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古典 » 學歷史為什麼要經典
擴展閱讀
現在很有名的動漫是什麼 2025-01-16 11:10:20
西藏少兒教育哪裡不錯 2025-01-16 10:51:12

學歷史為什麼要經典

發布時間: 2024-06-08 10:23:14

⑴ 我們為什麼要讀經典

我們為什麼要讀經典,首先我們要明白什麼是經典。

綜合現代漢語詞典和網路的解釋, 經典就是經過歷史選擇出來的,人類各個知識領域中那些具有典範性、權威性的,最有價值的,經久不衰的傳世之作。

從經典的內涵我們就可以知道, 經典的核心價值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改變,它是和人之真性、自然法則相應的,所以它能夠指導我們的人生方向,也讓我們從中受益無窮。

我們為什麼要讀經典,讀經典至少能給我們帶來以下這些益處,同時也是我們要讀經典的充分理由:

經典經過前人眾多名家和歷代讀者沙裡淘金般的篩選,都是一流的作品。「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特別是在今天這個信息泛濫而時間又非常寶貴的時代,直接讀一流的經典作品,要比去讀那些二三流甚至末流的作品更能有效地利用時間,也更有收獲。

特別對於青少年來說,讀不讀書,讀什麼書,都會影響到其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建立。我們當中的好多人,除了在學校時為了應付考試讀過幾篇課文,對於我們的文化,對於我們的母語,就再也沒有認真學習過了。這實在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走上社會以後,人們都過多地把時間和精力耗在觀看影視和網路閱讀上。雖然影視和網路確實提供了閱讀的新方式,但它們偏於娛樂性的內容和表達也會削減深度閱讀和個性化閱讀,並造成誤導。因此如果以影視和網路閱讀代替經典作品原本的閱讀,就會有很大的問題。

而所謂的「快餐文化」,只顧搶奪眼球,內容和品質多是腌制和包裝過的「爛肉」,少吃一點可能會感覺香酥可口,吃多了輕則「鬧肚子」,重則會改變我們思想「肌體」的構成,造成畸形的人格和扭曲的靈魂。

人類文明的成果,就是通過經典的閱讀而代代相傳的。即使今天的你不讀經典,你的血液里仍然蘊藏著民族文化傳承的基因。每個國家,每種文化都有幾部經典,可以說家喻戶曉,滲透到一個民族每一個人的心靈深處。比如我們中國的《易經》、《論語》和《道德經》等,就是這樣的作品。

當我們在現實生活中遇到問題的時候,常常可以到經典里吸取精神的養料,然後面對自己所要面對的問題。它們往往提供了分析問題的思路,解決問題的方法和可供參考借鑒的樣本,使我們更有勇氣和自信面對問題。

人們所有的痛苦,都是基於人與物、人與人、人與自我這三者關系的不良而產生的。而經典作品,就是闡釋人們在處理這三大關系的過程中,所展現出來的最基本的人性。經典可以幫助我們認識人、認識社會、認識自我。

比如《易經》教給我們如何認識變化、順應變化和把握變化;《論語》教給我們如何為人處世,把握做人的根本;《道德經》教給我們宇宙、自然、社會、人的心智等運動變化的規律和法則;《紅樓夢》則深刻反映了封建社會的現實,以及在這現實中生存和掙扎的眾生相,對人性的諸多方面進行了生動形象的描摹,讓我們身臨其境地體驗、學習,然後在真實的社會生活中更加從容地去實踐。

正如一位作家所說,「 只有經典,才能將遼闊的空間和漫長的時間澆灌給你,把歷史上早已消逝的高貴靈魂的訊號傳遞給你,把一切的美麗和智慧對比著愚昧和醜陋一起呈現給你。 」經典穿越時間和空間,「千辛萬苦」才來到這里,赴你生生世世的約定,那麼,你還有什麼理由不去用心品讀它、擁抱它呢?

