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的古代聲樂作品
關山月、胡笳十八拍、陽關三疊、念奴嬌·赤壁懷古、 古怨、揚州慢、蘇武牧羊、木蘭辭、滿江紅
關山月 漢代樂府歌曲之一,屬於"鼓角橫吹曲",是當時守邊將士經常在馬上奏唱的。唐代大詩人李白曾為之填寫新詞,內容是抒寫作者感懷古代邊防戰士的艱難困苦,藉以非議唐代統治階級的窮兵黷武,有反對侵略戰爭的意思。現存《關山月》的曲譜,比較四的是1768年刊行於日本的《魏氏樂譜》,據說為明朝末年避難於日本的魏侯(之琰)所傳。歌詞就是李白填的"明月出天山,蒼茫支海間?那一首。後來在1931年刊行的《梅庵琴譜》中收錄有《關山月》一曲,音調與《魏氏樂譜》不同,而調式和氣韻相近,但無歌詞。五十年代初,夏一峰、楊蔭瀏等將李白的歌詞重新配入歌唱,並得以流傳。這首歌曲純朴自然,帶有一些北方民歌的風味;它慣用同音重復,並配以大起大落的連環樂句進行,既顯示出琴歌的特色,又比較貼切地體現了原詩豪放的氣質和感懷的情調。
胡笳十八拍 漢末,著名文學家、古琴家蔡邕的女兒蔡琰(文姬)在兵亂中被匈奴所獲,留居南匈奴與左賢王為妃,生了兩個孩子。後來曹操派人把她接回,她寫了一首長詩,敘唱她悲苦的身世和思鄉別子的情懷。全詩共十八段,譜作成套歌曲十八著。據郭沫若說,突厥語稱"首"拍"為",十八拍即十八首之意。又該詩是她有感於胡笳 的哀聲而作,所以就叫做《胡笳十八拍》或《胡笳鳴》。原是琴歌,但魏晉以後逐漸演變成為兩種不同的器樂曲,稱《大胡笳鳴》、《小胡笳鳴》。前者即《胡笳十八拍》的嫡傳。唐代琴家黃庭蘭以擅彈此曲著稱。李頎有《聽董大彈胡笳》詩:"蔡女昔造胡笳聲,一彈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淚沾邊草,漢使斷腸對客歸。"就是對該曲內容的概括。現存曲譜最早風於1425年刊行的《神奇秘譜》本,稱"大、小胡笳",都是無歌詞的器樂曲。可唱的琴歌《胡笳十八拍》,初見於明萬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孫丕顯所刻的《琴適》中,也就是現在最流行的譜本,其歌詞即文姬所作的"我生之初尚無為……"。音樂基本上用一字對一音的手法,帶有四期歌曲的特點。從第一拍到第九拍,以及第十二、十三兩拍,都有一個相同的尾聲,有受漢代相和大麴影響的痕跡。全曲為六聲羽調,常用升高的徵音(#5)和模進中形成的高音(#1)作為調式外音。情緒悲涼激動,感人頗深。
陽關三疊 是根據唐代詩人王維(699--759)《送元二之安西》詩譜寫的一首琴歌。王維這首詩在唐代就曾以歌曲形式廣為流傳,並收入〈伊州大麴〉作為第三段。唐末詩人陳陶曾寫詩說:"歌是《伊州》第三遍,唱著右丞征戍詞。"說明它和唐代大麴有一定的聯系。後來又被譜入琴曲,以琴歌的形式流傳至今。王維的詩是為送友人去關外服役而作:"渭城朝雨 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入琴曲後又增添了一些詞句,加強了惜別的情調。曲譜最早見於《浙音釋字琴譜》(1491年以前),另外還有1530年刊行的《發明琴譜》等十幾種不同的譜本。據清代張鶴所編《琴學入門》(1864年)的傳譜,全曲分三大段,基本上用一個曲調作變化反復,疊唱三次,故稱"三疊"。每疊又分前後兩段,前段除第一疊加"清和節當春"一句作為引句外,其餘均用王維的原詩。後段是新增的歌詞,每疊不盡相同。從音樂角度說,後段有點類似副歌的性質。這首琴歌的音調純朴而富於激情,特別是後段"遄行,遄行"等處的八度大跳,以及"歷苦辛"等處的連續反復呈述,還必須意真切,激動而沉鬱,充分表達出作者對即將遠行的友人那種無限關懷、留戀的誠摯情感。
