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閱讀名著方法與技巧
閱讀名著方法與技巧
閱讀名著方法與技巧是很多人都在思考的問題,因為名著是人類文化的精華。閱讀名著如同與大師們攜手共游,可以增長見識,啟迪智慧,可以提高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 閱讀名著通常以自讀為主,那麼名著閱讀方法與技巧有哪些呢?
閱讀名著方法與技巧1
1、感知內容,把握情節。
通過閱讀首先是要感知作品內容,了解它寫的是什麼地方、什麼人、什麼事,故事的情節是怎樣發生、發展、達到高潮且結束的,矛盾又是怎樣解決的等等。小說中的人物性格及主題思想都是在情節的發展演變過程中逐漸展現出來的,因此閱讀小說首先必須熟悉並把握故事情節。
2、了解作者、作品背景,把握作品環境。
某些作品可能對中學生而言有些陌生難懂,尤其是外國作品,所以就有必要了解一些關於作者的情況,如作家的生平、思想、創作傾向;了解一些作品寫作的歷史時代背景、作者的創作動機以及作品問世以來人們的評價等等,這些背景性資料的了解對理解作品、把握人們很有幫助。
3、分析人物形象。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說創造的核心,而對人物的刻畫必須落實到具體細致的描寫當中,如對人物的肖像、行動、語言、心理、矛盾沖突等方面的描寫。不同的小說在塑造人物形象時可能表現的側重點不同,例如中國古典小說《水滸傳》、《三國演義》、《紅樓夢》、《西遊記》側重於通過人物的外在肖像、語言、行動去體現人物性格;而外國小說尤其是現代小說更側重於人物心理活動的細膩展示,如托爾斯泰的《復活》、海明威的《老人與海》等。
4、理解作品思想主題和意義。
名著的主題不是像貼標簽一樣明顯地張榜在作品的前頭,而是蘊藏於作品的所有藝術形象中,它有待於讀者去尋找、去挖掘、去發現、去獲得。讀者對小說作品主題的理解有一個由潛漸明的過程,還有一個由淺入深、由薄到厚的過程。有些小說的主題不是單一的、可確定性的,而是立體的、多層次的、不確定性的,還需要讀者結合自己的實際去理解。例如少年時讀《水滸傳》,看到的是打鬥;青年時讀《水滸傳》,看到的是抗爭;中年時讀《水滸傳》,看到的是命運。
5、感悟與收獲。
在閱讀過程中,讀者可能有所悟、有所感,或動情、或明理,這些感悟猶如靈感的火花一樣,稍縱即逝,閱讀者如不及時抓住,就很可能溜走,而當你需要或回想時卻無跡可尋。因此可以採用圈點批註法、抄錄精彩片段法,寫讀書隨筆、札記、讀後感、人物評論、書評、藝術評論等,也就是讀與寫緊密結合,心要靈,手要勤,筆要新,這樣可以將讀書的收獲慢慢積累起來,日積月累,隨著讀書量的增多與質的深入,必將會提升自己的閱讀水平與能力。
閱讀名著方法與技巧2
1、學會快速閱讀。
目前不少初中生課外閱讀名著速度太慢。怎麼辦呢?就得學會快速閱讀,學會一目十行閱讀,敏銳地抓住書中的重點、要點和脈絡來閱讀。這樣就可以用較少的時間去贏得較大的閱讀量,用較少的精力獲得較多的知識和信息。從某種程度來說,快速閱讀就是高效閱讀。事實證明,的閱讀速度是可以通過訓練得到提高的。一本書到手,或者一篇文章到手,先估算一下,大概要看多少時間,然後,堅決在規定的時間里看完它,努力抓住關鍵詞和主要信息,並且反復訓練。這就跟限時作文訓練一樣,注意力、耐力、學習品質都得到了很好的'鍛煉。
2、學習延伸課外閱讀名著的內容。
語文教學新大綱中規定初中生每學年要有80萬字的課外閱讀名著量。目前初中生的課外閱讀名著量的確是少的驚人,究其原因是多方面,但語文教師的不重視,對學生的課外閱讀名著缺乏有效的指導肯定是原因之一。結合課文教學,適當的牽引、延伸閱讀內容是增加課外閱讀名著量的辦法之一。如教學《魯提轄拳打鎮關西》一文後,知道魯提轄是位嫉惡如仇、粗中有細的英雄好漢。那麼《水滸傳》中像這種性格的好漢還有哪些呢?帶著問題去課外閱讀名著《水滸傳》,就無形中增加了你的閱讀量。
3、讓作品走進顯示生活。
閱讀是種復雜的心智活動,對於學生來說,做到閱讀時注意力集中並不很難,而要在閱讀時多留心周圍生活、身邊的事和物,多觀察思考,學以致用,就顯得相當不易。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貼近生活的語文教學越來越顯得重要;自然,回歸生活、走進生活的課外閱讀名著也將越來越顯其魅力之所在。我認為,課外閱讀名著時,除了閱讀經典名著,還可以閱讀那些緊跟時代脈搏的前沿作品,反映社會上熱點的作品。讓閱讀真正的走進生活,反映生活。
B. 讀國學經典的建議與方法技巧
國學經典 博大精深、浩瀚無涯,對於國學經典的閱讀 方法 和建議以及選擇哪些內容進入國學經典的誦讀活動當中,是一個值得認真思考問題。以下是我整理的讀國學經典的建議,歡迎閱讀!
