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古典 » 經典詠流傳中的鄧麗君是哪裡製作的
擴展閱讀
手機怎麼買兒童票 2025-01-23 11:10:02
世界在歌詞的歌曲是什麼 2025-01-23 11:08:31

經典詠流傳中的鄧麗君是哪裡製作的

發布時間: 2022-05-04 09:24:51

❶ 鄧麗君是哪年去世的

鄧麗君去世時間為:1995年5月8日。

1995年5月8日16時許,鄧麗君因長期感冒未愈伴隨支氣管炎引起支氣管哮喘發作,由於交通堵塞延誤救治時間和使用支氣管擴張噴劑過量,致使腦部重度缺氧和心臟停頓,於泰國清邁蘭姆醫院接受近45分鍾的全力搶救。

17時30分許,鄧麗君被院方證實錯失有效救治時機以致搶救無效逝世,終年42歲 ;5月11日,鄧麗君遺體搭載泰航633客機運抵台灣;1995年5月12日,李登輝頒發象徵最高榮譽的「華夏一等獎章」表彰其藝術貢獻。

(1)經典詠流傳中的鄧麗君是哪裡製作的擴展閱讀:

鄧麗君的經典代表作

一、《月亮代表我的心》

這首歌1973年由陳芬蘭首唱,於四年後也就是1977年經鄧麗君重新演繹後紅遍華人世界。鄧麗君的演唱版本面世後,此曲被數百位中外歌手翻唱或演唱,哥哥張國榮也曾翻唱過,並被選用於眾多影視作品之中,成為華人社會和世界范圍內流傳度最高的中文歌曲之一。

1999年,鄧麗君版本的《月亮代表我的心》獲選為「香港20世紀十大中文金曲」榜首。2011年,鄧麗君版本的《月亮代表我的心》獲選為「台灣百年十大金曲」榜首。

二、《甜蜜蜜》

1967年,宇宙唱片公司發掘了15歲的鄧麗君,為她灌錄第一張專輯"鄧麗君第一集《鳳陽葯鼓》,在1969年17歲,宇宙唱片公司為鄧麗君拍了一部電影《晶晶》,由鄧麗君擔任女主角,男主角為楊洋,鄧麗君在電影中演唱了多首歌曲。而甜蜜蜜這首歌的曲譜取自印度尼西亞民謠,由庄奴作詞。

1979年9月20日收錄在專輯《難忘的一天》中於台灣等地發行,同年11月15日收錄在專輯《甜蜜蜜》中於香港等地發行。此歌曲於1979年11月第三星期成為香港商業電台中文歌曲擂台陣冠軍歌曲,是最早在中國大陸普及和傳唱的流行歌曲之一。

三、《我只在乎你》

《我只在乎你》是至今人們最為熟悉的鄧麗君金曲,發行後就大受歡迎,很快將鄧麗君推上歌唱事業的巔峰,在日本歌壇立下了不朽的地位,此歌過後不久,鄧麗君就剪去象徵著其清純形象的飄逸的長發,淡妝素裹,有時甚至是素麵朝天,過起普通人"實際、簡單、樸素"的平常日子。

而開始從歌壇上"半隱退"了,然而此歌依然被諸多歌手所翻唱,其中RITA就翻唱了該歌的英語版,這也可見這首歌的魅力所在。《我只在乎你》出版於1987年(日本的同名國語版出品於1986年12月),是鄧麗君生前在寶麗金的最後一張國語專輯(此後沒出過新歌專輯)。

四、《小城故事》

《小城故事》中國影視歌曲經典曲庫,有史以來中國電影經典歌曲最集中收錄1930-今。這些影視歌曲宛如一片風鈴,存留在你的耳畔;這張用陽剛與深情織成的回聲,必得久久地佔據你的心房。這是一份特別的備忘錄,存留著一代人風靡過的旋律和歌聲。

這是一枚鮮亮的琥珀,包裹著一代人的藝術趣味和集體意識。懷舊經典,歲月如歌。收錄在1979年發行的鄧麗君專輯《島國之情歌第六集——小城故事》中。該歌曲於1979年4月14日至4月29日間成為香港商業電台中文歌曲擂台陣三周冠軍歌曲。

五、《但願人長久》

《但願人長久》,是由蘇軾的《水調歌頭》改寫,收錄於鄧麗君1983年發行的詩詞歌曲專輯《淡淡幽情》。此專輯是鄧麗君個人演藝事業處於巔峰時期的經典之作,也是她親身參與策劃的第一張唱片。與其他專輯不同,這張碟中的十二首歌均選自宋詞名作。

是經過了上千年歷史檢驗的文學精品,配上現代流行音樂後,由鄧麗君用她與生俱來的幽幽情懷唱出來,典雅、莊重又溫柔、多情,頗具唐宋風范。《淡淡幽情》於1983年面世至今已二十多年,歲月的滾滾紅塵未能遮掩她美麗的光華,反而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愈顯出非凡的魅力。

❷ 鄧麗君的歌曲中有哪些是左弘元作曲

左宏元,筆名古月。台灣流行音樂早期創作人,華語樂壇頂級音樂製作人。鄧麗君的一些經典作品,如《海韻》、《千言萬語》、《美酒加咖啡》、《你怎麼說》、《我怎能離開你》、《風從哪裡來》、《君在前哨》等都是出自左宏元之手。連我們常聽到的《娜奴娃情歌》、《山南山北走一回》這一類較有地方色彩,像是民謠山歌一般的曲子,也是他的大作。

❸ 鄧麗君是誰

鄧麗君(1953年1月29日-1995年5月8日),生於台灣省雲林縣褒忠鄉田洋村,祖籍為河北邯鄲大名縣鄧台村,是一位在華人社會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台灣歌手,亦是20世紀後半葉最富盛名的華語和日語女歌手之一。

❹ 鄧麗君歌曲大全

鄧麗君歌曲大全包括:《甜蜜蜜》、《小城故事》、《美酒加咖啡》、《又見炊煙》、《月亮代表我的心》 等。

1、《甜蜜蜜》

《甜蜜蜜》是由鄧麗君演唱的歌曲,歌曲曲譜取自印度尼西亞民謠,由庄奴作詞。歌曲由香港寶麗金公司製作,最早被台灣歌林唱片收錄在鄧麗君的個人專輯《難忘的一天》中,於1979年9月20日在台灣等地代理發行。

此歌曲於1979年11月第三星期成為香港商業電台中文歌曲擂台陣冠軍歌曲,是最早在中國大陸普及和傳唱的流行歌曲之一。2008年,《甜蜜蜜》被《南方周末》報評選為改革開放三十年十大經典歌曲之一。

