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古典 » 經典文本閱讀是什麼
擴展閱讀
小愛同學怎麼能接收簡訊 2025-01-20 05:29:34
哪裡能找到泰語歌詞 2025-01-20 05:29:32

經典文本閱讀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4-01-30 10:30:19

❶ 什麼是經典文學

問題一:中國的經典文學指的是什麼 經久不衰的萬世之作,後人尊敬它稱之為經典。 經典是指具有典範性、權威性的著作。 經典就是經過歷史選擇出來的「最有價值的書」。 古今中外,各個知識領域中那些典範性、權威性的著作,就是經典。尤其是那些重大原創性、奠基性的著作,更被單稱為「經」,如老子、論語、聖經、金剛經。有些甚至被稱為經中之經,位居群經之首,比如中國的《易經》,佛家的《心經》等,就有此殊榮。 「典」是個會意字。從甲骨文字形看,上面是「冊」字,下面是大,合起來就是大本大冊的書。典的本義是指重要的文獻、典籍。 「文學」,文,文字也;學,學問也。文學者,文字的學問 文學只是「好」的文章、「妙」的文章、「美」的文章 經典文學:即最有價值的以文字的形式表現的藝術,稱之為經典文學下面為你介紹經典三個文學網址: 1、中華經典文學網(囊括諸子百家、詩經、楚詞等多種古典文學體裁。並有名家賞析。 ccview/ 2、中國新世紀讀書網--古典文學(本網站囊括大量各種體裁古典小說、明清小說、古典散文、古典戲曲、諸子百家及其他文學形式諸如隨園食曲、文心雕龍等等。還有儒家、道家等各家章句經。並有大型討論區。 read/read1/gdwx/ 3、秋雁南回(註:該網站是我最喜歡的文學網站,自1999年秋,致力於中國古典文學發展的網站《秋雁南回》開通,至今已經包括古典文學、網路文學、古文作品、名句欣賞、成語典故、古代文人、古文學苑、休閑時尚、聊天室、論壇等欄目。其中古典文學作品為主要欄目,古文作品已經收錄了幾十萬篇,也是目前收錄古典文學作品最全的文學網站。作品按年代分別收錄在先秦,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朝,元朝,明清的欄目中。) qiuy/gdwenxue/

問題二:什麼是文學經典? 在國際上聲名遠播的文學著作,能代表一個時代或者一個群體的呼聲,文學經典的藝術性與現實性是並重的,比如紅樓夢、安娜與和平、罪與罰、湯姆叔叔的小屋、老人與海等等,文學一定是來源於生活,高於生活

問題三:中國經典文學最好的是什麼 三國演義。。推薦喲

問題四:有什麼好看的經典文學 《九三年》《羊脂球》《巴黎聖母院》《窗邊的小豆豆》《湯姆索亞歷險記》
凡爾納《神秘島》《格蘭特船長的兒女》《海底兩萬里》《地心游記》
《復活》
《最後的孩子》(超愛~~~~)
《浮士德》
《堂吉訶德》

問題五:什麼樣的文學作品能稱之為「經典文學」?它有哪些特點? 某文學作品能稱之為經典,正是由她本身的特點決定的,這兩個問題是一體的。
我就自己的理解給您寫幾點,希望對您有點幫助。
1 宗教內涵 經典文學作品中對宗教的宏揚,批判,或者隱含的宗教態度,是偉大作品撼人心魄的表達方向之一,刻薄的說,宗教是撫慰人類心靈的迷幻\\\\\\\\\葯劑;厚道些,可以說人類無數脆弱破碎心靈依靠,是將要踏入死亡之門的靈魂的墓地。經典文學作品中,有犀利批判的,巴黎聖母院。有匍匐歸依的,戰爭與和平。還有冷眼旁觀的,比如浮士德,神曲。但無論如何,最偉大的作品關懷著所有讀者的心靈。
2 哲學內涵。哲學的核心是倫理學,我傾向於倫理學高於本體論和認識論。我們每個人只有一生一世,我們如何成長,我們活在人世間的目的,我們是遵循先哲的經典,亦步亦趨,還是破除繁文縟節,標新立異。我們是要對他人容讓謙和,與鄰為善,還是對離群索居,閑雲野鶴。是和自然抗爭,自任為萬物尺度,改變征服自然,還是和自然和諧相處,萬物一體。我們每一個個體是人類理性奔向真理之海的工具,還是每一個人都是無可替代,獨一無二的偉大的目的。經典作品演繹了虛擬人生選擇的可能,以及作者給出的明確的或者內涵的建議,讓讀者去判斷選擇。這類經典作品太多,從古希臘史詩,中國的詩經到現代小說戲劇。經典文學也有反映本體論認識論的,象黑客帝國等,電影劇本比較多,比如,盜夢空間,普羅米修斯等。
3 科學內涵 偉大的文學家如果有一顆科學家的心,他寫出來的作品往往有嚴謹的科學性和啟迪性,趣味性。即使不是洋洋大觀的科幻文學,偉大的文學作品中也可能在心理學,病理學等方面有驚人的價值。魯迅的狂人日記雖然打了瘋人瘋語的旗號批判社會,但小說中瘋子的心理描寫卻也縝密細致,讓讀者驚嘆。科幻作品,恐怖作品,偵探作品等其中的經典,在娛樂讀者之餘,對讀者科學素養的提高不言而喻。
4 文學性 這是最基本的。所有的經典作品當然符合了文學本身的要求。語言的精美,結構的奇特,寓意的深邃,如同鳥中鸞鳳,砂中金玉,不然讀者怎麼會被吸引呢?
就這些吧。 希望對您有些用處。

