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文學經典的含義
經典這個話題之所以引起學界重視,首先和我國文化發展的大形勢有關。上世紀後期以來,文化包括文學藝術的發展呈現繁榮活躍的局面,各種思想觀念的碰撞頻頻爆出火花,各種挑戰既有文學秩序的觀念和舉動的出現也就順理成章地接踵而至。
上世紀九十年代末,一些出版社推出許多「世紀經典」類的文學名著選本,反映出來的文學經典的認定標准差異就引發不少爭論。稍早一點,有人編選「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大師文庫」,打破了傳統的模式,茅盾落選,金庸入選,與魯迅、沈從文等人並列,成為一個經典的文學經典事件。另外,關於中小學語文教材中魯迅作品的爭論也反映了對經典認識的差異和變化。另一方面,從文學研究本身來說,對於經典問題的重視則與文學基本觀念的爭論有關,「文學不能有定義」與「經典不可能永遠不變」這兩種觀念之間無疑互相關聯並互相支撐。在這樣的背景下,對經典問題的思考牽涉到對文學本體的思考,也延伸到對社會文化多方面的關注,兼有通常所說的學術意義和現實意義。而經典一詞在社會生活中運用廣泛以至某種程度的泛濫,經典老歌、經典繞口令、經典廣告語、經典游戲、經典裝修之類的說法比比皆是,自然也引起學者對這一概念正本清源的熱情。
一
什麼是經典?許多論者都在中西詞源學考察的基礎上指出,經過長期的詞義演化,經典已經更多地被定義為「重要的,有指導作用的權威著作」。
現在社會上對經典包括文學經典的概念使用頗為寬泛,所謂「重要的,有指導作用的權威著作」,其「重要」和「指導作用」當然可以有多種理解,但仍有不同層次、不同范圍的差別。就國內學界對文學經典一詞的使用,大體可以說有三層意義的區別:第一,是公共意義的經典,這些經典自身的重要性和指導作用在社會上廣泛、長久地獲得承認。最典型的是進入中小學教科書的經典作品,另外還包括進入大學教科書、某些標明經典的評選推薦書目、作品選本或文庫的作品。第二,是文體意義的經典,例如中國古典小說經典首先屬於小說特別是長篇小說這一文體,它們作為文體經典的同時也可以獲得公共經典的意義;雖然公共經典一般都是文體經典,但並不是所有文體經典都可以成為公共經典。例如相聲和小品各有自己的文體經典,像侯寶林的《關公戰秦瓊》、趙本山的《賣拐》等作品,無疑就是相聲或小品的經典,應該也是說唱文學的經典之作,但是,很少有人將其納入公共意義的文學經典。第三,是文學史意義的經典,前兩個層次的經典當然都會進入文學史,成為文學史經典;除此以外,還有一些在文學史上產生過重要影響,具有某種標志性意義的作品,因為自身的局限,時過境遷以後,往往並不能對公眾或文體發展產生普遍的「重要的」「指導作用」,但它們作為文學史經典的地位卻是不可動搖的。如新文學初期胡適的詩集《嘗試集》、葉聖陶的長篇小說《倪煥之》,新時期文學發端時盧新華的《傷痕》、劉心武的《班主任》等。
這三個層次經典的形成,實際上是不同范圍內對於經典所應具備的重要性、指導性、權威性形成共識的過程,無疑第一層次的共識性最強、最普遍。雖然這三層意義的界限不可能絕然清晰,但做一定的區分仍有必要,特別是對於避免經典概念的泛用自有好處。
二
文學經典的經典性,常與體裁、主題、題材等范疇聯系在一起,如可以有長篇小說經典、愛國主義經典、山水詩經典;又常為時代、地域、國家、民族等因素所制約,如中國古典小說經典,除了「小說」這一范疇限制外,又包括了「中國」、「古典」(古代)等國家、時代因素的限制。經典具有時代性、歷史性,今天很難再產生《紅樓夢》、《三國演義》這樣的長篇小說;經典又具有現實性、當下性,《紅樓夢》、《三國演義》在內容上對於人們認識古代中國的社會風貌、人情世故進而了解中國都大有裨益,在藝術上仍可產生美的啟迪。雖然每一部經典作品的現實性和當下性不可能完全一樣,但這並不影響其文學史或文體的經典性。
誠然,經典指的是優秀的、具有規范與指導意義的作品,文學經典是這樣,其他藝術經典是這樣,其他領域的經典也是這樣。只不過所謂優秀、具有規范與指導意義這些標准,在不同時代,在不同社會文化體制和不同審美風尚下,在不同的個人或人群那裡,都會有差異、變化或調整。在現代社會中,經典的地位常以進入教材、權威部門發布的書目等形式得以確認。甄選經典是為了找出最好的,爭論經典是為了確認哪些作品是最好的,經典建構包括解構和重構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從不同的角度去尋找優秀文學作品產生和流傳的軌跡,這就是研究經典問題的意義。
