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古典 » 國學經典為什麼會成為經典
擴展閱讀
紫雨仙子是哪個動漫里的 2024-11-30 00:31:23
鯊魚哥是哪個動漫的 2024-11-30 00:31:15

國學經典為什麼會成為經典

發布時間: 2023-12-13 18:36:24

1. 誦讀國學經典有什麼好處和意義

誦讀國學經典的好處和意義如下: 第一,國學經典誦讀能夠傳承我們中華名族的優秀文化,能夠讓學生感受到源遠流長的名族精神,特別是那些經典的篇目能夠讓孩子的智慧得以提升; 第二,國學經典誦讀能夠陶冶孩子的品德和情操,在朗誦當中還能夠提升自己的普通話水平,培養自己的愛國熱情。讓孩子的'性情得到開朗,培養他們的自信。 第三,國學經典誦讀也是一種素質教育,能夠讓孩子的心智得到開發,使得孩子的道德、文化、智力等方面都得到全方面的提升。 當然,在進行國學誦讀的過程中,要注意孩子自覺誦讀的原則,要讓孩子鍛煉自主誦讀的好習慣,孩子在誦讀的過程中如果遇到一些問題的話,家長朋友可以進行講解。千萬不能夠敷衍孩子哦,這會影響到孩子誦讀國學經典的熱情。 國學經典誦讀的好處和意義有哪些,希望能夠引起爸爸媽媽的注意哦。在平時的生活中選擇一些經典誦讀的篇目,好的國學書籍也是必不可少的。

2. 關於為什麼要讀國學經典

中華文化悠悠五千年,深邃且廣大,有四書五經,周易、老莊、史記、漢書、唐詩、宋詞、元曲、雜劇、紅樓、水滸,這類經典著作數不勝數,而這些並不是最重要的,整個中華民族最重要的是做掘貫穿於內的傳統精神!這種深厚的精神內涵,歷經千年風霜的磨礪,不僅見證過民族的鼎盛,也經受過民族的苦難,千百年來的風雨同舟,使得中華民族的精神意志,道德理想,價值倫常,行為舉止,風格氣質,都獨具魅力,並深深根植於每個炎黃子孫骨髓之中。國學精神高揚,文明自然燦爛輝煌,國學精神衰萎,文明就會凋謝飄零。

縱觀歷史,我們為中華興衰而同苦同樂,閱讀文化典籍,遙想先賢先哲,我們應同為龍的子孫而自豪,共同的文化在血管中激盪,相同的心臟共振共鳴,國學在中華兒女的心靈之間搭起了座座橋梁,激勵每個人為中華之崛起而拼搏。

著名國學大師南懷瑾曾說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亡國都不怕,最可怕的是一個國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

老吾老以及謹氏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國學教我們上下和諧;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仁者愛人,普度眾生;國學教我們平等博愛,祥胡散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國學教我們體諒尊重,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國學教我們堅守正義,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國學教我們尊重自然...眾多典籍之中,開卷有益之處歷歷可數。

摘自 <<國學經典>>

3. 為什麼中國人必須要學習國學經典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為了弘揚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發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更好地認識經典文化,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傳統經典的傳承。中國國學經典,文化蘊含豐厚,蘊藏著豐富的文明禮節和做人道理。如《論語》中所記載的孔子的許多循循善誘之言,至今仍被世人奉為至理;也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代表了孔子的基本思想。

在《孟子》卷十二的「丹之活水」中,白圭曰:「丹之治水也愈於禹。」孟子否定了他的說法。曰:「子過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為壑。令吾子以鄰國為壑。水逆行,謂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惡也。」這件事講了白圭總自以為是,自私自利,只圖個人利益,把困難或禍害轉嫁到別人身上,自私自利的表現。孟子則用和藹的態度、尊敬的言辭批評了白圭自以為是、以鄰國為壑的錯誤做法,體現了孟子的仁愛思想。主要啟示我們在生活中要有一顆仁愛的心,處理事情的時候既要有利於自己,又要有利於鄰居,已所不欲,勿施於人。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的一首《遊子吟》體現了母愛的偉大、無私。母愛如空氣,陽光和水,擁有他就擁有了世上的珍寶,什麼也不能換取,她卻讓平凡的生活充滿色彩。但沒有她,即使有世上的珍寶,也不過是一堆貨物而已。母愛神聖、淳樸,只求給予,不求回報。但我們一次次的辜負她,只求索取,不求報答。可惡的我們卻將母親一聲聲甜蜜的問候當做一次次煩躁的嘮叨,將母親一次次的關心當做是一種施捨、、、蒼天無情,世間萬物,唯獨將母親漸漸變老。

