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古典 » 誦讀經典的內容有哪些

誦讀經典的內容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4-07-02 05:39:40

1. 中華經典誦讀推薦篇目 有哪些中華經典誦讀推薦篇目

1、《三字經》 、《千字文》、《增廣賢文》、《聲律啟蒙》。

2、《三字經》,是中國的傳統啟蒙教材。在中國古代經典當中,《三字經》是最淺顯易懂的讀本之一。

3、千字文,由南北朝時期梁朝散騎侍郎、給事中周興嗣編纂、一千個漢字組成的韻文(在隋唐之前,不押韻、不對仗的文字,被稱為「筆」,而非「文」)。

4、《增廣賢文》。又名《昔時賢文》《古今賢文》,是中國明代時期編寫的兒童啟蒙書目。書名最早見之於明萬曆年間的戲曲《牡丹亭》,據此可推知此書最遲寫成於萬曆年間。《增廣賢文》集結中國從古到今的各種格言、諺語。

5、《聲律啟蒙》是訓練兒童應對,掌握聲韻格律的啟蒙讀物。按韻分編,包羅天文、地理、花木、鳥獸、人物、器物等的虛實應對。從單字對到雙字對,三字對、五字對、七字對到十一字對,聲韻協調,琅琅上口,從中得到語音、詞彙、修辭的訓練。

2. 國學經典誦讀篇目

國學經典誦讀篇目 篇1

將進酒 李白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君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側耳聽!

鍾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願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消萬古愁!

愛蓮說 周敦頤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靜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蜀道難 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嵋巔。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方鉤連。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岩巒。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

問君西遊何時還?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從雌繞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其險也若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

國學經典誦讀篇目 篇2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至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但辭黃河去,暮宿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析,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出門看夥伴,夥伴皆驚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國學經典誦讀篇目 篇3

《梁惠王上》出自《孟子·梁惠王》。梁惠王盡管給了百姓一點小恩小惠,但他發動戰爭,欺壓黎民,在壓榨人民這點上,跟別國的暴君沒有本質的差別。這則寓言告訴我們,看事情要看本質,不要被表面現象所迷惑。「五十步笑百步」這句成語就是從這則寓言中提煉出來的。

《梁惠王》是《孟子》第一篇的篇名,《孟子》和《論語》一樣,原無篇名,後人一般取每篇第一章中的前兩三字為篇名。《孟子》共七篇,東漢末趙岐為《孟子》作注時,將每篇皆分為上、下,後人從之。

註:梁惠王即魏惠王。

原文

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苟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譯文

孟子拜見梁惠王。梁惠王說:「老先生,你不遠千里而來,一定是有什麼對我的國家有利的高見吧?」

孟子回答說:「大王!何必說利呢?只要說仁義就行了。大王說『怎樣使我的國家有利?』大夫說,『怎樣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說,『怎樣使我自己有利?』結果是上位的人和下位的人互相爭奪利益,國家就危險了啊!在一個擁有一萬輛兵車的國家裡,殺害他國君的人,一定是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大夫;在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裡,殺害他國君的人,一定是擁有一百輛兵車的大夫。這些大夫在一萬輛兵車的國家中就擁有一千輛,在一千輛兵車的國家中就擁有一百輛,他們的擁有不算不多。如果以道義為後卻以利益為先,不奪得國君的地位不會滿足。從來沒有講「仁」的人卻拋棄父母的,從來沒有講義的人卻不顧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說仁義就行了,為什麼一定說利呢?」

孟子的觀點:仁義比利益重要。

國學經典誦讀篇目 篇4

《三十六計》或稱三十六策,是指中國古代三十六個兵法策略,語源於南北朝,成書於明清。在《南齊書·王敬則傳》中說:「檀公(檀道濟)三十六策,走是上計。」它是根據我國古代卓越的軍事思想和豐富的斗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至今都非常實用,中華民族悠久文化遺產之一。

《三十六計》作者楊南柯,秦朝咸陽人。是根據我國古代卓越的軍事思想和豐富的斗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是中華民族悠久文化遺產之一。「三十六計」一語,先於著書之年,語源可考自南朝宋將檀道濟(?—公元436年),據《南齊書.王敬則傳》:「檀公三十六策,走為上計,汝父子唯應走耳。」意為敗局已定,無可挽回,唯有退卻,方是上策。此語後人賡相沿用,宋代惠洪《冷齋夜話》:「三十六計,走為上計。」。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語的人更多。於是有心人採集群書,編撰成《三十六計》。但此書為何時何人所撰已難確考。

原書按計名排列,共分六套,即勝戰計、敵戰計、攻戰計、混戰計、並戰計、敗戰計。前三套是處於優勢所用之計,後三套是處於劣勢所用之計。每套各包含六計,總共三十六計。其中每計名稱後的解說,均系依據《易經》中的陰陽變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剛柔、奇正、攻防、彼己、虛實、主客等對立關系相互轉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樸素的軍事辯證法的因素。解說後的按語,多引證宋代以前的戰例和孫武、吳起、尉繚子等兵家的精闢語句。全書還有總說和跋。

三十六計是我國古代兵家計謀的總結和軍事謀略學的寶貴遺產,為便於人們熟記這三十六條妙計,有位學者在三十六計中每取一字,依序組成一首詩:金玉檀公策,藉以擒劫賊,魚蛇海間笑,羊虎桃桑隔,樹暗走痴故,釜空苦遠客,屋樑有美屍,擊魏連伐虢。

全詩除了檀公策外,每字包含了三十六計中的一計,依序為:金蟬脫殼、拋磚引玉、借刀殺人、以逸待勞、擒賊擒王、趁火打劫、關門捉賊、渾水摸魚、打草驚蛇、瞞天過海、反間計、笑裡藏刀、順手牽羊、調虎離山、李代桃僵、指桑罵槐、隔岸觀火、樹上開花、暗渡陳倉、走為上、假痴不癲、欲擒故縱、釜底抽薪、空城計、苦肉計、遠交近攻、反客為主、上屋抽梯、偷梁換柱、無中生有、美人計、借屍還魂、聲東擊西、圍魏救趙、連環計、假道伐虢。以上是三十六計!

