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古典 » 如何真正的解讀國學經典
擴展閱讀
海豚教育一對一怎麼收費 2025-01-17 21:49:52
在西安怎麼買兒童保險 2025-01-17 21:49:10
基礎款包包怎麼搭配 2025-01-17 21:49:03

如何真正的解讀國學經典

發布時間: 2024-05-01 23:13:32

① 國學經典名句及解釋賞析

國學經典名句及賞析匯總如下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講解】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2.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講解】君子,吃食不要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卻謹慎,到有道的人那裡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

3.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講解】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聰明的。

4.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講解】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只是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疑惑而無所得。

5.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溫故知新)

【講解】:復習學過的知識,可從中獲得新的見解與體會,憑借這點就可以當老師了。

6.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距。

【講解】我十五歲開始有志於做學問,三十歲能獨立做事情,四十歲(遇事)能不迷惑,五十歲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七十歲才做事才能隨心所欲,不會超過規矩。

7.朝聞道,夕死可矣。

【講解】早上懂得了真理,晚上就死去,也是可以的。

8.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講解】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得不到的程度不要去開導他;不到他心裡明白卻不能完善表達出來的程度不要去啟發他。

9.發奮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

【講解】發奮時候竟忘記吃飯,快樂時候就忘記了憂愁,把自己就要老了這件事也不放在心上,如此罷了。」

1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講解】知道學習的人比不上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比不上以學習為樂趣的人。

11.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講解】多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好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

1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講解】有抱負的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因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或責任),路途又很遙遠。

13.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講解】軍隊的主帥可以改變,普通人的志氣卻不可改變。

14.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講解】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節,才知道松柏是最後落葉的。

品德篇

15.巧言令色,鮮矣仁。

【講解】花言巧語,裝出和善的面孔。這種人,心裡不會有多少「仁德」(這種人不會有真正的愛人之心)。

16.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講解】有了過錯,別人都能看到;改了,人們都會敬仰他。

17.德不孤,必有鄰。

【講解】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單的,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來和他相伴。

18.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講解】: 一個人的高尚的品質和外在的表現一致,然後才能成為君子。

19.君子不器。

【講解】君子不要像器具一樣(指作用僅僅限於某一方面。用於贊美別人多才多藝)

20.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講解】人格高尚的人不可用小事情考驗他,卻可以委以重任;人格低下的人不可委以重任,卻可用小事情考驗他。

21.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生以成仁。 (殺身成仁)

【講解】志士仁人,沒有貪生怕死而損害仁的,只有犧牲自己的性命來成全仁的。

② 什麼是國學經典

什麼是國學經典

經典,是指古今中外重大知識領域的原創性著作,是世界各族文化的根本,是全人類文明智慧的結晶,是被歷史證明最有價值、最重要的文化精髓。經典蘊含常理常道,「經也者,恆久之至道,不刊之鴻教也」。下面是我為大家帶來的國學經典知識,歡迎閱讀。

一.什麼是國學經典?

經典,是指古今中外重大知識領域的原創性著作,是世界各族文化的根本,是全人類文明智慧的結晶,是被歷史證明最有價值、最重要的文化精髓。經典蘊含常理常道,「經也者,恆久之至道,不刊之鴻教也」。經典本身的文字,便是「文學」的「藝術」,一定可以朗朗上口,是很有韻律的歌唱。最能代表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的國學經典有:《大學》《中庸》《老子》《論語》等。

二.何為兒童經典教育?

經典教育即順著兒童天性,運用潛意識教育原理對兒童進行國學經典熏陶的聖賢教育。兒童經典文化教育,(又稱讀經教育)是指立足於對教育的「本質性」、「全面性」、及「深遠性」的思考上,在0—13歲這一人生中記憶力最好的年齡段里,使兒童在誦讀中華文化的基礎上,吸收世界文化精華,在自主而快樂的情景中學習,達到開啟智慧、陶冶情操、傳承文化的目標,以期將來成為「學貫中西、博古通今、德才兼備、文武雙全」的一流人才。並藉此達成促成中華文化大復興,重鑄人類理性新文明的目的。

三.為什麼要讀經?

目前的教育模式皆偏重於知識和技能的傳授,而缺乏文化的熏陶與人格的培養。在孩子記憶力最佳的黃金時期誦讀中西方經典,以文而化,逐漸培植其德福,開啟其智慧,從而奠定他一生的高遠見識和優美的人格。經典教育是根基教育,能幫助孩子奠定四大人生根基,即:語文根基、人文底蘊根基、好習慣根基和高尚道德的根基。

四.經典教育能幫孩子什麼?

