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背影》是一篇經典美文嗎
朱自清《背影》賞析
朱自清的高風亮節,贏得了人民的敬仰,贏得了毛澤東同志的高度評價。他在《別了,司徒雷登》一文中寫到:「聞一多拍案而起,橫眉怒對國民黨的手槍,寧可倒下去,不願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我們應當寫聞一多頌,寫朱自清頌,他們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朱自清192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1925年到清華大學國文系任教。1928年後,主要從事文藝批評和中國古代文學的研究。1931年到英國留學,次年回國,繼任清華大學教授。
他的散文感情真摯自然,語言樸素簡潔,結構嚴謹精巧,具有清新、委婉、雋永的藝術風格。《背影》是他前期散文的代表作。他後期的散文文字更加洗煉和成熟,更加接近口語,但是缺少他前期散文動人的情致。
抗日戰爭爆發,隨校內遷,任西南聯大教授。現實使他逐步確立了革命民主主義思想。勝利回京後繼續在清華大學任教,積極參加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群眾運動和學生運動。他在貧病交加的處境下不買美國「救濟糧」,表現了高尚的民族氣節和愛國主義精神,為國人所尊敬。
朱自清是毛澤東同志稱頌的「表現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的愛國知識分子,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
1925年任清華大學教授,創作轉向散文,同時開始了古典文學的研究。1928年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背影》,成了文壇上著名的散文作家
寫作背景
本文是作者追憶八年前的事。
作者當時在北京大學哲學繫念書,得知祖母去世,從北京趕到徐州與父親一道回揚州奔喪。
喪事完畢,父親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書,父子在浦口惜別。
段落大意
全文分成三大部分:
1.第一部分(第一段):
思念父親,最不能忘懷的是他的「背影」。開篇點題。
2.第二部分(從「那年冬天」到「我的眼淚又來了」):
回憶往事,追述在車站與父親離別的情景,表現父親愛子的真摯感情。
第一層(從「那年冬天」到「我們便同行」):
交代這次父子分別時的家庭情況,為寫「背影」渲染悲涼的氣氛。
第二層(「從到南京時」到「……太聰明了」):
寫父親送行前的細心關照,為寫「背影」作鋪墊。
第三層(從「我說道」到「……又來了」):
描寫父親爬過鐵道去買橘子的「背影」,抒發真摯的感情。
3.第三部分(最後一段):
寫別後對父親的思念。以在淚光中再現「背影」作結,直接抒發深切懷念之情。
主題思想
通過對父親在車站給兒子送行情景的描述,表現了父親對兒子無微不至的熱愛和兒子對父親的百般懷念。
文章寫的是1917年作者在北大讀書時經歷的事,是在25年寫的。這一時期中國社會的狀況是:軍閥割據,帝國主義勢力明爭暗鬥,知識分子朝不保夕,廣大勞動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作者當時雖未站到革命立場,投入反帝反封的斗爭中,但做為一名正直、善良、敦厚的知識分子,必然要感到社會的壓抑,產生一種落寞凄涼的情緒。不是嗎,作者的家庭,因著社會的黑暗而日趨窘迫,「光景很是慘淡」「一日不如一日」
作者的父親,先是「賦閑」,後為了找差事而「東奔西走」,乃至老境「頹唐」
這些都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知識分子奔波勞碌,前途渺茫,謀事艱難,境遇凄慘的現實。在他們心頭籠罩一層不散的愁雲,如同文章所表現的灰暗的基調
在這一背景上,作者寫出的真摯、深沈,感人至深的父子之愛,不僅是符合我們民族倫理道德的一種傳統的純真而高尚的感情,而且父子互相體貼,特別是父親在融匯了辛酸與悲涼情緒的父子之愛中,含有在厄運面前的掙扎和對人情淡薄的舊世道的抗爭。雖然這只是怨而不怒式的反抗,但也會引起人們的同情、嘆惋乃至強烈的共鳴。
《背影》記寫的事情非常簡單,一個丟了差使的小官吏送兒子北上讀書,在火車站送別。在軍閥統治的舊中國,這種事情是很平常的,在那黑暗的社會裏,即使這種小康之家,也經不起天災人禍的打擊。文章記寫了作者家庭的不幸和當時的灰暗世態,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
這種社會雖然早已不存在了,但記寫的情景,對我們今天的讀者,尤其是青少年一代,依然有著歷史的認識作用。
寫作特點
這篇散文的特點是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徵「背影」命題立意,組織材料,在敘事中抒發父子深情。
「背影」在文章中出現了四次,每次的情況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卻是一脈相承的。
第一次是文章的開頭,開篇點題「背影」,有一種濃厚的感情氣氛籠罩全文。
第二次是在車站送別的場面中,作者對父親的「背影」作了具體的描繪,這是寫作的重點。父親胖胖的身軀,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艱難,蹣跚的爬過鐵道為兒子買橘子。這個鏡頭表現了父親愛兒子的深厚感情,使兒子感動得熱淚盈眶。
第三次是父親和兒子告別後,兒子眼望著父親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離情別緒,又催人淚下。
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結尾,兒子讀著父親的來信,在淚光中再次浮現了父親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與文章開頭呼應。
這篇小說詩歌文學作品把父子之間的真摯感情表現得淋漓盡致,但不同於一般小說詩歌文學作品去描寫人物肖像,著力於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繪,而是抓住人物形象的一個特徵「背影」,不惜筆墨作具體細致的刻畫。
作者為什麼這樣處理呢
這同作者的家境和心境都有密切關系。
因為父親老境「頹唐」,飽經憂患,半生潦倒。
父親在家境慘淡、祖母逝世、奔走謀職之時,還不辭辛苦,不怕麻煩送兒子上北京,還艱難的爬過鐵道為兒子買橘子,而且反覆叮嚀一路小心。
當時父親的心境不好,兒子的心境也不好。
那麼,作者抓住父親這樣一個「背影」集中描繪,抒發特定環境下的思想感情,自然取得強烈的藝術效果。
也正因為小說詩歌文學作品寫的是特定的家境、心境、慈父孝子之間相愛相憐,字裏行間有淡淡的哀愁,顯得更加真摯動人。
1.民族化:
《背影》的語言非常忠實樸素,又非常典雅文質。這種高度民族化的語言,和《背影》所表現的民族的精神氣質,和《背影》文章的完美結構,恰成和諧的統一。沒有《背影》語言的明麗典雅、古樸質實,就沒有《背影》的一切風采。
2.簡潔:
文章通體乾凈,沒有多餘的字眼,即使一個「的」字、一個「了」字,也是必須用才用。除了夾入了一些文言詞語以外,沒有華美的辭藻,生僻的詞語,都是質朴自然的家常話,生活氣息非常濃厚,提煉得非常簡潔。
3.朴實:
《背影》全用白描記敘事實,不作任何修飾、渲染。
通篇寫父親多麼關心愛護兒子,兒子又是多麼感激思念父親,但像「關心」「愛護」「感激」這一類的抽象現成的字眼,文章中卻一個也沒有用,更沒有什麼華麗的詞藻。大朴正是大巧的表現。
文中用詞造句都經過認真考究,絕不隨便。
如送行那一段:「父親因為事忙,本已說定不送我,叫旅館裏一個熟識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囑咐茶房,甚是仔細。」這裏的「說定」,如果用「說過」似乎也通,但遜色多了。「說定」不送,後來終於還是送了,實際上是說而不定,很好地表現出父親當時的矛盾心理。「熟識」一詞,說明父親囑托的這個茶房該是靠得住的;「再三囑咐」,表明囑咐茶房遍數之多,不厭其煩,反覆交代,唯恐茶房有半點疏漏;「甚是仔細」,表明囑咐內容之詳,把送行中應該注意的細微末節都提到了。這些用語,強調說明父親已經為兒子上車作了極其精細、周密的考慮和安排,字眼雖然十分平常,但用得恰到好處,使父親愛子之心躍然紙上。
4.感人
語言平實簡潔,卻能傳達出無限深情是文章語言又一特色。全篇文字平平實實,但字裏行間滲透著一種深切懷念之情,因而十分感人。話都是很平常的,沒有什麼特別,讀者都有這種生活經驗,因此也容易引起聯想,由此發現人世間普遍平平常常而又最為珍貴的美好感情,給人以性情的陶冶,增進人們對天下父母心的理解。
5.文白夾雜:
文中出現文言的原因:作者有很深的文言基礎,當時的語體文中常有夾入文言詞句的情況,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文章中使用文言詞句,可能也與作者當時的思想感情有關,
例如不說「失業」或「丟了差使」,
而說「賦閑」,似乎「賦閑」不像「失業」那樣刺耳和使人難堪,有失體面;最後一節既因父親來信是文言,引用原句,更見真實,也因所表達的盡是家庭和父親的困境和滄涼的心情與復雜的感受,所以也用了許多文言詞句,這也籠上了一層時代賦予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特殊語言色彩。
在寫法上,《背影》的主要特點是白描,作者寫父親的背影,描寫那買桔子時過鐵道的場面,完全用白描的手法。
所謂白描,照我的理解,就是不 設喻,不加形容和修飾,用質朴的文字,把當時的情景如實地記寫出來,給讀者以身臨目擊之感。換句話說,白描是用敘述的方法進行描寫,達到再現實景的藝術效果。
《背影》中作者白描的技巧很高。請讀下邊的文字:
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幹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我再向他看時,他已抱了朱紅的桔子望回走了。過鐵道時,他先將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
父親的背影,兒子是太熟悉了。但這次要描寫的,卻不是那常見的背影,而是在特定場合下,使他極為感動、終生難忘的那個背影!作者不施濃墨,不用重彩,而是白描。
作者記寫了當時父親的穿著打扮體態動作,特別著重描繪了過鐵道的情景。
怎樣走去,怎樣探身下去,怎樣爬上月台,攀上爬下,移腳傾身,都細細地如實寫下,我們讀後有身臨其境之感,彷彿我們當時也在場,也看到了一位仁慈的父親對兒子的關懷和體貼的情景。
作者沒有什麼形容的筆墨,也不去渲染它,用極朴實的文字,卻生動地勾畫了父親的形象。
那父親送行的一幕,是發生在八年前。作者用白描的文字,極為傳神地把當時的動人情景再現出來,我們不能不佩服朱自清的描寫技巧。這種筆墨,乍看似「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起筆似覺平淡,實際上卻在平淡中顯露新奇:
為什麼「我」最不能忘記的不是父親的音容笑貌,而竟是他的「背影」呢?這就造成了懸念,使讀者急於要追讀下去,從而很自然地引出下文的追敘。「不相見」三個字也頗具深意,讀到後面就會明白。
第一次流淚,是悲哀。
因為作者懷著沈重的心情,從北京趕到徐州跟父親一起奔喪,見到那「滿院狼藉的東西」,觸目傷懷,才不禁潸然淚下。
一般而論,人若處在貧困潦倒和無可奈何之中,往往寄幻想於外力的恩賜,希望化險為夷,又重新踏上坦途。父親被生活所逼迫,故懷著「天無絕人之路」的僥幸心理,要到南京去找差事。實際上,由於帝國主義的瘋狂掠奪,封建主義的殘酷壓迫,又加上軍閥的連年混戰,使得廣大人民在死亡線上掙扎。在餓殍盈野、難民雲集的時勢下要想找個差事,比登天還難!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先交代了這次分別時的家庭境況:祖母去世,父親失業,變賣典質還舊債,又借新債辦喪事,在這禍不單行的日子裡,父親出外謀事,兒子離家讀書,真是一次悲傷的離別。這些交代講明了這次父子分別的背景,為寫「背影」,渲染了悲涼哀愁的氣氛。對深化主題起到了成功的鋪墊作用。在文中這樣的鋪墊還很多。如描繪父親為兒子買橘子的背影之前,先寫父親親自送兒子到車站,照看行李、揀定座位、囑托茶房,寫這些細心照料為下文具體描繪「背影」作了鋪墊。
南京「勾留」不是本文所要敘寫的主要內容,況且作者本也無心「遊逛」,因此只一筆帶過。
到了浦口車站,父親忙著為「我」照看行李,又為「我」雇請腳夫,還親自送「我」上車,並揀定一張座位。已經照顧得如此細微周詳,父親還有點牽腸掛肚,於是又不厭其煩地向「我」囑咐一大堆像叮囑從來未出過遠門的稚童那樣的話語,以致「我心裡暗笑他的迂」,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啊!作者如此細針密線地描繪父親的行動、語言、性格,突出了父親對「我」的體貼和關懷,把一個慈父的形象真真切切地樹立起來了
對父親愛子的至情,「我」當時竟未能領悟到,以為都是平凡瑣事,「總覺他說話不大漂亮」,「心裡暗笑他的迂」。現在省悟到父親待自己的許多好處,這才自責「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
自責,說明真正理解了父親的愛。表現一種恨自己未能體會父親的深情的內疚之
父親已經送我上車,什麼都關照到了,我也勸父親「你走吧」,父親又有要事,但還要去買幾個橘子,父親就是這樣疼愛兒子。
買橘子為什麼感人?