↓↓↓更多國學經典的認識和心得內容(詳情入口↓↓↓) ☞☞ 學習國學經典的 心得體會 :感受國學經典智慧 ✔✔ ☞☞ 學 習國 學經 典的心 得體 會:國 學經 典博大精深 ✔✔ ☞☞ 讀國 學經 典後的感 受作 文:民 族文 化源遠流長 ✔✔ ☞☞ 讀國 學經 典的好 處和意 義:陶冶品 德修養和情 操 ✔✔ 讀國學經典的建議一
堅守一個基本點——潛心靜氣
之所以如此重要地強調“潛心靜氣”,是由於國學經典都是經過千百年的積淀沉積下來的“典中之典”,因而它自身有著一個不容忽視的特徵——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底蘊厚重、氣息寧靜。
如果我們借用相關學科的原理來理解、把握國學經典的這一特徵,我們可以將其認定為國學經典的重要機理特質,這就是:寧靜、潛心。
從近現代國學大師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在現實的生活中,唯有具有寧靜、潛心這類特徵的人們,才能真正走近國學經典;只有在紛繁復雜的現實環境中,靜得下來的人、潛得下來的人,才有可能在內心中真正容下國學經典。
放眼望去,在我們的身邊,不少的人們都被現代社會許多時尚的、流行的、快餐的 文化 捆住了自己的心靈、捆住了自己的手腳,在我們內心深處遺傳下來的小農意識時不時地還會冒出來,世紀末、世紀初那種浮躁的、急功近利的心態也還沒有完全消除,因而我們很難在自己的心中留住國學經典的腳步,也就更難以在自己的生命中延續國學經典的精髓。
品嘗著國學經典“潛心靜氣”的機理特質,我不由得想起了胡錦濤在全國優秀教師代表座談會上對於我們全國教師的殷殷期望:“希望廣大教師淡泊名利、志存高遠,自覺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靜下心來教書,潛下心來育人,努力做受學生愛戴、讓人民滿意的教師。”看看吧,這絕對不是一種巧合,它實質上代表著承繼了國學經典精髓的老一輩對我們後輩的期盼。
面對此,我的建議是:朋友們,讓我們潛下心來、靜下氣來,與浮躁的心態道聲再見,與快餐文化保持一定的距離,不僅走近、更要走進國學殿堂,與大師為友,和經典同行!
讀國學經典的建議二把握一個切入點——熟讀成誦
國學經典誦讀活動,它的載體是國學經典,它的關鍵點是誦讀成誦。
誦讀誦讀,必須堅持一個基本的關鍵的原則是:“不求甚解,只求熟讀”。這一千百年來流傳下來的重要的誦讀 教育 原則至今仍然有用。因為,還在人們比較年輕的時候,是人們機械記憶發展比較好的時候,也是外界刺激相對較少的時候,抓住這一時機,有目的地、有計劃地、有組織地讓他們接觸一些人類最為優異的典籍,給學生們從小建構一個高水平的平台,是現代教育所承載的一個偉大的歷史使命。
在學生們誦讀國學經典的時候,我們必須提醒,當我們的學生從小就學習了不少國學經典以後,我們成人最為需要的是一份等待——這是一份美麗的等待,這是一份需要戰略眼光的等待,這是一份需要我們付出時間與心血的等待。
當我們聯系相關學科的基本原理來認識與把握這種等待的時候,一定會發現,動物生長中的反芻原理可以引進我們國學經典誦讀的理論基礎,因為反芻原理告訴我們,預先吃下去的一些食物,在其胃裡慢慢蠕動、消化,最後將會逐漸地轉化為它所需要的養料;白酒釀造的原理也可以引入國學經典誦讀,因為白酒釀造原理告訴我們,醇香的白酒,往往都是人們等待多年以後才能品味的。
讀國學經典的建議三找准一個關鍵點——經亦求精
國學經典都是被世人所公認的最為重要的、具有永恆價值的典籍、技藝,都是經過歷史驗證的精華之“菁華”。由於國學經典博大精深、浩瀚無涯,選擇哪些內容進入我們的國學經典誦讀活動,是一個值得認真思考、仔細剖析的命題。對此,我們的建議是:“經亦求精”。
所謂“精亦求精”就是說,我們要在“度、量、正、懂”四字上,下足、下夠相應的功夫:
所謂“度”就是要把國學經典誦讀活動的開展放到一個適當的位置上,不能讓這一活動影響到學校、社區、家庭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也不能過度超越學生們、家長們、村民們、居民們以及我們自己的接受程度。
所謂“量”就是在推進國學經典誦讀活動的過程中,我們必須注意精選經典之中的有代表性的、精華的內容來精讀、精講,不要叫學生、家長、村民、居民讀得太多。根據國內不少地區不少學校成功的做法與 經驗 來看,我們建議在成都教育界推進國學經典誦讀活動的過程中,可以在讀本上做出自己的特色,這就是:以《論語》為經,以《弟子規》為緯,輔之以《道德經》、《大學》、《中庸》以及唐詩宋詞,構建一個適合中小學生年齡特徵、適應時代發展要求、體現國學經典精髓的教材體系。
