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曾國藩經典語錄
1、凡刑殺之事,仁者見之,愈生其仁。忍者見之,愈生其忍。故君子遠庖廚,亦英尺有習慣成自然意在。
2、人於平旦不寐時,能不作一毫妄想,可謂智矣。
3、決不可存苟且心,決不可做偷薄事,決不可學輕狂態,決不可做憊賴人。
4、廣積聚者,遺子孫以禍害;多聲色者,殘性命以斤斧。
5、凡仁心之發,必一鼓作氣,盡吾力之所能為。稍有轉念,則疑心生,私心亦生。疑心生則計較多,而出納吝矣;私心生則好惡偏,則輕重乖發。
6、君子不可以不忍也,忍欲則不屈於物,忍劇則不擾於事,忍撓則不折於勢,忍窮則不苟於進,故曰,必有忍乃有濟。
7、易搖而難定,易昏而難明者,人心也,惟主敬則定而明。
8、覓物者苦求而不得,或視之而不見。他日無事於覓也,乃得之。非物有趨避,目眩急求也。天下之事,每得於從容,而失之急遽。
9、人之氣質,由於天生,本難改變,惟讀書則可變化氣質。欲求變之之法,總須先立堅卓之志。
10、勿揚人過,反躬默省焉,有或類是,丞思悔而速改也。
11、學莫貴於自得,得非外也,故曰自得。
12、解仇怒箴:法生便掃,莫論是否。百年偶聚,何苦煩惱。太虛之內,無物不有,萬事從寬,其福自厚。
13、清苦固是佳事,然亦不可過,天下豈有薄於待自而能厚於待人者乎?
14、居心平,然後可歷世路之險。
15、凡人言及非人非理事,我雖不與謀,若從旁附和一句,便自有罪。故處此有三道,以至誠感悟之,上也。去其太甚,次也。漠然不置是非於其間,又其次也。
16、教之而信,必先有令人愛者。禁之而畏,必先有令人敬者。
17、人遇逆境,無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是見識超群。然君子用以力學,借困衡為砥礪,不但順受而已。
18、沽虛譽於小人,不若聽之於天。遺貨財於子孫,不若周人之急。
19、尖酸語稱快一時,當之者終身怨恨。
20、或謂才子多傲,余曰傲便是不才。
21、凡與人晉接周旋,若無真意,則不足以感人;然徒有真意而無文飾以將之,則真意亦無所託之以出,《禮》所稱無文不行。
22、處有事當無事,處大事當如小事。
23、受非分之情,恐辦非分之事。
24、事事順吾意而言者,此小人也,急宜遠之。
25、外重者內輕,故保富貴而喪名。節內重者外輕,故守道德而樂貧賤。
26、凡人氣質各有偏處,自知其偏而矯制之,久則自然,所以宋儒以變化氣質為學問急務也。
27、凡人皆不可侮,無用人尤不可侮。
28、古之為師者,以誠教,弟子亦以誠學。今之為師弟子者,交相欺而已矣。欲勝名而餌利,不亦惑乎?