因為父親穿行鐵道爬上爬下相當費勁。行文至此,在平實中又見曲折,把文章推向抒情的高潮。
「我」的第一「看」,從看中擔心父親的艱難,是預示著下一步的「看」。「月台的柵欄外有幾個賣東西的」,「我」邊看邊想:走到月台,須穿過鐵道,須跳下爬上,父親是個胖子,自然費事。這樣,既為情節發展埋下伏筆,又交代人物活動的環境,以便烘托其困難辛苦。
父親買桔子為什麼費勁?作者先作了交代。句句都是必不可少的。為什麼一定要穿過鐵道?因為賣東西的是在那邊月台的柵欄外。為什麼穿過鐵道費事?一則「須跳下去又爬上去」,二則父親是一個胖子。
重點描寫,細致刻畫。寫看見的父親的服裝,勾畫了一個大體的外貌。 語句不多,但飽含深情,因為只有在這個時候,在這父子即將遠別的特定情境下,父親那熟悉的穿戴,才那樣引起作者的注目;他那勞碌奔波的背影,才那樣感人至深,給作者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
「我」的第三「看」,是飽含著熱淚,熱淚欲滴和熱淚下落的「看」。「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眼淚很快地流下來了」。這是淚眼模糊中的背影,這是愛子敬父感情升化的背影。
這裏,對前面具體觀察作了簡要概括,是儲積力量帶有深厚感情的落筆點題。這裏,用視覺中的背影和觸動中的淚下,表現我的心理活動,以此烘托父親買桔行為的特殊效果。
第二次流淚,因為感動。
父親的形象最為感人的地方,表現在他老態蹣跚地為「我」來回買橘子,那真摯而灼熱的感情達到了最高點。人非木石,作者怎能不為之流淚?
這個背影寫得所以感人,還因為作者寫出了自己的感情。作者當時是20歲的人了,上文又幾次寫到自己對父親的行事不以為然的心理,而現在「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
正是因為這背影太感人了。這種父子間的感情是十分動人的。用親子的感情最能有力的烘托父親的愛。這一筆特別富有強烈的感染力。當時作者想到的一定很多,但是一概不寫,只用眼淚烘托這感人的背影。
「怕」:怕父親見了傷心;怕別人見了呢?難為情吧。
在寫父親返回時,對於過鐵道、爬月台的情景不再詳述,代之以父親「散放」、「抱起」橘子的動作,來表現上下月台的過程,父親抱著朱紅的橘子往回走,「過鐵道時,他先將橘子散放在地下,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他把橘子放下又抱起,一點也不怕麻煩。這樣寫使文章富於變化,避免了重復。用「抱起」和「散放」,還表明所買橘子之多。
他走到車上,「將橘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於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裡很輕松似的。」父親用幾番辛苦買來的橘子,連一個也不品嘗,全部留給兒子受用,並因此感到很輕松。在父親的心目中,兒子就是一切了!這裏,慈父愛子的至情,被揭示得淋漓盡致。這「衣上的泥土」又補充了前面爬上爬下時的形象。
這種輕松的心情正是一種愛心,這一句又道出了為什麼父親不肯讓我去偏要自己去的道理:越是盡到做父親的責任,心裡越是感覺踏實滿足。同時,作者不是通過對話而是通過動作刻畫人物心理、感情,表現父親雖說心情沈重,但因為怕兒子難過,只得強抑離愁,「撲撲衣上的泥土」故意顯出「心裡很輕松似的」。
最後的告別主要用語言描寫,寫直到分手時,父親又對兒子叮囑:「我走了;到那邊來信!」最後又幾步一回頭,囑咐我:「進去吧,裏邊沒人。」這時還一直為兒子在旅途上的安全而分心。叮嚀的話語,雖朴朴實實,但感情深沈。
「混入」,准確,因為車站來來往往的人很多。
這樣一位至情至善、愛子如命的父親,當他的背影消失在來來往往的人群裏的時候,作者當然潸然淚下了。
末了再提背影,對父親已有了深切的理解,這回的分別就感到特別的憐惜、悵惘、依戀,以「我的眼淚又來了」結束這一段,更增添了背影的感人力量。
淡淡的哀愁,此處可見一斑。少年,即現在說的「青年」。
父親外出謀生,東奔西走,結果家中光景還是「一日不如一日」,「老境卻如此頹唐!」據作者在《笑的歷史》一文中說:當時家裏負債累累,「連利錢也不能夠按期付了,大家便都不肯借了;而且都來討利錢、討本錢了」。由此可以看到當時在中外反動派壓榨下的小有產者雖屢經掙扎仍不免破產的可悲境遇。
「但最近兩年的不見,他終於忘卻我的不好。只是惦記著我,惦記著我的兒子。」
這幾句照應開頭,父子倆雖相隔千山萬水,但心有靈犀一點通。特別是父親,不僅惦記著兒子,而且還惦記著孫子。
讀到這裏,我們才了解父親百般愛「我」的全部用意。近兩年來父親之愛「我」,除了人的本性之外,社會給他無情的壓力和磨難,也是一個極重要的因素。父親在貧窮拮據之中,回顧自己一生的坎坷歷程,原來尚能「獨立支持」的小康之家,隨著時間的流逝,竟「一日不如一日」以至破產了,這是一部活生生的教科書呀!痛定思痛,既不敢回首往事,又不敢瞻望前途。
希望在哪裏?光明在哪裏?飽嘗人生痛苦與目睹世態炎涼的父親,只得靠兒孫們出人頭地,寄殷切希望於未來了。
兒子第三次落淚,是傷心之淚。
以在晶瑩的淚光中再現的父親的「背影」結篇,與文章開頭回環呼應,進一步突出父親的「背影」給「我」留下的深刻印象,表達了作者對年邁的父親無限思念的感情,寫得凄切動人。
收束全文,餘音如縷,情長綿綿。
很平淡,甚至過於拙樸,但細細品味,卻感到質朴中含著真情,其中蘊含著一股感人的力量。朱德熙先生說朱自清的散文,「於平淡中見神奇」,我們從《背影》的描寫中可以得見。
白描的核心就是「真」;實際上,真也正是朱自清散文藝術的本質特點。現在分析散文,常常分析它的意境,這是不錯的。但對《背影》卻不能如此分析。在一九四七年,當《文藝知識》的編者向朱自清提出這個問題時,他回答說:
我寫《背影》,就因為文中所引的父親的來信裏的那句話。當時讀了父親的信,真的淚如泉涌。我父親待我的許多好處,特別是《背影》裏所敘的那一回,想起來跟在眼前一般無二。我這篇文只是寫實,似乎說不到意境上去。(《文藝知識》連叢,第一集之三)
作者這幾句話,不僅告訴了我們《背影》寫作的契機,而且說明這篇散文是完全寫實的,說不到意境上去。以白描的文字,表現作者的真情實感,是本文取得成功的原因。朱自清對父親的愛,對父親的懷念和感激,都在具體的敘述和描寫中表現出來。這感情真摯、強烈,又表現得恰到好處,父子間的至情被作者記寫得那麼動人,激發起讀者的共鳴,這怕是《背影》長久不被忘記的原因。我們分析《背影》,用不著去探求它的意境之類,抓住內容的真實和感情的真切,就能深入了解本文的好處。一個「真」字,是把握全篇的一把鑰匙。
Ⅱ 朱自清的《背影》的介紹
《背影》
《背影》 是朱自清1925年的創作,事情要稍微復雜一些的。
那時候,朱自清雖然早加入了文學研究會,辦過文學刊物,嘗試並發表了詩歌、小說、散文等多種文類的作品,數量也不算少;在散文寫作上,還已經有了《歌聲》、《匆匆》、《溫州蹤跡》等精品;特別是1923年,他和俞平伯同題的《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同時出現於知名刊物《東方雜志》,「在那個時期的白話散文中,這兩篇都頗動人,流傳甚速」(王統照語,轉引自陳孝全《朱自清傳》第71頁,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91年3月版),成了文壇的一樁佳話。然而,總體看來,那時候的朱自清畢竟還沒成為後來那樣著名的「品牌」;毋寧說,恰恰是《背影》刊揭後,給「朱自清」增加了很重要的砝碼。
那麼,《背影》為什麼做得到這一點,在當時就能脫穎而出、引人注目呢?海外現代文學研究名家李歐梵的意見是頗有啟發性的。他曾在北京大學講學道:魯迅在著名的《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一文中所說,中國的「聖人之徒」「以為父對於子,有絕對的權力和威嚴;若是老子說話,當然無所不可,兒子有話,卻在未說之前早已錯了」,集中表達了五四一代人對於父輩的不滿,「五四」是個反傳統的年代,是個「打死父親」的年代,五四文學的父親形象都是負面的;而《背影》不同,在中國現代文學作品裡,它第一次重點刻畫了一位正面的父親形象。在「滿街走著壞爸爸」的情況下,這一個「好爸爸」一下子激起了無數讀者的共鳴。要而言之,《背影》生逢其時,在一個特殊的語境下獲得了非凡的成功,大大提高了朱自清的聲譽。
需要補充的是,《背影》至遲從1935年起,不斷地入選葉聖陶等先生編選的《國文百八課》、《初中國文教本》、《開明國文講義》以及《開明新編國文讀本(甲種)》等民國時期的中學教科書;並且,這種取向不曾因1949年而中斷,在該年7、8月間面世的《新編初中精讀文選》中,「編輯例言」的「本書選材的標准」已經新添了第一條「符合新民主主義的精神」,而《背影》依然作為合適者入選了(《葉聖陶教育文集》第四、第五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8月版)。從此,新中國的語文教材少不了毛澤東《別了,司徒雷登》里誇獎過的朱自清先生,也少不了他的《背影》。很顯然,教材的廣泛影響與權威性,無疑為《背影》解讀時的"超保護的合作原則"錦上添花了許多。
寫作特點
這篇散文的特點是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徵「背影」命題立意,組織材料,在敘事中抒發父子深情。「背影」在文章中出現了四次,每次的情況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卻是一脈相承的。
第一次是文章的開頭,開篇點題「背影」,有一種濃厚的感情氣氛籠罩全文。
第二次是在車站送別的場面中,作者對父親的「背影」作了具體的描繪,這是寫作的重點。父親胖胖的身軀,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艱難,蹣跚的爬過鐵道為兒子買橘子。這個鏡頭表現了父親愛兒子的深厚感情,使兒子感動得熱淚盈眶。
第三次是父親和兒子告別後,兒子眼望著父親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離情別緒,又催人淚下。
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結尾,兒子讀著父親的來信,在淚光中再次浮現了父親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與文章開頭呼應。
朱自清的高風亮節,贏得了人民的敬仰,贏得了毛澤東同志的高度評價。他在《別了,司徒雷登》一文中寫到:「聞一多拍案而起,橫眉怒對國民黨的手槍,寧可倒下去,不願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我們應當寫聞一多頌,寫朱自清頌,他們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朱自清192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1925年到清華大學國文系任教。1928年後,主要從事文藝批評和中國古代文學的研究。1931年到英國留學,次年回國,繼任清華大學教授。
他的散文感情真摯自然,語言樸素簡潔,結構嚴謹精巧,具有清新、委婉、雋永的藝術風格。《背影》是他前期散文的代表作。他後期的散文文字更加洗煉和成熟,更加接近口語,但是缺少他前期散文動人的情致。
抗日戰爭爆發,隨校內遷,任西南聯大教授。現實使他逐步確立了革命民主主義思想。勝利回京後繼續在清華大學任教,積極參加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群眾運動和學生運動。他在貧病交加的處境下不買美國「救濟糧」,表現了高尚的民族氣節和愛國主義精神,為國人所尊敬。
朱自清是毛澤東同志稱頌的「表現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的愛國知識分子,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
1925年任清華大學教授,創作轉向散文,同時開始了古典文學的研究。1928年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背影》,成了文壇上著名的散文作家
寫作背景
本文是作者追憶八年前的事。
作者當時在北京大學哲學繫念書,得知祖母去世,從北京趕到徐州與父親一道回揚州奔喪。
喪事完畢,父親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書,父子在浦口惜別。
段落大意
全文分成三大部分:
1.第一部分(第一段):
思念父親,最不能忘懷的是他的「背影」。開篇點題。
2.第二部分(從「那年冬天」到「我的眼淚又來了」):
