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古典 » 中醫眼科如何傳承經典
擴展閱讀
qq音樂藍牙怎麼沒有歌詞 2024-09-20 00:16:20
寫作業的歌詞有哪些 2024-09-20 00:03:33

中醫眼科如何傳承經典

發布時間: 2022-02-24 11:55:15

⑴ 如何傳承傳統文化經典

一、挖掘經典中的傳統文化資源
經典中富含傳統文化。我們以節日詩歌為例,如唐代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在誦讀這首詩時,我們在充分誦讀、體會詩人思念家鄉和親人的情感的基礎上,可以挖掘唐代人民是怎樣過重陽節的。除了詩中寫的登高望遠、爬山、插茱萸外,通過查找資料,我們還知道了重陽節的來歷及歷史傳承。重陽節這天習俗眾多,包括秋遊賞景、臨水玩樂、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是一個非常溫馨的傳統節日。隨著時代的發展,今天的重陽節被賦予新的含義:尊老、敬老、愛老、助老,寓意平安和諧、生命長久和健康長壽。我們在學習時,號召學生回家和家長一起按傳統方式過重陽節,傳承古老的傳統。
又如宋代王安石的《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誦讀的同時,我們體會到古人過年時要放鞭炮、換桃符和歡天喜地心情,可以挖掘春節的來歷、傳說及傳統習俗讓學生知曉,並要求學生將這些來歷、傳說講給他人聽,將傳統習俗付諸實踐。
像這樣的古詩詞很多,如唐朝杜牧的《清明》、唐朝宋之問的《途中寒食》、唐朝林傑的《乞巧》、元代元好問的《京都元夕》、漢代關於七夕節的詩詞等,幾乎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有詩詞歌賦,從這些詩詞歌賦中都能挖掘出很多傳統文化資源。
二、再現經典中的傳統文化畫面
經典詩詞歌賦的畫面感都很強,我們可以在誦讀時用不同方式分門別類地再現。再現的方式很多,我們可以根據詩詞歌賦的內容,選擇合適或喜歡的方式加以呈現。
詩配畫:幾乎所有經典詩詞都可以用此種方式再現畫面,尤以寫景類、敘事類為佳。配的畫可以是單幅的,也可以是多幅的連環畫,讓濃濃的詩情變成生動鮮明的圖畫。教師組織鑒賞和評比,激發孩子的創作興趣。
詩配樂:著名作曲家谷建芬先生早已給很多唐詩譜上了曲子,成為人們爭相傳唱的歌曲,並出了專輯《讀唐詩》,收錄了《登鸛雀樓》、《春居》、《紅豆》等名篇。我們在誦讀這些經典詩詞時可以欣賞、學唱,甚至把這些由古詩詞編排的歌曲編成舞蹈,讓這些詩詞變成童謠,永生難忘。
講詩文故事:很多經典中都蘊含有趣的傳說、故事,在誦讀經典時可以有意識地積累,開「經典中的傳說」故事會,通過這種方式,將源遠流長的故事流傳下去。
演一演:敘事類、送別類作品都可以演出來,比如課本中的《楊氏之子》、《送元二使安西》,我們在學習時把它們改編成了小劇本,在課堂上表演。當學生身著古裝、羽扇綸巾、滿腹經綸地「勸君更進一杯酒」時,你能真切地感受到他們離文明又進了一步,不得不感嘆經典的魅力。
奏一奏:在素質教育的號召下,大多數孩子都學了一兩門樂器。我們可以把樂器和詩詞結合起來,比如學習《伯牙絕弦》,我們在弄懂文言文的意思後,把故事的來龍去脈弄清楚,用表演的形式再現這個故事,演出時還請學古箏的同學演奏古箏曲《高山流水》。
三、加強經典中的傳統文化實踐
新課程標准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應該讓學生多讀多寫,日積月累,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體會、把握運用語文的規律。」
經典中的傳統文化元素很多,創作時的背景、情境、傳說,經典所表達的思想、情感、哲理甚至思維習慣,精神上的鼓舞、氣節上的鞭策、文學上的各種修辭手法運用等,都值得我們用心體會和模仿。它們是那樣鮮活,喜怒哀樂,時隔千年,仍然讓我們感同身受。比如古詩中那些富含哲理的句子的應用:「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⑵ 中醫應該如何傳承下去傳承中醫葯的價值如何

