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為什麼要讀經典
我們為什麼要讀經典?其實說起來也很簡單,因為經典是人類文化的精華。古人有雲:取法乎上,僅得乎中。也就是說,你學最好的,充其量也就能有個中等水平。如果取法乎下,那就等而下之了。所以,我們讀書,就應該挑最好的讀。最好的書是什麼呢?經典。所謂「經典」,就是一個民族、一個時代最有意義最有價值的著作。而且,它的意義和價值還是永久性的。什麼叫「經」?經就是恆常,叫經常。什麼叫「典」?典就是模範,叫典範。換句話說,經典就是「恆久的模範」。這樣的書不讀,讀什麼?
那麼,為什麼要讀先秦諸子?因為先秦諸子是經典中的經典,精華中的精華,是最寶貴的文化遺產。我們知道,先秦諸子所處的時代──春秋戰國,是我們民族的黃金時代。在人類歷史上,也是一個了不起的時代,叫「軸心時代」。「軸心時代」是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的命題。他在1949年出版的《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一書中說,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是人類文明的重大突破時期。在這個時期,世界各民族都出現了偉大的精神導師,成為世界各大文明的標志。比方說,古希臘有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猶太教的先知們,印度有釋迦牟尼,中國則有孔子、老子等等。他們提出的思想原則塑造了不同的文化傳統,也一直影響著人類的生活。所以雅斯貝爾斯把這個時代稱為「軸心時代」。
軸心時代的思想家許多都是同代人。其中釋迦牟尼的生卒年份比較麻煩,全世界有60種說法。按照中國學者的研究結論,他應該生於公元前565年,卒於公元前485年,活了80歲。這樣,釋迦牟尼(約前565-前485)就與孔子(前551-前479)同時,蘇格拉底(前469-前399)則與墨子(約前468-前376)同時,柏拉圖(前427-前347)可能與老子(不詳)同時,亞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則與孟子(約前372-前289)、莊子(約前369-前286)同時。大家想想,這是不是很有意思?
這樣一些偉大的思想家,為什麼會集中出現在歷史的同一時期(公元前6-3世紀)、地球的同一緯度(北緯30度上下),這是一個謎。它也許只能用馬克思的說法來解釋,即那是「歷史上的人類童年時代」之「發展得最完美的地方」(《〈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更有意思的是,雖然中國、印度、中東和希臘遠隔千山萬水,但這些思想家的思想卻有很多相通之處,那就是對人與人類社會的「理性態度」和「終極關懷」。他們不約而同地在思考,人,究竟要怎樣才能幸福;社會,究竟怎樣才能和諧。正是這些思考,影響了各自民族的文化,而且達數千年之久。這樣的思考,我們怎能不知道,不了解?
或許有人會問:那麼久遠的思想,現在還管用嗎?管用!實際上,這些思想家和先驅者的思想,也一直在影響著我們。為什麼呢?因為這些思想家思考的,是一些永遠的問題。比方說,什麼是人生,什麼是幸福,什麼是智慧,什麼是永恆。這些問題,盡管哲學家們做過無數次回答,有過許多的結論,它們卻仍然是問題。為什麼呢?因為第一,這些問題不是關於物的,而是關於人的。只要人是一個問題,它們就永遠成問題。第二,這些問題也不僅僅屬於某某「學」,或者某某「家」。它們屬於全人類,屬於每個人。每個人都會面臨這些問題,也都會思考這些問題,還會有不同的結論。這樣,它們就永遠是問題。
於是,當我們為這些問題所困惑時,我們就會想到那些先哲,想到那些經典,想知道他們是怎樣思考怎樣回答的。這便正是哲學和經典的意義。也就是說,我們今天閱讀經典,閱讀先秦諸子,不過是為了幫助我們自己思考人生,獲得智慧。
❷ 誦讀經典的好處
多誦讀我們祖先流傳下來的國學經典,還是有很多好處的。至少有下邊幾點:
