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佛教和道教有哪些經典著作,講些經典的
道教有:
《老子》、《莊子》(南華真經)、《悟真篇》、《周易參同契》、《太上感應篇》,等。
佛教有:
《楞嚴經》《妙法蓮華經》《華嚴經》《金剛經》《地藏菩薩本願經》《佛說阿彌陀經》《六祖壇經》《僧伽吒經》,等等。
⑵ 佛教與道教的核心宗旨是什麼
遊客佛教的基本教義是「四諦」,也就是四個「真理」:第一是「苦諦」,說明人生所經歷的生、老、病、死等一切皆苦;第二是「集諦」,說明一切苦的原因在於慾望,有慾望就有行動,有行動就會造業(即通常所說的造孽),造業就不免受輪回(轉生)之苦;第三是「滅諦」,說明必須消滅一切慾望,達到不生不滅的「涅磐」境界,才能消滅苦因,斷絕苦果;第四是「道諦」,說明要達到「涅磐」必須修道。佛教主張修行以五戒為主,即不殺生、不偷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佛教宣揚「眾生平等」,不承認婆羅門教經典《吠陀》的權威性,反對殺生獻血的祭把和煩瑣復雜的宗教儀式,否認必須通過婆羅門祭司才能修行得道。由於這些原因,佛教成為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反對婆羅門教的重要武器,更易被人接受。但是佛教因襲了婆羅門教關於輪回的說教,作為因果報應論的根據,主張勞動人民安分守己,消滅一切慾望,忍耐,順從,放棄斗爭,不許違犯國王的法令,又把剎帝利擺到最高的地位。歷代統治階級利用佛教宣揚的「眾生平等」的假平等,掩蓋階級社會中真正的不平等,以達到維護剝削制度的目的。 修道的目的就是 「唯願長生 「生生不息」。從而構成了 「仙道貴生」的重要教義。道教相信人通過修煉,物質生命可以得到延續,精神生命也可以得到升華,最終成仙得道。為此,歷代高真在仙道信仰的追求中,總是積極探索生命修煉的途徑,總結了豐富的修養學說和修煉方法。以 「我命在我不屬天地」的精神為動力,立志要 「度己度人」,反映了道教貴生樂生和胸懷世人的人生態度。
⑶ 為什麼道教經典和佛教經典看起來都差不多一樣的呢
所有史證都證實—— 只有道藏抄佛經,沒有佛經借鑒道經
只有偽經存在混淆三教內容的情況。而《大藏經》目錄不存在任何借鑒道教內容的書籍。
可以肯定,只有道藏大量抄佛經,不存在道士們造謠的「佛道兩家互相借鑒」的情況。
佛經出現的「陰」「陽」「道」「法」「悟真」「真修」「真人」「真神」「真道」「自然」等詞彙,只是一種漢文翻譯。如果認為這也算吸收了道教內容,就太chun了。
中國本土宗教道教,在其《道藏》(《道藏》是道教經籍的總集,包括周秦以下道家子書及漢魏六朝以來道教經典,是按照一定的編纂意圖、收集范圍和組織結構,將許多經典編排起來的大型道教叢書。)中引用的佛教名相/名詞/真言用詞有:唵1799個,吽1434個,摩訶45個,娑婆訶36個,泮吒7個,大千世界85個,恆河沙35個,剎那58個,業力40個,佛2038個,禪1522個,摩利支天22個,般若95個,菩薩171個,金剛1105個,劫10000個,三界7574個,六根626個,輪回946個,涅槃69個,法界562個,帝釋84個,梵天312個,四大1178個,須彌山33個,如是我聞6個,由旬15個,兜率天10個,三昧378個,泥黎4個,閻羅王11個,泥洹3個,袈裟19個,哪吒19個,牛頭阿傍1個,阿修羅13個...。且靈寶上清一脈對佛教的欲界、色界、無色界、法界、九十六種外道全部錯解,於清朝三次佛道辯論全盤辯輸。
佛教成為三大宗教之一,而道家沒有,這是有絕對理論支撐的,嚴謹的學者如果看民粹主義來維護道教則更加是笑話了