回憶往事,追述在車站與父親離別的情景,表現父親愛子的真摯感情。
第一層(從「那年冬天」到「我們便同行」):
交代這次父子分別時的家庭情況,為寫「背影」渲染悲涼的氣氛。
第二層(「從到南京時」到「……太聰明了」):
寫父親送行前的細心關照,為寫「背影」作鋪墊。
第三層(從「我說道」到「……又來了」):
描寫父親爬過鐵道去買橘子的「背影」,抒發真摯的感情。
3.第三部分(最後一段):
寫別後對父親的思念。以在淚光中再現「背影」作結,直接抒發深切懷念之情。
主題思想
通過對父親在車站給兒子送行情景的描述,表現了父親對兒子無微不至的熱愛和兒子對父親的百般懷念。
文章寫的是1917年作者在北大讀書時經歷的事,是在25年寫的。這一時期中國社會的狀況是:軍閥割據,帝國主義勢力明爭暗鬥,知識分子朝不保夕,廣大勞動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作者當時雖未站到革命立場,投入反帝反封的斗爭中,但做為一名正直、善良、敦厚的知識分子,必然要感到社會的壓抑,產生一種落寞凄涼的情緒。不是嗎,作者的家庭,因著社會的黑暗而日趨窘迫,「光景很是慘淡」「一日不如一日」
作者的父親,先是「賦閑」,後為了找差事而「東奔西走」,乃至老境「頹唐」
這些都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知識分子奔波勞碌,前途渺茫,謀事艱難,境遇凄慘的現實。在他們心頭籠罩一層不散的愁雲,如同文章所表現的灰暗的基調
在這一背景上,作者寫出的真摯、深沉,感人至深的父子之愛,不僅是符合我們民族倫理道德的一種傳統的純真而高尚的感情,而且父子互相體貼,特別是父親在融匯了辛酸與悲涼情緒的父子之愛中,含有在厄運面前的掙扎和對人情淡薄的舊世道的抗爭。雖然這只是怨而不怒式的反抗,但也會引起人們的同情、嘆惋乃至強烈的共鳴。
《背影》記寫的事情非常簡單,一個丟了差使的小官吏送兒子北上讀書,在火車站送別。在軍閥統治的舊中國,這種事情是很平常的,在那黑暗的社會里,即使這種小康之家,也經不起天災人禍的打擊。文章記寫了作者家庭的不幸和當時的灰暗世態,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
這種社會雖然早已不存在了,但記寫的情景,對我們今天的讀者,尤其是青少年一代,依然有著歷史的認識作用。
寫作特點
這篇散文的特點是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徵「背影」命題立意,組織材料,在敘事中抒發父子深情。
「背影」在文章中出現了四次,每次的情況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卻是一脈相承的。
第一次是文章的開頭,開篇點題「背影」,有一種濃厚的感情氣氛籠罩全文。
第二次是在車站送別的場面中,作者對父親的「背影」作了具體的描繪,這是寫作的重點。父親胖胖的身軀,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艱難,蹣跚的爬過鐵道為兒子買橘子。這個鏡頭表現了父親愛兒子的深厚感情,使兒子感動得熱淚盈眶。
第三次是父親和兒子告別後,兒子眼望著父親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離情別緒,又催人淚下。
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結尾,兒子讀著父親的來信,在淚光中再次浮現了父親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與文章開頭呼應。
這篇作品把父子之間的真摯感情表現得淋漓盡致,但不同於一般作品去描寫人物肖像,著力於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繪,而是抓住人物形象的一個特徵「背影」,不惜筆墨作具體細致的刻畫。
作者為什麼這樣處理呢
這同作者的家境和心境都有密切關系。
因為父親老境「頹唐」,飽經憂患,半生潦倒。
父親在家境慘淡、祖母逝世、奔走謀職之時,還不辭辛苦,不怕麻煩送兒子上北京,還艱難的爬過鐵道為兒子買橘子,而且反復叮嚀一路小心。
當時父親的心境不好,兒子的心境也不好。
那麼,作者抓住父親這樣一個「背影」集中描繪,抒發特定環境下的思想感情,自然取得強烈的藝術效果。
也正因為作品寫的是特定的家境、心境、慈父孝子之間相愛相憐,字里行間有淡淡的哀愁,顯得更加真摯動人。
1.民族化:
《背影》的語言非常忠實樸素,又非常典雅文質。這種高度民族化的語言,和《背影》所表現的民族的精神氣質,和《背影》文章的完美結構,恰成和諧的統一。沒有《背影》語言的明麗典雅、古樸質實,就沒有《背影》的一切風采。
2.簡潔:
文章通體干凈,沒有多餘的字眼,即使一個「的」字、一個「了」字,也是必須用才用。除了夾入了一些文言詞語以外,沒有華美的辭藻,生僻的詞語,都是質朴自然的家常話,生活氣息非常濃厚,提煉得非常簡潔。
3.朴實:
《背影》全用白描記敘事實,不作任何修飾、渲染。
通篇寫父親多麼關心愛護兒子,兒子又是多麼感激思念父親,但像「關心」「愛護」「感激」這一類的抽象現成的字眼,文章中卻一個也沒有用,更沒有什麼華麗的詞藻。大朴正是大巧的表現。
文中用詞造句都經過認真考究,絕不隨便。
如送行那一段:「父親因為事忙,本已說定不送我,叫旅館里一個熟識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囑咐茶房,甚是仔細。」這里的「說定」,如果用「說過」似乎也通,但遜色多了。「說定」不送,後來終於還是送了,實際上是說而不定,很好地表現出父親當時的矛盾心理。「熟識」一詞,說明父親囑托的這個茶房該是靠得住的;「再三囑咐」,表明囑咐茶房遍數之多,不厭其煩,反復交代,唯恐茶房有半點疏漏;「甚是仔細」,表明囑咐內容之詳,把送行中應該注意的細微末節都提到了。這些用語,強調說明父親已經為兒子上車作了極其精細、周密的考慮和安排,字眼雖然十分平常,但用得恰到好處,使父親愛子之心躍然紙上。
4.感人
語言平實簡潔,卻能傳達出無限深情是文章語言又一特色。全篇文字平平實實,但字里行間滲透著一種深切懷念之情,因而十分感人。話都是很平常的,沒有什麼特別,讀者都有這種生活經驗,因此也容易引起聯想,由此發現人世間普遍平平常常而又最為珍貴的美好感情,給人以性情的陶冶,增進人們對天下父母心的理解。
5.文白夾雜:
文中出現文言的原因:作者有很深的文言基礎,當時的語體文中常有夾入文言詞句的情況,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文章中使用文言詞句,可能也與作者當時的思想感情有關,
例如不說「失業」或「丟了差使」,
而說「賦閑」,似乎「賦閑」不象「失業」那樣刺耳和使人難堪,有失體面;最後一節既因父親來信是文言,引用原句,更見真實,也因所表達的盡是家庭和父親的困境和滄涼的心情與復雜的感受,所以也用了許多文言詞句,這也籠上了一層時代賦予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特殊語言色彩。
在寫法上,《背影》的主要特點是白描,作者寫父親的背影,描寫那買桔子時過鐵道的場面,完全用白描的手法。
所謂白描,照我的理解,就是不 設喻,不加形容和修飾,用質朴的文字,把當時的情景如實地記寫出來,給讀者以身臨目擊之感。換句話說,白描是用敘述的方法進行描寫,達到再現實景的藝術效果。
《背影》中作者白描的技巧很高。請讀下邊的文字:
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幹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我再向他看時,他已抱了朱紅的桔子望回走了。過鐵道時,他先將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
父親的背影,兒子是太熟悉了。但這次要描寫的,卻不是那常見的背影,而是在特定場合下,使他極為感動、終生難忘的那個背影!作者不施濃墨,不用重彩,而是白描。
作者記寫了當時父親的穿著打扮體態動作,特別著重描繪了過鐵道的情景。
怎樣走去,怎樣探身下去,怎樣爬上月台,攀上爬下,移腳傾身,都細細地如實寫下,我們讀後有身臨其境之感,彷彿我們當時也在場,也看到了一位仁慈的父親對兒子的關懷和體貼的情景。
作者沒有什麼形容的筆墨,也不去渲染它,用極朴實的文字,卻生動地勾畫了父親的形象。
那父親送行的一幕,是發生在八年前。作者用白描的文字,極為傳神地把當時的動人情景再現出來,我們不能不佩服朱自清的描寫技巧。這種筆墨,乍看似「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起筆似覺平淡,實際上卻在平淡中顯露新奇:
為什麼「我」最不能忘記的不是父親的音容笑貌,而竟是他的「背影」呢?這就造成了懸念,使讀者急於要追讀下去,從而很自然地引出下文的追敘。「不相見」三個字也頗具深意,讀到後面就會明白。
第一次流淚,是悲哀。
因為作者懷著沉重的心情,從北京趕到徐州跟父親一起奔喪,見到那「滿院狼藉的東西」,觸目傷懷,才不禁潸然淚下。
一般而論,人若處在貧困潦倒和無可奈何之中,往往寄幻想於外力的恩賜,希望化險為夷,又重新踏上坦途。父親被生活所逼迫,故懷著「天無絕人之路」的僥幸心理,要到南京去找差事。實際上,由於帝國主義的瘋狂掠奪,封建主義的殘酷壓迫,又加上軍閥的連年混戰,使得廣大人民在死亡線上掙扎。在餓殍盈野、難民雲集的時勢下要想找個差事,比登天還難!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先交代了這次分別時的家庭境況:祖母去世,父親失業,變賣典質還舊債,又借新債辦喪事,在這禍不單行的日子裡,父親出外謀事,兒子離家讀書,真是一次悲傷的離別。這些交代講明了這次父子分別的背景,為寫「背影」,渲染了悲涼哀愁的氣氛。對深化主題起到了成功的鋪墊作用。在文中這樣的鋪墊還很多。如描繪父親為兒子買橘子的背影之前,先寫父親親自送兒子到車站,照看行李、揀定座位、囑托茶房,寫這些細心照料為下文具體描繪「背影」作了鋪墊。
南京「勾留」不是本文所要敘寫的主要內容,況且作者本也無心「遊逛」,因此只一筆帶過。
到了浦口車站,父親忙著為「我」照看行李,又為「我」雇請腳夫,還親自送「我」上車,並揀定一張座位。已經照顧得如此細微周詳,父親還有點牽腸掛肚,於是又不厭其煩地向「我」囑咐一大堆像叮囑從來未出過遠門的稚童那樣的話語,以致「我心裡暗笑他的迂」,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啊!作者如此細針密線地描繪父親的行動、語言、性格,突出了父親對「我」的體貼和關懷,把一個慈父的形象真真切切地樹立起來了
對父親愛子的至情,「我」當時竟未能領悟到,以為都是平凡瑣事,「總覺他說話不大漂亮」,「心裡暗笑他的迂」。現在省悟到父親待自己的許多好處,這才自責「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
自責,說明真正理解了父親的愛。表現一種恨自己未能體會父親的深情的內疚之
父親已經送我上車,什麼都關照到了,我也勸父親「你走吧」,父親又有要事,但還要去買幾個橘子,父親就是這樣疼愛兒子。
買橘子為什麼感人?
因為父親穿行鐵道爬上爬下相當費勁。行文至此,在平實中又見曲折,把文章推向抒情的高潮。
「我」的第一「看」,從看中擔心父親的艱難,是預示著下一步的「看」。「月台的柵欄外有幾個賣東西的」,「我」邊看邊想:走到月台,須穿過鐵道,須跳下爬上,父親是個胖子,自然費事。這樣,既為情節發展埋下伏筆,又交代人物活動的環境,以便烘托其困難辛苦。
父親買桔子為什麼費勁?作者先作了交代。句句都是必不可少的。為什麼一定要穿過鐵道?因為賣東西的是在那邊月台的柵欄外。為什麼穿過鐵道費事?一則「須跳下去又爬上去」,二則父親是一個胖子。
重點描寫,細致刻畫。寫看見的父親的服裝,勾畫了一個大體的外貌。 語句不多,但飽含深情,因為只有在這個時候,在這父子即將遠別的特定情境下,父親那熟悉的穿戴,才那樣引起作者的注目;他那勞碌奔波的背影,才那樣感人至深,給作者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
「我」的第三「看」,是飽含著熱淚,熱淚欲滴和熱淚下落的「看」。「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眼淚很快地流下來了」。這是淚眼模糊中的背影,這是愛子敬父感情升化的背影。
這里,對前面具體觀察作了簡要概括,是儲積力量帶有深厚感情的落筆點題。這里,用視覺中的背影和觸動中的淚下,表現我的心理活動,以此烘托父親買桔行為的特殊效果。
第二次流淚,因為感動。
父親的形象最為感人的地方,表現在他老態蹣跚地為「我」來回買橘子,那真摯而灼熱的感情達到了最高點。人非木石,作者怎能不為之流淚?
