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古典 » 觀國學經典的目的是什麼
擴展閱讀
同學結婚的歌曲有哪些 2025-01-24 05:39:24
彬彬教育留學評價怎麼樣 2025-01-24 05:39:23
九九雲教育圍棋如何充值 2025-01-24 05:33:32

觀國學經典的目的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3-09-29 01:29:44

① 為什麼要學國學經典有什麼目的和意義嗎

國學,首先是漢字,單個漢字意思,一連串的漢字意思。
國學主要是指古代傳承下來的學問。
國學的經典主要是系統思考,是在考慮事情的過程中,既要考慮現在的狀態,也要考慮過去的歷史,還要考慮將來的結果。系統思考是可以考慮到可持續發展的思想。
現在的文化以西方文化為主,多數處於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方式,也是一種一蹴而就的解決方式。屬於治標不治本的方法,也是一種支離破碎的思考方式。在現在的發展中出現了眾多的問題,人們在思考的過程中也發現了中國古代文化的偉大和光輝的亮點,所以現在鼓勵大家學國學經典。
比如,一個男人,不去成家是不行的,對自己不負責任,對家庭不負責任,對社會不負責。
另一個男人,有家庭還有二奶,自己受累不說,對家庭產生問題,造成社會不穩定。
面對這個問題,很多人都是在迷中。古代的先人們看到了這些,提出了修身齊家漢國平天下的思想,還提出了中庸的問題,都可以幫助人們解開心中的迷,讓這個社會更加和諧。

② 閱讀國學經典,會給人帶來哪些好處

國學經典是我們傳統文化中的優秀部分,是經過幾千年的時間考驗的,都是千年來中華文人知識智慧的結晶,對我們的自身修養,知識儲備還有文化水平都是很有好處的。國學經典有詩詞文化,有歷史文獻,有儒家經典,每個品類都能幫助我們提高自己。

③ 為什麼中國人必須要學習國學經典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為了弘揚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發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更好地認識經典文化,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傳統經典的傳承。中國國學經典,文化蘊含豐厚,蘊藏著豐富的文明禮節和做人道理。如《論語》中所記載的孔子的許多循循善誘之言,至今仍被世人奉為至理;也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代表了孔子的基本思想。

在《孟子》卷十二的「丹之活水」中,白圭曰:「丹之治水也愈於禹。」孟子否定了他的說法。曰:「子過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為壑。令吾子以鄰國為壑。水逆行,謂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惡也。」這件事講了白圭總自以為是,自私自利,只圖個人利益,把困難或禍害轉嫁到別人身上,自私自利的表現。孟子則用和藹的態度、尊敬的言辭批評了白圭自以為是、以鄰國為壑的錯誤做法,體現了孟子的仁愛思想。主要啟示我們在生活中要有一顆仁愛的心,處理事情的時候既要有利於自己,又要有利於鄰居,已所不欲,勿施於人。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的一首《遊子吟》體現了母愛的偉大、無私。母愛如空氣,陽光和水,擁有他就擁有了世上的珍寶,什麼也不能換取,她卻讓平凡的生活充滿色彩。但沒有她,即使有世上的珍寶,也不過是一堆貨物而已。母愛神聖、淳樸,只求給予,不求回報。但我們一次次的辜負她,只求索取,不求報答。可惡的我們卻將母親一聲聲甜蜜的問候當做一次次煩躁的嘮叨,將母親一次次的關心當做是一種施捨、、、蒼天無情,世間萬物,唯獨將母親漸漸變老。

香九齡,能溫席,融四歲,能讓梨……」如此孝順的孔融,一個只有四歲的小孩都知道孝順和謙讓。孝順是一個人的品德,謙讓是一個人的思想道德。當今社會發展較快,但隨著社會的迅速發展,人們的素質越來越低,都遺失了自己的思想品德。現在一個比孔融大三四倍的青少年也不一定會做到孝順和謙讓。好聽的話語誰都會說,但又有多少人可以去做呢?語言在行動面前往往都是蒼白的。經典文學都是易學難行。

放眼望去,在我國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古代詩人雖然生活貧困,但精神的財富戰勝了生活的貧寒。這一切的一切都讓我明白了只有精神財富才能托起民族的骨氣。經典誦讀可以提高我們自身文化品味和人文素養,通過誦讀經典可以使我們了解中華文化歷史,豐富我們的文化知識,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讓經典浸潤人生,傳承國學文明。