中華文化傳承千年,經久不衰。而中醫葯文化是中華文化在醫學領域的重要體現。近年來,許多中醫葯老字型大小都紛紛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除了文化價值以外,它在現代醫學領域中還有著較高的實用價值,比如:陰陽調和的養生理念、循序漸進的治療理念等。所以,我們應該開設更加豐富多樣的中醫葯專業、向全民普及中葯材知識來使中醫重新活躍於現代社會,進而更好的傳承和保護中醫葯文化。

三、注重醫者仁心的從醫文化

中醫除了能與西醫互為補充,有極大的實用價值外,還蘊含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眾所周知的醫者仁心便是古代社會對於中醫從業者妙手回春、服務社會、不求回報的褒揚之詞。這種高尚的品德應該被傳承下來,發揚光大。

總而言之,中醫葯文化對於現代社會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我們應該從自身出發,了解中醫葯文化的內涵,向身邊的人弘揚中醫葯文化。

⑶ 中醫眼科的問題!!!急急急

認真學習!

⑷ 我們要怎麼去弘揚中醫文化

11月27日,大連沙河口區靈鑫閣舉行了「免費量血壓,到店免費品嘗養生茶(咽炎茶/祛濕茶)」,下次活動12月4號。

⑸ 現代人應該怎樣去傳承中醫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經久不衰。自改革開放起,西方的工業文化不斷沖擊中華文化,使得中華文化承受巨大壓力,日漸消逝。現如今,中國國力愈發強盛,但我們珍貴的中華文化卻逐漸消亡,我們的年輕一代應肩負起傳承中華文化的使命,做到中西結合,古為今用。而中醫是中華文化在醫學領域的體現,我們應當通過增設中醫專業、普及中葯材知識、提倡中醫養生處方等方式使中醫在現代社會中活躍起來,進而更好的傳承中醫。

三、提倡開立中醫養生處方

現如今,養生保健風潮在中國逐漸興起。不少中老年人都希望食用一些食物或者保健品,補充身體所缺元素,預防疾病。而中醫葯在養生以及未病先防等方面有著突出的功效。提倡開立中醫養生處方既符合了現代人對保健的需求,又可以傳承中醫文化,一舉兩得。

總而言之,中醫的傳承方式多種多樣。關鍵就是在於讓人民群眾擺脫完全依賴西醫治療疾病的習慣,開始慢慢嘗試中西結合或者純中醫的方式治療以及預防疾病,讓中醫得到傳承和發展,而不至於消亡在歷史長河中。

