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五年級下冊經典誦讀內容是什麼
五年級下冊經典誦讀內容是如下:
1、第一單元
課文:白鷺、落花生、桂花雨、珍珠鳥。
口語交際:制定班級公約。
習作:我的心愛之物。
2、第二單元
課文:搭石、將相和、什麼比獵豹的速度更快。
習作:漫畫老師。
3、第三單元
課文:獵人海力布、牛郎織女(一)、牛郎織女(二)。
口語交際:講民間故事。
習作:縮寫故事。
4、第四單元
課文:古詩三首(示兒/題臨安邸/己亥雜詩)、少年中國說(節選)、圓明園的毀滅、木笛。
習作:二十年後的家鄉。
5、第五單元
課文:太陽、松鼠。
習作例文:鯨。
習作:介紹一種事物。
6、第六單元
課文:慈母情深、父愛之舟、「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
口語交際:父母之愛。
習作:我想對您說。
7、第七單元
課文:古詩詞三首(山居秋暝/楓橋夜泊/長相思)、四季之美、鳥的天堂、月跡。
8、第八單元
課文:古人談讀書、憶讀書、我的「長生果」。
口語交際:我最喜歡的人物形象。
習作:推薦一本書。
『貳』 國學經典誦讀篇目
國學經典誦讀篇目 篇1
將進酒 李白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君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側耳聽!
鍾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願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消萬古愁!
愛蓮說 周敦頤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靜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蜀道難 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嵋巔。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方鉤連。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岩巒。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
問君西遊何時還?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從雌繞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其險也若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
國學經典誦讀篇目 篇2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至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但辭黃河去,暮宿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析,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出門看夥伴,夥伴皆驚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國學經典誦讀篇目 篇3
《梁惠王上》出自《孟子·梁惠王》。梁惠王盡管給了百姓一點小恩小惠,但他發動戰爭,欺壓黎民,在壓榨人民這點上,跟別國的暴君沒有本質的差別。這則寓言告訴我們,看事情要看本質,不要被表面現象所迷惑。「五十步笑百步」這句成語就是從這則寓言中提煉出來的。
《梁惠王》是《孟子》第一篇的篇名,《孟子》和《論語》一樣,原無篇名,後人一般取每篇第一章中的前兩三字為篇名。《孟子》共七篇,東漢末趙岐為《孟子》作注時,將每篇皆分為上、下,後人從之。
註:梁惠王即魏惠王。
原文
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苟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譯文
孟子拜見梁惠王。梁惠王說:「老先生,你不遠千里而來,一定是有什麼對我的國家有利的高見吧?」
孟子回答說:「大王!何必說利呢?只要說仁義就行了。大王說『怎樣使我的國家有利?』大夫說,『怎樣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說,『怎樣使我自己有利?』結果是上位的人和下位的人互相爭奪利益,國家就危險了啊!在一個擁有一萬輛兵車的國家裡,殺害他國君的人,一定是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大夫;在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裡,殺害他國君的人,一定是擁有一百輛兵車的大夫。這些大夫在一萬輛兵車的國家中就擁有一千輛,在一千輛兵車的國家中就擁有一百輛,他們的擁有不算不多。如果以道義為後卻以利益為先,不奪得國君的地位不會滿足。從來沒有講「仁」的人卻拋棄父母的,從來沒有講義的人卻不顧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說仁義就行了,為什麼一定說利呢?」
孟子的觀點:仁義比利益重要。
國學經典誦讀篇目 篇4
《三十六計》或稱三十六策,是指中國古代三十六個兵法策略,語源於南北朝,成書於明清。在《南齊書·王敬則傳》中說:「檀公(檀道濟)三十六策,走是上計。」它是根據我國古代卓越的軍事思想和豐富的斗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至今都非常實用,中華民族悠久文化遺產之一。
