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古典 » 悲劇為什麼經典
擴展閱讀
同學出遊去哪裡玩 2025-01-24 04:49:13
復習數學知識點的方法 2025-01-24 04:43:12
海港之夜歌詞怎麼念 2025-01-24 04:40:49

悲劇為什麼經典

發布時間: 2022-05-05 09:45:16

Ⅰ 為什麼做悲劇遠比喜劇容易,也更容易成為經典

喜劇大家笑笑就過去了,而且現在得喜劇有那麼多,你怎麼能做到在這么多自己當中脫穎而出讓人們深深的記住你呢?這就需要有一定的能力了;但是悲劇就不一樣了,悲劇是需要有一定的故事情節的,是比較容易讓人懷念的。

Ⅱ 為什麼說悲劇更具有祟高性

這個問題你可以去看一下朱光潛的《悲劇心理學》,好像是他畢業時的畢業論文,有說到這個問題,因為年代久遠,已經記得不是很清晰了。
比如一個在城市居住的人,會想去山區走走,覺得山很美,山區的人想去城市走走,覺得城市很美。就是說人們往往更喜歡去一個不是經常經歷的地方。
悲劇也一樣,這個問題對於悲劇的定義,和我們通常理解的不同。生活中,比如一家人,爸媽車禍死了,兒子得癌症死了,這是悲劇,但不是該問題中的悲劇。
該問題中的悲劇是指那些和命運抗爭的人,比如朱麗葉羅密歐,明知道不能在一起,還是要和命運抗爭,最後還是死了,這就是此問題中所說的悲劇。就是在和不可逆的事物抗爭之後,最後還是無法達到想達到的目標。那麼在這些事件中出現的主人公,精神上都是具有崇高性的。
然而這樣的悲劇在自己的身邊並不多,因此根據朱光潛的解釋,人們會更喜歡看悲劇而不是喜劇,更容易被悲劇震撼,而不是喜劇,這就是悲劇的美。
希望能採納,我可能回答的不是很全,建議去看一下《悲劇心理學》。謝謝!

Ⅲ 生命的無憾與和諧之美,為什麼希臘悲劇為悲劇之最

古希臘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擅長於創造並表現悲劇的民族,也是最有能力在生活中避免悲劇發生的民族。而希臘為什麼崇尚生命的無憾和和諧,歸根結底就是因為西方人文思想的誕生,出現了很多哲學家,哲學家一般給人的氣質都是憂郁的,他們追尋生命的真理,追尋人文關懷。這個過程讓他們開始悲天憫人。

三、豐富的生命

古希臘崇尚生命的無憾跟和諧,是因為他們認為生命不僅僅有美好的事物,而那些充滿遺憾的悲劇的色彩也是美好的一部分。只有無憾的人生跟和諧的生命相統一,才是真正的人生哲學。而這也是古希臘文明想要展示給眾人的。