三
美國學者喬治·迪基認為,藝術品之所以成為藝術品,其地位是人授予的,這種授予藝術品地位的活動取決於一個特定的環境,即藝術世界中的制度和慣例。藝術世界的中堅力量是一批組織鬆散卻又互相聯系的人,主要包括藝術家、報刊記者、理論家、批評家、藝術史學家、美學家等等。另一位美國學者喬納森﹒卡勒則認為,文學就是一個特定的社會認為是文學的任何作品,也就是由文化來裁決,認為可以算作文學作品的任何文本。他們所說的「藝術世界」和「特定的社會」,「慣例」的「授予」和「文化」的「裁決」,同樣也適用於文學經典的構建。前面所說的三種經典的構建都是多種文化觀念、美學觀念、文學觀念博弈的結果,其地位也並不是固定不變的,其中又以第一層次往往變動最多。
文學作品經典地位的獲得主要是通過文學評論、文學史編寫、文學(語文)教材編寫、選本、書目等方式,這些方式的運作中有各種審美觀念、文化觀念乃至政治觀念的博弈,出現不同的經典衡量標准。這些標准總起來說也是兩種,一種重視經典的審美價值、藝術價值,強調其客觀性、穩定性和歷史性;一種重視經典的規范指導意義,強調其主觀性、變動性和當下性。在這種博弈中,人們最終形成某種具有較大公約數的共識,對於更強調對社會具有多方面規范、指導和啟迪意義的公共經典來說,這種共識就尤其顯得必不可少。前面提到的「20世紀中國文學大師文庫」,金庸能夠入選,應該說與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後通俗文學的盛行和地位的提高密切相關,正是在那樣的時代背景下,編者才可能向既有的社會共識發起沖擊。
現在,網路上標為經典的作品不少,但同時網路文學難成經典的感嘆也常在網路上彌漫,其實,其難成的正是公共經典,難就難在還未能形成足夠的社會共識。通常所說的「紅色經典」,產生於特定時代和特定文化語境之中,就其主題題材、藝術風格等等而言,無疑都是那一時代具有標志性、權威性的重要作品,但對其普遍的經典性在學界則存在著眾多爭議,要想獲得所謂公共意義上的經典地位往往仍有一定困難。當然,在這種普遍的社會共識之外,人們完全可能根據自己的標准和認識發表各種意見,認為某部作品或某些作品為經典,形成所謂「個人的經典」或「群體的經典」。這些意見成為推動經典構建中的多重力量,或多或少、或深或淺地影響到經典的形成、顛覆和重構。現代社會中,官方、精英、民間的意志更多是在上述文化運作中實現平衡和協調而形成普遍共識的。通常情況下,並沒有官方正式的「經典」名單公布。大眾文化對經典的解構,如大話、戲說、戲仿等,實際上是在承認作品經典地位的前提下進行的,常常帶有藉助經典的影響以擴大自己的影響的意味,這正從一個側面說明了基於社會共識而形成的經典的地位。
四
以中國古典小說一批名著而言,自19世紀末新的文學觀念逐步形成以來,就被授予現代意義的文學經典的地位。雖然後來某些時候其中有的作品受到這樣那樣的非議,例如《三國演義》的正統觀念,《水滸傳》的「只反貪官不反皇帝」,都曾遭受過批評;諸多名著的主要人物形象如諸葛亮還曾被批評為「扁平人物」而非「圓形人物」,因而藝術價值大受質疑;但是總體而言,這些作品的經典地位一直都沒有動搖。究其原因,可以發現社會共識形成和傳承的各種復雜因素。一百多年來的近現代歷史進程中,不斷出現新的歷史環境,新的物質條件和文化背景,也不斷產生新的經典建構主體、觀念與機制。由於受西方文學藝術觀念的影響,對於小說文體地位的認識也有了根本性的變化和發展,這自然有助於古典小說名著經典地位的鞏固與提高。在經典化諸因素中,讀者的選擇,批評家的闡釋,媒體的傳播,特別是現代社會文化機制的作用等等,都有了巨大的變化、發展與調整。社會整體文化水平的提高,文藝閱讀和欣賞的多樣性,使得包括古典小說在內的文學讀者隊伍出現了深刻的變化。
中國古典小說經典地位的形成經歷了長達數百年的歷史選擇與積淀的過程,其經典性在新時代所體現出來的現實性、當下性,正是以其深厚的文化內涵為基礎的。眼下的文學創作當然不乏優秀之作,但能否獲得經典的地位,卻不是作者或評論者一廂情願的事。當年曹雪芹「於悼紅軒中披閱十載,增刪五次」,寫成《紅樓夢》,並感嘆:「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當時,他大概不曾想過,我們今天會在這里討論他作品的經典性吧?
