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有些電視劇已經很經典了,為什麼還要翻拍
為什麼經典電視劇總是被翻拍?
首先呢,翻拍經典電視劇成本低,收益高,投資風險小,圈錢更容易。為什麼這么說呢,我們來縷一縷。
翻拍的劇本沒什麼改動,編劇的錢省了不少,這個大家都比較好理解,現在都信奉拿來主義,簡單快捷。翻拍可以不用請大腕,片酬又省了一大筆。為什麼不用請大腕,既然是翻拍經典,那麼就意味著這部劇之前是被大眾認可的,這對於投資方來說是利大於弊,可以降低投資風險。同樣後期的宣傳又能節省一大筆。
典型的代表就是近年翻拍的《射鵰英雄傳》,裡面清一色新人,片酬低到沒朋友,但錢賺的盆滿缽滿,還撈了個注重培養新人的好名聲。
其次呢,翻拍也並不是一無是處,有些經典電視劇年代太久了,需要翻拍一下。畢竟00後最大的也成年了,人的思想也在變化,對經典著作也會有不同的理解。
比如四大名著,的確應該翻拍一下,也值得翻拍。只不過是我們太多導演沒把劇拍好,比如西遊記。當然也有翻拍的不錯噠,比如新三國。
其實翻拍經典電視劇不一定就不好,經典也是人拍出來的。主要是看翻拍的這個人帶著什麼樣的想法去拍,如果單純為了圈錢的,那麼必然是毀經典。所以建議所有影視從業人員,對待經典,應當有最起碼的敬畏之心。
第一:經典很難超越,但是經典不止一個。就好像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每個人心中的經典並不一樣。
就拿金庸大師的《射鵰英雄傳》來說,射鵰英雄傳這個IP可以說是很經典了,從76版到現在的17年楊旭文版,作品被翻拍的很多次,但是有趣的是並不是所有人心中的經典都是一致相同的,受年代文化影響,83版的射鵰英雄傳
對於很多80後來說就是心中的經典,往後的翻拍在怎麼好,也不可能動搖地位。
既然如此,那麼90後,10後,甚至00後呢?他們心中的經典在哪?這是經典被翻拍的原因之一。
第二:投資拍電影電視,追求的利潤,追求的是他們能獲得的回報率,而預估回報率就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
還是拿金庸來說,金庸大師一共寫了15部武俠小說,數量不少,不可能每一部的熱度都一樣高,《射鵰英雄傳》是奠定金庸武俠大宗師地位的創新傑作,當時風行香港乃至東南亞的華人圈子,這是一個超級IP,那麼這個超級IP改編的電視劇該有多火。
這些超火的IP就是投資人心中想要的。電視劇抬升了作品熱度,而作品熱度的延續又讓更多人願意投錢翻拍。這是一個良性循環的過程,也是IP本身經典化的過程,就算是《射鵰英雄傳》再拍100遍也有大把的人看,這就是經典的力量。
第三:內地版《射鵰英雄傳》自2003年1月31日在浙江台首播後,已經迅速在全國各家電視台輻射播出。重慶收視率約15%、貴州收視率約18%、江西收視率約21%,均列當地收視率排行第一。各大電視台每年都有重播,因為那些經典占據著很大一部分收視率。
而且經典最容易誕生超級明星,這也是經紀人,投資人最看好的一點。因為電視劇中的人物已經深入人們靈魂,如果明星靠實力能夠演繹出另外一些人心中的經典,那麼這個明星離大火不遠了,明星大火,經紀人也跟著收益。經典也是考驗演技的一個重要舞台
第四:光電總局的審查越來越嚴格,一個新作品誕生耗費的資源遠大於翻拍。除非那個IP自帶流量,所以現在很流行,把火爆的小說翻拍成電視劇。
例如斗破蒼芎......