《三十六計》作者楊南柯,秦朝咸陽人。是根據我國古代卓越的軍事思想和豐富的斗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是中華民族悠久文化遺產之一。「三十六計」一語,先於著書之年,語源可考自南朝宋將檀道濟(?—公元436年),據《南齊書.王敬則傳》:「檀公三十六策,走為上計,汝父子唯應走耳。」意為敗局已定,無可挽回,唯有退卻,方是上策。此語後人賡相沿用,宋代惠洪《冷齋夜話》:「三十六計,走為上計。」。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語的人更多。於是有心人採集群書,編撰成《三十六計》。但此書為何時何人所撰已難確考。
原書按計名排列,共分六套,即勝戰計、敵戰計、攻戰計、混戰計、並戰計、敗戰計。前三套是處於優勢所用之計,後三套是處於劣勢所用之計。每套各包含六計,總共三十六計。其中每計名稱後的解說,均系依據《易經》中的陰陽變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剛柔、奇正、攻防、彼己、虛實、主客等對立關系相互轉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樸素的軍事辯證法的因素。解說後的按語,多引證宋代以前的戰例和孫武、吳起、尉繚子等兵家的精闢語句。全書還有總說和跋。
三十六計是我國古代兵家計謀的總結和軍事謀略學的寶貴遺產,為便於人們熟記這三十六條妙計,有位學者在三十六計中每取一字,依序組成一首詩:金玉檀公策,藉以擒劫賊,魚蛇海間笑,羊虎桃桑隔,樹暗走痴故,釜空苦遠客,屋樑有美屍,擊魏連伐虢。
全詩除了檀公策外,每字包含了三十六計中的一計,依序為:金蟬脫殼、拋磚引玉、借刀殺人、以逸待勞、擒賊擒王、趁火打劫、關門捉賊、渾水摸魚、打草驚蛇、瞞天過海、反間計、笑裡藏刀、順手牽羊、調虎離山、李代桃僵、指桑罵槐、隔岸觀火、樹上開花、暗渡陳倉、走為上、假痴不癲、欲擒故縱、釜底抽薪、空城計、苦肉計、遠交近攻、反客為主、上屋抽梯、偷梁換柱、無中生有、美人計、借屍還魂、聲東擊西、圍魏救趙、連環計、假道伐虢。以上是三十六計!
國學經典誦讀篇目 篇5
【原文】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注釋】
(1)大學之道:大學的宗旨。「大學」一詞在古代有兩種含義:一是「博學」的意思;二是相對於小學而言的「大入之學」。古人八歲人小學,學習「灑掃應對進退、禮樂射御書數」等文化基礎知識和禮節;十五歲人大學,學習倫理、政治、哲學等「窮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學問。所以,後一種含義其實也和前一種含義有相通的地方,同樣有「博學」的意思。」道「的本義是道路,引申為規律、原則等,在中國古代哲學、政治學里,也指宇宙萬物的本原、個體,一定的政治觀或思想體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環境里有不同的意思。
(2)明明德:前一個「明」作動詞,有使動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發揚、弘揚的意思。後一個「明」作形容詞,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3)親民:根據後面的「傳」文,「親」應為「新」,即革新、棄舊圖新。親民,也就是新民,使人棄舊圖新、去惡從善。
(4)知止:知道目標所在。
(5)得:收獲。
(6)齊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蒸蒸日上,興旺發達。
(7)修其身:修養自身的品性。
(8)致其知:使自己獲得知識。
(9)格物:認識、研究萬事萬物。
(10)庶人:指平民百姓。
(11)壹是:都是。本:根本。
(12)末:相對於本而言,指枝末、枝節。
(13)厚者薄:該重視的不重視。薄者厚:不該重視的卻加以重視。
(14)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沒有這樣的道理(事情、做法等)。
【譯文】
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於使人棄舊圖新,在於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鎮靜不躁;鎮靜不躁才能夠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祥;思慮周祥才能夠有所收獲。每樣東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明白了這本末始終的道理,就接近事物發展的規律了。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性;要想修養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於認識、研究萬事萬物。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後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後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後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後才能修養品性;品性修養後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後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後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養品性為根本。若這個根本被擾亂了,家庭、家族、國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輕重緩急,本末倒置卻想做好事情,這也同樣是不可能的!