Ⅳ 為什麼能打動人心的總是悲劇

首先,現在絕大多數人已經陷入了一個嚴重的誤區,那就是大團圓結局是俗套,悲劇是敢於打破常規,敢於創新.
這個誤區的形成有著幾千年的歷史淵源.中國是一個文學歷史悠久的國家,早就幾千年前,就有著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抒情散文等等多種文體,但是直到明清時候戲劇和小說的出現,才有了悲劇與喜劇的問題,因為這時候才有了"虛構"這個概念,既然是虛構,也當然需要虛構一個結局.
而這個年代,就是一個大團圓十分泛濫的年代.那時候的幾種文學形式,戲曲,小說,無不被大團圓所佔據,當我們語文老師每將起一篇文章的主要內容的最後一句話都是,鑒於那個年代盛行的大團圓結局,XX同志最後又考中了狀元,衣錦還鄉,和YY小姐撕守終生,白頭到老.ZZ同志因為作惡多端得到了應有的懲罰等等
即使是《竇娥冤》這樣的悲劇,也會讓竇娥感動上蒼,讓上天為她報仇;即使是《梁山伯與祝英台》這樣的悲劇,最後他們也能化蝶雙飛,幸福相守....
所以,當那個年代出現了《紅樓夢》這樣的純悲劇小說就是一種極大的創新,十分引人耳目;所以,即使是上文提到的《竇娥冤》和《梁山伯與祝英台》這種相對起來比較悲劇的作品也會倍受推崇,流傳至今,因為那個年代的悲劇實在太少太少,目前數起來確實屈指可數.
所以,在那個年代,你說敢於寫悲劇是創新,是對傳統審美觀點的挑戰,我贊成,完全贊成. 是,到了21世紀的今天,一切都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句話,現在的悲劇已經完全泛濫成災,我只問你一個問題,你說說最近哪個小說電視劇電影是純喜劇結局的?當然,不是沒有,但是數量比起悲劇起碼是旗鼓相當.
本人比較喜歡看古裝電視劇,就近段時間所接觸的所有影視作品而言,竟只有《神鵰俠侶》是喜劇性的結局, 另外某部看似大團圓的結尾的電視劇其導演竟然宣稱"之所以採用俗套的大團圓結局,是為了給續集作準備,敬請期待"至於張紀中為什麼不把神拍成全滅的悲劇是因為金庸還活著,不敢把情節改得太離譜
否則,我敢說,對於一個沒有原著可以參照的電視劇來說,99%都是悲劇.而拍喜劇,
另外,目前非常盛行的韓劇中,喜劇和悲劇可以說是二分天下,基本上一部戲的基調不是從頭喜到尾就是從頭悲到尾.
一言辟之,目前悲劇的數量和喜劇持平或者還多於悲劇,因此,說大團圓是俗套,悲劇是創新,純粹是無稽之談. 看了以上這些,有些人可能會認為我是大團圓結局的擁護者,其實不然.
我喜歡悲劇,非常喜歡.我最喜歡的游戲是仙劍和天之痕,一個是徹底的悲劇,一個帶有很濃的悲劇性質;我最喜歡的古典名著是《紅樓夢》,同樣是徹底的悲劇;我喜歡的歌都是悲傷的抒情歌曲...
這樣,就引出了下一個問題:什麼樣的悲劇才值得喜歡?為什麼目前泛濫的某些悲劇讓人覺得很無聊,讓人想哭也哭不出來?
藝術來源於生活,是對生活的反映,因此,悲劇的產生往往是為了一個中心而服務.
《紅樓夢》的悲劇揭示了悲劇大家庭必將衰落並走向滅亡的命運,實際上是暗示了整個封建制度即將沒落;《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悲劇批判了封建婚姻家長專制制度,歌頌了封建時期的男女追求自由愛情的勇氣和反抗精神;魯訊筆下的《祝福》《孔乙己》等無數悲劇是用來喚醒舊中國麻木不仁的人民群眾;楊家將"七子去,(第)六子還"的悲劇贊揚了為國捐軀的愛國主義精神;趙靈兒為天下蒼生而犧牲表現了為大愛而犧牲小愛的偉大;小雪的化石體現了為成全自己心上人和自己的情敵而犧牲的無私....