5、《月亮代表我的心》

月亮代表我的心(英語翻譯為:The Moon Represents My Heart),經典歌曲,歌曲由孫儀作詞,翁清溪作曲。1973年由陳芬蘭首唱,1977年經鄧麗君重新演繹後紅遍華人世界。鄧麗君的演唱版本面世後。

此曲被數百位中外歌手翻唱或演唱,並被選用於眾多影視作品之中,成為華人社會和世界范圍內流傳度最高的中文歌曲之一。 1999年,鄧麗君版本的《月亮代表我的心》獲選為「香港20世紀十大中文金曲」榜首。2011年,鄧麗君版本的《月亮代表我的心》獲選為「台灣百年十大金曲」榜首。

❺ 鄧麗君 《何日君再來》什麼時代創作的歌曲

何日君再來
1953年1月29日,台灣省雲林縣褒忠鄉龍岩村的三合院中,鄧麗君出世。「至於「鄧麗君」這個名字的由來,則是由於父 親鄧樞聽從袍澤建議,以「美麗的竹子」之意,為這個小女兒取名為「鄧麗筠」,但因為後來大多數人都將「筠」(音芸)字誤念成「君」,所以順口就以「鄧麗君」為藝名,她的英文名字則是「Teresa Teng(特麗莎·鄧)」。 鄧麗君是在全球華人社會影響力最大的歌手之一。 在20世紀最後一年,香港電台綜合專業推介與民意選出的「20世紀十大中文歌曲」,鄧麗君名曲《月亮代表我的心》昂首入選。而在當年中國香港、中國台灣及日本紛紛舉行的20世紀不朽名曲選舉活動中,鄧麗君是唯一一位在三地都有歌曲獲選的歌者。20世紀的歌壇燦爛星光,幾乎被她一人獨占。 1995年5月8日,這個天才的藝術家因氣喘病發猝逝泰國清邁,享年四十二歲,在生命的美好時光遽然離去,永遠離開了喜愛她的歌迷,一個藝術家,逝去在藝術和生命的頂峰,如一首柔美動人的旋律在高潮處嘎然而止,留給人們無盡的懷念之情。就如她的歌《恰似你的溫柔》唱的:懷念你,懷念從前,但願那海風再起,只為那浪花的手,恰似你的溫柔: 新一代的人們有自己的審美趣味,自己的偶像,他們有很多奇裝異服和頭發花里胡哨的偶像。而我們這代終將老去的人是喜歡不起來這些的,就讓鄧麗君的歌聲,長伴著我們,在她的歌聲里,找回那屬於自己的青春夢想和追求。再次聆聽她甜美的歌,讓心裡充滿感激與懷念,懷念鄧麗君,懷念她的歌聲,懷念那個逝去的年代、遠去的青春,懷念那充滿活力充滿幻想的歲月。

❻ 鄧麗君是哪的人

河北省大名縣人。

鄧麗君(1953年1月29日-1995年5月8日),出生於中國台灣省雲林縣,祖籍河北省大名縣,本名鄧麗筠,是台灣至亞洲地區均有廣大影響力的指標性音樂人物。1967年發行第一張個人唱片專輯,1970至80年代在華語地區達事業高峰,之後又在日本樂壇發展並大獲成功,影響力遍及台灣、日本、中國大陸、香港、泰國、馬來西亞、朝鮮半島等。1990年代初淡出樂壇。

鄧麗君生於外省家庭,因父親是中華民國國軍軍人,鄧麗君畢生致力慰問國軍官兵,故又有「軍中情人」之稱。1995年氣喘發作猝逝於泰國清邁;身後台灣與香港歌壇分別頒發金曲獎特別貢獻獎及金針獎以紀念「一代巨星」的光榮成就。

(6)經典詠流傳中的鄧麗君是哪裡製作的擴展閱讀:

早年生活——

1953年1月29日的清晨,鄧麗君在中華民國台灣雲林縣褒忠鄉田洋村出生。父親鄧樞是河北省大名縣大街鄉鄧台村人,因第二次國共內戰而隨中華民國政府遷台的國軍軍官,母親趙素桂則是山東省東平縣人。

父母以「丫頭」作為鄧麗君滿月前的諢名,鄧樞其後請部隊中頗有學問的楊姓軍官,為她取名麗筠,雖然本字應念「雲」音,但家人與鄰居把「筠」字發「均」字音(與「君」亦同音),故鄧麗君就成為她日後投身歌唱事業的藝名。她在家中排第四,有三兄一弟。

及至兩三歲,鄧麗君隨家人先後遷居台東縣池上鄉及屏東市。1959年,父親退役,舉家遷往台北縣蘆洲鄉(今新北市蘆洲區)眷村,而鄧麗君入讀蘆洲國小。

❼ 鄧麗君的小放牛是哪個省的民歌

樓主你好,《小放牛》是一首河北民歌。
具體介紹如下:
這是一首河北民間小調。河北地處華北平原的腹地,地勢平坦,交通便利,城鎮稠密,與周圍諸省的文化交流非常方便,同時,也為民間歌舞、小調的產生與流傳提供了優越的條件。在各類民歌體裁中,河北的小調、秧歌不僅數量大、品種多,而且藝術價值也很高,它與長江下游的江浙平原上的民歌相互對應,各呈異彩。《小放牛》屬小調體裁的兒童民歌,一般來說,兒童民歌有兩類,一類是大人哄小孩時唱的,即「搖籃曲」,又稱「搖兒歌」;另一類是兒童自己唱的,即一般意義上的「兒童民歌」。這類體裁,音樂性格純真,節奏較為簡單,音域不寬,旋律流暢;其唱詞多為數數、逗趣或詠頌歷史人物,《小放牛》屬後一類。版本一:(問)趙州橋來什麼人修?玉石欄桿什麼人留?
哎,什麼人騎驢橋上走?什麼人推車壓了一趟溝?
(答)趙州橋來魯班爺爺修,玉石欄桿聖人留,
哎,張果老騎驢橋上走,柴王爺推車壓了一趟溝。
(問)趙州橋來什麼人修?玉石欄桿什麼人留?
哎,什麼人騎驢橋上走?什麼人推車壓了一趟溝?
(答)趙州橋來魯班爺爺修,玉石欄桿聖人留,
哎,張果老騎驢橋上走,柴王爺推車壓了一趟溝。
它採用對歌的方式,前四句問了四個歷史常識問題,後四句一一作答。其中,頭一個問題:趙州橋來什麼人修?這與河北直接相關,頗有地方特徵和親切感。曲調是典型的上、下、上、下的結構關系,一、三樂句第二小節的後半拍起唱,一下子活躍了樂意;而第三樂句第一小節的下五度移位,使情緒略微一轉,增加了旋律的動力。歌曲的詞曲結合緊密,音調順暢平實,朗朗上口,成為一首南北各地家喻戶曉的優秀曲目。
版本二:(女:村姑) 三月里來……桃花兒紅,杏花兒白,月季花兒紅,又只見那芍葯牡丹一齊開放哪哈呀晦!來至在,青草兒坡前,見一個牧童,頭戴著草帽,身披著蓑衣,手拿著牧笛,口兒里唱的俱是蓮花落哪哈呀咳!牧童哥呀你過來呀我問你,我要吃好酒在哪兒去買哪哈呀咳?
(男:牧童)牧童哥我開言道,我尊聲女客人呀你過來呀我這里,用手兒一指,就南指北指,前面的高坡,有幾戶的人家,楊柳樹上掛著一個大招牌,呀女客人呀你過來,你要吃好酒在杏花村哪哈吁呀咳!
(合)你/我要吃好酒就在杏花襯!