【讀解】
這里所展示的,是儒學三綱八目的追求。所謂三綱,是指明德、新民、止於至善。它既是《大學》的綱領旨趣,也是儒學「垂世立教」的目標所在。所謂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它既是為達到「三綱」而設計的條目工夫,也是儒學為我們所展示的人生進修階梯。縱覽四書五經,我們發現,儒家的'全部學說實際上都是循著這三綱八目而展開的。所以,抓住這三綱八目你就等於抓住了一把打開儒學大門的鑰匙。循著這進修階梯一步一個腳印,你就會登堂入室,領略懦學經典的奧義。就這里的階梯本身而言,實際上包括「內修」和「外治」兩大方面:前面四級「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是「內修」;後面三綱「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外治」。而其中間的「修身」一環,則是連結「年修」和「外治」兩方面的樞紐,它與前面的「內修」項目連在一起,是「獨善其身」;它與後面的「外治」項目連在一起,是「兼善天下」。兩千多年來,一代又一代中國知識分子「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盡心下》),把生命的歷程鋪設在這一階梯之上。所以,它實質上已不僅僅是一系列學說性質的進修步驟,而是具有濃厚實踐色彩的人生追求階梯了。它鑄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國知識分子的人格心理,時至今日,仍然在我們身上發揮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不管你是否意識明確,不管你積極還是消極,「格、致、誠、正,修、齊、治、平」的觀念總是或隱或顯地在影響看你的思想,左右著你的行動,使你最終發現,自己的人生歷程也不過是在這儒學的進修階梯上或近或遠地展開。事實上,作為中國知識分子,又有幾人是真正出道入佛的野鶴閑雲、隱逸高士呢?說到底,依然是十人九儒,如此而已。
國學經典誦讀篇目 篇6
【原文】 《康誥》曰:「克明德。」《大甲》曰:「顧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注釋】
(1)康誥:《尚書·周書》中的一篇。《尚書》是上古歷史文獻和追述古代事跡的一些文章的匯編,是」五經」之一,稱為「書經」。全書分為《虞書》、《夏書》、《商書》、《周書》四部分。
(2)克:能夠。
(3)大甲:即《太甲》,《尚書·商書》中的一篇。
(4)顧:思念。是:此。明命:光明的稟性。
(5)帝典:即《堯典》,《尚書·虞書》中的一篇。
(6)克明峻德:《堯典》原句為「克明俊德」。俊:與「峻」相通,意為大、崇高等。
(7)皆:都,指前面所引的幾句話。
【譯文】
《康誥》說:「能夠弘揚光明的品德。」《太甲》說:「念念不忘這上天賦予的光明稟性。」《堯典》說:「能夠弘揚崇高的品德。」這些都是說要自己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
國學經典誦讀篇目 篇7
【原文】 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曰:「作新民。」《詩》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
【注釋】
(1)湯:即成湯,商朝的開國君主。盤銘:刻在器皿上用來警戒自己的箴言。這里的器皿是指商湯的洗澡盆。
(2)苟:如果。新:這里的本義是指洗澡除去身體上的污垢,使身體煥然一新,引申義則是指行精神上的棄舊圖新。
(3)作:振作,激勵。新民:即「經」裡面說的「親民」,實應為「新民」。意思是使新、民新,也就是使人棄舊圖新,去惡從善。
(4)「《詩曰》」句:這里的《詩》指《詩經.大雅.文王》。周,周朝。舊邦,舊國。其命,指周朝所稟受的天命。維:語助詞,無意義。
(5)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所以品德高尚的人無處不追求完善。是故,所以。君子,有時候指貴族,有時指品德高尚的人,根據上下文不同的語言環境而有不同的意思。
【譯文】
商湯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說」如果能夠一天新,就應保持天天新,新了還要更新。」《康誥》說:「激勵人棄舊圖新。」《詩經》說,「周朝雖然是舊的國家,但卻稟受了新的天命。」所以,品德高尚的人無處下追求完善。