電視劇翻拍似乎泛濫成災,比如《四大名著》、《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笑傲江湖》、《絕代雙驕》、《鹿鼎記》、《封神榜》、《尋秦記》、《上海灘》、《亮劍》等,其中個別電視劇被翻拍了無數次,可以說翻拍是很常見的現象,各個導演和劇組樂此不疲。
之所以翻拍,是因為翻拍的好處太明顯:
《倚天屠龍記》被翻拍了很多次,蘇有朋版的《倚天屠龍記》盡管也是翻拍的,但是被觀眾奉為經典,蘇有朋、賈靜雯、高圓圓領銜主演,可以說陣容完美,不僅製作精良,而且收視很理想。
可以說只要認真研究老闆電視劇,汲取其中的營養,與時俱進的增加新料,超越老版完全是有可能的,這比拍攝新劇簡單多了。
投資拍攝電視劇主要目的是為了盈利,其中收視率是盈利的基礎,很多經典的電視劇觀眾百看不厭,比如李幼斌版本的《亮劍》很受觀眾喜愛,黃志忠版本的《亮劍》盡管是在模仿李幼斌,但是收視不俗,可見觀眾也是「愛屋及烏」,把對老版的喜愛延續到新版上,收視率有保障,降低風險,收益有保證。
並且很多觀眾有「獵奇」心理,總是喜歡對比新舊版電視劇有什麼不同,這樣也保證了新版有不錯的收視率。
著名導演張藝謀曾在接受訪談時表示:「很多影視作品最大的問題就是劇本有問題,好劇本太少」。很多導演也明白這個現狀,電視劇總要拍攝,但是確實沒有高質量的劇本,與其乾等著、與其拍攝質量沒有把握的劇本,還不如翻拍經典。
隨著國內影視產業的發展,廣電總局等部門的審核和監管也是嚴格把關,粗製濫造或者質量不佳的影視作品不可能矇混過關,同時加上經典劇本匱乏、資金緊張、拍攝時間有限等因素,很多劇組還是樂於選擇翻拍經典,這樣大大降低了審核風險。
翻拍也能出經典、保證收益、高質量劇本匱乏、降低審核風險,這導致了翻拍電視劇成了常見現象,盡管這樣做無可厚非,但是還是希望影視業不要老是「吃老本」,還是不斷創新才能走的更遠!
看見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內心有點想笑。
身為一個自媒體人,我可以告訴你一點內幕,比如有這么一篇文章:《日本發明可以做女友的女性機器人》
樓主可以去搜一下,會發現幾乎每個月都有內容一樣的文章,換湯不換葯。
為什麼?就是為了流量,這種文章無論什麼時候都能拿出來寫一寫(洗一洗),基本上你隔一兩個月就寫一篇這樣的文章,都能保證你的閱讀量。
同樣的道理,一部電視劇雖然很經典了,但是仍然有人沒看過,所以翻拍之後仍然會有人看,同樣,這裡面還能自帶宣傳效果,那些看過經典老版的人,就會抱著好奇心去看看新版的,全是差評?重要嗎?只要有流量,那不就算是翻拍成功了?
就像我寫一篇文章,下面罵的火熱,我在乎嗎?不在乎,甚至希望你們罵的更厲害,因為你們在文章下方留言和評論一樣可以增加我文章的閱讀量和推薦量。
從三個角度去看待這個問題
第一,廣電總局的審查愈加嚴格,一個新作品的誕生耗費的資源遠遠大於經典翻拍,單神鵰俠侶就有6部,每一部都有亮點,每一部翻拍都會引起話題討論,演員對比,這也叫做宣傳。
第二: 類似水滸傳 三國演義 西遊記 這些大IP都被翻拍過,但是每一部新版本的出現還是讓人津津樂道, 現在的電視劇和電影還是以商業模式為主 夫妻之間都有七年之癢,更何況讓你十年如一日的去看一部電視劇呢?再經典 再無法超越,我們的觀客仍舊需要新鮮血液的注入。
第三: 社會 創新力的缺乏,在浮躁的 社會 裡面更多人想獲得的是利益,這種資源的消耗,早晚會引起反彈
對於這個問題,我談談我的看法,純屬 娛樂 ,千萬別噴我,否則跟你沒完!
一 長江後浪推前浪
不管前人創造了多少輝煌,在哪個領域做得多麼完美!總會有人試圖去找其中的不足,並做得更好。這是作為一個當代人應該具備的思想,這符合名人的成功理論:我只是有幸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在很多領域,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也符合 社會 進步的需要,沒毛病!
二蹭余熱 ,賺生活
但是這些現象,並沒有因為觀眾的厭惡而變少。為何呢?這就是我所說的蹭余熱!它就沒想著翻拍出來能創造多少奇跡,純粹是為了蹭這個經典,多撈點錢!人家經典時賺了一萬,我去翻拍賺個200就達成目標了,比上班賺的多多了。
綜上所述,我覺得這個現象既不正常,也正常。一般都是那些沒什麼料的所謂明星,導演玩的。你對這類人不能要求太高,人家還處在「吃喝拉撒」的初級階段,還沒有達到專心拍經典的境地!只要你能這樣想,自然覺得「見怪不怪了」了,平常心對待吧!