⑵ 為什麼說中國古代的文學作品很經典
中國有這個燦爛性悠久的文化,而在中國學者的文化中,有一個文化形式,特別受到歷史的歡迎,那就是唐詩宋詞,而在唐詩中非常出名的兩位詩人就是杜甫和杜牧,因為這兩個人的名字實在是太相似了,很多人都覺得這兩個人是不是有什麼關系,其實並不是這樣的。
而更厲害的就在於,盡管已經過了這么多年,我相信無論再過多少年,唐詩宋詞元曲,這些藝術形式都要永遠的流傳下去,這就是真正的經典,這就是真正的文學作品,而那些一般的文學作品隨著時間的流逝就慢慢的被淘汰掉了。
⑶ 什麼是文學經典影響文學經典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純粹性
何為純?「謊言去盡之謂純。」(語出墨人鋼《就是》創刊題詞)。經典文學在構思及寫作的過程中必定已去盡政治謊言、道德謊言、商業謊言、維護階級權貴謊言、愚民謊言等謊言,使呈現出來的文學成品具備純粹的藝術性。純粹性是功利之外永久的精神棲息地。
解讀
經典作品往往是一千個人能讀出一千個哈姆雷特,一萬個人能讀出一萬個哈姆雷特。經典能形成無數絕然相反的解讀,因此會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形成爭論,成為關注的焦點。
原創性
經典是不可被重復的,它也永遠不會重復自己以前的經典。經典永遠以自己獨特的方式拒絕相互重復帶來的審美疲勞,給人以永久的新鮮感。布魯姆在《文學正典》一書中竭力贊揚經典的原創性。
經久難忘
經典往往給人以經久難忘的特徵。卡爾維諾在《為什麼讀經典》中說:「經典作品是一些產生某種特殊影響的書,他們要麼本身以難忘的方式給我們的想像力打下印記,要麼喬裝成個人或集體的無意識隱藏在深層記憶中。」
⑷ 如何看待文學作品中的「經典」與「偽經典」,試舉例分析
一、文學經典
文學經典是指傳統的、符合大多數人審美認可的、為廣大讀者推崇的中外文學作品。
正是通過不斷地閱讀文學經典,德國詩人歌德和美國作家海明威後來在自己的寫作生涯中才悉心體悟到,任何一個認真的當代作家,都不是同自己的同輩人競爭,而是同古代的偉大人物和死去的優秀人物一決高下。美國作家愛默生亦曾說過:「只有傳世之作才值得繼續流傳下去。」
文學經典化的完成及經典作家作品的樹立,不僅與作者、讀者、批評、闡釋等因素密切相關,還離不開意識形態、時間等其他多種要素共同且持續的作用。
二、偽經典
通過炒作、虛假宣傳推廣,博人眼球提高點擊率閱讀量的所謂國學文章則為偽經典。
「偽經典」的文化,看似一副休閑做派或前衛的個人秀,實質是用西方現代文化和後現代藝術的低俗性和虛無性,來修改中國文化經典的內涵,並盼望成為這個無經典時代的「經典」
「一手拿槍,一手拿《聖經》」,這是對近現代西方侵略者、殖民者的形象寫照。很長一段時間里,西方世界通過軍事戰爭、經濟控制和文化滲透,占據了文化話語權的高位。他們制訂的政治尺度和文化條約,其他國家只能被動遵守和執行。
(4)文學經典是怎麼存在的擴展閱讀:
文學經典化的完成及經典作家作品的樹立,不僅與作者、讀者、批評、闡釋等因素密切相關,還離不開意識形態、時間等其他多種要素共同且持續的作用。
但對於中國當代文學而言,目前正進入一個文學泛濫與經典匱乏並存的時期,說什麼似乎都有點為時過早。畢竟,一切尚在路上。
我們既要讀青春文學,也要讀古典名著。當古典名著與青春文學在市場上都有它們的立足之地,也就是說,它們能夠共同成為人們的文化需求時,才能共同發展。這是很重要的。
⑸ 焚書坑儒後先秦文學作品是如何保存下來的
有民間藏起來的傳本,也有老人口頭背出來的傳本。後來在漢朝的時候還有士人考據這些傳本,儒家分為古文經學和今文經學。始皇焚書期間,民間儒生將一些古文經書埋藏起來,至漢代前期,相繼發現,如景帝時,河間獻王以重金在民間徵集所得古文經書,以及武帝時魯恭王從孔子故宅壁間所發現的古文經籍。諸王等先後獻給朝廷,藏於秘府。今文經,則指漢初由老儒背誦,口耳相傳的經文與解釋,由弟子用當時的隸書(今文)記錄下來的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