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古典 » 如何讀經典文獻
擴展閱讀
帶角歌詞是什麼 2025-01-25 03:44:08

如何讀經典文獻

發布時間: 2022-05-06 10:08:10

Ⅰ 如何高效閱讀文獻

閱讀文獻應該是一個由點到面再到點的過程.選取當下研究中的一個熱點話題,檢索較全的文獻.知道目前對這個問題的共同看法和分歧.然後,擴展開,逐步擴展自己的視野,構建個人的專業知識結構和看法.有了一定的知識基礎以後,對於繁雜的文獻,要有個人的判斷.追蹤某個專題、某個專家的研究進展,比較對於同一專題的論點的發展,掌握其新的方法或新結論,或注意作者觀點的改變.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工作進展,逐步仔細閱讀新作.閱讀文獻時,先閱讀摘要、引言的最後部分、結論,因為這幾部分都是作者大致介紹自己研究目的,研究內容以及研究得出的結論,在最後結論部分有些也是和摘要中的字句是重合的.這幾部分一般都比較短,花的時間也很短,但可以對整篇文章有一個清晰的輪廓,為自己進一步讀正文打下基礎,哪些應該重點讀,哪些應該了解,自己心中有數!如果文章提到的結論,我已經很清楚就不必再讀下去了,若對其結論有疑問就要繼續讀它的分析與討論這部分,這是一篇文章的重點和難點,一般應藉助實驗結果中的圖表來幫助理解(註:看那些圖和表格,圖和表是文章最最精華的地方,圖表能看懂,文章就差不多了.不能看懂圖片的話,就再回過頭來看文章中與圖片對應的文字和說明).自己先把圖表看清楚,想想該怎麼分析,然後再去看作者的分析與討論,相信會更容易理解.一般來說,一篇文章中的實驗材料與方法這部分是沒有必要看的(註:一般只需大體上了解作者採用的何種實驗方法,以及作者所具備的實驗條件,除非你也想採用類似的方法),我們主要充分利用這部分得出的圖表來幫助我們理解後面的分析與討論那部分即可.
在對文章有了整體的把握之後,如果覺得該論文確實有價值,就返回去通篇精讀.讀論文時要牢記一個問題,「我應該如何利用該論文?」「真的像作者宣稱的那樣么?」「如果……會發生什麼?」.理解論文得到了什麼結論並不等同於理解了該論文.理解論文,就要了解論文的目的,作者所作的選擇(很多都是隱含的),假設和形式化是否可行,論文指出了怎樣的方向,論文所涉及領域都有哪些問題,作者的研究中持續出現的難點模式是什麼,論文所表達的策略觀點是什麼,諸如此類.
另外,我覺得在閱讀文獻的過程中還應注意養成下列習慣:
1、做好標記與記錄: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對於文章中提到的一些有用信息一定要記錄到自己的文檔,一方面便於溫故知新,一方面可以作為日後寫作的素材.
2、注重總結:讀完一篇文獻後,要寫一個小總結.把該篇文章的主要內容、難點、創新點等用簡短的話描述出來,然後把文章中採用的實驗方法、手段以及最後的得到的結果也分析一下,用自己的話總結,最後把自己的想法,以及值得自己借鑒地方,存在的問題總結出來,那麼這篇文章才算真正意義上的讀懂了.做這些工作有很大的好處,一是提升自己的總結概括和寫作能力,在經過一段時間的鍛煉後,你就會不知不覺得到提高,另外一個好處是積累,有了這些文字性積累,以後你自己寫文章,寫論文就會很方便的.
4、准備一個小文檔,把一些經常遇到的經典的英語寫作舉行記錄下來,日積月累,那麼你的英文寫作能力就會提高,到時候不至於無從下手,寫的全是漢語式英語.這個必須要長期積累,沒有積累根本就沒有提高,所以自己一定要堅持不懈,細水長流,終成大海.