念奴嬌·赤壁懷古 是北宋詩人蘇軾根據民間曲調《念奴嬌》填詞的一首獨唱歌曲。《念奴嬌》這個詞牌,最早的歌詞可能和唐代歌女念奴有關,故有此名。念奴是唐玄宗時"梨園"里最著名的女歌手之一。據詩人元稹說,當時宮廷每年會宴百官,必有音樂歌舞表演,但是累日之後,萬眾喧嘩,常常弄得舞台上的演出無法繼續下去,於是玄宗便下令叫念奴出去歌唱。當中官太監高力士向大家宣布這個節目時,台下馬上就安靜下來了。這個詞牌自五代以來即已流行,有不少人為之填寫新詞。其中以蘇軾這首詞最能體現原調"高亢豪邁"的精神而受到人們的重視。當時就有所謂"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的評語。蘇軾這首詞是他被貶謫黃州,游覽傳說中的"三國周郎赤壁"時寫的。面對如畫的江河,緬懷古代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想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為朝廷所見容,而今華發早生,一事無成,不禁感慨萬端,發出了人生如寄的悲嘆;但整個基調是健康昂揚的。曲譜見於《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1746年)。曲為散板,按詞調傳統由兩個樂觀(即上、下片)組成,後樂段基本上是前樂段的發展,既有對比,又有聯系,其整體結構和情緒的起伏均與歌詞密切結合,具有雄健豪放的氣質和濃厚的古典風格。
古怨 是南宋作曲家姜白石(1155--1221)為探索古代"側商調"而創作的一首琴歌。側商調即隋唐時候流行的"燕樂調",其音階特點是引用降低的七度音B7。作者是一位愛國詞人和音樂家,常常自己作詞並譜曲,稱為"自度曲"。他的作品大都是長短句的詞體歌曲,琴歌《古怨》則採用騷體,可能是他晚期的作品。當時宋朝偏安江南,對金人強佔北方領土採取不抵抗政策,並對辛棄疾等抗戰派愛國將領進行鉗制和打擊。白石有感於國土淪亡,世事昏黯,聯系自己凄苦的身世,因借"古怨"為題,創作了這首歌曲,以寄託他的怨恨和凄情。全曲分三段,第一段包括前奏、唱段和間奏,都用同一曲調,而採取不同甘共苦處理方法。前奏用七弦琴高低八度跳進的特有手法,在唱段中則形成連續的同音進行,顯示出琴歌的風格特色。第二段是發展段,一開始即進行大二度的暫轉調,並以較堅定的節奏,表現作者對"世事兮據,手翻乎雲雨"的憤慨。第三段再現首段音調後,轉為波浪式下行直到全曲的最低音,情緒十分低沉,描畫了一個"弦欲絕兮聲苦,滿目江山兮淚沾履"的動人情景。接著轉入尾聲:"君不見,年年汾水上兮--惟秋雁飛去!"作者借唐代李嶠詩抒發他對北土淪亡不得恢復的感慨。音樂以連續的同音進行開始,然後轉入高音區;伴奏用泛音奏出,悠然遠逝,令人感慨萬端,惆悵無窮。