提高記憶能力:輕松背誦大量經典,並由此開發出兒童的強大記憶能力;

提高識字能力:輕松認識數千漢字;

增進理解能力:增加綜合理解能力;

提高語言表達能力:鍛煉良好的口才;

促進好的行為習慣和自信心的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提升道德修養:道德修養自然熏陶;

7. 修飾外貌氣質:腹有詩書氣自華;

8. 訓練正音;普通話標准流利

9.提升思維能力:大格局形成。

五.國學能給孩子帶來什麼?

民間有這樣的說法:讀《大學》善做事,讀《論語》善經商,讀《中庸》會做官,讀《老子》有智謀。《大學》約2000字,可以培養孩子敦厚中正之性,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建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遠大人生格局。《論語》約16000字,共498章,自古以來就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贊譽,它教會一個人「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中庸》約4000字,「中」是指內修不偏不倚、中正平和;「庸」就是外用恰到好處、周全到位,所以,《中庸》說的就是內聖外王的和諧之道。《老子》約5000字,是中國人的智謀奇書,《易經》——16589字,不學易,無以為將相、無以成大醫。是經典的源頭活水。

六.什麼年齡讀經最好?

孩子越小的時候記憶力越好,越擅於模仿,這個時候給孩子熏聽誦讀經典,經典就會進入孩子的潛意識,終生不忘。所以讀經越早越好,建議胎教,0—13歲孩子一定要誦讀經典,成人同樣可以學習。0至13歲的孩子在無意識的輕松狀態,具有超強潛能,可以同時接受5至10種信息,只要重復的聽,就能無意識,像海綿一樣全盤吸收,背大量知識。

七.兒童的天性

1.記憶力旺盛,理解力不足。2.最擅長模仿。3.因為他理解力不足,所以知識對於他而言沒有難易之分。因為他什麼都不理解,所以你給他什麼他就記憶什麼,不分好壞統統記住!4.教就有,不教就沒有,教什麼就有什麼,一輩子不教,一輩子都沒有!5.對於他越熟悉的東西越喜歡重復。6.邊玩邊學,無意識的吸收,潛移默化中記憶。7.小時候記住了,長大後才能體會理解;小時候沒有記住,長大後就比較迷茫。8.小時候吸收的能量,長大後會慢慢的釋放出來。(不分好壞,沒有難易之分的)事物——模仿——熟悉——喜歡——重復——更喜歡——重復——……——吸收

八.人的記憶力發展:

大腦生理學家們發現,兒童的智力和性格在0-3歲間就完成了60%,這三年是大腦發展的黃金時期,孩子具有天才般的吸收能力。3-6歲間完成了80%,6-8歲間完成了90%,8歲以後的發展則漸趨緩慢,到13歲左右,大腦發育最關鍵的敏感期就結束了。如果我們不能把握住關鍵時期,那麼當他們年齡越大,啟發、培養他們就會越費力,效果也就越差!所謂「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就是此意。

九.大人與孩子誰覺得經典更容易?

(讀經教育原理)大人是理解記憶方式,先理解後記憶。而0-6幼兒是自然右腦記憶,記經典和記電視上的廣告詞沒有任何區別,更沒有難易之分。兒童時期先記下這些經典,在以後的人生中孩子自然會理解、感悟並應用經典的內容。

十..讀經教育原則讀經三原則:時機、教材、方法。

時機:0--13歲;教材:中西方經典;方法:聽感賞讀。願天下孩子都能讀經:教育的道理就是在恰當的時機,用恰當的方法,給孩子恰當的內容,使孩子得到恰當的成長。

十一.如何實施經典教育?

一切語言學習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接觸多跟讀多應用,而文化教養最直截的方法也是多「熏習」而已。每個嬰兒有與生俱來的學習能力,你只要有心以恰當的方法去把它發掘和開發出來,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不斷地熏陶,讓孩子持續學習一直到長大成人。

十二.讀經典需不需要孩子理解它的意思?

不主張去理解,孩子最大的才能是記憶的才能,先熟記在心。我們不要相信自己的解釋比孩子高明,要知道用白話文去解釋文言文是多麼蒼白的一件事情。孩子三歲有三歲的理解,十歲,二十歲,人生的各個階段都會有不同的理解。讀經像存錢,存錢難,理解像取錢,取錢易。 經典是道,大道。所謂大道無形,道是靠悟的。厚積薄發,自然有開悟的時候,至於是哪一天開悟,我們不必太早強求。注釋都是後人的理解,未必正確。我們先熟讀,古人雲: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之後,你會發現很多內容自己就可以理解了,用文言文理解文言文是多麼好的一件事,很多時候,白話文去解釋文言文反而是蒼白無力的。如果碰到個別難的地方,無法理解,再查資料或請教老師。

十三.一種說法:

我的孩子,只要開心快樂就好,不要成為什麼天才、偉人對嗎?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要成為什麼樣的人,過什麼樣的生活,由他決定,不是我們。不要讓孩子成為完成我們夢想的傀儡。那麼孩子自己呢,他自己要成為天才、偉人,我們沒有必要阻止他,因為一個堅持誦讀經典的孩子是有能量,有大智慧的,我們讓其自然發展。

十四..父母在讀經典路上的效能在哪裡?