國學經典誦讀篇目 篇5

【原文】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注釋】

(1)大學之道:大學的宗旨。「大學」一詞在古代有兩種含義:一是「博學」的意思;二是相對於小學而言的「大入之學」。古人八歲人小學,學習「灑掃應對進退、禮樂射御書數」等文化基礎知識和禮節;十五歲人大學,學習倫理、政治、哲學等「窮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學問。所以,後一種含義其實也和前一種含義有相通的地方,同樣有「博學」的意思。」道「的本義是道路,引申為規律、原則等,在中國古代哲學、政治學里,也指宇宙萬物的本原、個體,一定的政治觀或思想體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環境里有不同的意思。

(2)明明德:前一個「明」作動詞,有使動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發揚、弘揚的意思。後一個「明」作形容詞,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3)親民:根據後面的「傳」文,「親」應為「新」,即革新、棄舊圖新。親民,也就是新民,使人棄舊圖新、去惡從善。

(4)知止:知道目標所在。

(5)得:收獲。

(6)齊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蒸蒸日上,興旺發達。

(7)修其身:修養自身的品性。

(8)致其知:使自己獲得知識。

(9)格物:認識、研究萬事萬物。

(10)庶人:指平民百姓。

(11)壹是:都是。本:根本。

(12)末:相對於本而言,指枝末、枝節。

(13)厚者薄:該重視的不重視。薄者厚:不該重視的卻加以重視。

(14)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沒有這樣的道理(事情、做法等)。

【譯文】

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於使人棄舊圖新,在於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鎮靜不躁;鎮靜不躁才能夠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祥;思慮周祥才能夠有所收獲。每樣東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明白了這本末始終的道理,就接近事物發展的規律了。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性;要想修養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於認識、研究萬事萬物。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後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後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後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後才能修養品性;品性修養後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後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後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養品性為根本。若這個根本被擾亂了,家庭、家族、國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輕重緩急,本末倒置卻想做好事情,這也同樣是不可能的!

【讀解】

這里所展示的,是儒學三綱八目的追求。所謂三綱,是指明德、新民、止於至善。它既是《大學》的綱領旨趣,也是儒學「垂世立教」的目標所在。所謂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它既是為達到「三綱」而設計的條目工夫,也是儒學為我們所展示的人生進修階梯。縱覽四書五經,我們發現,儒家的'全部學說實際上都是循著這三綱八目而展開的。所以,抓住這三綱八目你就等於抓住了一把打開儒學大門的鑰匙。循著這進修階梯一步一個腳印,你就會登堂入室,領略懦學經典的奧義。就這里的階梯本身而言,實際上包括「內修」和「外治」兩大方面:前面四級「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是「內修」;後面三綱「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外治」。而其中間的「修身」一環,則是連結「年修」和「外治」兩方面的樞紐,它與前面的「內修」項目連在一起,是「獨善其身」;它與後面的「外治」項目連在一起,是「兼善天下」。兩千多年來,一代又一代中國知識分子「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盡心下》),把生命的歷程鋪設在這一階梯之上。所以,它實質上已不僅僅是一系列學說性質的進修步驟,而是具有濃厚實踐色彩的人生追求階梯了。它鑄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國知識分子的人格心理,時至今日,仍然在我們身上發揮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不管你是否意識明確,不管你積極還是消極,「格、致、誠、正,修、齊、治、平」的觀念總是或隱或顯地在影響看你的思想,左右著你的行動,使你最終發現,自己的人生歷程也不過是在這儒學的進修階梯上或近或遠地展開。事實上,作為中國知識分子,又有幾人是真正出道入佛的野鶴閑雲、隱逸高士呢?說到底,依然是十人九儒,如此而已。

國學經典誦讀篇目 篇6

【原文】 《康誥》曰:「克明德。」《大甲》曰:「顧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注釋】

(1)康誥:《尚書·周書》中的一篇。《尚書》是上古歷史文獻和追述古代事跡的一些文章的匯編,是」五經」之一,稱為「書經」。全書分為《虞書》、《夏書》、《商書》、《周書》四部分。

(2)克:能夠。

(3)大甲:即《太甲》,《尚書·商書》中的一篇。

(4)顧:思念。是:此。明命:光明的稟性。

(5)帝典:即《堯典》,《尚書·虞書》中的一篇。

(6)克明峻德:《堯典》原句為「克明俊德」。俊:與「峻」相通,意為大、崇高等。

(7)皆:都,指前面所引的幾句話。

【譯文】

《康誥》說:「能夠弘揚光明的品德。」《太甲》說:「念念不忘這上天賦予的光明稟性。」《堯典》說:「能夠弘揚崇高的品德。」這些都是說要自己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

國學經典誦讀篇目 篇7

【原文】 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曰:「作新民。」《詩》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

【注釋】

(1)湯:即成湯,商朝的開國君主。盤銘:刻在器皿上用來警戒自己的箴言。這里的器皿是指商湯的洗澡盆。

(2)苟:如果。新:這里的本義是指洗澡除去身體上的污垢,使身體煥然一新,引申義則是指行精神上的棄舊圖新。

(3)作:振作,激勵。新民:即「經」裡面說的「親民」,實應為「新民」。意思是使新、民新,也就是使人棄舊圖新,去惡從善。

(4)「《詩曰》」句:這里的《詩》指《詩經.大雅.文王》。周,周朝。舊邦,舊國。其命,指周朝所稟受的天命。維:語助詞,無意義。

(5)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所以品德高尚的人無處不追求完善。是故,所以。君子,有時候指貴族,有時指品德高尚的人,根據上下文不同的語言環境而有不同的意思。