巧的是一代歌後鄧麗君祖籍也是河北省。河北大名鄧台村人。生前曾唱過多首民歌小調。《小放牛》是鄧麗君早期的作品。收錄於1968年5月鄧麗君之歌第六集《一見你就笑》專輯裡面。

❽ 鄧麗君

鄧麗君(1953年1月29日-1995年5月8日),祖籍為河北邯鄲大名縣鄧台村,生於台灣雲林縣褒忠鄉田洋村。鄧麗君因其形象高貴、親切、成熟,令她逐漸成為80年代的華語樂壇和日本樂壇巨星的天王巨星。是一位在華人社會具有相當大影響力的台灣歌手,亦是20世紀後半葉最富盛名的華語和日語女歌手之一。在《新中國最有影響力文化人物評選當中》,鄧麗君被選為港台最有影響力的藝人。據統計鄧麗君的唱片銷售量已超過4800萬張。
半世紀,十億個掌聲的天籟女子
中國的流行音樂其實已經走過了不太短的道路,近百年了,循著路上步履匆匆的足跡,你無法繞開這樣一個名字———鄧麗君(1953/1/29—1995/5/8)。 2011年1月29日是鄧麗君小姐誕辰58周年紀念日,回顧她的一生,在中國流行音樂史上無庸置疑的是承前啟後、開宗立派的一代大師,她演唱的歌曲已經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她以妙不可言的鄧式唱腔和完美的演唱技巧,帶領人們走進真、善、美的藝術境界里,這么多年過去了,十億個掌聲依然傾城如故,人們由衷地喜愛她,難忘她,懷念她。 許多年前,一代人被她的甜美歌聲深深陶醉。許多年後,這一代人在她的歌聲中邁向中年、老年。走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鄧麗君的歌不經意地從某家店鋪飄進耳朵,你不由自主地停下腳步,恍若隔世地想起自己青澀的初戀。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中國通俗歌壇可能再也找不到第二個象她那樣能在如此長的時間里如影隨形地陪伴如此多人的歌星。雖然,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通俗歌星、歌後層出不窮,但是,大浪淘沙,能讓我們耳熟能詳的已經不多了,可鄧麗君依然光芒四射。用國語、粵語、閩南語、日語、英語演唱均熟練自如、風格各異的幾百首經典歌曲足以讓那些一輩子只唱了一兩首成名曲之後就銷聲匿跡的歌星汗顏。而且我們欣賞鄧麗君最大的困難就是打著燈籠也很難找到一首難聽的歌。正如台灣電視公司著名主持人田文仲先生所言:鄧麗君的歌老少咸宜,從懂話的兩歲娃娃到兩百歲的老人都愛聽! 神奇的鄧麗君,她濃縮了歷史,一個人完成了正常情況下好幾代人才能做完的歷史問卷。很多港台和內地通俗歌手的所謂個人風格在她清純自然的形象面前都顯得做作可笑,唯一看似可行的辦法就是遠遠地繞開她,有時還假裝無視她的存在,心裡卻不得不服。 在這座高峰前,很多明星如梅艷芳、王菲亦只能位居其次(至少王菲曾坦言她最願學的歌手就是鄧麗君)。至於被譽為玉女、備受推崇的范曉萱,唱《甜蜜蜜》的水平簡直不能相提並論。但是,總有那麼一些人用所謂「酒廊情歌」、「靡靡之音」來貶損她,可是貶來貶去除了更加反襯出鄧麗君的無法超越,現在有許多所謂的80後,90後在父母的影響下聆聽著鄧麗君的歌曲,我們相信,鄧麗君歌曲會淵源流長,會被世人一代一代的流傳下去,不所謂的天後陣營至今仍未見可與之比肩的超級巨星。這就是巨星最大的魅力! 鄧麗君的歌具有一種渾然天成的美,如高山飛瀑、潺潺溪流。人們欣賞她只要靠審美本能而無需絞盡腦汁。其實藝術的共同點就是台上三分鍾、台下十年功。功到自然成,就像夜來香開放一樣順理成章,毫無斧鑿痕跡,但又比任何設計和精心包裝來得更出其不意、妥帖、周密。今天許多歌手唱的歌缺乏感染力,就在於屬於包裝的東西太多了!這就好比本來相貌平平的小姐太太硬是靠整容術增添了幾分姿色,卻總讓人覺得缺點內涵。 在一個擁有鄧麗君的民族和國度,居然到處可以聽到那麼多不知所雲的通俗歌曲,想來實在是悲哀。有些影視明星從來沒唱過歌也來個「演而優則唱」,更有些歌手得了一點獎就盲目地妄自尊大,連自己究竟算老幾都沒搞清楚,自以為干出了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其實翻了半天跟斗還在如來掌心。 所幸的是我們中的很多人雖然無緣與鄧麗君生活在同一個時代,但現代高科技使我們又可以回過頭來重新復習鄧麗君了,慚愧之餘,激動之至。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平心而論,論美貌鄧麗君不能說是風華絕代,但她的歌卻實在讓人難以拒絕。可是,鄧麗君這樣的女人在今天是越來越少了,街上的女人越來越純潔、越來越性感,滿足男人們古典情懷的女人幾近絕跡了。
何日君再來
1953年1月29日,台灣省雲林縣褒忠鄉龍岩村的三合院中,鄧麗君出世。「至於「鄧麗君」這個名字的由來,則是由於父 親鄧樞聽從袍澤建議,以「美麗的竹子」之意,為這個小女兒取名為「鄧麗筠」,但因為後來大多數人都將「筠」(音芸)字誤念成「君」,所以順口就以「鄧麗君」為藝名,她的英文名字則是「Teresa Teng(特麗莎·鄧)」。 鄧麗君是在全球華人社會影響力最大的歌手之一。 在20世紀最後一年,香港電台綜合專業推介與民意選出的「20世紀十大中文歌曲」,鄧麗君名曲《月亮代表我的心》昂首入選。而在當年中國香港、中國台灣及日本紛紛舉行的20世紀不朽名曲選舉活動中,鄧麗君是唯一一位在三地都有歌曲獲選的歌者。20世紀的歌壇燦爛星光,幾乎被她一人獨占。 1995年5月8日,這個天才的藝術家因氣喘病發猝逝泰國清邁,享年四十二歲,在生命的美好時光遽然離去,永遠離開了喜愛她的歌迷,一個藝術家,逝去在藝術和生命的頂峰,如一首柔美動人的旋律在高潮處嘎然而止,留給人們無盡的懷念之情。就如她的歌《恰似你的溫柔》唱的:懷念你,懷念從前,但願那海風再起,只為那浪花的手,恰似你的溫柔: 新一代的人們有自己的審美趣味,自己的偶像,他們有很多奇裝異服和頭發花里胡哨的偶像。而我們這代終將老去的人是喜歡不起來這些的,就讓鄧麗君的歌聲,長伴著我們,在她的歌聲里,找回那屬於自己的青春夢想和追求。再次聆聽她甜美的歌,讓心裡充滿感激與懷念,懷念鄧麗君,懷念她的歌聲,懷念那個逝去的年代、遠去的青春,懷念那充滿活力充滿幻想的歲月。
《非常女人》之鄧麗君
鄧麗君的聲音甜美圓潤,溫婉動人,這與生俱來的完美音色演繹出無數傳唱至今、余韻繞梁的情歌,聆聽她天籟般的歌聲是種美妙的享受,在她的歌聲中思緒也會隨之起舞。 鄧麗君的歌有一種渾然天成的美,如涓涓細流般緩緩地滌盪著聽眾的心扉。鄧麗君的曲風多以溫婉見長,不拘一格雅俗共賞,正如台灣電視公司著名主持人田文仲先生所言:鄧麗君的歌老少咸宜,從懂話的兩歲娃娃到兩百歲的老人都愛聽! 鄧麗君給人的印象永遠都是溫文爾雅、親切可人的,她的笑容就像她的歌聲一樣令人回味。她典雅甜美的外形、溫柔細膩的內心、她的一顰一笑都融入到每一首歌曲之中。20世紀80年代初,她輕柔的歌聲漂洋過海來到祖國內地,深深震撼了人們的心靈,也深深影響了幾代人的成長。讓我們很難忘記! 鄧麗君,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永遠的絕唱!