人生路上一路風景,我們父母是導游,要指引孩子們欣賞風景,到哪裡去,從哪個角度。美在哪裡?細節的高貴。父母是一個人生方向的指引師,孩子的未來興趣是走的一條游戲之路,還是電視之路,或是走上閱讀的旅程?感受各種深刻的心靈,欣賞到奇異美妙不平凡的風景,孩子的大方向在我們父母的手中,責任重大!我們所看到的那些問題孩子,這顆問題的種子是在三歲、四歲,小的時候已經種下的,只是在這一天發芽了。種下經典的種子,終有一天,這些種子長成參天大樹,我們老的時候,只需安心地在樹下乘涼就好了。

十五.讀經典為什麼要慢慢來,要堅持做?

舉個例子:西醫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效果立竿見影,但不解決根本問題。而中醫是察其根本,去其源頭,雖見效慢,但可以根治。我們現在的某些培訓班,就像西醫。那麼經典教育更像中醫,從根本上去解決問題。是潛移默化,贊天地之化育,潤物細無聲。是一種「慢」的藝術,三分教,七分等。種子發芽需要等待,幼苗出土需要等待,花蕾綻放需要等待,果實成熟需要等待。孩子的成長,也需要等待!

十六.為什麼說讀經典能很大程度增加識字量?

小學的教學大綱一年級到六年級的認字量是2500字。《千字文》有1000個字,《論語》是16000字,《道德經》是5000字,一旦孩子背完了數萬字,認字已經不是問題。我們要尊重學校的'教育,但是我們絕對不能迷信學校的教育。再好的老師,也沒有幾十顆心,去面對每一個孩子。有一天,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別人從來也不會說這個孩子沒有學校教,只會說什麼啊?對了,沒家教。

十七.為什麼讀經典的孩子會愛上閱讀?

因為讀經典習慣以後,產生對文字的喜悅心,對文言文產生親切感,會讓孩子強烈愛上閱讀。湖南吃辣椒長大的孩子,長大喜歡吃辣椒,北方吃面長大的孩子,長大的主食還是面。人生最初進入習慣的吃的,學的,文字,都會成為一生的習慣。

十八.為什麼讀經能讓孩子的閱讀速度飛速提升?

「由奢入儉難,由儉入奢易。」經典的孩子,讀書的起點比別人高,是一開始就站在高崗上看世界。背下了十幾本經典,來讀白話文,自然輕松自如。不但一目十行,還能即時記憶,過目不忘。閱讀能力上去了,語文能力自然就提高了,寫作文時也就思如泉湧,下筆千言了。

十九.為什麼讀經會幫孩子減負?

1.讀經的孩子由於很深的理解力,對語文,數學,各科的理解力更強,學得更加輕松。2.經常背誦經典,孩子的記憶力將獲得明顯提高,50%的孩子能達到「過目不忘」的程度。有了超強的記憶力,學校學習那還不是小菜一碟!

二十.為什麼讀經的孩子身心更健康?

古聖先賢的學問是綜合的學問,是道,非學校專業的學術。經典中包含哲學、科學、文學等廣闊知識,蘊含立身做人處事的道理和方法,教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道。熏聽誦讀經典就是相當於以聖人為師,什麼樣的老師教出什麼樣的學生,得聖人之萬分之一足矣!


;

③ 最全國學經典名句及解讀

最全國學經典名句及解讀

"國學"一詞,古已有之。《周禮·春官宗伯·樂師》言:"樂師掌國學之政,以教國子小舞。"《禮記·學記》又曰:"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國學"在中國古代,指的是國家一級的學校,與漢代的太學相當,此後朝代更替,"國學"的性質和作用也有所變化。下面是我為大家帶來的最全國學經典名句及解讀,歡迎閱讀。

最全國學經典名句及解讀

1、言忠信,行篤敬。 選自:《論語》

【譯文】說話忠誠老實,行為厚道嚴肅。

2、一張一弛,文武之道。 選自《禮記》

【譯文】有時緊張,有時鬆弛,這是周文王、周武王處理政事的辦法。現在多指工作、學習和生活要勞逸結合。

3、一樹百獲者,人也。選自《管子權修》

【譯文】培育一次而能得到百倍收獲的,是培養人才。培育人才雖然費時、費力,但是收獲很大。

4、士有百行,以德為首。 選自《三國志》

【譯文】志士有百種品行,把德看作是第一位。後來用來說明做人要把「美德」放在首位。

5、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選自《左傳》

【譯文】擊第一遍鼓,士氣振奮;擊第二遍鼓,士氣開始低落;擊第三遍鼓,士氣就完全消失了。這句話鼓勵大家趁情緒高漲時一口氣將事情做下去。

6、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選自韓愈《師說》

【譯文】人不是生來就什麼都知道的,誰能沒有疑難問題呢?說明向他人求學的重要性。

7、 萬物之中,以人為貴。出處:范曄《後漢書?周舉傳》

【譯文】在天下的萬物之中,人是最寶貴的。

8、天下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之大事,必作於細。出處:《老子》

【譯文】天下的難事,一定是從容易的事發展起來的;天下的大事,一定是從細小的事發展起來的。

9、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出處:《禮記》

【譯文】心不在那裡,看什麼也看不見,聽什麼也聽不到,吃什麼也吃不出滋味。告訴我們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專注。