④ 學習國學經典的目的是什麼

學習國學經典的目的是培養具有高度古典文化修養的傳統精英。
在西方教育中,一直存在著和中國古典教育在具體內容上不同,但精神實質相一致的博雅教育。其目的是培養具有高度古典文化修養的傳統精英,其核心內容是經典文本研讀、古典語言訓練和古典文化熏染。
英語紳士有句名言:雖然希臘文、拉丁文對於管理印度殖民地毫無用處,但只有精通希臘文、拉丁文的人,才能統治印度。在古代中國,雖然《四書》、《五經》和八股文沒有提供治國經邦的具體策略,但它們卻是訓練治國之術的有效手段。只有精通《四書》、《五經》和擅長寫作八股文的人,才可能以此打開科舉之門,參與國家管理。

知識和道德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國學經典所代表的傳統學問,更是具有極為厚重的倫理色彩,所謂"學優者德厚,學淺者德薄"。
專家認為:學習國學經典的過程,不僅是增進知識的過程,不僅是"把知識消化於生命,轉化為生命所具有的德性"的過程,而且具有熏陶氣質、變化性情、提高涵養的意義。
國學經典教育不僅培養文義通曉、才華擅長、經書熟習、學問通徹的博學之士,更是要培養行誼謹厚、立品端正、品行端方、敦品勵行的謙謙君子,歸結到一點,就是要既博又雅。

⑤ 誦讀國學經典的作用和好處有哪些

國學經典 中蘊藏著中國五千年歷史的智慧精髓,誦讀國學經典不僅是中國悠久 傳統 文化 的明證,也是每一個中國人的立身處世之本。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關於國學經典的作用的相關 文章 ,希望對你有幫助!

國學經典的作用篇一
一、健全人格

小學是一個人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形成的啟蒙時期,國學啟蒙 教育 講授傳統美德,在小學階段向學生傳授國學,就是教他們用傳統文化做生命的底色。

二、培養情操

中國優秀的古典經文意存高遠,可以培養孩子們的古典文化底蘊和優雅情懷。其中不僅有文學,還蘊涵著美學、哲學。用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資源充實孩子,就是給了孩子們一把開啟心智的鑰匙。

三、塑造品德

國學素養要從娃娃抓起。孩子們在接受優秀傳統文化熏陶的同時,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經典著作是我們民族文化教育精神的一個龐大載體,是我們民族生存的根基。為了使孩子們能夠從小就汲取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營養,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必須弘揚國學。

四、鑄造精神

童蒙少年時期是人格的奠定時期,在學生心靈最純凈、 記憶力 最好的時候接觸獨具智慧和價值的經典,在誦讀吟詠中逐漸培養其人文精神。

五、提升智力

小學生經過一年的學習,提高了聽說讀寫能力, 作文 中、課堂上時不時引經據典。孩子們不僅 語文學習 能力提高,其他科目的學習成績也有所上升。
國學經典的作用篇二
中華五千年的文化廣博精微,而國學經典中更是蘊藏著中國五千年歷史的智慧精髓。國學經典不僅是中國悠久傳統文化的明證,也是每一個中國人的立身處世之本,更是我們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傳統經典文化是中華文明傳承數千年的重要載體,內容博大精深,流傳的經典浩如煙海。青少年學習國學經典的意義在於:

傳承美德傳統經典中承載的 “仁義忠恕孝悌禮信”的道德倫理觀,構成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體系,對於我們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至今仍具有現實指導意義。通過學習,讓這些傳統美德根植於青少年幼小的心靈,提高他們的人文素養,孕育純朴的民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由於大多學生都是獨生子女,自私、任性、不懂禮貌等現象在學生中比較普遍,自從孩子們接受國學教育之後,變得更加謙讓、團結同學、尊重師長了。國學經典讓傳統文化走進了孩子的日常生活,走進他們的家庭,規范著他們日常行為,成為孩子們成長路上的“指南針”。

孩子們從小接受這樣的熏陶,國學經典將在他們心裡埋下種子,隨著他們慢慢長大,會與他們形影相隨,對他們的一生都將產生積極影響。如今,外來文化、網路文化等所謂“流行文化”對孩子們的影響越來越大,不少孩子不但在文化素養方面出現嚴重“營養不良”,還不同程度地表現出浮躁、自私、好逸惡勞等不良心態。讓他們在本國傳統文化的滋養中成長,健全人格,培育民族精神,非常有必要。

優秀的古典經文意存高遠,可以培養孩子們的古典文化底蘊和優雅情懷。其中不僅有文學,還蘊涵著美學、哲學。用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資源充實孩子,就是給了孩子們一把開啟心智的鑰匙。經典著作是我們民族文化教育精神的一個龐大載體,是我們民族生存的根基。為了使孩子們能夠從小就汲取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營養,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燦爛文明,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必須弘揚國學。

鑄造精神傳統的課堂教育側重於知識與意識形態教育,而缺失最大的一部分就是對學生的人文教育和傳統文化教育。讓學生徜徉於國學經典之中,感受著祖國傳統文化的巨大魅力。在學生心靈最純凈、記憶力最好的時候接觸獨具智慧和價值的經典,會逐漸培養其人文精神。