這個背影寫得所以感人,還因為作者寫出了自己的感情。作者當時是20歲的人了,上文又幾次寫到自己對父親的行事不以為然的心理,而現在「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
正是因為這背影太感人了。這種父子間的感情是十分動人的。用親子的感情最能有力的烘托父親的愛。這一筆特別富有強烈的感染力。當時作者想到的一定很多,但是一概不寫,只用眼淚烘托這感人的背影。
「怕」:怕父親見了傷心;怕別人見了呢?難為情吧。
在寫父親返回時,對於過鐵道、爬月台的情景不再詳述,代之以父親「散放」、「抱起」橘子的動作,來表現上下月台的過程,父親抱著朱紅的橘子往回走,「過鐵道時,他先將橘子散放在地下,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他把橘子放下又抱起,一點也不怕麻煩。這樣寫使文章富於變化,避免了重復。用「抱起」和「散放」,還表明所買橘子之多。
他走到車上,「將橘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於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裡很輕松似的。」父親用幾番辛苦買來的橘子,連一個也不品嘗,全部留給兒子受用,並因此感到很輕松。在父親的心目中,兒子就是一切了!這里,慈父愛子的至情,被揭示得淋漓盡致。這「衣上的泥土」又補充了前面爬上爬下時的形象。
這種輕松的心情正是一種愛心,這一句又道出了為什麼父親不肯讓我去偏要自己去的道理:越是盡到做父親的責任,心裡越是感覺踏實滿足。同時,作者不是通過對話而是通過動作刻畫人物心理、感情,表現父親雖說心情沉重,但因為怕兒子難過,只得強抑離愁,「撲撲衣上的泥土」故意顯出「心裡很輕松似的」。
最後的告別主要用語言描寫,寫直到分手時,父親又對兒子叮囑:「我走了;到那邊來信!」最後又幾步一回頭,囑咐我:「進去吧,里邊沒人。」這時還一直為兒子在旅途上的安全而分心。叮嚀的話語,雖朴朴實實,但感情深沉。
「混入」,准確,因為車站來來往往的人很多。
這樣一位至情至善、愛子如命的父親,當他的背影消失在來來往往的人群里的時候,作者當然潸然淚下了。
末了再提背影,對父親已有了深切的理解,這回的分別就感到特別的憐惜、悵惘、依戀,以「我的眼淚又來了」結束這一段,更增添了背影的感人力量。
淡淡的哀愁,此處可見一斑。少年,即現在說的「青年」。
父親外出謀生,東奔西走,結果家中光景還是「一日不如一日」,「老境卻如此頹唐!」據作者在《笑的歷史》一文中說:當時家裡負債累累,「連利錢也不能夠按期付了,大家便都不肯借了;而且都來討利錢、討本錢了」。由此可以看到當時在中外反動派壓榨下的小有產者雖屢經掙扎仍不免破產的可悲境遇。
「但最近兩年的不見,他終於忘卻我的不好。只是惦記著我,惦記著我的兒子。」
這幾句照應開頭,父子倆雖相隔千山萬水,但心有靈犀一點通。特別是父親,不僅惦記著兒子,而且還惦記著孫子。
讀到這里,我們才了解父親百般愛「我」的全部用意。近兩年來父親之愛「我」,除了人的本性之外,社會給他無情的壓力和磨難,也是一個極重要的因素。父親在貧窮拮據之中,回顧自己一生的坎坷歷程,原來尚能「獨立支持」的小康之家,隨著時間的流逝,竟「一日不如一日」以至破產了,這是一部活生生的教科書呀!痛定思痛,既不敢回首往事,又不敢瞻望前途。
希望在哪裡?光明在哪裡?飽嘗人生痛苦與目睹世態炎涼的父親,只得靠兒孫們出人頭地,寄殷切希望於未來了。
兒子第三次落淚,是傷心之淚。
以在晶瑩的淚光中再現的父親的「背影」結篇,與文章開頭回環呼應,進一步突出父親的「背影」給「我」留下的深刻印象,表達了作者對年邁的父親無限思念的感情,寫得凄切動人。
收束全文,餘音如縷,情長綿綿。
很平淡,甚至過於拙樸,但細細品味,卻感到質朴中含著真情,其中蘊含著一股感人的力量。朱德熙先生說朱自清的散文,「於平淡中見神奇」,我們從《背影》的描寫中可以得見。
白描的核心就是「真」;實際上,真也正是朱自清散文藝術的本質特點。現在分析散文,常常分析它的意境,這是不錯的。但對《背影》卻不能如此分析。在一九四七年,當《文藝知識》的編者向朱自清提出這個問題時,他回答說:
我寫《背影》,就因為文中所引的父親的來信里的那句話。當時讀了父親的信,真的淚如泉涌。我父親待我的許多好處,特別是《背影》里所敘的那一回,想起來跟在眼前一般無二。我這篇文只是寫實,似乎說不到意境上去。(《文藝知識》連叢,第一集之三)
Ⅲ 背影 這篇文章表達的情感
素樸的情感與素樸的表現
——朱自清《背影》經典化的一種看法
甘 浩
一部文學作品如何才算是經典,恐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不過,我們應該注意一個基本事實,即經典判斷說到底乃是一種價值判斷。既然與價值相關,那麼,一部文學作品的經典判斷就不僅僅是單向的基於作品的裁決,還應該與它的受眾——讀者相關聯,因為,價值從根本意義上講,是一物品對他者有意義。所以,一部被稱為「經典」的作品如果沒有廣泛的閱讀群體存在,其經典意義就完全是一種虛無主義的海市蜃樓。因此,我們在進行一部文學作品的經典判斷時,必須要考慮到讀者的因素,換句話說,就是要考慮該部作品被接受的廣度與深度。另外,按照後結構主義和闡釋學理論,文學文本作為一個開放性的話語系統,其本文的意義生成過程是一個作家與讀者共同參與創造的歷時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講,一部作品之所以能夠成為「經典」,不應該僅僅是作家或作品的單向努力,也必須考慮到讀者的因素。
現在有一個問題就是,作家與讀者千差萬別,他們是如何統一到一個共同的作品文本,參與文本的意義創造並促使其經典化的。不管結構主義如何宣判「作者死了」,但是,在回答這個問題上我們必須要注意到作家不可替代的作用,即經典的文學文本必然被作家融入了人類普遍的生存經驗,文本據之形成一個巨大的「召喚結構」,因之能夠喚醒讀者心靈深處的精神同構元素並與之對話。同時,作家構建的這個文本還是一個藝術化的精品存在,是作家創造性的運用藝術技巧,使文本中蘊含的普遍的人類經驗得以獨特的呈現,並且能夠激起讀者的審美愉悅。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的經典化就是基於這種事實。
朱自清在《背影》的主題設置上,沒有刻意拉開與讀者的距離以形成一個孤芳自賞的象牙之塔,因為《背影》的主題是一個我們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人的生活內容——親情。親情,是人類情感中最普通、最古老、也是人類最珍視的感情,尤其在中國這個重視血緣關系的古老國度,自古以來就講究「親親、父父、子子」,其存在就更具有特別的意義。正是這種原因,對親情的珍視已經內化於中華民族的深層心理結構,因此對其進行藝術彰顯,也更容易喚起讀者的閱讀興趣與審美認同。《背影》的藝術成功,首先就在於它的主題契合了人們(尤其是我們這個民族的人們)的情感需求。朱自清在《背影》中通篇講述的就是關於親情的故事:「我」與父親一起回家是因為奔喪;作品中第一次寫到「我」流淚,是因為見到父親陷入困境和想到祖母去世;父親一定要送「我」上車和蹣跚著為「我」買橘子,以及結尾父親的信無不與親情相關,甚至這篇作品的創作原動力——對父親的回憶,也滲透著親情。親情成為《背影》的絕對主題,也是朱自清竭力詩化的情感。讀者因為這一主題和情感的存在,內心深處的親情之弦被撥動,深陷在朱自清刻意營造的藝術情境中。
《背影》在主題中涉及了苦難,這是朱自清的這篇散文名篇吸引讀者的第二個原因。《背影》的人物出場就是處於雙重苦難——祖母去世和父親失業——的背景之下,所以,人物(尤其是父親) 出場就被置於「悲」 與「苦」的藝術境地。隨後,「回家變賣典質父親還了虧空;又借錢辦了喪事」,家境也因此「很是慘淡」,作者的心境也愈加沉重,讀者隨之感受到了一種無言的悲涼與愁苦。緊接著又寫「父親要到南京謀事」,父親已經年邁,況且新近遭到喪母失業的雙重打擊,還要出外重新謀業,其所處的苦難境地更見一層。由於苦難的存在,就使朱自清所敘述的親情故事超越了個人,而具有了與更廣泛的讀者溝通的可能。因為,在人類的生存經驗中,苦難是一個如蟻附膻的人生主題,對苦難銘心刻骨的痛苦記憶與畏懼,使人們很容易同情與憐憫處於苦難中的人群。另外,據尼采對古希臘悲劇的闡釋,悲劇的藝術作用之一,就是人們目睹悲劇人物的苦難可以產生對現實苦難的蔑視,從而超越苦難而勇敢地生活。不管對苦難的藝術作用如何解釋,總之,它可以在文學世界中產生一種藝術的審美力量,吸引讀者並與之對話,從而形成作品的經典魅力。除此以外,《背影》中的苦難主題同時是親情主題的背景性存在,親情主題在它的映襯下意義得到進一步的深化,因為,一方面親情因為苦難也更能吸引讀者的關注;另一方面,主人公沒有「大難臨頭各自飛」,親情因此更顯珍貴和富有魅力。
《背影》在主題上的第三個特徵是回憶。作品文本的第一句:「我與父親不相見已兩年有餘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朱自清在行文之始就從「兩年有餘」這個明確的時間和「忘記」這個動詞,暗示了《背影》時間的過去式,隨後文中不斷地出現「那年冬天」「近幾年」「最近兩年」等明顯暗示過去時間的語詞。這些過去式的時間和動作明確說明了《背影》的故事是回憶性的。在生活中,回憶是一種經過了情感浸潤的對過去生活回顧的生命行為,其因為情感浸潤的原因更具有情感號召力,人們大都喜歡沉浸在回憶的詩意中。在文學上,回憶是一種經過了情感浸潤的敘述動作,文本主題往往因為這種敘述動作的存在而更富有情感蘊藉力量,更容易打開讀者情感之門,與讀者進行情感交流,從而導致文本與讀者的互動,形成了經典文本的藝術張力。《背影》因為回憶的存在,親情進一步得到詩化,苦難更加令人難忘,文本的藝術魅力也因此得到張揚。
總之, 《背影》之所以有那麼大的魅力,原因之一是它的主題—— 「對苦難中親情的回憶」。主題中的三個基本元素——親情、苦難、回憶——都是人類日常生活極為常見的構成部分,因其日常性,這個主題就有了素樸性特徵。因為主題是對素樸的日常生活元素的凸現,因而使《背影》的文本具有了喚醒沉睡在讀者心靈深處的精神同構元素並與之對話的可能。當然,一個文學文本僅靠主題的成功是不夠的,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說:「只知道應當講些什麼是不夠的,還需知道怎樣講。」一部文學作品欲躋身於千古流傳的經典之行列,「怎樣講」就更加重要,因為經典的文學文本同時必須是最富有獨創精神的藝術精品。具體到《背影》,其經典化的另一個前提,就是朱自清如何把一個有意義的主題創造出與之相配的藝術形式,內外兼「秀」,成為精品。
散文究其根本是「情」的文學藝術,與散文的「情」密切相關的是其基本情感和藝術情調,所以,是否成功地設置情感和營造獨具特色的藝術情調,將決定散文文本的藝術魅力。朱自清非常注意《背影》的情感設置和藝術情調營造。這篇散文名篇的基本情感是一種微微感傷的懺悔。文中懺悔的情感是在不同層面展開的。首先,是因為「我」的少不更事,盡管父親經受了一連串的打擊和正面臨著人生困境的考驗,但是「我」並不能真正地理解父親,在父親與腳夫講價錢時, 「我那時真是聰明的過分,總覺他說話不太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在這段的結尾,朱自清又以懊悔的語調說:「唉,我現在想想,那時真是太聰明了!」其次,當父親蹣跚著去為「我」買橘子時, 「我」 並沒有拒絕,這是當慣了少爺、不能替父分憂的表現,等看到父親艱難的背影,才使「我」良心發現,流下了眼淚,開始體諒父親,但是,要彌補這令「我」終身難忘的一刻為時已晚。第三,當「我」已經開始為父分憂時,「我」卻不能真正地改善父親的人生境遇,「父親老境卻如此頹唐」,常常「情郁於中」,自嘆「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懺悔的情感作為基調貫穿在整篇文字中。因為幾乎每一個人都有「少年不知天高地厚」的莽撞,有由於無能為力而傷害他人的愧疚,所以懺悔也是一種素樸的日常性的人類情感,作家在《背影》中因之傷感,讀者閱讀文本也隨之感傷。而且,我們注意到,回憶不僅僅是《背影》主題的構成要素,它對這篇散文名篇基本情調的形成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文本中,回憶與傷感的懺悔緊緊地相融在一起,大大地增強了懺悔基調的情感蘊藉力。作者懺悔的情感隨著回憶的舒緩節奏一層層展開,既不由於舒緩而顯得輕飄,又不因為情重而失之洶涌,從而形成了這篇散文名篇舒緩、莊重、深沉而誠摯的藝術情調。這種藝術情調與作品的主題表達水乳交融,作品的藝術感染力也隨之增強。在閱讀文本時,讀者很容易被氤氳在這種藝術情調中,為人物的苦難嘆息,為困難中的親情迷醉,從而產生種種審美愉悅。