10、不以窮變節,不以賤易志。出處:桓寬《鹽鐵論》

【譯文】不因為不得志而改變氣節,不因為地位卑下而改變志向。

11、不遷怒,不貳過。出處:《論語》

【譯文】不拿別人發泄怒氣,不重犯同樣的錯誤。

12、不學而求知,猶願魚而無網。出處:葛洪《抱朴子》

【譯文】不學習而想得到知識,就像想得到魚而沒有網一樣。

13、 不敬他人,是自不敬也。出處:《舊唐書》

【譯文】(一個人)不敬重別人,實際上是不敬重自己。

14、日月逝矣,歲不我與。出處:《論語》

意思:時間在不斷過去,我們要珍惜時間。

15、內不自誣,外不誣人。出處:《韓詩外傳》

意思:做人做事既不能自欺,也不能欺人。

16、從善如登,從惡如崩。

意思:學好像登山一樣艱難,學壞如山崩一樣容易。

17、為者常成,行者常至。出處:《晏子春秋》

意思:堅持不懈做事的人,總會成功;不停步向前走的人,總會到達目的地。

18、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

意思:耳朵聽到的不如眼睛看到的,眼睛看到的不如經過實踐的。

19、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

【譯文】孔子說:「學習並且不斷溫習與實習,不也很愉快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也很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孔子這里強調的是對於知識,「學」只是一個認識過程,「習」是一個鞏固的過程,要想獲得更多的知識,必須「學」與「習」統一起來。

20、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

【譯文】孔子說:「只讀書而不深入思考就會茫然無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產生疑惑。」

孔子這里強調的是強調學習與思考相結合的重要性,只有把二者結合起來,才能學到有用的真知。這與康德說過的「感性無知性則盲,知性無感性則空」是完全一致的。

21、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

【譯文】孔子說:「看見賢德的人就要想著向他看齊,

看見不賢德的人就要反省自己。」

孔子這句話是後世儒家修身養德的座右銘。「見賢思齊」是說好的榜樣對自己的震撼,驅使自己努力趕上;「見不賢而內自省」是說壞的榜樣對自己的「教益」,要學會吸取教訓,不斷跟別人墮落下去。

22、德不孤,必有鄰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論語》

【譯文】孔子說:「有道德的人不會孤單,一定會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他做夥伴。」

孔子在這里講的,不僅僅是一種人生經驗,更是一種社會生活的規律。自己有道德的涵養,能體用兼備,自然會影響近身的人。

23、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論語》

【譯文】孔子說:「質朴多於文彩就會顯得低俗,文彩多於質朴就會流於浮華。文彩與質朴搭配適中,才能成為君子。」 孔子這里強調的是既要有文化修養,又不要迷失了本性,只有這樣,才能夠稱得上是真正的君子。

24、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論語》

【譯文】孔子說:「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值得我為師學習的人;我選擇其中好的並且向他學習,看到其中不好的就改正過來。」

孔子的這句話意在提醒我們要隨時注意學習他人的長處,隨時以他人缺點引以為戒,這樣自然就會多看他人的長處,與人為善,待人寬而責己嚴。這不僅是修養、提高自己的最好途徑,也是促進人際關系和諧的重要條件。

25、逝者如斯,不舍晝夜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

【譯文】孔子在河岸上感嘆說:「時光的流逝就像這河水一樣啊!日夜不停地流淌。」

孔子在這里感嘆的是時光易逝,以勉勵自己和學生要珍惜時間求學。

26、其身正,不令而行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

【譯文】孔子說:「在上者自己要行得正,不用命令在下者

也能照著做,自己身行不正,雖然發號施令,在下者也不會聽從。」

孔子的這句話的現實意義是告訴我們做任何事以身作則,身教重於言教。

27、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

【譯文】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長遠打算,一定會有眼前的憂患。」

孔子意在告訴我們要未雨綢繆,因為眼前的問題,就是我們在過去所沒有考慮、准備好所導致的。而我們現在仍然對未來沒有做好准備,那麼在未來,也一樣要被各種問題困擾。

28、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怨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

【譯文】子貢問孔子說:「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嗎?」孔子說:「那就是恕道吧!我所不情願強加給自己的,就不要強加給別人。」

