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古典 » 法相宗的主要經典有哪些
擴展閱讀
一天一點理財小知識 2025-01-20 07:04:19
如何遮住視頻里的歌詞 2025-01-20 07:04:11
騰訊動漫付費多少錢 2025-01-20 06:48:38

法相宗的主要經典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4-01-25 15:39:52

㈠ 小乘佛法和大乘佛法的書分別有哪些

小乘教的經典是依據《阿含經》等六百多卷經典和《毗婆沙》、《俱舍論》等六百多卷論典。

大乘始教法相宗:《解深密經》、《佛地經論》等數十本經,《瑜伽》、《唯識》等數百卷論。

大乘始教無相宗:《般若經》等千餘卷經,《百法明門論》等數本論典。

一乘終教:《妙法蓮華經》、《涅磐經》等四十餘部經,《寶性論》、《佛性論》等十多部論典。

一乘頓教:《楞伽經》、《思益梵天問經》

不思議乘圓教:《華嚴經》

詳細的請見《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

㈡ 佛教大乘八宗各自的經典是什麼

中國佛教出現過許多派別,主要有八宗。一是三論宗又名法性宗,二是瑜伽宗又名法相宗,三是天台宗,四是賢首宗又名華嚴宗,五是禪宗,六是凈土宗,七是律宗,八是密宗又名真言宗。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性、相、台、賢、禪、凈、律、密八大宗派。
三論宗
主要依據鳩摩羅什譯的《中觀論》、《百論》、《十二門論》研究傳習而形成的宗派,因為是依據中觀派三《論》立的宗,所以叫做三論宗。它的教義以真俗二諦為總綱,以徹悟中道實相為究竟。二諦的「諦」字是真實的意思,從法性理體邊說的叫真諦,從緣起現象邊說的叫世俗諦。從俗諦說事物是有,就真諦說諸法是空,所以真俗二諦也叫空有二諦。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不二,真俗不二就是中道,也叫諸法實相,這就是此宗的中心思想。此宗著重從真空理體方面揭破一切世出世間染凈諸法緣起無自性,五陰十二處等虛妄不實,徹底破除迷惑,從而建立起無所得的中道觀,以求實現其無礙解脫的宗旨。這一宗,實際就是印度龍樹、提婆中觀學說的直接繼承者。
瑜伽宗
是由印度彌勒、無著、世親創立的宗派。此宗主要依據有《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因為是依彌勒說、無著記錄整理的《瑜伽師地論》為根本教典而立的宗,所以叫瑜伽宗。我國玄奘法師譯傳此宗並糅譯十師之說為《成唯識論》,故此宗又稱法相唯識宗,亦稱慈恩宗。它的教義以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為總綱,以轉識成智轉依為宗旨。五法是:一名、二相、三分別、四正智、五如如;三自性是: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八識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第七末那識、第八阿賴耶識;二無我是人無我和法無我。「五法」是對世出世間一切法的概括,「名」和「相」指世間有為法皆有名有相,稱為名相之法;「分別」指人們的主觀能對事物分別認識;「正智」指聖人清凈無漏實智;「如如」指如實智所對真如理境。「五法」不出染凈和主客觀,是以總括諸法。三自性:一是二取執著,無而謂有,起惑造業,名遍計所執;二是三界心法,依他緣生,名依他起;三是依他起上除遣二取所顯二空真如為圓成實。事物的性質不出此三種,所以叫三自性。八識:「識」是了別認識的意思,又叫心或意,每個有情都有這種心意識的認識作用,共有八種,就是前面列舉的八種識。二無我:每個有情或眾生都沒有永恆不變的實體即一般所說的自我或靈魂叫人無我;客觀事物也沒有恆常不變的實體即自性或絕對的真實叫法無我。二無我也叫作我、法二空。此宗教義深入分析諸法性相,闡明心識因緣體用,修習唯識觀行,以期轉識成智,成就解脫、菩提二果。此宗由玄奘法師譯傳而成立,是印度無著、世親學說的直接繼承者。
天台宗