香九齡,能溫席,融四歲,能讓梨……」如此孝順的孔融,一個只有四歲的小孩都知道孝順和謙讓。孝順是一個人的品德,謙讓是一個人的思想道德。當今社會發展較快,但隨著社會的迅速發展,人們的素質越來越低,都遺失了自己的思想品德。現在一個比孔融大三四倍的青少年也不一定會做到孝順和謙讓。好聽的話語誰都會說,但又有多少人可以去做呢?語言在行動面前往往都是蒼白的。經典文學都是易學難行。

放眼望去,在我國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古代詩人雖然生活貧困,但精神的財富戰勝了生活的貧寒。這一切的一切都讓我明白了只有精神財富才能托起民族的骨氣。經典誦讀可以提高我們自身文化品味和人文素養,通過誦讀經典可以使我們了解中華文化歷史,豐富我們的文化知識,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讓經典浸潤人生,傳承國學文明。

4. 為什麼中國人必須要學習國學經典

1、學了國學後 孩子更懂禮貌
益謙文化的老師稱孩子學國學,強調的是孝道、禮儀,一些孩子從原來的不太懂禮貌變得有禮貌了。孩子們通過學習經史子集,以讀經為主,平時給孩子講孝道的故事,培養孩子的禮儀,培養孩子恭敬之心、感恩之心。許多家長反映孩子學國學後,都變得有禮貌了。
2、學會了孝順父母
一些家長說起學國學後孩子們的變化,有家長說孩子有禮貌了,也有家長說孩子的識字量增加了,記憶力增強了,還有家長說孩子理解能力提高了。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孩子學會了體貼父母,尊重他人。
3、學習經典的主要方式是誦讀,學習過程中眼到、口到、心到,可以促進智力的多方面發展,同時可以鍛煉孩子的表達能力。
國學是一個不易下定義的概念。只能大體理解為是中國的傳統文化的簡稱。
文化從最寬泛的意義上來界定,文化既包含信息、知識和運用工具,也是信息、知識和運用工具
的載體。其實就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而言,文化最重要的特質是民族精神的載體,文化是一個生命體,一代代的國民從文化中獲得自己的民族意識獨特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時又向文化體系中不斷注入時代的信息。如果用空氣比喻文化是再貼切不過了,正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人們不僅接受了環境的影響,同時又將環境的信息不斷地注入於原有的文化,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歷史中沉澱出具有了環境特色的文化。在現在看來,這種特色文化可能在很早以前就已形成和成熟完善,對現代的人來說只是在享受著傳統的獨特的生活方式,形成了與環境相適應的思維方法,而成為這一方土地的主人。
文化它是社會生活環境的映照。有了民族的文化,我們才對祖國有認同感,文化它給予人們民族感、歷史感和自豪感,我們才真正理解人的生命存在、意義和人在世界各民族之中的地位。作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它又是全世界總文化的一個部分,文化作為人類認知世界和認知人類自身的生命體,它包含了人類社會實踐的一切成果。
如果能從文化、民族和地域(國家)的層次來認識和理解傳統文化,就會明白文化才是民族的生命!這在歷史上是有例證的。
古印度是由於外族的入侵帶來了外族的文化,外來文化的入主,本民族的原有文化被擱置不用,原有文化失去了生命力而在歷史上迅速消亡,雖然種族還在,但民(種)族隨著文化的變遷而發生了轉變,為了區分這個變化,只能把外來文化入主以前的印度稱之為古印度,以區別現在的印度民族,是「亡族先亡史」的例證。
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們的民族烙印!我們的孩子為什麼要學國學?因為他們是中國人。