Ⅱ 科研大牛們怎麼讀文獻

列印文章發送給好友分享按鈕[提要] 我一般是選擇幾個非常經典的文獻,在所有的資料庫都設定跟蹤反饋功能,這樣就可以取長補短,既可以隨時跟蹤,又可以全面分析。回訪的另外一層意思,是對一些比較重要的文獻進行重新閱讀,閱讀文獻和讀小說不同,有時候反復閱讀會有完全不同的新收獲。孫學軍 科研工作離不開大量閱讀文獻,但有時候會遇到時間比較緊,無暇顧及全部文獻的情況,也有時候遇到所關注屬於研究熱點領域文獻數量巨大的情況,沒有辦法全面閱讀文獻,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一、文獻跟蹤 許多資料庫都具有文獻跟蹤功能,例如SCI資料庫和goolge學術都有引用文獻跟蹤,但從文獻的即時性考慮,goolge學術相對比較好,幾乎只要露面就會被隨時跟蹤,但缺點是文獻比較雜,例如博客文獻都可以追蹤到。SCI資料庫比較准確,但許多文獻往往需要等待很長時間才會被收錄,難以全面隨時跟蹤文獻。因此,從經典文獻分析的角度,可以用SCI資料庫,但從最新文獻追蹤的角度,goolge學術更好一些。其他資料庫各有優點缺點,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我一般是選擇幾個非常經典的文獻,在所有的資料庫都設定跟蹤反饋功能,這樣就可以取長補短,既可以隨時跟蹤,又可以全面分析。 二、重點精讀 所謂重點精讀,就是把重要文獻進行全文閱讀,可以反復閱讀,仔細領會,甚至根據參考文獻追蹤閱讀,根本目的是全面了解該領域的進展。對一些重要進展進行深度理解,並在這些閱讀的基礎上,爭取有所總結和提煉,可以根據情況撰寫綜述或評述,也可以根據進展提出一些新的思路和想法,可以發表一些觀點或直接對過去的研究方案進行修改或補充。 一個領域的重點文獻主要有兩類,一類是綜述性文獻,特別是該領域領先團隊領先科學家寫的綜述,一定要好好看,例如關於細胞程序性死亡的綜述,袁鈞瑛、王曉東、韓家淮等頂牛科學家的文章肯定要好好看,另一類是關鍵進展的文獻,這方面的文獻一般是發表在頂級期刊上的論文,相對比較好確定。 三、定期回訪 雖然經過上述兩個手段,基本上可以把重要文獻都能了解,但也有一些好的文獻會被自己忽視,那麼就要經過一個階段進行文獻回訪。就是對這個領域的文獻進行一些全面的檢索和分析,特別是近2年內的文獻。通過比較引用率等,可以初步了解那些文獻是最受同行關注的,這些文獻被關注當然有其道理,往往是比較好的文獻。回訪的另外一層意思,是對一些比較重要的文獻進行重新閱讀,閱讀文獻和讀小說不同,有時候反復閱讀會有完全不同的新收獲。 閱讀文獻應該是科研人員的一種生活習慣,只有多讀文獻才會不斷有新的信息,在當前信息大爆炸時代,我們一方面得宜於文獻獲取的便捷,另一方面也會遭受巨量文獻森林的束縛。如果不能分析和吸收,閱讀過量也會有危害,甚至會患上文獻消化不良綜合征,這也是需要克服的。

Ⅲ 如何有效地閱讀經典文獻與著作

咬文嚼字,因為這些經典只有將自己讀進了書裡面,才能夠了解到書裡面的內涵,才叫真正的閱讀經典文獻和著作,因為這些書都是經典。

Ⅳ 如何選擇和閱讀研究文獻

根據所寫論文確定文獻關鍵詞,選擇好文獻書目
對於與主題關系緊密的書詳讀,其餘略讀瀏覽
具體到一本書,可以先讀前言後記,了解成書背景與主要內容,再瀏覽目錄,選擇重點章節詳細閱讀,做好筆記,以備查用,必要時,反復閱讀重要且難懂的內容
綜述是對某一方面的專題搜集大量情報資料後經綜合分析而寫成的一種學術論文, 它是科學文獻的一種。
文獻綜述是反映當前某一領域中某分支學科或重要專題的最新進展、學術見解和建議的它往往能反映出有關問題的新動態、新趨勢、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術等等。
學寫綜述,至少有以下好處:
①通過搜集文獻資料過程,可進一步熟悉醫學文獻的查找方法和資料的積累方法;在查找的過程中同時也擴大了知識面;
②查找文獻資料、寫文獻綜述是臨床科研選題及進行臨床科研的第一步,因此學習文獻綜述的撰寫也是為今後科研活動打基礎的過程;
③通過綜述的寫作過程,能提高歸納、分析、綜合能力,有利於獨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④文獻綜述選題范圍廣,題目可大可小,可難可易,可根據自己的能力和興趣自由選題。
一、選題和搜集閱讀文獻

選定題目後,則要圍繞題目進行搜集與文題有關的文獻。關於搜集文獻的有關方法,前面的有關章節已經介紹,如看專著、年鑒法、瀏覽法、滾雪球法、檢索法等等,在此不再重復。搜集文獻要求越全越好,因而最常用的方法是用檢索法。搜集好與文題有關的參考文獻後,就要對這些參考文獻進行閱讀、歸納、整理,如何從這些文獻中選出具有代表性、科學性和可靠性大的單篇研究文獻十分重要,從某種意義上講,所閱讀和選擇的文獻的質量高低,直接影響文獻綜述的水平。因此在閱讀文獻時,要寫好「讀書筆記」、「讀書心得」和做好「文獻摘錄卡片」。有自己的語言寫下閱讀時得到的啟示、體會和想法,將文獻的精髓摘錄下來,不僅為撰寫綜述時提供有用的資料,而且對於訓練自己的表達能力,閱讀水平都有好處,特別是將文獻整理成文獻摘錄卡片,對撰寫綜述極為有利。

二、格式與寫法

文獻綜述的格式與一般研究性論文的格式有所不同。這是因為研究性的論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結果,特別是陽性結果,而文獻綜述要求向讀者介紹與主題有關的詳細資料、動態、進展、展望以及對以上方面的評述。因此文獻綜述的格式相對多樣,但總的來說,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題、總結和參考文獻。撰寫文獻綜述時可按這四部分擬寫提綱,在根據提綱進行撰寫工。