揚州慢 南宋時候,金主完顏亮於1161年入侵揚州重鎮,使這個"淮左名都"遭到嚴重破壞,久久不能恢復。經過十五年後,作曲感慨地說,如此景象,即使大詩人杜牧在世,也將驚嘆而無法用筆墨來表達和描述的。昔日遊人如織,而今二十四轎仍在,橋邊的紅芍葯花依然年年開放,可是有誰再來欣賞呢!《揚州慢》屬古音階宮調式,音調質朴而又富於激情,行腔自然,結構嚴謹。上下片各四句,結音安排得很有層次。歌曲的旋律動向和語調傾向大體一致,而又服從於內容的需要和感情的抒發。如"自胡馬窺江去後"的激動情緒,和"波心盪,冷月無聲"等處的慨嘆,都能在音調中得到很好的體現,給人以相當深刻的印象。
蘇武牧羊 此曲約產生於辛亥革命後三、四年,曾長期流行於二、三十年代。傳說作者是北京一位中學教師。內容采自古代歷史故事:漢武帝時,中郎將蘇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貴族囚禁冰窟逼降,他飲雪吞氈,堅決不從。後來又把他遣送到北海邊上牧放公羊,說要等公羊生子之後才能放他回朝。蘇武為長短句,音樂也仿照詞調傳統作上下片處理,除第一句引子外,上下片的曲調完全相同。樂曲採用民間"背工調"手法,用清角音4而不用角音3,顯示出北方民間歌曲的風格。其中"歷盡難中難,心如鐵石堅"兩句則改用3而不用4,與前後形成調性調式上的對比,加強了堅定誠摯的情感。此曲雖用古代題村,但卻寄託著當時人民群眾反帝反封建的愛國主義精神,它音調流暢,內容通俗,感情深切,因而流行較廣。
木蘭辭 原是產生於南北朝時候的一首敘事詩,寫愛國女英雄木蘭(傳說姓花)從軍的故事。北魏年間,可汗大點兵,民間女子木蘭,因父老弟幼,乃假扮男裝,代父應征,馳騁疆場,轉戰十年,立下輝煌戰功。當勝利回師時,堅決不受朝廷封賞,而提出"願借明駝千里足,送兒還故鄉"的要求。詩中塑造的這一熱愛家園、不圖寶貴榮華的英雄形象,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傳頌。辛亥革命後不久,《木蘭辭》被譜成歌曲流傳,在當時國難深重、帝國主義橫行的歷史條件下,很受群眾歡迎。此曲可能是根據傳統的吟詩調而加以歌曲化處理的,音樂基本上用敘事歌曲常見的上下句結構作變化發展而成。風格清新,音調流暢,感情朴實親切。全曲大體可分為兩部分,前部以五聲音階為主,後部較多運用"二變"。特別從"爺娘聞女來"以後,常因強調四度音4而產生轉調效果,對於渲染木蘭返家時與父母姐弟團聚的歡樂氣氛頗有幫助。
滿江紅 宋、元時候最流行的詞牌之一。現行曲調本來是和元代薩都剌的詞《滿江紅·金陵懷古》配在一起的,二十年代中,楊蔭瀏先生將它與相傳為岳飛所作的《滿江紅》詞相結合而得以廣泛流傳。岳飛是南宋初期的抗金名將,後遭投降派秦檜誣陷而被殺害。這首詞描述他回憶過去轉戰南北的艱苦歲月,想到而今卻是"三十功名塵與土",靖康之恥猶未報雪,發出了"臣子恨,何時滅"的感嘆,並表達了堅持"收復舊山河"的壯志和決心。歌曲音調淳厚,節奏穩健,感情昂揚而壯烈。全曲由兩大段組成,稱為上、下片,下片的曲調基本上是上片的反復,只第一句略有變化,稱為"換頭",是詞調音樂中最典型的曲式結構之一。
Ⅱ 中國的美聲歌曲有哪些好聽的
1.顧欣《鄉音鄉情》專輯2.崔崢嶸《中國經典聲樂作品》專輯
3.穆紅《紅谷回聲》夢幻美聲專輯
4.王靜《天長地久》專輯
5.王秀芬《啊,音樂人生》專輯
6.鄭莉《我愛祖國的藍天》專輯
7.鄧韻《林中小路》專輯