【譯文】

商湯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說」如果能夠一天新,就應保持天天新,新了還要更新。」《康誥》說:「激勵人棄舊圖新。」《詩經》說,「周朝雖然是舊的國家,但卻稟受了新的天命。」所以,品德高尚的人無處下追求完善。

國學經典誦讀篇目 篇8

【原文】 《詩》雲:「邦畿千里,維民所止。」《詩》雲:「緡蠻黃鳥,止於丘隅。」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

《詩》雲:「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

《詩》雲:「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終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學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僴兮」者,恂慄也。「赫兮喧兮」者,威儀也。「有斐君子,終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詩》雲:「於戲,前王不忘!」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

【注釋】

(1)邦畿千里,惟民所止:引自〈詩經·商頌·玄鳥》。邦畿(ji),都城及其周圍的地區。止,有至、到、停止、居住、棲息等多種含義,隨上下文而有所區別。在這句里是居住的意思。

(2)緡蠻黃鳥,止於丘隅:引自〈詩經·小雅·綿蠻〉。緡蠻,即綿蠻,鳥叫聲。隅,角落。止,棲息。

(3)「穆穆」句:引自《詩經·大雅·文玉》。穆穆,儀表美好端莊的樣子。於(wu),嘆詞。緝,繼續。熙,光明。止,語助詞,無意義。

(4)《詩》雲:這幾句詩引自《詩經·衛風·淇澳》。淇,指淇水,在今河南北部。澳(yu)水邊。斐,文采。瑟兮(亻閑)(xian)兮,莊重而胸襟開闊的樣子。赫兮喧兮,顯耀盛大的樣子。(訁宣),《詩經》原文作「(訁爰)」,遺忘。

(5)道:說、言的意思。

(6)恂慄,恐懼,戒懼。

(7)於戲!前王不忘:引自《詩經·周頌·烈文》。於戲(wuhu):嘆詞。前王:指周文王、周武王。

(8)此以:因此。沒世:去世。

【譯文】

《詩經》說:「京城及其周圍,都是老百姓嚮往的地方。」《詩經》又說:「『綿蠻』叫著的黃鳥,棲息在山岡上。」孔子說:「連黃鳥都知道它該棲息在什麼地方,難道人還可以不如一隻鳥兒嗎?」《詩經》說:「品德高尚的文王啊,為人光明磊落,做事始終莊重謹慎。」做國君的,要做到仁愛;做臣子的,要做到恭敬;做子女的,要做到孝順;做父親的,要做到慈愛;與他人交往,要做到講信用。《詩經》說:「看那淇水彎彎的岸邊,嫩綠的竹子鬱郁蔥蔥。有一位文質彬彬的君子,研究學問如加工骨器,不斷切磋;修煉自己如打磨美玉,反復琢磨。他莊重而開朗,儀表堂堂。這樣的一個文質彬彬的君子,真是令人難忘啊!」這里所說的「如加工骨器,不斷切磋」,是指做學問的態度;這里所說的「如打磨美玉,反復琢磨」,是指自我修煉的精神;說他「莊重而開朗」,是指他內心謹慎而有所戒懼;說他「儀表堂堂」,是指他非常威嚴;說「這樣一個文質彬彬的君子,可真是令人難忘啊!」是指由於他品德非常高尚,達到了最完善的境界,所以使人難以忘懷。《詩經》說:「啊啊,前代的君王真使人難忘啊!」這是因為君主貴族們能夠以前代的君王為榜樣,尊重賢人,親近親族,一般平民百姓也都蒙受恩澤,享受安樂,獲得利益。所以,雖然前代君王已經去世,但人們還是永遠不會忘記他們。

【讀解】

這一段發揮「在止於至善」的經義。首先在於「知其所止」,即知道你應該停在什麼地方,其次才談得上「止於至善」的問題。俗語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鳥兒尚且知道找一個棲息的林子,人怎麼可以不知道自己應該落腳的地方呢?所以,「邦畿千里,惟民所止。」大都市及其郊區古來就是人們嚮往而聚居的地方。但這還只是身體的「知其所止」,不是經義的所在。經義的所在是精神的「知其所止」,也就是「在止於至善」。要達到這「至善」的境界,不同的人,不同的身分有不同的努力方向,而殊途同歸,最後要實現的,就是通過「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研修而達到「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成為流芳百世的具有完善人格的人。這當然是一種理想主義的英雄主義的教育:渴望不朽,崇尚偉大,追求完善。對於一般讀者,尤其是當今讀者來說,這種要求似乎過於理想化,過於遠距離了。倒是回過頭來說到「知其所止」,對於我們來說,仍具有較深的啟發意義。「知其所止」,也就是知道自己應該「止」的地方,找准自己的位置,這一點,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天地悠悠,過客匆匆,多少人隨波逐流,終其一生而不知其所止,尤其是當今時代,生活的誘惑太多,可供的機會太多,更給人們帶來了選擇的困惑。比如說,在過去的時代,「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讀書人心態平衡,或許還「知其所止」,知道自己該干什麼。可是,進入市場經濟時代後,所謂「下海」的機會與誘惑重重地叩擊著人們的心扉,讀書人被推到了生活的十字路口:何去何從?所止何處?使不少人不知道自己該干什麼了——精神的流浪兒無家可歸。以至於出現了教授賣大餅之類的畸形社會現象。其實,《大學》本身說得好:「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不同的身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所止」,關鍵在於尋找最適合自身條件,最能揚長避短的位置和角色——「知其所止」。這才是最最重要的。這樣一來,教授當然也就不會去賣大餅了!凡事抓住根本