前言部分,主要是說明寫作的目的,介紹有關的概念及定義以及綜述的范圍,扼要說明有關主題的現狀或爭論焦點,使讀者對全文要敘述的問題有一個初步的輪廓。

主題部分,是綜述的主體,其寫法多樣,沒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順序綜述,也可按不同的問題進行綜述,還可按不同的觀點進行比較綜述,不管用那一種格式綜述,都要將所搜集到的文獻資料歸納、整理及分析比較,闡明有關主題的歷史背景、現狀和發展方向,以及對這些問題的評述,主題部分應特別注意代表性強、具有科學性和創造性的文獻引用和評述。

總結部分,與研究性論文的小結有些類似,將全文主題進行扼要總結,對所綜述的主題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見解。

參考文獻雖然放在文末,但卻是文獻綜述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它不僅表示對被引用文獻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獻的依據,而且為讀者深入探討有關問題提供了文獻查找線索。因此,應認真對待。參考文獻的編排應條目清楚,查找方便,內容准確無誤。關於參考文獻的使用方法,錄著項目及格式與研究論文相同,不再重復。

三、注意事項
⒈搜集文獻應盡量全。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獻資料是寫好綜述的前提,否則,隨便搜集一點資料就動手撰寫是不可能寫出好多綜述的,甚至寫出的文章根本不成為綜述。

⒉注意引用文獻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學性。在搜集到的文獻中可能出現觀點雷同,有的文獻在可靠性及科學性方面存在著差異,因此在引用文獻時應注意選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學性較好的文獻。

⒊引用文獻要忠實文獻內容。由於文獻綜述有作者自己的評論分析,因此在撰寫時應分清作者的觀點和文獻的內容,不能篡改文獻的內容。

⒋參考文獻不能省略。有的科研論文可以將參考文獻省略,但文獻綜述絕對不能省略,而且應是文中引用過的,能反映主題全貌的並且是作者直接閱讀過的文獻資料。

Ⅳ 如何閱讀文獻和做閱讀筆記

1.閱讀文獻,要力求對一個方面或一個主題,或者一個概念的歷史發展都要搞清楚,清楚來龍去脈。文獻有新有舊,有些學科或專題文獻的半衰期很長,經典文獻的閱讀是很重要的,只下載幾篇新文獻是很難理解全貌的。 2.要有意識閱讀大家的文獻,閱讀某個領域或專題中里程碑式的文獻或文獻綜述。這些文獻對於初學者了解一個學科或領域的發展很有幫助,對於某個階段的重要文獻提供了一個查找的捷徑。從中可以很快了解一些相關理論和學說、重要結果的進展。 3. 要善於分析自己研究領域中一些國內外代表性實驗室的論文,通過分析一個實驗室的論文目錄,可以了解這個實驗室的發展過程和研究興趣的發展、拓展。 4. 要善於分析本領域一些代表性學者的論文,通過分析這些引領學科或領域發展的科學家的論文目錄,同樣可以看到他(她)個人研究興趣和研究生涯的發展,以及他(她)所領導的研究團隊的發展過程。 5. 在廣泛閱讀的基礎上,要善於總結和整合,類似Minireview 的方式。如果能將類似相近的一些重要文獻(如10-20篇),進行整合和歸納,理出最新的幾個專題的進展,無疑會加深對所閱讀的文獻的理解。那麼筆記記什麼?記錄新進展。哪些是新進展?需要廣泛閱讀才能知曉。 6. 閱讀任何文獻或專著,一定要記錄清楚文獻題目、出處、作者、發表年代、期卷、頁碼等等信息,這些信息是以後引文時必須的,不要嫌麻煩,如作者欄目是需要將所有作者都要記錄全的。 7.有些重要文獻需要精讀,讀幾遍是不行的,要很熟悉。這類文獻在不同時期讀有不同時期的理解,如開題階段,可能比較注重某個方向或領域的理論和觀點、實驗方法和技術手段;在實驗階段,可能比較注意進行結果之間的比較,根據文獻結果和變化規律,對自己的結果進行一些趨勢預測;在論文寫作階段,可能會比較關注結果分析、理論學說的驗證等等。與之相應,多數文獻是需要泛讀的,可能只需要讀讀題目,可能只看看摘要,也可能只瀏覽一下圖表等等。 8. 要重視論文的題目和摘要,這是很重要和簡潔、精煉的信息。一篇論文的精華部分都在這里了。同樣文章中的一些重要信息也是需要特別關注的,如生態生理學特別關注物種對環境的適應,那麼環境條件就是很重要的信息了,如物種的分類地位、生物學習性、地理分布,以及分布區的海拔、氣候和植被等等。 9.閱讀文獻和專著是需要積累的,要堅持不懈,許多研究和教學工作恐怕一生都要堅持閱讀新文獻和著作。讀文獻有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閱讀量大了,積累多了,需要總結的方面就多了。這樣日久天長,通過知識的整合,知識框架會逐漸完善,自己肚子里的「貨」就會感覺逐漸充實起來了,用和取的時候就會很自如。 10. 從初學者到專家的轉變,只要有心,只是一個時間問題。信息就是資源,知識就是信息的積累和過濾、整合。無論參加學術會議,還是討論會,有些人說了很多,佔用很多時間,但你會感覺沒有多少新的信息或知識,但有些人一開口,話不多,你馬上就會感覺到人家肚子里知識的儲存量,激烈爭論的氛圍,會立即安靜下來,聽眾會被吸引,這就是所謂的專家了。專家不是萬金油。博士畢業後,都應該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再磨練積累幾年,就一定會是名副其實的專家。