「道藏編輯,全彷彿經」摘自中國國家圖書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子部《道家類》原文
《道藏》編輯,全彷彿經,有三洞十二類。洞真、洞兀、洞神,為三洞。以太元部輔於洞真,太平部輔於洞元,太清部輔於洞神,而統會於正一部,共為七部大綱,與《雲笈七簽》編匯相合。復以本文、神符、玉訣、靈圖、譜錄、戒律、威儀、方法、眾術、記傳、贊頌、表奏,為十二類子目。明正統中,宋披雪雕印《道藏》四百八十函,五千三百零五卷。萬曆三十五年,天師張國祥復編集《道經》,續加三十二函,百八十卷,粲然備陳,都成今藏。中所收羅,多有周秦諸子、晉唐佚書,於保存吾國文化,功實非細。天啟間,上元道人白雲霽(字明之,道號在虛子)作《道藏目錄詳注》四卷,考證頗具崖略,足資研究。通常流通,尚有《道藏輯要》二百冊,另有《道藏精華錄》一百種,皆鉤元提要之作。
道家學術,有特立獨行,擺脫道教方術范疇而直指丹法者,凡此著述,統名之曰「丹經」。自魏伯陽援《易》作《參同契》後,歷世之所言丹道者,皆祖述其旨。自宋張紫陽《悟真篇》以次,如《入葯鏡》、《翠虛篇》、《指玄集》、《性命圭旨》、《規中指南》、《中和集》等著作,皆為丹道正統之言。清人著作若朱雲陽之《參同契闡幽》、《悟真篇闡幽》,以禪理而溶入於丹道,別有會心,允為偉著。劉悟元著書十二種,清虛平實,力掃方士積習,儼然開佛知見。尤以其名著《修真辨難》一書,特論篤實,足為丹道式范。至若閔一得(小良)《古隱樓叢書》,則駁雜無歸,離道尚遠。清人黃元吉著有《樂育堂語錄》,乃儒化道家之正者,言多雋永。復外如伍柳著作《天仙正理》、《仙佛合宗》、《金仙證論》、《慧命經》等,則為丹道之歧,不能視為正途。依道家而言道家之正者,除上述諸書外,若呂祖之《百字銘》、曹文逸之《靈源大道歌》、孫不二之《女丹詩》等,已簡攝玄微,直指竅妙,丹道之旨盡在其中矣。依經而論,則太上十三經(《道德經》、《陰符經》、《清凈經》、《玉樞經》、《日用經》、《洞古經》、《五廚經》、《金谷經》、《循途經》、《護命經》、《大道經》、《定觀經》、《明鏡經》、《文終經》、《老子真傳》、《辨惑論》),已盡其大。若《黃庭內外景經》,當與《黃帝內經》(靈樞素問)參研,再參合於藏密之甚深內義根本頌,於養生服氣修氣修脈之術、中西醫學生理學等,必另有匯通與新知,貢獻於世界人類者,更為有功。至若陸潛虛之《方壺外史》、張三峰(三峰言陰陽雙修之術,另有其人,非張三豐也)《丹訣》等作,皆當別列一類,入於雙修之宗。上焉者,同於密宗無上瑜伽雙身修法之欲樂大定,而潛虛之術,或有過於此矣。其次,皆不外於《素女經》、《玉房秘訣》等房中術之流亞,邪見謬術,無足言者。唐代帝室宮廷,亂於此道,亦如元代內廷,亂於密宗之雙修,皆為佛道之大不幸者。
其他或托乩筆,或借偽名,或假古仙遺著,或演寓言隱秘;若創作,若注釋,玉石並陳,真偽莫辨,皆不足觀矣。此之一類。無以名之,姑稱之謂「道瘤部」。
要之,道家學術,再變而為道教,復演而成丹道,歷代羅致,駁雜已極。紀昀嘗論之雲:
後世神怪之跡,多附於道家,道家亦自矜其異,如《神仙傳》、《道教靈驗記》是也。要其本始,則主於清靜自持,而濟以堅忍之力,以柔制剛,以退為進,故申子韓子,流為刑名之學。而《陰符經》可通於兵。其後長生之說,與神仙家合一,而服餌導引入之。房中一家,近於神仙者,亦入之。鴻寶有書,燒煉入之。張魯立教,符籙入之。北魏寇謙之等,又以齋醮章咒入之。世所傳述,大抵多後附之文,非其本旨。彼教自不能別,今亦無事於區分。然觀其遺書,源流變遷之故,尚一一可稽也。
道教典籍,名辭閃爍,寓言法象,如陰陽、爐火、坎離、龍虎、男女、黃白之類,各師其說,定義不一。且文辭理則,大抵詭誕淺陋,以至學者茫無所歸,愈入愈迷。至若瓊寰玉宇,芝閣琳宮,縹緲清虛,讀之令人有翩翩霞舉之概!此為文辭之另一境界。