國學經典誦讀篇目 篇9

【原文】 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志。此謂知本。

【注釋】

(1)「子曰」句:引自《論語·顏淵》。聽訟,聽訴訟,即審案子。猶人,與別人一樣。

(2)無情者不得盡其辭:使隱瞞真實情況的人不能夠花言巧語。

(3)民志:民心,人心。

【譯文】

孔子說:「聽訴訟審理案子,我也和別人一樣,目的在於使訴訟不再發生。」使隱瞞真實情況的人不敢花言巧語,使人心畏服,這就叫做抓住了根本。

【讀解】

這一段以孔子談訴訟的話來闡發「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的道理,強調凡事都要抓住根本。審案的根本目的是使案子不再發生,這正如「但願世間人無病,何愁架上葯生塵」的道理一樣。審案和賣葯都只是手段,或者說是「末」,使人心理畏服不再犯案和增強體質不再生病才是目的,或者說才是「本」。說到底,是一個教化與治理的問題,教化是本,治理是末。正是由此出發,我們才能夠理解《大學》強調以修身為本,齊家、治國、平天下都只是末的道理。本末的關系如此,終始的因果也一樣。從哲學命題的角度來看,本末是本質論,終始是發展觀,千古哲學的兩大范疇在《大學》這篇儒學的入門讀物中以輕輕巧巧的八個字對仗而出:「物有本末,事有終始。」再以八個字加以干凈利落的解決:「知所先後,則近道矣!」真是語言極度簡潔而蘊含無比深刻,顯出「經」的本色。獲得知識的途徑

國學經典誦讀篇目 篇10

【原文】 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其物而窮其理也。蓋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唯於理有未窮,故其知又不盡也,是以《大學》始教,必使學者即凡於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己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至於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則眾物之表裡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此謂物格,此謂知之至也。

【注釋】

(1)這一章的原文只有「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兩句。朱熹認為,」此謂知本」一句是上一章的衍文,」此謂知之至也」一句前面又缺了一段文字。所以,朱熹根據上下文關系補充了一段文字,這里所選的,就是朱熹補充的文字。

(2)即,接近,接觸。窮:窮究,徹底研究。

(3)未窮,未窮盡,未徹底。

(4)益,更加。

【譯文】 說獲得知識的途徑在於認識、研究萬事萬物,是指要想獲得知識,就必須接觸事物而徹底研究它的原理。人的心靈都具有認識能力,而天下萬事萬物都總有一定的原理,只不過因為這些原理還沒有被徹底認識,所以使知識顯得很有局限。因此,《大學》一開始就教學習者接觸天下萬事萬物,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去進一步探究,以徹底認識萬事萬物的原理。經過長期用功,總有一天會豁然貫通,到那時,萬事萬物的里外巨細都被認識得清清楚楚,而自己內心的一切認識能力都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再也沒有蔽塞。這就叫萬事萬物被認識、研究了,這就叫知識達到頂點了。

【讀解】

格物致知——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而獲得知識,而不是從書本到書本地獲得知識。這種認識論很具有實踐的色彩,打破了一般對儒學死啃書本的誤解。「格物致知」在宋以後成了中國哲學中的一個重要范疇,到清朝末年,「格致」(即「格物致知」的省稱)又成了對聲光化電等自然科學部門的統稱。魯迅在《吶喊自序》里說:「在這學堂里,我才知道在這世上,還有所謂格致,算學,地理,繪圖和體操。」這說明「格物致知」的深刻影響。事實上,時至今日,當我們說到知識的獲取時,仍離不開「格物致知」這一條途徑。因為,它不是說的「秀才不出門,全知天下事。」而是說的「『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變革梨子,親口吃一吃。」(毛澤東《實踐論》語)簡言之,「格物致知」把我們引向萬事萬物,引向實踐,引向「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和「實踐是認識的唯一源泉。」

