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聽書隨筆:樊登讀書會的《即興演講》
上周,007戰友阿汐燕的文章-《即興演講》聽書隨筆打動了我。在她的分享下,我有幸聽到這門課。和阿汐燕一樣用了兩天時間聽了此課。先聽音頻,再看視頻,看到樊登老師視頻,感覺又回到了羅振宇讀書那段,我就象現場觀眾一樣,搬個板凳坐在旁邊,聽他娓娓道來。時不時還聽到他發出的笑聲,感覺真實、親切。樊登老師聲音渾厚、解讀生動、而且操作性強。下面就談談我的3點感觸。
一、 即興演講(樊老師稱即興交流)的4要素:抓手、要點、結構體和呼籲行動。
(1) 抓手。用一句話,來吸引大家注意力。說話不要喪,不要以消極方式開頭。如「恕我直言」「我這人講話比較直」等。這樣會讓對方不自覺樹立戒備心。要用積極的鉤子,引起對方注意。如「我剛好有件事與你商量」,「我看好你的演講」,「我聽過你的課」等,我們都願意和喜歡自己的人在一起交流。
(2) 要點。就是我們平時說的觀念。要精簡提煉,有吸引力,同時承載價值觀。如果要精簡,什麼都可以不講,唯獨要保留要點,即你的觀點。要從對方利益出發,給對方合理的肯定。如我們能給你帶來......。
(3) 結構體。就是論證過程。這個結構體可以按時間順序、原因順序、方法模式、情況和應對模式分為4種。
(4) 呼籲行動。就是下步行動。可以是由對方決定合作、我們決定干什麼、下步我們要干什麼、鼓勵對方、或激勵對方。
就是這么簡單,樊老師提練的精簡吧。我突然想到,我的文章是不是也可以這樣寫呀?哈哈哈。
如何練習這4要素,那就是經常寫。現在你覺得1分鍾,5分鍾夠了,以後你會覺得30分鍾都不夠。
二、 講話緊張怎麼辦?
樊登給了自己的心得:做好充分准備,同時去除私意。
充分准備是指准備學科知識、一般性知識、經驗性知識等、同時還要准備很多主題,許多專業講者都是這樣的。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劍橋物理教授就是帶著好幾套上課方案去的,到了教室,看學生是什麼狀態,拿出相應方案上課。
去除私意。什麼是私意?就是不要處處想著自己,自己講的好不好,別人喜歡不喜歡自己,如何評價自己。而是要想給對方帶去了什麼觀點、什麼價值、什麼好處。這樣,即使中途有人離開現場,你也可以認為別人聽過了,無須再浪費時間在此,你自然會放鬆許多。
昨天,應小助理要求我在《小怡廚房》作了發言。這可是我第一次發言,也有點小緊張,擔心自己講得不好。我提前幾天寫好文章,並練習了幾次。當天,在微信群里,分享自己的心得體會,深受同學們好評。還有人特意私聊,表揚我呢。
三、保持真實和尊重。
保持真實,樊登讀書會給我的感覺就是真實,就象隔壁老樊,不是那個高高在上的央視主持人。如何做到真實?首先做到專注,關心此時此刻此人的一舉一動;其次善於分享,分享自己的想法、信念、價值觀、故事、脆弱、痛苦等。這些都會給人真實的感覺。
保持尊重,不僅是尊老愛幼,也包括尊重組織、領導、上級,不抱怨。今天你抱怨原來公司、明天你就會抱怨這家公司。最關鍵尊重自己,我沒想過這點。不要把自己變得卑微,如果你都瞧不起自己,別人憑什麼來了解你。人人都是獨立人格,大家地位不同,僅僅是處於人生不同階段而已。
即興交流不一定是傳達什麼,只要表達自己的價值,建立與他人的關系。認真傾聽,撫慰他們、傾聽他人心聲,或傳達自己的觀念,也是可以的。從現在起,多交流、多寫多練,增加自己合作機會,給別人真實感和坦率感。
㈡ 【樊登讀書-即興演講】開腔,就要准備表演!