8.陸青霜《送你一束花》專輯
Ⅲ 有什麼好聽中國的民歌
中國最好聽的民歌是《在那遙遠的地方》、《康定情歌》、《走西口》、《茉莉花》、《山丹丹開花紅艷艷》。
1、《在那遙遠的地方》
《在那遙遠的地方》是一首由王洛賓創作的民歌,是電影《小城之春》的插曲,1994年,王洛賓憑借該曲獲得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東西方文化交流特殊貢獻獎,該曲是王洛賓最珍視的歌,也是王洛賓歌曲中藝術評價最高的歌曲,被贊為「藝術里的珍品,皇冠上的明珠」 。
2、《康定情歌》
《康定情歌》又叫《跑馬溜溜的山上》,是原西康地區具有代表性的傳統民歌,經吳文季、江定仙編曲,由喻宜萱1947年4月19日在南京演唱。此後《康定情歌》在全國流傳,而且聲名遠揚海外,得到各國人民的喜愛。
5、《山丹丹開花紅艷艷》
《山丹丹開花紅艷艷》由李若冰、關鶴岩、徐鎖、馮福寬作詞,劉烽作曲,獨唱原唱者為貟恩鳳,後被眾多藝術家演唱,其中尤以70年代歌唱家朱逢博演唱版流傳甚廣,此曲是2003年中央電視台拍攝的大型電視連續劇《延安頌》片尾主題歌。
Ⅳ 《中國十大經典民樂金曲》都有哪些曲子
中國十大古典名曲簡介
NO1. 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取材於「伯牙鼓琴遇知音」,有多種譜本。有琴曲和箏曲兩種,兩者同名異曲,風格完全不同。
古代琴曲。戰國時已有關於高山流水的琴曲故事流傳,故亦傳《高山流水》系伯牙作。樂譜最早見於明代《神奇秘譜(朱權成書於1425年)》,此譜之《高山》、《流水》解題有:「《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樂山之意。後志在乎流水,言智者樂水之意。至唐分為兩曲,不分段數。至來分高山為四段,流水為八段。」兩千多年來,《高山》、《流水》這兩首著名的古琴曲與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一起,在人民中間廣泛流傳。
隨著明清以來琴的演奏藝術的發展,《高山》、《流水》有了很大變化。《傳奇秘譜》本不分段,而後世琴譜多分段。明清以來多種琴譜中以清代唐彝銘所編《天聞閣琴譜》(1876年)中所收川派琴家張孔山改編的《流水》尤有特色,增加了以「滾、拂、綽、注」手法作流水聲的第六段,又稱「七十二滾拂流水」,以其形象鮮明,情景交融而廣為流傳。據琴家考證,在《天聞閣琴譜》問世以前,所有琴譜中的《流水》都沒有張孔山演奏的第六段,全曲只八段,與《神奇秘譜》解題所說相符,但張孔山的傳譜已增為九段,後琴家多據此譜演奏。
NO2.廣陵散琴曲……
廣陵散:古琴曲。又名《廣陵止息》,據《戰國策》及《史記》中記載:韓國大臣嚴仲子與宰相俠累有宿仇,而聶政與嚴仲子交好,他為嚴仲子而刺殺韓相,體現了一種「士為知已者死」的情操。這是一種比較普遍的看法,《神奇秘譜》關於此曲的標題就是源於這個故事。
東漢蔡邕的《琴操》談到與該曲相關的歷史故事:聶政是戰國時期韓國人,其父因為韓王鑄劍,違了期限,被韓王所殺。聶政為父報仇行刺失敗,但他知道韓王好樂後,遂毀容,入深山,苦學琴藝10餘年。身懷絕技返韓時,已無人相識。於是,找機會進宮為韓王彈琴時,從琴腹內抽出匕首刺死韓王,他自已當然也是壯烈身亡了。近代琴家楊時百,其所編《琴學叢書》的《琴鏡》中就認為此曲源於河間雜曲《聶政剌韓王曲》。