3. 中華經典誦讀有哪些

一、啟蒙經典(共3篇)
1、《老子》(《道德經》)
2、《三字經》
3、《弟子規》
一、四書五經
1、《大學》(第1章)
2、《中庸》(第4、20、22、22章)
3、《論語》(10篇)
⑴《學而·學而時習之雲章》(第1、4、6、14、15、16章)
⑵《為政·為政以德七章》(第1、4、11、15、17、19、20章)
⑶《里仁·里仁為美九章》(第1、5、8、9、10、14、17、24、25章)
⑷《雍也·樂水樂山四章》(第18、20、23、30章)
⑸《述而·志於道八章》(第3、6、8、12、16、22、34、37章)
⑹《泰佰·任重道遠三章》(第5、7、10章)
⑺《子罕·仁者不憂七章》(第4、17、18、19、23、28、29章)
⑻《顏淵·成人之美五章》(第4、16、19、22、24章)
⑼《子路·和而不同九章》(第6、16、17、19、21、23、24、26、27章)
⑽《憲問·修己以安百姓十章》(第2、3、4、24、27、28、30、34、35、42章)
4、《孟子》(6篇)
⑴《公孫丑上·論浩然之氣二章》(第2、6章)
⑵《滕文公下·富貴不能淫一章》(第2章)
⑶(離數上·得民心者得天下二章)(第9、10章)
⑷《告子上·捨生取義四章》(第8、10章)
⑸《盡心上·登泰山而小天下三章》(第14、19、24章)
⑹《盡心下·盡信(書)不如無(書)二章》(第3、31章)
5、《周易·泰》
6、《尚書·盤庚上》
7、《詩經》(6篇)
⑴《關睢》⑵《子矜》⑶《雞鳴》⑷《伐檀》⑸《碩鼠》
8、《禮記》(3篇)
⑴《苛政猛於虎也》(3篇)⑵《不食嗟來之食》⑶《學記·教學為先》
9、《左傳》(2篇)
⑴《曹劌論戰》⑵《燭之武退秦師》
二、神話故事(5篇)
1、《精衛填海》(《山海徑》)
2、《誇父逐日》(《山海徑》)
3、《鯀禹治水》(《山海徑》)
4、《女媧補天》(《山海徑》)
5、《嫦娥奔月》(《山海徑》)
三、寓言故事(10篇)
1、《畫蛇添足》(《戰國策》)
2、《狐假虎威》(《戰國策》)
3、《拔苗助長》(《孟子》)
4、《鷸蚌相爭》(《戰國策》)
5、《自相矛盾》(《韓非子》)
6、《愚公移山》(《列子》)
7、《螳螂捕蟬》(《說苑》)
8、《賣櫝還珠》(《韓非子》)
9、《曾子殺豬》(《韓非子》)
10、《朝三暮四》(《莊子》)
四、愛國治國篇(10篇)
1、《國殤》(屈原)
2、《諫太宗十思疏》(唐·魏徵)
3、《阿房宮賦》(唐·杜牧)
4、《木蘭詩》(北朝民族)
5、《岳陽樓記》(宋·范仲淹)
6、《滿江紅》(宋·岳飛)
7、《正氣歌》(宋·文天祥)
8、《少年中國說》(三、四稿)(清·梁啟超)
9、《前出師表》(諸葛亮)
10、《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孟子)
五、勸學勵志名篇(10篇)
1、《勸學》(前3節)(荀子)
2、《師說》(韓愈)
3、《孟母戒子》(韓愈)
4、《送東陽馬生序》(明·宋濂)
5、《孫權勸學》(司馬光)
6、《陋寶銘》(唐·劉禹錫)
7、《愛蓮說》(宋·周敦頤)
8、《為學》(清·彭端淑)
9、《賣油翁》(宋·歐陽修)
10、《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孟子》)
六、經典古詩35篇
1、《靜夜思》(李白)
2、《遊子吟》(孟郊)
3、《清明》(杜牧)
4、《送元二使安西》(王維)
5、《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王維)
6、《送友人》(李白)
7、《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8、《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蘇軾)
9、《春望》(杜甫)
10、《過零丁洋》(文天祥)
11、《泊秦淮》(杜牧)
12、《題臨安邸》(林升)
13、《山坡羊·潼關懷古》(張養浩)
14、《天凈沙·秋思》(馬致遠)
15、《望岳》(杜甫)
16、《觀書有感》(朱熹)
17、《元日》(王安石)
18、《雪梅·梅雪爭春》(盧梅坡)
19、《山園小梅》(林逋)
20、《烏衣巷》(劉禹錫)
21、《游園不值》(葉紹翁)
22、《登鸛雀樓》(王之渙)
23、《春曉》(孟浩然)
24、《楓橋夜泊》(張繼)
25、《飲湖上·初晴後雨》(蘇軾)
26、《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杜甫)
27、《江南春》(杜牧)
28、《春夜喜雨》(杜甫)
29、《初春小雨》(杜甫)
30、《示兒》(陸游)
31、《賣炭翁》(白居易)
32、《望廬山瀑布》(李白)
33、《如夢令》(李清照)
34、《西江月》(辛棄疾)
35、《石壕吏》(杜甫)
http://www.qhddj.cn/qhddytw/onews.asp?id=169
三字經.doc,百家姓.doc,
千字文.doc,弟子規.doc,
論語(節選).doc,孟子(節選).doc,
詩經(節選).doc,孝經(節選).doc,
易經(節選).doc,忠經(節選).doc,
大學(節選).doc,中庸(節選).doc,
孫子兵法(節選).doc,老子(節選).doc,
荀子(節選).doc,墨子(節選).doc,
笠翁對韻(上卷節選).doc,笠翁對韻(下卷節選).doc,
增廣賢文(節選).doc,幼學瓊林(節選).doc
治家格言.doc,禮記(節選).doc

【說明】 形式:晨誦午讀暮省。
側重:低段重點在古代蒙學讀物;中段在古詩詞;高段在古文。
主題:六個。明禮、勤學、勵志、修身、尚美、博採,其中尚美含崇尚美德,博採指博採眾長。

低段
明禮
《弟子規》總 敘
孝悌篇(入則孝 出則悌)
謹信篇(次謹信)朝起早,夜眠遲。
《三字經》禮儀篇(為人子……夫婦順)
《增廣賢文》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
勤學
《三字經》學習篇(人之初……不知義)
修身
《德道經》德 篇(第一章)
道 篇(第一章)
尚美
《增廣賢文》(一則)美不美,鄉中水;
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
《聲律啟蒙》雲對雨 ,雪對風,晚照對晴空。
三尺劍,六鈞弓,嶺北對江東。
博採
中華古詩詞選讀
《江上漁者》
《絕句》(生當作人傑)
《將進酒》(前四句)
《憶江南》
《獨坐敬亭山》
《望廬山瀑布》

中段
明禮
《增廣賢文》(六則)
《弟子規》(四則)泛愛眾而親人
《論語》(六則)
勵志
《增廣賢文》(三則)
勤學
《增廣賢文》(兩則)
《三字經》凡訓蒙,須講究,詳訓詁,明句讀。
修身
《增廣賢文》(一則)從儉入奢易,從奢入儉難。
尚美
《聲律啟蒙》四則:無對有,實對虛,作賦對觀書。
博採
中華古詩詞選讀
《飲湖上初晴後雨》《滁州西澗》《春江花月夜》(節選)《春思》《題臨安邸》《清明》《墨梅》《出塞》《山居夏日》《山園小梅》《望洞庭》《望岳》

高段
明禮
《三字經》(兩則)
《禮記》(大同篇)
勵志
《陋室銘》《愛蓮說》《曹操-短歌行》《少年中國說》
勤學
《荀子-勸學》《論語幾則》《韓愈-師說》
尚美
《王勃-滕王閣序》《范仲淹-岳陽樓記》《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洛神賦》
博採
《詩經-蒹葭》《樂府詩集-敕勒歌》《蜀相》《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憶秦娥》《更漏子》《鵲踏枝》《虞美人》《浪淘沙》《清平樂》《漁家傲》《一叢花令》《隆中對》《蘭亭集序》《勾踐滅吳》《報任安書》(節選)《蘇武傳》

4. 文學經典篇目朗誦推薦

1、餘光中《鄉愁》

原文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2、沁園春·雪 毛澤東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余 通:餘)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原馳 原作:原驅)