問題六:什麼是文學經典 簡述文學經典是指具有極高的美學價值,並在漫長的歷史中經受考驗而獲得公認地位的偉大文本。例舉《三國演義》、《紅樓夢》、《西遊記》、《水滸傳》

問題七:涵蓋古今中外,什麼樣的著作才能算得上是經典文學 涵蓋古今中外,經過時間的洗禮,還能在世間流傳的文學,才稱得上經典。

問題八:文學經典內容 定義:經典文學是指在歷史潮流中得以脫穎而出的文學精品,具有極大的閱讀價值。經典文字經典的標准,是看它的文學價值,還是看它是否能伴你到久遠的以後,還是看它是否寫出了一些可能被壓制或淡忘的人和事,作家們自己也沒有確定的答案。在蒂姆・洛特看來,經典必須「講出一些永恆的東西,不局限於這個時代」。而魯思・倫德爾則認為經典必須是完全自出機杼的作品。

問題九:中國的經典文學作品是怎麼定義的,主要包括哪些? 中國古典文學
文學是用語言塑造形象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語言藝術,是文化中極具強烈感染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古典文學是中國文學史上閃爍著燦爛光輝的經典性作品或優秀作品,它是世界文學寶庫中令人矚目的瑰寶。中國古典文學有詩歌、散文、小說以及詞、賦、曲等多種表現形式,在各種文體中,又有多種多樣的藝術表現手法,從而使中國古典文學呈現出多姿多彩、壯麗輝煌的圖景。幾千年來,中國傳統文化養育了中國古典文學,中國古典文學又大傳統文化更具有深刻的影響力。 一、《詩經》與先秦散文 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社會發生急劇變化的時代,此一時期,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重要一席之地的即是先秦散文。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化氛圍促進了文學的繁榮,也迎來了文化光輝燦爛的時代,尤其是儒、墨、道、法幾家學說,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 二、楚辭漢賦 辭賦是中國古代文學樣式之一。辭因產生於戰國楚地而稱楚辭;賦即鋪陳之意,以「鋪采文」「直書其事」為特點。兩者都兼有韻文和散文的性質,是一種半詩半文的獨特文體。結構宏大,辭藻華麗,講究文采、韻律,常用誇張、鋪陳的手法。 三、魏晉文學與南朝文論 東漢末年的黃巾起義摧垮了東漢王朝,代表中小地主利益的曹操、劉備、孫權三分天下。曹操力量最強,在文學方面成就也最大。以「三曹」和「建安七子」為代表的「建安文學」在古代文學史上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所謂「三曹」即指曹操與其子曹丕、曹植;「七子」即指漢末作家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應、劉楨。他們均能文善詩,且與曹氏父子關系密切。建安時期,是我國文學史上一個「俊才雲蒸」的時代,大量作家和作品涌現出來,使各種文體都得到了發展,尤其是詩歌方面打破了漢代四百年沉寂的局面。五言詩從這時開始興盛,七言詩在這時也奠定了基礎。歷代文學評論家都把建安時期看作文學的黃金時代。 四、宋元戲曲和明清小說 在中國的傳統文學觀念中,小說常被當作街談巷議之言;戲曲被認為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作品。因此,小說和戲曲起步較晚,直至元、明、清才迅速發展起來,一些偉大的作家與作品相繼出現,戲曲方面,如元代關漢卿的《竇娥冤》 、王實甫的《西廂記》、明代湯顯祖的《牡丹亭》、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等,都是不朽之作;小說《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聊齋志異》、《儒林外史》等 ,也均為文學珍品。《紅樓夢》更是紀念碑式作品,它把中國文學推向了新的高峰,並足以和世界許多知名的小說媲美 。 中國古代文學雖然在不斷發展著,但卻表現出異常穩定和凝固化的特點,與西方文學相比,統一性和單一性相當明顯。這種特點是和中國社會的歷史進程緊密相關的。中國文學大部分在封建社會的小生產土壤中產生,幾乎一直在中央集權的統一國家中,在重視文化思想、並對之嚴格控制的情況下發展。所以中國古代文學與外國文學的聯系相對說來較少,大部分時間處於封閉的環境中,除了特殊的歷史時期外,總的說來與宗教的關系相當疏淡。這就形成了中國古代文學凝重穩健的性格。19世紀後半期至20世紀初,隨著中國封建社會開始發生的重大變化,這種性格開始打破。中國古代文學的正宗詩文,到清代中葉,大都由於因襲舊藝術形式、缺乏新思想內容而走向末路。鴉片戰爭以後,一部分知識分子開始認識到本民族經濟文化上的弱點,文學上出現了龔自珍、黃遵憲等為代表的開明派;戊戌變法運動前後,資產階級改良主義代表人物梁啟超、黃遵憲等提出了詩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說界革命的主張,要求「崇白話而廢文言」,號召革命的政治小說也相繼產生,例如李寶嘉的《官場現形記》 、吳沃堯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劉鶚的《老殘游記》 、曾樸......>>