是以羅什譯的《法華經》、《大智度論》、《中論》等為依據,吸收了印度傳來的和中國發展的各派思想,重新加以系統地組織而形成的思想體系,因為創始人智者,住在浙江天台山,所以叫天台宗。它的宗義以五時八教為總綱,以一心三觀、三諦圓融為中心思想此宗把釋迦如來所說的經教,劃分為五個不同的時期,稱為五時教,就是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盤時。五時的名稱都是佛經的名稱,主張佛陀所說的經教不出這五個時期的范疇,所以叫五時。三觀是修行的觀法,即空觀、假觀、中道觀。此三觀可以於一心中獲得,名為一心三觀。三諦圓融:真諦、俗諦、中道諦叫做三諦;此三諦舉一即三,雖三而常一,說三說一是圓融無礙的,所以叫圓融三諦。一心三觀,三諦圓融是圓教的教義,說明諸法無礙,事理圓融。天台宗以自宗為圓教,別的宗屬前三教。此宗總結了以前各派的思想,將佛教教義加以精密的調整,發展了大乘圓教理論,展示了中國獨創的大乘思想。
賢首宗
以《華嚴經》為根據,對《華嚴經》有深入的研究和精闢的闡發,是在前人三論、天台、慈恩、地論師、攝論師等學說發展的基礎上形成的一個思想體系。創始人是七世紀末的賢首國師法藏,所以叫賢首宗,又名華嚴宗。此宗以五教來判攝整個佛教,以六相、十玄、三觀為它的中心思想。五教一是小教,即聲聞小乘教;二是始教,即大乘開始初級階段的教義;三是終教,即大乘終極階段的教義;四是頓教,即大乘中頓超頓悟的法門;五是圓教,即圓滿無缺,圓融無礙的理論。此宗把佛教分作淺深不同的五種教義,比前天台宗多加一種頓教,所以稱為五教。六相是:總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這六相既同時表現在一切事物中,也同時表現在一個事物中。無論在一切事物中或在一個事物中,都是相反相成、同時具足、互融互涉、彼此無礙的,從此可以揭示出法界緣起的道理。十玄門是:一、同時具足相應門,二、因陀羅網境界門,三、秘密隱顯俱成門,四、微細相容安立門,五、十世隔法異成門,六、諸藏純雜具德門,七、一多相容不同門,八、諸法相即自在門,九、唯心回轉善成門,十、託事顯法生解門。這十玄門總的意義是顯示華嚴大教關於一切事物純雜染凈無礙、一多無礙、三世無礙、同時具足、互涉互入、重重無盡的道理。三觀一是真空絕相觀,二是事理無礙觀,三是周遍含融觀。六相、十玄、三觀的建立,闡發了《華嚴經》的法界緣起、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無盡圓融的教義。六相、十玄是就所觀的法界之境說的,圓融三觀是約能觀之智說的。這種重重無盡、法界圓融的思想,雖說導源於《華嚴經》,而實際為中國所獨創,它的法界緣起、一切無礙的學說大大發展了印度傳來的大乘思想。
禪宗
禪宗的禪是禪那的簡稱,漢譯為靜慮,是靜中思慮的意思,一般叫做禪定。此法是將心專注在一法境上一心參究,以期證悟本自心性,這叫參禪,所以名為禪宗。禪的種類很多,有聲聞禪、有菩薩禪、有次第禪、有頓超禪。禪學方面,在中國有一支異軍特起,那就是所謂「教外別傳」的禪宗。這個宗所傳習的,不是古來傳習的次第禪,而是直指心性的頓修頓悟的祖師禪。此宗的禪法是在六世紀初由印度的菩提達摩傳來的。過去說:禪宗單傳心印,不立文字,稱為「教外別傳」。但初祖達摩以四卷《楞伽經》傳於二祖慧可作為印心的准繩,弘忍、慧能又教人誦持《金剛般若》,這樣,《楞伽》、《般若》便是此宗的經典依據。以後更有《六祖壇經》和許多「語錄」的出現,不能說禪宗沒有經典依據。禪宗在中國是很興盛的。在八世紀間,此派曾分為南北兩宗,北宗神秀(約606~706)一派主張漸修,盛極一時,但不久便衰歇;南宗慧能(638~713)主張頓悟,後世尊為六祖,弘傳甚盛。從唐到宋,南宗的禪師輩出,在此三、四百年中又分為五家七派,可想見其興旺的景象。此宗和凈土宗一樣,一直是中國流傳最廣的宗派。南宗六祖慧能弟子中,有南嶽懷讓(667~744)和青原行思(?~740)兩大支系,由這兩大支系又分成五宗七派。從南嶽先分出一派外溈仰宗,次又分臨濟宗。青原行思一系分出三派:曹洞宗、雲門宗、法眼宗。由兩系分為五宗,以後又從臨濟宗分出黃龍、楊岐兩派,合前五宗名為七派,都曾興盛一時,經過一段時期有的就衰絕不傳了。後來的禪宗只有臨濟、曹洞兩派流傳不絕,臨濟宗更是興旺。近代所有的禪宗子孫,都是臨濟、曹洞兩家後代。
凈土宗