第一,國學經典誦讀能夠傳承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能夠讓學生感受到源遠流長的民族精神,特別是那些經典的篇目能夠讓孩子的智慧得以提升;
第二,國學經典誦讀能夠陶冶孩子的品德和情操,在朗誦當中還能夠提升自己的普通話水平,培養自己的愛國熱情。讓孩子的性情得到開朗,培養他們的自信。
第三,國學經典誦讀也是一種素質教育,能夠讓孩子的心智得到開發,使得孩子的道德、文化、智力等方面都得到全方面的提升。
當然,在進行國學誦讀的過程中,要注意孩子自覺誦讀的原則,要讓孩子鍛煉自主誦讀的好習慣,孩子在誦讀的過程中如果遇到一些問題的話,家長朋友可以進行講解。千萬不能夠敷衍孩子哦,這會影響到孩子誦讀國學經典的熱情。
❸ 為什麼要用誦讀方式來學習經典
英盛觀察為您解答:照學習理論,新舊知識建立聯結有二種方式,一是同化,一是順應。
同化,是在自我知識系統的框架之內,用自己的已知體系去理解未知,把新知識、經驗納入舊的框架之內,所謂「我注六經」是也。此一方式的弊端是容易肢解學習對象的獨特性與生命力,即使學的看的再多,也是以我解經,也不會擴展自我的心胸與視野,也不會有真正的自我超越與成長。
就成年人的學習而言,同化是一種更普遍的方式,人常常是用已知來理解未知的,這是意識自我的一種根深蒂固的惡習。所以成年人的精神生命,多數已經成型,不會再象孩子那樣普遍的拓展與生生不息的變化成長。
而順應則是相反的過程。即是以己從人,所謂「六經注我」者,此一過程太過的危險,是容易喪失自我的創造性與生命力,變成紙上空談的書獃子。現代教育,成批造就的,就是此類人才。
正因為此,孔子他老人家特別強調二者間的均衡:「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怠」,「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卻也知易行難,千古一嘆!
2. 大自然是怎樣學習的?
其實,在這二種方式之外,還有一種方式叫迭加,就是系統之上迭加系統。這是更重要的一種方式。一般系統論的研究證明,在大的時間尺度上,系統演化或進化發生的一般規律,都是通過迭加的方式完成的——即通過系統之上迭加新的系統而進化。我們身體的組成與演化,就是這樣;身外的物質世界與生命系統及生態系統,也是這樣的演化與發展。而且,這也是大尺度的時間上所發生的唯一進化方式。
真正有恆久生命力的發展與進化,都是通過同濟共生的方式進行的,老舊的不會被拋棄,而是被納入新的更大的和諧體系之內,成為新整體的更基礎的組成構件。這也是《中庸》所講:「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這是一種大自然的智慧,生命演化的硬道理。
3. 誦經開慧
我相信,對於學習與人生的成長,迭加也是一種更重要的方式。而學習經典的誦讀法,就是一種這樣的方法。它使我們的精神系統的建構過程,在自我的體系之外,不斷地迭加經典系統。
對經典的誦讀,其實是反復的吟詠過程。這背後,是對傳統與古人智慧的相信與尊崇,因為有虔敬心在,誦讀中便有莊重與樂趣。吟詠久了,甚至可能目擊道交,契入文字背後的三昧。所謂的「神交」,感通,頓悟,自在其中。
我想,孔顏之樂中,亦有此樂吧。而失卻了此敬此誠,就變成了今人所謂的死記硬背了。苦,亦在其中矣。
誦讀的核心,是不失卻自我,是在自我意識觀照下的吟詠,是一心不亂的至誠心的全神貫注,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所謂「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都是古人的用心經驗。
其實,誦讀作為一種重要的甚至是核心的學習方法,一直是我們古人所提倡的,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那不僅僅是兒童的學習方法,更是我們成年人的根本方法。尤其對經典的學習,通過反復的誦讀吟詠,達到記憶,而印刻於心,漸至感通開悟,是傳承文化慧命、繼往開來的基礎。其中,亦有宋儒所言「為往聖繼絕學」的旨趣。
古人講的人生三難中,其一便是「明師難遇」。即使聖賢滿街走,我們沒有人生的慧眼,怎麼能夠識得呢?——那又該如何?
