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學中醫必須要背的醫德的書籍是什麼
名老中醫成才因素固多,但讀書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究竟讀哪些書,如何讀書,讓我們跟隨本文來一探究竟。
讀哪些書
97位醫家在有關讀書的記述中,提及的書共有320種,包括《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神農本草經》等,這些經典是醫家普遍重視的,是學醫必讀之書。
再者,名老中醫都重視基礎。除了經典,如《湯頭歌訣》、《葯性賦》、《瀕湖脈學》等基礎性著作也受到普遍重視,明顯高於單純臨證著作。但是,多未必善,名老中醫認為讀書應有重點。抓住重點,反復誦讀乃至背誦,再博覽群書,是學習中醫應注意的。
背哪些書
學習中醫不僅要讀書,還要背書,這是古今醫家成才的共同經驗。中醫學家劉渡舟先生說:「不背一點書,是沒有功夫可言的。」《名老中醫之路》97位醫家中有41人明確提及應背誦書目,共計37種。
包括《傷寒論》、《金匱要略》、《湯頭歌訣》、《內經》、《葯性賦》、《瀕湖脈學》、《難經》、《醫學三字經》、《神農本草經》、《醫宗金鑒》等書目。
名老中醫不僅提出背誦書目,還多有論及背誦的意義與方法。
岳美中說:「對《金匱要略》、《傷寒論》,如果能做到不加思索,張口就來,到臨床應用時,就成了有源頭的活水。不但能觸機即發,左右逢源,還會熟能生巧,別有會心。」
姜春華說:「現在看來,趁年輕記憶好,讀熟了後來大有用處,這也可說是學習中醫最基本的基本功。」
沈仲圭說:「根據我的經驗,年青時要讀熟幾本書做底子。因年輕記憶力強,一經背誦,便不易忘記,可以終身受益,同時為以後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
陳鼎三認為:「經典著作中的條文,乃是從無數病例中總結出來的具有規律性的東西,也就是俗話所說『萬變不離其宗』之『宗』。記住它,背誦它,就能在臨床上觸發思緒,吃透精神,從熟生巧,別出心裁。」
關於背誦,名老中醫有許多經驗,今摘錄數則如次:
任應秋:「我學習經典著作如《靈樞》、《素問》、《傷寒論》、《金匱要略》、《神農本草經》,都是二十歲以前讀背的,也就是用機械的方法,朝斯夕斯地讀和背,基本把它記下來了。」
方葯中:「我用小紙片把要背的東西寫上一小段帶在身上,反復默念,走到哪裡念到哪裡,一天能背熟幾個小段。」
哈荔田:「我背書時不用默誦法,而是在僻靜處朗朗誦讀,俾聲出之於口,聞之於耳,會之於心,之後則在喧鬧環境中默憶背過的內容,所謂『鬧中取靜』。如此,則不惟能熟記,且能會意。」
路志正:「先是低吟,即自念自聽,吟讀數十遍或百遍之數,有若流水行雲,出口成誦,形成自然記憶。低吟之後,要逐漸放慢速度,邊讀邊體會文中涵義,所謂『涵味吟誦』,務求弄懂原文。」
謝海洲:「經典著作是中醫理論的源泉,有了熟讀乃至重點篇章能夠背誦的硬功,博覽各家各派,才能抓住重點。老一輩所以能引經據典,脫口而出,如數家珍,就是因年輕時下過一番苦功。
經典讀熟了,以後才有豁然貫通之妙。尤其在青少年時,奠基更為重要。我四歲時,隨祖父課徒的學生念些歌賦,雖不理解,念得多了,也就記住了。背,不單純是記憶的問題,還有加深理解的作用。
學習方歌、葯物更是如此,不背不成。熟背才能得心應手,口到筆到,熟能生巧……這種背誦的『童子功』,對學中醫的人是必備的。」
總之,老一代名醫的經驗告訴我們,要學好中醫必須背誦,而且背誦宜早,必須堅持不懈。
讀書入徑的方法!