❷ 語文教學:傳統經典文本如何進行思辨性閱讀

一、說理分析:思辨性閱讀的起點

對九年級的學生而言,結合注釋梳通文本並不難,學生通過課前預習,對文本的意思基本都能掌握,對唐雎和秦王的形象也基本能把握。但這種對人物形象的掌握還僅僅停留在概念式的理解上,尤其是語文教材中的文章,因為按主題安排單元,更會讓學生先入為主。思辨性閱讀的要求告訴我們,理解應當是准確的、深入的,而不能只是貼一個生硬的標簽。

在學生自學基礎上,老師提出「唐雎如何使秦王理屈詞窮」的問題,對於這個問題,學生往往引用課文提示語「唐雎不畏強暴,冒死與秦王抗爭,終於使秦王辭窮色撓」來回答。

老師追問學生,如果這是靠唐雎准備玉石俱焚的勇氣,而讓秦王理屈詞窮的話,你覺得唐雎的言行還有什麼值得我們去學習?如果遇到說不通的事情,乾脆拿勇氣說話就可以了,還有什麼值得我們去模仿呢?如果說「挺劍」也是「勸說」,那還要「勸說」干什麼呢?

在外交場面上,勇氣當然是需要的,但所有的勇氣都是為了支撐說理的成功,否則這個勇氣也就缺少底氣。因此,老師要求學生站在勸說的角度去思考,也就是說要站在唐雎「善於斗爭」的角度去分析。

這樣一提醒,學生們的討論就漸漸熱鬧起來了。

1.有的學生認為唐雎是針鋒相對進行勸說的。如:「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受地於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不是簡單的針鋒相對,而是在此基礎上進了一步,「雖……豈直……」的句式很具說理力度。

2.也有的學生說,是針對秦王的借口為前提展開勸說。秦王稱「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 。既然是長者,守住先王的土地是其本分,不易沒有一丁點錯,如果你硬想要,就是違背秦王你自己的諾言,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因此秦王啞口無言了。

3.有的學生認為,唐雎是為安陵君不同意易地之事而出使。只要是將這一事情完成,就是在外交上戰勝了秦王。「兩國交戰,不斬來使」,秦王想獵取安陵之地的夢想也就失敗了。

這說明學生已經站在外交的角度上來看待這個「勸說」了。能有這樣的分析是難能可貴的,這是思辨性閱讀很好的一步。思辨性閱讀可以在文本學習中進行,只要能發現問題,能層層分析,是能夠調動學生閱讀的思辨力的。

關於秦王的形象,有學生提出,唐雎的針鋒相對使得秦王丟了臉,迫使秦王「長跪而謝」,暴露了秦王虛弱的本質。也有學生不同意秦王虛弱的說法,認為秦王是後來的秦始皇,這樣威風凜凜的一代君王,應該不會如此軟弱不堪。

「長跪而謝」表現的是秦王怎樣狀態呢?學生對課文注釋的理解有了不同意見。課文191頁注釋⑧:「長跪而謝之,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古人席地而坐,坐時兩膝著地,臀部靠在腳跟上。跪時上身挺直,表示莊重。謝,道歉。」

贊同秦王虛弱本質派:
既然「長跪」是一種莊重的表示,不是嚇昏了,不會有這樣的動作。再加上前面「臉色大變」,正說明秦王的虛弱的本質。

反對派意見:
長跪與通常所說的跪下磕頭求饒的「跪」,姿勢不盡相似,含義也不相同。「長跪而謝」不能完全表示秦王虛弱或嚇怕了,而只是換了一種坐的姿勢。雖然秦王遇到唐雎這樣敢於碰硬的人,特別是看到他「挺劍而起」,秦王的臉色是有了變化,但僅僅是變化而已。