對細部的成功描寫,是這篇散文又一突出的藝術特徵。散文是寫「真」的藝術,成功地描寫真實誠摯的情感,是散文的藝術重心。情感的抽象性,又決定了其真實性特徵是依靠真實的事與物來展示的,所以,對事與物的真實描寫將大大有助於散文的藝術表現力,因其真實,也具有了更易於讀者溝通的能力。在敘事性文學中,事物的真實性往往依靠對細部的描寫來呈現。讀過這篇散文的人都對那段著名的「背影」描寫記憶猶新,這段細節描寫是這篇散文的精華部分,它極大地增加了文本的藝術價值。但是,細節僅僅是細部描寫的一部分,一篇經典性文本不是僅靠一個細節來支撐的,其真實性藝術品格的確立還需要對其他部分進行細致入微的描寫。譬如《背影》的第三自然段的第一句:「到南京時,有朋友約去遊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須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車北去。」這一句與主題沒有直接的關聯,按常理說有損於作品的簡潔,而《背影》全篇文字不足一千三百字,朱自清在這里卻用了近四十個字敘述似乎與主題無關的事,大違常情。也可以將其改成「到南京上車時」,與下文連接也非常順暢,但是對照原文,卻失去了原文自然從容的氣度和舒緩的韻致。瓦萊里有一個著名的比喻:「如果把散文比作走路,那麼詩則是跳舞」,既如走路,那麼就應該有走路的自然從容和腳踏實地,這就是改後的句子雖然簡潔卻沒有原文韻致的原因。《背影》的第四自然段更是大段的細部描寫,幾乎一句交代一個事情,甚至一句話了交代了幾個事情,如第十句:「我心裡暗笑他的迂;他們只認得錢,托他們直是白托!而且我這樣大年紀的人,難道還不能料理自己么?」這一句是「我」見父親托茶房照料「我」時的心理活動, 包含了三個內容:「我」 暗笑父親的「迂」;茶房的勢利;「我」的不以為然。如果單就事件來說,非常的瑣碎,瑣碎的甚至讓人煩躁,但是,正是這些瑣細的交代,才凸現了父親對「我」細致入微關愛的親情、「我」的少不更事——這都是與主題密切相關的內容。而且,隨著事件的變化,作者不停地調整聚焦,分別針對父親、「我」及「我」的內心展開不同層面的描寫,在極其有限的字數里容納了更多的內容,極大地增加了文本的情感內涵和拓展了文本的審美空間。《背影》以不足一千三百個漢字形成了一個豐潤的藝術世界,根本原因就是其通篇成功的細部描寫。
《背影》經典性的另外一種表現是語言。文學說到底是一種語言的藝術,語言的貧乏,往往使作家任何美妙的意圖最終成為臆造的空中樓閣,而且,字、詞、句的刻畫是與創作主體的性格、情趣、才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所以,語言也是接受作家和作品的最基本材料。朱自清是現代文壇著名的語言大師,其散文語言有兩種基本特色:一種是典雅精緻,代表作品如《綠》《荷塘月色》;一種是質朴自然,代表作品就是《背影》。質朴自然的美就是一種素樸的美,不尚雕飾,力求用平實樸素的口語表達內容。這是孔子稱道的語言尺度——「辭達而已矣」。「辭達」並不是簡單的語言應用,而是一個相當高的語言境界,蘇軾曾經感嘆:「求物之妙,如系風捕影,能使是物瞭然於心者,蓋千萬人而不一遇也,而況能使瞭然於口於手者乎?是之謂辭達。辭至於能達,則文不可勝用矣。」《背影》的語言雖然極其朴實,但是把文本所需描寫的人與事、所要表達的情感、所應營造的藝術情調完完整整地表現出來。全文多用短句,幾近口語,閱讀這種語句,讀者會感到非常親切,以至於不知不覺地進入到散文的藝術情境中。這種語言又是以一種舒緩平穩的敘述方式表達出來的,語言的舒緩平穩,也有助於控制和壓抑作家內心洶涌的悲情與親情以免其傾盆而出,而讓它緩緩流動,浸潤在字里行間,每一個字、每一個詞和每一個句子,也因此具有巨大的情感容量(典型的如「背影」,它已經成為親情的象徵體和代稱)。這樣,整篇文字就成為一個巨大的情感「黑洞」,讀者一旦接近就被其征服,《背影》也因此具有了更大的經典魅力。
————————
原載《名作欣賞》,2005年第二十二期。
Ⅳ 朱自清背影為什麼買橘子不買蘋果
應時的水果吧
沒有什麼具體的意思
碰巧了
其實設身處地推敲,除了上述的之外,還有兩點:
1、橘子一般來說不貴,父親是節儉之人;
2、橘子攜帶方便,吃起來也方便
這篇作品把父子之間的真摯感情表現得淋漓盡致,但不同於一般作品去描寫人物肖像,著力於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繪,而是抓住人物形象的一個特徵「背影」,不惜筆墨作具體細致的刻畫。
作者為什麼這樣處理呢
這同作者的家境和心境都有密切關系。
因為父親老境「頹唐」,飽經憂患,半生潦倒。
父親在家境慘淡、祖母逝世、奔走謀職之時,還不辭辛苦,不怕麻煩送兒子上北京,還艱難的爬過鐵道為兒子買橘子,而且反復叮嚀一路小心。
當時父親的心境不好,兒子的心境也不好。
那麼,作者抓住父親這樣一個「背影」集中描繪,抒發特定環境下的思想感情,自然取得強烈的藝術效果。
也正因為作品寫的是特定的家境、心境、慈父孝子之間相愛相憐,字里行間有淡淡的哀愁,顯得更加真摯動人。
Ⅳ 朱自清的背影多少個鏡頭與景別分析
寫作背景本文是作者追憶八年前的事。作者當時在北京大學哲學繫念書,得知祖母去世,從北京趕到徐州與父親一道回揚州奔喪。喪事完畢,父親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書,父子在浦口惜別。段落大意全文分成三大部分:1.第一部分(第一段):思念父親,最不能忘懷的是他的「背影」。開篇點題。2.第二部分(從「那年冬天」到「我的眼淚又來了」):回憶往事,追述在車站與父親離別的情景,表現父親愛子的真摯感情。第一層(從「那年冬天」到「我們便同行」):交代這次父子分別時的家庭情況,為寫「背影」渲染悲涼的氣氛。第二層(「從到南京時」到「……太聰明了」):寫父親送行前的細心關照,為寫「背影」作鋪墊。第三層(從「我說道」到「……又來了」):描寫父親爬過鐵道去買橘子的「背影」,抒發真摯的感情。3.第三部分(最後一段):寫別後對父親的思念。以在淚光中再現「背影」作結,直接抒發深切懷念之情。主題思想通過對父親在車站給兒子送行情景的描述,表現了父親對兒子無微不至的熱愛和兒子對父親的百般懷念。文章寫的是1917年作者在北大讀書時經歷的事,是在25年寫的。這一時期中國社會的狀況是:軍閥割據,帝國主義勢力明爭暗鬥,知識分子朝不保夕,廣大勞動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作者當時雖未站到革命立場,投入反帝反封的斗爭中,但做為一名正直、善良、敦厚的知識分子,必然要感到社會的壓抑,產生一種落寞凄涼的情緒。不是嗎,作者的家庭,因著社會的黑暗而日趨窘迫,「光景很是慘淡」「一日不如一日」作者的父親,先是「賦閑」,後為了找差事而「東奔西走」,乃至老境「頹唐」這些都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知識分子奔波勞碌,前途渺茫,謀事艱難,境遇凄慘的現實。在他們心頭籠罩一層不散的愁雲,如同文章所表現的灰暗的基調在這一背景上,作者寫出的真摯、深沉,感人至深的父子之愛,不僅是符合我們民族倫理道德的一種傳統的純真而高尚的感情,而且父子互相體貼,特別是父親在融匯了辛酸與悲涼情緒的父子之愛中,含有在厄運面前的掙扎和對人情淡薄的舊世道的抗爭。雖然這只是怨而不怒式的反抗,但也會引起人們的同情、嘆惋乃至強烈的共鳴。《背影》記寫的事情非常簡單,一個丟了差使的小官吏送兒子北上讀書,在火車站送別。在軍閥統治的舊中國,這種事情是很平常的,在那黑暗的社會里,即使這種小康之家,也經不起天災人禍的打擊。文章記寫了作者家庭的不幸和當時的灰暗世態,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這種社會雖然早已不存在了,但記寫的情景,對我們今天的讀者,尤其是青少年一代,依然有著歷史的認識作用。寫作特點這篇散文的特點是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徵「背影」命題立意,組織材料,在敘事中抒發父子深情。「背影」在文章中出現了四次,每次的情況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卻是一脈相承的。第一次是文章的開頭,開篇點題「背影」,有一種濃厚的感情氣氛籠罩全文。第二次是在車站送別的場面中,作者對父親的「背影」作了具體的描繪,這是寫作的重點。父親胖胖的身軀,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艱難,蹣跚的爬過鐵道為兒子買橘子。這個鏡頭表現了父親愛兒子的深厚感情,使兒子感動得熱淚盈眶。第三次是父親和兒子告別後,兒子眼望著父親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離情別緒,又催人淚下。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結尾,兒子讀著父親的來信,在淚光中再次浮現了父親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與文章開頭呼應。這篇作品把父子之間的真摯感情表現得淋漓盡致,但不同於一般作品去描寫人物肖像,著力於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繪,而是抓住人物形象的一個特徵「背影」,不惜筆墨作具體細致的刻畫。作者為什麼這樣處理呢這同作者的家境和心境都有密切關系。因為父親老境「頹唐」,飽經憂患,半生潦倒。父親在家境慘淡、祖母逝世、奔走謀職之時,還不辭辛苦,不怕麻煩送兒子上北京,還艱難的爬過鐵道為兒子買橘子,而且反復叮嚀一路小心。當時父親的心境不好,兒子的心境也不好。那麼,作者抓住父親這樣一個「背影」集中描繪,抒發特定環境下的思想感情,自然取得強烈的藝術效果。也正因為作品寫的是特定的家境、心境、慈父孝子之間相愛相憐,字里行間有淡淡的哀愁,顯得更加真摯動人。1.民族化:《背影》的語言非常忠實樸素,又非常典雅文質。這種高度民族化的語言,和《背影》所表現的民族的精神氣質,和《背影》文章的完美結構,恰成和諧的統一。沒有《背影》語言的明麗典雅、古樸質實,就沒有《背影》的一切風采。2.簡潔:文章通體干凈,沒有多餘的字眼,即使一個「的」字、一個「了」字,也是必須用才用。除了夾入了一些文言詞語以外,沒有華美的辭藻,生僻的詞語,都是質朴自然的家常話,生活氣息非常濃厚,提煉得非常簡潔。3.朴實:《背影》全用白描記敘事實,不作任何修飾、渲染。通篇寫父親多麼關心愛護兒子,兒子又是多麼感激思念父親,但像「關心」「愛護」「感激」這一類的抽象現成的字眼,文章中卻一個也沒有用,更沒有什麼華麗的詞藻。大朴正是大巧的表現。文中用詞造句都經過認真考究,絕不隨便。如送行那一段:「父親因為事忙,本已說定不送我,叫旅館里一個熟識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囑咐茶房,甚是仔細。」這里的「說定」,如果用「說過」似乎也通,但遜色多了。「說定」不送,後來終於還是送了,實際上是說而不定,很好地表現出父親當時的矛盾心理。「熟識」一詞,說明父親囑托的這個茶房該是靠得住的;「再三囑咐」,表明囑咐茶房遍數之多,不厭其煩,反復交代,唯恐茶房有半點疏漏;「甚是仔細」,表明囑咐內容之詳,把送行中應該注意的細微末節都提到了。這些用語,強調說明父親已經為兒子上車作了極其精細、周密的考慮和安排,字眼雖然十分平常,但用得恰到好處,使父親愛子之心躍然紙上。4.感人語言平實簡潔,卻能傳達出無限深情是文章語言又一特色。全篇文字平平實實,但字里行間滲透著一種深切懷念之情,因而十分感人。