孔子所言是指人應當以對待自身的行為為參照物來對待他人。人應該有寬廣的胸懷,待人處事之時切勿心胸狹窄,而

應寬宏大量,寬恕待人。人生在世除了關注自身的存在以外,還得關注他人的存在,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切勿將己所不欲施於人。

29、人無信不知其可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論語》

【譯文】孔子說:「一個人如果不講信用,那根本是不可以的。就像大車沒輗,小車沒有軏一樣,那車怎麼能走呢?」 孔子的意思是說:做人必須要言而有信。只有有了誠信,才可以在社會上立足,才能得到別人的尊敬。誠信是做人的原則。

30、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

子曰:「 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論語》

【譯文】孔子說:「君子心胸寬廣,小人經常憂愁。」 孔子這句話在提醒我們為人處世,與人交往,應該具備一個寬廣的胸懷,凡事不可斤斤計較,這樣你的生活就會很快樂。

31、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論語》

【譯文】孔子說:「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

要不懂裝懂。」

人常說:「學無止境。」一個人無論他的知識如何淵博,也可能對某些事情知之不多或者不懂,當我們有不懂的時候,一定要正視自己的「無知」,虛心向別人請教,這樣才可以變「無知」為「有知」,千萬不要不懂裝懂,自欺欺人。

3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

【譯文】孔子說:「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孔子這句話揭示了興趣的重要性。他把學習劃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是知學,即知道學習的重要性;第二層是好學,即愛好學習,對學習有興趣;第三層是樂於學習,即能從學習中獲得樂趣。在這三層中,知學不如好學,好學不如樂學,只有激發學習的濃厚興趣,才能獲得最好的學習效果。

33、見仁見智

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曰用而不知,故君子道鮮矣。《周易》。

【譯文】仁者從自己的角度看,把它叫做仁;智者從自己的角度看,把它叫做智。平民百姓每天接觸陰陽之道而不懂得,因此君子之道就很少有人知道了。

這句話告訴我們對同一個問題,不同的人從不同的立場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34、自強不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

【譯文】天體運行,剛健有力,君子處世,應像天一樣,自我力求進步,永不停息。

君子自強不息的精神表現出了人類勇於進取、勇於開拓、勇於向自己的惰性宣戰的無畏氣慨,在人類社會的不同領域、不同層面都有著不同的體現。

35、玉琢成器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禮記》

【譯文】玉石若不經過雕琢,就不會成為玉器;人若不學習,就不會懂得道理。

玉石是天生生成的,但要成為有用的東西,還得要經過打磨加工,用這個道理來說明學習的重要性。一方面承認了人所擁有的天賦和才能,另一方面則強調了開掘和發展天賦、才能,必須通過學習的過程,使他們得到充分的展現。

36、博學篤行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中庸》

【譯文】廣博的學習知識,仔細地詢問知識,謹慎的思考知識,明確地分辨知識,全心全意地用知識。

這句話涵蓋了為學的幾個遞進階段,首先是要廣泛地去獵取知識,惟有博大和寬容,才能兼容並包,使為學具有世界眼光和開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進而「泛愛眾,而親仁」;其次是對所學的知識要多問幾個「為什麼」,對不明白的要追問到底;再次是對所問的問題要通過自己的思想活動來考察、思考,將所學為我所用;第四是對所學知識進行分辨明析,使所學越辨越明;最後是要將所學到的知識努力應用到實踐,踏踏實實地去踐行!

37、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孟子》

【譯文】上天將要下達重大使命給這樣的人,?定要先使他的內心痛苦,筋骨勞累,體膚餓瘦,身受貧困之苦,種種行動去阻礙、干擾他的事業。人要生存,要有作為,要有出息,就要敢於直面內憂外患,就要歷經一番艱辛困苦的.磨難,就要歷經一番肉體至精神的人生錘煉。

這句話更給我們身處逆境時有太多的激勵,只有經過艱難曲折的磨練,才能承擔「大任」。

38、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孟子》

【譯文】沒有圓規和直尺,就做不出真正「圓」或「方」的形狀來。比喻做事要遵循一定的法則。

這句話內在的因果關系,在一定層面上符合事物發展的一般規律,因此人們將其引伸到待人、接物、處事的方方面面,循循善誘,教導後人,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逐漸成為傳統文化中的一句「至理」格言。

39、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譯文】真實可信的言詞不漂亮,漂亮的言詞是不真實可信的。

它告誡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無論是口頭語言還是書面文字,都不要追求浮華美麗的言辭,要用朴實無華、自然流暢、能夠充分表達自己原本意思的言辭。而對於表面浮華美麗的言辭和文字,要認清言者的本意和目的,不要被美言所誤導。