為了掙錢,還有一點,為了完善、彌補或超越。
有人說過,電視劇是遺憾的藝術。不過,大多數情況下,我感覺這是沒有辦法的是,一個作品的成功是多種因素的,大部分翻拍的結果往往適得其反。
不過,也有一些成功的翻拍。
比如《新三國》,雖然製作上還有些粗糙,劇情比老版《三國演義》省略不少,但很受年輕人的歡迎,成為了為數不多的「爽劇」,看起來酣暢淋漓,很痛快。
還有《新水滸傳》,製作上很精良,劇情比央視版《水滸傳》詳細很多,主要人物塑造上也很完美。
而《新亮劍》,就是黃志忠版的,爭議就很大。我覺得這個和原著作者有關。因為作者都梁先生認為老版《亮劍》製作粗糙,要拍一個新版。可是,適得其反,老版深入人心,新版雖然製作精良了一些,卻被罵慘。
「網友:鄙人不善看新亮劍
⑵ 電視劇出過很多經典之作,為何一定要去翻拍經典老劇呢
電視劇裡面有很多的經典之作,之所以一定要去翻拍這些經典的老電視劇,就是因為我們整個時代和科技發展是在不斷進步的,尤其是一些經典的老劇,我們很多人都想要看到一些故事。但是在重新看古老的電視劇的時候會忽然發現,無論是從畫質方面還是從視頻的剪輯以及各方面的製作,都會有非常多的bug和漏洞,所以就導致我們觀看者的一些心態,因此對於這個經典的電視劇,可能記憶當中的樣子和我們重新看的情況是完全不一樣的。
無論如何,只要是舊的經典的電視劇翻拍,我們很多的網友們還是想要去進行觀看的,畢竟很多的人都只把自己之前看過的一些經典的電視劇留在自己的記憶當中,也想要看一看新翻拍的電視劇究竟有沒有之前的那種感覺和之前的那種味道。致敬經典,這是我們一種尊敬和懷念,也是我們對之前的一種回憶。
⑶ 經典名著是否應該翻拍成影視作品分析一下利弊,舉例說明。800字
可翻拍,但要注重表現技巧。
其實無所謂孰是孰非,影視文化的存在、發展和繁榮自有其深刻的歷史和社會根由。她與古典名著一樣,只是藝術在不同歷史階段的兩種不同的表現形式,無高低優劣之分,而只有表現技巧之別。對於任何一種文化藝術,我們既不能過分宣揚,也不能過分壓抑。我們只能理性客觀地分析。
先說改編之得。
影視文化之所以能夠得到廣大民眾的認同,是因為她能更好地帶動人們的情緒,撥動人們的心弦。這種前所未有的視覺、聽覺上的沖擊讓人無法不神往陶醉。
在一般人看來,80年代出品的電視劇《西遊記》里六小齡童扮演的孫悟空那嫉惡如仇、愛憎分明、敢作敢當、機智勇敢、生性調皮的形象比字面上得來的要生動得多。因此,相對於古典名著的艱澀難懂,她更易為觀眾接受。
古典文學向來不是普通大眾的盤中飯食,即使在古代,除了些搖頭晃腦的儒者外,人們更喜歡口頭說唱而不是直接與原作者進行心的交流。普天之下皆研究高深之文學,這本是我們無法也不必奢求的場景,而影視文化的出現讓古典文化有了更大范圍的推廣。
大概沒人會否認說唱藝術在我國古代四大名著等的產生、發展、傳承、推廣方面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那麼我們又有什麼理由不相信影視這門「現代說唱藝術」對於古典文化在今日社會傳承的作用呢?