⑹ 中醫眼科學的經典著作

1、成書於戰國時期的《黃帝內經》,對眼的解剖生理,眼病的病因病機、臨床證候、針刺療法等已有初步的論述。所載眼部病名有目赤,目痛、目眥瘍、目下腫、目不明、目盲、視歧等30餘種。
2、大約編著於秦漢時期的《神農本草經》,收載葯物365味,其中眼科用葯已達70餘種,可用於治療胞瞼、兩眥、白睛、黑睛、瞳神等部疾病,以及一些全身病的眼部證候。而且不少葯物至今仍為眼科所常用。
3、東漢末年,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該書在闡述全身性疾病時,涉及到目赤、目黯、目不識人等20佘種眼部病症。但是仲景從整體觀念出發,參合全身脈症,辨證淪治,為後世治療眼病結合全身證候辨證論治的方法奠定了基礎。
4、隋代,巢元方等著《諸病源候論》,該書在目病諸候一卷內,集中收載三十八候,包括胞瞼、兩眥、白睛、黑睛、瞳神等部疾病。此外,對於突眼、近視以及一些與全身性疾病相關的眼病也有了記載,而且對症狀描述和病源探討都比前人前進了一步。
5、唐代,孫思邈著《千金要方》,在七竅病一卷首列目病,首次明確地提出了生食五辛、夜讀細書等容易引起眼病的19種因素,以及預防眼病的若干注意事項,還首次記述了老人目昏。在眼病的治療方面,記載了神曲丸等81首內服及外用的葯方,並第一次提出了食用牛、羊等動物肝臟的明目作用。此外,還介紹了熏洗、外敷、鉤,割等眼病外治法和針灸、按摩療法。所以,該書對後世眼科發展頗具影響。
6、王燾著《外台秘要》,在眼疾一卷中引印度《天竺經論眼》。在眼的解剖方面指出:眼乃輕膜裹水,外膜白睛重數有三,黑睛水膜止有一重,不可輕觸:眼之黑白分明,肝管無滯,外托三光,內因神識,故有所見。在論述病源方面提出:綠翳青旨(相當於青光眼)之類眼病「皆從內肝管缺,眼孔不通所致」的獨到見解。而且指出,該病初發即須速治,病成則不復可療。在眼病論治方面,謂治腦流青盲眼(相當於白內障)「宜用金篦決,一針之後豁若開雲而見白日」。這是中醫古籍有關金針撥內障的最早記載。該書具有較好的參考價值。
7、《龍樹眼論》是我國第一部有影響的眼科專書。可惜原書早巳失傳,僅有日本人輯錄於朝鮮《醫方類聚》的輯本。該書大體可分為總論與各論兩部分。總論所述病因病機與《諸病源候論》相似,多主風熱;各論所述眼病有30節。書中的眼部解剖名詞比以前的文獻豐富,如眼瞼、眼皮等皆屬首見;所涉及的眼部病,已增至60餘種。治療方面,不僅重視葯物,還記載有多種手術療法,如首次提出對胬肉攀睛使用割烙法和對「瞼皮里有核(即胞生痰核)」施行手術治療,而且對「開內障用針法」的敘述也較前人詳細。
8、《劉皓眼論準的歌》是晚唐時期著成的另一部眼科專書,又稱《劉皓眼論審的歌》(《宋史》)。全書為詩歌體裁,便於記頌。現存《秘傳眼科龍木論》中《龍木總論》之「審的歌」,即來自該書。書中所載的「五輪歌」及將72種眼部病證按內、外障分類的方法,對以後的中醫眼科影響深遠。
9、宋初編成的《太平聖惠方》100卷中,眼科兩卷總結了宋以前的眼科成就,並有所發展。將所收載的500多首處方按主治證候分類,而且對每類證候的病因病機都作了扼要的闡述。眼科五輪學說在該書首次見到運用,並以「眼通五臟,氣貫五輪」強調了眼與整體的密切關系。書中除對內治和外治的大量記載外,對金針撥障等手術的介紹也比較詳細。
10、此後一百多年,又有《聖濟總錄》,全書200多卷,有論有方。眼科部分在《太平聖惠方》的基礎上加以擴充,寫成12卷,包括眼病58門,手術2門,記載眼病用方750多首,內容較為豐富。至於眼科用葯,見於宋代著名官方葯書《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者,就有180多種,其中還吸收了一些外來葯物,如沒葯、龍腦香等。
11、元代危亦林編《世醫得效方》,其中眼科一卷,首先重點闡述了五輪八廓學說,其次分別敘述眼科72證的證治,內容簡明扼要而實用。
12、由宋元醫家輯成的《秘傳眼科龍木論》,是一本著名的眼科專書。全書分10卷,卷1—6主要載列眼科「七十二證方論」,每證方論以下附有「審的歌」;卷7為諸家秘要名方;卷8為針灸經;卷9—10為諸方辨論葯性。書中主要內容是按內、外障分類記敘72種眼病的病因、症狀和治療,並介紹了古代金針撥內障以及鉤、割、鐮、洗等手術方法,對後世很有影響。正文10卷之後,另附有《葆光道人眼科龍木集》,其主要部分是「眼科七十二問」,具體內容與前面「七十二證方論」並不相同。此外,它在「五輪」之後,首次較詳細地述及眼科「八廓」,雖然八廓不如五輪學說有影響,但是仍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13、《銀海精微》為宋以後的人託名孫思邈撰成的眼科專書。該書首先敘述了五輪八廓學說和中醫眼科辨證的一些基本理論,接著列敘了80餘種眼病的病因、症狀和治療,並附有眼病簡圖。此外,還初步介紹了按五輪檢查眼病的順序和方法。此書辨析證情比較明白,內治的不少方葯也比較精簡實用,外治還採用了點、洗、劇、烙、夾等法,對金針撥障(開金針)的手術方法描述尤詳。
14、金元時代,醫學流派主要以劉完素、張從正、李呆、朱震亨四大家為代表。劉完素強調火熱為病的學說。在眼科方面,他認為眼目赤腫翳膜皆屬於熱,主張降心火,滋腎水,用葯偏重寒涼。張從正繼承劉氏主火之說,並有所發展。在眼科方面,他認為目不因火則不病,能治火者一句可了,治病主張以祛邪為主,善用攻下法。李呆提倡內傷學說。在眼科方面,他認為脾虛影響五臟六腑的精氣不能上貫於目,則目不明,因而治眼病要理脾胃,養氣血才是正理。朱震亨認為相火為元氣之賊,陰虛則火動,治病重用滋陰降火之法。在眼科方面,他認為眼病不外虛實二因,眼目昏花屬腎水虧虛,眼目腫痛屬肝經風熱,內治虛者宜滋腎陰,實者當散風熱,虛實相兼者則散熱滋陰。以上四家學說雖各有所長,但也離不開辨證論治的原則,後人合理運用,進一步豐富了眼科的理論和實踐。
15、跨元、明兩代的眼科名醫倪維德著《原機啟微》一書。其上卷按病因將眼病分為18類,理論聯系實際,詳細分析病機,辨證論治;下卷論方劑配伍,後附治療眼病40餘方,並有方義說明。這是闡述理論比較系統的一本眼科專書。
16、清朝年間,中醫眼科要以山東博興眼科名醫魏儒正為代表,其著作的《眼科集要》共分四部詳細記錄敘述中醫眼科對於各類疑難眼病的詳細辯證技巧及論症法則,內容精簡實用,並配以繪圖加以說明,內治以臟腑經絡調理為主、外治以熏、洗、點、撥為主,是一部綜合性的理論解釋、實用技術較強的一部眼科專著。
17、清末民初,魏氏中醫眼科第二代傳人魏純訥子承父業,17歲便從父學醫。由於父親的身教言傳,五、六年時間即掌握了診治眼病的技能,並能把祖傳驗方靈活地運用到實踐中,取得顯著療效,聲譽漸高。
魏純訥常說:「學貴博而能長,未有不博而能長者也。」他認為,眼雖是局部器官,但和五臟六腑緊密相關。眼科是在內科理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打好內科基礎,是學好眼科的根基。所以,他不但主攻眼科專著,而且精心研讀《內經》、《傷寒》、《金匱》、《溫病》等醫著。因而眼科、內科俱佳。
魏純訥行醫40餘載,對中醫眼科有較豐富的臨床經驗。為了繼承和發揚祖國的醫學遺產,把寶貴的臨床經驗留給後人,他將平時收集的200餘例疑難病例整理成《眼科臨症錄》,對病因、病機、辯證論證、治則、方葯等都做了詳細記錄。他為了將自己的臨床經驗與父親畢生的經驗融為一體,50餘歲時,著手對《眼科集要》重新整理,暫定名《重定眼科集要》。手續未完,在日軍掃盪中不幸失落。1949年春,魏純訥因病與世長辭,終年69歲。
18、建國初期,魏氏中醫眼科第三代傳人魏士臣原濱州市博興縣人民醫院眼科專家。從事中醫眼科臨床工作50餘年,他不但對中醫眼科有深厚的造詣,而且對中醫內科.婦科.兒科也有豐富的臨床經驗,所以在廣大人民群眾中有較高的聲譽。任縣歷屆政協常委,1—9屆縣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兩次出席省和地區召開的眼科學術交流會,曾被邀請去濱州醫學院中醫班進行中醫眼科學講座。一九八五年十月出席省政協召開的各界人士交流大會。1967-1969年利用三年時間將平時積累的經驗及秘方編撰而成《中醫眼科集腋》一書流傳於後。《中醫眼科集腋》是一部中醫眼科學著作,對於以後的中醫眼科學發展有相當的參考價值。