所謂“正”就是指在誦讀內容上,要特別注意把那些已經明顯不適用於當今社會的內容去掉,只選取正確的內容給予學生、家長、村民、居民;同時還可以考慮如何結合現代社會的文化特徵、技術特點來正確地傳播、學習國學經典。
所謂“懂”就是在組織學生、家長、村民、居民誦讀國學經典的過程中,可以擇其關鍵點、擇其與人們生活聯系緊密的內容,進行淺顯的、簡潔的講解。同時,我們特別指出,在幼兒園和小學低段,幾乎完全可以不考慮學生的理解水平問題,也就是在這一階段,只需要引領他們誦讀成誦就行了。在小學中高段以後,學生們在誦讀前,可以適當地給他們講清所學內容的道理。這樣既可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又有助於他們在基本上懂了的基礎上,更好地也更容易地記憶、背誦。在這里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給學生們、尤其是給小學生們講解國學經典方面的內容,請老師們特別注意語言表達,我們的建議是:降低坡度、語言通俗簡潔、語義適合學生接受水平;可以考慮採用講 故事 、誦 童謠 、繪畫、情景劇等方式來呈現;還應當注意現代語境的特點。
讀國學經典的建議四重視一個提升點——關注研究
國學經典誦讀活動走到現在這一步,一個重要的命題就是盡快引進研究的手段、技術,對國學經典誦讀活動進行全方位的 總結 、研究、探索;一方面是盡快總結試點學校的經驗,使之成為進一步推進以及進一步擴展的重要的技術基礎,另一方面是開始研究在國學經典誦讀活動中發現的各種問題,使國學經典誦讀活動能夠更好地健康順利地進行。
第一,研究誦讀的特點
根據有關專家的意見,所謂誦讀,是指把訴諸視覺的文字語言轉化為訴諸聽覺的有聲語言的活動;採用誦讀方式,可以邊讀邊想像語言文字所描繪的情景,然後再用語言把想像中的畫面描述出來。誦,是指說話聲音的清澈、響亮,是指用有高低抑揚的腔調來念;“誦”,是一種有情態,而又寓情於聲、以聲傳情的表達方式。讀,就是讀書、念 文章 。通俗地說,誦讀就是通過朗朗上口的反復誦讀,通過眼、口、耳、腦共同活動,來感受、領悟語言獨特的語音美、語言美和意境美。
誦讀是學習文言文、古詩詞的好方法、好習慣,也是培養文言語感的重要途徑,這是千百年來已被無數事實證明了的經驗,也是學習語言的必由之路。從“書聲琅琅,口舌成瘡”“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中都可以看出,我國自古以來對誦讀法就是高度重視的。在國學經典誦讀活動推進的過程中,應注意指導誦讀者的誦讀——不僅要讀准確字音,讀通文句,讀出節奏、韻律、情調,在誦讀中仔細品味文章的語言,深入作品意境,獲得美的享受,還要注意指導誦讀者敢於放膽地誦讀,敢於大聲地誦讀。
誦讀法是一種倍受古人重視的傳統的閱讀方法。宋代著名學者朱熹在《朱子童蒙須知》中說:“凡讀書,……只要多誦數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古人曰:‘讀書千遍,其義自現。’謂讀熟則不解說自曉其義也。”誦讀法也一直是我國語文教學傳統的優秀教法之一。現代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對誦讀法推崇備至,他認為:“吟誦就是心、眼、口、耳並用的一種方法。”“不朗讀,光靠瀏覽是學不好語文的。”
第二,研究國學經典誦讀活動常規化問題
國學經典誦讀活動已經在試點學校、試點社區取得了初步的效果,要想盡快地固化這些效果,一個重要的命題是如何把現有的國學經典誦讀活動納入學校、社區的日常工作系列,使之常規化。
第三,研究中小幼教師、社區國學經典誦讀推進者國學經典素養提升的問題
不容置疑地說,在當今中青年當中,有著一定國學經典基礎的人,是數量十分有限的。就我本人來講,至今在國學經典面前,只能算是一個門外漢;我期盼著在這次國學經典誦讀活動中,慢慢地成長為一個國學經典 愛好 者。因而,我認為,國學經典誦讀活動最終開展的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將會取決於國學經典誦讀活動推進者自身的國學經典素養。在這樣的情況下,盡快地提升中小幼教師、社區國學經典誦讀推進者的國學經典素養,也就成了當務之急。
看了讀國學經典的建議還看:
1. 國學經典誦讀心得體會3篇
2. 2017讀國學經典心得體會
3. 讀國學經典感悟
4. 必讀的40條國學經典名句
5. 讀國學經典心得體會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