❾ 鄧麗君 一個獲得十億個掌聲的名子,真的好懷念她。 好懷念她的歌聲,還有誰在和我一樣懷念她呢。 雖然她以

您好!

鄧麗君絕對是我的偶像。。。

今年5月8日,是鄧麗君逝世15周年紀念日。

在距離這一天還有幾個月時,各路人馬就已開始准備——有的籌備「鄧麗君逝世15周年慈善演唱會」,有的准備發行「鄧麗君逝世15周年紀念郵冊」,有的組織「尋找鄧麗君傳人暨紀念鄧麗君大型音樂會」海選活動……

去世15年後,鄧麗君為何還有這樣的魅力?

也許因為:「在那個情感蠻荒的年代,鄧麗君擔起了為一個時代代言的重任,用其甜美的歌聲撫慰了無數人的心——靈。」

也許因為:「沒有人像鄧麗君有這么多的優秀作品,有這么多的鐵桿歌迷,有這么多的同代人、後來人受到她如此深的影響。」

也許因為:「在42年的人生旅途中,她所演繹的『愛過的人,錯過的魂,曾經擁有,就是永恆』的凄美人生,太讓人愛憐和留戀。」

……

這一切,似乎仍難回答一個問題:人們為何如此懷念鄧麗君?

傳奇一生

一代歌後鄧麗君被譽為「東方女神」,其一生堪稱傳奇。

鄧麗君1953年1月29日生於台灣雲林縣,本名鄧麗筠。她的父親是名老兵,祖籍河北邯鄲,母親祖籍山東東平。鄧麗君有3個哥哥和1個弟弟,由於孩子多,她的父母雖然辛苦勞作,但日子過得一直比較拮據。

父母很早就知道,他們的女兒鄧麗君有一副好嗓子,是塊唱歌的料。但他們無論如何也想不到,女兒後來憑著這一特長,不僅改變了全家人的經濟狀況,還成為華人世界的一位巨星。

13歲那年,鄧麗君參加了台灣金馬獎唱片公司的歌唱比賽,以一曲《采紅菱》奪得冠軍。第二年,她從中學休學,加盟宇宙唱片公司,當年即推出第一張唱片《鳳陽花鼓》。1968年,鄧麗君開始在一些歌廳登台演唱,並參演電影,也曾在電視台主持節目。在公司的安排下,鄧麗君走出台灣,足跡遍及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越南等地。

1973年,鄧麗君去美國學習英文,第二年又轉赴日本發展。不久,她就以一曲《空港》,獲得1974年日本「最佳新人歌星獎」等多個獎項。而收入這首歌曲的唱片的總銷量,也達到75萬張。

1979年,鄧麗君榮獲台灣金鍾獎「最佳女歌星獎」。兩年後,她的5張大碟,在香港同時獲得「白金唱片獎」,徹底征服香港歌壇。1983年,30歲的鄧麗君走入演藝事業的巔峰期。1983年2月19日、20日,她走進全球流行歌手的夢想之地——美國拉斯維加斯「凱撒皇宮」,成為首位在此演唱的華人。很多旅居美國的華人,仍然記得當時的盛況——早在那年1月底,演唱會的門票就已被搶購一空;「凱撒皇宮」原本只有1100個座位,後來加到了1500個,但兩旁的走道、中間的階梯上,仍然擠滿了觀眾。在表演中,鄧麗君特別演唱了以范仲淹的《蘇幕遮·碧雲天》、蘇東坡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南唐後主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等12首唐詩宋詞譜曲的作品,讓聽眾充分領略了博大精深的中文之美。此後不久,她再創紀錄,成為首位登上紐約林肯中心、洛杉磯音樂中心舞台的華人女歌手。1983年底,已從藝15年的鄧麗君,在香港舉辦「15周年巡迴演唱會」,其演出規模、觀眾數量和唱片銷售量等,都創下了華語歌壇的新紀錄。1986年,她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世界七大女歌星」和「世界十大最受歡迎女歌星」,成為唯一同時榮獲這兩項殊榮的亞洲歌手。