⑺ 怎樣成為一位合格的中醫傳承人

學習,臨床。看很多中醫經典,跟師傅學習並且實踐。還要有一仁愛之心。

⑻ 我們的醫學是怎麼傳承的呢

中醫的傳承,靠的是師承。

何為師承?

師承即師徒之間進行傳授學習的方法,又稱「親炙」,它是我國古代傳授醫學知識的主要形式,對中醫學的延續和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正如韓愈所說「古之學者必有師」。

師承的基本過程為師父要求弟子在臨床之前或臨床之同時,誦記大量中醫經典,培養深厚的中醫理論根基。同時由師父言傳身教,教授心得,把自己積累的臨證經驗傳授給弟子,弟子就能夠在無需花費大量時間摸索經驗的情況下,很快便繼承師父的診療特點。

師父獨特的學術經驗經過幾代甚至十幾代的弟子不斷繼承與創新,這是中醫眾多學派形成的重要方式。此外中醫學徒也是師承的一種常見形式,徒弟自幼年跟隨師父學習,歷史上這種模式培養出來的名醫數不勝數,大多數名醫的成長均經由此途徑。

這種師徒授受的傳承模式,對眾多醫學流派的產生有深遠影響,如易水學派、河間學派等,正因此模式中醫學出現了學術爭鳴、百花齊放的盛景,有力促進了中醫葯的發展。

望採納關注沐然不迷路

⑼ 怎樣自學才能學習成一個偉大的中醫醫學家如何自學才能繼承古代中醫學智慧的結晶

首先你得大量學習中醫知識,其次邊實踐邊學習,不斷思考總結經驗,活到老學到老,這樣才能成為一名中醫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