了趙國、齊國、秦國和楚國,可以說他後半生幾乎都在四個諸侯國中流轉。
他十五歲就游學到齊國,成為齊威、宣王時代開設的「稷下學宮」中最優秀的人。他一生三次游學齊國,很受齊襄王的器重,稱他是「最為老師」,齊國曾三次聘荀子為「祭酒」,也就是該學宮的校長。他還應聘到秦國講學論政,高度評價了秦國的治國理念。他做過趙國的上卿,後來又通過春申君的引薦,做了楚國的蘭陵令,所謂蘭陵令,相當於國家圖書管的館長,漢代稱為蘭台令史。後來,春申君被害,他被解僱回家,於大約公元前238年,逝於楚國蘭陵。
03
好了,接下來,讓我們來了解一下這三位儒學大家各自的思想觀點。
說到儒家思想。那你知道為什麼孔子的思想被稱為「儒」家思想嗎?其實,是因為當時孔子家族已經失去了貴族地位,他流落民間靠教授典籍為生,還靠在婚喪祭祀及其他典禮中「相禮」為生。這種人在當時稱為「儒」,因此孔子的思想被稱為「儒家思想」。
那為什麼儒家思想偉大?儒家思想以仁為核心,從家庭倫理,社會倫理和治國倫理三個維度,構建起了一整套道德倫理思想體系。其核心的觀念是「仁」,就是一個人內心有「仁愛之心」。在家庭倫理上,孔子主張「孝敬」。孔子曰:仁者人也,親親為大。意思是仁就是愛人,而且應該將愛父母親放在第一位。他也說:孝,德之始也。
在社會倫理上,孔子主張「泛愛」,要具有社會功德和同情心,樂於助人,待人真誠。「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都是他的做人准則。
在治國倫理上,孔子提出了以 「禮」與「仁」為核心的治國理念,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 德治」就是主張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而且孔子認為,無論人性善惡,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而所謂「禮治」,就是要遵守嚴格的等級制度,比如君臣、父子、貴賤、尊卑都有嚴格的區別。
有一天齊景公問孔子應該如何治理國家,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後來很多人以此為借口,說孔子的儒家思想鼓吹階級理念,但其實孔子的本意並非鼓吹階級固化,意在教育每個人要安守好自己的本分,這樣社會才能井然有序。
孟子思想的核心理念是:仁、義、禮、智。在《孟子·告子上》中對這個思想體系有一個闡述:「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也這是孟子性善論的核心,後來宋朝朱熹把它豐富為「人之初,性本善「,明朝王陽明又延伸為「致良知」。
而孟子所說「人之初,性本善」的意思並不是說人一生下來就是聖人,而是認為人性內有善的成分,如果不加以適當控制,就會因為環境變化通向惡。孟子將人的本性分為「四端」,或者說叫四種常德:仁、義、禮、智。這些「德」若不受外部環境的阻礙,就會從內部自然發展,像種子一樣深根發芽,長成參天大樹。孟子認為,人之所以成為人,就是因為這四端。
在孟子的治國思想中,提出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意思是說,人民放在第一位,國家其次,君王在最後。孟子認為君王應以愛護人民為先,為政者要保障人民權利。這是一種典型的「民本思想」。孟子的這個治國思想,在中國的近現代歷史中,發揮了巨大的影響,比如辛亥革命和中華民國的創建。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孔子提出了以 「禮」與「仁」為核心的治國理念,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而孟子的政治論,是以仁政為內容的王道。孟子認為,如果統治者實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擁護;反之,如果不顧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將會失去民心而變成獨夫民賊,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體內容很廣泛,包括經濟、政治、教育以及統一天下的途徑等,其中貫穿著一條民本思想的線索。
總之,「性善論」和以民本思想為基礎的「仁政」是孟子哲學思想的兩個重要標簽,同時,孟子也繼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殘留的人格神的含義,把天想像成為具有道德屬性的精神實體。他說:「誠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誠這個道德概念規定為天的本質屬性,認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觀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體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倫理思想,都是以天這個范疇作為為其基石的。
荀子是先秦時期三位大儒之一,他極力推崇孔子的儒家思想,自認為是孔子的儒家思想繼承人,他學識淵博,在繼承前期儒家學說的基礎上,又吸收各家的長處加以綜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體系,發展了古代唯物主義哲學思想。
在他所著的《荀子》一書中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荀子不再將「天」「天命」「天道」神化,打破了「天道」的封建迷信,反對信仰鬼神。主張「天道」是一種自然規律且不以人的意志而轉移的,但是有跡可循,只要按照自然規律去行事即可。荀子認為,宇宙的三種勢力:天、地、人,都是同樣重要的,他說「天有其時,地有其財,人有其治,夫是謂之能參。」,天地人各有其特殊的職責,人的主要職責是利用天地的東西,以創造自己的文化。荀子之前的儒家思想認為,要成為聖人就必須「知天」,而荀子則正好相反,認為唯有聖人可以不求於天。這是一種典型的唯物主義思想。
所謂唯物主義,就認為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的,而不是由超自然「神」或神秘力量創造的,肯定世界的本源是物質。如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和伊壁鳩魯所提出的原子論,認為世界是由原子構成的;泰勒斯則認為萬物生於水,又復歸於水; 赫拉克利特認為世界是一團永恆燃燒的活火;而大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則認為世界是由水、土、火、氣四種元素所構成的。我國古代也有「五行」學說,認為金木水火土是生成萬物的五種基本元素。這些都是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典型觀點。
關於荀子的哲學思想,其中性惡論是最著名的。荀子說人性本惡,並不是說人的本性不可更改,其實他更強調的是從惡到善的過程,也就是非常重視後天的教養。他認為凡是善的、有價值的東西都是人努力的產物。價值來自文化,文化是人創造的。也正因為如此,人在宇宙中與天地萬物是同等重要的。
荀子的另外一個思想貢獻,在於他對道德的起源進行了論證,他提出了兩個方面的論證。
第一,荀子提出,人們不可能沒有某種社會組織而生活,我們都需要相互合作,有合作就有爭斗,荀子說「欲惡同物,欲多而物寡,寡則比爭」,意思是人人都有貪欲,如果他們都想得到同一樣東西,那這樣東西比如就會越來越少,少了就會發生爭斗。因此人們的行為需要規范。這就是「禮」。儒家一般重視禮,荀子也特別強調禮。人們必須一起生活,為了在一起生活而無爭,各人在滿足自己的慾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