讀中醫書,通常要講究次序。通過分析《名老中醫之路》醫家的讀書經驗,可知學習中醫讀書的入徑主要有二,一是由淺入深,一是由深而淺。
由淺入深,即從流溯源,就是先讀一些淺顯易懂的書,然後再讀經典。
如袁鶴儕先生說:「初學入門,可以選讀諸如陳修園的《傷寒論淺注》,《金匱淺注》、《醫學從眾錄》、《醫學實在易》、吳鞠通的《溫病條辨》及《瀕湖脈學》、《本草備要》等書,如此在醫理上雖未深通,而在臨床應用上,苟能靈活運用,亦頗小道可觀。然欲達到精通醫理,則相去尚遠。
仍須溯本求源,從根本做起。要認真研討《內經》、《難經》、《脈經》等經典。
此後,宜進一步學習《傷寒》、《金匱》、《千金》、《外台》、《本草經》、《本草綱目》等,參以金元四大家及各種醫籍。這樣才能較全面、系統地掌握中醫理論。此須假以時日,方能得其精髓,明其靈活變通之妙。」
由深而淺,即從源到流,其入徑與上述相反,主張從經典入手,然後旁及各家。如任應秋先生說:「首先要讀好《靈樞》、《素問》、《傷寒論》、《金匱》幾部經典著作,因為它是漢代以前許多醫學家的總結,許多文獻的結晶,是中醫學理論的基礎。
把它讀得爛熟,才能算打下了比較堅實的理論基礎。」又如方葯中先生回憶恩師陳遜齋的教導時說:「陳老要求很嚴,又十分耐心。
他很注意學習方法,強調立足點要高,一定要從經典學起,旁及各家,然後由博返約。他認為《傷寒》、《金匱》應該是臨床家的『看家本領』所在,在此基礎上,上溯《內經》,下及後世,才能對中醫學有系統的了解。」
兩種途徑,看似相反,其實最終要達到的目的是一樣的。無論從源至流,還是從流溯源,最終都要源流貫通、源流合一。
至於選擇哪條途徑,並非一成不變。王文鼎先生弟子回憶先師學醫經歷:「投拜到當時名醫鄭先生門下為徒。鄭先生第一次講課,就反復申言:欲為良醫,當從《內》、《難》學起,方有根底。
否則專恃一二方書,即使為醫,亦走方郎中而已。文鼎本當遵師教誨,循序漸進,打下堅實根基。怎奈由於文史水平所限,對秦漢文章難以理解,真是讀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別,別而未能新,十分苦惱。
何況他學醫是為急切謀求生計,便向鄭老師請求賜教看病之法。鄭老師失望之餘,只好把他介紹給顏聞修老師。
顏師倒也因材施教,讓他讀些應用方書,諸如《珍珠囊葯性賦》、《湯頭歌訣》、《神農本草經》及《醫學三字經》等,引其入門。但顏師亦謂:「這些淺近之書只可敷於應用,未可深入堂奧。涉淺水者得魚蝦,涉深水者得海鱉,理固然也。」
此外,劉季三先生在論教學實踐時談到讀書的先後,論述詳細,可法可據,摘轉於下:「學生第一年先學《傷寒論》,要求背得爛熟,約用3個月。
第二步學《金匱》,同樣要求背得爛熟,又約用3個月,共6個月。下半年內除每天念原文一遍外,可以參考各家的注本,全年大約可看《傷寒》注本20種左右,《金匱》注本5種左右。
在這一年中,要求『眼有看』,看《傷寒》、《金匱》;『耳有聽』,聽《傷寒》、《金匱》;『口有道』,道《傷寒》、《金匱》。專心致志地學,隨時誘導、隨時啟發、隨時講解、隨時提問,促使學生能自己提出問題,自己分析問題,自己解決問題,不斷提高悟機,深入鑽研,鞏固提高。
第二年學習《內經》、《本經》,要求重點熟記,不要求全部背誦。看註解時,要求以《傷寒》、《金匱》來解釋《內經》、《本經》,又要求以《內經》、《本經》回過去解釋《傷寒》、《金匱》。
2. 北京中醫葯大學針灸推拿學專業考研分享
北京中醫葯大學針灸推拿學專業考研分享?