Ⅵ 大學生應該怎麼閱讀經典

文學經典是經過歷代讀者長期反復閱讀鑒賞而篩選出來的文學精華,體現了一個民族較為穩定的道德觀念、價值取向、思想情感和審美理想,代表了一個民族文學的最高成就。而文學經典形象的間接性、內容的廣闊性和思想的深刻性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想像力,使其在充分認識社會生活的多樣性與復雜性、體驗人類情感的豐富性與細致性、領悟思想認識的獨特性與深刻性的同時,全面提升自身的道德境界、完善個性品質、提高品位修養。所以,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文學經典的閱讀讀對素質教育的特殊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講經典,就是引導學生讀原典,一字一句、一章一節、一篇一篇,老老實實地讀,以吸取最廣泛的精神資源。吸收得愈多愈廣,精神底氣愈足,就愈能在獨立的選擇、消化、融會、創造中建立起自己的信念和理想。作者、老師的講解,只是一個引導,最終是要將讀者、學生引向讀原著。學生最終能夠自己閱讀原典,有自己的獨立體會、認識,而不受老師的闡釋約束,限制,這就達到了目的,就是我們所要追求的最好的效果。

除舉辦文學經典講座以外,還可以組織引導文學社團,創造交流平台。文學社曾經是校園文化的主要風景之一,作為「象牙塔中的象牙塔」,為文學愛好者提供了交流、學習的平台,潛移默化中熏陶陶冶著學生的心靈和審美眼光。「五四」時期,全國各地影響較大的文學團體和社刊不下百餘種,它們作為新文化運動的陣地,推動、參與了五四文學革命的興起。在商業大潮滾滾而來的今天,隨著純文學的邊緣化,文學團體的影響力也在縮小,但其所凝結的人文內涵和人文精神仍然是客觀存在的。文學社團作為文學青年的集結地,可以在專業教師的指導下開展讀書交流活動,改變隨意自由的閱讀狀態、疏導走馬觀花的閱讀習慣同時,重獲詩性啟蒙,提高人文素養。同時,通過文學社對學校活動的參與,在學生中形成「輻射」作用,將更多的文學愛好者吸納進來,逐步形成閱讀文學經典、增強個人內涵的校園文化氛圍,為文學經典重回讀者提供土壤。

