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古典 » 禮經是哪個經典
擴展閱讀
有哪些流浪歌詞 2025-01-23 02:12:12

禮經是哪個經典

發布時間: 2022-05-03 18:22:06

Ⅰ 儒家六經指的是什麼

六經:《詩》《書》《禮》《易》《樂》《春秋》的合稱。六部儒家經典。始見於《莊子--天運篇》。是指經過孔子整理而傳授的六部先秦古藉。這六部經典著作的全名依次為《詩經》《書經》(即《尚書》)《禮經》《易經》(即《周易》)《樂經》《春秋》。

Ⅱ 「六經」指的是哪六部儒家經典

六經是《詩經》、《尚書》、《儀禮》、《樂經》、《周易》、《春秋》等六部經典的統稱。其中,《禮經》漢代是指《儀禮》,宋以後《五經》中的《禮經》一般是指《禮記》。

Ⅲ 6經是哪6經

六經:《詩》《書》《禮》《易》《樂》《春秋》的合稱。六部儒家經典。始見於《莊子--天運篇》。是指經過孔子整理而傳授的六部先秦古籍。這六部經典著作的全名依次為《詩經》《書經》(即《尚書》)《禮經》《易經》(即《周易》)《樂經》《春秋》。

其中《樂經》已失傳,所以通常稱「五經」。《禮經》:漢代是指《儀禮》,宋朝以後《五經》中的《禮經》一般是指《禮記》。《三字經》中:「詩書易,禮春秋,號六經,當講求。 」禮指《大禮》《小禮》,後失傳其一,並更名為《禮記》。

(3)禮經是哪個經典擴展閱讀:

誤解:

六經一直是儒學經典人們常常約定俗成地將《六經》奉為儒學經典,但是這種說法其實是不嚴謹的,因為《六經》在剛剛出現時並未被貼上儒學經典的標簽,稱其為學術經典更為恰當。

促成《六經》形成的關鍵人物孔子誕生於公元前551年,逝世於公元前479年,也就是說,他活動於春秋末年,而他此時並未自稱「儒家」,更未將他的學說冠名「儒學」。

「儒家」和「儒學」是孔子百年之後後人對他和他的學說的稱呼,所以,《六經》並非在其誕生之日就成了「儒學經典」。其次孔子並非是創作《六經》的人,在孔子出生之前,《六經》就已經存在,所以,即使孔子能被稱為「儒家」,《六經》也不能簡單地借著孔子的名而成為「儒學經典」

Ⅳ 禮經又名什麼為儒家十三經之一

禮經又名《士禮》(《儀禮》)為儒家十三經之一
古代禮學的經典,常指《儀禮》而言。《漢書·儒林傳·孟喜》:"父號 孟卿 ,善為《禮》、《春秋》…… 孟卿 以《禮經》多,《春秋》煩雜,乃使 喜 從 田王孫 受《易》。"《漢書·藝文志》:"《禮古經》五十六卷,《經》七十(按當作"十七")篇。"按,所雲《禮》、《禮經》、《禮古經》,即謂《儀禮》。明 陳繼儒《大司馬節寰袁公家廟記》:"堂堂袁公(袁可立),揆之於祭典禮經,無弗合者。"清 皮錫瑞 《經學通論·三禮》:" 漢 所謂《禮》,即今十七篇之《儀禮》,而 漢 不名《儀禮》,專主經言,則曰《禮經》,合記而言,則曰《禮記》。 許慎 、 盧植 所稱《禮記》,皆即《儀禮》與篇中之記,非今四十九篇之《禮記》也。其後《禮記》之名為四十九篇之記所奪,乃以十七篇之《禮經》別稱《儀禮》。"

Ⅳ 《禮》也叫作《儀禮》,《禮經》,是春秋,戰國時期的部分禮儀制度的匯編

《儀禮》原名《禮》,儒家十三經之一。是中國春秋戰國時代的禮制匯編。共十七篇。內容記載周代的冠、婚、喪、祭、鄉、射、朝、聘等各種禮儀,以記載士大夫的禮儀為主。秦之前篇目不詳,漢初高堂生傳儀禮。