最近參加了一個畫展的主持活動,但是由於好久沒有張口講,所以一開腔,嗯嗯啊啊,好多錯別字,令人甚是尷尬,甚至因為儀容儀表的問題都沒有一張合適的活動照留下來。
總結一下,有以下幾個問題:
最近在聽樊登讀書的時候,正好看到這本《即興演講》,就趁著吃中飯的時間聽了一下,感覺不錯,就跟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要做好即興演講,需要改變一個認識:即興演講並不是簡單的張口說話即可,像一些領導人都是有各種場景下的即興演講稿的,有時候可能一句話就會導致一件事的成與敗,或者是人設崩塌。
所以第一步需要轉變我們的思維為 「即興思維」
1.有領導意願
這里需要我們做到要有想要感染他人的慾望,注意說話的場合。
注意自己談話的價值,不要覺得自己渺小甚微,要首先尊重自己,然後才能贏得他人的尊重。
千萬不要有這種情況:我知道大家都不認識我,我也不想讓大家記住我……
說話的時候要增加語言的自信程度,拒絕「嗯啊」、「也許可能」、「不太確定」等這些不自信的詞彙。
要正視每一次開口說話,不要有臟話、黃色笑話之類的,不要養成這樣的壞習慣。告誡自己:麥克風永遠開著!
2.善於傾聽
和別人對話的時候,要做到三種傾聽。
首先是最基本的「用身體傾聽」,用眼睛盯著對方,身體前傾,不要看手機或者別的地方。
然後是「用大腦傾聽」,在聽對方說話的同時,要幫對方在腦子里理出123來。
最後是「用心傾聽」,要能聽出對方的情緒,要有同理心。
3.保持真實
不管什麼場合,一定不要讓人感覺你是一個天天大話套話的人,要讓大家感覺你是一個真真切切的人。
要專注當下,分享你的想法、信念和價值觀,你要做的事。
分享你的感受,高興、難過、沮喪、嫉妒等等的情緒。
分享你的脆弱,你的無助、憂慮。
分享你的故事,讓你的形象變得更加立體和豐滿。
4.保持尊重
尊重自己所在的組織,尊重自己的上級管理者,尊重自己。
接下來,是這本書的重頭戲:講話腳本。
一、抓手!
二、要點!
三、結構體!
四、呼籲行動!
1️⃣【抓手】
開口說話第一句,肯定是要引起大家的注意力。
這里要注意:不要用消極抓手!比如:恕我直言、我這個人說話比較直、我說話比較難聽、咱們有事說事。
2️⃣【要點】
也是說話的觀點,盡量一句話說清楚,要有吸引力、要點清晰、積極正面。
3️⃣【結構體】
是為了論證上面你說話的要點,常見的有時間順序、原因模式、方法模式和情景應對模式這四種類型。
4️⃣【呼籲行動】
這也是說話的目的,比如最後號召大家去做什麼事、促成合作或者鼓勵別人。
那麼如何做好一次即興演講呢?
【做好准備】
准備是個時間長期積累和刻意准備的事情,這里需要准備的知識有
1、與主題相關的學科知識
2、典故、成語、歷史人物等基本修養類的一般性知識
3、與主題相關的自己過去經歷的經驗性知識
這里有一個李笑來爸爸的故事:李爸爸有一個故事本,這里記述了一些比較好的典故,包括他自己的故事,每一個故事後面都有李爸爸引用的記錄,包括什麼時候、什麼場合、效果怎麼樣。這樣長期下來就了他自己的常用故事,知道什麼場合適合說哪個故事。
【了解聽眾】
演講前需要知道自己的聽眾是誰,然後結合上面准備的知識,面對不同的聽眾做內容的調整。
【講話腳本】
通過上面講到的4步,編排講話腳本。
當然上面這些只是聽了樊登的領讀,有空了應該去好好讀一下這本書,書裡面有一些常見的示例腳本,如果能好好聯系,這樣,在下次張口說話時希望能避免以前的尷尬場景。
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說話這件事,每一天都在進行!
開腔,就要准備好表演!
就像周迅那樣,每天清晨,起床對自己說:Action!