1987年,鄧麗君推出《我只在乎你》專輯,此後基本不再參加商業性活動,漸漸進入半退隱狀態。

但就是在這一年,《鄧麗君自選歌曲兩百二十五首》,首度在北京發行。當時,鄧麗君演唱的歌曲已風靡大陸。加之台灣當局准許相關居民回大陸探親,鄧麗君開始有了到大陸演出的想法。她原本計劃以敦煌壁畫為背景,結合中國古典四大美女的圖像,在北京舉辦一場華麗的演唱會。但後來,由於種種原因,這一計劃未能實現。

1989年,鄧麗君移居法國,在當地購屋置產,過起了近乎隱居的生活。次年5月,她的父親去世。噩耗傳來,她因悲傷過度而病倒,以致未能回台奔喪。

1993年,鄧麗君回到台灣。在接受采訪時,她說:「這些年來,我雖然是半退休狀態,不過我熱愛音樂,音樂方面的工作我永遠不會放棄,娛樂性的演唱就不去做了。我在英國、法國、日本都常進錄音間,鍛煉自己的聲樂底子。英國老師給了我一份『功課』,我一個星期起碼要自己在家吊4次嗓子。平常也注意基本的嗓子保養,煙不能抽,酒會喝一點,有一段時間我吃全素,現在願意吃一點魚和雞胸肉……」

1995年5月8日,一個噩耗傳遍了全世界——當天,年僅42歲的鄧麗君因哮喘病猝發,在泰國清邁去世。一位華人世界的歌壇巨星,就這樣遠去了。

魂歸寶島

1995年5月11日晚10時30分,載著鄧麗君遺體的泰航633客機,抵達台北桃園機場。

對魂歸故土的「寶島女兒」,台灣方面打破慣例,機場在辦理手續時一切從簡,並允許鄧麗君家屬、歌迷和台灣官員到停機坪上迎候遺體。隨後,鄧麗君的遺體被送往台北第一殯儀館。那裡放著一副可使遺體保存50年、鑲著水晶玻璃的銅制棺材;台灣「陸軍樂儀隊」擔任靈堂和葬禮的儀仗隊;20萬人在殯儀館外徹夜排隊,等著向鄧麗君作最後的告別。那一天,台北的交通陷入癱瘓。

5月28日,鄧麗君的棺木被運往台北縣金山鄉的金寶山墓園——筠園,與父親的遺骨一同下葬。此前,金寶山墓園的老闆在第一時間聯絡鄧家,以1元新台幣的象徵性價格,將園中一塊背山面海的風水寶地「賣」給鄧家,作為鄧麗君最後的歸宿。根據她的本名,這塊墓地被命名為「筠園」。

日前,環球人物雜志記者專程從台北市區出發,驅車一小時趕往金寶山墓園。循著鄧麗君的歌聲,很快就找到了筠園。

筠園分為廣場和墓園兩個部分。廣場比墓園大一些,地上「埋」著一架鋼琴,只有巨大的鍵盤露出地面。這是一位日本著名設計師的作品。遊人的腳只要踏上鍵盤,鋼琴便會發出美妙的聲音。廣場中間是鄧麗君的全身塑像。她微微含笑,伸開雙手,彷彿在歡迎所有為她而來的人。墓園入口處,有一處圓形亭屋,是筠園的音響和燈光控制中心。亭屋內的電腦中,儲存著鄧麗君演唱的歌曲,每天循環播放。

筠園的墓碑上,雕刻著鄧麗君的頭像。墓碑後面的棺蓋,是用黑色大理石打磨成的。棺蓋後面是一個石雕,上半部是鄧麗君的卧像,下半部的右側鑲嵌著她的彩色照片,左側寫著「鄧麗筠,1953—1995」的字樣。棺蓋右邊,立有一塊巨石,上面是現任親民黨主席宋楚瑜題寫的「筠園」二字。棺蓋左側,立著一塊石碑,上面用多種文字刻著同一句墓誌銘——「這里安卧著一位為歌唱藝術奉獻一生的巨星」。

無論何時來到筠園,人們都會看到,墓碑前擺放著歌迷們祭獻的鮮花。世界各地的鄧麗君歌迷不遠萬里來此拜謁,因此這里常年人流不斷,四季鮮花不謝。在「筠園」的題字石碑前,有一棵掛滿小木牌的樹,木牌上都是歌迷寫的悼念之詞。

何日君再來

「何日君再來?」在鄧麗君逝去15年後的今天,越來越多的人用她的歌聲,來表達對她的懷念和追思之情。

15年來,流行音樂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華語流行歌曲的「風向標」已轉了無數個方向。但鄧麗君的歌,依然一遍又一遍地被傳唱。成方圓、那英、程琳、齊秦、王菲、黎明、周傑倫、張靚穎……一代代華語歌壇的知名歌手,或因翻唱鄧麗君的歌而一炮走紅,或因此達到事業的巔峰。在《月亮代表我的心》、《但願人長久》、《甜蜜蜜》、《我只在乎你》等優美的旋律中,年輕一代成長起來。

2008年,鄧麗君的歌曲《但願人長久》,隨「神舟七號」載人飛船升入太空。2009年,在「新中國最有影響力文化人物」評選活動中,鄧麗君以850多萬票的絕對優勢,位列榜首。2010年「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前夕,她被多家知名華文媒體評選為「中國最有影響力的女性」;她的祖籍地河北邯鄲,將舉辦「2010·鄧麗君故鄉行」活動……

為緬懷鄧麗君,海峽兩岸興建了數家紀念館。20世紀90年代末,位於香港赤柱的鄧麗君故居,剛一開放,就迎來了數十萬人次的遊客,連地板都被踩壞了;2003年,大陸首次設置鄧麗君紀念場所——她的衣冠冢和紀念雕像,在她生前嚮往的上海落成;2006年,鄧麗君故居所在地——台北縣蘆洲,開始興建「鄧麗君主題公園」……

睹物更思人

2010年4月22日,位於台灣高雄市的「鄧麗君紀念文物館」正式開館。高雄市市長、國民黨籍「立委」、親民黨秘書長等台灣各界人士,均前往參加。這是全球首座鄧麗君紀念文物館。

4月29日,環球人物雜志記者一大早就趕到文物館,發現遊客已經排起長隊。

文物館總面積約800平方米,分為前後兩棟。前棟陳列著鄧麗君生前旅法期間使用的賓士轎車;旁邊的簡報室里,存放著大量的報紙、照片和音像資料,介紹她出生、成長、歌唱事業發展的全過程。後棟陳列著鄧麗君的演出服裝、首飾和收藏品,還有從她家客廳、餐廳和卧室搬過來的傢具和擺設品,以及她送給媽媽的麻將桌等。在紀念館里,參觀者可以跟著伴奏音樂哼唱鄧麗君的歌。