NO3.平沙落雁……
《平沙落雁》是一首古琴曲,有多種流派傳譜,其意在借鴻鴣之遠志,寫逸士之心胸。
平沙落雁:古琴曲,最早刊於明代《古音正宗》(1634),又名《雁落平沙》。自其問世以來,刊載的譜集達五十多種,有多種流派傳譜,僅1962年出版的《古琴曲集》第一集收入了六位琴家的演奏譜,關於此曲的作者,有唐代陳立昂之說;宋代毛敏仲、田芝翁之說,又有說是明代朱權所作。因無可靠史料,很難證實究竟出自誰人之手。
NO4.梅花三弄……
梅花三弄:古琴曲。又名《梅花引》、《玉妃引》,是中國傳統藝術中表現梅花的佳作。《神奇秘譜》記載此曲最早是東晉桓伊所奏的笛曲。
郭茂倩《樂府詩集》卷第二十四南朝宋鮑照(約414~466)《梅花落》解題稱「《梅花落》本笛中曲也」,「今其聲猶有存者」。今存唐詩中亦多有笛曲《梅花落》的描述,說明南朝至唐間,笛曲《梅花落》較為流行。
關於《梅花三弄》的樂曲內容,歷代琴譜都有所介紹,南朝至唐的笛曲《梅花落》大都表現怨愁離緒的情感。
明清琴曲《梅花三弄》多以梅花凌霜傲寒,高潔不屈的節操與氣質為表現內容,「桓伊出笛吹三弄梅花之調,高妙絕倫,後人入於琴。」「梅為花之最清,琴為聲之最清,以最清之聲寫最清之物,宜其有凌霜音韻也」「三弄之意,則取泛音三段,同弦異徵雲爾。」(明《伯牙心法》)從這里可看出,它首先是一首笛曲,後來才改編成古琴曲(作者究竟何人,難以定論)。
N05.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著名琵琶傳統大套武曲。描繪了楚漢相爭中垓下之戰的情景,故事性極強。
曲譜最早見於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華秋萍的《琵琶譜》,而在此譜之前,只有描繪同樣題材的《楚漢》。
明代王猷定《湯琵琶傳》中,記有被時人稱為「湯琵琶」的湯應曾彈奏《楚漢》時的情景:「當其兩軍決戰時,聲動天地,瓦屋若飛墜。
徐而察之,有金聲、鼓聲、劍弩聲、人馬辟易聲,俄而無聲,久之有怨而難明者,為楚歌聲;凄而壯者,為項王悲歌慷慨之聲、別姬聲。
陷大澤有追騎聲,至烏江有項王自刎聲,余騎蹂踐爭項王聲。使聞者始而奮,既而恐,終而涕泣之無從也。」從這段描述可看出,湯應
曾彈奏的《楚漢》與《十面埋伏》在情節及主題上一致,由此可見早在16世紀之前,此曲已在民間流傳。
《楚漢》在明代嘉靖、萬曆前後流行一時,深受琵琶演奏家的喜愛。
自公元1818年華秋萍編的《琵琶譜》問世以來,其後各個琵琶譜集都載有《十面》樂譜。各個版本在分段與分段標目都有所不同:
《華氏譜》稱《十面》,由直隸王君錫傳譜,凡十三段;
《李氏譜》名《淮陰平楚》,隋秦漢子作;金山周瑞清厚卿校,凡十八段;
《養正軒譜》稱《十面》,一名《淮陰平楚》,凡十八段;
《瀛州古調》名《十面埋伏》,凡十段。
NO6. 夕陽簫鼓……
談起《春江花月夜》,相信許多人都知道這首著名的民樂合奏曲。它那富有江南絲竹音樂特點的旋律,委婉優美;
節奏流暢多變,極具東方的詩情畫意。《春江花月夜》歷來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曾經改編為各種中西樂器的獨奏、合奏曲,亦有將其填詞用於戲劇之中,可謂是最廣為人知的中國傳統音樂。但大家又是否知道,《春江花月夜》原來是改編自一首著名的傳統琵琶文曲《夕陽簫鼓》。
