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古典 » 經典古塔是現在的什麼地方
擴展閱讀
歌詞怎麼同步節奏 2025-01-20 22:20:04
歌詞中no什麼意思 2025-01-20 22:20:01

經典古塔是現在的什麼地方

發布時間: 2024-01-06 21:19:08

Ⅰ 中國四大名塔分別是哪幾座 最好簡介一下

中國四大名塔分別是嵩岳寺塔、千尋塔、釋迦塔、飛虹塔。

1、嵩岳寺塔

嵩岳寺塔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磚塔,該塔位於河南省登封縣城西北約6公里,太室山南麓的嵩岳寺內,建於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520年),距今已有1470多年的歷史。

嵩岳寺塔上下渾磚砌就,層疊布以密檐,外塗白灰,內為樓閣式,外為密檐式,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多角形密檐式磚塔。

2、千尋塔

中國的古塔到處都有,但是三座古塔成品字形矗立在一起的卻為數極少。大理三塔就是以此而聞名中外。

大理三塔在大理城西郊的濱海之濱,原是崇聖寺的一部分,現寺已無存,塔卻依然屹立如故。一九二五年大理地區發生大地震,城內外房屋幾乎全部倒塌,但距大理城只有1 華里的三塔,卻安然無恙。

3、釋迦塔

中國遼代高層木結構佛塔。在山西省應縣城內西北隅佛宮寺內。因塔內供釋迦佛,故名。又因塔身全是木 制構件疊架而成,所以俗稱應縣木塔。

佛宮寺建於遼代,歷代重修,現存牌坊、鍾鼓樓、大雄寶殿、配殿等均經明清改制,惟遼清寧二年(1056)建造的釋迦塔巍然獨存,後金明昌二至六年(1191~1195)曾予加固性補修,但原狀未變,是世界現存最古老最高大的全木結構高層塔式建築。

4、飛虹塔

飛虹塔位於山西洪洞縣城北17公里的廣勝上寺,塔身琉璃鑲嵌,俗稱琉璃塔。琉璃,是一種礦物質材料。半透明體,把它塗在陶質(坩子土)製成的筒瓦、板瓦、脊魯等構件表面,然後放至陶窯內用火燒成一層細密的彩色釉,使之成為一體的彩陶器物。釉在陶表面,有耐磨、結實、堅硬、美觀的優點,是中國富有民族色彩的建築構件材料。

(1)經典古塔是現在的什麼地方擴展閱讀

「嵩岳寺塔也是唯一平面為十二邊形的古塔,在中國建築史上具有無上崇高的地位。」

上世紀30年代,著名建築學家劉敦楨來考察後,在其《河南省北部古建築調查筆記》中說:「後來的唐代方塔,如小雁塔、香積寺塔等均脫胎於此……」

新中國成立後,著名建築大師梁思成向中央政府開列了一份必須重點保護的文物清單,根據重要程度,梁思成在其前面分別標上五個圈、四個圈、三個圈……而在嵩岳寺塔前赫然標上了五個圈。