「鄧麗君紀念文物館」開館當天,鄧麗君的大哥鄧長安,動情地講起了建館的起因。「妹妹過世以來,就不斷有人建議建一座紀念她的展館,可一直沒有建成。」2009年8月,鄧家要處理台北縣蘆洲的老房子,鄧長安就和三弟鄧長富把鄧麗君的遺物運到高雄,「試辦」了一個「鄧麗君文物館」。結果,前往參觀的遊客絡繹不絕。尤其是來自大陸的遊客,每天竟有近20個團600人左右。他們中的不少人,將「鄧麗君文物館」和日月潭、阿里山一道,列為在台灣期間的「三大必到之處」。正是歌迷的熱情,堅定了鄧長安申請正式開辦文物館的決心。

「看到鄧麗君的東西,覺得她人還在,非常思念!她的歌聲,餘音繚繞,不絕於耳。」這是在文物館內徜徉的遊客的共同感受。

「東方神韻」的化身

上世紀70年代,鄧麗君美輪美奐的歌聲如旋風一般刮過中國台灣、香港以及日本、東南亞等地,也吹進了中國大陸。她那輕松活潑、溫婉流長的中國民謠小調,成為那個時代的記憶。

「練」出來的天籟之音

「小城故事多,充滿喜和樂,若是你到小城來,收獲特別多……」那是1997年一個平靜的早晨,我走在江南小城裡,從街邊電線桿上的廣播喇叭傳出的歌聲,深深地吸引了我。歌聲溫軟,極富穿透力,在晨間的炊煙中飄浮。那天的景象與歌曲交融在一起,如同一首情景MV(音樂電視)。

她的聲音有一種特別的氣質,那是一種傳遞若干年後你仍然願意為此駐足街頭的聲音……

這是一位「80後」歌迷,近日在博客里表達的對鄧麗君的記憶。

事實上,鄧麗君雖然從小就表現出極佳的音樂天賦,但並不是完美無缺的。她原本是一副小嗓門,聲音比較柔和單薄。這種先天因素並不容易改變。為此,她的音樂老師姚厚笙從頭對她進行細致的指導,由發聲方法到歌唱習慣等,均悉心調教。姚老師是當時台灣著名的音樂製作人,是台灣第一個倡導並引進西方音樂教育理論體系的人。

當時,鄧麗君總是唱一些節奏輕快的歌曲,所以她那甜甜的歌聲總給人一種「可愛小女孩」的味道。而且,鄧麗君為了模仿地方小調的發音方式,極力把尾音往上拉高,養成了抬高語尾的習慣。這種歌唱方式聽起來比較俏皮,但顯得有些稚氣。對此,姚厚笙指導她學習慢節奏的唱腔,並告訴她:「你已經不是小女孩了,所以要以更有感情、更像大人的方式來唱。」

就這樣,鄧麗君的地方小調唱腔在姚厚笙的調教下開始大大改觀。但是,聲音小的缺陷還是存在。姚厚笙就試著讓鄧麗君練習對著麥克風中心點(老式麥克風是個大圓盤)唱歌的方式,讓她清澈的音色充分發揮出來,讓聲音深入人們的心靈。

台灣著名老音樂人左宏元非常喜歡鄧麗君,也曾親自教她唱歌。那時鄧麗君年紀很小,也沒交過男朋友,裙子穿得短短的,像芭蕾舞演員一樣,很可愛。左宏元教她唱《彩雲飛》,她問:「什麼是彩雲飛啊?」「什麼叫不要離開你啊?」左宏元告訴她:「不要離開你,就是你喜歡一個男生,叫他不要離開你,就這么簡單。」左宏元給她講了很久,也不知她到底明白沒明白,但她最終唱出來的歌感動了很多人。在唱電影同名主題曲《海韻》時,鄧麗君已經表現得很成熟了。《海韻》改編自徐志摩的對話體抒情詩,是一首難度較大的歌。但鄧麗君居然唱得那麼深刻動情,表現出豐富的想像力。左宏元頗有感觸地說:「像她那種音色、技巧、呼吸控制,在亞洲到現在(指上世紀80年代後)恐怕還沒有人超過……她的歌聲能讓聽眾產生共鳴,滲入人的心底,讓人心裡有個共通的、深入淺出的感覺。」

很多人或許不知道,在「金嗓子」的背後,鄧麗君曾經歷過多少困苦和磨練。為了唱好歌她堅持天天吊嗓子,甚至患了感冒、發高燒時也從不間斷。她的好友何俐俐說,鄧麗君因為自己音域不夠廣闊而努力練歌,甚至練得喉嚨出血。

1984年,已經蜚聲全球的鄧麗君,專程到英國向聲樂老師學習運氣、發聲和共鳴音。事後她說:「我需要在每個階段後停下來,解決一些本身存在的問題,挖掘一下沒有發揮出來的潛力。」在英國期間她很用功,每天會練習六七個小時。「我的老師讓我每天起床後,都要吊嗓子30分鍾。早晨還沒有開聲,練提氣練到最高處,發出的聲音是很難聽的。」有一回,當她吊完嗓子,酒店服務員給她送茶水時,在杯墊上寫了一行字:「我們英國人最討厭有人在早晨亂叫!」弄得鄧麗君一時哭笑不得。

「又見炊煙升起,暮色照大地。想要問問炊煙,你要去哪裡?」在鄧麗君婉轉裊繞的聲音周圍,永遠都不缺少歌迷們對她的思念之情。一位從事聲樂研究的「君迷」(指鄧麗君的歌迷)說:「鄧麗君的聲音中具有中國女人的特色,充滿了東方女性的神韻,溫柔不失堅強,美麗而且善良……她嗓音很有特色,幾乎聽不出有任何換氣的地方,可以在沒有鼻音的狀況下唱出連續的高音,而且她的中文咬字也非常清晰,音色又細又柔,令人著迷。」

前段時間,在日本一個「君迷論壇」上,人們將目前在日本發展的數名中國女歌手與鄧麗君進行比較。有資深日本「君迷」一針見血地指出:「鄧麗君小姐的聲音有濕度,濡濕感沁人心脾,不同於眾歌手相對簡單的乾燥尖銳或者明亮直白的嗓音。」