5. 為什麼要學國學經典有什麼目的和意義嗎

國學,首先是漢字,單個漢字意思,一連串的漢字意思。
國學主要是指古代傳承下來的學問。
國學的經典主要是系統思考,是在考慮事情的過程中,既要考慮現在的狀態,也要考慮過去的歷史,還要考慮將來的結果。系統思考是可以考慮到可持續發展的思想。
現在的文化以西方文化為主,多數處於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方式,也是一種一蹴而就的解決方式。屬於治標不治本的方法,也是一種支離破碎的思考方式。在現在的發展中出現了眾多的問題,人們在思考的過程中也發現了中國古代文化的偉大和光輝的亮點,所以現在鼓勵大家學國學經典。
比如,一個男人,不去成家是不行的,對自己不負責任,對家庭不負責任,對社會不負責。
另一個男人,有家庭還有二奶,自己受累不說,對家庭產生問題,造成社會不穩定。
面對這個問題,很多人都是在迷中。古代的先人們看到了這些,提出了修身齊家漢國平天下的思想,還提出了中庸的問題,都可以幫助人們解開心中的迷,讓這個社會更加和諧。

6. 現代社會為什麼需要國學經典

國學經典中有豐富的當代價值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國民教育、中小學教育對一代代國民基本素養的形成與提高最為關鍵。我們現在最缺乏的是生動活潑的、適合不同學齡孩子的性情教育 與生命教育,人之所以為人的基本價值觀、做人做事底線,以及人的生活目的的教育,而這對於國家民族的長久利益,對現代法治社會、公民社會的建構,意義十分 重大。
就人生意義與價值的層面來說,梁啟超說過,《論語》《孟子》等經典,「是兩千年國人思想的總源泉,支配著中國人的內外生活,其中有益身心的聖哲格 言,一部分久已在我們全社會形成共同意識,我們既做這社會的一分子,總要徹底了解它,才不致和共同意識生隔閡。」這就是說,《四書》等國學經典表達的是 「仁義禮智信」等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觀念,這是中國歷代志士仁人與普通老百姓的日用常行之道,人們就是按此信念而生活的。
中國文化的大傳統與小傳統是打通了的,國學具有平民化與草根性的特點。中國的民間流傳著的諺語是:「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老吾老以 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這些來自中國經典的精神,通過蒙學讀物、民間諺語與故事、戲文、連環畫、家 訓、家禮、善書等,通過家教與民間社會生活與信仰,滲透到世世代代中國人的生活世界中,成為「百姓日用而不知」的言行軌范。
中國的傳統文化及其對一代又一代民眾的養育是中國的實際。國家的興盛與國學的復興是「一體兩面」的事情。國學是軟實力。在文化小傳統中,勤儉、重 教、敬業、樂群、和諧、互信、日新、進取的觀念,無疑是經濟發展過程的文化資本。「誠敬」「忠信」思想有助於整頓商業秩序,增強企業內部的凝聚力並改善外 部形象,提高效率,促進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儒釋道三教的價值觀、義利觀和人格修養論,有助於克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坑蒙拐騙的行為。在這個意義上,經 典中有當代價值。
經典中有治國理政的經驗與智慧
國學經典中的治世經驗與智慧,首先是富民教民,制民恆產。
孔子以「庶、富、教」為治國方略,強調養民、富民,富而後教。孟子的民本思想以解決民生為急務,即所謂「民事不可緩也」。孟子明確提出「恆產恆心」 「制民之產」說,主張政府一定要解決黎民百姓基本生產與生活資料的保障問題,此為養民安民的基礎。百姓的生計解決了還不夠,還須施以教化,如此方能調治民 心,和諧人倫關系,安定社會秩序。