提升智力《論語》、《孟子》、《老子》、《莊子》、《古文觀止》、《唐詩宋詞》、《孫子兵法》這些經典著作高度濃縮了中華五千年文明的精華,包含了中華民族生存的大智慧,讓孩子從這些經典中汲取營養,用經典智慧的鑰匙開啟現代各學科知識的寶庫。
國學經典的作用篇三
我所說的所謂經典誦讀,主要是指在中小學生中開展《三字經》、《弟子規》、《論語》、《道德經》、《大學》、《中庸》、《孟子》等國學經典的誦讀活動。那麼,開展國學經典誦讀,對孩子又會產生什麼作用和影響呢?

下面我就從以下幾方面來談談國學經典誦讀對孩子的作用及影響。

一、國學經典誦讀,有利於培養孩子高尚的道德情操。

據科學研究發現,世界上但凡成功之人,80%-90%的人靠的是情商,(即高尚的人格,優秀的道德品質)只有10%-20%的人靠的是智商。因此,要想使孩子成為有用之才,首先就得培養其高尚的道德情操,而誦讀經典則是培養其高尚道德品質的一條最好的捷徑。我校秉承這一育人理念,經過三年經典誦讀的持續實踐,我校學生家長和老師們驚奇地發現,孩子們的行為習慣、思想道德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不少教師講,誦讀前校園中不講文明、不講奉獻、不懂孝順、自私、任性等不良現象在學生中比較普遍,而自從孩子們接受國學教育之後,校園變得文明和諧了,同學們變得謙讓、文明、尊重師長了。大部分家長反映:如今孩子們懂事了,懂得為父母端茶倒水;主動幫忙搞家務了;對師長的禮貌也多了。值得一提的是我班的李武同學,原來學習習慣、生活習慣及道德品質都很差,經常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而隨意拿別人的錢物,書籍,同學們都躲著他,不跟他玩。父母急得不知如何是好,想了很多辦法都不見效。自從誦讀了國學經典以後,他思想態度及 學習態度 發生了很大的轉變,慢慢的喜歡上了學習,再也沒有聽到同學們說又丟失東西了。有一次寫人習作時,他寫的題目是《我的後媽》,文章中他運用誦讀過的經典名句表達了他對後媽的發自內心的愛,當我把文章給他後媽看了以後,後媽當時就感動得淚流滿面。反復的感謝學校教育有方。其實,這些都要歸功於誦讀國學經典。

二、國學經典誦讀,可以明顯、快速地增加識字量。

在小學低年級誦讀《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經典,可以明顯、快速地增加識字量。比如我校三年級孩子一個學期可以學會《千字文》,即認識近1000個漢字,在我校誦讀國學經典兩年,即可自然輕松認識3000多漢字,相當於達到小學六年級的識字水平。

三、國學經典誦讀,能顯著提高孩子的記憶能力。

小學時段是孩子記憶的黃金時期,如果有效地開發,就會發現這是一個極其豐富的礦藏。但是,這種記憶潛能如果不予開發,就會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一天天蛻化。而一旦開發出來,不但現在記憶超人,而且可以伴其一生。從這個層面講,國學經典誦讀開發的是學生一生的潛能。同時,誦讀國學經典,也是為孩子一生打點文化底色。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對這些經典的理解會越來越深,而且會惠及其一生。我校國學經典誦讀活動的開展,已經充分地證明了這一點。東莞日報,東莞時報記者在采訪我校的學生時,她們就驚嘆學生的記憶力之強。《三字經》《弟子規》《大學》等大人都讀不通的內容,小孩子不用多長時間就能夠熟讀成誦。隨著記憶力的提高,還會形成一種良性循環,孩子會對背誦產生越來越濃的興趣。經典語言系統一旦進入孩子的大腦,沉睡的記憶潛能就會被喚醒,背誦的速度就會越來越快。於是,在學生中讀上三四遍甚至一兩遍即可背誦者已非個別現象。象我校的鍾傑、陳棟等孩子就屬於此類。而其他學生也對背誦不再視為畏途,而是當作追求快樂的精神享受。在我們學校,記者采訪了賀國新校長和尹浦清老師。他們特別高興地對記者說,現在嶺南學校已成為了一所國學特色鮮明,傳統文化氛圍濃厚的市一級學校,每天整個學校書聲朗朗,生機勃勃。每逢開家長會的時候,家長們聽著孩子們興趣盎然地誦讀經典,特別是當場快速背誦,都震驚不已。不管在什麼地方談起孩子的經典誦讀,他們都會顯得無比地自豪與驕傲。因為孩子記憶的潛能被開發出來了,孩子讀書有望了。