民族風演繹中國情

天津音樂學院的楊雁行教授告訴環球人物雜志記者,鄧麗君演唱的歌曲之所以在那個時期廣為流傳,是因為這些歌曲本身具有一個共同特徵:是具有民族風格的通俗歌曲。這非常符合中國人的審美習慣。鄧麗君的演唱方式,既不同於舊上海那些歌手的風塵與生澀,也不像當時台灣其他歌手的洋氣與生硬,而是恰到好處地把這些歌曲演繹成最具「中國風」的作品。

那恰如其分的拿捏,跟鄧麗君從小受的教育不無關系。在孩提時代,鄧麗君就常常聽父親哼唱京劇。父親常常有板有眼地唱上幾句,鄧麗君也時不時興高采烈地跟著模仿。母親同樣喜歡戲劇,經常聽黃梅調的地方戲,偶爾也哼唱一些小調,而且母親還非常喜歡看戲曲電影。鄧麗君在耳濡目染中,受益匪淺。

1967年,鄧麗君出道後推出的第一個專輯《鳳陽花鼓》,走的就是民謠小調的風格。從那時開始,鄧麗君便以演唱民謠小調而備受矚目。這個14歲小女孩甜甜的歌聲和純真朴實的情感,吸引了大批的聽眾,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後,「中國風、民族風」的歌曲一直是鄧麗君演唱事業的重心。她的許多首此類歌曲都成為傳唱的經典,比如《小城故事》等。而隨著領悟力的不斷提升,鄧麗君開始在音樂中加入更多的「中國元素」。

1983年面世的《淡淡幽情》,被許多人認為是鄧麗君歌唱生涯中最優秀的唱片,也是中國古典文學和現代音樂巧妙結合之作。據當時提出《淡淡幽情》專輯設想的香港企業家謝宏中回憶:「我在宴會上遇見了鄧麗君。我將長期醞釀成熟的構想告訴她,其反應相當激烈……當時我們的觀點很接近,這就是如何將我國流傳數千年的古典詩詞用現代音樂表現,如何引起聽眾的共鳴,如何保存逐漸被遺忘的中國文化……」為了做好這張專輯,鄧麗君找了當時中國大陸和香港最前衛、最權威的人士為專輯譜曲,而專輯中12首歌曲的歌詞,也都是根據中國古詩詞譜寫而成的,之後,人們就聽到了像《但願人長久》這樣的「歷史經典」,直到今天仍然經久不衰。

楊雁行教授告訴記者,鄧麗君能夠創作出《淡淡幽情》這張傳統與流行兩者融合無間的作品,是由於她在通俗樂壇努力多年、深諳中國詞曲和古典文化的緣故。鄧麗君的歌聲,讓世界各地的華人感受到中華民族悠久的溫柔情懷,讓世人明白,再現傳統藝術的精華,不一定非要限制在藝術歌曲的條條框框之中。

在這張專輯之後,鄧麗君的主要精力被公司放在了舉辦演唱會上,而結合中國傳統元素的創作越來越少。後來,鄧麗君也曾想完成《淡淡幽情》的續輯。她花了5年的時間來創作古詩詞曲,但由於歌壇環境和個人心境的變化,以及身體等原因,最終沒能實現自己的心願。這個沒完成的續輯,也成了歌迷心中永遠的遺憾。

「令人悲哀的是,在此之後,華語樂壇再沒有人有足夠的能力和高度,創作出這樣的作品。這可能也是人們今天懷念鄧麗君的原因吧。」楊雁行教授說。

「鄰家女孩」在歌唱

20世紀90年代,鄧麗君《10億個掌聲》演唱會的VCD(影音光碟)風靡中國大陸。在當時大陸人的眼中,台上的鄧麗君是氣質、風范、洋氣的代表。其實,鄧麗君的長相並不是很「洋氣」,反而具有一種「懷舊」的中國特色。她笑容甜美,舉手投足間都透著中國古典女子的婉約、溫和。她的舞台形象和她的歌聲一起,留在人們的心中。

早在1976年,擁有眾多歌迷的鄧麗君一改過去的表演形式,把個人演唱會作為演藝形式的重心。在接下來的兩年時間里,她不停地在香港、日本等地舉辦演唱會。

1978年,鄧麗君在東京養樂多會館舉行個人演唱會。門票在演唱會開始前的許多天就已銷售一空。演唱會舉辦的當天,無數日本人和其他國家的歌迷,早早地聚在了會館的大廳里。在舞台上燈光明滅間,鄧麗君穿著粉紅色的演出禮服出場了。她步履輕盈、雙眸明媚,還未開口台下就已經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和瘋狂的歡呼聲……

鄧麗君的演唱會如此受歡迎,主要在於她完美的舞台表現。著名樂評人李皖告訴環球人物雜志記者,鄧麗君的演唱,會給人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感覺,透著鄰家女孩的溫熱氣息。在舞台上,她始終與觀眾保持著良好的溝通和互動,演唱會彷彿是一場家庭聚會。她在歌迷面前唱歌,感覺就像與親人朋友相聚。來聽音樂會的人也都是鄧麗君的老歌迷,對她的音樂和個人十分了解。與現在的一些歌手在演唱會上為了征服觀眾而竭盡全力地表現不同,鄧麗君的演唱會風格,是一種與觀眾的交流,現場就好像是與聽眾「兩情相悅」的溝通。雖然她打扮甜美,「氣場」卻十分強大,自信、自然又從容不迫。

不過,鄧麗君在舞台上也有活潑的時候。她有時也會使用一些小技巧,比如唱到激動時,會將麥克風拉到很遠,再猛地抽回來,或者直接將麥克風從右手拋到左手,做些帥氣的動作。有趣的是,鄧麗君也有失手的時候。在印度尼西亞舉辦的一場演唱會上,鄧麗君用了「拉甩麥克風」這一招,但是由於唱得太激動,麥克風居然掉到了地上。當時的舞台設計特別流行噴灑乾冰,鄧麗君只得彎下腰慌慌忙忙地在乾冰霧里尋找麥克風。台下的觀眾還以為這是鄧麗君故意安排的小插曲,激動得不停鼓掌。

鄧麗君的舞台魅力,不僅僅是因為她的相貌、她的歌喉,更在於她的字正腔圓,自然流暢。樂評人李皖說:「即使不是刻意去聽鄧麗君的歌曲,但提起鄧麗君,留在腦海中的仍然是她的歌,因為她的咬字相當清晰。」

鄧麗君奔忙在世界各地,只能在繁忙的演出活動中擠時間學習語言。但就是在這樣的環境和條件下,鄧麗君仍然掌握了多種外語和中國的方言。她演唱的歌曲和出版的專輯,涉及日語、英語、印尼語以及中國的粵語、閩南語、山東話、上海話等。不僅如此,她還大量演唱各地民歌、地方戲曲、音樂劇等。