㈢ 《讀懂一本書:樊登讀書法》:怎樣讀書才有效,樊登老師這樣說
《笑林廣記》講了這樣一個笑話。
有一個秀才要考試,考試前他非常憂郁,惴惴不安。他的妻子懷孕了,在一旁看到他如此,就對他說:「看你寫文章,就像我生孩子一樣難。」
秀才說:「還是你生孩子容易。」他的妻子說:「怎麼見得?」
秀才說:「你是肚子里有貨,我是肚子里沒有貨。」
在雙十一樊登讀書的直播間,樊登老師講過這個《笑林廣記》的笑話。
在雙十一的樊登讀書直播間,樊登老師在談笑古今事,就將直播間的熱度推到很高。聽書會員賣的很高,連主播的年收入都達到百萬以上。
讀書的價值被社會廣泛認可。可每個人讀書效率卻差別很大。有的人看完一本書侃侃而談,有的人看完書,差不多也忘記了書里的內容。請自問一下:
你有沒有很久沒有讀完一本書?
你有沒有不知道怎麼選書?
你有沒有感覺讀完一本書後,腦子里沒有留下什麼印象?
樊登老師的《讀懂一本書:樊登讀書法》,給我們作了很好的回答。
1. 你有沒有很久沒有讀完一本書?
雙十一,各大商家平台上開始促銷打折,包括購買書籍的平台,作為愛書的我們,看到優惠的價格,我們不知不覺購買了很多書。
收到書籍的那一刻是幸福滿滿的,可真正閱讀起來,往往好長時間沒有讀完一本書。看到書架上,又多了幾本未拆封的書,我們暗下決心,一定要盡快看完這些書。可是加快速度後,又沒有記住多少。
樊登老師在書中勸大家看書不要著急,讀書是一個累積的過程。一個人在剛開始時,讀書是不可能快的,樊登老師是在讀了一百本書以後,才開始感覺讀書速度越來越快的。
正如樊登老師所說:「技能的習得來自刻意練習。」
當然刻意練習也是有方法的。樊登老師推薦沉浸式學習和講書。
書中舉了一個例子,在印度貧民窟,有人做了一個測試。在房間里安裝了一台電腦,只露出鍵盤、滑鼠和顯示屏,沒有教貧民窟的人怎樣使用電腦。
可是過了兩周,貧民窟的小孩都自動學會了玩電腦游戲。
因為小孩子都喜歡游戲,他們願意花時間探索如何使用電腦玩游戲,這就是沉浸式的學習。
沉浸式學習是有目標導向的。
因為想知道怎樣玩電腦游戲,所以自動學會了使用電腦。
因為想知道怎樣搭配衣服更好看,所以研究搭配技巧。
因為想知道如何做飯更好吃,所以從書中學習成為美食達人。
我們要知道看書的意義和目的,因為每本書自帶使命。意義和使命相配合,我們才會進入沉浸式閱讀狀態,才會有效地快速看完一本書。
2.你有沒有不知道怎麼選書?
樊登讀書平台,每年選擇52本書,每周一本,選出的書吸引超過15億次收聽,獲得了2200萬會員認可。
樊登老師在書中披露了樊登讀書的選書標准,就是TIPS原則。
T(Tools)是工具,就是選擇的書能夠提煉出一套方法,教讀者使用。
I(Ideas)是理念,給讀者帶來新的想法、新發現的書籍。
P(Practicability)是實用性,給讀者帶來可以運用到日常生活的使用書籍。
S(Scientificity)是科學性,是經歷科學論證,嚴謹的書籍。
樊登老師總結說,選書的兩個原則是科學性和建設性。
科學有多種維度,特別是科學是開放的,能夠促使人修正觀點,不斷進步。
書中,樊登老師舉了三個例子。
隕石,剛開始大家都不相信,天上怎麼會掉石頭呢?事實證明,確實有隕石,相信科學的人發現自己以前的想法是錯誤的,修正觀念接受隕石的存在,這就是開放性。
催眠,以前人們以為催眠是一種巫術,後來證明可以真的能夠將人催眠。
針灸,過去西方人不接受用扎針方式緩解疼痛,而現在西方不僅廣泛接受,美國還將針灸納入了醫保。
科學是開放的,讀科學性書籍讓人心態開放。雖然絕對的科學是不存在的,這樣才更能夠保持修正觀念去看待世界。
另外一個選書原則是建設性。
什麼是建設性,樊登老師將建設性與行車導航連在一起。
我們在開車用導航時,如果沒有按照導航路線走,它會讓你在前方掉頭。如果你不掉頭,它會重新規劃路線。
而如果是你的老婆或者老公引路,你如果不按照她(他)的路線行駛,她(他)就會生氣,有時還告訴你愛走不走,不給你導航了。這就缺乏建設性。
建設性書籍,是能夠幫我們探索新的路徑,給我們生活帶來改變。
3.你有沒有感覺讀完一本書後,腦子里沒有留下什麼印象?