通過反復的誦讀經典,來定心印心開慧,是比較穩妥的學習路線。除此之外,我實在不知:沒有外在經典的指引與照耀,又該如何開啟我們內在的心門呢?即使慧心初啟了,又該如何保證不誤用此心、錯入歧途呢?
4. 不要理解,自在其中
誦讀的根本原則在於:不要理解,而是印刻於心。經典的原意,聖賢或大家的心語,即使簡單,也未必就能讀得懂。
理解,是以一己之有限經驗來解讀對象,如果對象與自我系統同構還好,如果是自我體系之外的完全異質的存在,理解卻只會「我注六經」,見到的只是心中的自己,肢解消亡的卻是經典的生命。正如一部《紅樓夢》,「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儒者見道,理者見理,情者見情,色者見色。」一種理解,也犧牲了其他的理解,其實,是對經典的妄解誤讀。
我個人也有許多這樣的經驗。美國打伊拉克時,據悲觀的報道,戰爭的污染可能使中東的地理環境,甚至半個地球惡化幾十年。一天晚上,當我念到經典中的一句旁白「保佑一家得安康」時,竟楞住在那裡——我突然地悟到:這句念了十幾年的話,這「一家」,絕不是我一直以來想當然理解的自己的小家!而是人類的大家庭!甚至是:整個生態環境的人天大家庭!「皮之不存,毛將附焉」,在此時代,一個人,一個家庭的福祉,怎麼可能超然於人類或人天而獨存?!
經典中,有古人證悟的天人規律,有來自集體無意識的信息,有豐富微妙的經歷、閱歷與血淚凝結成的人生、社會的經驗,許多許多都超越了一己小我的理解限度。莊子講,「夏蟲難語與冰」。人生的過程,就是由夏蟲開始成長的。至於許多人,甚至所謂的一些大家,是走不過四季的,這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所以古人才講學無止境,孔子才會活到老,學到老。
一部《道德經》,區區五千言,從古至今,注釋解說的文章汗牛充棟,有哲學家的老子,軍事家的老子,經濟家的老子,管理家的老子,文學家的老子,煉丹家的老子,等等。都是言說滿滿,自信多多。可是,誰又得了老子的真詮?先賢曾這樣評價《道德經》:「兩手包羅天地外,胸懷日月定三才」。顯然,其中有天道,有地道,有人道,也有來自集體無意識的信息,是沒有問題的。如果不由誦讀印刻於心,莫逆於心,在一生的行走中,慢慢回味,時常吟詠,我還真不知道,有什麼更好的辦法,能學得好老子?
我發現,榮格分析心理學對待夢的態度,也是對待經典的態度。按榮格的理解:夢的答案就是夢本身。所以榮格式的夢工作,其要點之一,就是不斷地回到夢本身!而誦讀吟詠,就是讓我們,不時的回到經典本身的最好方法。
我的經驗,對榮格心理分析的學習,甚至是其他大家的一些經典話語,也需要反復的吟詠誦讀,而不是一味的意識思維的理解。
誦讀,只是一心的誦讀。只要不唯他獨尊,或唯我獨尊就好。誦讀的久了,多了,功到自然成。至於迭加,至於融會貫通的後續工作,就放心的交給時間和我們的無意識好了!
——能放手,便自在其中。
我信得過:我們內心,那個二百萬年的老人。更信得過,我們生命本然的機體智慧。
5.誦經為什麼能開慧?
