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古典 » 老舍還有什麼經典話劇
擴展閱讀
動漫如何剪影 2025-01-23 13:01:05
沒有基礎該怎麼創業 2025-01-23 12:48:26

老舍還有什麼經典話劇

發布時間: 2023-10-17 22:49:36

Ⅰ 老舍的話劇有哪些

《有茶館》、《路駝祥子》、《四世同堂》、《龍須溝》、《殘霧》、《誰先到了重慶》、《張自忠》、《面子問題》、《大地龍蛇》、《桃李春風》(與人合著)、《忠烈圖》、《方珍珠》、《生日》、《春風秋實》、《西望長安》、《荷珠配》、《神拳》、《歸去來兮》、《秦氏三兄弟》、《青蛙騎手》、《寶船》(童話劇)、《紅大院全家福》、《秦霞丹雪》。

《茶館》是一部非常著名的話劇。劇作者老舍 (1899—1966年),原名舒慶春, 字舍予。老舍是他的筆名。滿族,北京人。中國著名的現代文學家。老舍的《茶館》創作於1956年,他以獨特的藝術手法,把三個歷史時期的中國社會變遷狀況,裝進了不足5萬字的《茶館》里, 以話劇的形式生動地表現了出來。

拓展資料: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慶春,另有筆名絜青、鴻來、非我等,字舍予。因為老捨生於陰歷立春,父母為他取名「慶春」,大概含有慶賀春來、前景美好之意。上學後,自己更名為舒舍予,含有「舍棄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北京滿族正紅旗人。中國現代小說家、作家,語言大師、人民藝術家,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

代表作有《駱駝祥子》、《四世同堂》、劇本《茶館》。 老舍的一生,總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藝界當之無愧的「勞動模範」。1966年,由於受到文化大革命運動中惡毒的攻擊和迫害,老舍被逼無奈之下含冤自沉於北京太平湖。2017年9月,中國現代文學長篇小說經典《四世同堂》由東方出版中心出版上市。這是該作自發表以來第一次以完整版形式出版。

Ⅱ 經典話劇有哪些

經典話劇有很多,比如《雷雨》、《龍須溝》、《茶館》(老舍) 、《蔡文姬》(郭沫若)、《關漢卿》(田漢)、《萬水千山》(陳其通)、《馬蘭花》(任德耀)等。

一、《龍須溝》簡介:

中國話劇作品。作者陳其通。1954年10月發表於《解放軍文藝》。1955年2月由解放軍文藝出版社出版單行本。1954年6月,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文藝工作團話劇團在北京首演。導演陳其通。

Ⅲ 老舍有哪些話劇作品

1、《茶館》

《茶館》是現代文學家老舍於1956年創作的話劇,1957年7月初載於巴金任編輯的《收獲》雜志創刊號。1958年6月由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單行本。

劇作展示了戊戌變法、軍閥混戰和新中國成立前夕三個時代近半個世紀的社會風雲變化。通過一個叫裕泰的茶館揭示了近半個世紀中國社會的黑暗腐敗、光怪陸離,以及在這個社會中的芸芸眾生。

劇本中出場的人物近50人,除茶館老闆之外,有吃皇糧的旗人、辦實業的資本家、清官里的太監、信奉洋教的教士、窮困潦倒的農民,以及特務、打手、警察、流氓、相士等。

人物眾多但性格鮮明,能夠「聞其聲知其人」,「三言兩語就勾出一個人物形象的輪廓來」。作品通過茶館老闆王利發對祖傳「裕泰茶館」的慘淡經營。

描寫他雖然精明圓滑、嘔心瀝血,但終於擋不住衰敗的結局,從側面反映了中國社會的走向。劇作在國內外多次演出,贏得了較高的評價,是中國當代戲劇創作的經典作品。

2、《雀判寬龍須溝》

《龍須溝》是一曲社會主義新中國的頌歌,它以主人公程瘋子在舊社會由藝人變成「瘋子」,解放後又從「瘋子」變為藝人的故事,反映了中國人民解放前後的不同命運以及他們對黨對政府的擁護和熱愛。

該劇描寫了北京一個小雜院4戶人家在社會變革中的不同遭遇,表現了新舊時代兩重天的巨大變化。劇中塑造了程瘋子、王大媽、娘子、丁四嫂等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

3、《殘霧》

老舍4幕話劇《殘霧》寫於1939年,取材於重慶的社會現實,劇中的洗局長一面高喊抗戰,道貌岸然,一面貪財、好色、弄權,他不僅利用職權玩弄女性,還與漢奸勾結。

為其竊取情報,後來事敗被俘,使他身陷囹圄。他不得已供出了女漢奸,而此時這位神通廣大的女子,卻公然到一位政沖握府要員家中赴宴去了。

老舍的喜劇,意在拂去籠罩在抗戰形勢下的「殘霧」,把諷刺的鋒芒直刺腐朽的統治。劇中人物性格鮮明,語言生動、俏皮。1939年11月,該劇由怒吼劇團在重慶首演。

4、《紅大院》

《紅大院》:劇作家老舍編劇,夏淳、柏森導演:的戲劇。這個戲,以北京「大雜院」的生活為題材,寫出了北京小市民層在整風中的變化。

「大雜院」是北京市民所熟習的。過去,北京這種大雜院是很多的,它適合於小市民的薄弱的經濟能力和各自為政的生活方式。其中,個休勞動者、手工業工人佔大多數。

他們並不屬於同一個集體,但是住在同一個大門里,這就造成了大雜院生活的復雜性。另外,大批的「家庭婦女」是生活在大雜院裡面的。

每天,男人們上班的上班,上工的上工去了,她們便是大雜院的實際的主人,而這些「家庭婦女」一向受歷史傳統的束縛。

解放後她們的思想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劇中真實的反映了解放後街道的變化,反映了街道的新風氣、新面貌,和共產主義萌芽在街道居民中的成長。

5、《誰先到了重慶》

《誰先到了重慶》共有四幕,內容為主人公吳鳳鳴幫助弟弟鳳羽逃出北平淪陷區去重慶參加抗戰,自己則留在北平刺殺日本軍官和漢奸。

最後以身殉國。犧牲前說,「還是我先到了重慶」。在這里,重慶已成為抗戰的中心和精神的象頃亮征。一顆心先到重慶,就是為抗戰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