「宋明之間,道教彷彿經之例,亦匯編為《道藏》」摘自中國國家圖書館《四部叢刊》原文
道教之經籍
古代儒道不分,南宋陸九淵(象山)、清初崔述,早曾有見及此。如戰國末年《呂氏春秋》、西漢初年《淮南子》、《韓詩外傳》、《春秋繁露》,他如《論語》、《禮記》,皆摻入道家議論。騶衍援《尚書》洪範九疇之篇,創五行學說,使吾國二千餘年學術思想,均未離於陰陽五行之藩籬。西漢末年所出《緯書》,啟兩漢乃至後代圖讖學說之門,陰陽術數之學,摻變於儒道中心思想者,其由來已久且固矣。宋明之間,道教經典,彷彿教藏經之例,亦匯編為《道藏》,經歷代增添,全藏共有五千四百八十五卷。其他丹經旁說,散佚流通者,亦復不少。《道藏》收集至廣且雜,舉凡儒家、陰陽家、兵家、醫家諸書,統為羅致。例如成都青羊宮兼收《諸葛武侯全集》而入《道藏》,學者有謂其「綜羅百代,極盡精微廣大」者,亦非過譽之言。
宋真宗時,張君房奉敕校正秘閣道書,撮其精要而成《雲笈七簽》(註:簽,簽的繁體字),為道教經籍叢編之宗典,道家之言,於以大備。其書以天寶君說洞真、靈寶君說洞元、神寶君說洞神,為上中下三乘。以太元太平太清三部為輔經,又以正一法文遍陳三乘別為一部。統稱三洞真文,總為七部,凡一百二十二卷。凡經教宗旨及仙真位籍之事,服食、煉氣、內丹、外丹、方葯、符圖、守庚申、屍解諸術,以及前人詩歌、文字、傳記之屬,涉及於仙道者,均悉編入。
《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道藏源流載:
道家無所謂藏也,惟有道德五千言為真耳。嘗考元都目錄,皆後人妄取藝文志書名,矯注八百八十四卷,名之為道藏也。至於歷朝偽撰者,又不一而足。略言之,如前漢王褎,造洞元經。後漢張陵,造靈寶經及章醮(jiao)等書四十卷。吳時葛孝先,造上清經。晉道士王浮,造三皇經。齊道士陳顯明,造六十四真步虛品經。梁陶宏景,造太清經。後周武時,有華州道士張賓,詔授本州刺史,長安道士張子順,選得開府,扶風進士馬翼,雍州別駕李通等四人,於天和五年,在故城內守真寺,抄覽佛經,造道家偽經一千餘卷(裝潰者,乃萬年縣人索皎)。隋大業末年,有五通觀道士輔惠祥,私改涅槃經為長安經,為尚書衛文升所奏,敕令戮於金光門外。麟德元年,西京道士郭行真,東明觀道士李榮,會聖觀道士田仁惠等,又將從前偽撰經,重加修改,私取佛經添換在內,故有三界,六道,五陰,十二人,十八界,三十七助道品,大小法門,及優婆塞,優婆夷等語。此正孔子所謂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者也。不然,道家極其分量,不過為天為仙而止,安得有菩薩修行之法耶。
《集部·全唐文·第10部·卷九百十二》載:
道教從立教伊始,便大肆造經,或剽竊佛教典籍,或拼湊諸子百家學說,充為道藏。其經典不載成書時間、作譯者,假託天仙傳授、蠱惑世人。前漢王褒造《洞元經》,後漢張陵造《靈寶經》及章醮等二十四卷,吳葛孝先造《上清經》,晉世王浮造《化胡經》。又鮑靖造《三皇經》,齊朝陳顯明造《六十四真步虛經》,梁陶宏景造《太清經》及《眾醮儀》十卷,(北)周武(帝時期),張賓之、焦子順、馬翼、李運挑攬佛經一千餘卷,隋輔惠祥改《涅槃經》為書《長安經》。
《笑道論》:
道家妄注諸子三百五十卷為道經。又按漢明帝時,褚善信等總將道經諸子書等三十七部七百四十四卷。......據此前數目有無不同,虛妄明矣!增加卷目,添足篇章,依傍佛經,改頭換尾,或言名山唱出,或雲仙洞飛來。何乃黃領獨知,英賢不睹?書史無聞,典籍不記?請問道士後世之經,為是老子別陳?為是天尊更說?縱其說也,應有時方。師資說處,代年邦月,復是如何?