樊登老師經常被人問到,為什麼你看完書能夠記得住,拿著一張思維導圖就能講出書的內容?
樊登老師說,要挑戰自己的大腦。看書不是拿著筆在書上畫線,而大腦並沒有記住。看完書後要隔一段時間回憶內容,然後講書給別人聽。
以教為學,把自己學到的教給別人,加深記憶,這是很有效的方法。
當然在看書時,要摒棄一些壞習慣,也有幾個提升閱讀效能的小竅門。
第一個壞習慣是,不一氣呵成,間歇性閱讀。
樊登老師說他母親是小學老師,她在讀書時發現有不認識的字,就去查字典,查完後標上拼音,再寫上三遍。等在去讀書時,發現這本書沒有意思不想讀了。
第二個壞習慣是一邊看書,一邊玩手機。
樊登老師說,看手機是會上癮的,這種上癮甚至與抽煙吸毒一樣。所以他看書的時候,都是把手機放在樓下,人為限制看手機。
怎樣有效看書?樊登老師給了4個方法:
一是找出書的主線,這本書解決了什麼樣的問題?
二是熟悉書的寫作背景。
三是書中提供了哪些解決方案?
四是找出書的意義和價值。
在掌握書的內容後,繪制一張思維導圖,講給別人聽,分享給公眾,這是最有效的記憶方法,也是最有價值的一件事。
樊登老師在書中分享了一個令他感動的一件事。
有一次,他在山東淄博演講時,有位80多歲的老奶奶專門從德州一大早趕高鐵去聽他的演講。他問老奶奶為什麼這么大年紀了還來聽他的演講?
老奶奶告訴他,以前她的家庭關系不好,因為帶孫子問題經常和家裡人吵架。可自從聽了樊登讀書關於家庭關系的書,現在家庭關系改善了,她也特別會帶孫子,收獲很大。
這就是講書的魅力,講書是在原文基礎上再創作,抓住書中的核心知識點,以更加被人理解的方式講給大家聽,在豐富自己同時,傳播知識。
4
古人雲:「君子無故,不撤琴書。」
讀書是我們獲得知識、成長的有效途徑。一本書,我們會遇到不一樣的人生;一本書讓我們生命被他人閱歷所豐富。
從書中,我們可以從更廣的視角審視所處環境,以辯證思維來思考問題,提升自身格局和競爭力。
讓我們從書中獲得實力,以此匹配下次更好的遇見。
㈣ 如何演講
最近因為演講俱樂部和拆書幫的緣故,又重拾演講,其實這一年來,自己斷斷續續的在堅持去做一些練習,比如視頻打卡,寫講書稿或分享。
突然要用的時候,發現自己和當初一樣,講的一塌糊塗,進步不大,原因是什麼?
剛看到一篇劉潤老師介紹樊登是如何做演講,裡面講的不是心靈雞湯去強化信念,也不是很多教練說的招式,其實信念和招式我倒是學了不少,但是感覺沒有半點用,
如何提升演講,樊登是這么做的:
1 訓練自己的思考速度,放慢語速
演講背後的邏輯是你的思考速度一定要快於你的說話速度,確實我有時總會有很多後綴詞,然後,嗯,啊,事實上我還沒想好,主持和辯論最能夠鍛煉一個人的思考速度了。
2 不要背稿,邊思考邊講
背稿成了表演了,一旦某個詞忘了,就想不起下一句,然後就會慌張,就會把你帶到一條不歸路。應該把更多的精力,放入怎麼布局,觀察大家的反應,有沒有聽明白,隨時調整。
3 大量練習,克服緊張
當一個人沒有準備的時候,肯定很緊張,一次次的面對,久而久之就自然提升了,每天練習很多次去把一件事,哪怕是小事講清楚,會逐步讓自己脫敏,面對很多人,害怕演講是人的本能,一次次的練習後,就會不再把演講當作恐懼了。
想想舞台,我總會怵頭,還會有很多雜念,明天開始每天早上半小時和老鐵們一起練習即興演講+拆書,確實是這樣的,提升演講還有拆書,沒有什麼捷徑,什麼招式還有雞湯都是浮雲。只有一個字:練!練的越多就越熟練,越熟練就會認識越深刻,越深刻就會講的越好。
後記:最近參加活動還有練習比較多,自己因為不顧小節和他人感受,家庭矛盾似乎在醞釀中……希望明早的即興演講+拆書活動能夠順利!我得好好的反思一下了!