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紅裝 一作:銀裝)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拓展資料

《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全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又稱《三國志演義》),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說家羅貫中。《三國志通俗演義》成書後有嘉靖壬午本等多個版本傳於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崗對《三國演義》整頓回目、修正文辭、改換詩文。

《三國演義》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百年的歷史風雲,以描寫戰爭為主,訴說了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混戰和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斗爭,最終司馬炎一統三國,建立晉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斗爭與矛盾的轉化,並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巨變,塑造了一群叱吒風雲的三國英雄人物。

全書可大致分為黃巾起義、董卓之亂、群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在廣闊的歷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作者羅貫中將兵法三十六計融於字里行間,既有情節,也有兵法韜略。

5. 緇忓吀璇佃葷殑鍐呭

緇忓吀璇佃葷殑鍐呭瑰備笅錛

1銆佽瘲緇徛峰叧闆

鍏沖叧闆庨笭錛屽湪娌充箣媧層傜獔紿曟窇濂籌紝鍚涘瓙濂介戙傚弬宸鑽囪彍錛屽乏鍙蟲祦涔嬨傜獔紿曟窇濂籌紝瀵ゅ瘣奼備箣銆傛眰涔嬩笉寰楋紝瀵ゅ瘣鎬濇湇銆傛偁鍝夋偁鍝夛紝杈楄漿鍙嶄晶銆傚弬宸鑽囪彍錛屽乏鍙抽噰涔嬨傜獔紿曟窇濂籌紝鐞寸憻鍙嬩箣銆傚弬宸鑽囪彍錛屽乏鍙寵娂涔嬨傜獔紿曟窇濂籌紝閽熼紦涔愪箣銆

2銆佽瘲緇徛瘋捁钁

钂硅懎鑻嶈媿錛岀櫧闇蹭負闇溿傛墍璋撲紛浜猴紝鍦ㄦ按涓鏂廣傛函媧勪粠涔嬶紝閬撻樆涓旈暱銆傛函娓鎬粠涔嬶紝瀹涘湪姘翠腑澶銆傝捁钁钀嬭悑錛岀櫧闇叉湭鏅炪傛墍璋撲紛浜猴紝鍦ㄦ按涔嬫箘銆傛函媧勪粠涔嬶紝閬撻樆涓旇坊銆傛函娓鎬粠涔嬶紝瀹涘湪姘翠腑鍧匯傝捁钁閲囬噰錛岀櫧闇叉湭宸層傛墍璋撲紛浜猴紝鍦ㄦ按涔嬫稑銆傛函媧勪粠涔嬶紝閬撻樆涓斿彸銆傛函娓鎬粠涔嬶紝瀹涘湪姘翠腑娌氥

5銆佹湪鍏拌緸錛堛婁箰搴滆瘲闆嗐嬶級

鍞у敡澶嶅敡鍞э紝鏈ㄥ叞褰撴埛緇囥備笉闂繪満鏉煎0錛屽敮闂誨コ鍙規伅銆傞棶濂充綍鎵鎬濓紵

闂濂充綍鎵蹇嗭紵濂充害鏃犳墍鎬濓紝濂充害鏃犳墍蹇嗐傛槰澶滆佸啗甯栵紝鍙奼楀ぇ鐐瑰叺銆

鍐涗功鍗佷簩鍗鳳紝鍗峰嵎鏈夌埛鍚嶃傞樋鐖鋒棤澶у効錛屾湪鍏版棤闀垮厔錛屾効涓哄競闉嶉┈銆

浠庢ゆ浛鐖峰緛銆備笢甯備拱楠忛┈錛岃タ甯備拱闉嶉灟錛屽崡甯備拱杈斿ご錛屽寳甯備拱闀塊灜銆

鏃﹁緸鐖峰樺幓錛屾毊瀹塊粍娌寵竟銆備笉闂葷埛濞樺敜濂沖0錛屼絾闂婚粍娌蟲祦姘撮福婧呮簠銆

鏃﹁緸榛勬渤鍘伙紝鏆鑷抽粦灞卞ご銆備笉闂葷埛濞樺敜濂沖0錛屼絾闂葷嚂灞辮儭楠戦福鍟懼暰銆

涓囬噷璧存垘鏈猴紝鍏沖北搴﹁嫢椋炪傛湐姘斾紶閲戞煗錛屽瘨鍏夌収閾佽。銆傚皢鍐涚櫨鎴樻伙紝

澹澹鍗佸勾褰掋傚綊鏉ヨ佸ぉ瀛愶紝澶╁瓙鍧愭槑鍫傘傜瓥鍕嬪嶮浜岃漿錛岃祻璧愮櫨鍗冨己銆

6. 國學經典誦讀都有哪些

、《靜夜思》唐代: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譯文:明亮的月光灑在窗戶紙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層霜。我禁不住抬起頭來,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輪明月,不由得低頭沉思,想起遠方的家鄉。

2、《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唐代: 李白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譯文:友人在黃鶴樓與我辭別,在柳絮如煙、繁花似錦的陽春三月去揚州遠游。孤船帆影漸漸消失在碧空盡頭,只看見滾滾長江向天際奔流。

3、《望廬山瀑布》唐代: 李白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譯文:香爐峰在陽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煙霞,遠遠望見瀑布似白色絹綢懸掛山前。高崖上飛騰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幾千尺,好像是銀河從九天垂落山崖間。

4、《贈汪倫》唐代: 李白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譯文:李白乘舟將要遠行離去,忽聽岸上傳來踏歌之聲。即使桃花潭水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倫送我之情。

5、《送友人》唐代: 李白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譯文:青翠的山巒橫卧在城牆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圍繞著城的東邊。在此地我們相互道別,你就像孤蓬那樣隨風飄盪,到萬里之外遠行去了。浮雲像遊子一樣行蹤不定,夕陽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戀。頻頻揮手作別從此離去,馬兒也為惜別聲聲嘶鳴。