這樣的爭辯起到了較好的效應。通過爭辯,學生明白了「長跪」的含義,最主要的是學生有了初步的質疑態度,對於解決先入為主的學習態度會有一個較好的轉變。這也正是思辨性閱讀帶給學生的樂趣。

二、質疑求證:思辨性閱讀的深入

閱讀是通過語言文字來理解文本的情感因素的,貫穿在語言活動背後的是思維活動。因此在進行思辨性閱讀時,特別重要的是要鼓勵學生有質疑的精神。前文之所以會對「長跪」的解釋有不同的理解,主要是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的學習積累對文本中的矛盾之處提出懷疑的一種質疑態度所使。質疑是思辨性閱讀的出發點和發展點。其中對文中呈現的矛盾現象可以在課堂上從以下幾步進行引導。

1.關於「挺劍而起」

上課前,老師有意識地讓學生背誦過《易水歌》兩句:「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其實是想讓學生在這樣的詩句誦讀中聯想到「圖窮匕首見」的成語。果然,當老師在課堂上提出文中有哪些與史實自相矛盾的地方時,就有學生提出在秦王面前,能否帶劍上堂的問題。抓住這一契機,老師用PPT展示如下材料供學生思考討論:

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諸郎中執兵皆陳殿下,非有詔召不得上。(《史記?刺客列傳》)

學生根據史實,經過討論,分析如下:
(1)既然秦王在大殿上有如此嚴格的規定,唐雎是不可能佩劍晉見秦王的。
(2)也有個別的學生提出,古代人衣服寬松,唐雎可以將劍藏於身上某處,這時突然亮出劍來,使得秦王嚇得不輕。如同荊軻藏匕首於地圖中一樣。
(3)但多數學生不同意這樣的觀點。認為如果這樣的話,違背秦王的意旨帶劍上殿,秦王最後對他的話就絕不會是「先生坐!何至於此!寡人諭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既然是私藏兵器入內,唐雎的下場就一定如同荊軻。在同學們的質疑聲中,老師補充說,本文的那個秦王,正是幾年前在「荊軻刺秦王」事件中大難不死的秦王嬴政。秦王對自己的臣子尚且嚴加防範,對於別國使者,不能隨身攜帶武器上殿晉見,也是肯定的。更何況這是圖窮匕見事件後不久,唐雎如何能夠做到「挺劍而起」,這「劍」又從何處來的呢?

可見,我們可以歌頌不畏強暴的英雄,但卻要通過思辨性閱讀讓學生在質疑中明白所發生的事是真實存在還是虛構故事,唯有這樣,才能真正培養學生的思辨性閱讀能力。

2.關於唐雎其人

既然「挺劍而起」不符合史實,那麼唐雎到底存不存在呢?歷史上確有唐雎其人,但仔細研究起來,在《戰國策》中的唐雎還真存在矛盾的地方。為了讓學生能對唐雎有一個整體了解,老師同樣出示關於唐雎的幾個記載:

唐雎其人在《戰國策》中前後共四次。
第一次見於《楚策三?唐雎見春申君》。依《史記?春申君列傳》記載,本章時為楚考烈王元年(前262),是年楚以黃歇為相。
第二次見於《魏策四?秦魏為與國章》。策文說:「魏人有唐雎者年九十餘。」他不顧老邁,挺身而出,請求魏王允許他西說秦王出兵相助。唐雎西入說秦昭王應在魏安僖王十年至十五年,即前266年到前262年這四年之間。
第三次見於《魏策四?唐雎說信陵君章》。有「信陵君殺晉鄙,救邯鄲,破秦人,存趙國,趙王自郊迎」等語,此章應系於魏安僖王二十年(前257)。
唐雎第四次出現在《魏策四?秦王使人謂安陵君章》即本文所寫的時間。
第四次的時間老師故意隱去不提,主要這個時間在課文的注釋里就有(滅韓為前230年,亡魏為前225年),以提醒學生養成如何運用資料進行思辨性閱讀的習慣。

果然,學生結合這些材料進行分析,就覺得唐雎此人不可思議。他第一次出場時其實已經九十餘歲了,到第三次出場已經是百歲老人,到我們課文再出場時已一百三十多歲了。所以從年齡上推斷,唐雎使秦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3.關於安陵國

PPT出示:
(前241)楚、趙、魏、韓、衛合從以伐秦……秦師出,五國之師皆敗走……魏旦暮亡,不能愛許、鄢陵,魏割以與秦。(《資治通鑒?卷六》)
鄢陵:安陵君的封國,因此又稱安陵。
根據這段文字提供的信息,再讀課文,你會有怎樣的想法?
在前面分析的基礎上,學生很快地找出課文與前文相矛盾的地方,因為在公元前241年時,安陵國已經被魏國割讓給秦國了。怎麼課文中還會出現一個安陵國呢?