第二是禮樂刑政的相互配置。古代禮樂刑政的配置,禮樂是文化,有價值。在「禮」這種倫理秩序中,包含了人道精神、道德價值。荀子推崇「禮」為「道德 之極」「治辨之極」「人道之極」,因為「禮」的目的是使貴者受敬,老者受孝,長者受悌,幼者得到慈愛,賤者得到恩惠。禮樂文化不僅促進社會秩序化,而且有 「諧萬民」的目的,即促進社會的和諧化,並提升百姓的文明水準。
就現代生活而言,在外在強制的法律與內在自覺的道德之間,有很大的空間,即包含社會禮俗在內的成文與不成文的規范,這就是「禮」。提高國民的文明程 度,協調群體、社區的關系,促成社會健康、和諧、有序地發展,不能沒有新時代的禮儀文化制度、規矩及與之相關的價值指導。我國歷來是禮儀之邦,今天我們仍 然面臨提高國民的文明程度的任務。在這一方面,禮學有深厚的資源。
第三是擴大社會空間,提倡社會自治。傳統中國是儒家式的社會,是小政府大社會的典型。傳統中國的社會管道、中間組織很多,例如以宗族、家族、鄉約、 義庄、行會等,這些血緣、地緣性的自然團體及擴大化的社會團體,以民間禮儀、節日與婚喪祭祀活動,村社活動,學校、書院講學活動,士農工商的交往等為契 機,在一定意義上實現社會自治、地方自治。民間組織與民間自治,士人的積極參與,以及儒學傳統所倡導的公共品德,是公民社會的人的成長與全面發展的基礎, 也是現代性政治的基本內容。儒家的人禽之辨、公私義利之辨、君子小人之辨、天理與人慾之辨,是當代公民道德重建,並以此美政美俗的重要資源。
存養「三心」,體驗「三個合一」之境
我國需建構真正具有內在約束力的信仰系統,即以「仁愛」為核心的價值系統。從長遠的、健康的、高品質的社會目標來看,儒家「仁愛」思想可以純潔世道人心,整合社群利益,調整人與天、地、人、物、我的關系,克治自我中心和極端利己主義。
這些價值對於我國社會的整合,和諧社會的建構,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國學與現代倫理價值——個性自由、人格獨立、人權意識等完全可以整合起來,儒釋 道若干價值觀念與現代人權、平等、尊嚴、理性、道義,不乏可以溝通之處。現代權利意識,現代法律生活,如果缺乏終極信念的支撐,缺乏深厚積累的社會資本和 文化資本之支撐,很可能流於平面化與片面化。在法治社會的前提下,構建現代文明,建設公民社會的倫理體系,需要傳統思想資源特別是儒學的支撐。儒學資源中 有大量可以與自由主義、社群主義溝通對話的內容,又不會陷入自由主義、社群主義的偏頗。
對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應保存、養育「三心」,即敬畏之心、惻隱之心、羞惡之心,進而體驗「三個合一」的境界,即天人合一、群己合一、知行合一之境。
孔子有「三畏」,我們現代人也應有敬畏之心,敬畏生命,敬畏自然,敬畏神靈,敬畏列祖列宗的文化創造,敬畏老百姓,敬畏我們的職業、職責與職份,庄 敬自強,嚴肅謹慎。孟子講四端之心,其中包括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惻隱之心是仁德的萌芽,羞惡之心是義德的萌芽。培養愛心,從仁愛出發,愛父母親人,愛鄰 人他者,愛我們服務的對象,愛草木鳥獸、山水瓦石,要有切身的感受,從點滴做起。還要有羞恥感,懂得什麼事當做,什麼事不能做。人不能把自己降低為禽獸, 而要做君子。
我們追求天人合一、群己合一、知行合一之境界,這正是君子的人格境界。這三個合一是終點,起點則是講三個分立,即天人相分、群己權界的分別,知與行 兩階段的區隔,分了之後再合。從敬畏之心出發,有超越的信念信仰,對終極存在的「天」與生命存在的「地」心懷恭敬、尊重,審視「人」的有限性,才能達到 「與天地萬物為一體」的境界。人與我,群與己,己與物之間充滿著矛盾,我們在現代意識下首先要明晰彼此的權、責、利的界限,然後再從惻隱之心出發,講愛 心,友善,講社群的統合與和諧。知行合一,在王陽明那裡是指良知的呈現,我們通過改造、轉化,強調理論與實踐、規范與行為的分而後合。這里也可以從羞惡之 心出發,視「說一套做一套」為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