7. 中華經典誦讀書目有哪些

中華經典誦讀書目有:

一、《論語》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戰國前期成書。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此書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再加上《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總稱「四書五經」。

二、《大學》

《大學》是一篇論述儒家修身治國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禮記》第四十二篇,相傳為曾子所作,實為秦漢時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國古代討論教育理論的重要著作。

經北宋程顥、程頤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學章句》,最終和《中庸》、《論語》、《孟子》並稱「四書」。宋、元以後,《大學》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中國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三、《中庸》

《中庸》是中國古代論述人生修養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學專著,是儒家經典之一,原是《禮記》第三十一篇,相傳為戰國時期子思所作。

其內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為的最高標准,把「誠」看成是世界的本體,認為「至誠」則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並提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學習過程和認識方法。

四、《孟子》

《孟子》一書共七篇,是戰國時期孟子的言論匯編,記錄了孟子與其他各家思想的爭辯,對弟子的言傳身教,游說諸侯等內容,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等)共同編撰而成。

《孟子》記錄了孟子的治國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和政治行動,成書大約在戰國中期,屬儒家經典著作。

五、《詩經》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11篇,其中6篇為笙詩,即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稱為笙詩六篇(《南陔》、《白華》、《華黍》、《由庚》、《崇丘》、《由儀》),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論語》

網路—《大學》

網路—《中庸》

網路—《孟子》

網路—《詩經》

8. 經典誦讀演講稿內容

演講稿是在較為隆重的儀式上和某些公眾場合發表的講話文稿。一起來看看經典誦讀演講稿,僅供大家參考!謝謝!

經典誦讀演講稿1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我泱泱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滄桑的沉澱,孕育出華夏光輝燦爛的文化篇章。我們是最早的文明古國,我們堂堂中華曾被四方來賀!

春去秋來,千載的長風吹散了千年的往事,亘古不變的流水沖走了沉睡千年的記憶。但歷史的印記,文化的傳統,卻牢牢的融入到這片土地里,融入每一位炎黃子孫的血液里。

從數千年前《詩經》中「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到汨羅江畔屈子的那句「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從浪漫的楚辭到華麗的漢賦;從對仗押韻的唐詩到宛轉悠揚的宋詞……

從「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到「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從「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到「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從「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到「滴水之恩,湧泉相報」……

閱盡翰林書三千,千古佳句豈等閑。空留悲歌滄桑盡,春風經年憶流年。

你可知道有一個盛世被稱之為漢唐?你可知道有一家學說被稱之為儒家經典?

朋友,當你深情的唱著李宇春那句「看鐵馬踏冰河,絲線縫韶華,紅塵千帳燈」時你是否知道陸游的「鐵馬冰河入夢來」?當你唱到那句「戰歌送離人,行人慾斷魂」可曾想起杜牧的「牧童遙指杏花村」?當你整天喊著「有志者,事竟成」的時候,你可知道它出自《後漢書·耿弇傳》:「將軍前在南陽,建此大策,常以為落落難合,有志者事竟成也」。當你沉迷於西方的神話傳說,你可曾知道中國有一個故事叫做「後羿射日」……

數千年來,傳統文化的魅力在於它經得起歷史的考驗,它是千百年來祖先們智慧的結晶,它是祖祖輩輩精髓的傳承。她有撥開歷史風塵的睫毛,她有看透歲月篇章的瞳孔。

現如今,在這個繁華喧囂,在這個利慾熏心的年代。我們丟失的已經太多,驀然回首,那燈火闌珊處是否依舊有一個蒼老的聲音在吶喊著「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如今的燈紅酒綠,如今的盲目媚外。我們早已忘記了九月九日登高臨遠要遍插茱萸;早已忘記了端午節的粽子是為了紀念何人。我們開始嘲笑愚公移山的迂,我們開始排斥「男女授受不親」的保守,我們只能憑借那曲《東風破》感受到古典主義的唯美。然而多少優美的傳統文化語言從我們口中流失,多少優良傳統美德正在被我們遺忘?

作為二十一世紀的我們,面對這一切的損失,我們又能做些什麼?只有徘徊罷了,只有匆匆罷了,但是徘徊與匆匆的瞬間,我們是否應該抓住些什麼?

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民族,不能遺忘過去的優良傳統。君不見我華夏的天空近百年來受到蠻夷的玷污,君不見曾經列強的炮火對中華大地的侵擾。今天的中國沒有了戰火硝煙,站在了世界的前面。然而我們不能忘卻先人們的那句「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示訓。聽聽古代先賢們關於愛國的呼喚,看看那慷慨激昂的滿江紅詩篇。如今的我們在接受傳統文化精髓的過程中,愛國的熱情不能得到絲毫的退減!<蓮山>

《誡子書》有雲「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如今的我們,面對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傳統美德的傳承和發揚,我們顯的漠不關心,勤儉節約被更多的忽視,淡泊明志被看成沒有上進心的表現,寧靜致遠成為一句遙不可及的神話!我們尚且不談為社會做巨大的貢獻,也不談為國捐軀,但是我們必須要明白我們中國人的根基是什麼。我們應當一邊讀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豪言壯語,一邊擔負起自己對社會、對家庭以及對工作的責任,用我們對自身的嚴格要求去重新詮釋傳統文化的內涵。

在今天的工作和學習中,每當遇到困難的時候想想彭端淑的《為學》 「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道理非常的淺顯明了。面對工作上的困難我們是堅持做還是放棄,面對學習上的問題,我們應當是積極主動的對待還是消極的逃避。在傳統文化不被重視的今天,我們工作和學習中,應當用積極的心態去感受它的魅力所在。聽聽韓愈《師說》中的那句「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看看今天的我們,在面對學習的過程中,又還保留了幾份謙虛?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強調在學習過程中要懂得虛心學習。而現實的生活中,我們又有幾人能夠做到?面對嘈雜的世界,我們將自己的臉面過分的看重,不斷地忽視自身整體能力和素養的提高,這對學習和傳承傳統文化來說是一種嚴重的阻礙。我們應當靜下心來反復思之。