《
NO7.漁樵問答……
《漁樵問答》是一首流傳了幾百年的古琴名曲,反映的是一種隱逸之士對漁樵生活的嚮往,希望擺脫俗塵凡事的羈絆。音樂形象生動,精確。
漁樵問答:古琴曲,曲譜最早見於《杏庄太音續譜》(明蕭鸞撰於1560年):「古今興廢有若反掌,青山綠水則固無恙。千載得失是非,盡付漁樵一話而已」。此曲反映的是一種隱逸之士對漁樵生活的嚮往,希望擺脫俗塵凡事的羈絆。音樂形象生動,精確。
《漁樵問答》是一首流傳了幾百年的名曲,現在的譜本有多種。《琴學初津》雲此曲:「曲意深長,神情灑脫,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櫓聲之欸乃,隱隱現於指下。」由於音樂形象准確、生動,因此近幾百年來在琴家中廣為流傳。
NO8.胡笳十八拍……
《胡笳十八拍》原是一首琴歌,據傳為蔡文姬作,由18首歌曲組合的聲樂套曲,由琴伴唱,表現了文姬思鄉、離子的凄楚和浩然怨氣。現以琴曲流傳最為廣泛。
胡笳十八拍:古琴曲,據傳為蔡文姬作,由18首歌曲組合的聲樂套曲,由琴伴唱。「拍」在突厥語中即為「首」,起「胡笳」之名,是琴音融胡茄哀聲之故。
唐代琴家黃庭蘭以擅彈此曲著稱。李頎的《聽董大彈胡笳》詩中有:「蔡女昔造胡笳聲,一彈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淚沾邊草,漢使斷腸對客歸。」在琴曲中,文姬移情於聲,借用胡笳善於表現思鄉哀怨的樂聲,融入古琴聲調之中,表現出一種浩然的怨氣。
現有傳譜兩種,一是明代《琴適》(1611年刊本)中與歌詞搭配的琴歌,其詞就是蔡文姬所作的同名敘事詩;一是清初《澄鑒堂琴譜》及其後各譜所載的獨奏曲,後者在琴界流傳較為廣泛,尤以《王知齋琴譜》中的記譜最具代表性。
NO9.漢宮秋月……
《漢宮秋月》原為崇明派琵琶曲,現流傳有多種譜本及演奏形式,樂曲表現了古代宮女哀怨悲愁的情緒及一種無可奈何、寂寥清冷的生命意境。
《漢宮秋月》原為崇明派琵琶曲,現流傳有多種譜本,由一種樂器曲譜演變成不同譜本,且運用各自的藝術手段再創造,以塑造不同的音樂形象,這是民間器樂在流傳中常見的情況。《漢宮秋月》現流傳的演奏形式有二胡曲、琵琶曲、箏曲、江南絲竹等。主要表達的是古代宮女哀怨悲愁的情緒及一種無可奈何、寂寥清冷的生命意境。
二胡《漢宮秋月》:由崇明派同名琵琶曲第一段移植到廣東小曲,粵胡演奏,又名為《三潭印月》。1929年左右,劉天華記錄了唱片粵胡曲《漢宮秋月》譜,改由二胡演奏(只以一把位演奏)。
NO10.陽春白雪……
《陽春白雪》是由民間器樂曲牌儀《八板》(或《六板》)的多個變體組成的琵琶套曲。
陽春白雪:由民間器樂曲牌儀《八板》(或《六板》)的多個變體組成的琵琶套曲。「八板頭」變體的循環再現,各個《八板》
變體組合在一起形成變奏的關系,後又插入了《百鳥朝鳳》的新材料,因此它是一首具有循環因素的變奏體結構。
《陽春白雪》流傳有兩種不同版板,「大陽春」和「小陽春」,《大陽春》指李芳園、沈浩初整理的十段、十二段樂譜。《小陽春》是汪昱庭所傳,又名《快板陽春》,流傳很廣。這里介紹的是《小陽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