這些悲劇,有的是為了表達政治思想,達到政治目的,有的歌頌某一種情操與精神,有的只是單純地表現男女之間的愛情,但是,它們都是有意義的,悲劇性的結尾,點明了它們的中心,深化了它們的主題,也給人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 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悲劇只是無病呻吟,騙取觀眾的眼淚,根本不知道它所要表現的是什麼.
舉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古龍的《絕代雙驕》本來是好端端的大團圓結尾,某人重拍《小魚兒與花去缺》的時候非要硬生生地弄成悲劇,套用新浪一篇文章的一句評論,"裡面的女主角都因為一些莫名其妙的原因死了,既不能深化愛情,也不能表明其他主題"而後來同一個導演拍的《天下第一》《八大豪俠》也出現了同樣的情況,可以說完全是為了悲劇而悲劇,又或者說得白點是為了騙眼淚騙收視率騙錢而悲劇(當然騙錢是最終最本質的目的),在《八大豪俠》表現的尤其明顯,7個主角都因為一件根本不用死的事情而在結尾部分為了死而集體送死,其死得之莫名其妙,之迅速,之毫無意義,實在令人瞠目結舌,不僅哭不出來,還啼笑皆非:前一分鍾還有說有笑的主角們最後後一分鍾就看見一個墳,你是什麼感覺?
這就是現在的藝術作品非常普遍的問題,其結尾基本上都是男主角OR女主角因為得了絕症或者遇見了車禍或者被仇人殺了等等各種各樣莫名其妙的原因死了,可是他們的死到底有什麼意義?到底是想表現一種什麼中心?
有以下幾種可能:一,愛情不能戰勝一切,即使再相愛再堅強再努力最後也只能因為種種天災人禍而天人想隔(代表:《午夜陽光》,男女主角歷盡千辛萬苦終於走上結婚的禮堂,男主角卻因為白血病倒在了教堂)
第二,正不勝邪,好人再怎麼好也只能死翹翹,留下壞人在一邊笑.(代表:《八大豪俠》,主角們死了之後大奸臣秦燴沒有得到任何報應)
第三,正邪相拼的結果就是大家同歸於盡(這種的代表就多了,不過至少比上面那種健康...)
第四,其他種種消息悲觀的人生觀
由此可見,經典的悲劇雖然悲但是表現的卻是積極向上的主題,這里所提到的悲劇卻帶來了一種消極的主題,當然,我相信那些導演作家所想表現的並不是這些主題,而僅僅是為了錢--那藝術已經完全出於一種商業目的時,它就很難再打動任何人了. 最後談談是不是只有悲劇才能打動人心.
相信上面已經說得很明顯了,金庸古龍等等武俠大師的作品很多都是大團圓,照樣能膾炙人口,在言情小說上,瓊遙是非常喜歡喜劇的,而且喜得很徹底,比如說《還珠格格》《蒼天有淚》等等基本都是壞人改過自新的非常圓滿的結局(本人是非常喜歡這種結局的,因為感化一個壞人比消滅一個壞人更困難,也更有意義,不是嗎?當然,這其中有一些是比較突然的,變得太快,讓人有點難以接受,但至少中心是向上的).
另外,就我最喜歡的游戲而言,我們來作一個假設,假如最後靈兒和月如都被聖姑救活了,仙劍還能不能成為經典?
我的答案是,能,一定能.
一個作品是不是經典不在於結果而在於整個過程,象《軒轅劍3-雲與山的彼端》《風色幻想》這樣整個劇情跌宕起伏,波瀾壯闊的作品來說,即使最後是大團圓也同樣能成為經典,象某些整個過程無聊乏味最後弄個莫名其妙的悲劇的作品來說,就算最後是生離死別也挽救不了它成為垃圾的命運.
因此,有彩依的化蝶,有月如的魂斷鎖妖塔,有靈兒為天生而香消玉隕,即使他們最後幸福了,難度整個游戲就不成為經典了嗎?
當然,也許不會有現在那麼有名,因為那個年代的幾乎所有游戲都是大團圓,是仙劍打破常規的勇氣讓它有了今天的輝煌,不過,至少就並不是所有成名作都是悲劇這一點就已經足以說明我的觀點了.
最後,總結一下我的觀點,我並不反對悲劇,也很喜歡那些有深意又能感動人心的悲劇,只是目前很多為悲而悲的悲劇讓我覺得悲哀,同時也覺得大團圓也有它的優點所在 因此,我希望看到更多更優秀的悲劇,和更多更圓滿的喜劇!