29、君子但盡人事,不計天命,而天命即在人事之中。
30、向人說貧,人必不信,徒增嗤笑耳。且人即我信,何救於貧,嘵嘵者可厭也。
31、不見己過,便絕聖賢之路。喜談人過,便傷天地之和。嫉惡心不可不明;嫉惡語不可不忌。
32、易責人而樂譏俗,其亦弗思也已。夫己無遺行,後可責人;家罔闕事,後可譏俗。
33、改過則長善矣,甘貧則足用矣。
34、事前加慎,事後不悔。
35、甘苦自得。
36、忠信廉潔,立身之本,非釣名之具也。
37、以愛己之心愛人,則仁不可勝用矣。以惡人之心惡己,則義不可勝用矣。
38、求靜是初學收心之法,若只在靜上用工,久之習成驕惰,遇事便不可耐。孟子四十不動心,正是從人情物理是非毀譽中磨煉出來,到得無動非靜,乃真靜矣。
39、吾不如者,吾不與處,累我者也。與我齊者,吾不與處,無益我者也。惟賢者,必與賢於己者處,賢者之可得與處也,禮之。主賢世治,則賢者在上。主不肖世亂,則賢者在下。
40、越自尊大,越見器小。
41、巧辯者與道多悖,拙訥者涉者必疏,寧疏於世,勿悖於道。
42、將古人心信今人,真是信不過。若以古人至誠之道感今人,今人未必在豚魚下也。
43、聞人之謗當自修,聞人之譽當自懼。
44、非望之福,禍必繼之。急當恐懼修省,多行善事,若一驕則不可救矣。
45、聞過而不改,謂之喪心。思過而不改,謂之失體。
46、人有才而露,只是淺,深則不露。方為一事,即欲人知,淺之尤者。凝重之人,德在此,福亦在此。心定氣平,而身體之安和舒泰,不待言。
47、容耐是處境第一法;安祥是應事第一法;退讓是保身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若將富貴貧賤死生,置之度外,是養心第一法。
48、一國有一國之氣,一家有一家之氣,一身有一身之氣,元氣者,生氣也。能養生氣,則日趨於盛矣。
49、安分即安命,做人即是做官。
50、吾不知所謂善,但使人感者即善也。吾不知所謂惡,但使人恨者即惡也。
51、亂世之名,以少取為貴。
52、省事是清心之法,讀書是省事之法。
53、罪莫大於好進,禍莫大於多言,痛莫大於不聞,過莫大於不知恥。
54、素食則氣不濁;獨宿則神不濁;默坐則心不濁;讀書則口不濁。
55、防身當若御虜,一跌則全軍敗沒。愛身當如處子,一失則萬事瓦裂。涉世甚艱,畜德宜豫。布人以恩,而外揚之,則棄,教人以善而外揚之,則仇。
56、輕信人不一定多疑,而多疑的人每易輕信。
57、以才自足,以能自矜,則為小人所忌,亦為君子所薄。先靜之,再思之,五六分把握即做之。
58、人莫不剛愎自信,剛愎自信,即是自絕,誰敢語以至道。凡人有才氣而復虛己問者,實大難得。
59、盛世創業之英雄,以襟懷豁達為第一義。
60、天下有非望之福,亦有非望之禍。小人不知禍福之相倚伏也,則僥幸以為嘗。是故失意之事,恆生於其所得意,惟其見利而不見害,知存而不知亡也。
61、久視則熟字不識,注視則靜物若動,乃知蓄疑者亂真,過思者迷正應。
62、術字亦有不可少處,但必不得已而後用。專意利人而用,謂之聖賢。可不必用而用,專意利己而用,謂之奸雄。
63、人有過喜談之,存一恕心者少。己有過惡,聞之漫無悔心者多。若以恕己之心恕人,是謂大公,以責人之心責己,是謂大勇。
64、將事而能弭,遇事而能捄,既事而能挽,此之謂達權。此之謂才。未事而知其來,始事而要其終,定事而要其變,此之謂長慮,此之謂識。
65、先靜之,再思之,五六分把握即做之。
66、稱人之善,雖有過情,不傷厚道。攻人之短,即有實據,終屬澆風。
67、心理要寬平,識見要超卓,規模要闊遠,踐履要篤實,能此四者,可以言學矣。
68、水激逆流,火激橫發,人激亂作,君子慎其所以激之者。愧之則小人可使為君子,激之則君子可使為小人。
69、促迫褊窄,淺率浮躁,非有德之氣象,只觀其氣象,便知涵養之淺深。
70、與多疑人共事,事必不成。與好利人共事,己必受累。
71、處利則要人做君子,我做小人;處名則要人做小人,我做君子。斯惑之甚也。聖賢處利讓利,處名讓名,故澹然恬然,不與世作。
72、遇疾惡太嚴之人,不可輕意在他前道人短處,此便是澆油入火,其害與助惡一般。
73、能食淡飯者方許嘗異味,能溷市囂者方許游名山,能受折磨者方許處功名。
74、見人耳語,不可偷聽。恐所言之事,其人避我。又恐正值議我短長,聞之未免動意,且使其人慚愧無地自容矣。
75、因循二事,誤盡一生。鼓舞精神,方破此弊。
76、要與世間撐持事業,須先立定腳跟始得。
77、事以急敗,思因緩得。
78、大概君子方嚴處多,至園融變化,是德之成也。起處便學園融不得。
79、有理義以養其心,則雖老而神明不衰。苟為不然,則昏於豢養,敗於戕賊,未老而志衰矣。勵志之士,可不戒諸。
80、做人念頭重,做官念頭輕,則禍福不足動心。做官念頭重,做人念頭輕,則毀譽常足墮志。
81、人雖至愚,責人則明;雖有聰明,恕己則皆。爾曹但常以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到聖賢地位也。
82、恐懼者,修身之本。事前而恐懼,則畏,畏可以免禍。事後而恐懼,則悔,悔則可以改過。夫知者以畏消悔,愚者無所畏而不知悔。故知者保身,愚者殺身。大哉所謂恐懼也!