擴展閱讀:
寶派、上清、正一道經全部錯解佛經欲界、色界、無色界、法界概念,抄都不會抄,後世全真道同錯 (佛經道經原文對照講解)
https://zhuanlan.hu.com/p/397572784
《悟真篇》仿《華嚴經》大覺金仙造無上仙,混淆真經,使學者愈增惑誤:摘自中國國家圖書館《四部叢刊》原文
https://zhuanlan.hu.com/p/390862410
⑷ 關於佛教和道教的
道門包羅萬象,儒教、佛法亦在其中,中古以來高道多有閱讀儒佛經典者,無有不可,然而說道教修心與生活的著作,實則不在少數。
⑸ 推薦一部佛教或者道教的經典
如何改變命運,擁有幸福美滿的人生。
請聽凈空法師講的《認識佛教》《了凡四訓》《太上感應篇》《地藏經》《無量壽經》《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凈土大經解演義》
體方法師講的《解脫之道》《阿含經》《心經》《金剛經》
母音老人講的《拈花錄》
阿彌陀佛
⑹ 佛教和道教的經典語錄
佛教:1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2華嚴經雲:心、佛、眾生 三無差別。
3善導大師雲: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
4六祖惠能: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5斌宗法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時度此身?
6普賢菩薩警眾偈: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大眾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7七佛通戒偈: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
8《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9《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10《華嚴經》「一即是多,多即是一。」
11《華嚴經》「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12《十善業道經》「菩薩有一法。能斷一切諸惡道苦。何等為一。謂於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是即能令諸惡永斷。善法圓滿。」
13《無量壽經》「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犯律儀;善護意業, 清凈無染」。
14《梵網經序》「一失人身,萬劫不復。」
15《涅盤經》「人身難得,如優曇花。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
16《五苦章句經》「人身難得,六情難具,口辯難中,才聰難致,壽命難獲,明人難遭,直言難有,大心難發,經法難聞,如來難值。」
17《佛說大乘無量壽庄嚴清凈平等覺經》「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其有眾生,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如來興世,難值難見。諸佛經道,難得難聞。遇善知識,聞法能行,此亦為難。若聞斯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
⑺ 佛教和道教有什麼區別,各信仰什麼
儒釋道本為一體,只是道路不同,目的地都是一樣的。
佛家說的是一,也就是空,但空不是沒有,妙空,一體,混沌,都是一個意思,因為字面容易引起誤會,還是用一比較好。
六祖惠能雲:佛法是不二法,二法不是佛法。
釋迦牟尼佛雲: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華嚴經雲:一即是多,多即是一。
佛的教育是揭示宇宙的真相,你即是我,我即是你,你我不二,你我一體,這個虛空宇宙都是一體的。
道家說什麼?道家講一體,然後講二用。二用是什麼?二用是產生變化。就像中國道家所講的太極,一體是太極,二用就有陰陽,就起變卦,太極生二儀,陰陽,陰陽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萬物,這是中國道家講的。
展開就是道家所說,「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這個心量就廣了,說到究竟處,宇宙都是和我一體的。
既然兩家都是說,宇宙和我都是一體,那還有什麼分別?