Ⅳ 為什麼悲劇比喜劇更容易成為經典

人生悲歡離合,不如意者總是居多的(大概與人的慾望無盡無休有關吧~)
人們對於不如意的事情總是特別在意的,留存記憶中的往往也是悲多於樂的。

喜劇雖然可以使人輕松愉悅,但是喜劇即使是取材於真實生活的,也還是以誇大居多,不然怎麼出那麼多的笑料和喜劇效果呢? 相對而言,悲劇里的悲情成份可能更貼近於生活實際。而且人的習慣是,對於高興的事情容易一笑而過,不會太在意,不會太當成事兒來記在腦子里,相反對於窩心的不如意的事情卻總總耿耿於懷。

所以更讓人覺得悲劇的結局與生活的現實比較一致。所以更容易讓人觸景生情,人是一種感性動物,感情細膩,悲劇成人比較容易讓人動情。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逗笑不是難事,即使不是專業演員基本也可以做到。而表演悲戲打動觀眾,就不是隨便誰都能勝任得了的了。從這個角度大概也可以看出,悲劇的藝術性可能略高於其他種類吧~~~ 喜歡歷史,文學的請加群64210183

Ⅵ 為什麼悲劇總會讓人更加記憶深刻

痛才能夠使人更加深刻。喜劇總是會讓人一笑而過,然而悲劇卻會讓人久久沉浸在其中。以前,許多人看電視劇或者電影的時候,總是喜歡看到開心的結局。於是,導演們都是按照觀眾的喜好來,不管是不是悲劇,反正最後總是大團圓結尾的。可如今,很多電影和電視劇都在改變了,不再大團圓結尾了。

生活中,喜劇的事情很多,所以拍攝電影電視劇的時候,喜劇的結尾並不是很難。但要想有一個難忘的結局,讓大家能夠贊美的結局,並不是那麼容易的。悲劇並不比喜劇差,不管是情緒感染上,還是在藝術手法上,悲劇都更加的難。它難,所以我們記的更加久。

Ⅶ 為什麼那麼多經典的電視劇都是悲劇結尾呢

因為魯迅說過,悲劇就是把最美好的東西撕碎給別人看,而且他們是在賺取人們的眼淚,提高收拾率的

Ⅷ 為什麼悲劇電影往往會成為經典

天使之城

〖劇情介紹〗
塞思是洛杉磯上空的一位天使,他不知疲倦地四處奔走,為凡人們排憂解難,這天他無影無蹤地到來一家,可惜他來晚了一步,接受心臟外科的病人已經死在了台上。主刀大夫瑪吉.瑞絲認為這是她的責任,她失去了自信,精神也一下垮了。見此情景,塞思決定留下來幫助瑪吉戰勝精神上的危機。在這個過程中,他愛上了美麗的瑪吉。為了能切切實實地接觸到瑪吉,他冒險使自己顯了形。瑪吉不知道這位突然出現的陌生人就是每天都在幫助也的精靈,她被塞思迷住了。但是,隨著他們的感情越來越深,瑪吉開始懷疑沒有家庭、沒有過去的塞思究竟來自何方。而當她最終得知塞思居然是一位天使時,她陷入深深的困惑之中,在信仰與情感之間難以作出抉擇。與此同時,塞思也發現自己無法真正進入凡人的世界。然而,他已無法割捨對瑪吉的愛。為了能與瑪吉一起分亨生活的快樂,他毅然決定放棄天使的身份,從此做一個凡人。但是,願望有時是無法實現的,即使是一個天使的願望 幸福僅僅存在了一個晚上,第二天瑪吉再一次意外中死去…………但,哪怕是僅僅一天的人的生活,有人自由的意志,能真正愛一個人,用永恆來換取,也是值得的…………哪怕,幸福只是一瞬。
{ 賽斯是一名充滿好奇的天使,他被上帝派駐在洛杉磯,專門護送垂死的病人上天堂。而在當地從事心臟科的醫生瑪姬卻成日在台上幫助病人與死神交戰。因為職業的沖突,天使注意到了這個美麗、自信的女醫生。
有一天她在進行時,一名轉危為安的病人突然暴斃,瑪姬深感自責,並且變得十分脆弱,她無法釋懷如此的打擊,頓時對一切失去了信心,甚至開始懷疑作為一個醫生救死扶傷的能力。賽斯前來護送病人上路,目睹了一切,她的自責與脆弱。他情不自禁的想要伸出援手,幫助這個令他心動的女人。於是,他冒著極大的危險,毅然在瑪姬面前現身。他從一名虛無縹緲的天使,變成了一個神秘的陌客,一嘗他嚮往已久卻只能袖手旁觀的凡人生活。
瑪姬漸漸的對賽斯產生了好感,為他的溫柔體貼,以及他們的心意相通。雖然對這名沒有過去的男人感到十分懷疑,但卻無法抵抗他的魅力,這同時也令瑪姬感到困惑與不安。
而此時的賽斯作為一個天使無法融入現實生活,更不能體會到凡人的觸碰等的感受。他深愛著瑪姬,渴望分享她生活的點滴。他從毅然的從高處跳落(變為凡人的方法),成為了一個真實的凡人,會痛,會餓,會哭泣,能體會到各種各樣的感受。
雖然和瑪姬相處的時光很短暫,(瑪姬在購物返程途中出車禍喪生了),卻甜蜜、溫馨。
為了一天的相聚,作為真正同類的相聚,他放棄了一生無痛的生活。「我用一分鍾愛上你,註定要用一生去忘記」,他無悔。}