40、為者常成,行者常至。

晏子曰:「嬰聞之,為者常成,行者常至。嬰非有異於人也,常為而不臵,常行而不休者,故難及也?」《晏子春秋》

【譯文】晏子說:「我聽說,不斷實踐的人一定可以成

功,不倦前行的人一定可以達到目的地。我並沒有比別人特殊的才能。只是經常做個不停,行個不止。您怎麼會趕不上(我)呢?」

這句話在告訴我們做任何事關鍵在於堅持不懈,不斷努力,終有回報。

41、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 《莊子》

【譯文】本真乃是精誠的極致。不精不誠,就不能感動人。 此句意在告訴我們為人做事要真誠,人的誠心所到,能感動天地,什麼疑難問題都能解決。

42、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

【譯文】時間像江河東流入海,一去不復返;人在年輕時不努力學習,年齡大了,那就只好悲傷、後悔。

此句不僅勸勉世人要珍惜光陰,不應浪費時間,還用來告誡我們,要趁年紀還輕,好好努力,不要到老的時候,一事無成,只能留下悲傷、後悔。

43、一張一弛,文武之道。

張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張,文武弗為也;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禮記》

【譯文】有一直把弓弦拉得很緊而不鬆弛一下,這是周文王、周武王也無法辦到的;相反,一直鬆弛而不緊張,那是周文王、周武王也不願這樣做的;只有有時緊張,有時放鬆,有勞有逸,寬嚴相濟,這才是周文王、周武王治國的辦法。 現用這句話多用來提醒我們:生活的松緊和工作的勞逸要合理安排。

44、成人之美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論語》

【譯文】孔子說:「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而不助長別人的惡處。小人則與此相反。」

這句話告訴我們在為人處世時要從善良的或有利於他人的願望出發,全心全意促使別人實現良好的意願和正當的要求,不要在別人有失敗、錯誤或痛苦時推波助瀾。

45、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周易》

【譯文】同心協辦的人,他們的力量足以把堅硬的金屬弄斷;同心同德的人發表一致的意見,說服力強,人們就像嗅到芬芳的蘭花香味,容易接受。

這句話講的是朋友交情深厚,強調了團結的重要性。

46、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彼無故以合者,則無故以離。」《莊子》

【譯文】而且君子的交誼淡得像清水一樣,小人的交情甜得像甜酒一樣;君子淡泊卻心地親近,小人甘甜卻利斷義絕。大凡無緣無故而接近相合的,那麼也會無緣無故地離散。 這句話道出了一條重要的交友原則,朋友之間的交往,要不含任何功利之心,這樣的交往純屬友誼,卻長久而親切。如果包含著濃重的功利之心,把友誼建立在相互利用的基礎上,表面看起來「甘若醴」,一旦對方滿足不了功利的需求時,很容易斷絕,所以與人交往,要找君子,不要找小人。

47、人而不學,其猶正牆面而立

人而不學,其猶正牆面而立。《尚書》

【譯文】人如果不學習,就像面對牆壁站著,什麼東西也看不見。

這句話再次強調了讀書學習的重要性,正如那句俗語所說,「不讀書猶如睜眼瞎子」。

48、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遇善治《老子》,為《老子》作訓注。又善《左氏傳》,更為作《朱墨別異》,人有從學者,遇不肯教,而雲:「必當先讀百遍!」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三國志》

【譯文】董遇對《老子》很有研究,替它作了注釋;對《春秋左氏傳》也下過很深的功夫,根據研究心得,寫成《朱墨別異》。附近的讀書人請他講學,他不肯教,卻對人家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這句話在告誡我們書首先要反復讀,只有這樣才能了解它的精髓,當然在讀的過程中一定要思考,帶有悟性地讀,否則也只會是紙上談兵不得其要領。

49、五十步笑百步。

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孟子》

【譯文】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恥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可以嗎?

逃了五十步和逃了一百步,雖然在數量上有區別,但在本質上是一樣的——都是逃跑。這就告訴我們,看事情要看本質,不要被表面現象所迷惑。

50、己百己千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中庸》

【譯文】別人學一次就會了,我還不會!就學他一百次;別人學十次就會了,我還不會!就學他一千次。如果真能照這樣子去做,雖然再笨,也會變得聰明,即使再柔弱的人也會變得堅強。

這句話再次說明笨鳥只要先飛一定能早入林。我們每個人的資質,體力是不一樣的,有強有弱,但只要有了這種「己百己千」的精神,肯定會功到自然成。


;

④ 讀國學經典的建議與方法技巧

國學經典 博大精深、浩瀚無涯,對於國學經典的閱讀 方法 和建議以及選擇哪些內容進入國學經典的誦讀活動當中,是一個值得認真思考問題。以下是我整理的讀國學經典的建議,歡迎閱讀!