Ⅱ 西安的古鍾、古塔有哪些最好有點介紹……

大 雁 塔
現狀:大雁塔又名大慈恩寺塔,位於中國陝西省西安市南郊大慈恩寺內。因坐落在慈恩寺西院內,大雁塔原稱慈恩寺西院浮屠(浮屠即塔的意思)。是中國唐朝佛教建築藝術傑作。 大雁塔始建於公元652年(唐高宗永徽三年)。玄奘法師為供奉從印度帶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經典,在慈恩寺的西塔院建起一座五層磚塔。在武則天長安年間重建。後來又經過多次修整。大雁塔在唐代就是著名的游覽勝地,因而留有大量文人雅士的題記,僅明、清朝時期的題名碑就有二百餘通。 大雁塔是樓閣式磚塔,塔通高64.5米,塔身為七層,塔體呈方形錐體,由仿木結構形成開間,由下而上按比例遞減,塔內有木梯可盤登而上。每層的四面各有一個拱券門洞,可以憑欄遠眺。整個建築氣魄宏大,造型簡潔穩重,比例協調適度,格調庄嚴古樸,是保存比較完好的樓閣式塔。塔內裝有樓梯,供人登臨,可俯視西安古城。 大雁塔是西安市的標志性建築和著名古跡,是古城西安的象徵。因此,西安市徽中央所繪制的便是這座著名古塔。
歷史:大雁塔所在的大慈恩寺是唐代高僧玄奘專門從事譯經和藏經之處。玄奘法師從天竺取回佛經,曾在慈恩寺主持寺務,以「恐人代不常,經本散失,兼防火 大雁塔
難」並妥善安置經像舍利為由,擬於慈恩寺正門外造石塔一座,遂於唐永徽三年(公元652年)三月附圖表上奏。唐高宗由於玄奘所規劃浮圖總高三十丈,以工程浩大難以成就,又不願法師辛勞為由,恩准朝廷資助在寺西院建五層磚塔。此塔名雁塔,由於後來在長安薦福寺內修建了一座較小的雁塔,慈恩寺塔叫作大雁塔,薦福寺塔叫作小雁塔,一直流傳至今。大雁塔仿西域窣堵坡形制,磚面土心,不可攀登,每層皆存舍利。玄奘法師親自主持建塔,歷時兩年建成。因轉表土心,風雨剝蝕,五十餘年後塔身逐漸塌損。 武則天長安年間(公元701年—704年),女皇武則天和王公貴族,施錢在原址上重新建造,新建為七層青磚塔(另一說,公元704年大雁塔改建成,塔增高至10層。公元931年,五代時後唐時期對大雁塔進行改建,降至七層)。唐末以後,慈恩寺寺院屢遭兵火,殿宇焚毀,只有大雁塔獨存。 公元931年(五代後唐長興二年)對大雁塔再次修葺。後來西安地區發生了幾次大地震,大雁塔的塔頂震落,塔身震裂。 公元1604年(明朝萬曆二十三年)在維持了唐代塔體的基本造型上,在其外表完整的砌上了60厘米厚的包層,使其造型比以前更寬大,即是現今所見的大雁塔造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大雁塔於1961年國務院頒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4年大雁塔經過一次整修,基本保持了原來的風貌。