四、國學經典誦讀,大大提高了孩子的文化素養。

如今,外來文化、網路文化等所謂“流行文化”對孩子們的影響越來越大,不少孩子不但在文化素養方面出現嚴重“營養不良”,還不同程度地表現出浮躁、自私、好逸惡勞等不良心態。我校通過近三年時間的探索和實踐證明,通過經典文化的誦讀,可以大為提高孩子的文化知識素養。以我班為例,我覺得國學經典誦讀給學生帶來最大變化的就是語文能力的提高。說簡單點就是聽說讀寫能力的飛速提高。本學期,通過國學經典的誦讀,大部分同學養成了上課認真聽講的好習慣,讀課外書的人越來越多了,特別是一些 兒童 版的文學名著更是成了同學們的至愛。課余,名著中的各種人物自然就成了同學們談論的重要話題。一部分平時不善言談的同學也漸漸參與到對名著的討論中來,口頭表達能力也漸漸得到了提高。我感到自己通過國學經典誦讀活動來激活低效的語文教學的願望實現了。特別是習作方面,以前一到作文課,同學們就害怕,現在,全班學生沒有怕寫作文的,每周都是盼著寫作文,有的還不時提醒老師這周還沒寫作文呢?當然,這裡面水平是不一樣的,但態度是積極的樂觀的。讀經典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了學生的文學修養,增強了其語言表達能力。有時候我會被遍地開花的真情習作感動不已。特別是鍾傑同學,《三字經》、《千字文》、《老子》等不但倒背如流,而且能夠活用於各種習作之中,用得恰當處,真是妙不可言、美不勝收。再有,一次家訪時,我班彭鈞豪同學的媽媽告訴我,孩子現在特別愛讀經典文學作品,什麼《水滸傳》、《三國演義》、《隋唐演義》等一到雙休日就足不出戶的讀了起來。並立下志願,長大要當一名歷史學家。

五、國學經典誦讀,促進了學校、家庭的和諧。

國學經典中對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與自我內心的關系等內容都有著十分系統的論述。“天人合一”講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和為貴” 提倡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淡泊明志、寧靜致遠”追求人自我內心的和諧。可以說,和諧是國學經典的主旋律。現代我國所提倡的社會主義道德觀、“榮辱觀”、 “和諧社會” 等,基本都能在傳統國學中找到淵源。我校經典誦讀給孩子們帶來的學習上的成功,使得國學教育從學校唱獨角戲,逐步演化成了一個“小手拉大手”的全民文化工程,經典誦讀活動在廣大家長中引起強烈反響,很多家長在孩子的影響下,自覺地加入到了國學經典的學習中來。本學期,我校和北師大國學院合作開展了“詩香書香滿校園、國學經典進家庭”的活動,組織開展了中小學美文班級集體誦讀比賽、大型太極八卦陣經典誦讀活動及王財貴教授關於《兒童經典誦讀理念講座》親子共讀活動等。通過這些活動的開展,學校的傳統文化氛圍更濃了,學生對學校的感情更深了,特別是王財貴教授的講座,讓很多正在為孩子的教育問題煩惱而相互指責,埋怨、甚至鬧離婚的父母和諧了起來,一家三口為找到了一條成功的教育捷徑而興奮不已。

六、國學經典誦讀是培育優秀子女的法寶,是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重要武器。

馬來西亞著名經典學教授鍾積成先生在他的講座“做智慧父母,育優秀兒女”的 報告 中提出了這么一個問題。他說:當今世界上最優秀的民族是那一個民族?回答是猶太民族。他接著又說,本來應該是我們中華民族,但現在卻又為什麼不是中華民族呢?原因就是因為我們丟失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悠久的傳統文化經典。他認為對孩子進行經典教育是培育優秀子女的法寶,是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法寶。鍾教授進一步指出,經典教育可分為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文字經典:即教育孩子大量閱讀、背誦古今中外經典詩文。另一方面是美育讀經:即經常讓孩子觀看古今中外名畫、名雕塑、建築、藝術品,經常聆聽世界古典音樂,歌劇等經典音樂。讓孩子在經典文化的熏陶中潛移默化,最終成為一個道德高尚、學識淵博的人。只有這樣的高素質人才越來越多,我們中華民族的復興才會有望。的確,歷史上我們中華民族曾數次成為世界上第一大國,靠的是什麼?現在仔細想想,我們不難得出,靠的就是我們那些閃爍著智慧光芒的經典文化。是她們教會我們中華民族海納百川,高瞻遠矚、與時俱進。由此看來,誦讀國學經典,傳承國學經典的確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最強有力的武器。

綜上所述,在中小學大力開展推廣國學經典誦讀不但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而且是社會和諧,國家繁榮、民族復興的重要法寶。

看了國學經典的作用還看:

1. 傳承國學經典的意義

2. 國學勵志的經典語句

3. 孩子背誦國學經典的好處

4. 對國學經典的認識和心得

5. 傳承國學經典的演講稿

⑥ 為什麼要學國學經典有什麼目的和意義嗎

當代教育家,著名國學專家、讀經教育實踐家、累積式教育法創始人、育心經典讀經教材主編、全家踐行經典的楷模賴國全老師認為:
學習經典的目的是單單為了修心養性、完善人格、和諧社會嗎?怎麼才是完善的人格?怎麼才能和諧社會?我們來看一段《易經》的文字,大家仔細思考一下。「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干,效法之謂坤,極數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
什麼叫富有?很多人說,精神充實就是富有。這正是近千年知識份子的誤區。近千年來,中國知識分子,學四書,認為精神充實就是富有,其實大錯特錯。精神要不要充實?當然要。但是不要忘了,你首先要解決的,是安身立命。所以《孝經》上說:「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孝之終也。」如果只是精神充實,自以為是,如何能夠做到立身行道?千百年來,知識分子滿足於自己的精神世界,生活上乃至於窮困潦倒,不以為憂,反以為喜。《易經》上說:「舉而錯諸天下之民,謂之事業。」你一個人精神充實,哪裡算事業?!舉天下皆精神充實,庶可謂之事業。
而要實現舉諸天下,沒有一定的物質、經濟基礎,你做得到嗎?大軍未動,糧草先行;大業未舉,先明大義。而所謂義者,《易經》上說:「井以辯義。」為什麼是井,而不是杯呢?因為杯水車薪,不足道也。而往來井井,則可以無窮也。所以真正的義,不是一個人的義,乃是天下人的義。
什麼是德,什麼是大德?日新之謂盛德。日新,《尚書》中有「日新其德」。《大學》里也有雲:「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什麼叫「新」?我們好好看一看太陽,每天出來一次,就叫新。日日都新,久成盛德,這不就是累積法嗎?太陽也不是每天都能見到,因為會有烏雲,也會偶爾擋住太陽。每一件事皆如此,讀經也是,日日都讀,就是新,日新其德,日積月累,乃成盛德。
什麼是「生生之謂易」呢?易就是變化的,是自然萬物的必然規律。第一個生,是動詞,變化出,實現。第二個生,是名詞,新的,新鮮的東西,事物,包括思想。我們每天提出新的思想,新的思考,也每天不斷地努力,編寫新的教材,錄制新的錄音,這就是生生不息。太陽,她的陽光,是生生不息的,是萬物生長的動力,是成就萬物的源泉,所以「成像之謂乾」,成就萬物,就是乾,「效法之謂坤」,坤是效法,不是生生,如同月亮,她是把太陽光反射過來,不是自身生發的,太陽的生生不息,與井水的源源不斷,是真正的大義,是利萬物而不絕的大義。
回到千百年來的讀書人,自己都養不活,還自我安慰,說是精神滿足?這樣是自欺欺人的大話。真正的讀書人,是能夠做到大義,生生不息,善利萬物,富有天下,這才是大業,而不是小家子氣。讀的書都停留在嘴上,不能實現生產力,不能做到自強不息,那個不是大義,乃是小義,甚至是偽義。這個就是我們學習經典,要學到的基本智能。如果我們的孩子通過學習經典,將來一貧如洗,我相信沒有人願意我們的孩子讀經典,讀出這么個狀態。我們希望我們的孩子富有天下,但不為物質所累,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善利天下,自身不絕,才是真正的大義!