至於誦經為什麼能開慧?這是一個更復雜的問題。除了有我們上面所言知識體系建構的奧妙,迭加是一種更自然而科學的方式之外,經典本身所蘊涵的大智慧,自然可以彌補我們後天「智」的不足。
更重要的是:至誠持久誦讀的過程,可以排除雜念,使我們一心不亂的定心於經典,這一狀態,可以更好的接連我們的集體無意識,感通文字背後的三昧,甚至,感應神交於聖賢的心靈。這也是儒家所說「知止而後能定」、佛家所言「定能生慧」的過程。消除雜念而靜心,也契合了榮格積極想像方法溝通集體無意識的原理。
《高僧傳》卷十一所論:「緣法察境,唯寂乃明,其猶淵池息浪,則徹見魚石,心水既澄,則凝照無隱。」陳兵先生解釋說:「止,謂長時間集中注意力於一聚焦點,令心湛寂不動,如止水無波。佛學認為在止的寂定專一心態下,才能有很強的、堪以洞燭心靈秘奧的照察力。」 這里,「止」的含義同於「定」,能一心不亂的止於經典,甚至是其中的一句話,也是定的一種狀態,這也是禪宗「參話頭」的方法,由此漸修而至於頓悟開慧。
在這樣的一種狀態下,才有可能如古人所言:「能覺先天一點動,勝讀經書千萬卷」,而接連先天——集體無意識的智慧。這里,也有通過經典,接連與轉化我們自己的意識自我與集體無意識的奧妙,也蘊涵了孔子所講「生而知之」的秘密。
古人常講,人是「各精一道」的。細細追究,人是怎麼精的他那一道?無非是愛好及慾望使然,久久行持而已。而其愛欲行為的背後,無非是一些核心的觀念想法,被人不斷默誦,不斷喚念,甚至是在下意識中,重復進行使然。
6.誦讀的竅門
誦讀,還有一個小竅門,就是用丹田氣(聲音從小腹發出)全神貫注、聲聲音音清楚明了的同時,要越快越好。原因很簡單,一旦讀慢了,就會有我們自己的思考、理解混入其中,那讀的可就不是經典,而是我們自己了。為更好的防止分心,還可以在誦讀的同時,用耳(心)諦聽自己誦讀的聲音。如果能做到這一點,調心與調身,也便自在其中了——這樣堅持久了,不僅開慧,還可以健身養生呢。
誦讀經典法,入手處至簡至易;及其得益處,宏深宏遠,乃至於與聖賢大師相比鄰,遭遇真實的心靈與自性,亦自在其中矣。
誦讀經典,不亦樂乎。
❹ 為什麼通過經典誦讀可以開發右腦,提高記憶力
右腦屬於想像力,通過誦讀而引起大腦的聯想,確實可以開發右腦。提高記憶力的方法如下:
1、注意集中。記憶時只要聚精會神、專心致志,排除雜念和外界干擾,大腦皮層就會留下深刻的記憶痕跡而不容易遺忘。如果精神渙散,一心二用,就會大大降低記憶效率。
2、理解記憶。理解是記憶的基礎。只有理解的東西才能記得牢記得久。僅靠死記硬背,則不容易記得住。對於重要的學習內容,如能做到理解和背誦相結合,記憶效果會更好。
3、及時復習。 遺忘的速度是先快後慢。對剛學過的知識,趁熱打鐵,及時溫習鞏固,是強化記憶痕跡、防止遺忘的有效手段。之前我下載過一套大腦訓練的課程。通過學習《尼古拉特斯拉潛能訓練》,我掌握了各種高效率使用大腦的技巧,記憶力提高了,邏輯推理能力加強了,給我的學習帶來很大的幫助,最終考上了大學。希望我的分享能幫到你!祝你好運,望採納!