影視作品一經產生即有其特別之思想。「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萊特」,名著在改編過程中也無一例外地糅雜進了現代人的審美意識與價值理念,完成了對原著內容主旨的新的詮釋。較之原著,改編後氣息大異,與現代人同聲相應,自然能夠占據人們的心靈。
大多數作品能夠堅持文化自覺,宣揚真、善、美,對於人們的精神文化建設和引導起到了應有的積極作用。1962年紹劇戲曲片《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引起毛澤東與郭沫若唱和,同年改編的影片《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以人妖矛盾為主體。
著力描繪孫悟空明辨真偽、嫉惡如仇的英雄形象以及他不為假象所惑、征服邪惡勢力、護衛唐僧取經的艱難歷程,同時也批評了唐僧人妖不分、認敵為友的錯誤。 這不能不說是對「西遊記文化」的豐富發展。
影視文化在推廣並且一定程度上豐富充實了古典文化的同時,其自身的藝術品位也得以提升。在俗氣橫溢的當今世界,此舉雖尚無力挽狂瀾之能,卻有阻遏抵制之效。不敢想像這世界只剩下濛濛細雨中的言情、大漠飛沙中的武俠,俗了又俗的人物和情節,還有現在泛濫成災的穿越題材的影視作品。
我不是否定當代人所創造的文明藝術,畢竟所謂的經典也不總是曾經,她也是某群「當代人」的產物。我只是否定這種趨附潮流、思想全無的毫無根本之作。幸運的是,還有人記得我們先人給我們留下的博大精深的財富,不管其出於什麼樣的動機,沒忘掉總是好的。
改編之失
現在的影視文化創作量確實不少,由古典名著改編而來的也越來越多,然而總的趨勢是浮於淺薄,僅僅滿足於給觀眾以短暫的娛樂享受。少了內涵,極盡喧嘩之勢;低了品味,卻作忸怩之語。甚至完全抹煞原著形貌,加以無厘頭、惡搞、後現代之顛覆創作。
其實情節忠實於原著與否是次要的,我們允許做些無關大局的調整改動。但由於自身藝術形式的限制,影視作品難以完整體現原著的主旨和表達出深刻道理。
這另一方面也與觀眾在欣賞影視作品時所抱定的價值取向和態度有關,因為對大多數人來說這是僅供娛樂消遣用的。尤其是改編這些在時空上與我們有很大距離的古典名著,用現代動作和語言演繹出來總不是那個味兒。
而古典名著改編成現代影視作品所帶來的最重要的缺失恐怕是整個社會層面上的。人民大眾接受影視文化的同時,不自覺地疏遠了古典文化,並產生出了一種影視文化就是全部的錯誤觀念。這種缺失在現代青少年群體中體現得很明顯。
類似「頂」「贊」「給力」「神馬都是浮雲」的詞或句泛濫得實在令人作嘔。網路上一人振臂、萬人揭竿的大罵戰也讓人覺得當今社會除了言論自由外,大概無甚獨立之人格與自由之思想。
(3)經典翻拍對身體有什麼好處擴展閱讀
名著翻拍也是一次創造,考驗的是編導和演職人員的藝術造詣。從文字媒介到視覺媒介的轉換本來就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若能還原出名著的風采、藝術魅力其難度不亞於一次創作。四大名著的翻拍已經做了一些很好的嘗試,雖說難以盡如人意但跟隨後鵲起的名著翻拍新潮相比,愈加顯示出後繼者的糜爛和無能。
比較而言,新版很難趕上老版最主要的原因是走了庸俗化的路子,以現代人庸俗化的口味來調和名著的情調,企圖按照自己的口味來改造名著,而自身的藝術造詣又常常力不從心,對原著大加拆解,添油加醋已經蛻變成了一場名副其實的翻拍鬧劇。
最先給人這一感覺的是新版西遊記。舊版的西遊記本來覺得就有很多的缺憾,但是看了新版之後才知道舊版原來是如此彌足珍貴。新版西遊記不僅僅是粗製濫造,更有莫名其妙的編造,將唐僧寫成了一個哲人,豬八戒寫成了小丑,整場布景基本上是原地轉圈只有角度的差別,僅此一項就足以看出其與舊版的差距。
閱讀過原著的人尚有基本的判斷力,而一些依賴電視劇的人卻有可能被嚴重的誤導。這就是低劣的翻拍給文學藝術帶來的硬傷所在。反觀近年來的藝術市場,市場化的訴求早已腐蝕了藝術創造的嚴肅性,從編導到演職人員都變成了賺錢的機器,藝術的戒律,審美的導向正在變得不可捉摸,過分市場化必然導致藝術的萎縮,創造能力的萎縮,而藝術涵養文化修養的缺失更是將藝術逼進了庸俗無聊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