⑦ 為什麼要學習國學經典

國學經典中有豐富的當代價值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國民教育、中小學教育對一代代國民基本素養的形成與提高最為關鍵。我們現在最缺乏的是生動活潑的、適合不同學齡孩子的性情教育與生命教育,人之所以為人的基本價值觀、做人做事底線,以及人的生活目的的教育,而這對於國家民族的長久利益,對現代法治社會、公民社會的建構,意義十分重大。
就人生意義與價值的層面來說,梁啟超說過,《論語》《孟子》等經典,「是兩千年國人思想的總源泉,支配著中國人的內外生活,其中有益身心的聖哲格言,一部分久已在我們全社會形成共同意識,我們既做這社會的一分子,總要徹底了解它,才不致和共同意識生隔閡。」這就是說,《四書》等國學經典表達的是「仁義禮智信」等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觀念,這是中國歷代志士仁人與普通老百姓的日用常行之道,人們就是按此信念而生活的。
中國文化的大傳統與小傳統是打通了的,國學具有平民化與草根性的特點。中國的民間流傳著的諺語是:「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這些來自中國經典的精神,通過蒙學讀物、民間諺語與故事、戲文、連環畫、家訓、家禮、善書等,通過家教與民間社會生活與信仰,滲透到世世代代中國人的生活世界中,成為「百姓日用而不知」的言行軌范。
中國的傳統文化及其對一代又一代民眾的養育是中國的實際。國家的興盛與國學的復興是「一體兩面」的事情。國學是軟實力。在文化小傳統中,勤儉、重教、敬業、樂群、和諧、互信、日新、進取的觀念,無疑是經濟發展過程的文化資本。「誠敬」「忠信」思想有助於整頓商業秩序,增強企業內部的凝聚力並改善外部形象,提高效率,促進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儒釋道三教的價值觀、義利觀和人格修養論,有助於克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坑蒙拐騙的行為。在這個意義上,經典中有當代價值。
經典中有治國理政的經驗與智慧
國學經典中的治世經驗與智慧,首先是富民教民,制民恆產。
孔子以「庶、富、教」為治國方略,強調養民、富民,富而後教。孟子的民本思想以解決民生為急務,即所謂「民事不可緩也」。孟子明確提出「恆產恆心」「制民之產」說,主張政府一定要解決黎民百姓基本生產與生活資料的保障問題,此為養民安民的基礎。百姓的生計解決了還不夠,還須施以教化,如此方能調治民心,和諧人倫關系,安定社會秩序。
第二是禮樂刑政的相互配置。古代禮樂刑政的配置,禮樂是文化,有價值。在「禮」這種倫理秩序中,包含了人道精神、道德價值。荀子推崇「禮」為「道德之極」「治辨之極」「人道之極」,因為「禮」的目的是使貴者受敬,老者受孝,長者受悌,幼者得到慈愛,賤者得到恩惠。禮樂文化不僅促進社會秩序化,而且有「諧萬民」的目的,即促進社會的和諧化,並提升百姓的文明水準。
就現代生活而言,在外在強制的法律與內在自覺的道德之間,有很大的空間,即包含社會禮俗在內的成文與不成文的規范,這就是「禮」。提高國民的文明程度,協調群體、社區的關系,促成社會健康、和諧、有序地發展,不能沒有新時代的禮儀文化制度、規矩及與之相關的價值指導。我國歷來是禮儀之邦,今天我們仍然面臨提高國民的文明程度的任務。在這一方面,禮學有深厚的資源。
第三是擴大社會空間,提倡社會自治。傳統中國是儒家式的社會,是小政府大社會的典型。傳統中國的社會管道、中間組織很多,例如以宗族、家族、鄉約、義庄、行會等,這些血緣、地緣性的自然團體及擴大化的社會團體,以民間禮儀、節日與婚喪祭祀活動,村社活動,學校、書院講學活動,士農工商的交往等為契機,在一定意義上實現社會自治、地方自治。民間組織與民間自治,士人的積極參與,以及儒學傳統所倡導的公共品德,是公民社會的人的成長與全面發展的基礎,也是現代性政治的基本內容。儒家的人禽之辨、公私義利之辨、君子小人之辨、天理與人慾之辨,是當代公民道德重建,並以此美政美俗的重要資源。