話都是很平常的,沒有什麼特別,讀者都有這種生活經驗,因此也容易引起聯想,由此發現人世間普遍平平常常而又最為珍貴的美好感情,給人以性情的陶冶,增進人們對天下父母心的理解。5.文白夾雜:文中出現文言的原因:作者有很深的文言基礎,當時的語體文中常有夾入文言詞句的情況,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文章中使用文言詞句,可能也與作者當時的思想感情有關,例如不說「失業」或「丟了差使」,而說「賦閑」,似乎「賦閑」不象「失業」那樣刺耳和使人難堪,有失體面;最後一節既因父親來信是文言,引用原句,更見真實,也因所表達的盡是家庭和父親的困境和滄涼的心情與復雜的感受,所以也用了許多文言詞句,這也籠上了一層時代賦予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特殊語言色彩。在寫法上,《背影》的主要特點是白描,作者寫父親的背影,描寫那買桔子時過鐵道的場面,完全用白描的手法。所謂白描,照我的理解,就是不設喻,不加形容和修飾,用質朴的文字,把當時的情景如實地記寫出來,給讀者以身臨目擊之感。換句話說,白描是用敘述的方法進行描寫,達到再現實景的藝術效果。《背影》中作者白描的技巧很高。請讀下邊的文字: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幹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我再向他看時,他已抱了朱紅的桔子望回走了。過鐵道時,他先將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父親的背影,兒子是太熟悉了。但這次要描寫的,卻不是那常見的背影,而是在特定場合下,使他極為感動、終生難忘的那個背影!作者不施濃墨,不用重彩,而是白描。作者記寫了當時父親的穿著打扮體態動作,特別著重描繪了過鐵道的情景。怎樣走去,怎樣探身下去,怎樣爬上月台,攀上爬下,移腳傾身,都細細地如實寫下,我們讀後有身臨其境之感,彷彿我們當時也在場,也看到了一位仁慈的父親對兒子的關懷和體貼的情景。作者沒有什麼形容的筆墨,也不去渲染它,用極朴實的文字,卻生動地勾畫了父親的形象。那父親送行的一幕,是發生在八年前。作者用白描的文字,極為傳神地把當時的動人情景再現出來,我們不能不佩服朱自清的描寫技巧。這種筆墨,乍看似「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起筆似覺平淡,實際上卻在平淡中顯露新奇:為什麼「我」最不能忘記的不是父親的音容笑貌,而竟是他的「背影」呢?這就造成了懸念,使讀者急於要追讀下去,從而很自然地引出下文的追敘。「不相見」三個字也頗具深意,讀到後面就會明白。第一次流淚,是悲哀。因為作者懷著沉重的心情,從北京趕到徐州跟父親一起奔喪,見到那「滿院狼藉的東西」,觸目傷懷,才不禁潸然淚下。一般而論,人若處在貧困潦倒和無可奈何之中,往往寄幻想於外力的恩賜,希望化險為夷,又重新踏上坦途。父親被生活所逼迫,故懷著「天無絕人之路」的僥幸心理,要到南京去找差事。實際上,由於帝國主義的瘋狂掠奪,封建主義的殘酷壓迫,又加上軍閥的連年混戰,使得廣大人民在死亡線上掙扎。在餓殍盈野、難民雲集的時勢下要想找個差事,比登天還難!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先交代了這次分別時的家庭境況:祖母去世,父親失業,變賣典質還舊債,又借新債辦喪事,在這禍不單行的日子裡,父親出外謀事,兒子離家讀書,真是一次悲傷的離別。這些交代講明了這次父子分別的背景,為寫「背影」,渲染了悲涼哀愁的氣氛。對深化主題起到了成功的鋪墊作用。在文中這樣的鋪墊還很多。如描繪父親為兒子買橘子的背影之前,先寫父親親自送兒子到車站,照看行李、揀定座位、囑托茶房,寫這些細心照料為下文具體描繪「背影」作了鋪墊。南京「勾留」不是本文所要敘寫的主要內容,況且作者本也無心「遊逛」,因此只一筆帶過。到了浦口車站,父親忙著為「我」照看行李,又為「我」雇請腳夫,還親自送「我」上車,並揀定一張座位。已經照顧得如此細微周詳,父親還有點牽腸掛肚,於是又不厭其煩地向「我」囑咐一大堆像叮囑從來未出過遠門的稚童那樣的話語,以致「我心裡暗笑他的迂」,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啊!作者如此細針密線地描繪父親的行動、語言、性格,突出了父親對「我」的體貼和關懷,把一個慈父的形象真真切切地樹立起來了對父親愛子的至情,「我」當時竟未能領悟到,以為都是平凡瑣事,「總覺他說話不大漂亮」,「心裡暗笑他的迂」。現在省悟到父親待自己的許多好處,這才自責「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自責,說明真正理解了父親的愛。表現一種恨自己未能體會父親的深情的內疚之父親已經送我上車,什麼都關照到了,我也勸父親「你走吧」,父親又有要事,但還要去買幾個橘子,父親就是這樣疼愛兒子。買橘子為什麼感人?因為父親穿行鐵道爬上爬下相當費勁。行文至此,在平實中又見曲折,把文章推向抒情的高潮。「我」的第一「看」,從看中擔心父親的艱難,是預示著下一步的「看」。「月台的柵欄外有幾個賣東西的」,「我」邊看邊想:走到月台,須穿過鐵道,須跳下爬上,父親是個胖子,自然費事。這樣,既為情節發展埋下伏筆,又交代人物活動的環境,以便烘托其困難辛苦。父親買桔子為什麼費勁?作者先作了交代。句句都是必不可少的。為什麼一定要穿過鐵道?因為賣東西的是在那邊月台的柵欄外。為什麼穿過鐵道費事?一則「須跳下去又爬上去」,二則父親是一個胖子。重點描寫,細致刻畫。寫看見的父親的服裝,勾畫了一個大體的外貌。語句不多,但飽含深情,因為只有在這個時候,在這父子即將遠別的特定情境下,父親那熟悉的穿戴,才那樣引起作者的注目;他那勞碌奔波的背影,才那樣感人至深,給作者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我」的第三「看」,是飽含著熱淚,熱淚欲滴和熱淚下落的「看」。「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眼淚很快地流下來了」。這是淚眼模糊中的背影,這是愛子敬父感情升化的背影。這里,對前面具體觀察作了簡要概括,是儲積力量帶有深厚感情的落筆點題。這里,用視覺中的背影和觸動中的淚下,表現我的心理活動,以此烘托父親買桔行為的特殊效果。第二次流淚,因為感動。父親的形象最為感人的地方,表現在他老態蹣跚地為「我」來回買橘子,那真摯而灼熱的感情達到了最高點。人非木石,作者怎能不為之流淚?這個背影寫得所以感人,還因為作者寫出了自己的感情。作者當時是20歲的人了,上文又幾次寫到自己對父親的行事不以為然的心理,而現在「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正是因為這背影太感人了。這種父子間的感情是十分動人的。用親子的感情最能有力的烘托父親的愛。這一筆特別富有強烈的感染力。當時作者想到的一定很多,但是一概不寫,只用眼淚烘托這感人的背影。「怕」:怕父親見了傷心;怕別人見了呢?難為情吧。在寫父親返回時,對於過鐵道、爬月台的情景不再詳述,代之以父親「散放」、「抱起」橘子的動作,來表現上下月台的過程,父親抱著朱紅的橘子往回走,「過鐵道時,他先將橘子散放在地下,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他把橘子放下又抱起,一點也不怕麻煩。這樣寫使文章富於變化,避免了重復。用「抱起」和「散放」,還表明所買橘子之多。他走到車上,「將橘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於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裡很輕松似的。」父親用幾番辛苦買來的橘子,連一個也不品嘗,全部留給兒子受用,並因此感到很輕松。在父親的心目中,兒子就是一切了!這里,慈父愛子的至情,被揭示得淋漓盡致。這「衣上的泥土」又補充了前面爬上爬下時的形象。這種輕松的心情正是一種愛心,這一句又道出了為什麼父親不肯讓我去偏要自己去的道理:越是盡到做父親的責任,心裡越是感覺踏實滿足。同時,作者不是通過對話而是通過動作刻畫人物心理、感情,表現父親雖說心情沉重,但因為怕兒子難過,只得強抑離愁,「撲撲衣上的泥土」故意顯出「心裡很輕松似的」。最後的告別主要用語言描寫,寫直到分手時,父親又對兒子叮囑:「我走了;到那邊來信!」最後又幾步一回頭,囑咐我:「進去吧,里邊沒人。」這時還一直為兒子在旅途上的安全而分心。叮嚀的話語,雖朴朴實實,但感情深沉。「混入」,准確,因為車站來來往往的人很多。這樣一位至情至善、愛子如命的父親,當他的背影消失在來來往往的人群里的時候,作者當然潸然淚下了。末了再提背影,對父親已有了深切的理解,這回的分別就感到特別的憐惜、悵惘、依戀,以「我的眼淚又來了」結束這一段,更增添了背影的感人力量。淡淡的哀愁,此處可見一斑。少年,即現在說的「青年」。父親外出謀生,東奔西走,結果家中光景還是「一日不如一日」,「老境卻如此頹唐!」據作者在《笑的歷史》一文中說:當時家裡負債累累,「連利錢也不能夠按期付了,大家便都不肯借了;而且都來討利錢、討本錢了」。由此可以看到當時在中外反動派壓榨下的小有產者雖屢經掙扎仍不免破產的可悲境遇。「但最近兩年的不見,他終於忘卻我的不好。只是惦記著我,惦記著我的兒子。」這幾句照應開頭,父子倆雖相隔千山萬水,但心有靈犀一點通。特別是父親,不僅惦記著兒子,而且還惦記著孫子。讀到這里,我們才了解父親百般愛「我」的全部用意。近兩年來父親之愛「我」,除了人的本性之外,社會給他無情的壓力和磨難,也是一個極重要的因素。父親在貧窮拮據之中,回顧自己一生的坎坷歷程,原來尚能「獨立支持」的小康之家,隨著時間的流逝,竟「一日不如一日」以至破產了,這是一部活生生的教科書呀!痛定思痛,既不敢回首往事,又不敢瞻望前途。希望在哪裡?光明在哪裡?飽嘗人生痛苦與目睹世態炎涼的父親,只得靠兒孫們出人頭地,寄殷切希望於未來了。兒子第三次落淚,是傷心之淚。以在晶瑩的淚光中再現的父親的「背影」結篇,與文章開頭回環呼應,進一步突出父親的「背影」給「我」留下的深刻印象,表達了作者對年邁的父親無限思念的感情,寫得凄切動人。收束全文,餘音如縷,情長綿綿。很平淡,甚至過於拙樸,但細細品味,卻感到質朴中含著真情,其中蘊含著一股感人的力量。朱德熙先生說朱自清的散文,「於平淡中見神奇」,我們從《背影》的描寫中可以得見。白描的核心就是「真」;實際上,真也正是朱自清散文藝術的本質特點。現在分析散文,常常分析它的意境,這是不錯的。但對《背影》卻不能如此分析。在一九四七年,當《文藝知識》的編者向朱自清提出這個問題時,他回答說:我寫《背影》,就因為文中所引的父親的來信里的那句話。當時讀了父親的信,真的淚如泉涌。我父親待我的許多好處,特別是《背影》里所敘的那一回,想起來跟在眼前一般無二。我這篇文只是寫實,似乎說不到意境上去。(《文藝知識》連叢,第一集之三)作者這幾句話,不僅告訴了我們《背影》寫作的契機,而且說明這篇散文是完全寫實的,說不到意境上去。以白描的文字,表現作者的真情實感,是本文取得成功的原因。朱自清對父親的愛,對父親的懷念和感激,都在具體的敘述和描寫中表現出來。這感情真摯、強烈,又表現得恰到好處,父子間的至情被作者記寫得那麼動人,激發起讀者的共鳴,這怕是《背影》長久不被忘記的原因。我們分析《背影》,用不著去探求它的意境之類,抓住內容的真實和感情的真切,就能深入了解本文的好處。一個「真」字,是把握全篇的一把鑰匙《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文章不長,寫得很平朴,卻以情動人,感人至深。 作品記敘的是多年前父親在浦口車站送他乘火車北上念書的情景,刻畫了父親為兒子買橘子時的背影,表現了父愛子、子憐父的深切感情。只一千多字。一共有六個自然段,前兩個自然段主要為背影的出現作烘托和鋪墊,交代背影出現的特定背景:屢遭變故,家境慘淡。第三、四、五自然段主要寫送行的過程,其中第五自然段詳寫,集中寫了父親送行時的背影。最後一段寫兒子對父親的深切思念,引述父親的來信,加深主題。 綜觀全文,文章寫得非常平朴,但時時處處流露著一種動人的情感:父子間深厚的感情,父親對兒子無微不至的關愛和兒子對父親的百般懷念和無限的感激。 