其實,儒釋道三家是共通的,引用一段雍正的上諭,那時候儒釋道教育還在,而他是接受全國最頂尖的教育,什麼最好的都先教他,所以他貫通,有這樣的體會。
這篇上諭,同時出現在佛家的基礎學科《十善業道經》前面,代替了序文,在《道藏》總目錄前面有雍正五篇上諭,這篇也在其中。
雍正皇帝上諭 節選
上諭。朕惟三教之覺民於海內也。理同出於一原。道並行而不悖。人惟不能豁然貫通。於是人各異心。心各異見。慕道者謂佛不如道之尊。向佛者謂道不如佛之大。而儒者又兼辟二氏以為異端。懷挾私心。紛爭角勝而不相下。朕以持三教之論。亦惟得其平而已矣。能得其平。則外略形跡之異內證性理之同。而知三教初無異旨。
詳細資料可以參考一下鏈接。
http://www.amtb.tw/baen/jiangtang.asp?web_choice=42&web_rel_index=720
⑻ 道教的精髓是什麼和佛教有何區別
道教的精髓是以"道"為最高信仰,認為"道"是化生萬物的本原。
道教和佛教的區別有:
1、佛教是由印度傳到中國的,而道教是由中國創立的。
2、佛教主要講究的是輪回,提倡的是今生的修行,換來世的幸福。在佛教中,佛家認為人的此生是痛苦的,然而在世的時候,要修行積德,以換來世的安定與幸福,但是這一點是不被道教認同的。道教認為,人的此生是最好的,人生的態度是積極向上的,因此人們需要積極過好此生的日子,因此倡導的人生的態度是積極向上的。這是佛教與道教的本質區別,也是人人都十分在意的。
3、根據信仰的人數來看,人人都經常提到佛教,說起道教的的人較少,隨著時間的發展,佛教在中國還是有很多寺廟,因此經常被世人關注,相反,教館比較少,到後期,幾乎很少看到教館的存在,似乎由此看,佛教更加的受歡迎。
(8)佛教與道教的經典是什麼擴展閱讀:
現在學術界所說的道教,是指在中國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礎上,承襲了方仙道、黃老道和民間天神信仰等大部分宗教觀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以「道」作為最高信仰。主要是奉太上老君為教主,並以老子的《道德經》等為修仙境界經典非修真主要經典,追求修煉成為神仙的一種中國的宗教。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中,歷史最悠久的。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以後,千餘年來一直是中國人民的主要信仰之一,其間經歷代高僧大德的弘揚提倡,許多帝王卿相、飽學之士也都加入這個行列,終於使佛教深入社會各個階層。而佛教的哲理部分則與儒、道等相結合、相融會、相激盪,然後匯入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大海里,形成了中華文化的主流之一,為中華文化放射出燦爛輝煌的光芒。文化的內容極其廣泛,項目極其繁多,凡人類從野蠻進化到文明的一切總成績,都可以叫文化。
參考資料:網路——道教,網路-佛教
⑼ 佛教與道教有什麼區別
對待生和死的態度:
佛教追求的目標是「涅磐」,脫離生死輪回。道教對人生總的來說持積極的、正面的態度。這是道教與佛教乃至其他宗教的最大不同之處。
道教與佛教的最大區別:
「道日今生,佛說來世」。佛說來世,勸世人忍耐,所謂今世作孽,來世償還,簡單地說,它的宗旨是,把希望寄託在來世。而道教則完全不同,所謂修煉成功的第一步就是長生不老,道教講究今世,信道則信永生,來世的事來世講。
基本區別:
道教主張以生為真實,追求延年養生、肉體成仙。道教認為,人的生命由元氣構成,肉體是精神的住宅,要長生不死,必須形神並養,即有"內修""外養"的工夫。
與道教相反,佛教主張"無生",認為現實對—切來說都是苦海。可見,道教主張對現實生活的追求,而佛教則主張舍棄對現實物質的追求,注重的是精神的修持和對來世的嚮往。
(9)佛教與道教的經典是什麼擴展閱讀:
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覺者」。佛又稱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世尊。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進步和覺悟。
佛教信徒修習佛教的目的即在於依照悉達多所悟到修行方法,發現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終超越生死和苦、斷盡一切煩惱,得到究竟解脫。
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以「道」為最高信仰。道教在中國古代鬼神崇拜觀念上,以黃、老道家思想為理論根據,承襲戰國以來的神仙方術衍化形成。
東漢末年出現大量道教組織,著名的有太平道、五斗米道。祖天師張道陵正式創立教團組織,距今已有1800年歷史。道教為多神崇拜,尊奉的神仙是將道教對「道」之信仰人格化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