是依《無量壽經》等提倡觀佛、念佛以求生西方阿彌陀佛極樂凈土為宗旨而形成的宗派,所以名為凈土宗。此宗分佛陀說的法門為二道,即難行道和易行道。並說別的宗依戒定慧修六度萬行,需經三大阿僧祗劫為難行道;說修凈土法門一生至誠念佛,臨命終時,仗承阿彌陀佛的願力往生安養凈土永不退轉為易行道。因此,此宗主張勸人念佛求生西方凈土極樂世界。此宗的特點,簡單易行,普能攝受廣大群眾。修學此宗不一定要通達佛經,廣研教乘,也不定要靜坐專修,行住坐卧皆可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只要信願具足,一心念佛,始終不怠,臨命終時,就可往生凈土。當然平時也要持戒誦經,廣行眾善以作助行。由於法門簡便,所以最易普及。別宗的學者,也多兼修此法,因而使凈土法門在中國得到特殊廣泛的流行。
律宗
主要是學習和研究戒律的。由於此一宗的盛行,中國僧人們在修學大乘的戒定慧三學中,仍然重視出家聲聞乘的戒律。戒律有聲聞戒、有菩薩戒,這里所講的律宗,是依聲聞律部中的《四分律》,由終南山道宣律師一系所立的律宗。就戒條戒相說,有五戒、十戒、具足戒之分。五戒是出家,在家佛弟子共持的戒;十戒、具足戒是出家弟子的戒,這些在前面己經敘述,這里不多重復。各部律藏不只是戒相和制戒因緣,更大的部分是僧團法規、各種羯磨法會議辦事、出家法、授戒法、安居法、布薩法、衣食法,以及日常生活小事,都有詳細規定。因為時代的關系,環境的不同,許多戒律的規定,早已廢馳不行了。菩薩戒有在家菩薩戒,出家菩薩戒。出家菩薩戒如《梵網戒經》有十重四十八輕戒,在家菩薩戒如《優婆塞戒經》有六重二十八輕戒。又總攝菩薩戒為三聚,三聚是三類的意思,稱為三聚凈戒。一是攝律儀戒,是戒相,是「諸惡莫作」;二是攝善法戒,是「眾善奉行」;三是饒益有情戒,是「利益一切眾生」。中國主要是大乘佛教,所以這里也簡單提一提菩薩戒律。以上是大小乘戒律的內容。四分律雖屬小乘戒,但其文義通於大乘,自古就有「分通大乘」的說法。中國盛行大乘,以大乘教義解釋律藏,攝小入大,就是大乘戒的組成部分,出家菩薩三聚凈戒中的攝律儀戒就是是以聲聞戒為基礎的。如殺、盜、淫、妄四根本戒,是大小乘共同遵守的。對於律學的研究,最重要的是善於分辨開、遮、持、犯,就是在出家戒條中,本來是不得觸犯的,但在某種情況下可以開許,這叫開;在通常情況下又不得違犯的,就叫遮。在某種情況下,本人也不知是持戒還是犯戒,這就需要研究律學,律師根據律藏分辨清楚確定開、遮、持、犯的界限。在聲聞戒中除四根本戒殺、盜、淫,妄,或者還加十三僧殘尼戒是八根本十七僧殘必須嚴格遵守,不得違犯外,其它絕大部分的戒條,在特殊情況和必要情況下是可以開許的。例如「非時食」這一條戒,即通常過午就不許吃東西,而在勞作以後就允許吃東西。但如何開許,要依戒律來判定。可見佛教戒律不是死板的,除根本性戒外,都是具有靈活性的。
密宗
密宗的教義在八世紀時由善無畏、金剛智、不空等傳入中國,從此修習傳授形成密宗。此宗依《大日經》、《金剛頂經》建立三密瑜伽,事理觀行,修本尊法。此宗以密法奧秘,不經灌頂,不經傳授不得任意傳習及顯示別人,因此稱為密宗。本尊毗盧遮那佛是學者選擇自己最敬愛最尊崇的一尊佛、一位菩薩或者一位明王,作為學習成就的對象或榜樣,就叫本尊。要成就本尊的所有功德智慧,就要修習三密瑜伽法。三密就是身、口、意三業,瑜伽譯為相應。三密瑜伽,就是三業相應。與誰相應?就是修行者自己的身口意與本尊的身口意三業相應。修法時,修行者要身作本尊的姿態,手結印契,口誦本尊真言,意作本尊觀想或種子字,務使自己的三業與本尊的三密相應,名為瑜伽修法。此法如果修成,可以即身成就本尊之身。密教的修法很多,這只是舉一個例證。此宗最高理論還是以性空無相的法性理體為基礎,所謂阿字本不生,不生就是空義。

㈢ 求唯識宗經典

唯識宗,又稱為法相宗、瑜伽宗、慈恩宗,實際創始人是唐朝三藏玄奘大師,集大成者是玄奘大師門下高足窺基法師。在印度方面,本宗經過彌勒菩薩、無著、世親、無性及護法、德慧、安慧等幾位著名大論師的弘揚,可以說,在玄奘西行求法之前,瑜伽宗風就已經風靡全印度了。《唯識三十論頌》、《唯識二十論》、《攝大乘論》、《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等都是唯識宗的主要經典。法相宗在日本亦有流傳。唐永徽四年(653)日僧道昭從玄奘學法相宗義,回國後以元興寺為中心傳法,稱南寺傳。開元四年(716),日僧玄昉從智周學法,歸國後以興福寺為中心傳法,稱北寺傳。新羅智鳳、智鸞、智雄亦從智周學法相而弘傳於日本。法相宗是日本奈良、平安時代最有影響的宗派之一,至今流傳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