↓↓↓更多國學經典的認識和心得內容(詳情入口↓↓↓) ☞☞ 學習國學經典的 心得體會 :感受國學經典智慧 ✔✔ ☞☞ 學 習國 學經 典的心 得體 會:國 學經 典博大精深 ✔✔ ☞☞ 讀國 學經 典後的感 受作 文:民 族文 化源遠流長 ✔✔ ☞☞ 讀國 學經 典的好 處和意 義:陶冶品 德修養和情 操 ✔✔ 讀國學經典的建議一

堅守一個基本點——潛心靜氣

之所以如此重要地強調“潛心靜氣”,是由於國學經典都是經過千百年的積淀沉積下來的“典中之典”,因而它自身有著一個不容忽視的特徵——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底蘊厚重、氣息寧靜。

如果我們借用相關學科的原理來理解、把握國學經典的這一特徵,我們可以將其認定為國學經典的重要機理特質,這就是:寧靜、潛心。

從近現代國學大師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在現實的生活中,唯有具有寧靜、潛心這類特徵的人們,才能真正走近國學經典;只有在紛繁復雜的現實環境中,靜得下來的人、潛得下來的人,才有可能在內心中真正容下國學經典。

放眼望去,在我們的身邊,不少的人們都被現代社會許多時尚的、流行的、快餐的 文化 捆住了自己的心靈、捆住了自己的手腳,在我們內心深處遺傳下來的小農意識時不時地還會冒出來,世紀末、世紀初那種浮躁的、急功近利的心態也還沒有完全消除,因而我們很難在自己的心中留住國學經典的腳步,也就更難以在自己的生命中延續國學經典的精髓。

品嘗著國學經典“潛心靜氣”的機理特質,我不由得想起了胡錦濤在全國優秀教師代表座談會上對於我們全國教師的殷殷期望:“希望廣大教師淡泊名利、志存高遠,自覺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靜下心來教書,潛下心來育人,努力做受學生愛戴、讓人民滿意的教師。”看看吧,這絕對不是一種巧合,它實質上代表著承繼了國學經典精髓的老一輩對我們後輩的期盼。

面對此,我的建議是:朋友們,讓我們潛下心來、靜下氣來,與浮躁的心態道聲再見,與快餐文化保持一定的距離,不僅走近、更要走進國學殿堂,與大師為友,和經典同行!

讀國學經典的建議二

把握一個切入點——熟讀成誦

國學經典誦讀活動,它的載體是國學經典,它的關鍵點是誦讀成誦。

誦讀誦讀,必須堅持一個基本的關鍵的原則是:“不求甚解,只求熟讀”。這一千百年來流傳下來的重要的誦讀 教育 原則至今仍然有用。因為,還在人們比較年輕的時候,是人們機械記憶發展比較好的時候,也是外界刺激相對較少的時候,抓住這一時機,有目的地、有計劃地、有組織地讓他們接觸一些人類最為優異的典籍,給學生們從小建構一個高水平的平台,是現代教育所承載的一個偉大的歷史使命。

在學生們誦讀國學經典的時候,我們必須提醒,當我們的學生從小就學習了不少國學經典以後,我們成人最為需要的是一份等待——這是一份美麗的等待,這是一份需要戰略眼光的等待,這是一份需要我們付出時間與心血的等待。

當我們聯系相關學科的基本原理來認識與把握這種等待的時候,一定會發現,動物生長中的反芻原理可以引進我們國學經典誦讀的理論基礎,因為反芻原理告訴我們,預先吃下去的一些食物,在其胃裡慢慢蠕動、消化,最後將會逐漸地轉化為它所需要的養料;白酒釀造的原理也可以引入國學經典誦讀,因為白酒釀造原理告訴我們,醇香的白酒,往往都是人們等待多年以後才能品味的。

讀國學經典的建議三

找准一個關鍵點——經亦求精

國學經典都是被世人所公認的最為重要的、具有永恆價值的典籍、技藝,都是經過歷史驗證的精華之“菁華”。由於國學經典博大精深、浩瀚無涯,選擇哪些內容進入我們的國學經典誦讀活動,是一個值得認真思考、仔細剖析的命題。對此,我們的建議是:“經亦求精”。

所謂“精亦求精”就是說,我們要在“度、量、正、懂”四字上,下足、下夠相應的功夫:

所謂“度”就是要把國學經典誦讀活動的開展放到一個適當的位置上,不能讓這一活動影響到學校、社區、家庭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也不能過度超越學生們、家長們、村民們、居民們以及我們自己的接受程度。

所謂“量”就是在推進國學經典誦讀活動的過程中,我們必須注意精選經典之中的有代表性的、精華的內容來精讀、精講,不要叫學生、家長、村民、居民讀得太多。根據國內不少地區不少學校成功的做法與 經驗 來看,我們建議在成都教育界推進國學經典誦讀活動的過程中,可以在讀本上做出自己的特色,這就是:以《論語》為經,以《弟子規》為緯,輔之以《道德經》、《大學》、《中庸》以及唐詩宋詞,構建一個適合中小學生年齡特徵、適應時代發展要求、體現國學經典精髓的教材體系。