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沉澱。傳統文化起源於過去,但是傳統文化又將不斷的融合現在,面對未來。傳統文化對我們的價值觀取向的影響有著重要的意義,作為一種意識形態的文字記載,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元素,豐富的營養已經深深的影響到了中華民族的千百代人。在邁入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傳統文化中所傳遞正能量,愛國情懷、修身養性原則、立志為學態度甚至為人處事方式,都對我們今天構建和諧社會,創造四個現代化未來有著積極的影響。

你聽,一個聲音還在回盪「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那聲音千百年來號召著無數的英雄豪傑戰死沙場不懼馬革裹屍;你看那淚羅江畔的詩人正寫下「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詩句,這詩句千百年來激勵著有志之士不斷的進取。

經典誦讀演講稿2

老師們同學們:

早上好!今天我為大家演講的主題是:傳承文化,誦讀經典。

同學們,你們是否從「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感受過李白的豪放;你門是否從「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中讀出了白居易的執著;你們又是否從「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感受到張若虛對人生的探詢。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五千年的文明給我們留下了巨大的精神寶典,誦讀中華經典詩文可以加深我們對民族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在誦讀中親近中華經典,在親近中接受中國文化,在熱愛中弘揚中華文明。

常言道:「經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讀是非常有必要的,通過誦讀經典詩文,積累精美的詩詞句段,進而內化為自己的語言。大家可以充分利用早晚讀的時間,本著「用心誦,慢慢讀,字字清」的原則,大聲地朗誦經典,讓自己在朗朗書聲中積累經典名言,陶冶情操。同時,大家還要做一個有心人,平時在閱讀時遇到的名言經典,可以及時地記錄在專門的本子上,有時間就可以拿出來認真地誦讀,這樣既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也可以為我們寫作文提供積累豐厚的素材和深邃的思想源泉,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呢。

誦讀經典的目的在於啟迪同學們心智,培養大家良好的思想品質,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並懂得愛國、愛家、愛父母的人生道理。經過一階段的誦讀,雖「滿腹經綸」但只能悶在肚裡,或「紙上空談」,誦讀也就沒有什麼意義了。因此,我們必須要學以致用,用經典來指導自己的言行,從 「幼不學,老何為」的教誨中了解時間的重要性,勤學需趁早;在「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吶喊中明白生命的價值……其實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我們要能在經典誦讀中真正理解為人處事的道理,升華自己的思想。

「最是書香能致遠,腹有詩書氣自華。」同學們,讓我們與經典同行,與聖賢為友,用最高亢的聲音誦讀經典,用最昂揚的激情書寫青春,用最執著的信念成長為中華文明的.傳承者。

經典誦讀演講稿3

充滿愛心的給予,是世上最厚重最真摯的饋贈;出於鄭重的愛而付諸的行動,是人生最美好、最溫暖的事情。我堅信,用愛來回報愛,是世界上最美麗、最溫馨的風景。

讀完了《傅雷家書》我的第一感觸,那就是——愛。

這本洋溢著親情,尤其是父子情深的家書,沒有跌岩起伏的情節,沒有引人入勝的懸念,但是,文中流露出父子間的真摯情感,都讓我感動不已。

這是怎樣一個偉大的父親啊!作為我國著名的翻譯家、文藝評論家的傅雷,一生翻譯了那麼多世界名著,真令人佩服至極。他寫給兒子的信,字字句句都是愛的叮嚀、情的延續。」爸爸的心老跟你在一起,為你的成功而高興,為你的煩惱而煩惱!「、」孩子,我精神上永遠和你在一起!「、」世界上最高的最純潔的歡樂,莫過於欣賞自己的孩子的手和心傳達出來的藝術!「,這些父愛心語讓遠在異國他鄉的兒子也充分享受到愛的雨露滋潤,終於成長為一名德才兼備的著名的鋼琴家。

愛,像空氣,在我們身邊無影無形,常常被我們忽略;但我們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實它的意義早已融入生命,正如五千年的中國文明凝結的親子之愛,如此平凡,卻又那樣讓人難以忘懷——」

《傅雷家書》讓我感動,更讓我思索著「愛」,想起曾經被忽略的平凡而又溫暖的點點滴滴。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古往今來,無數的故事被鐫刻進一頁頁發黃的歷史,無數的書籍感動著一代代優秀的中華兒女,無數的經典正被我們誦讀、繼承和詮釋……誦讀經典,領悟愛的饋贈。同學們,我們在愛的雨露中成長,更要把愛灑向身邊的每一個人。讓我們用自己的行動,從經典中感悟愛,珍惜愛,回饋愛,報答所有關心幫助愛護我們的人,讓我們的生活充滿真情,讓我們的世界更加美好。謝謝大家!

9. 經典誦讀的內容

1. 詩經·關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參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鍾鼓樂之。

2. 詩經·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3.橘頌(屈原)

後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深固難徙,更壹志兮。

綠葉素榮,紛其可喜兮。曾枝剡棘,圜果摶兮。青黃雜糅,文章爛兮。精色內白,類任道兮。紛縕宜修,婷而不醜兮。嗟爾幼志,有以異兮。獨立不遷,豈不可喜兮?深固難徙,廓其無術兮。蘇世獨立,橫而不流兮。閉心自慎,終不失過兮。秉德無私,參天地兮。願歲並謝,與長久兮。淑離不淫,梗其有理兮。年歲雖少,可師長兮。行比伯夷,置以為像兮。

4.國殤(屈原)

操吳戈兮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敵若雲,矢交墜兮土爭先。凌余陣兮躐余行,左驂殪兮右刃傷。霾兩輪兮縶四馬,援玉枹兮擊鳴鼓。天時懟兮威靈怒,嚴殺盡兮棄原野。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遠。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