❺ 國學經典誦讀的好處和意義有哪些
國學經典誦讀有哪些好處呢?總結下來大概有以下幾點:
第一:孩子的語感會比較好。語言的積累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尤其是漢語,積累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國學當中很多語言非常經典,琅琅上口,詩詞不斷。所以說,為了讓孩子的語感好,得進行國學經典的誦讀。
第二:給孩子以後的應試方面的考試提前做好准備。我們國家還是比較看重考試的分數,而在語文的考試當中,國學的比重還是挺大的。在學校教育中,這些都是一窩蜂地來,很多孩子適應不了。所以說,在家裡先進行國學經典誦讀的熏陶可以讓孩子搶佔先機。讓孩子以後的學習不要那麼急促匆忙。
第三:國學經典構成了我們成為一個中國人的基礎,所以說,讓孩子進行國學經典的誦讀是一種生為中國人的根本。
當然,雖國學經典誦讀的好處很多,重點是家長要有這方面的意識,畢竟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長久的積累,需要每天實實在在的熏陶和訓練。對家長也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❻ 小學生每天誦讀經典的好處
1.人格優化,身心健康——經常誦讀經典的孩子,會養成孝順父母,懂禮貌,知禮儀,有教養的良好習慣。孩子的生活品位和人生內涵會從更高的起點上邁步,
2. 專注力提高——經常進行誦讀經典的訓練,會逐漸形成較高的專注力、內心寧靜安詳的良好讀書習慣,《大學》中說「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講就是這個道理,從而使學習的效率和質量明顯提高。
3. 記憶力大大提升——經常背誦經典,孩子的記憶力將獲得明顯提高,一旦獲得了這種記憶能力,記憶任何科目的知識都會很輕松,並一生保持這種超越常人的記憶力。
4. 語文能力增強——背熟經典後,孩子的識字量大大增加。此後,孩子作文、發言時就會出口成章、引經據典,很有深度。
5. 閱讀興趣和能力大為提高——讀懂經典,孩子會形成博覽群書的習慣。許多誦讀經典的孩子,在6歲-10歲時,能主動找書讀。從而視野開闊,智慧流溢,比不誦讀經典的孩子的智商高出許多倍。
6. 對其他科目的學習有很大幫助——通過誦讀經典,孩子的形象思維(右腦)獲得全面的鍛煉,從而為學習數學、物理、外語、化學等課程奠定堅實的基礎,此外,經典的內容早一點存儲到頭里邊,孩子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就會潛移默化地進行消化,從而使理解力也獲得提升。
7.才藝、體育、勞動等技能的學習變得很輕松——「心靈手巧」是誦讀經典的另一種效益。通過誦讀經典,可使頭腦里和軀體內的氣血很好的暢通,健腦效果明顯,大腦支配手指的能力得到了強化,從而在才藝、體育、勞動等技能的學習上會事半功倍。
8.文化修養與道德品質養成:文化修養和道德品質的提高是我們最願意看到的結果。經典飽含古人的智慧修養,經典是在講各種規律:仁義禮智信,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通過讀經,很容易就把孩子的道德層面提高。
9.促進親子關系——許多經典是家長們也沒有接觸過的,因此,父母(包括爺爺奶奶)和孩子一起誦讀,除了能有效地促進家長和孩子的感情外,還能取得健腦、健身、緩解壓力、解除疲勞、提高文化層次的良好效益。
❼ 背誦傳統經典有哪些好處
1.傳統經典能夠字樣孩子的精神世界。傳統經典經過數千年的沉澱,經歷了時間的考驗,是古人關於為人處世的智慧結晶,熟讀這些傳統經典有利於孩子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以及自身的修身養性。
2.讓孩子背誦傳統經典有利於文華的傳承。傳統經典是中華文化的核心內容,讓孩子熟讀以致背誦,對於傳統文化的傳承有著深遠的社會意義。
3.提高語言文字能力。國家科技部研究中心對「古文誦讀」試點活動的評估報告指出:94.2%的家長和100%的老師認為背誦古詩文對提高孩子的語言文字能力有好處。
4.擴大知識面。《中華古詩文讀本》所選詩文幾乎包容了中國古代詩、詞、歌、賦、散曲及各類散文等所有常見的文體。能熟背這些經典,可謂有了中國文化的基本修養。