Ⅶ 如何閱讀文獻,閱讀文獻時應該注意什麼。

如何看文獻【轉】
根據課題研究方向,檢索到了大量的文獻後,如何閱讀是一個問題,在大量看文獻前,需要不斷總結一些好的文獻閱讀方法.結合一些論壇總結的經驗和自己閱讀文獻實踐,對文獻閱讀方法進行整理總結.
1。文獻閱讀的順序:找到相關文獻後,一般先看文獻的摘要,看看摘要是否跟自己的研究課題方向相關;接著看參考文獻,如果參考文獻中80%以上不是最近3-5年的文章,該文獻的參考價值就不大了(閱讀經典文獻除外);然後再看引言,注意引言中是怎麼闡述其研究思路的,是怎麼得出要做所做研究的想法的.如果這三個方面都跟自己的研究方向相關,就可以仔細的閱讀全文了.
2。泛讀與精讀相結合:如果一篇文獻看完摘要後感覺對自己的研究思路幫助不大,僅僅能夠幫助了解別人研究進展,讀完摘要即存檔不再繼續讀下去,這種文獻閱讀叫「略讀」;除了讀完摘要,還仔細看完參考文獻和引言的文獻閱讀叫「概讀」;將全文看完,並結合自己的研究思路進行分析,這種文獻閱讀叫做「詳讀」;詳讀了一篇論文後發現有很多的啟發和思路,並且根據自己在讀這篇文獻時的問題和想法,展開來查看其他的相關文獻和書籍,以便弄懂相關概念和問題,這樣對一篇文獻進行閱讀叫「精讀」.在展開文獻閱讀時,需要將這些閱讀方法結合使用,我的經驗是「略讀」、「概讀」的文獻占總閱讀量的70%,「詳讀」的文獻占總閱讀量的20%,「精讀」的文獻占總閱讀量的10%.
3。堅持記筆記和反復閱讀:總結一套適合自己記筆記的方法,重要的結論,經典的句子,精巧的試驗方案一定要記下來,供以後參考、引用和學習;看完的文獻千萬不要丟在一邊不管,幾個月後一定要重新溫習一遍,可以根據需要,對比自己的試驗結果來看,在以後看文獻過程中遇到相似的文獻,可以把以前閱讀過的論文和筆記拿出來對照閱讀. .
4。電子文獻與紙質文獻結合看:對於「略讀」、「概讀」的文獻可以直接看電子版,但「詳讀」,特別是「精讀」的文獻一定要找紙質文檔來看,可以找期刊或論文集原本,也可以列印出來讀,我大部分列印出經典的或重要的文獻進行「精讀」.
5。抓住主要文獻的主要內容進行總結和評述:閱讀完一篇文獻後,特別是「精讀」過的文獻,不能一句一字的讀完了就萬事大吉了,需要對文獻進行總結和評述,這樣才能使閱讀過的文獻對自己寫論文真正有幫助.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評述:(1)該論文的主題、目的;(2)該論文的前期工作的分析;(3)該文獻本身的研究方法、結果;(4)該文獻本身的創新之處;(5)該文獻可能進行改進的地方,對本人研究課題的啟發;(6)通過該論文,提出自己可能的新思路.
推薦略讀和概讀的進行模式是這樣的:
首先是看中文文獻,利用課題組已經有的「向EndNote批量導入中國期刊網題錄信息」的方法將所有的相關的要看的文獻的摘要等信息導到EndNote中,如此就可以在EndNote中進行略讀工作了,在略讀的過程中看到要概讀的文獻就復制了文獻的名字然後直接到中國期刊網將其下下來,存到對應的文件夾呢,並且利用EndNote的文獻鏈接功能將下載下來的文獻進行鏈接,這樣就能實現EndNote軟體的文獻閱讀與管理功能了。
看過大量文獻後,經常性的會出現思路和想法流失的情況,比如說,突然在看A文獻時,想到曾經在已經看過的B文獻中有某個想法可以和在看A文獻中的某個想法聯合起來生成一個很有創意的想法,但是一時有具體的忘了B文獻的存放路徑以及在看B文獻是那個想法的具體內容以及想法的提出原因。出現這種情況,是文獻管理上的失誤,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我個人推薦這樣一種模式。
使用到的軟體是拷屏軟體FSCapture和Adobe Acrobat Professional(7或8)首先在看文獻的時候,對看到的內容有什麼疑問或者是想法,或者是反問時有矛盾等等,可以用Adobe Acrobat Professional的注釋功能,首先用高亮筆將產生疑問和想法的地方畫出來,然後用旁註符號 ,將旁註符號的箭頭對向高亮筆畫出來的地方,在隨後出現的注釋箋中寫下自己的想法和疑問。弄好後就用拷屏軟體FSCapture進行拷屏(ctrl+PrtScrSysRq是進行自選框的拷屏,Alt+PrtScrSysRq是對屏幕中某個活動窗口的拷屏,要好這兩個就足以),拷屏選定後點擊滑鼠鍵就會出現圖片存儲窗口,建議最好是以所精讀文獻的名字建立一個文件夾,將這篇文獻的題目、摘要、關鍵詞、總結用ctrl+PrtScrSysRq拷屏下來,存到文獻名字對應的文件夾下,並且給圖片進行比較容易識記和喚起想法的名字;而在看全文時產生的要進行注釋的想法則可以用Alt+PrtScrSysRq進行拷屏,並且每個拷屏都寫上對應的可以很好識別的名字(關鍵是體現出思路),一篇文獻看好後,可以用PPT將所有的圖片按順序整合起來,以後要再次讀時可以先將PPT調出來看看,我的建議是,不要怕麻煩,可以在某個磁碟的根目錄下建立「精讀文獻」的文件夾,將用以上方法弄出來的PPT都存到這個文件夾內,每天時不時的打開看看,特別是心情不好的時候,畢竟看圖片比看文字要舒服多了,而且PPT全屏後,僅僅動動滑鼠就可以向下翻閱,而且可以用很舒服的姿勢看,一邊看一邊想,很是愜意的。
之二
1.由點到面。選工作實踐中的疑點,熱點,由一個小枝節,檢索較全的文獻,一般近期的20 篇左右已經相當多了。之所以不必在意3年以前的,是因為知識更新非常快,且網上能查到的多為近幾年的全文。學習別人是怎麼發現解決問題的。知道目前對這個問題的共同看法,和分歧。然後,擴展開,根據興趣和研究的目的,知道,在研究的領域:誰的文章被引用的次數多,誰的文章最多最新最有啟發性。去圖書館找他的文章看全文。逐步擴展自己的視野,構建個人的專業知識結構和看法。
2.由雜到精。有了一定...
......等等......

Ⅷ 如何讀文獻

中科院大博士是如何進行文獻檢索和閱讀的(好習慣受益終生)

一.如何進行文獻檢索

我是學自然科學的,平時確實需要不少外文文獻,對於自然科學來講英文文獻檢索首推Elsevier,Springer等。雖然這些資料庫裡面文獻已經不算少了。但是有時還會碰到查不到的文獻,而這些文獻的資料庫我們所在研究所或大學又沒有買,怎麼辦?我基本通過以下向個途徑來得到文獻。

1.首先在Google 學術搜索里進行搜索,裡面一般會搜出來你要找的文獻,在Google學術搜索里通常情況會出現「每組幾個」等字樣,然後進入後,分別點擊,裡面的其中一個就有可能會下到全文,當然這只是碰運氣,不是萬能的,因為我常常碰到這種情況,所以也算是得到全文文獻的一條途徑吧。可以試一下。同時,大家有沒有發現,從Google學術搜索中,還可以得到一些信息,Google學術搜索中會顯示出你搜索文章的引用次數,不過這個引用次數不準確,但是從側面反應了這篇文章的質量,經典文章的引用次數絕對很高的.同時如果你用作者進行搜索時,會按引用次數出現他寫的全部的文章,就可以知道作者的哪些文章比較經典,在沒有太多時間的情況下,就可以只看經典的.