所謂“正”就是指在誦讀內容上,要特別注意把那些已經明顯不適用於當今社會的內容去掉,只選取正確的內容給予學生、家長、村民、居民;同時還可以考慮如何結合現代社會的文化特徵、技術特點來正確地傳播、學習國學經典。

所謂“懂”就是在組織學生、家長、村民、居民誦讀國學經典的過程中,可以擇其關鍵點、擇其與人們生活聯系緊密的內容,進行淺顯的、簡潔的講解。同時,我們特別指出,在幼兒園和小學低段,幾乎完全可以不考慮學生的理解水平問題,也就是在這一階段,只需要引領他們誦讀成誦就行了。在小學中高段以後,學生們在誦讀前,可以適當地給他們講清所學內容的道理。這樣既可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又有助於他們在基本上懂了的基礎上,更好地也更容易地記憶、背誦。在這里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給學生們、尤其是給小學生們講解國學經典方面的內容,請老師們特別注意語言表達,我們的建議是:降低坡度、語言通俗簡潔、語義適合學生接受水平;可以考慮採用講 故事 、誦 童謠 、繪畫、情景劇等方式來呈現;還應當注意現代語境的特點。

讀國學經典的建議四

重視一個提升點——關注研究

國學經典誦讀活動走到現在這一步,一個重要的命題就是盡快引進研究的手段、技術,對國學經典誦讀活動進行全方位的 總結 、研究、探索;一方面是盡快總結試點學校的經驗,使之成為進一步推進以及進一步擴展的重要的技術基礎,另一方面是開始研究在國學經典誦讀活動中發現的各種問題,使國學經典誦讀活動能夠更好地健康順利地進行。

第一,研究誦讀的特點

根據有關專家的意見,所謂誦讀,是指把訴諸視覺的文字語言轉化為訴諸聽覺的有聲語言的活動;採用誦讀方式,可以邊讀邊想像語言文字所描繪的情景,然後再用語言把想像中的畫面描述出來。誦,是指說話聲音的清澈、響亮,是指用有高低抑揚的腔調來念;“誦”,是一種有情態,而又寓情於聲、以聲傳情的表達方式。讀,就是讀書、念 文章 。通俗地說,誦讀就是通過朗朗上口的反復誦讀,通過眼、口、耳、腦共同活動,來感受、領悟語言獨特的語音美、語言美和意境美。

誦讀是學習文言文、古詩詞的好方法、好習慣,也是培養文言語感的重要途徑,這是千百年來已被無數事實證明了的經驗,也是學習語言的必由之路。從“書聲琅琅,口舌成瘡”“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中都可以看出,我國自古以來對誦讀法就是高度重視的。在國學經典誦讀活動推進的過程中,應注意指導誦讀者的誦讀——不僅要讀准確字音,讀通文句,讀出節奏、韻律、情調,在誦讀中仔細品味文章的語言,深入作品意境,獲得美的享受,還要注意指導誦讀者敢於放膽地誦讀,敢於大聲地誦讀。

誦讀法是一種倍受古人重視的傳統的閱讀方法。宋代著名學者朱熹在《朱子童蒙須知》中說:“凡讀書,……只要多誦數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古人曰:‘讀書千遍,其義自現。’謂讀熟則不解說自曉其義也。”誦讀法也一直是我國語文教學傳統的優秀教法之一。現代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對誦讀法推崇備至,他認為:“吟誦就是心、眼、口、耳並用的一種方法。”“不朗讀,光靠瀏覽是學不好語文的。”

第二,研究國學經典誦讀活動常規化問題

國學經典誦讀活動已經在試點學校、試點社區取得了初步的效果,要想盡快地固化這些效果,一個重要的命題是如何把現有的國學經典誦讀活動納入學校、社區的日常工作系列,使之常規化。

第三,研究中小幼教師、社區國學經典誦讀推進者國學經典素養提升的問題

不容置疑地說,在當今中青年當中,有著一定國學經典基礎的人,是數量十分有限的。就我本人來講,至今在國學經典面前,只能算是一個門外漢;我期盼著在這次國學經典誦讀活動中,慢慢地成長為一個國學經典 愛好 者。因而,我認為,國學經典誦讀活動最終開展的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將會取決於國學經典誦讀活動推進者自身的國學經典素養。在這樣的情況下,盡快地提升中小幼教師、社區國學經典誦讀推進者的國學經典素養,也就成了當務之急。

看了讀國學經典的建議還看:

1. 國學經典誦讀心得體會3篇

2. 2017讀國學經典心得體會

3. 讀國學經典感悟

4. 必讀的40條國學經典名句

5. 讀國學經典心得體會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