Ⅵ 儒家推崇的主要經典六經是什麼

儒家推崇的主要經典著作::《詩》《書》《禮》《易》《樂》《春秋》的合稱。始見於《莊子--天運篇》。是指經過孔子整理而傳授的六部先秦古籍。這六部經典著作的全名依次為《詩經》《書經》(即《尚書》)《儀禮》《易經》(即《周易》)《樂經》《春秋》。

中文名
六經
外文名
Liujing (Six Classics);六經學Theory of Liujing (Six Classics)
讀音
liu jing
詞性
名詞
類屬
周朝經典,儒家整理成經的合稱
快速
導航
作用

注釋

探究

演變
簡介
中國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在晚年整理的《詩》《書》《禮》《易》《樂》《春秋》,後人稱之為「六經」。
其中《樂經》已失傳,所以通常稱「五經」。《禮記》:漢代是指《儀禮》,宋朝以後《五經》中的《禮經》一般是指《禮記》。《三字經》中:「詩書易,禮春秋,號六經,當講求。 」禮指《大禮》《小禮》,後失傳其一,並更名為《禮記》。
這六部古籍並非孔子所作,而是在孔子之前早已存在。孔子僅僅是對它們做了一些整理工作。[1]
這六部古書,從遠古留存下來,在孔子之前,為王室貴族所有,深為歷代統治者所寶重。《國語·楚語上》記載申叔時談到教育王室公子時所開列的教材即包含了這六部古書。
「教之處,使知上下之則;教之樂,以疏其會合而鎮其浮,使知廢興而戒懼焉;教之《訓典》,使知族類,行比義焉。」這里提到了九種古籍:《春秋》《世》《詩》《禮》《樂》《令》《語》《故志》《訓典》。孔子整理的六經已大多包括在裡面了,而且這些書名已屢見於先秦其他文獻。
作用
《禮記.經解》中,提到了《六經》的作用: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絜靜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故詩之失,愚。書之失,誣。樂之失,奢。易之失,賊。禮之失,煩。春秋之失,亂。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而不愚,則深於詩者也。疏通知遠而不誣,則深於書者也。廣博易良而不奢,則深於樂者也。絜靜精微而不賊,則深於易者也。恭儉莊敬而不煩,則深於禮者也。屬辭比事而不亂,則深於春秋者也

Ⅶ 哪一部儒家經典是專門講「禮」的

是禮記
《禮記》又名《小戴禮記》、《小戴記》,成書於漢代,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學生們所作,西漢禮學家戴聖所編。《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選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書中內容主要寫先秦的禮制,體現了先秦儒家的哲學思想(如天道觀、宇宙觀、人生觀)、教育思想(如個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學方法、學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會、禮制與刑律)、美學思想(如物動心感說、禮樂中和說),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匯編。
《禮記》原本四十六篇,始於《曲禮》,終於《喪服四制》,但因《曲禮》、《檀弓》、《雜記》三篇內容過長,所以大多版本將其分為上下篇,故有四十九篇之說。
《禮記》按照所述內容可分為四類:
⑴記禮節條文,補他書所不備,如《曲禮》、《檀弓》、《玉藻》、《喪服小記》、《大傳》、《少儀》、《雜記》、《喪大記》、《奔喪》、《投壺》等。
⑵闡述周禮的意義,如《曾子問》、《禮運》、《禮器》、《郊特牲》、《內則》、《學記》、《樂記》、《祭法》、《祭義》、《祭統》、《經解》、《哀公問》、《仲尼燕居》、《孔子閑居》、《坊記》、《中庸》、《表記》、《緇衣》、《問喪》、《服問》、《間傳》、《三年問》、《儒行》、《大學》、《喪服四制》等。
⑶解釋《儀禮》之專篇,如《冠義》、《昏義》、《鄉飲酒義》、《射義》、《燕義》、《聘義》等。
⑷專記某項制度和政令,如《王制》、《月令》、《文王世子》、《明堂位》等。
孔子教授弟子的《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是中國古典文化中最高哲理的載體,但是文古義奧,不易通讀,因而多做解讀以輔助理解,六經中的「《禮》」,後來稱《儀禮》,主要記載周代的冠、婚、喪、祭諸禮的「禮法」,受體例限制,幾乎不涉及儀式背後的「禮義」。而不了解禮義,儀式就成了毫無價值的虛禮。所以,七十子後學在習禮的過程中,撰寫了大量闡發經義的論文,總稱之為「記」,屬於《儀禮》的附庸。秦始皇焚書坑儒後後,西漢能見到的用先秦古文撰寫的「記」依然不少,《漢書·藝文志》所載就有「百三十一篇」。
《禮記》繼承和發揮了先秦儒家的倫理思想,以整體性、相關性的視界看待社會與人生。《禮記》在有些方面有更細節的要求,主張共生性可轉化並通過動態的「互生性」來實現。如提出人際間為防止個人中心主義的膨脹,和彼此以義相責,不以己之所能愧人之所不能。
《禮記》中《中庸》、《大學》均突出「修身」的意義。「君子不可以不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修身」作為社會性活動不僅是私人性的,且有利於意義的生成與實現。

