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們為什麼要看世界名著
名著,是「具有推崇價值的有名的作品」。
經典名著的價值在於典範語言的熏陶,在於心靈的滋養,在於對人類精神的終極關懷。
1、以你現在的年齡看名著基本上是在看情節,那就是說:通過名著你可以知道不少著名的故事,那麼在你寫作文的時候,這些故事很可能就派的上用場,既能讓你的文章內容更加豐富具有可看性,而且看你文章的人也能比較准確地理解到你所要表達的意思。
另外,作品中的遣詞造句、結構安排等等方面的東西也是很好的借鑒品。
2、通過名著,你可以了解到很多古今中外的風土人情、各類知識。拓寬你的知識面。(在正在進行的教育改革過程中,學生的知識面是否廣泛是一個很重要的考察點,如果你能有比較廣泛的知識面,那麼不論對你的生活還是考試都是很有裨益的。)
3、名著通常都是經過時間歲月考驗的,(村上春樹不就在他的作品中提過他只看作者死了三十年以上的作品嗎?)所以,在這些名著中有很多有深刻意義、經典、引起大多數人共鳴的某些東西,閱讀名著,能讓你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染。
4、名著中通常有很多正面的、積極的人生態度。現代社會不是很講究情商在一個人的事業、情感等方面的作用嗎?閱讀名著能讓你形成比較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這對你的一生都會有很大的幫助。
5、閱讀能讓人在無形中受到感染,豐富人的內心,提升人的氣質。這些都是潛移默化的,也許要經過幾年的時間你才會有比較明顯的體會。
當然,希望得到上面提到的這些好處,看什麼樣的書,用什麼樣的角度去看待、思考書中的內容,都是很關鍵的。這些你可以在自己平常的閱讀過程中去慢慢體會。也可以多和老師、家長、同齡朋友們討論這方面的話題。
而且很多名著是值得你多次閱讀的,不同年齡、不同心境……,你都會從名著中讀出不同的體驗、感受。並非一定要到什麼年齡,有過什麼豐富的人生經驗,你才能讀名著。相反,在你還沒真正體會到人世間的酸甜苦辣之前去閱讀這些書籍,很有可能能對你的人生起到很大的積極作用。幫助你去正確面對生活
⑵ 為什麼讀經典
「經典」是時代、民族文化的結晶。人類文明的成果,就是通過經典的閱讀而代代相傳的。這幾年我提出過一個概念:「作為民族精神源泉的經典」,當這個民族在現實生活中遇到問題的時候常常可以到這樣的經典那裡吸取精神的養料,然後面對自己所要面對的問題。每個國家都有幾部經典,可以說家喻戶曉,滲透到一個民族每一個人的心靈深處。就文學經典而言,英國的莎士比亞,俄國的普希金、托爾斯泰,德國的歌德,等等,都是進入國民基礎教育,紮根在青少年心上,成為他們民族年輕一代的精神的「底子」的。具體到我們中國,我曾提出這樣的設想,要在中學(或者大學)開設四門基本經典的選修課:《論語》、《莊子》選讀,唐詩選讀,《紅樓夢》選讀,魯迅作品選讀。——當然,究竟哪些是我們民族「精神源泉的經典」,該在中學(大學)開設什麼基本經典選讀課,這都是可以討論的;但這樣的經典閱讀,實在是民族精神建設的一件大事,是應該認真對待的。
而且,在當下在青少年中提倡經典閱讀,還有某種迫切性。青少年時期,讀不讀書,讀什麼書,都不是小問題。現在我們這兩方面都出了問題。首先是不讀書:一方面是在應試教育的壓力下,除了課本和應考復習資料以外,沒有時間、精力,也無興趣讀其他任何「與考試無關」的書,老師、家長也不允許讀;另一方面,如果有一點課余時間也耗在影視和網路閱讀上。——我並不反對影視和網路閱讀,並且認為影視和網路確實提供了閱讀的新的可能性,擴大了人們的視野,而且其明顯的愉悅性對青少年具有巨大的誘惑力,這都是應該充分肯定的,但其局限也是明顯的:有可能削減,以至取消了深度閱讀和個性化閱讀,因此如果以影視、網路閱讀代替經典文本閱讀,就會有很大的問題。這里還有一個讀什麼書的問題。像魯迅所說,胡亂追逐時髦,「隨手拈來,大口大口地吞下」的閱讀——這頗有些類似今天的「快餐式閱讀」,吃下的「不是滋養品,是新袋子里的酸酒,紅紙包里的爛肉」:當下中國讀書市場上這樣的「新袋子」、「紅紙」包裝,實在是太多了,沒有經驗的青少年特別容易上當,但吃下去的卻是「爛肉」、「酸酒」,仰賴這樣的「快餐」長大,是可能成為畸形人的。魯迅因此大聲疾呼:「我們要有批評家」,給青少年的閱讀以正確的引導。「經典閱讀」正是這樣的導向:要用人類、民族文明中最美好的精神食糧來滋養我們的下一代,使他們成為一個健康、健全發展的人。
錢理群:為什麼要讀經典?