⑵ 為什麼要學國學經典有什麼目的和意義嗎

當代教育家,著名國學專家、讀經教育實踐家、累積式教育法創始人、育心經典讀經教材主編、全家踐行經典的楷模賴國全老師認為:
學習經典的目的是單單為了修心養性、完善人格、和諧社會嗎?怎麼才是完善的人格?怎麼才能和諧社會?我們來看一段《易經》的文字,大家仔細思考一下。「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干,效法之謂坤,極數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
什麼叫富有?很多人說,精神充實就是富有。這正是近千年知識份子的誤區。近千年來,中國知識分子,學四書,認為精神充實就是富有,其實大錯特錯。精神要不要充實?當然要。但是不要忘了,你首先要解決的,是安身立命。所以《孝經》上說:「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孝之終也。」如果只是精神充實,自以為是,如何能夠做到立身行道?千百年來,知識分子滿足於自己的精神世界,生活上乃至於窮困潦倒,不以為憂,反以為喜。《易經》上說:「舉而錯諸天下之民,謂之事業。」你一個人精神充實,哪裡算事業?!舉天下皆精神充實,庶可謂之事業。
而要實現舉諸天下,沒有一定的物質、經濟基礎,你做得到嗎?大軍未動,糧草先行;大業未舉,先明大義。而所謂義者,《易經》上說:「井以辯義。」為什麼是井,而不是杯呢?因為杯水車薪,不足道也。而往來井井,則可以無窮也。所以真正的義,不是一個人的義,乃是天下人的義。
什麼是德,什麼是大德?日新之謂盛德。日新,《尚書》中有「日新其德」。《大學》里也有雲:「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什麼叫「新」?我們好好看一看太陽,每天出來一次,就叫新。日日都新,久成盛德,這不就是累積法嗎?太陽也不是每天都能見到,因為會有烏雲,也會偶爾擋住太陽。每一件事皆如此,讀經也是,日日都讀,就是新,日新其德,日積月累,乃成盛德。
什麼是「生生之謂易」呢?易就是變化的,是自然萬物的必然規律。第一個生,是動詞,變化出,實現。第二個生,是名詞,新的,新鮮的東西,事物,包括思想。我們每天提出新的思想,新的思考,也每天不斷地努力,編寫新的教材,錄制新的錄音,這就是生生不息。太陽,她的陽光,是生生不息的,是萬物生長的動力,是成就萬物的源泉,所以「成像之謂乾」,成就萬物,就是乾,「效法之謂坤」,坤是效法,不是生生,如同月亮,她是把太陽光反射過來,不是自身生發的,太陽的生生不息,與井水的源源不斷,是真正的大義,是利萬物而不絕的大義。
回到千百年來的讀書人,自己都養不活,還自我安慰,說是精神滿足?這樣是自欺欺人的大話。真正的讀書人,是能夠做到大義,生生不息,善利萬物,富有天下,這才是大業,而不是小家子氣。讀的書都停留在嘴上,不能實現生產力,不能做到自強不息,那個不是大義,乃是小義,甚至是偽義。這個就是我們學習經典,要學到的基本智能。如果我們的孩子通過學習經典,將來一貧如洗,我相信沒有人願意我們的孩子讀經典,讀出這么個狀態。我們希望我們的孩子富有天下,但不為物質所累,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善利天下,自身不絕,才是真正的大義!

⑶ 為什麼中國人必須要學習國學經典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為了弘揚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發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更好地認識經典文化,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傳統經典的傳承。中國國學經典,文化蘊含豐厚,蘊藏著豐富的文明禮節和做人道理。如《論語》中所記載的孔子的許多循循善誘之言,至今仍被世人奉為至理;也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代表了孔子的基本思想。

在《孟子》卷十二的「丹之活水」中,白圭曰:「丹之治水也愈於禹。」孟子否定了他的說法。曰:「子過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為壑。令吾子以鄰國為壑。水逆行,謂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惡也。」這件事講了白圭總自以為是,自私自利,只圖個人利益,把困難或禍害轉嫁到別人身上,自私自利的表現。孟子則用和藹的態度、尊敬的言辭批評了白圭自以為是、以鄰國為壑的錯誤做法,體現了孟子的仁愛思想。主要啟示我們在生活中要有一顆仁愛的心,處理事情的時候既要有利於自己,又要有利於鄰居,已所不欲,勿施於人。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的一首《遊子吟》體現了母愛的偉大、無私。母愛如空氣,陽光和水,擁有他就擁有了世上的珍寶,什麼也不能換取,她卻讓平凡的生活充滿色彩。但沒有她,即使有世上的珍寶,也不過是一堆貨物而已。母愛神聖、淳樸,只求給予,不求回報。但我們一次次的辜負她,只求索取,不求報答。可惡的我們卻將母親一聲聲甜蜜的問候當做一次次煩躁的嘮叨,將母親一次次的關心當做是一種施捨、、、蒼天無情,世間萬物,唯獨將母親漸漸變老。

香九齡,能溫席,融四歲,能讓梨……」如此孝順的孔融,一個只有四歲的小孩都知道孝順和謙讓。孝順是一個人的品德,謙讓是一個人的思想道德。當今社會發展較快,但隨著社會的迅速發展,人們的素質越來越低,都遺失了自己的思想品德。現在一個比孔融大三四倍的青少年也不一定會做到孝順和謙讓。好聽的話語誰都會說,但又有多少人可以去做呢?語言在行動面前往往都是蒼白的。經典文學都是易學難行。

放眼望去,在我國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古代詩人雖然生活貧困,但精神的財富戰勝了生活的貧寒。這一切的一切都讓我明白了只有精神財富才能托起民族的骨氣。經典誦讀可以提高我們自身文化品味和人文素養,通過誦讀經典可以使我們了解中華文化歷史,豐富我們的文化知識,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讓經典浸潤人生,傳承國學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