2.如果上面的方法找不到全文,就把文章作者的名字或者文章的title在Google 里搜索(不是Google 學術搜索),用作者的名字來搜索,是因為我發現很多國外作者都喜歡把文章的全文(PDF)直接掛在網上,一般情況下他們會把自己的文章掛在自己的個人主頁(home page)上,這樣可能也是為了讓別的研究者更加了解自己的學術領域,順便推銷自己吧。這樣你就有可能下到你想要的文獻的全文了。甚至可以下到那個作者相近的內容的其它文章。如果文獻是由多個作者寫的,第一作者查不到個人主頁,就接上面的方法查第二作者,以此類推。用文章的title來搜索,是因為在國外有的網站上,例如有的國外大學的圖書館可能會把本校一年或近幾年的學術成果的Publication的PDF全文獻掛在網上,或者在這個大學的ftp上也有可能會有這樣類似的全文.這樣就很可能會免費下到你想要的全文了.

3.如果上面兩個方法都沒有查到你要的文獻,那你就直接寫郵件向作者要。一般情況下作者都喜歡把自己的文獻給別人,因為他把這些文獻給別人,也相當於在傳播他自己的學術思想。下面是本人向老外作者要文獻的一個常用的模板:

Dear Professor ×××

I am in ××× Institute of ×××,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I am writing to request your assistance. I search one of your papers:

。。。。。。。。。。。。。。。。。(你的文獻題目)

but I can not read full-text content, would you mind sending your papers by E-mail? Thank you for your assistance.

Best wishes !(or best regards)

×××

本人的經驗是講英語的國家的作者給文章的機率會大,一般你要就會給,其它不講英語的國家,如德國,法國,日本等國家的作者可能不會給。出於禮貌,如果你要的文獻作者E-mail給你了,千萬別忘記回信致謝.

4.最後一種方法其實大家都熟悉,就是發貼在小木蟲上求助。我還用另一種方法,就是直接讓我所在的研究所圖書館的管理員幫我從外面的圖書館文獻傳遞。不過有的文獻可能是要錢的。一頁0.3元,由於我們看文獻的錢都是由課題出,所以也就不太考慮錢的問題了。

二.如何快速而准確地獲得最新的科研信息.

如何快速准確地從浩如煙海的信息海洋中獲取所需的信息,並學會分析、利用信息資源已經成為人們立足於信息社會的一個重要技能.提高自己在當今復雜的信息世界中准確、快速地獲取信息的能力,對我們科研人員是至關重要的.我們要時時刻刻了解最新的科研成果,最主要的途徑還是要了解最新的科研文獻,但是對於我們常用的資料庫,我們又不可能每天都去訪問一次資料庫來查看是否有最新的文獻出來,而對於許多國外的資料庫.文章的出版效率非常高,有的是每周出幾篇新的文章,有的是每半月出一次,還有一月出一次的,所以大家發現很難有精力保持每天都去瀏覽資料庫.但是大家有沒有發現,國外的資料庫有個很好的服務功能就是如果你在其資料庫的網站上注冊了郵箱,資料庫就會自動在每期有新的文章出來時把文章的內容及鏈接發到你的郵箱里,直接通知你.這樣就對我們獲取到最新的信息提供了方便.以Elsevier為例,在資料庫網站上有"Alerts"點點擊進入,要求你輸入"User Name"和"Password",這是對已經注冊了郵箱的人進行的.如果你還沒有注冊,同樣會看到右邊有一行英語"If not, Register Now. It's FREE and allows you to"這時點擊右邊的"Register Now",就可以進入進行注冊,選擇你要求的期刊以及你所研究的領域等等,當然還要填好你接受郵件的郵箱,注冊成功後,以後就可以收到最新的文獻了,同時你可以隨時修改你的接受郵件的郵箱.不僅是象Elsevier這樣的資料庫有這個功能.幾呼所有的外文資料庫都有"Email-Alert"這一功能.大家可以試試.

三.如何進行文獻閱讀

其實做科研,不看文獻要做好科研,可以說一點可能都沒有。只有廣看論文,深入學習,才能厚積薄發,寫出響當當的文章出來。讀文獻一定不要心浮氣躁,或者就是想著混個畢業。相反我們要沉下心來,大量閱讀文獻,在讀的過程中有的文獻看懂了,但是看不懂的文獻也可能會居多。看懂的認真學習借鑒,看不懂的 深入探索,實在不行就暫時放下,過一段時間,隨著知識和能力的提高慢慢也就弄明白了一些。即使還是看不懂,但是心裡知道有那麼回事,為將來的繼續深造做了鋪墊。另外千萬不要只是為看文獻而看文獻,我們看的目的是為了能為我們自己的科研所用,所以看的過程中一定要和你自己的數據相結合,當看完一篇文獻後,要好好總結,如果用自己的數據,又該怎麼樣解釋。還有一些牛刊物上的文章,不但要學習文章裡面的知識,還要學習牛人寫文章的文風。好的文章肯定會有好的文風,這些都是我們將來寫文章要學習的。