83、胸中只擺脫一戀字,便十分爽凈,十分自在。人在最苦處只是此心沾泥帶水,明是知得,不能斷割耳。
84、人生一日或聞一善言,見一善行,行一善事,此日方不虛生。遇富貴人,宜勸他寬,見聰明人宜勸他厚。
85、盤根錯節,可以驗我之才;波流風靡,可以驗我之操;艱難險阻,可以驗我之思;震撼折衡,可以驗我之力;含垢忍辱,可以驗我之操。
86、縱與人相分爭,只可就事論事,不可揭其父母之短,揚其閨門之惡。此禍關殺身,非止有傷長厚己也。
87、溺愛者受制於妻子,患失者屈己於富貴。大丈夫見善明,則重名節如泰山。用心剛,則輕死生如鴻毛。
88、義利辯以小心,須嚴一介。是非起於多口,務謹三緘。
89、勿以人負我而隳為善之心,當其施德,第自行吾心所不忍耳。未嘗責報也。縱遇險徒,止付一笑。
90、立身之道,內剛外柔;肥家之道,上遜下順。不和不可以接物,不嚴不可以馭下。
91、行事不可任心,說話不可任口。
92、為善最樂,是不求人知。為惡最苦,是惟恐人知。
93、惟正己可以化人,惟盡己可以服人。
94、信算命,信風水,皆妄念所致。讀書明理人以義命自安,便不信也。
95、善觀人者觀己,善觀己者觀心。
96、凡天下事,慮之貴,詳行之貴,力謀之貴,眾斷之貴獨。
97、聞人之善而疑,聞人之惡而信,其人生平必有惡而無善。故不知世間復有作善之人也,若夫造作全傅會以誣善良,鬼神必殛之。
98、責過太直,使人慚恨,在我便是一過。
99、為子孫做富貴計者,十敗其九。為人做善方便者,其後受惠。
100、人皆狎我,必我無骨。人皆畏我,必我無養。
101、規模先要個極大,意思先要個安閑。古之人先約而豐人,故群下樂為之用而所得常倍。徐思而審處,故己不勞而事極精詳。褊急二字,處事之古礙也。
102、君子絕交,不出惡聲。忠臣去國,不潔其名。
103、智大心勞者狂,力小任重者踣。
104、經一番挫折,長一番識見。多一分享用,減一分志氣。
105、查德勿與,乍失勿取,乍怒勿責,乍喜勿諾。
106、知足則樂,務貪必憂。
107、定靜安慮得,此五字時時有,事事有。離了此五字,便是孟浪做。
108、事涉刻薄者,即所持甚正,亦不可自我開端。
109、人皆可以至聖人,而君子之學則必至於聖人而後已。不至於聖人而後己者,皆自棄也。孝其所以當孝,弟其所當弟,自是而推之,則亦聖人而已矣。
110、處毀譽要識有量,今之學者反有向上底,見世所譽而趨之,見世所毀而避之,只譽我而喜,聞毀我而怒,只是量不廣,真善真惡在我,毀譽與我分毫無干。
111、不深思則不能造於道。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
112、兩君子無爭,相讓故也。一君子一小人無爭,有容故也。爭者兩小人也,有識者奈何自處於小人。
113、或曰:交處乎世,如何可以免乎謗。曰:「去六邪,用四尊,則可矣。」曰:「諫未深而謗君,交未至而則友,居未安而罪國家,家不儉而罪歲,道不高而凌貴,志不定而羨富,此之謂六邪也。自尊其道,堯舜不得而卑也。自尊其親,天下不得而絀也。自尊其己,孩孺不得而娛也。自尊其志,刀鋸不得而威也,此之謂四尊也。」
114、不思,故有惑;不求,故無得;不問,故不知。
115、語人之短不曰直,濟人之惡不曰義。
116、人只是怕當局,當局者之十,不足以旁觀者之五。智臣以得失而昏也,膽氣以得失而奮也。只沒了得失心,則聲氣舒展,此心與旁觀者一般,何事不濟?