Ⅷ 儒家經典著作哪個通俗易懂

  1. 儒家最經典的著作是:「四書」、「五經」。「五經」本作「六經」,即《詩經》、《尚書經》、《禮經》《易經》、《樂經》、《春秋經》,但由於《樂經》的佚失,故而流傳後世的僅剩五經。「四書」為《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其中後兩種是由朱熹單獨從《禮記》中摘出的兩篇論文,本不是單獨成書。
  2. 經典是最難讀的。由於年代久遠,有些語句的奧義變得晦澀難懂,因此如《春秋經》、《易經》不得不由後世大儒為之作傳、注才能使今人理解。
  3. 因此初學者建議從「四書」入手。按照朱熹當年由淺入深的編排順序,最好先讀《大學》、《論語》,再讀《孟子》、《中庸》。因為《大學》主講的是儒家修齊治平的思想本旨,篇幅短而易懂;《論語》記錄孔子的言行,沒有系統性的思想研究,讀來明白曉暢。至於《孟子》,是孟子及其門人專門的著述,涉及「思孟學派」的基礎論點較多,較不好理解;《中庸》雖然行文也短,卻是一篇深奧的探討儒家中庸哲學的論文,頗為純粹,不好理解。
  4. 「四書」之外,可以再讀一些後世儒家的經典,不要急於著手「五經」。古人猶言一生通一經便足,因此要循序漸進地去了解深入。後世儒家以韓愈、程朱、陸王為節點,但是與孔子時代的原儒思想區別較大,要注意分別。
  5. 以上。

Ⅸ 儒家三禮指什麼

《三禮》是儒家經典《周禮》、《儀禮》和《禮記》三部著作合稱為儒家三禮。《周禮》是三禮之首,主要搜集記載了周朝及各諸侯國官制及制度,以儒家的政治思想進行完善匯編而成。

「三禮」之名始於東漢鄭玄,是指《周禮》《儀禮》和《禮記》。

《周禮》是儒家經典,為周公旦所著,《周禮》所涉及之內容極為豐富。

大至天下九州、天文歷象,小至溝洫道路、草木蟲魚。凡邦國建制,政法文教,禮樂兵刑,賦稅度支,膳食衣飾,寢廟車馬,農商醫卜,工藝製作,各種名物、典章、制度,無所不包,堪稱上古文化史之寶庫。

《儀禮》簡稱《禮》,也稱《禮經》或《士禮》,為儒家「十三經」之一。

內容主要是講述上古貴族生活各種主要禮節儀式。其中以記載士大夫的禮儀為主。秦代以前篇目不詳,漢代初期高堂生傳儀禮十七篇,另有古文儀禮五十六篇,已經遺失。

《禮記》由西漢禮學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聖編著。

《禮記》是研究中國古代社會情況、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它闡述的思想,包括社會、政治、倫理、哲學、宗教等各個方面,其中《大學》《中庸》《禮運》等篇具有非常豐富的哲學思想。

「三禮」是中國古代禮樂文化的理論形態,對中國後世的政治制度、文化傳統、社會思想、倫理觀念影響深遠。

Ⅹ 五經指的是儒家的五部經典

《詩》《尚書》《禮》《易》《春秋》是我國古代儒家的主要經典,相傳孔子治六經就包含如上,還有一本《樂》失傳(還有種說法無此書)
但是隨著歷史變遷,其實內容一直有修正的,如《禮》其實後期由《禮經》變為由東漢末鄭玄注的《小戴禮記》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