另外相信很多搞科研的同行會有個感覺,就是看過的文獻,如果只是做做標記,劃下劃線,還是很容易忘記,過段時間要查詢起來也費事。尤其是看過的文獻有幾百,上千篇時,雖然可以歸類整理,但效果還是不好。

我建議大家邊看一篇文獻時,邊打開word文檔,邊整理文章出彩和重要的部分,然後復制過去,標上文獻的標題和作者等相關信息,把每一類文獻歸為一組。 方法操作簡單,將來要查詢和反復的時候會有很大幫助,尤其在寫文章時,相關文獻及其亮點都一目瞭然。這個方法積累久了,對提升寫作和閱讀都有很大幫助,除了這樣,我還有時把一些很經典的段落或都語句翻譯成中文,專門整理在一個本本上,這樣不但在以後寫文章時直接拿出來看,省事省時間,還能錘煉英漢互譯的能力,很有利於以後你和老外交流時的口語表達。

最後,請大家始終記住,我們查文獻都是為了科研,千萬不要只查不看,費了那麼大勁查到了就一定要看完.就算是你大概的看了一下也是有用的.同樣對科學問題要辯證的看待,文獻上別人的觀點也只是一家之言,而且不要迷信權威.

「 科學本身是人類的一種實踐。科學研究是一個思考過程。科學行動則是推行某種思考過程的活動,其目的是為了檢驗這些思考過程的有效性,進而修正和改善這些思考過程,以期達到最高的認識。像一切科學實踐一樣,科學的判斷力取決於個人的經驗、信仰和情緒。 我們中間的許多人,或者說我們全體,在我們的專業經歷中,都犯過這樣或那樣的錯誤。科學工作者應當有虛懷若谷的精神,敢於摒棄先入之見,敢於擺脫對錯誤思想感情上的依附.

Ⅸ 如何閱讀文獻

閱讀文獻的注意要點:

1、找文獻

利用關鍵詞,導師,師兄找到自己方向的經典,前沿論文。通過閱讀標題、摘要、結論,判別出相關性、價值。

2、精度讀價值大的文獻,略讀一般文獻

首先需要明白需要從閱讀文獻中得到什麼。

(1)該研究的背景框架,研究類別。

(2)文章解決的問題,解決的方法和需要。

(3)可能存在的問題,改進的思路。

文獻不同的部分對應不同的內容主體,不一定從頭讀到尾。

3、對同類別的文獻進行對比

通過閱讀大量文獻之後,需要將該研究方向的派別歸納總結出來,同時對同一類別文章進行對比。總結出該研究方向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都是怎麼解決的,有什麼不同點。

文獻通過一定的方法和手段、運用一定的意義表達和記錄體系記錄在一定載體的有歷史價值和研究價值的知識。

(9)如何讀經典文獻擴展閱讀:

文獻的作用:

1、文獻是人們獲取知識的重要媒介。

文獻是人類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具有可記錄的內容與記錄的工具、手段時)的產物,並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而不斷發展。人類認識社會與自然界的各種知識的積累、總結、貯存與提高,主要是通過文獻的記錄、整理、傳播、研究而實現的。文獻能使人類的知識突破時空的局限而傳之久遠。

2、文獻的內容,反映了人們在一定社會歷史階段的知識水平;而文獻的存在形式(諸如記錄手段、書寫材料、構成形態與傳播方式等),又受當時社會科技文化發展水平的影響與制約。