根據相關材料和認真閱讀課文,學生們在思辨中至少可以有這樣幾方面的認識:從時間上看,安陵國早就滅亡;從人物上看,唐雎那時已經無法出使了;從地點上看,佩劍上殿是不可能的事。

通過思辨性閱讀,能夠使學生在聯系與區別中質疑,使人的思想不再停留在簡單的答案之中,也不再滿足於人雲亦雲的結果。這正是思辨性閱讀所期待的。

三、理性推論:思辨性閱讀的目標

我們引導學生進行思辨性閱讀,並非簡單地去否定什麼,而是想通過思辨性閱讀所獲知的新的判斷,去進行理性的推論,從而達成思辨性閱讀的目標。對本文質疑並不是否定作品中唐雎這個形象,而是通過對文章細節的質疑為學生的思辨性閱讀提供更多的思維含量。而關於唐雎故事,還需要學生通過理性的判斷,得出符合作品本身的意義。

緊承上一個層面的分析,老師提出了新的問題:從我們的分析中得出《唐雎不辱使命》存在眾多自相矛盾的地方,也有著不符合史書的現象。那麼我們應該如何讀這篇文章呢?

學生對這一問題頗感興趣,有的說可以作為小說來讀。有的說,雖然文本有不合史實的地方,但總還是符合當時人們抵抗暴秦的願望的。也有的說,既然《英雄》電影可以如此戲說歷史,本文總比那些戲說要真實多了吧。

學生們的分析還是挺有道理的。四川大學繆文遠先生的《戰國策考辨》堪稱辨偽的集大成著作。據繆著考辨,《戰國策》借託人名和一定事實而表達作者主觀願望的文章就有98篇之多。因此,如果要作為史書去讀,就要有去偽存真的能力。反過來,如果我們當作虛構的小說來讀,就可以讀到很多值得思索的古代社會現象。這類文章後人歸為擬托文。

老師提醒學生讀課文中有關《戰國策》的注釋:

《戰國策》是西漢末年劉向根據戰國史書整理編輯的,共三十三篇,分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十二策。

學生從中明白,《戰國策》是一部寫歷史的書,但根據史書整理編輯,就會出現根據需要而編排的現象,因此會出現根據意願而虛構的情況。

肯定了學生的回答後,老師補充,事實上《戰國策》有古本今本之分。古本即指劉向所校輯的原書,但流傳到北宋,已有散佚殘缺,後來曾鞏訪求某些士大夫的家藏本加以補充,才重新編成今本《戰國策》。這其中就有些是後人將《史記》和先秦諸子中的一些有關戰國的記載補充進去的篇章,以至於造成史實的雜亂與撲朔迷離。

如果大家覺得《唐雎不辱使命》是一部小說的話,那麼這篇雛形小說有其何獨特的意義呢?

根據大家的發言,老師把大家的意見概括為:這篇文章雖篇幅不長,卻淋漓盡致地向我們展現了殺機四伏的特殊環境,唐雎與秦王唇槍舌劍的對峙場面如臨目前,特別是最後出人意料的離奇情節。讀全文,猶如在欣賞一幕動人心魄的短劇。將戰國末期人們面對強秦的心態通過本文呈現出來。這些是本文的意義所在。因此,通過思辨性閱讀既要弄清史實真相,又要肯定作品的意義,這是單純以史實看唐雎所不能達到的。

最後以《左傳戰國策講演錄》作者郭丹的話作為本課的結束語:

我們發現,在被論定為擬托的篇章中,有不少是被後人津津樂道而家喻戶曉的名篇。何以如此?其原因,不但在於它們的文筆酣暢可喜,更在於因為沒有了史實真實的限制,它們的思想更加活躍,辯說更加開放,氣勢更加雄偉,更能體現出戰國時期那種萬馬賓士、奮競爭驅的時代精神。所以,側身於史書之列,它似乎有些「卑劣」,然而作為史傳文學,它仍不失其偉大!

【結論】

1.思辨性閱讀是極具挑戰性的工作,特別對於初中學生來說,學一點思辨性閱讀,對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是非常有意義的。從課堂的反映來看,學生對具有思維含量的問題還是挺感興趣的,也樂於去嘗試。

2.思辨性閱讀一定要從文本本身入手進入,如果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也能提出充滿思維含量的問題,對於提升學生理性思維水平是非常有意義的。

3.學生要達到思辨性閱讀的理想境地,需要積累大量的資料進行對比、分析、補充,這就需要學生平時注意收集整合。本節課由於學生准備時間有限,有些材料還是老師根據需要提供的。但學生踴躍的投入,使老師對這一次嘗試有了更堅定的信心。

4.從《戰國策》看史實與虛構的關系,對於學習其他作品也有啟發意義。如《隆中對》之於《楊修之死》,前者是選自《三國志》後者出自《三國演義》,學生在閱讀時一定會有不同的感受。至於人教版九年級下冊的《鄒忌諷齊王納諫》,同樣選自《戰國策》,相信學生會有更深入的眼光去看這篇擬托文的。