散文是作者靈感的物化,是作者情感涌溢、思維靈動之際的產物。作者對父親的關愛非常感激,情抑於中,訴之於筆,外化的便是這充滿感情的文章。 文章以情動人,父子深厚的感情洋溢於紙上,然而像「關心」「愛護」「感激」這一類的抽象現成的字眼,文章中卻一個也沒有用,更沒有什麼華麗的詞藻。文章只是用不加粉飾裝點的平常話語,用平朴,真率來打動讀者。 文章寫父親的背影,便是不加形容和修飾,用質朴的文字,把當時的情景如實地記寫出來,給讀者以身臨目擊之感。 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幹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我再向他看時,他已抱了朱紅的桔子望回走了。過鐵道時,他先將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 作者用平朴的文字描寫了父親去給我買橘子時的情景,他寫了父親怎樣走去,怎樣探身下去,怎樣爬上月台,攀上爬下,這些都是如實的描寫,洗盡鉛華,保寸本色,至真至朴,細細道來,將人、事、情、感,原態原貌地呈現於讀者的面前,讓人感同身受。 《背影》 以情動人,感動了無數的讀者。我想這除了因為作者用了平朴的語言寫出了真實的情感外,還在於文章里頭蘊涵著一種「淡淡的哀愁」,而這種哀愁是時世給作者的影響。作者的心情是哀愁的,這種哀愁也加深了讀者對父子情深的理解。 文章一開頭就定下了「哀愁」的基調,「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家中的光景很是慘淡」。這對作者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那個時候作者的家庭景況是悲涼,作者的心情是哀愁。就是在這樣的背景里,父親為作者送行,而其時年老的父親還要去找工作,作者在這里看到了父親的背影。作者在描寫這個背影的時候,不僅融人了對父親的深深感激之情,也融人了一種辛酸和悲涼的情緒,正是再一種情緒加深了讀者對父子情深的體驗,引起讀者的同情和共鳴。 用平朴的語言去描寫,將時世之感打並人真情,這正是《背影》成功之處 父親在文中說過的幾句話: (1)、「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父親這是做什麼?(這是在寬慰兒子)這時最悲痛的人是誰?(是父親)為什麼寬慰兒子?(怕家庭的變故會影響兒子的學業)父親表面上比較想得開,這是為了寬慰兒子,實際上他把悲痛壓在了心底,不讓兒子看到,這是一個多麼善良的父親啊! (2)、「不要緊,他們去不好!」父親為什麼這樣說?(父親擔心茶房照顧不周,還是自己去放心,) (3)、「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父親為何買橘子?(擔心兒子路上口渴。)這個父親對兒子是多麼得體貼入微啊! (4)、「我走了,到那邊來信。」這句話說明了什麼?(說明父親擔心兒子是否順利地到達北京。) (5)、「進去吧,里頭沒人。」這句話的言外之意是什麼?(父親擔心行李的安全。)真是「兒行千里父擔憂啊 !」 這五句話沒有華麗的辭藻,語言朴實,但一言一語都充滿了父親對兒子的關心體貼之情,誰說父愛不細膩,誰說父愛不偉大,這就是偉大的父愛! 第六段中有「蹣跚」「探」「攀」「縮」等動詞都表現了父親爬月台時的艱難,這幾個動詞用得非常之細膩。 本文四次寫道父親的背影,分別在第1、6、7段,它們的作用分別是:1.點題,引發回憶2.父親買橘子時的背影,通過一系列的動作,突出父親買橘子的艱難。3.父親離開是時背影,讓「我」感動。4.回憶父親的背影,抒發「我」對父親的思念之情。 第5、6段用小標題來表示:第5段:(1)從「我」的角度來看:暗笑父迂(2)從父親的的角度來看:細心照料第6段:(1)買橘送別(父親的角度)(2)感動流淚(「我」的角
Ⅵ 朱自清的背影成為經典的五個條件
1 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
這一句表達對父親的思念,為全文定下感情基調,又提示全文內容核心,突出背影,使讀者產生懸念。
2.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禍不單行的日子。
這一句點出事情起因,把背影置於大不幸的家庭背景中,籠罩在哀傷的氛圍之中。
3 他走了幾步,回頭看見我,說:『進去吧,里邊沒人。」
表現父親對「我」的憐惜、體貼、關照。
4、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
父親已經把兒子送上車,已經關照得無微不至,兒子也勸父親可以走了,而父親還覺得沒有盡夠心意,看見站上有賣橘子的,便要去給兒子買橘子。過鐵道不容易,父親也看在眼裡,自己費點事,能讓兒子受用,他是心甘情願的。他還生怕兒子跟著出來,忘了行李。父親的關懷真是無微不至。
5、進去吧,里邊沒人。
父親走了幾步就回頭,可見心裡還是惦記著兒子,依依不捨。他又想到兒子所帶的行李一刻也不能疏忽,叫兒子小心,什麼都為兒子著想。
Ⅶ 要高仿朱自清的散文《背影》 可以有什麼事物來替換背影來寫
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禍不單行的日子。我從北京到徐州打算跟著父親奔喪回家。到徐州見著父親,看見滿院狼藉的東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淚。父親說:「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
回家變賣典質,父親還了虧空;又借錢辦了喪事。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慘淡,一半因為喪事,一半因為父親賦閑。喪事完畢,父親要到南京謀事,我也要回北京念書,我們便同行。
到南京時,有朋友約去遊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須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車北去。父親因為事忙,本已說定不送我,叫旅館里一個熟識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囑咐茶房,甚是仔細。但他終於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頗躊躇了一會。其實我那年已二十歲,北京已來往過兩三次,是沒有什麼要緊的了。他躊躇了一會,終於決定還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勸他不必去;他只說:「不要緊,他們去不好!」
我們過了江,進了車站。我買票,他忙著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腳夫行些小費才可過去。他便又忙著和他們講價錢。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總覺他說話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終於講定了價錢;就送我上車。他給我揀定了靠車門的一張椅子;我將他給我做的紫毛大衣鋪好座位。他囑我路上小心,夜裡要警醒些,不要受涼。又囑托茶房好好照應我。我心裡暗笑他的迂;他們只認得錢,托他們只是白托!而且我這樣大年紀的人,難道還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我說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車外看了看說:「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我看那邊月台的柵欄外有幾個賣東西的等著顧客。走到那邊月台,須穿過鐵道,須跳下去又爬上去。父親是一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我本來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讓他去。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幹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我再向外看時,他已抱了朱紅的桔子往回走了。過鐵道時,他先將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他和我走到車上,將桔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於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裡很輕松似的。過一會兒說:「我走了,到那邊來信!」我望著他走出去。他走了幾步,回過頭看見我,說:「進去吧,里邊沒人。」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里,再找不著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
近幾年來,父親和我都是東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謀生,獨立支持,做了許多大事。哪知老境卻如此頹唐!他觸目傷懷,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於中,自然要發之於外;家庭瑣屑便往往觸他之怒。他待我漸漸不同往日。但最近兩年不見,他終於忘卻我的不好,只是惦記著我,惦記著我的兒子。我北來後,他寫了一信給我,信中說道:「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厲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我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
欣賞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與《悼亡婦》,被稱為「天地間第一等至情文學」。 他能夠在淡淡的筆墨中,流露出一股深情,沒有半點矯柔造作,而有動人心弦的力量,特別是《背影》,表達了作者對其父朱鴻鈞的深情和絲絲的懷念,深深感動著每一位讀者,並長期以來,一直作為現代經典散文被收錄在中學、大學語文課本中。
但是,近來,有些人在網上對先生的這篇美文大加指責,並斥之為病態文學,叫囂應當把斯文從中學、大學的語文課本中裁掉等等。看罷這些人在網上發布的文字,我心中不免有些凄惶,也有幾番哀嘆,眼前也不由得浮現出一群赤膊叉腰,張口唾沫四濺,閉嘴白沫滿唇,翹足延頸,當街謾罵的潑婦形象來。如果按照這些人的說法去衡量,中國五千年來的璀璨文化藝術幾乎無不是病態的文化藝術,都入不了他們的法眼了。而他們自己卻又拿不出一篇,或者一件,他們自己的非病態的作品來供人們一飽眼福,這又是為什麼呢?於是,我不僅聯想起魯迅先生「戰士戰死了的時候,蒼蠅們所首先發見的是他的缺點和傷痕,嘬著,營營地叫著,以為得意,以為比死了的戰士更英雄」(《戰士和蒼蠅》)的話來,並以此饋贈那些當街叫囂的潑婦們。
一、寫作背景:
《背影》一文,寫於一九二五年。斯文乃追憶其八年前的一件往事。講述作者在北京大學哲學繫念書期間,得知祖母去世後,從北京趕到徐州與父親一道回揚州老家奔喪。辦完喪事後,其父到南京找工作,而作者則回北京念書,父子倆在今南京市浦口區惜別的情景。此文後來收在了開明書店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中。它是自清先生早期一篇極為有名的文章,也是現代文學史上的散文傑作。作者僅以一千五百字描寫了一個生活片斷,卻能感人至深,膾炙人口,自清先生的寫作技巧,焉不敬服人哉!