曾經有一位日本的樂評家評價說:「鄧麗君去世後,一直很難找到像她這樣的亞洲巨星。因為鄧麗君為了打入市場,花了很多時間學習粵語、日語、英語,以獲得當地觀眾的認同,但現在已經不再有這樣努力的歌手了。」

也許是自身經歷的曲折和坎坷,鄧麗君的演唱,最觸動人們的還是歌聲中流露出的些許傷感,它直達人們的內心深處。著名音樂人黃霑曾經評價說:「鄧麗君的歌可以慰藉人的心靈,有時在海外,工作疲倦的時候,非常渴望聽到鄧麗君的歌聲,她的歌聲有一種能夠撫平我們情緒的東西,一種難以形容的中國味……」

搖滾也向她致敬

風靡全球的不僅僅是鄧麗君的歌聲,隨之而來的還有與她相關的一切話題與想像。

李皖曾回憶自己一開始聽鄧麗君歌曲時的感受:「初『遇』鄧麗君,完全是一種恐怖的感覺。當時台灣是敵區,台灣的廣播電台是敵台,偷聽敵台是犯罪行為。即便調台時偶然碰上,也有一種強烈的犯罪感,那聲音在感覺中一下子變得巨大無比,如同炸雷……」在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獲取鄧麗君歌曲的渠道還極其匱乏。很多時候,人們只是在街角巷尾,湊巧聽到幾句鄧麗君的歌聲。這樂聲來自那些「不務正業」的年輕人——他們穿著喇叭褲,踩著鋥亮的皮鞋,摩托車上載著「三洋」雙卡錄音機。鄧麗君的歌聲從錄音機里飄出,偶爾能聽清幾句唱詞的路人,無不臉紅心跳,覺得「不好意思」。

然而,就是這樣讓人感到「羞於啟齒」的歌曲,卻啟蒙了大陸的流行音樂,更在公眾中激發出復雜的反響。「那是一種震撼與反感的交雜,當時大多數人都不能接受鄧麗君,覺得有些『流氓』,而接受、傳唱這種音樂的人,則被認為是流氓阿飛。」李皖告訴環球人物雜志記者,雖然極受爭議,但恰恰是鄧麗君的歌曲,讓剛走出「文革」的公眾,慢慢找回了多年來被忽視的情感。人們開始意識到,除去「國家公民」的屬性之外,人們還可以是丈夫、妻子、兒女、情人等各種各樣的角色。人們原本的情感、個性、多樣性等一系列被淡忘的元素,也在鄧麗君的歌聲中開始蘇醒。

純朴、親切、活力、向上而又不失時尚與高貴的風格,令鄧麗君在公眾眼中的形象趨於完美。甜美的歌聲與完美的公眾形象,使鄧麗君成為很多大陸青年的偶像。在很多年輕人的筆記本里、床頭上、錢夾里,開始出現鄧麗君的照片,她的磁帶甚至因一次次被翻錄,而音色模糊。時隔多年,仍有很多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坦陳,留在他們心中的鄧麗君,已經不再是一個歌手,那段時光也不僅是一段有歌聲伴隨的歲月那麼簡單;對他們而言,「鄧麗君」是一種揮之不去的情結,有的人甚至以鄧麗君為擇偶的標准,或以她的名字為女兒命名。

20世紀80年代後期,鄧麗君的磁帶被正式引入大陸。從這個時候開始,人們才真正從音樂角度出發,重新打量鄧麗君。大陸音樂界一直有一種觀點,那就是中國的流行音樂是徹頭徹尾的舶來品,然而鄧麗君的音樂卻是一個反證。在流行的形式之下,鄧麗君傳承了太多中國傳統、古典的元素。她無法復原古典,卻將這其中的種種精髓巧妙演繹出來。幾十年過去了,中國流行音樂從無到有,又從有到優。在此過程中,鄧麗君始終自成一派,難以逾越。不過,她那種特有的「柔美力量」開始得到傳承。可以說,李谷一的《鄉戀》、蘇小明的《軍港之夜》,都來自這種風格。不同風格、不同時代的音樂人,都能從鄧麗君的歌曲中找到共鳴,甚至連唐朝、黑豹、鄭鈞等一批內地搖滾樂隊和藝人,都曾坦承鄧麗君對他們的影響。鄧麗君去世時,內地音樂人曾以一張專輯《告別的搖滾》向她致敬。在這張專輯中,當時大陸幾乎所有最當紅的搖滾明星,都重新翻唱了她的歌曲,以此向這位啟蒙者致敬。

舞台下的完美

在家人與鄰居、朋友看來,台上和台下的鄧麗君並沒有太多不同。謙恭孝順、積極上進、悲憫感恩、不慕權貴……這就是人們眼中的鄧麗君。不少分析人士認為,她的這些品格,與當今娛樂圈的是非繁多,形成鮮明的對比——她因此在故去15年後仍然受到懷念。

孝順的女兒

在鄧麗君的孩童時代,他們一家七口的生活非常拮據。6歲那年,已經「很有表演才能和號召力」的鄧麗君,開始在媽媽的陪伴下上街賣唱,為家裡掙些買菜錢。9歲那年,她開始跟隨父親原來的戰友,到台灣各地演出。雖然每次演出只能得到5元、10元新台幣的微薄收入,但對貧寒的鄧家來說,這卻是一筆「可觀」的收入。

一次偶然的機會,台北一家歌廳的老闆聽到了鄧麗君的歌聲,覺得很不錯,希望她能在課余時間到歌廳里客串一下。當時,鄧麗君的父母非常反對,擔心她受欺負。不過,鄧麗君說服了父母。不久,她就因表現出色,成為歌廳里的「娃娃歌後」,名氣越傳越大,就連台灣南部的一些歌廳也邀請她去演出。

由於頻繁演出,鄧麗君正常上學的時間越來越少,成績一落千丈。1967年,她就讀的金陵女中的校領導下了「最後通牒」,要她二選一:要麼放棄歌唱,專注於學業,要麼休學。出於照顧家庭的考慮和對歌唱事業的熱愛,鄧麗君決定休學。據她當年的老師回憶,當時有夜總會願意與鄧麗君簽約,邀她做專職歌手,但校園生活同樣令鄧麗君難以割捨。最終,家庭因素被她放在了首位。這位老師回憶說:「我問她父母親的意見如何?她自己又如何打算?她說因為家庭經濟因素,她需要那份工作,如果休學的話就能安心地唱歌。很明顯,她是為了改善困苦的家境而犧牲自己,而這個小孩子也真的一直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