國學經典誦讀篇目 篇8
【原文】 《詩》雲:「邦畿千里,維民所止。」《詩》雲:「緡蠻黃鳥,止於丘隅。」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
《詩》雲:「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
《詩》雲:「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終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學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僴兮」者,恂慄也。「赫兮喧兮」者,威儀也。「有斐君子,終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詩》雲:「於戲,前王不忘!」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
【注釋】
(1)邦畿千里,惟民所止:引自〈詩經·商頌·玄鳥》。邦畿(ji),都城及其周圍的地區。止,有至、到、停止、居住、棲息等多種含義,隨上下文而有所區別。在這句里是居住的意思。
(2)緡蠻黃鳥,止於丘隅:引自〈詩經·小雅·綿蠻〉。緡蠻,即綿蠻,鳥叫聲。隅,角落。止,棲息。
(3)「穆穆」句:引自《詩經·大雅·文玉》。穆穆,儀表美好端莊的樣子。於(wu),嘆詞。緝,繼續。熙,光明。止,語助詞,無意義。
(4)《詩》雲:這幾句詩引自《詩經·衛風·淇澳》。淇,指淇水,在今河南北部。澳(yu)水邊。斐,文采。瑟兮(亻閑)(xian)兮,莊重而胸襟開闊的樣子。赫兮喧兮,顯耀盛大的樣子。(訁宣),《詩經》原文作「(訁爰)」,遺忘。
(5)道:說、言的意思。
(6)恂慄,恐懼,戒懼。
(7)於戲!前王不忘:引自《詩經·周頌·烈文》。於戲(wuhu):嘆詞。前王:指周文王、周武王。
(8)此以:因此。沒世:去世。
【譯文】
《詩經》說:「京城及其周圍,都是老百姓嚮往的地方。」《詩經》又說:「『綿蠻』叫著的黃鳥,棲息在山岡上。」孔子說:「連黃鳥都知道它該棲息在什麼地方,難道人還可以不如一隻鳥兒嗎?」《詩經》說:「品德高尚的文王啊,為人光明磊落,做事始終莊重謹慎。」做國君的,要做到仁愛;做臣子的,要做到恭敬;做子女的,要做到孝順;做父親的,要做到慈愛;與他人交往,要做到講信用。《詩經》說:「看那淇水彎彎的岸邊,嫩綠的竹子鬱郁蔥蔥。有一位文質彬彬的君子,研究學問如加工骨器,不斷切磋;修煉自己如打磨美玉,反復琢磨。他莊重而開朗,儀表堂堂。這樣的一個文質彬彬的君子,真是令人難忘啊!」這里所說的「如加工骨器,不斷切磋」,是指做學問的態度;這里所說的「如打磨美玉,反復琢磨」,是指自我修煉的精神;說他「莊重而開朗」,是指他內心謹慎而有所戒懼;說他「儀表堂堂」,是指他非常威嚴;說「這樣一個文質彬彬的君子,可真是令人難忘啊!」是指由於他品德非常高尚,達到了最完善的境界,所以使人難以忘懷。《詩經》說:「啊啊,前代的君王真使人難忘啊!」這是因為君主貴族們能夠以前代的君王為榜樣,尊重賢人,親近親族,一般平民百姓也都蒙受恩澤,享受安樂,獲得利益。所以,雖然前代君王已經去世,但人們還是永遠不會忘記他們。
【讀解】
這一段發揮「在止於至善」的經義。首先在於「知其所止」,即知道你應該停在什麼地方,其次才談得上「止於至善」的問題。俗語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鳥兒尚且知道找一個棲息的林子,人怎麼可以不知道自己應該落腳的地方呢?所以,「邦畿千里,惟民所止。」大都市及其郊區古來就是人們嚮往而聚居的地方。但這還只是身體的「知其所止」,不是經義的所在。經義的所在是精神的「知其所止」,也就是「在止於至善」。要達到這「至善」的境界,不同的人,不同的身分有不同的努力方向,而殊途同歸,最後要實現的,就是通過「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研修而達到「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成為流芳百世的具有完善人格的人。這當然是一種理想主義的英雄主義的教育:渴望不朽,崇尚偉大,追求完善。對於一般讀者,尤其是當今讀者來說,這種要求似乎過於理想化,過於遠距離了。倒是回過頭來說到「知其所止」,對於我們來說,仍具有較深的啟發意義。