㈤ 教育不是商業:它收錢,但不諂媚你——樊登廈門演講記錄
「大家有沒有發現,現在大家對孩子的教養越來越密集化了。」
一開場,樊登就問了大家一個問題。指出現在大家對孩子的教育投入大幅增加,「教養越來越密集化了」。
什麼意思呢?
樊登說起70年代、80年代的事。
那個時候的父母,對於孩子是否上名牌大學重點高中,是不是要買學區房。並不如今天這般關注。那個時候很多父母從不陪孩子寫作業,不給買課外培訓機構。
他們覺得孩子考不上大學就不考吧,在隔壁市場里賣賣菜也挺好的。實在不行還可以接班的嘛。(頂替父母職位)
那個時候父母都很佛。
為什麼現在大家都不佛了呢?
《愛,金錢和孩子》這本書的作者,專注研究父母教養決策好多年。得出了一個結論:父母對孩子教養投入的多少,取決於 「教育回報率」。 教育回報率越高,父母越傾向於密集化盯住孩子的學習和日常生活。
怎麼看教育回報率高不高?有兩個指標:
如何理解呢?
以中國的70、80年代為例。 那個時候中國的貧富差距沒有今天這么大。大家房子分配的,工作分配的。日常生活花錢都差不多。收入類別也差不多。工資沒差多少倍。可能就是月收入50和月收入35的差別吧。
那個時候的孩子,在家門口的市場賣菜,也不怎麼會拉低家族的社會階層。考上了大學,好像對家庭社會階層的提升也沒有多大。教育回報率比較低。父母就對學習成績比較佛。
現在的情況卻完全不一樣了。 沒有上高中的孩子大概月收入幾千。在更偏遠的地方。可能幾千都做不到。而上過大學,在一線城市大型互聯網公司的工作人員,一個月可能就收入好幾萬。年終獎百萬。自主創業甚至可以月收入幾十萬、上百萬。
這個差距不可謂不大。
那麼藍領人員的收入多少呢?和醫生、律師、大企業員工及高管相比,總體上是普遍偏低的。
這個背景下,父母就無法對孩子未來是去企業坐班還是去市場賣菜保持佛系了。
他們會更傾向於敦促孩子好好學習。哪怕可能因此損失孩子的獨立自主性、損失一部分童年的快樂。父母們覺得為了未來,現在的辛苦和痛苦是值得的。
中國的父母,向來以「圍著孩子轉」而聞名。
古有孟母三遷,現在有「亞洲學霸」。幾乎整個儒家文化圈裡,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投入都是極重視和密集投入的。
美國70年代奉行「快樂」「放任」「不幹預」。現在也轉變得更像中國家長的模式了。
全世界都在經濟轉型的背景下,加強對孩子教養投入。
PISA考試作為一個可以衡量全世界學生考試水平的考試,成為大家評比各國教育水平的一個指標。
這其中,中國孩子的國際考試分數最高。讓全世界都「難以望其項背」。
但代價是,中國的學生們,幸福度最低。相對的,有一些國家的考生幸福度很高,但分數很低。
那麼,有沒有哪個國家, 學生們成績又好幸福度又高呢?
有的。據說芬蘭的孩子們,幸福度高而且成績也很好。所以,究竟芬蘭的基礎教育是怎麼做到的?
首先,芬蘭的環境的確是讓孩子們有令人羨慕的童年:
1)小學老師是全國頂尖人才的首選職業。
這個國家幾乎最精英的那一批人,都投入了教育界。首選教育事業。
為什麼最精英的人願意去呢?