⑶ 我們都讀了大學,為何還要倡導讀寫
為何要倡導「讀寫」
文/徐賁
本文首發於總第821期《中國新聞周刊》
9月8日是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倡導的「國際識字日」(international literacy day),今年的主題是「數碼世界的識字」。「識字」(又叫「掃盲」)在這里是一個並不恰當的中文翻譯,因為literacy從來就不只是指「識字」,而是指閱讀與寫作,也就是「讀寫」。
聯合國的「識字」標准當然不會低到只是認字而已。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定義,讀寫指的是,能夠閱讀和書寫表達日常生活中的簡單文句,即讀和寫的能力。更准確地說,應該是指文化程度,包括認識、理解、解釋、創造、通訊、計算、表達、閱讀各種印刷、電腦顯示、光碟影像等資料的能力。識字的意義也可以包括理解和運用與族群有關的符號系統。因此,literacy現在經常翻譯成「素養質」,是一種對媒介文字、圖像和其他符號的「理解」能力。
在認字和理解之間存在相當大的距離。理解的重要性在於它必不可少的獨立思考和辨析,也就是判斷。判斷是讀寫必須具備的智識能力。早在17世紀,英國詩人彌爾頓就已經強調了閱讀與判斷能力的關系,提出了「勝任的讀者」(Fit Reader)的概念。在他的偉大詩作《失樂園》里,他期許自己的詩能找到勝任的讀者。他認為,讀詩是一個人成為勝任的讀者之途徑。這類似於我們今天把閱讀經典和深讀當作一種提高學生思考能力的基本訓練。
識字不只是為了閱讀,而且更是為了有所思考和判斷的閱讀。彌爾頓作品中最能體現這一閱讀觀念的是他的名著《論出版自由》(Areopagitica,1644)。他反對審查作品出版和鉗制言論自由,根本理由是,人類的思考和判斷能力並不專屬於某些特殊地位和身份的人士,而是普通讀者都能擁有的。讀者不需要高高在上者向他們提供對兒童般的保護,也不需要政府用這種辦法來讓他們免受「不良」書籍的毒害。
彌爾頓認為,讀者並不像設想的那麼低能、淺薄、輕信易騙、情緒不穩。對讀者會造成傷害的不是書籍里的內容或論述,而是不讓他們去接觸所謂的「危險思想」。讀者可能遇到的最大危險是在真的碰到不良內容或謬誤論述時,自己卻沒有能力去辨別和抵抗。
在彌爾頓那裡,好的閱讀可以養成珍惜和運用良心自由的習慣,沒有這樣的習慣,基於自由選擇的理解和獨立判斷也就無從談起。毋庸諱言,他的閱讀觀念是一種理想,即使放在今天的世界裡,也很難成為現實。
自從18世紀閱讀在現代社會里開始普及以來,它一直就有一個質量高低的問題。今天我們或許可以用不同層次的入學率來論證這個問題。然而,我們知道,即使進過學校,甚至進過大學,也未必就等於具備了有質量讀寫的能力。
18世紀,當讀寫剛剛開始在歐洲普及的時候,是根據當時人們在正式文件上的簽字情況(如遺囑、婚嫁文件、宗教法庭的證詞等,不能自己簽字的,就畫一個十字或做一個記號),來估計有關的「識字率」。在新英格蘭,識字率是從簽字的遺囑得來的。在英國和法國,婚禮證人必須在教區登記,這是需要當事人簽字的。
研究者們還用一些別的辦法來估計識字率,例如,在18世紀的瑞典,路德教會派人挨家挨戶盤查信徒的《聖經》知識。20世紀,德國和義大利的法西斯政府都積極利用讀寫來進行思想統治。因此,他們反倒比民主政府更加重視全民教育,更加鼓勵民眾看書讀報。蘇聯政府也曾積極推行全民閱讀和掃除文盲的運動。掃盲官員最常引用的就是列寧的教導,「在一個文盲的國家內是不能建成共產主義社會的」和「文盲只會游離於政治之外」。教育農民就是要讓他們加入到列寧所說的「政治」中來,掃盲因此成為一項政治任務。蘇聯的掃盲非常成功,到1939年,蘇聯男子的識字率達到了95%,女子達到了79%。民眾認了字,也就都能閱讀《真理報》了。