Ⅸ 悲劇的審美價值

之於喜劇看完後讓人一笑了之,大多數悲劇作品都會使觀眾念念不忘,顯得尤為深刻雋永,而在美學理論的范疇上講,悲劇相比於喜劇,也具有更高的地位。

悲劇被冠上「文藝的巔峰」「詩藝的冠冕」等榮譽,從亞里士多德到叔本華、黑格爾再到尼采,都對悲劇情有獨鍾,認為它能做到其他藝術做不到的事,具有獨一無二的美學效果。

亞里士多德

那與喜劇相比,為何悲劇會給人留下更為深刻的印象,它又具有怎樣的美學價值?我們以雨果的《悲慘世界》為例,對其進行分析。

悲劇具有撕裂的美感
佛洛依德的意識理論中認為人之所以喜歡觀看悲劇,是因為人類惡的意識。當人們觀看到戲劇中的英雄人物也會遭受苦難時,就會產生心理上的快感,但事實上人對悲劇的喜愛並不是因為人性中的「惡」,而是來源於悲劇中對善跟美的「撕裂」。

弗洛伊德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悲劇是把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而喜劇是把無意義的東西毀滅給人看。

雨果的《悲慘世界》看完後之所以讓人難以釋懷不是因為故事中的人物凄慘,而是因為這樣美好的巨人般的人物都要遭受命運的捉摸與戲弄。

《悲慘世界》劇照

從冉阿讓到妓女芳汀,再到英雄馬呂斯跟密探沙威,裡面的人物無論渺小或偉大,都閃爍著人性的光芒,即便是惡人沙威,最後也用死亡的方式來成就自己畢生的信念,可以說,正是雨果這種對「美好的撕裂」,才給讀者帶去了最強烈的精神沖擊。

在這方面日本美學上追求的「物哀」可以作為一個典型的代表。日本人在藝術審美上追求櫻花般稍縱即逝的美,他們認為藝術中表現出的「美」不可永恆跟持久,撕裂後才能帶給讀者更大的戲劇沖擊,例如《雪國》《砂器》都是這樣的作品。

日本美學認為「美」不可持久

「普通」情節之外的「崇高」表達
亞里士多德在《詩藝》中記載了對悲劇與喜劇的理解:

悲劇是一個嚴肅、完整、有一定長度的行動的摹仿,他的摹仿方式是藉助人物的行動,而不是敘述,通過引發憐憫和恐懼使這些情感得到疏泄……

喜劇摹仿低劣的人,這些不是無惡不作的歹徒——滑稽只是醜陋的一種表現。

簡單來說就是,不管喜劇還是悲劇,其作為一種藝術門類來說其本質是對現實的描繪跟映射。

但究其根本,喜劇是通過表現丑角的低能、笨拙或是生理上的缺陷來達到逗人歡笑的目的,而悲劇在立意上則更為「崇高」,通過復雜的情節調動,使觀眾在主觀上與書中的悲劇人物成為一種命運共同體,而由劇中人物的悲劇結局激發出的恐

Ⅹ 為什麼悲劇會被譽為「崇高的詩」、「戲劇詩的最高階段和冠冕」

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西方國家,悲劇的經典作品有許多。而這些經典的悲劇作品,給人留下的印象也是十分深刻的,人們往往能夠通過悲劇的故事,看到曾經的那個時代。給人一種深深的代入感,而悲劇也被譽為崇高的詩,戲劇詩的最高階段和寇冕。

而這就是最讓人感動的地方,這個世界本身就存在著喜劇和悲劇,活在幸福世界中的人們,他們做的一切似乎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處在悲劇世界中的人,他們對生命的執著,對於真善美的嚮往,卻是最能打動人的地方。能讓你在這些悲劇的背後,看到頑強的反抗精神,以及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所以說悲劇是崇高的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