二、思想主題:
通過對父親在車站給兒子送行情景的描述,表現了父親對兒子無微不至的熱愛和兒子對父親百般的懷念。
本文作於1925年,寫的是1917年作者在北大讀書時的一段經歷。而在這一時期,中國的社會狀況是:軍閥割據,帝國主義勢力明爭暗鬥,知識分子朝不保夕,廣大勞動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作者當時雖未站到革命立場,投入反帝反封的斗爭中,但作為一名正直、善良、敦厚的知識分子,必然會感到社會的壓抑,產生一種落寞凄涼的情緒。作者以自己的家庭為例,講述了其家庭因社會的黑暗而日趨窘迫,「光景很是慘淡」,「一日不如一日」,作者的父親,先是「賦閑」,後為了找差事而「東奔西走」,乃至老境「頹唐」。這些都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知識分子奔波勞碌,前途渺茫,謀事艱難,境遇凄慘的現實。在他們心頭籠罩一層不散的愁雲,如同文章所表現的灰暗的基調。在這一背景下,作者寫出了真摯、深沉,感人至深的父子之愛,不僅是符合我們民族倫理道德的一種傳統的純真而高尚的感情,而且父子互相體貼,特別是父親在融匯了辛酸與悲涼情緒的父子之愛中,含有在厄運面前的掙扎和對人情淡薄的舊世道的抗爭。雖然這只是怨而不怒式的反抗,但也會引起人們的同情、嘆惋乃至強烈的共鳴。
三、文章分析
《背影》是記實散文。它描述了在家庭遭受變故的情況下,父親送別遠行兒子的經過。通過樸素真切的語言,表現了父親的一片愛子之心和兒子對父親的感念之情。它是中國現代散文史上的名篇。作者曾說:「我寫《背影》,就因為文中所引的父親的來信里的那句話。當時讀了父親的信,真的淚如泉涌。我父親待我的許多好處,特別是《背影》里所敘的那一回,想起來跟在眼前一般無二。我這篇文只是寫實……」這話道出了《背影》的寫作緣由、描寫重點和寫作特點等,可以作為理解文章的鑰匙。
全文分成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即第一自然段。乃開篇點題。思念父親,最不能忘懷的是他的「背影」。
第二部分:即從「那年冬天」至「我的眼淚又來了」。以回憶往事,追述在車站與父親離別的情景,表現父親愛子的真摯感情。
然此部分又分三層:
第一層:從「那年冬天」到「我們便同行」。旨在為寫「背影」渲染悲涼的氣氛。其主要交代此次父子分別時的家庭情況。
第二層:自「從到南京時」到「……太聰明了」。寫父親送行前的細心關照,為寫「背影」作鋪墊。
第三層:始於「我說道」止於「……又來了」。描寫父親爬過鐵道去買橘子的「背影」,抒發真摯的感情。
3.第三部分:即最後一自然段。寫別後對父親的思念。以在淚光中再現「背影」作結,直接抒發深切懷念之情。
三、藝術分析
《背影》記事頗簡單,一個丟了差使的小吏送子北上讀書,在火車站送別。在軍閥統治的舊中國,這種事是極平常的事,在那黑暗的社會里,即使這種小康之家,也經不起天災人禍的打擊。文章記述了作者家庭的不幸和當時的灰暗世態,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這種社會雖早已不存在了,但其記述的情景,對我們來說依然有著歷史的認識作用。
其寫作特點:本文通過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徵——「背影」的命題以立意,組織材料,在敘事中抒發父子深情。
「背影」在文中反復出現四次,然每次的情況都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則是一脈相承。第一次,在文章開頭,旨在開篇點題「背影」。營造出一種濃厚的感情氣氛,以籠罩全文。第二次,在車站送別的場面中,作者對父親的「背影」作了具體的描繪,此為寫作重點。父親胖胖的身軀,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艱難,蹣跚的爬過鐵道為兒子買橘子。這個鏡頭表現了父親愛兒子的深厚感情,使兒子感動得熱淚盈眶。第三次,父親和兒子告別後,兒子眼望著父親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離情別緒,又催人淚下。第四次,在文章結尾,兒子讀著父親的來信,在淚光中再次浮現了父親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與文章開頭呼應。
本文把父子之間的真摯感情表現得淋漓盡致,然又不同於一般作品去描寫人物肖像、神情、音容笑貌等,而是抓住人物形象的一個特徵「背影」,不惜筆墨作具體細致的刻畫。作者這樣處理,主要同作者的家境和心境有著密切的關系。因為,一、父親老境「頹唐」,飽經憂患,半生潦倒;二、父親在家境慘淡、祖母逝世、奔走謀職之時,還不辭辛苦,不怕麻煩送兒子上北京,還艱難的爬過鐵道為兒子買橘子,而且反復叮嚀一路小心。三、當時父親的心境不好,兒子的心境也不好。因此,作者抓住父親這樣一個「背影」集中描繪,抒發特定環境下的思想感情,自然取得強烈的藝術效果。也正因為作品寫的是特定的家境、心境、慈父孝子之間相愛相憐,字里行間有淡淡的哀愁,顯得更加真摯動人。
Ⅷ 朱自清 背影
第一課時
一、課文導入:1、欣賞歌曲《父親母親》2、談話引入:
有一首歌謠這么唱: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塊寶;世上只有媽媽好,沒媽的孩子像棵草……的確,從小到大,母親給了我們無微不至的關懷,母愛,是我們生命里最和煦的春風。其實,陪伴我們一生、如陽光一樣照亮了我們生命的愛,不僅僅來自母親,還來自我們的父親。父親,給予我們的是一種深沉厚重的愛,這就是父愛。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篇歌頌父愛的著名篇章——《背影》。它的作者是著名愛國學者朱自清。
二、作者介紹。關於朱自清先生,我們了解些什麼呢?(學生談談朱自清先生的故事作品等)
教師簡介朱自清,同時出示幻燈片。
三、檢查預習:幻燈片出示字詞練習。
三、播放Flash范讀,幻燈片出示思考題:1、課文主要敘述了什麼事情?2、課文中令你最為感動的是什麼? 3、全文有幾次提到「背影」?請將它們找出來並完成下列表格。4、全文有幾次提到「我」流淚?請將它們找出來並完成下列表格。
四、分小組朗讀課文,討論完成上述表格。
1、小組朗讀課文,討論填表。 2、師生交流。
關於表格一:全文共有四次提到「背影」。
四次描寫「背影」,首尾兩次是虛寫,中間兩次是實寫。文章著重描寫的是第三次。
教師小結:明確本文線索及其作用:從剛才討論可以看出,「背影」是貫穿全文始終的線索:開頭設疑——點出背影,望父買橘——刻畫背影,父子分手——惜別背影,結尾思念——再現背影,這樣就以「背影」為線索把各部分內容組織起來,表達了作者的感情,同時反復照應了標題。
關於表格二:全文共有四次提到「我」流淚。那麼,「我」流淚是因為什麼原因呢?
一般來說,可以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 ①對父親的感激:父親不顧年事已高、行動不便,為「我」穿鐵道、爬月台買橘子; ②對父親的理解:父親不放心茶房,親往為「我」送行,干叮嚀萬囑咐,不厭其煩,表現出中老年人的「迂」,這都是對兒子的憐愛之情,不是他人所能比的; ③對父親艱難生活的同情:買橘子時的瞞跚艱難,一下子引發「我」的聯想,家庭生活的重壓何時才能解除,父親的這種艱難還得延續支撐; ④對父親未來生活的憂慮:父親漸顯老態,但還得繼續生存掙扎以維持自己及其家人的生計,今後他又怎樣生活,從身體到心理的逐漸變化,做兒子的又能幫助多少呢? ⑤對自己誤解乃至責怪父親的深深懺悔:對父親特殊時刻所表現出的照顧關心,不僅不領情,反而有所埋怨和嫌棄,但當為自己艱難買橘的過程特別是「背影」映現,自己終於內疚、愧悔,無聲的譴責,藉助有形的「淚水」表現了出來。
教師簡單小結課文,理清課文脈絡。
五、學生再讀課文,感受文中的父子情深。
第二課時
一、復習檢查: 1、課文內容回顧2、指定同學朗讀經典片段3、教師范讀精彩片段。
二、導入新課內容:魯迅先生說過:「要極儉省地畫出一個人的特點,最好是畫他的眼睛」。可朱自清先生卻另闢蹊徑,以飽含深情的筆墨描寫了父親的背影,同樣取得了感人的藝術效果。那麼,作者所描寫的背影是在什麼境況下的一個背影呢?它為什麼能那樣感人呢?讓我們繼續來研讀課文。
三、課文分析: 1、出示本課時學習任務目標。2、突破重點: 作者是如何刻畫父親的「背影」的?
我們已經知道了全文共有四次提到了「背影」,那麼文章開頭所說的「最不能忘記」的「背影」是指哪一次?
第6小節中所寫的父親穿鐵道、爬月台,為「我」買橘子時的背影。這也是作者描寫得最詳細的一次「背影」。
這次「背影」為何會給「我」留下最難忘的印象?它表達了怎樣的感情?讓我們來看一看作者是怎樣具體描寫的。
2、請一學生用飽含感情的語氣讀第三次提到「背影」的句段。
3、學生討論明確上述問題答案。
4、交流-小結:作者從穿著、行動兩方面對父親的背影進行具體描寫。寫穿著,照應了前文所述的慘淡家境,也與父親為我做的紫毛大衣形成對比;寫行動,選用了「探」、「攀」、「縮」、「傾」等動詞和「蹣跚」、「慢慢」、「努力」等形容詞,抓住了父親年事已高、行動諸多不便等特徵,集中反映了父親深摯的愛子之情。所以這個「背影」給「我」留下了最難忘的印象,這「背影」中凝聚了父親對兒子深摯的愛,也寄託了兒子對父親深切的感激與懷念之情。
3、體悟作者平實中見真情的語言風格。
作者善於在敘事和描寫中抓住最能表現人物內心世界的語言或動作,用平易朴實的語言去表達人物的真情實感。文章中還有很多處體現了這樣的特色,請同學們自己找一找,體會一下。如:
(1)父親說:「事已至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
(作為全家頂樑柱的父親,在祖母去世和丟了差使的逆境中,心情無疑是沉重、難過的,但是在兒子面前,父親不僅不把自己沉重、難過的心情外露,而且還反過來安慰兒子,更可見父親的體貼。)
(2)「他頗躊躇了一會」、「他躊躇了一會,終於決定還是自己送我去。」
(父親的「不放心」正體現了對兒子的關心愛護。)
(3)父親「忙著」照看行李,「忙著」講價錢;終於「講定」了價錢,為「我」「揀定」了座位;「囑」「我」小心,又「囑托」茶房照應「我」。表現了父親不辭辛苦、不厭其煩、事事都要替兒子安排好的心情(無微不至的關心);而「我」當時只覺得父親「說話不漂亮」,心裡還「暗笑他的迂」,「我」當時的不理解恰恰從側面反襯出父親深摯的愛子之情。
(4)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
(「我」理解了父親的愛,對父親產生疼惜之情。)
(5)橘子買回來後,父親「撲撲身上的泥土,心裡很輕松似的」,這種輕松的心情正是一種愛心:越是盡到做父親的責任,心裡越是感到踏實滿足。
(6)臨別時,父親說的話雖然很簡單、朴實,但裡麵包含著憐惜、體貼、依依不捨的深情。
(7)「他觸目傷懷,自然……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背影」
(兩個「自然」表現了「我」對父親更深的理解,淚光中的背影已不單單是父親往日背影的再現,其中還包含著老境頹唐、每況愈下而又愛子心切的老年父親的影子,寄託著作者對父親更為深切的疼惜、懷念之情。)
4、疑點探究。
①、請同學們再思考一下,文章的第二、三小節交代了朱自清當時的家庭狀況,這段敘述是否屬多餘筆墨?
家中「禍不單行」,遭受不幸的變故,家境衰敗,這慘淡的環境、悲涼的氣氛,與下文父親送別時對兒子的滿腔摯愛形成對照。在這種特定背景、環境下的父親的「背影」,不同於隨處可見的普通的背影,更充滿感情、飽含深意,更顯示出父愛的崇高。(這一段正體現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點,看似偏離話題,實則緊扣中心。)
②、以「背影」為題的作用。(課題能否改為「浦口惜別」?)
以「背影」為題含蓄雋永,「背影」既是人物形象的素描,又是人物精神的寫照,是貫穿全文的主線,是作者感情的觸發點和凝結點。
5、拓展延伸、創新思維訓練。
A、有人曾說:「10歲時,我們仰慕父親;20歲時,我們鄙棄父親;40歲時,我們敬重父親。」其實,父親仍是那個父親,但不同年齡的我們卻會有不同的感情。十六七歲的你對父親的情感是怎樣的,請列舉一例,說說自己與父親的情感。
B、熱點爭鳴。以下兩個論題自由選擇一個,結成小組進行討論,形成自己的觀點。
①、由於多數學生反對,2003年9月曾傳聞朱自清先生的名篇《背影》落選鄂教版語文教材。其理由為:《背影》中「父親不遵守交通規則,隨意翻越鐵路線」和「父親形象不夠瀟灑」,故將《背影》逐出中學語文新教材。對此你有何看法?
②、台灣著名詩人餘光中先生認為:「《背影》短短千把字的小品里,作者便流了四次眼淚,也未免太多了一點。 時至今日,一個二十歲的大男孩是不是還要父親這么照顧,而面臨離別,是不是會這么容易流淚,我很懷疑。 今日的少年應該多讀一點堅毅豪壯的作品。」對此你有何看法?
6、擴充閱讀:三毛的同名作品《背影》。
四、課文總結
1、分段:
(一)§1寫對父親的思念,從「不相見」到「不能忘」,引出對「背影」的回憶。
(二)§2—6回憶父子二人由徐州相見到浦口告別的經過,描寫父親穿鐵道、買橘子的背影,表現父親對兒子的深摯感情。
1、簡述回家奔喪的經過,交代這次父子分別時的家庭境況。
2、寫車站送別時父親對兒子的關心和愛護。
3、描寫父親穿鐵道、買橘子的「背影」,表現父子間深摯的感情。
(三)§7寫「我」別後對父親的思念,通過接讀來信、回憶「背影」,再次點題,照應前文。
2、主題:本文以「背影」為線索,通過描寫父親在車站送別兒子的情景,表現了父親愛護兒子的深摯感情,抒發了作者對父親的懷念之情。
3、寫作特色
(1)抓住人物在特定環境下的特徵—「背影」命題立意,並以「背影」為線索組織材料。
這個背影,是一個不同尋常的背影,實際在一個特殊環境下活動著的背影,是在祖母去世、父親失業、家境衰敗的情況下,在浦口車站送別時,父親穿鐵道、爬月台,為兒子買橘子時的背影。它既是父親形象的素描,又是他愛子精神的寫照:父親肥胖而吃力的「形」,慈愛和迂執、艱難和努力、困頓和掙扎、老境頹唐、心情憂傷的「神」,都表現在這個背影上。同時這個背影也成為作者感情的觸發點和凝聚點,父親對兒子深摯的愛,兒子對父親的理解、聯系和懷念,全都融化在這個背影里了。
(2)在敘事和描寫中進行抒情。(「我」的感情變化也是伏筆)
(3)圍繞中心剪裁,詳略得當。
4、這篇語言質朴、意蘊雋永、洋溢著濃濃的父子深情的文章深得人們喜愛,還被改編成了一首抒情歌曲。現在請同學們欣賞這首歌。
五、布置作業
1、學了這篇課文之後,同學們有什麼感受呢?
2、感受有二:a、我們知道:好文章並不一定需要華麗的語言,只要你平常善於觀察,善於體會,就一定會寫出好文章來。B、寫人,並不一定要寫人物的全貌,完全可以抓住人物身上一部分,比如人物的手、眼睛等等最能體現人物特色的部分來細致刻劃。
3、作業:學了這篇課文後,請同學們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選取熟悉的一個人,抓住人物身上最有特色的部分,寫一篇表現人物特點、歌頌生活中的真情的作文。
回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