❸ 什麼是經典,為什麼要閱讀經典

為了能解決這個問題,我建議給孩子們讀經典作品.為什麼孩子要閱讀經典,不外乎以下幾個理由:其一,經典質量高,相對於快餐文字而言,閱讀經典不僅僅可以產生更多的閱讀快感,尤其可以增長見識;其二,經典在文化交流和文化生活中運用得最多,讀經典本身意味著掌握更為有效的交際工具;其三,對於正在求學的人而言,考試的題目往往要觸及經典.其四,對於寫作文的人而言,讀經典則意味著可以從中汲取更多的養分……真正的讀書使瞌睡者醒來,給未定目標者選擇適當的目標.正當的書籍指示人以正道,使其避免誤入歧途.」卡耐基就曾經這樣告誡我們.說白了,讀好的書就能交上好的朋友,讀爛的書就結識爛的朋友.毫無疑問,當我們在書店裡隨手拿起一本新推出的書,那手頭的東西顯然還不是經典.一本經典的書,不是靠書商瘋狂推廣宣傳形成的,而是經過時間殘酷地篩選,大浪淘沙之後沉澱下來的書,才算是經典.讀書當讀經典,讀經典猶如與大師對話.安徒生、伊索、格林兄弟、卡夫卡、列夫.托爾斯泰、高爾基、莎士比亞、馬克.吐溫、歐亨利、泰戈爾、魯迅、朱自清……他們都是我們的老師,他們教會我們有品位的生活著,而不僅僅是活著.他們有的帶我們進入童話的世界裡,讓我們的眼睛避免世間醜陋的污染;他們有的教會我們誠信,讓我們做一個誠實的人,以淡泊與明志去面對紛紛擾擾的世界;他們有的讓我們看到這個世界的美麗,避免陷入自卑、絕望中,整天帶著憂傷生活,始終無法找到生命的出口.帕斯卡爾告訴我們「人是會思想的蘆葦」.一旦我們沒有思想將如行屍走肉一般,無法感知這世間隱藏著的奧秘.我們之所以愚昧,不是遺傳,也不的出身的環境,而是我們不讀書.西漢文學家劉向說:「書猶葯也,善讀之可以醫愚」.同樣,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說:「讓學生變聰明的辦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為何?因為書籍是我們心靈的營養品,書籍就像一把開啟世界大門的鑰匙,引領我們走向廣闊的世界.當我讀到米蘭.昆德拉告「我思故我在」時.我生銹的大腦會開始動起來的,在閱讀中去思考廣闊的世界、思考變化著的人生、思考渺小甚至卑微的自己,之後,我發現原來自己因為閱讀與思考而擁有一顆高貴的心.當讀到貧困的安徒生帶給我快樂的《安徒生童話》時,我想,不論大人或孩子都能找到童話的入口與出口,放飛心靈去尋夢.我覺得書籍真的有一種力量,讓讀懂書籍心靈的人抵制平淡如水的生活,在平淡的日子裡尋找到各種色彩;在我們遭遇困境時,給予內心不悲不賤的平靜,鼓勵我們在困境中尋找到真實的自己.當我讀身為奴隸並雙目失明的伊索寫出的《伊索寓言》後,我的心汲取了書中深遠的哲理與非凡智慧,它幫助我在黑暗中找到光明,在平凡中追求非凡,並且拔高我的眼界,去看不一樣的風景.當我看《小王子》時,我為自己沒能盡早讀到這本書而感到遺憾.故事中的小王子對生活抱著認真的態度,讓人在靜靜的生活時,心裡有著希望和溫存,有著感動和關於馴養的責任.我的心變得純真、凈潔.《小王子》是一本清澈心靈的書,正如書中所說的,水對心是有益處的.而《小王子》就如水般澄清透徹,使人安寧並且心生暖意.還有很多很多偉大的經典書籍,我無法一一的推薦,不過,我希望每個人都有張開心目去品讀自己喜歡的經典.閱讀就要從經典開始,別浪費我們寶貴時間在毫無價值的書籍上,不然,套用魯迅的話來說那是「慢性自殺」.
http://zuoye..com/question/.html

❹ 高中語文經典文本的細讀指導策略研究

大致說來,經典文本有四個主要特徵:內涵的豐富性、時空的跨越性、實質的創造性與無限的可讀性。這四個特徵其實也同時揭示了教學這類經典文本的著力點,即通過不同的方法與手段,帶領學生領略一番經典的魅力。也就是說,教學這類經典文本,應把鑒賞作為解讀與教學的主要指向。在立足於鑒賞的前提下,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提升學生的閱讀品位。談到對經典文本的解讀,朱自清先生曾經在《經典常談》一書中有過非常明達的闡釋:經典訓練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他認為,閱讀經典的用處,就是教人見識經典一番。而這里所說的經典的價值在文化,不在實用,教人見識經典一番,其實就是我們所說的鑒賞。