「知其所止」,也就是知道自己應該「止」的地方,找准自己的位置,這一點,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天地悠悠,過客匆匆,多少人隨波逐流,終其一生而不知其所止,尤其是當今時代,生活的誘惑太多,可供的機會太多,更給人們帶來了選擇的困惑。比如說,在過去的時代,「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讀書人心態平衡,或許還「知其所止」,知道自己該干什麼。可是,進入市場經濟時代後,所謂「下海」的機會與誘惑重重地叩擊著人們的心扉,讀書人被推到了生活的十字路口:何去何從?所止何處?使不少人不知道自己該干什麼了——精神的流浪兒無家可歸。以至於出現了教授賣大餅之類的畸形社會現象。其實,《大學》本身說得好:「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不同的身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所止」,關鍵在於尋找最適合自身條件,最能揚長避短的位置和角色——「知其所止」。這才是最最重要的。這樣一來,教授當然也就不會去賣大餅了!凡事抓住根本
國學經典誦讀篇目 篇9
【原文】 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志。此謂知本。
【注釋】
(1)「子曰」句:引自《論語·顏淵》。聽訟,聽訴訟,即審案子。猶人,與別人一樣。
(2)無情者不得盡其辭:使隱瞞真實情況的人不能夠花言巧語。
(3)民志:民心,人心。
【譯文】
孔子說:「聽訴訟審理案子,我也和別人一樣,目的在於使訴訟不再發生。」使隱瞞真實情況的人不敢花言巧語,使人心畏服,這就叫做抓住了根本。
【讀解】
這一段以孔子談訴訟的話來闡發「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的道理,強調凡事都要抓住根本。審案的根本目的是使案子不再發生,這正如「但願世間人無病,何愁架上葯生塵」的道理一樣。審案和賣葯都只是手段,或者說是「末」,使人心理畏服不再犯案和增強體質不再生病才是目的,或者說才是「本」。說到底,是一個教化與治理的問題,教化是本,治理是末。正是由此出發,我們才能夠理解《大學》強調以修身為本,齊家、治國、平天下都只是末的道理。本末的關系如此,終始的因果也一樣。從哲學命題的角度來看,本末是本質論,終始是發展觀,千古哲學的兩大范疇在《大學》這篇儒學的入門讀物中以輕輕巧巧的八個字對仗而出:「物有本末,事有終始。」再以八個字加以干凈利落的解決:「知所先後,則近道矣!」真是語言極度簡潔而蘊含無比深刻,顯出「經」的本色。獲得知識的途徑
國學經典誦讀篇目 篇10
【原文】 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其物而窮其理也。蓋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唯於理有未窮,故其知又不盡也,是以《大學》始教,必使學者即凡於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己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至於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則眾物之表裡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此謂物格,此謂知之至也。
【注釋】
(1)這一章的原文只有「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兩句。朱熹認為,」此謂知本」一句是上一章的衍文,」此謂知之至也」一句前面又缺了一段文字。所以,朱熹根據上下文關系補充了一段文字,這里所選的,就是朱熹補充的文字。
(2)即,接近,接觸。窮:窮究,徹底研究。
(3)未窮,未窮盡,未徹底。
(4)益,更加。
【譯文】 說獲得知識的途徑在於認識、研究萬事萬物,是指要想獲得知識,就必須接觸事物而徹底研究它的原理。人的心靈都具有認識能力,而天下萬事萬物都總有一定的原理,只不過因為這些原理還沒有被徹底認識,所以使知識顯得很有局限。因此,《大學》一開始就教學習者接觸天下萬事萬物,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去進一步探究,以徹底認識萬事萬物的原理。經過長期用功,總有一天會豁然貫通,到那時,萬事萬物的里外巨細都被認識得清清楚楚,而自己內心的一切認識能力都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再也沒有蔽塞。這就叫萬事萬物被認識、研究了,這就叫知識達到頂點了。