因為基礎教育的從業者社會地位最高。
而且,教育特有的福利:一個靈魂點燃另一個靈魂那種無可替代的意義感。是幾乎無法在其他行業找到的。
在芬蘭,教師資格證的授予是高門檻的,幾乎是寧缺毋濫。只有碩士學位的人才可以參考,還要加上兩年的培訓,才可以獲得。
所以,所有小學生都是在和這個社會上最厲害的人學基礎知識。
可以想像,當孩子們在學校里和老師們朝夕相處的時候,潛移默化學會了很多精英的人生哲學和做事原則。並且會被老師們的人格魅力所吸引。
2)所有學校都一樣,沒有優劣之分。
芬蘭沒有什麼名校、也沒什麼風評不好的學校。
所以,孩子們上哪個學校完全沒有任何影響。
就連孩子們去哪個班級,誰是班主任也沒影響。
而且更可怕的是,芬蘭能做到 小學全面一樣、初中全面一樣、高中全面一樣。連大學都基本一樣。
這意味著什麼?沒名校,就沒學區房。也沒有扎堆擠,千軍萬馬獨木橋。也就沒有家長焦慮。
學校沒有「必上名校100人」之類的指標,老師就沒有班級學生必須多少人滿分的成績負擔。
學生也沒有被按著頭要出人頭地的壓力。
因為所有學校都是一樣的。
就好像所有大學都是清華大學,毫無師資和硬體差異。也就是說,所有孩子百分百上清華。那家長還焦慮什麼呢?
中國家長的焦慮,是985、211的分別,還有二本、三本、專科文憑之間的三六九等差別引起的。
3)考試的意義
芬蘭雖然所有孩子都上一樣好的大學。但並不是就不考試了。
考試還是有的,但不是給學生分等級、劃分品質的。也不是否定學生能力的。
考試的唯一作用,也是考試本來的作用。
是為了告訴老師,他該怎麼調整教學節奏。
在中國,考試是為了告訴學生: 你錯了,你不好,你要改,你來追,你負責。
在芬蘭,考試是為了告訴老師: 這個孩子在這個領域要慢一點,對那個孩子在這個領域要多講一點,老師的大綱步調太快了,孩子們在這個地方沒跟上,老師需要在未來一段時間里慢一點……
沒有必須考多少分的考試壓力後,學生們會花更多的時間去探索自己,探索內在,探索世界和社會運轉規律。
沒有必須多少優等生的指標後,老師會花更多時間觀察孩子們的天賦,了解孩子們的情緒變化,洞察他們的需求。
由於教育沒有辦法做雙盲實驗。所以我覺得樊登提到的幾個點,是否是芬蘭孩子們幸福又成績好的原因,我們還可以辯證看。
但我已經被說服。
在這樣的教育介紹下,我很難不去聯想中國的教育現狀。
堪憂的教育工作者地位和水平現狀。堪憂的名校和末等學校的教育質量、資源的差別。堪憂的針對考試的集體無意識。堪憂的家長焦慮現狀。
我們一直在喊的減負其實根源就在於無法做到教育公平。
而我們期待的教育公平,其實也是希望能像芬蘭這樣。
然而,教育公平不是唯一條件。
如果教育公平了,而政策增加了一些評比和干預的內容。做不好了,也會導致學生的情況變得很糟。
瑞典的教育券故事。
瑞典的教育系統和芬蘭其實差不多。
但政府希望引入一個競爭機制。讓學校在互相競爭中更好。
於是,他們發明了 教育券 。
政府本意是好的,希望這樣能夠篩選出最優質的學校。然後互相學習。
結果,為了收到更多的教育券。學校不得不比賽誰更諂媚、誰更寬松、誰考試更容易、誰打分更高。
教育淪為討好。
可想而知。瑞典的基礎教育學生們掌握的信息和學習能力相當少。
樊登談到這里,忍不住說了一個觀點: 教育不是商業。 雖然他們都收錢。
是的,教育不是商業,即使它們都收錢。
教育收錢後,會鞭撻你,讓你不舒服,然後改變你。對於個人而言,這個錢是個人的投資。
商業收錢是目的,為此它們迎合你、諂媚你、討好你。對於個人而言,這個錢是個人消費。它們不在乎你是否在開心之後感到無邊的空虛。也不在乎你是否還有論文要寫,還有工作ppt要趕工。它們只想要你繼續花更多時間、更多精力更多錢。
有一位媽媽和孩子說:「我知道我說的話你並不想聽。但我還是想告訴你,我愛你。所以我說你、打你,是因為我希望你能改。
這個社會並不愛你,未來如果別人打你,他們是希望你死。」
雖然打人是不對的。但這段話完全可以作為一個類比:
警惕那些迎合你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