3、文獻是科學研究的基礎。任何一項科學研究都必須廣泛搜集文獻資料,在充分佔有資料的基礎上,分析資料的種種形態,探求其內在的聯系,進而作更深入的研究。

Ⅹ 歷史文獻有哪些實用的閱讀方法

①提倡熟讀精思。熟讀,要求讀書要准確無誤,並能成誦。要逐字訓釋,逐句消化,逐段反復,做到前後相互照應,脈絡相互貫穿。精思,要求有思考,有比較。其分為兩個階段:先熟讀以弄清字意,後精思以領會內容。熟讀為精思創造條件,是精思的基礎,精思則是熟讀的歸宿。歷史文獻浩如煙海,不可能全部做到熟讀精思,但是,一些重要的篇章、段落要讀熟,一些專業的基本理論、規律,常用的知識要記牢。當然,熟讀牢記不是最終的目的,否則只能是死記硬背。閱讀歷史文獻要「進得去」,還要「出得來」,要求讀者能夠敢疑善疑,明了古人所處的環境與所懷的抱負,既不一味盲從古人,又不一味抹殺古人。在熟讀的基礎上精思,才能辨別是非,有繼承,更有創新。比如就一篇論文、一種學說來說,先要分析作者的論點以及論證的方法和論據,然後,再與其他觀點資料相互比較:第三步,再就可疑部分進行分析。經過這樣的思考,才能理解得透徹,從中發現尚未解決的問題,並根據問題繼續查找資料,做更進一步的深人研究。
②循序漸進,多讀多得。人的認識能力有一個由易到難、由淺人深的發展過程。書本知識是人類智慧的結晶,需要日積月累,細水長流,否則欲速不達,事倍功半。讀書講究循序漸進,需要克服眼高手低、好高騖遠的思想,而應提倡「寧詳毋略,寧下毋高,寧拙毋巧,寧近毋遠」的求實精神。因此,讀書不必強求速度,開頭慢點,以後就快了:「始初一書費十分工夫,後一書費八九分,後則費六七分,又後則費四五分矣。」閱讀一本古書常常不是一次完成的,書中的知識也往往不可能一次掌握,這就需要反復長期地閱讀以求融會貫通。好文章每多讀一回,必將多一分了解,多一層領會。
③正確處理博與專的關系,選擇精讀法與略讀法。讀書貴專攻,但也要適當注意博覽。專攻注重讀書的效果,博覽則強調閱讀視野的開闊。讀書以博為貴還是以專為貴,歷來有不同意見。總的來說,古人更強調博覽,今人更注重專攻。正確處理博與專的關系,需要靈活恰當地選擇精讀法與略讀法。知識的深度和廣度是無限的,在有限的生命時空內無法攝取無限的知識,因此,應該慎重挑選一些公認的名著或經典著作作為精讀書目。精讀要求通讀全文,纖屑不遺,咬文嚼字,仔細琢磨,既理解內涵,又揣摸寫法,從內容和形式兩方面充分吸收古書的營養。精讀的步驟:一是初讀,逐字逐句,逐節逐章通讀全書,求其讀懂;二是復讀,明了全書的大意;三是細讀,達到記憶全文、體會內容、研究問題的目的。長時間只讀某一專業領域的書,就會使思想受到限制,為了提高能力,需培養廣泛的閱讀興趣。博覽群書,則需掌握正確的略讀方法。略讀的特點是提綱絮領。略讀的步驟:一是泛讀,瀏覽版本、序目,略知全書梗概和編纂意圖,確定重點;二是選讀,按照閱讀目標區提取要點,參考書籍,研究問題,隨時做筆記;三是串讀,連貫起來思索,把相關的內容摘錄整理成讀書報告。
④注意問讀法與參讀法的聯合運用。問讀法和參讀法是與精讀法和略讀法聯合運用的讀書方法。善於讀書的人一邊讀書,一 邊 自然會提出一些問題作為閱讀的目標,辨識的頭緒。問讀貫穿精讀和略讀的全過程,可以達到激勵思考,促進研究的功用。參讀法是精讀法和略讀法彼此結合的中間環節。把幾種書比較對照者讀,方能進一步領會優劣得失。古人讀史,常常這樣做。如清朱鶴齡讀《史記》中「紀三代事」部分,以《尚書》、《左傳》、《國語》、《竹書紀年》等書相互對照。參讀法的好處在於能夠積累較多的資料,而且便於比較。
⑤強調讀以致用的閱讀態度。讀文章不能粗率地讀下去,以讀完為目標,讀過了也就完事了,對學術研究和實踐不產生任何影響。在讀書求知的過程中,應該注意吸取精華,並與自己的見解比較融合,加以創造,以推陳出新。比如北魏時期賈思勰讀到荀子《勸學篇》「蓬生麻中,不扶自直」一句時想到,既然纖細莖弱的蓬生長在粗壯的麻田中,就可以長得很直。那麼,如果將比較細弱的槐樹種在麻田裡,是否會產生同樣的結果呢?於是,他就將自己的想法付諸實踐,將槐樹苗種植在麻田之中,槐樹苗由於周圍的陽光被麻遮住,因此拚命向上生長。三年過後,果然長得又高又直。由此可見,強調讀以致用的閱讀態度才能激發積極性、主動性,勤於思索,使讀有所得。
⑥勤於動手。古人讀書。強調「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為重要,心思用到,效果就好。後人在「三到」的基礎上又加上「手到」,即勤於動手。從歷史上看,很多學者都勤於撰寫讀書筆記,隨讀隨記是他們讀書治學的良好方法。著名的讀書筆記如宋洪邁的《容齋隨筆)、清李慈銘的《越縵堂讀書記》等。二般來說,閱讀古籍時需要進行的工作主要包括標點分段、查閱字典和資料、做讀書筆記等。古書多無標點,因此標點分段是讀懂古書的第一步;遇到困難,查閱字典和相關資料,藉助工具書加以解決;撰寫讀書筆記是閱讀的第三步,這也是記述閱讀成果,積累閱讀經驗的過程。讀書筆記的內容大致包括:抄錄備忘、提綱節要、記錄心得、探討研究等。總之,勤於動手有助於開闊眼界、增強記憶,充分調動想像力和創造力,從而有效地提高閱讀效果。
總之,科學的閱讀方法, 是在歷史文獻的閱讀實踐中產生的。 上述方法僅歸納和總結了前人的讀書經驗和讀書方法。隨著人類社會進人信息時代,歷史文獻的載體發生了質的飛躍,電子文獻的出現以及網路閱讀方式的普及必將對閱讀的方式和方法產生重要的影響。對歷史文獻閱讀方法的研究,也將隨之不斷更新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