關於鑒賞,2011年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在談到對文學作品的閱讀與評價時指出,文學作品閱讀的評價,著重考察學生感受形象、體驗情感、品味語言的水平,對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應加以鼓勵。並針對每一個學段都提出了要求,比如針對第三、第四學段,更是明確提出了鑒賞的概念:通過考察學生對形象、情感、語言的領悟程度,以及自己的體驗,來評價學生初步鑒賞文學作品的水平。

應該說,《祖父的園子》一文的解讀與教學,正是基於這樣的前提與背景。

下面,我們就以《祖父的園子》一文為例,展現一個比較完整的、以鑒賞為主要目標的早哪解讀與教學過程。

本文作者蕭紅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非常重要的作家。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共收錄蕭紅的作品兩篇,分別是《火燒雲》(四年級上冊)和《祖父的園子》(五年級下冊),都節選自蕭紅的長篇小說《呼蘭河傳》。兩個文本都堪稱經典,充分表現了蕭紅獨特的語言特點:詩意的筆致,細膩的觀察,自由靈動的色彩與空間的轉換其中,《祖父的園子》一文中所流露出來的那種率性與純真,那自由、健康、快活的生命,那絲絲閃耀著的明亮的色彩,成為深深打動讀者的基本質素。

那麼,面對這樣的經典文本,應該如何解讀,又如何將解讀的成果轉化給課堂資源呢?

首先,引導學生走近蕭紅,走近祖父。先與學生交流蕭紅與她的自傳性小說《呼蘭河傳》,再自然引出祖父對於蕭紅非同一般的意義,請學生閱讀蕭紅在《呼蘭河傳》中有關祖父的一段文字:

呼蘭河小城裡邊,以前住著我的祖父,現在埋著我的祖父。我生的時候,祖父已經六十多歲了,我長到四五歲時,祖父就快七十了。我還沒有長到二十歲,祖父就七八十歲了。祖父一過了八十念睜念,祖父就死了。

請學生討論:讀這段文字,可以發現這段文字有什麼特點?為什麼讀來有點絮絮叨叨?

這樣的設計是基於這樣的思考:《呼蘭河傳》創作於1940年的香港,是一部非常獨特的散文化的抒情小說。課文節選的是其中的一部分。從蕭紅一生的坎坷經歷來看,祖父無疑是一個重要人物。在蕭紅的記憶中,祖父是唯一愛她的人,祖父的愛成為蕭紅童年時代唯一的溫暖和亮光,祖父的園子就是對已經逝去了童年生活的美好回憶。因此,這種關於祖父的看似絮絮叨叨的描寫實則充滿了深情。我們感慨於這種看似稚拙而又抒情率性的表達,這是蕭紅創作語言上的非常重要的特點,而這種獨特的語言表達方式也當然體現在這篇《祖父的園子》里。課始進行這樣的對話,就為整個文本的理解提供了必要的知識背景與情感基調。

然後,引領學生走進祖父的園子,初步感受園子的美好。在學生初讀文本之後請學生思考:祖父的園子是怎樣的園子?請學生自由回答,並將重點詞彙板書在黑板上。孩子們的解讀精彩紛呈:祖父的園子是美麗的園子、歡樂的園子、自由的園子、明亮的園子、五彩繽紛的園子、生機勃勃的園子、充滿歡聲笑語的園子如此豐富的閱讀體驗,一方面是緣於這篇經典文本的豐富性與無限的可讀性給予了學生巨大的闡釋與表達空間,另一方面也緣於對學生閱讀初感的尊重。應該說,這是對文本的整體鑒賞,也是初步鑒賞。

接著仔困,引導學生聚焦重點段落,領略經典文本的魅力。經過對文本的細致考量,教學選擇了表現自由的一個自然段作為主要教學內容。

花開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蟲子叫了,就像蟲子在說話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麼,就做什麼。要怎麼樣,就怎麼樣,都是自由的。倭瓜願意爬上架就爬上架,願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黃瓜願意開一朵花,就開一朵花,願意結一個瓜,就結一個瓜。若都不願意,就是一個瓜也不結,一朵花也不開,也沒有人問它。玉米願意長多高就長多高,它若願意長上天去,也沒有人管。蝴蝶隨意地飛,一會兒從牆頭上飛來一對黃蝴蝶,一會兒又從牆頭上飛走一隻白蝴蝶。它們是從誰家來的,又飛到誰家去?太陽也不知道。

對這一段的教學經歷了五個層次:

第一層次:尋找自由。找出這段話的核心詞與中心句:要怎麼樣,就怎麼樣,都是自由的。其中,自由是核心詞,而這個句子則是中心句。這是一種對段落基本結構特點的初步把握。

第二層次:理解自由。請學生思考,在祖父的園子里,都有什麼擁有這樣的自由?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整段話的.基本結構,即所構成這段話的句群皆是圍繞核心詞、中心句來寫的。

第三層次:感受自由。多種形式的角色換位體驗,感受倭瓜、黃瓜、玉米、蝴蝶的自由和快樂。通過自由活潑的師生對話與朗讀指導,學生充分理解了蕭紅筆下要怎麼樣就怎麼樣的自由與快樂。

第四層次:領略表達方法。在對話與討論中理解這段話的藝術創作手法,領略經典文本的魅力。主要包括:寓情於景的表現手法;擬人的表現手法;排比的表現手法;誇張的表現手法。

其中,對寓情於景作了重點討論,這一討論從兩個不同的角度來展開:

第一角度:請學生思考,蕭紅僅僅寫了倭瓜、黃瓜、玉米、蝴蝶的自由、快樂嗎?其實是誰感到自由和快樂?學生討論後認識到,是童年時代的蕭紅感到了自由和快樂。因為在一個自由、快樂的孩子眼中,一切事物也都是自由和快樂的。但是在這一段中卻沒有找到蕭紅直接說我真自由、我真快樂,而是通過描寫倭瓜、黃瓜和玉米、蝴蝶的自由、快樂來表達自己的自由、快樂。這在文學創作上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藝術手法,我國近代著名學者王國維便曾經說過一切景語,皆情語也。

第二角度:如果說蕭紅筆下關於園子的景物描寫展現的是自由與快樂,那麼《呼蘭河傳》中關於小團圓媳婦臨死前那個夜晚的景物描寫則表現了截然不同的情感。在教學中出示了下列相關句段:

星星月亮,出滿了一天,冰天雪地正是個冬天。雪掃著牆根,風刮著窗欞,雞在架里邊睡覺,狗在窩里邊睡覺,豬在欄里邊睡覺,全呼蘭河都睡著了。

學生通過這樣的景物描寫,感受到的是悲憤,是深深的同情,是無聲的控訴與吶喊。

這樣,學生就從兩個不同的角度理解了一切景語皆情語的表現手法。

第五層次:運用表達方法。請學生充分發揮想像,結合文本中的其他意象,如櫻桃樹、蜜蜂、螞蚱等,寫一段話,表現它們的自由和快樂。建議運用剛才學習的表達方法,如寓情於景誇張擬人排比等,並根據學生的寫作情況給予不同水平的評價。這個寫作環節,既是領略經典文本魅力的一部分,也是通過教材學習語用的具體體現。

經歷了這樣五個層次的學習之後,學生就充分領略了這篇經典文本的魅力。而這樣的語文學習,圍繞鑒賞將情感體悟與語言運用融為一體,避免了二者的割裂,在具體的教學實踐層面上實現了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

然而,教學如果只是走到這一步,對這個文本的理解還停留在顯性的層面。所謂鑒賞,還應該幫助學生學會觸摸文字背後的溫度,這也是一種閱讀能力的培養與提升。在蕭紅的筆下,這園子里的一切都是那麼自由,那麼快樂,我們不禁要問,是什麼讓一個孩子眼中的世界是這樣美好?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後發現,這一切都是由於有了祖父的愛。正是祖父的慈愛、包容與呵護,給童年時代的蕭紅撐起了一片明亮的天空,留下了無限溫暖的記憶。當討論到達了這樣的層面,再請學生來回答祖父的園子是怎樣的園子這一問題,學生就會明白,祖父的園子是一個充滿愛的園子,愛是一切的核心,愛給生命以自由。蕭紅寫作祖父的園子,懷念祖父的園子,但她真正懷念的是童年時代所擁有的祖父的慈愛,那慈愛的祖父啊!

至此,教學體現了一種真正的增量:由初讀時豐富然而又是非常零散的閱讀感受相比,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走向縱深,走向開闊,文學的審美水平就在這樣的鑒賞與品評中得到了提升。

最後,請學生聯系小說《呼蘭河傳》創作背景,聯系呼蘭河對於蕭紅本人的意義,感受經典文本跨越時空的特性:小說《呼蘭河傳》寫完一年之後,蕭紅便在病中離開了人世,她再也沒能回到故鄉呼蘭小城,沒能回到那給她帶來多少歡樂和幸福的祖父的園子。但是,世間有些東西並不會隨著生命的死亡而消失直到今天,我們還在欣賞蕭紅的文字,並被這樣的文字所深深打動。

經歷了這樣的教學過程,學生就完成了對《祖父的園子》這一文本的鑒賞,充分領略了這一經典文本的魅力。學生的審美趣味、閱讀品位、語言運用以及對閱讀的熱愛,就在這樣的解讀與教學中漸漸培育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