在開始之前,我先簡單做一下自我介紹。我本科就讀於河南中醫葯大學,專業是針灸推拿學,被北京中醫葯大學針灸推拿學專業錄取。雖然成績沒有特別理想,但是,我也是付出努力的。我在校成績也不太好,後來當我了解了就業形勢與以後的發展,突然意識到我不能渾渾噩噩在大學過五年,就決定了考研。
我就是經常在手機上刷一些題,如果有興趣的同學也可以去購買一個哦。第二階段就是10月-11月份開始去琢磨,考試喜歡出哪一類的題。政治的出題喜歡與時政聯系起來,所以你沒事要多關注一些時事政治,對你的考研政治很有幫助。我當時由於關注很少的時事政治。後期就看一些機構總結的時事政治,開始背各大事件和容易出題的時政,也開始背容易出選擇題的考點。最後一階段就是沖刺了,這時候背的就著重是大題了,我當時背誦的肖四肖八,加徐濤20題。
但是由於個人原因,我當時是肖四全背了,肖八挑著背了些,徐濤20題都背了。個人覺得,背完這些,就差不多了!還有就是提個小建議,就是如果時間充裕,可以把你背的大題,默寫一下,這樣可以大概推斷你寫大題的速度。不至於到考場上慌亂哦。
四、復試經驗北京中醫葯大學的復試形式與往年不同,由於疫情原因,復試發生了一些變化。之前的初試復試佔比5:5,今年由於線上面試,比例7:3。之前都是專業課筆試,今年是直接面試。其實不管網面還是線下。天津中醫葯大學都重視實操。下面我具體說一下都考啥:今年復試分為兩個部分,專業綜合素質面試和英語。
專業綜合素質面試,根據院系不同,可能問題的方式也不同。綜合素質面試總時長13分鍾:主要都是分為四個部分
1.中內辨證論治2.體格檢查和急救操作3.針灸拔罐操作4.開放性題目:著重考查學生學科潛質、人文素養、科學思維、個性特長和心理素質等。
一附院,專業綜合素質面試主要包括以下三項內容,總計時長15分鍾:
1.一分鍾自我介紹(充分展示自我,中英文不限)。
2.一個病例分析(與報考專業相關),考查臨床接診能力、中西醫專業基礎知識等。
3.綜合素質面試,為開放式問題,著重考查學生學科潛質、人文素養、科學思維、個性特長和心理素質等。
最後,就是想說一下復試只是看起來很難,你會覺得面試的時候緊張啊什麼的,其實等你真正去考的時候就沒那麼難了,小緊張都會有,只要不影響思考,就沒啥大問題。總之呢還是得好好復習,我說再多也只是我的經驗,只能給你提供一下參考,還是得自己努力復習呀,加油哦!相信你們一定能考上研究生。
3. 中醫四大經典著作分別是什麼
《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難經》、《傷寒雜病論》被譽為中醫的四大經典著作。
四大經典而言,成書最晚的應該是《傷寒雜病論》,為東漢末年張仲景所做。所以說後世醫家都以此作為中醫理論和實踐的經典而學習,因此成就了後期諸多醫學大家,如林憶,王冰,金元四大家等諸多名家。
而清朝大醫吳塘,其編著了《溫病條辨》,成為了溫病學派宗師,而這些大醫無一不精通《傷寒雜病論》,所以說四大經典對後世大醫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到現在,四大經典仍是真正中醫高手或大師案上不可或缺的必讀書籍,像國家授予中醫名家的老中醫、知名的倪海廈、徐文兵等以及一些民間大醫,也都繼承了經典,並將之發揚光大。
《傷寒雜病論》主要貢獻
本書是我國第一部理論聯系實踐、理法方葯齊備的臨床醫學巨作,書中按傷寒傳變規律,以條文的形式逐一辨治,言簡意賅,辨證嚴謹,治法靈活多變,制方葯少而精,故被歷代醫家尊為「經典」,對後世臨床醫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實踐證明,該書辨證論治的原則不僅適用於傷寒病的治療,而且是指導其他臨床各科治療的准則;其所運用的汗、吐、下、和、溫、清、補、消等基本治法,被後世廣泛應用。
其所創制的113個基本方劑,如麻黃湯、桂枝湯、承氣湯、白虎湯、小柴胡湯、理中湯、四逆湯、五苓散、瀉心湯、烏梅丸等,成為臨床廣為應用的有效方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