117、世間事各有恰好處,慎一分者得一分,忽一分者失一分。全慎全得,全忽全失。小事多忽,忽小則失大,易事多忽,忽易則失難。存心君子,自得之體驗中耳。
118、人有毀我誚我者,改之固益其德,安之亦養其量。
119、志不可一日墜,心不可一時放。
120、以愛妻子之心事親,則無往而不孝。以責人之心責己,則寡過。以恕己之心恕人,則全交。
121、薄福之人過享其福,必有忽然之禍。貫貧之人不安其貧,必有意外之憂。
122、君子與小人斗,小人必勝。在君子惟有守正以俟命而已。固不可懼禍而誤入小人之黨,亦不可恃為君子而有與小人角勝之心。
123、嗜欲正濃時,能斬斷,怒氣正盛時,能按納,此皆學問得力處。
124、和以處眾,寬以接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
125、聽言當以理觀。一聞在輒以為據,往往多失。
126、聞人之善而掩覆之,或文致以誣其心。聞人之過而播揚之,或枝葉以多其罪,此皆得罪於鬼神者也,吾黨戒之。
127、做當今一個好人,須壁立千仞。
128、勤於邦,儉於家,言忠信,行篤敬。
129、居有惡鄰,坐有損友,藉以檢點自慎,亦是進德之資。
130、人須是一切世味淡薄方好,不要富貴相,常自激昂,便不得到墜墮。
131、多躁者必無沉毅之識,多畏者必無踔越之見,多欲者必無慷慨之節,多言者必無質實之心,多勇者必無文學之雅。
132、憎我者禍,仇我者死,皆當生悲憫心。有一毫慶幸之心,便與心術有傷。
133、到老始知氣質駁,尋思只是讀書粗。
134、君子貴通天下之志,疾惡太嚴則傷公明之體。
135、學者有益,須是日新。
136、小人其心,君子其飾,名是而實非,其天下之大害乎?
137、軒冕而敬,偽也。匿就而愛,私也。
138、斷嗜欲箴:染性觸物,粘於飴膠。濫愛賊人,毒於戈矛。片時意適,永劫靈消,一絲未斷,塵網難超。
139、名節至大,不可妄交非類。
140、小人專望人恩,恩過不感。君子不輕受人恩,受則難忘。
141、聞人善則疑之,聞人惡則信之,此滿腔殺機也。
142、口腹不節,致疾之因;念慮不正,殺身之本。
143、人若一味見人不是,則到處可憎,終日落嗔。
144、以舉世皆可信者,終君子也。以舉世皆可疑者,終小人也。
145、士能寡慾,安於清澹,不為富貴所淫,則其視所物也輕,自然進退不失其正。
146、做天下好事,既度德量力,又審勢擇人。「專欲難成,眾怒難犯」,此八字者不獨妄動邪為者宜慎,雖以至公無私之心,行正大光明之事,亦須調劑人情,發明事理,俾大家信從,然後動有成,事可久。盤庚遷殷,武伐紂,三令五申,猶恐弗從。蓋恆情多隱於遠識,小人不便於己私,群起而壞之,雖有良法,胡成胡久。
147、倚富者貧,倚貴者賤,倚強者弱,倚巧者拙。倚仁義不貧不賤不弱不拙。
148、精明也要十分,只須藏在渾厚里作用。古人得禍,精明人十居其九,未有渾厚而得禍者。今之人惟恐精明不至,所以為愚也。
149、事之可否,當以理裁之。一使氣,但壞事。
150、有惻隱之心者,必有羞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