小 雁 塔
現狀與歷史:小雁塔位於西安市南門外友誼西路東段南側的薦福寺內,是一座典型的密檐式佛塔,與大雁塔東西相向,因規模小於大雁塔,故稱小雁塔,是唐代古都長安保留至今的兩處重要標志之一,「雁塔晨鍾」也是清代關中八景之一。小雁塔雖不及大雁塔規模宏大,但這里環境清幽,風景優美,在古城中別有一番韻味。
薦福寺創建於唐代,初名獻福寺,為唐文明元年(公元684年)睿宗李旦為其父高宗死後獻福而建,武則天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改名為薦福寺,寺內有佛殿、佛塔、金像、壁畫。寺內還保存一口重達一萬多公斤的金代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鑄的巨大鐵鍾,每天早晨寺內會定時敲鍾,鍾聲清亮,數十里內都可聽到。
著名的小雁塔建於唐景龍年間(707年~710年),當時塔院並不在寺內而是與寺門相對,但依舊是薦福寺的一部分。薦福寺於大慈恩寺一起在皇家的庇護下走向興盛。到唐武宗會昌年間滅佛時,薦福寺被敕令保留20僧人維持香火,由盛至衰。唐末的的兵火戰亂中,薦福寺屢遭破壞,寺院毀廢,只有小雁塔得以保存。從北宋哲宗元佑年間的文字記錄來看,這時薦福寺已遷入塔院內,與小雁塔成為整體。
明代開始了薦福寺的中興,曾有五次大規模的整修,基本上維先進保留的格局。明宣德元年(1426年)陝西西寧衛弘覺寺番僧勺思吉蒙欽錫度牒,到薦福寺住坐,薦這里殿堂荒廢,雖發願重修。正統十四年(1449年)大修竣工,勺思吉向朝廷乞賜寺名。如今的「敕賜薦福寺」就是當年英宗皇帝的親筆。
清朝時薦福寺又多次修繕,以康熙三十一年的整修規模最大。晚清時期由建造了藏經樓和南山門等。辛亥革命後,薦福寺伴隨著戰亂再次走向低落,並受到了戰火的摧殘。1926年~1949年5月薦福寺長期被國民黨軍隊佔住。其間天主教會的英國人曾開設過苦兒院來收容戰爭孤兒。但1938年後就成為軍營,小雁塔也成為高級軍事指揮部。胡宗南撤離後,中央黨校五分部進駐。1949年至1957年寺內殿宇被黨校、人民法院、檢察院、公安派出所、農業技術推廣站、電影放映隊等機關佔用。1958年後文物部門接管了薦福寺,開始了對薦福寺和小雁塔的修復。1964年~1965年對寺、塔多處進行了加固和修復,基本保持了古物的原貌。文革期間,薦福寺的東、西院有被小學和部隊佔用,直到1989年以後才清退干凈
薦福寺是唐代重要佛經翻譯場所之一,唐高僧義凈從長安出發,經廣州取海路到印度,歷時25年,游歷30餘國,帶回佛經400餘部,於武則天證聖元年(公元695年)回到洛陽,唐中宗神龍二年(公元706年)入薦福寺譯經。唐中宗復位的景龍年間(公元707~709年)於薦福寺所在的開化坊之南的安仁坊浮圖院中修造了15層的佛塔,即為小雁塔。小雁塔在唐宋時期一直叫薦福寺塔,至於「小雁塔」之名,則和「大雁塔」的名稱有關。由於此塔比慈恩寺大雁塔小,其高43.3米,底邊長11.38米,高與底邊的比例是100比26,皆比大雁塔小,故稱小雁塔。
小雁塔的特點是塔形玲瓏秀麗,屬於密檐式磚結構建築,塔壁不設柱額,每層磚砌出檐,檐部迭澀磚,間以菱角牙子。塔身寬度自下而上逐漸遞減,愈上愈促,全部輪廓呈現出嬌媚舒暢的錐形形狀,造型優美,比例均勻。原為15級,約45米高,現存13級,約43.3米高。該塔塔平面為正方形,各層南北兩面均開有半圓形拱門,塔內設有木梯,遊人由此登上塔頂可以飽覽西安市內風光。
小雁塔的神合:在漫長的歲月中,小雁塔還有一段「神合」的歷史呢!公元1487年,陝西發生了6級大地震,把小雁塔中間從上到下震裂了一條一尺多寬的縫。然而時隔34年,在1521年又一次大地震中,裂縫在一夜之間又合攏了。人們百思不得其解,便把小雁塔的合攏叫「神合」。1555年9月,一位名叫王鶴的小京官回鄉途中夜宿小雁塔。聽了目睹過這次「神合」的堪廣和尚講的這一段奇事後,驚異萬分,把這段史料刻在小雁塔北門楣上。建國後修復小雁塔時,才發現它不是「神合」,而是「人合」。原來古代工匠根據西安地質情況特地將塔基用夯土築成一個半圓球體,受震後壓力均勻分散,這樣小雁塔就象一個「不倒翁」一樣,雖歷經70餘次地震,仍巍然屹立,這不能不令人嘆服我國古代能工巧匠建築技藝的高超

受累問一下 你那個學校的 我妹是交大畢業的 這是他今年寫論文時我專門去大雁塔和小雁塔掏門票進去在裡面抄的 我妹使用上了 希望你也能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