【讀解】
格物致知——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而獲得知識,而不是從書本到書本地獲得知識。這種認識論很具有實踐的色彩,打破了一般對儒學死啃書本的誤解。「格物致知」在宋以後成了中國哲學中的一個重要范疇,到清朝末年,「格致」(即「格物致知」的省稱)又成了對聲光化電等自然科學部門的統稱。魯迅在《吶喊自序》里說:「在這學堂里,我才知道在這世上,還有所謂格致,算學,地理,繪圖和體操。」這說明「格物致知」的深刻影響。事實上,時至今日,當我們說到知識的獲取時,仍離不開「格物致知」這一條途徑。因為,它不是說的「秀才不出門,全知天下事。」而是說的「『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變革梨子,親口吃一吃。」(毛澤東《實踐論》語)簡言之,「格物致知」把我們引向萬事萬物,引向實踐,引向「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和「實踐是認識的唯一源泉。」
『叄』 國學十大經典誦讀
國學十大經典誦讀有《長歌行》、《短歌行》、《觀滄海》、《迢迢牽牛星》、《行行重行行》、《詠懷》、《愛蓮說》、鉛余《蜀道難》、《木蘭詩》和《滿江紅》。
1、《長歌行》
漢樂府中的一首詩,屬《相和歌辭》,是勸誡世人惜時奮進的詩篇。此詩主要是說時節變換得很快,光陰一去不返,因而勸人要珍惜青年時代,發奮努力,使自己有所作為。
2、《短歌行》
唐代大詩人李白的詩作,全詩悲嘆人生太短,寫法上將寫實與想像熔於一爐,極富浪漫主義色彩。
3、《觀滄海》
東漢末年詩人曹操創作的一首四言詩,全詩語言質朴,想像豐富,氣勢磅礴,蒼涼悲壯。
4、《迢迢牽牛星》
產生於漢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詩,是《古詩十九首》之一。此詩借神話傳說中牛郎、織女被銀河阻隔而不得會面的悲劇,抒發了女子離別相思之情,寫出了人間夫妻不得團聚的悲哀。
5、《行行重行行》
產生於漢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詩,是《古詩十九首》中的第一首,是漢末動盪歲月中的相思亂離之歌。
6、《詠懷》
抒發詩人懷抱情志的詩,它所表現的是詩人對於現實世界的體悟,對於生命存在的思考,對個體生命的把握,對未來人生的設計與追求。
7、《愛蓮說》
北宋理學家周敦頤創作的一篇散文。這篇文章通過對蓮的形象和品質的描寫,歌頌了蓮花堅貞的品格,從而也表皮激孝現了作者潔身自愛的高潔人格和灑落的胸襟。
8、《蜀道難》
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代表詩作。此詩襲用樂府舊題,以浪漫主義的手法,展開豐富的想像,藝術地再現了蜀道崢嶸、突兀、強悍、崎嶇等奇麗驚險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氣勢,藉以歌詠蜀地山川的壯秀。
9、《木蘭詩》
中國南北朝時期傳唱的樂府民歌,郭茂倩《樂府詩集》歸入《橫吹曲辭·梁鼓角橫吹曲》,與《孔雀東南飛》合稱「樂府雙璧」。
10、《滿江紅》
全燃稿詞情調激昂,慷慨壯烈,顯示出一種浩然正氣和英雄氣質,表現了作者報國立功的信心和樂觀奮發的精神。
國學經典名著推薦
1、《論語》
春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文集,成書於戰國前期。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及儒家學派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教育原則等。
2、《道德經》
春秋時期老子所著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3、《莊子》
是戰國中後期莊子及其後學所著道家學說匯總。《莊子》對工具理性也進行了深刻批判。《莊子》進一步提出了「得意忘言」的觀點。到了漢代以後,尊莊子為南華真人,因此《莊子》亦稱《南華經》。其書與《老子》、《周易》合稱「三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