5.培養學習興趣。孩子背誦的古詩文,難易結合,長短相交。一篇篇詩文的成功背誦,孩子在獲得成就感的同時,培養了持之以恆的精神。
拓展資料
讀物: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禮記、易經、道德經、南華經、管子、說難、孤憤、春秋繁露、四書集注、正蒙 儒家的先秦哲學以倫理學為重。
純哲學還是宋明理學比較多,而且我們對理學的誤解也太深了,應該好好讀讀 佛典也很值得一讀,心經、四十二章經、華嚴經 、六祖壇經 雜書:菜根譚、白虎通
❽ 我們為什麼要倡導誦讀經典
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經、史、子、集的文字中散發著中華傳統文化思想的芬芳。對這些經典的誦讀,就成了走近先賢思想文化的第一步。它是啟發人智與慧的源泉;培養優秀人格的築基石;亦是為師者傳道授業解惑的法門。書聲朗朗,正本清源,那一刻恍若置身過去,與聖賢對話,親耳聆聽聖賢的教誨。
經典誦讀教學以「誦讀」為切入點,把每篇經典作品作為一個整體來吟誦、涵詠與體驗,還先賢文章以「文氣」。「誦」與「讀」的世界,常常聯系在一起。「誦」為「諷」,理解為聲,抑揚頓挫的讀。「讀」閱讀之意。「誦」注重發文之聲而「讀」重解文之意,它是一種注重「音義結合」的「口誦心惟」的閱讀方式。
回溯中國上千年的教育歷史,「經典誦讀」一直是作為學習經、史子、集的教學方法,古已有之並發展至今。但隨著時代的發展,文化背景的演變。子曰:「不學詩,無以言」。中國,三千年的詩禮相傳,三千年的母語如歌。小學階段,是孩子記憶最佳的時候,廣泛誦讀中華傳統經典,讓孩子們可以積累知識,開闊視野,提高修養,塑造優秀的人格。
「為學者、必有初、小學終、至四書」,「孝經通、四書熟、如六經、始可讀」。聰明的古人,在古時候就早已對經典誦讀的序列作了清晰規劃。低年級的孩子是在《童謠》、《兒歌》、《唐詩》和《三字經》中感觸誦讀的美麗啟蒙;中年級的孩子的賞析能力在《笠翁對韻》,《弟子規》、《論語》中慢慢提升;高年級孩子的心智在《名家散文》、《唐詩宋詞》、《大學》、《中庸》、《孟子》中漸漸成熟。
現代很多學生對經典誦讀學習缺失興趣,不願意主動提高自己的經典誦讀能力。我們的老師們給學生經典誦讀的時間又往往不夠。「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經典誦讀不該是歷史的記憶,和展架上的擺設,它鮮活地活躍在孩子們學習生活的每個角落。
誦讀經典提倡調動多種感官技能,做到眼到、耳到、心到。只有這樣,才能在聲律變化中品味文言韻味之美;才能調動多種感官分析、理解以及體悟文章的深層含義與作者的思想感情;並最終通過經典誦讀感悟到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現實意義。教師為學生創造適宜的誦讀經典環境與氛圍。學生才會對所讀內容深思熟慮,涵詠體悟,在腦海里形成個性化解讀,理解誦讀的意義。
關於經典誦讀,南宋大儒朱熹說,「要讀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誦數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清代古文家曾國藩談到自己的誦讀體會時說:「非高聲朗讀則不能展其雄偉之概,非密詠恬吟則不能探其深遠之韻。」
我們應該學會在誦讀中對經典品讀、品鑒與品味。品讀其音美,在錯落有致的平仄聲中,聆聽遠古傳來的陣陣金聲玉振。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如何讓誦讀變得更加有趣、有效呢?讓孩子們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中愛上誦讀,學會誦讀。品鑒其義美,理解先賢的寫作情態,感其仁義之心,悟大學之道,養天地浩然之正氣。
「至今齊魯遺風在,十萬人家好讀書。」一個崇尚讀書的民族一定是一個理性而優秀的民族;一個崇尚讀書的社會一定是一個充滿希望的社會;一個崇尚讀書的國家,一定是一個健康而生機勃勃的國家。
❾ 近行誦讀經典的意義
經典誦讀的意義