作者:徐賁,美國加州聖瑪利學院教授
⑷ 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內心都越來越悲觀
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內心都越來越悲觀,首先要明白,現在的年輕人內心都在悲觀什麼,以下是我認為的原因和解決方法。
希望你每天都是快樂的。
⑸ 為什麼要讀名著
名著絕大多數都是各個時代的經典之作.對於我們來說,閱讀名著,陶冶情操,提高
文學素養
,培養自身氣質.再者,因為名著大都比較嚴謹或者說枯燥,對我們品性思想方面也會有很大的提升.對於一些
文學家
或者說研究家來說,在當前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喧囂浮躁的情況下,把經典弄明白,「學以致用」,擇善而從,努力使傳統文化與當代生活對接——一代又一代的文化人,傳承、光大文化.同時,著作中一些背景對史學和當時的思想也有很大的反應.
⑹ 為什麼要讀名著
名著絕大多數都是各個時代的經典之作.對於我們來說,閱讀名著,陶冶情操,提高文學素養,培養自身氣質.再者,因為名著大都比較嚴謹或者說枯燥,對我們品性思想方面也會有很大的提升.對於一些文學家或者說研究家來說,在當前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喧囂浮躁的情況下,把經典弄明白,「學以致用」,擇善而從,努力使傳統文化與當代生活對接——一代又一代的文化人,傳承、光大文化.同時,著作中一些背景對史學和當時的思想也有很大的反應.
⑺ 為什麼要閱讀名著
名著絕大多數都是各個時代的經典之作。對於我們來說,閱讀名著,陶冶情操,提高文學素養,培養自身氣質。再者,因為名著大都比較嚴謹或者說枯燥,對我們品性思想方面也會有很大的提升。對於一些文學家或者說研究家來說,在當前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喧囂浮躁的情況下,把經典弄明白,「學以致用」,擇善而從,努力使傳統文化與當代生活對接——一代又一代的文化人,傳承、光大文化。同時,著作中一些背景對史學和當時的思想也有很大的反應。
⑻ 在今天,為什麼我們還需要讀孔子
在這個高舉科技文明大旗的時代,為什麼我們還需要讀孔子,孔子研究院院長曾經解答過這個問題,他說:如果將中國文明比喻成一棵大樹的話,主幹就是儒家文化,大樹根部就是孔子,以及包括孔子在內的各位先哲。大樹之所以高聳粗壯,正是因為大樹的根扎的深,扎的牢,並且不斷將養分輸送到樹乾和枝葉上。孔子的思想對中華文明的形成以及延續的影響幾千年來從未中斷過。即便是21世紀,很多價值觀念和行為准則依然受到孔子思想的影響。
我以前也非常困惑,認為這個時代不再需要孔子了,現在是科技掌握一切的時代。但是我們需要知道,文化才是一個國家的核心,擁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才能讓我們在面對外來文化時絲毫不膽怯,可以自豪的告訴他們我們的傳統文化延續了幾千年,可以毫不動搖的相信中國的文化就是最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