⑧ 為什麼要學習國學經典

為什麼要學習國學經典
為什麼要學習國學經典
回顧過去的一個世紀,國學可謂命運多舛,幾經興衰沉浮。新文化運動時期,作為國學代表的儒學,曾一度被視為民族落後的根源,受到猛烈的抨擊。此後,歷次政治運動中,國學都免不了被嚴重沖擊。這是時代的悲劇,當一個國家民族落後於時代,原有的經典就會被顛覆,原有的傳統就會被遺棄。當一個國家民族走上正軌的時候,傳統文化也就成為一個民族走上現代化的寶貴財富。當今,中華民族進入了高速發展的快車道,國學也順應時代走上了復興之路。國學的復興,是重建民族文化、重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需要,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億萬人民的心聲。
漢字中的「經」,本義是「織布的直線」,是織成一匹布的先導,引申為常理常道;漢字中的「典」,本義是「五帝的書冊」,引申為重要的文獻、典籍。「經典」便是涵蘊常理常道、教導人生常則常行的書。這些書自古流傳,每個民族都有其歷史上共認的「經典」。她是人類智慧的直接表露,是摶造文化和推動歷史的動力核心。在市場經濟大潮面前,人們在物慾驅動下,變得比較浮躁,優良的古典讀書精神幾被掃盪無遺,真正能夠坐下來認真讀書的人也不多,這要求我們要懂得選擇傳統文化中最有價值的東西。這些國學經典著作就是經過了時代考驗的,是歷久彌新的永遠具有閱讀價值的圭臬。我們相信,它們是撫慰人們心靈的一劑良葯,是永遠值得我們珍惜的一筆精神財富。
俗話說「樹無根不活,人無本不立」。學習國學,一定要從最原始的經典入手。「經」是智慧的升華,「典」是行為的法則;「經典」是經過歷史選擇出來的最有價值的、最能表現民族文化的精髓的、最具代表性的、最完美的作品;「經典」也是文化的根源所在,有了根源性的文化教養,很容易開發一個人的理性,而涵養出廣闊的心胸和互敬互重的美德。人的生命有限,熟讀一些有高度價值的書,我們可以直探人性本源,輕便地汲取到人生的智慧,迅速地啟迪自己的理性,而後對比較淺顯性、應用性的學問,就可以事半功倍地吸收。這就是古人所說的「見識」,亦即現今所謂的「文化教養」。要啟發理性,開拓見識,教養文化,除「讀經」外,恐怕別無切實可行之方。毋庸置疑,國學經典教育對於人的一生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博士生導師徐梓教授說得好:「國學經典教育是最有價值、最優質的教育,是奠定一個人成長的根本。」
一、國學經典教育是通識教育,有利於人的適應能力的培養
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專業教育要讓學生學習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為從事特定的職業做准備。它試圖通過早年的學校教育,使受教育者學到終身受用的知識和技能。然而,過早的專業學習、過細的專業劃分,嚴重限制了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的發展。不僅如此,由於人才的培養需要一定的周期,甚至是比較長的時間。當學生經過數年學校教育,學成單一的技能畢業時,社會上特定崗位的人才空缺,也許已經由於轉崗或在職培訓等其他途徑而得到補充。而僅僅擁有專業技能的人,既缺乏較高的綜合素質,也沒有其他技能,勢必難以適應社會的需要。
通識教育不是為了培養某種特定的技能,也不是為受教育者謀求某種職業而做准備。它的目的不是獲得具體有用的知識,而是要發展獨立思考的能力。它不在於教人思考什麼,而在於教人如何思考。它精心設置包括文學、歷史、哲學、藝術以及科學原則和方法在內的一系列課程,旨在促進學生對真、善、美的崇敬之心,旨在喚起學生對一切偉大、深邃、美麗事物的敏感和驚奇,同時也讓學生了解人類在探尋知識過程中思考的重大課題和運用的基本原則。因此,以經典閱讀為中心的教學方式,是西方通識教育的最基本形式。西方通識教育的核心內容只有「西方文明」和「經典研讀」兩大門類。一些具體的課程,都是在此基礎上生發出來的。
我國的通識教育,也有必要以中華民族的歷史和文化經典為核心,以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三百千千」、唐詩宋詞、「四書」「五經」等為主要學習內容。學習國學經典,也就是在與我們的「先聖先賢」對話和交流,在一步步地滲入我們的歷史和傳統。通過國學經典教育,可以親近我們的祖先,領會他們的志趣,把握他們的神髓,形成恢弘的歷史意識,從而能對各種事務應付自如。由於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未來具有不確定性,作為家長,不能簡單快捷地給予孩子多少「黃金」,而是要花費必要的時間和耐心,讓孩子通過學習國學經典,接受通識教育,學會「點金術」,從而令人信服地勝任任何職位,駕輕就熟地精通任何學科。
二、國學經典教育是素質教育,有利於人的綜合素質的歷練
素質教育作為應試教育的對立面提出來後,得到舉國上下的廣泛認同,但在實際操作層面,很多人簡單地把素質教育等同於撇開教材的學習,開設琴棋書畫等培訓班,培養學生的一技之長,素質教育就這樣被曲解成了技能的培養。
那麼,何謂「素質」呢?素質是指人或事物根本性的結構,具有基礎或前提的意義,並蘊含著無限發展的可能。「素」有白色的、本來的、最初的意思;「質」則有形體、根本、質地的意思。所謂素質,實際上指的是可為各種具體技能提供依託和基礎,又潛藏著發展的動力,並且能夠突破局限,具有無限可能性的統一體,並不斷完善和優化素質結構的活動和過程。