經典是民族精神的源頭,人類文化的瑰寶,千古傳承記錄著民族基因中的最高智慧,是民族千年老人對後世子孫的諄諄教誨所承載的是聖賢偉大的思想光輝。我們日日誦讀浸潤,人生的啟迪,博大寬厚的思想人格逐漸養成,生命才能掏溶出 深度和高度,正是厚德載物的大基礎。所有的聰明智慧唯有建立在這個平台上才 能盡其用。 語文是進行人文教育的主戰場。人類幾千年璀燦的文化在語文書中有了充分 的體現。學生通過學習(當然是自由的閱讀,自覺的學習,主動的體驗),了解 並掌握已有的文化世界,就能較好地被文化所塑造。而經過文化塑造的人就有可能成為一個文化的塑造者。 我們以誦讀經典為主滲透常規語文朗讀,來促進現代文的學習。這二者的相 輔相成對孩子語文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及個人的文化的塑造有著深遠的意義。實現了不一樣的課堂與教學效果,對此,淺談一下自己的感受:
一、誦讀課文,記憶力明顯增強 經典誦讀具有激發潛能與智慧的作用,水結晶試驗表明,誦經典正是利用上 善治水的重要方法,調用能量之法,運用自己的聲波音能,承載豐富美善智能量 的經典語言,文字信息,反饋給自己的體內之水,從而改善整個身心氣質,達到和 諧身心、開智益慧的目的。 讀書,強調「口誦心惟」。「誦」決不僅僅是「口」的發音活動,同時包含了豐富的思維活動和情感活動。朗讀也是一種藝術的再創造。它在使無聲的書面 語言變成有聲有色的口頭語言的過程中,眼、口、耳、心、腦等多種感官並用。 學習語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語言的直接感受和積累。語言正是在 反復的實踐中形成一種習慣,「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 「書讀百遍,其 義自見」 誦讀對學習力的強力影響正是建立在對記憶力的拓展和優化基礎上的, 具有開發右腦的作用。具有開智的意義。 我們一年級的孩子讀經典能達到倒背如流。他們每次背誦常規語文的時候也 用背經典的方法熟讀成誦,背得很快,這正是誦讀經典帶來的極強記憶的神力。 美國醫學博士楊定一醫師在台灣進行兒童讀經典所經歷的身心變化的科學 試驗再次證明讀經典的兒童其記憶力更強。
二、有助發展孩子的語言及寫作能力的提高。 小學階段是人一生中記憶力最好的時期,教師充分利用教材指導學生朗讀, 甚至熟讀成誦, 讓學生直接感受語言, 積累語言材料, 了解多種的語言表達方式, 就能學會運用語言文字准確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抒發自己的感情, 從而發展語言。 葉老說, 「多讀作品,多訓練語感,必將能駕馭文字」。在語文課堂教學中, 重視並加強經典與現代文的閱讀朗讀訓練,是非常必要的。 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誦讀需恭恭敬敬,一心一意,不急不徐, 字字清楚輕松愉悅。經典,乃悠揚自得的雅正中和之音,我們每天堅持不懈,讀 聖哲之言,體聖哲之心,發聖哲之語,定在之中,慧在之中。現代文閱讀更需聲 情並貌,在讀經典的影響下恭敬認真地讀出其中的思想感情。熟讀而後能悟,悟 而後能用,用而後能生巧,巧而後出新,誦讀就是把書上的變成自己的,放在自家 智慧庫里,隨用隨取。用多了,自然心靈手巧,會有神來之筆、天造之功。 魯迅,茅盾等老一輩文學大師他們青少年學習的也是文言文,為他們深厚的 文學功底的建立打下了堅定的基礎。 我們的孩子每天讀經典,耳濡目染被文化的韻味而感染,陶冶情操,豐富語 匯,在作文中可以引經據典,增強了文章的文學底蘊。
三、誦讀有助於審美教育與人文思想教育,拓展思想深度。 站在「以人為本」的立場來觀照教材,我們的教育便會指向人的終極關懷: 披文入情,因情悟文,由文明理;讓學生通過體驗、理解的方法,感悟人生,實 現自我。 經典的核心是以德育人, 常規語文的核心也是將語文聯系生活對人進行思想 教育。其每一篇文章都往往蘊含著一個人文的思想,讓我們理解課文思想更有廣 度與深度。 讓學生接受經典誦讀教育,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的意義是深遠的,請讓我們一起 與經典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