只有觸及人的素質結構的調整和發展,才是真正的素質教育。打一個比方,素質好比一塊土地,而各種技能,不過是土地上生長出來的莊稼。土地為莊稼的生長提供了依託和基礎,使得種子所具有的發芽、生根、開花、結果的潛能得以實現。素質教育,好比改良土壤、提高地力的工作。下下棋、彈彈琴,乃至學習繪畫、唱歌和跳舞不過是在素質的沃土上栽種一些花草,而並不是根本地改良土地;不過是在素質的模板上增加一些案圖,而並不是改善這模板的結構。說到底,學習具體技能是僅僅著眼於「器」、「用」、「末」的問題,而不是著眼於「道」、「體」、「本」的問題,都並沒有抓住問題的症結和關鍵。
國學經典教育不僅與素質教育具有一致的指向,而且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不二法門。表面上看,國學經典教育不直接養成某種技能,是一種「無用術」,但它實際上是從更深厚和高遠的層面做好夯實基礎、調整結構、完善素質的工作,是一種源於根本、專注根本、為著根本的教育。浸潤在國學經典中,能感受和體味經典世界所蘊含的古人的思索,從而獲得智慧和力量。所以,國學經典是鍛煉思維能力的工具,具有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的意義。正如朱自清先生在《經典常談》的序中指出的那樣,「經典訓練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國學經典教育對於提高人文素養均具有其他任何教育內容所難以比擬的作用。
三、國學經典教育是博雅教育,有利於人的高尚品格的塑造
香港嶺南大學前任校長陳坤耀曾解釋博雅教育的宗旨,就是要教導人「學識廣博,生活高雅」。北京師范大學的校訓「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則是博雅教育的另一種表達。「博雅」一詞由「博」、「雅」兩個單字組成,分別說的是知識和為人兩個方面:「博」就是要具有淵博的知識和多方面的技能,「雅」就是要德行完美,氣質優雅,擺脫庸俗,走向卓越。
近一個世紀以來,主流意識對於我們祖先的傳統和文化曾經一度持鄙薄、仇視和批判的立場。很多人之所以會狠心的用手割斷自己的「臍帶」,挖掉自己的「心」,大抵是有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不了解傳統,基於從眾的心理,人雲亦雲;一方面是因為近代以來國力不振,國勢衰頹,傳統文化被當作了替罪羊;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認為國學經典內容沒有實際用處。在是否有用,特別是這種用處能否看得見作為評判尺度的前提下,國學經典的學習才長期處於被忽視、被輕賤的尷尬境地。
實際上,在西方教育中,一直存在著和中國古典教育在具體內容上不同,但精神實質相一致的博雅教育。其目的是培養具有高度古典文化修養的傳統精英,其核心內容是經典文本研讀、古典語言訓練和古典文化熏染。英國有句名言:「雖然希臘文、拉丁文對於管理印度殖民地毫無用處,但只有精通希臘文、拉丁文的人,才能統治印度」。在古代中國,雖然「四書」、「五經」和八股文沒有提供治國經邦的具體策略,但它們卻是訓練治國之術的有效手段。只有精通「四書」「五經」和擅長寫作八股文的人,才可能以此打開科舉之門,參與國家管理。
知識和道德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國學經典所代表的傳統學問,更是具有極為厚重的倫理色彩,所謂「學優者德厚,學淺者德薄」。學習國學經典的過程,不僅是增進知識的過程,不僅是把知識消化於生命,轉化為生命所具有的德性的過程,而且具有熏陶氣質、變化性情、提高涵養的意義。國學經典教育不僅培養文義通曉、才華擅長、經書熟習、學問通徹的博學之士,更是要培養行誼謹厚、立品端正、品行端方、敦品勵行的謙謙君子,歸結到一點,就是要既博又雅。
四、國學經典教育是人文教育,有利於民族人文精神的提升
教育以人為對象,本來是人的教育,是為了人的全面發展。教育的目的,是要將人從不成熟的狀態中解放出來,帶到更自覺、更理想、更圓滿的境地。所謂人文教育,就是為了促進人性境界的提升,為了理想人格的塑造以及個人生命價值與社會價值的實現。人文教育主張在學習知識的同時,發展豐富、健康的人性,使教育的對象不只是學得表淺的知識,而且通曉支撐這些知識的文化意蘊;人文教育不是要培養沒有靈魂的專家,而是要造就具有文化修養的個體。
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國學經典已經深植於中國人的精神家園里,流淌在每個炎黃子孫的血脈中。經典是連接我們和歷史傳統之間的一座橋梁,缺乏經典教育,我們就無法踏上回到自己精神家園的道路,只能成為文化上無家可歸的流浪者。學習國學經典,實質上就是走向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感受這個家園的溫馨,參加這個家園的建設,形成對她的情感皈依。接受經典教育的過程,也就是把自己生命的根須,紮根於豐厚的傳統文化土壤的過程;就是把自己從一個生物學意義上的自然人,變成一個文化意義上的中國人的過程。我們倡導國學經典教育,是基於傳統經典對中華民族的歷史和社會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和真切的體驗,是出於對中華傳統文化血脈的尊重和發揚,是我們承認自己成為中華民族的子孫並且永遠也不想割斷這種親緣關系的深情回顧。
總而言之,國學經典教育既是實施通識教育和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又是開展博雅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有效方式。通過國學經典的學習,可以砥礪我們的品行、健全我們的人格,使我們成長為德行高尚、知識廣博、行為優雅的現代中國人;通過國學經典的學習,可以讓年輕人汲取民族傳統的優良養分,掌握祖國特有的優雅語言,使之成長為既有崇高理想,又有典範道德;既有文化知識,又有文明素養的新一代中國人。